税收入管理论文范文

2022-05-14

第一篇:税收入管理论文范文

我国私营企业入人本管理模式探析

[摘要]当前我国私营企业普遍存在非人性化管理问题,其中有社会环境因素也有企业自身因素。我国私营企业普及人本管理不能简单借鉴、移植发达国家企业的人本管理思想、模式,必须走“借鉴加创新”的路子。即要采用“二合一”模式:一是企业内部治理模式,二是与之相配套的外部环境改善模式。

[关键词]私营企业;人本管理;政策对策

一、我国私营企业实施人本管理的制约因素

(一)社会环境因素

1.法律不健全,缺乏对私营经济产权的有效保护。为保障私营经济的健康发展,政府应运用法律手段界定、规范私营经济中经济当事人的各种权利关系,如私营企业最基本的财产权关系(财产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让渡权等)、知识产权关系、劳资关系(如雇工最低工资、劳动保护、福利)以及私营企业中合伙者之间的责权利关系等。这些都是保障私营企业规范发展,减少经济纠纷,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运作效率所必须的法律规范。而目前对私营企业的这些规范尚未建立健全起来,致使经济当事人无法明确产权关系,容易产生经济纠纷;产生纠纷后,又无法定的行为准则来予以调和,即无法可依。

2.劳动人事制度落后,给私营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设置了障碍。我国私营企业没有管理员工档案的权力,员工的工作经历、表现不能如实记入档案,给员工的晋级、职称评定等带来诸多困难;同时,我国的户籍管理制度跟不上市场经济发展的步伐,大中专学生毕业,原则上户口要拨回生源地,这给异地就业设置了障碍;而且我国未制订对私营企业参加社会保险的鼓励政策,对私营企业而言,缴纳保险增加了企业的负担,因此企业缴纳保险的积极性不高。这些人事制度的弊端给私营企业引进人才、管理人才制造了众多障碍,造成私营企业人才难进也难留。

3.劳动力的买方市场抑制了业主激励员工的积极性。由于就业竞争激烈,员工不得不妥协于只满足企业单方面利益的协议,甚至无协议可言。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业主会主观地认为“激励”是多余的。

(二)企业内部环境因素

1.管理制度落后制约了激励机制的形成。(1)权力过于集中,员工参与程度低。2002年的私营企业调查表明,现阶段我国私营企业资本高度集中于企业主本人,老板“决定一切”是一种普遍现象。(2)家族企业的天然封闭性,使管理者与员工间沟通困难,缺乏凝聚力。私营企业内,企业即家业,老板即家长。企业管理核心是由一个或少数几个近亲组成,形成了一个天然封闭的屏障,外人难以介入。管理者与员工之间仅仅是通过契约关系联系在一起,缺乏感情交流,员工“打短工”意识浓厚。(3)用人机制落后。家族式管理使私营企业很难超越简单的血缘和地缘关系,任人唯亲;由于家长式的权威,“人治”取代“法制”,机构设置如同摆设;用人没有长远规划,只使用不培训,使企业人才匮乏,员工的素质和技能难以提高。

2.业主、员工素质低。近年来,私营企业主的文化水平具有不断提高的趋势,一些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人正在越来越多地加入私营企业行列。但是从总体上看,我国私营企业主的文化层次较低,素质较差,观念落后,管理能力有限。调查表明,当前在我国私营企业主群体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仅占10%强,近7%为小学以下文化。由于自身素质的限制,他们往往把员工视为机器的附属物,不尊重员工,员工的个性和积极性得不到发挥,即使工资较高,也难留住人才。同时,私营企业中有近80%的员工没有接受过职业训练。这些人由于自身素质不高,企盼也低。打工挣钱,追求物资享受是他们的最大乐趣和满足。在企业中,业主和员工之间是互动关系,有了业主的诱发,才有员工的积极参与;有了员工的强烈动机,才有业主的积极支持。如果二者都没有这方面的动机,人本管理就无从谈起。这是私营企业导入人本管理的直接制约因素。

二、我国私营企业导入人本管理模式的思考

(一)外部环境改善模式

外部环境改善模式,也可以称为“政府引导辅助模式”。即政府要转变观念、转变职能,彻底摆脱传统计划经济的羁绊,切实把政府职能转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通过政策引导及法律规范,合理解决私营企业的自利性难题;通过教育优先发展的方略全面提高劳动者的总体素质;努力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切实解决就业难题。从而在舆论上、政策上、行动上给以扶助,为私营企业营造良好的用人环境。

1.改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政府人事管理部门的职能要从传统的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开发管理转变,为私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出谋划策,提供服务。一是废除人为的身份等级制,建立以能为本的用人机制。打破工人、农民、干部的身份界限,通过建立完善的评聘考核制度使能者上、庸者下。二是加快人事部门的职能转变,尽快完善劳动力市场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人才中介机构,实施对人力资源的培训、评价、流动、就业指导、人才交流、劳动监察、劳动仲裁等的管理。三是加快培育企业经营者人才市场。建立企业经营者人才库,将企业家的经历、得失、品行等资料贮存起来,使私营企业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聘任经营者,同时也使企业家队伍得以发展壮大。

2.发挥社会舆论的监督功能。“人本管理”理念在我国是一种新生事物,它要求业主不要过多考虑近期利益,以获得远期利益为目的,需要媒体的广泛宣传和诱导以获得业主的认可。因而新闻媒体要充分发挥导向作用,通过追踪报道成功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树立企业品牌,使其产生利益驱动作用,为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导航。同时政府对于率先推行人本管理的企业要给予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或物资奖励,补偿其前期的开支,利用私营业主自利性的特点来实施人本管理。

3.实施雇主培训工程。政府应采取措施,对私营企业主进行职业培训,并将其纳入各地区、各级政府的培训计划。使业主由被市场牵着走的经营变为懂法律、知规则、有管理能力的主动经营;使重信誉、守契约变成企业主的自觉行动。从而使我国私营企业的发展由一时的冲劲变成永久的后劲,并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

4.完善法律等社会规则体系。一是制订《私营企业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际上是“法制经济”、“政策经济”。当前,私营经济得以顺利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就是要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改善执法环境,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针对当前我国对

私营经济的产权界定保护主体不明确等现状,建议抓紧制定“私营企业法”,以建立健全私营经济的财产法律制度、市场主体法律制度、市场行为法律制度、市场保障法律制度。二是修改《公司法》。目前我国《公司法》存在只对公司的整体行为有约束而对主要的利益主体没有约束的缺陷。同时职业经理人作为一个社会阶层,也应该有相应的条款来保护和约束其行为,对人力资本进行立法已经成为一项很紧迫的任务。

5.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教育是立国之本,通过教育优先发展提高劳动者素质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当前我国要真正把科教兴国落到实处,应从国情出发,要求社会各界加大对人力资本的各种投入。一是继续增加科研与教育经费投入,解决教育与科研后劲不足的问题;二是建立一套在职人员轮回受训体系,使在职人员的主动受训与被动受训结合起来;三是建立全员参与培训、支持培训的激励机制,如建立义务培训专家队伍,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的培训资源等。

6.建立创业基金,扶助创业者。国家及大中专学校应采取鼓励措施,通过资金扶持等手段积极引导有一技之长的人创业,扭转我国就业难的局面。

(二)企业内部治理模式

1.健全企业组织结构及管理制度。一是调整人力资源部门的机构设置。建立人力资源开发部门,配备专业人才,改变传统的人事管理缺乏独立性的附庸地位,提高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地位,为实施人本管理打下基础。二是建立健全企业规章制度。如产品质量管理制度、民主建设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奖励制度、劳动人事制度等,完善评聘、考核、晋升、激励制度,设立制度实施保证体系,善于分权授权,从根本上改变“人治”的局面。

2.完善激励机制。一是建立健全物质激励制度。首先,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薪酬体系。企业的薪酬包括工资、奖金、股权、分红、实物分配及福利待遇等,企业应根据员工的工龄、业绩决定其薪酬的内容和数量,实行有差别的薪酬制度。其次,通过福利解除员工的后顾之忧,增加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业主应注意加强福利项目建设,如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住房补助等,设计适合不同层次员工的福利项目。再次,重视对团队的奖励。建立团队奖励,如节约成本奖、分享利润奖、工作目标奖等。二是完善精神激励机制。首先,确立企业的经营理念与发展战略,经常反复地灌输给企业员工,激发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和为公司发展而拼搏的奉献精神。其次,建立企业员工“嘉奖制”与管理人员“晋升制”的组合机制,使“能人”因有机会晋升而拼搏,使“好人”(未必具有领导素质,但爱岗尽责的员工)因有晋级机会而投入。再次,开展企业文化建设,塑造良好的公司形象,如在企业的公共场所、办公楼、车间、生活区等设立宣传栏,围绕公司的经营理念,开展宣传工作,倡导企业精神。最后,要疏通沟通渠道,完善沟通方式,如建立“建议制度”、“厂长接待日制度”、“企业信息公开发布制度”、“投诉信箱”、“民主会议”、“领导走访制度”等方式加强沟通。

3.开展职业培训,营造学习氛围。培训对于员工来说是最大的福利,同时这也是提高员工素质、实现职业发展的有效手段。对员工的培训主要有两种方式,即在职培训与脱产学习。如日本三井物产采用“一帮一”方式,让调入公司的新员工与工作10年以上、有一定工作经验的职工结成对子,在工作中老职员带新职员,帮助新职员尽快熟悉业务。

4.充分发挥领导人的作用。企业领导人的品德、行为、学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企业的存亡。因而企业领导人要注意不断学习提高,学习现代管理理论知识及法律法规,了解国家政策,用科学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学习应用现代管理手段,全面认识企业中的人,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能动性。身体力行,敬业爱国,遵纪守法,为员工树立典范。充分发挥个人魅力的核心作用,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同时私营业主要不断更新观念,突破家族观念的束缚,树立企业的社会性观念。

[责任编辑:王苗]

作者:盘明英 杨凤敏

第二篇:房产税税率、房产税收入与房地产税制度设计

作者简介: 李永刚(1978—),男,河北邯郸人,博士,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教授,研究方向:财税理论与政策;刘 伟(1970—),男,江苏东台人,博士,华东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财税理论与实践。

摘 要:基于房产税税率对房产税收入影响理论,运用数理模型,依据沪渝两市自然数据,考量房产税税率变化对房产税收入的影响。结果显示:房产税税率对房产税收入具有重要影响。若提高上海市房产税税率,房产税增收效果更明显;若下调重庆市房产税税率,房产税增收效应更显著。鉴于此,未来房地产税立法改革思路:一是坚持房地产税税负不增加;二是平衡好房地产税立法与其他收费制度的关系;三是统筹税制改革的协同推进;四是兼顾房地产税的地方财政属性;五是谨慎推进。同时,应遵循税收法定原则、地方财政原则、公平原则、确实原则、渐进原则和结构性调整原则。此外,在制度设计方面,纳税人的设计要体现财产税性质,征税范围要涵盖农村,课税对象要包括存量住房,税率要体现差异性,计税依据要由市场价格评估值确定,税收优惠要兼顾免税面积和特殊人群。

关键词: 房产税;税率;房产税收入;房地产税制度

一、引 言

沪、渝两市实行房产税改革试点已10年有余,中央也已放弃“扩大房产税改革试点”,改为“加快房地产税立法改革”。未来房地产税制度如何設计,这不仅是社会各界十分关注的经济问题,更是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民生问题。

对于房产税税率与房产税收入的关系,已有不少文献开展了相关研究。前期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一是在房产税税率设置方面,相关研究认为应依据公共支出规模、税制改革或地方实际情况等进行考虑[1-5]。房产税税率是税制设计的核心,将直接影响房产税的财政收入功能 [1];不仅影响房产税政策效果,对地方财政收入也具有重要影响[2]。房产税税率应依据地方公共支出规模和地方财政收入情况,以效用最大化为原则确定最优税率水平[3]。房产税作为地方税,其税率应由地方政府依据本地实际情况加以设定[4]。此外,应将房产税纳入到整个税制改革体系中进行通盘考虑,对其税率进行科学设计[5]。

二是房产税税率模式选择方面,相关研究发现,税率适度提高时,财政收入效应会更显著,且累进税率优于比例税率[6-11]。有学者对全国城市样本进行测算发现,税率为0.6%、0.9%和1.2%时,分别可以获得8333.8亿元、11710.2亿元和15086.6亿元的房产税收入[6]。也有研究模拟测算了沪、渝房产税方案发现,由于税率较低,两市方案对地方财政收入贡献小,若税率统一为0.8%,则可以筹集到一定的税源[7]。此外,以沪、渝两市试点方案为依据对广州市财政收入进行模拟测算发现,房产税财政收入效应显著[8]。有学者指出,房地产资本税率提高虽然可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但税率上升将导致要素相对价格发生变化,进而引起对资本要素需求减少[9]。此外,根据2002-2009年城镇住户调查数据估算不同房产税方案下征收效应发现,采用比例税不如采用累进税,采用累进税率筹集到的财政收入更多[10]。同样地,从公平角度出发研究房产税税率选择问题发现,超额累进税率优于比例税率[11]。

三是房产税税率财政收入效应方面,相关研究认为财政收入效应明显[12-21];认为对居民拥有的居住性房产征收较高的税率,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必然增加[12];若对城市中拥有两套及以上家庭的空置房征收3.1%的税率,则地方税收将增加约23%[13]。虽然高税率可以增加地方财政收入,但同时也会加重纳税人税收负担[14]。此外,税率过高将造成居民税负加重,引发社会矛盾,但税率过低则无法发挥房产税财政收入功能,因此是两难选择[15]。类似地,若仅依靠房产税税率调整,政府只能在“低房价+少房产税收入”与“高房价+多房产税收入”之间进行两难选择,无法通过税率的调整实现抑制房价并获取较多房产税收入的双重目标[16]。若房产税税率为 0.5%且税入不用于新增公共服务,房产实值可能下降8.3%~12.5%;若税入用于增加和改善基本公共服务,房产实值降幅为1.7%~2.5%[17]。即使我国房产税不能成为地方政府主要收入来源,但也是收入来源之一[18]。此外,国外有研究发现,美国的房产税是州和地方政府的重要税种,对于低收入年轻人的房产税有效税率更高,财政收入效应也更强[19]。也有学者利用阿根廷的房产税纳税人进行自然实验,以评估正奖励对财产税遵从性的影响[20]。研究发现增加公共物品供给有利于提高税收遵从度。此外,有研究发现,明尼苏达州的某些援助计划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城市财产税的征收,这表明国有财产税税率优惠规定可能存在严重问题,某些降低房产税有效税率的方案并不完全科学,因此,采用房产税低税率政策时需要谨慎[21]。

已有相关文献大多研究房产税税率对房产税收入的影响,但鲜有在数理模型基础上利用试点城市前后自然数据针对房产税税率对房产税收入的影响进行模拟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研究房地产税制度设计的成果。为此,本文尝试针对以上不足进行补充研究,以期进一步丰富相关研究。

二、基础模型

本文以John(1993) [22]提出的数理模型为基础,分析房产税税率对房产税收入的影响。假设在完全竞争的住房市场中,信息对称、资源充分流动,商品房租金价格和销售价格不受开发商和商品房需求者的控制。商品房供给数量(M)是资本(K)和土地(L)的函数,且为固定替代率(CES)生产函数。

三、实证分析

利用沪渝两市有关数据,通过式(5)和式(6)进行计算和分析房产税税率变化对房产税收入的影响。

(一)参数赋值[16]

1.t的赋值。2011年1月28日,沪、渝两市房产税改革试点同时开始。上海市试点方案依据交易价格的不同,分别采取0.4%和0.6%两种税率进行征收。重庆市试点方案则依据交易价格和人员身份的不同,分别采取0.5%、1.0%、1.2%三种税率进行征收。因此,对于t的赋值,上海市为0.4%、0.6%两档,重庆市为0.5%、1.0%、1.2%三挡②。

2.a的赋值。在基础模型中,a为房产税占年租金比例。经营性房产税按房产租金收入从租计征,公式为:应纳税额=租金收入×12%。因此,a的赋值为12%,取值为0.12。

3.i的赋值。在基础模型中,i为房产贴现率。由于居住性房产产权使用期限为70年③,因此,i赋值为1/70,取近似值0.0143。

4.ed的赋值。依据西方经济学中关于“需求弹性”的概念,运用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价格计算需求弹性,计算公式为:房产销售面积同比增长率÷房产销售价格同比增长率④。

5.es的赋值。与房产需求弹性的计算方法相似,运用商品房新开工面积和销售价格计算供给弹性,计算公式为:房地产开发企业新开工面积同比增长率÷房产销售价格同比增长率④。

(二)数理模拟

依据国家统计局的分类方法,商品房有四种类型,分别是住宅商品房、别墅高档公寓、办公楼商品房和商业营业用房。2011年1月,沪、渝两市开始对住宅商品房开征房产税之后,住宅商品房价格及其供给和需求必然受到影响,其他类型商品房价格及其供给和需求也发生了变化。为了更科学合理地模拟房产税税率变化对房产税收入的影响,本文的房产供给弹性和需求弹性是指沪、渝两市的包括住宅商品房、别墅高档公寓、办公楼商品房和商业营业用房在内的四种类型商品房供给弹性和需求弹性。

依据上海市和重庆市税率数据,分别模拟房产税税率变化对房产税收入的影响,模拟结果见表1和表2。

从表1可以看出,(1)2011-2020年,上海市房产市值税率弹性均小于0,但其绝对值均大于1。说明税率下降,房产市值(即房产税税基)将提高,且税基提高幅度更大。比如,2020年,当税率为0.60%时,税率下降1%,将导致房产市值增加1.53%;当税率为0.40%时,税率下降1%,将导致房产市值增加2.19%。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当税率为0.40%时,其房产市值税率弹性要大于税率为0.60%的房产市值税率弹性。表明提高交易价格低的商品房征收税率,房产税增收效果更明显。(2)对于极值税率,在2011-2020年期间,只有2015年、2019-2020年为正,其余年份极值税率均为负。说明2011-2020年期间的多数年份里,通过降低税率可以增加房产税收入,且效果比较明显。

从表2可以看出,(1)2011-2020年,重庆市房产市值税率弹性均小于0,但差异性较大。税率为1.20%时,除2016年以外的其他多数年份,税率下降所带来的房产市值(即房产税税基)增长不明显,只能以更小的比例增长。但是当税率为1.00%时,税率下降所带来的房产市值增长幅度变得更加明显,因为房产市值税率弹性绝对值较大,而当税率为0.50%时,房产市值税率弹性绝对值更大。表明提高交易价格低的商品房征收税率,房产税增收效果更明显,这与上海市情况相似。说明当原始税率越低时,税率下降,房产市值(即房产税税基)增加更多,税基提高幅度也更大,房产税财政收入效应就越显著。比如,2020年,当税率为1.20%时,税率下降1%,将导致房产市值增加0.81%;当税率为1.00%时,税率下降1%,将导致房产市值增加0.97%;当税率为0.50%时,税率下降1%,将导致房产市值增加1.88%。(2)对于极值税率,在2011-2020年期间,只有2014-2016年和2019年这四年为负,其余年份极值税率均为正。说明在2011-2020年期间,降低2014-2016年和2019年的税率可以增加房产税收入;在其余年份,降低税率会导致房产税收入减少。

(三)模拟测算结论的政策含义

1.对于中国城镇居民来说,房产是其家庭最重要的财产,政府应该满足城镇居民对已有房产保值增值的需求。在新房产税推向全国时,要允许地方政府依据本地区房地产市场发展情况制定具有差异性的税率体系。此外,地方政府通过税率调整可以实现房产保值增值和房产税收入增加的良性循环。

2.高税率不一定获得高税收。相反,低税率则可能促进房价上升,在实行比例税率的前提下,房产税收入反而可能会增长。因此,地方政府应该依据本地商品房的供给弹性和需求弹性对房产税税率进行调整,实现对房产税收入的调节。

3.住房房产税税率应该从低。房产税既具有调控房地产市场价格的作用,也具有筹集地方财政收入的作用。通过拓展家庭住房课税范围,在降低房产税税率的同时,还可以为地方财政筹集到一定的财政收入。

4.未来对房地产税立法改革,既要体现房地产税“总体税负持平或略有下降”,还要平衡好房地产税立法与其他收费制度的此消彼长关系;既要统筹考虑与其他税制改革的协同推进,还要充分兼顾房地产税的主要归属地方的财政属性,更要把握谨慎推进。

可见,房产税税率的调整对于房产税收入具有重要影响,而税率只是税制的基本构成要素。其他的税制构成要素对房产税的收入影响也较大,如征税范围(农村自建住房、小产权房、同一产权人不同城市所拥有的住房征税与否)显然对房产税收入具有重要影响;课税对象(首套房是否免征,如美国就不免征;首套房免征的话,二套房是否免征以及如何免征)也将对房产税收入产生重要影响;计税依据(按照交易价还是市场评估价?1998年商品房改革以来,商品房价格增速很快)對房产税收入的影响不容小觑;税收优惠(优惠方式、优惠程度)显然会影响房产税收入。综上所述,为了更好地发挥房产税的财政收入功能,对于未来房产税制度设计在纳税人、征税范围、课税对象、税率制定、计税依据和税收优惠等方面均要做到统筹兼顾、科学设计。由此可见,正在进行的房地产税立法改革不仅涉及广大纳税人的经济利益,而且还涉及房地产税诸多税制构成要素的建立,具有复杂性、系统性、专业性特征,这需要国家层面统筹考虑、谨慎推进。因此,应坚持正确的房地产税立法改革思路、坚持房地产税税制设计的基本原则,科学制定房地产税制度框架,顺利推进房地产税立法改革,促进房地产税制度顺利、平稳出台。

四、房地产税立法改革主要思路、基本原则及制度设计构想

2011年1月28日,上海和重庆两市试点征收个人住房房产税,试点只是探索,只是为全面开征房地产税总结经验、提供改革参考。由全国人大常委会牵头的房地产税立法改革正在进行调研,稳步推进。由于房地产税立法改革涉及土地财政,涉及房地产开发、交易和持有环节的税费改革,涉及居民家庭税收负担,具有复杂性、系统性和敏感性的特点,因此,必须统筹兼顾、谨慎推进、科学设计。

(一)房地产税立法改革主要思路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指出:要加快房地产税立法并适时推进改革。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一项重要决策,是一项面向和立足长远的税收制度建设。后续深化推进房地产税立法改革,应坚持以下思路:

一是要坚持房地产税“总体税负持平或略有下降”。房地产税立法改革的政策设计中,要体现“宽税基、简税制、低税率”的政策取向,按照房地产税“总体税负持平或略有下降”的原则,在增加房地产持有环节税收的同时,“有增有减”地合并简化房地产建设和交易环节税收,改变目前房地产业税收种类繁多且主要集中在流转交易环节的弊病。当前可综合考虑合并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适当降低契税等住房交易环节税负等。同时,考虑到个人纳税人认知和理解能力的差异性,房地产税制的设计宜尽量简化,税率的确定也不宜过高,可以逐步到位,着重考虑个人纳税人的理解接受度与经济承受能力,提高其对税制改革的遵从度。

二是要平衡好房地产税立法与其他收费制度的此消彼长关系。房地产税立法不仅要关注房地产业涉及的相关税收问题,还要兼顾平衡房地产业的各项收费。按照“清费立税”的原则,将具有经营性的房地产收费项目从行政事业性收费中予以剥离,清理兼并有关房地产业收费和政府性基金,该取消的取消、该调整的调整,实现房地产业各项收费制度的统一和规范。

三是要统筹考虑与其他税制改革的协同推进。房地产税立法改革中,除了应当优化完善与房地产有关的税收制度外,还应结合我国当前的税制改革工作统筹考虑。例如,同样是以个人纳税人为主的个人所得税改革,其改革路径是由现行的分类税制向综合与分类结合的税制推进。为此,可借鉴国际经验,为适当平衡个人纳税人的税收负担,政策设计中可以考虑将个人已缴纳的房地产税收纳入其个人所得税扣除项目,减少改革的阻力,也能为推进个人所得税改革积累经验。

四是要充分兼顾房地产税的主要归属地方的财政属性。营改增后,地方税征收体系中主体税种优势不明显,而房地产税征税对象为不动产,地方政府具有房产信息优势,更适合由地方政府征收。另外,我国住房制度改革实施至今,公有住房、售后公房、私有住房、不完全产权住房等各种住房类型并存,且各地住房类型和结构的差异性也很大。因此,房地产税立法的制度安排中要按照房地产税收主要归属地方的属性,允许地方政府根据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需要和实际征管能力,充分考虑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房地产市场发展情况,并合理兼顾当地人口发展规划目标,在征税对象的选择、税率适用、人均免税面积扣除上要适度给予地方政府合理的管理权和决策权。

五是要谨慎推进。对个人家庭住房征收房地产税是房地产税改革的一个主要内容,也是人们关注的焦点。目前,在我国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制造业等实体经济尚无明显起色的背景下,房地产业对于整体经济的支撑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房地产去库存化也将是未来几年的重要改革攻坚难题。房地产税制度设计对房地产业会起到较大的影响,必须选择合理的方案、选择合适的时机,慎之又慎。

(二)房地产税立法改革基本原则

房地产税立法改革涉及土地财政、房地产开发、交易和持有环节的税费改革以及居民家庭税收负担,具有复杂性、系统性和敏感性,因此,未来的房地产税制度设计应遵循以下基本的原则:

一是税收法定原则。房地产税制度宜实行顶层设计,并赋予地方政府适当自主权。由于地方政府层级较多,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也较大,这就要求在坚持房地产税制度实行顶层设计的前提下,允许地方政府经过中央同意,在不违反税制大原则的基础上,可以依据本地区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地方实施细则,对房地产税的税基、税率和减免税等进行有限度的调整。

二是地方财政原则。房地产税属于地方税,且地方政府具有房产信息优势,更适合由地方政府征收。房地产税不仅具有良好的地区特征,而且地方政府更为熟悉当地财产分布情况,也有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征收房地产税来满足公共支出的需要。

三是公平原则。对所有房产都要征税,包括城镇居民首套住房。城镇居民首套住房也属于课税范围,但不一定真正对其征税。在税收优惠或税收减免中可以考虑按照人均居住面积予以减免,但为实现公平原则应把其列入课税范围。对于农村居民自建住房,由于不属于商品,也不宜征税。

四是确实原则。房地产税制度的设计一定要保证房产税能够收得上来,能够作为地方财政收入重要补充。具体征收时可以采取由物业代收,也可以由纳税人自行申报,可以通过电子申报或到纳税服务大厅现场申报。房地产税改革的目的就是优化税制结构,构建地方政府主体税种。

五是渐进原则。现在地方财政对土地出让金的依赖仍非常强。随着城市土地可供使用数量的减少,房地产税的收入应该逐渐增加,逐渐弥补或填补土地出让金减少带来的财政收入缺口,進而保证地方政府公共支出需要。

六是结构性调整原则。降低房地产交易环节税负,提高房地产保有环节税负。应重新设计合理的保有环节税收。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合并是一种思路,把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和建设环节的耕地占用税合并征收,增加持有环节税收收入,并适当降低交易环节税收负担也是一种思路。

(三)房地产税税制要素设计

房地产税改革涉及面广,这是税制改革中难度最大的系统工程之一,需要不同环节、不同税种、不同侧重点的专项改革相配套。其中,目前由全国人大牵头、正在积极推进的、围绕房地产保有环节税制改革的立法工作,则是其中首要的专项改革任务之一。

1.在纳税人设计上,为体现房地产税的财产税性质,建议纳税人定为“在中国境内拥有房产所有权、建筑物和构筑物所有权和土地使用权的单位和个人”。考虑到中国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的现状,以及征管水平不高的事实,可将房地产所有人和使用人均设定為纳税主体,并明确纳税主体顺序:在中国境内拥有属于征收范围的房屋产权和土地使用权的单位和个人为纳税人;产权属于全民或集体所有的,以经营管理单位为纳税人;产权出典的,以承典人为纳税人;产权共有的,以共有人为纳税人,由共有人推定一人缴纳,没有推定人选的,由现住人或使用人代缴;产权关系不明确,或者产权所有人、承典人不居住在产权所在地的,由产权代管人或使用人缴纳。

2.在征税范围上,为体现课税的广度并兼顾税制公平,建议将征税范围涵盖城市、农村等全部区域。同时,在住房类型的选择上,也应将全部商品住房、保障性住房和农村自建住房等全部纳入,但对保障性住房和农村自建住房可作为税收豁免的类型。主要方案包括:一是以增量起步征收,二是以增量和存量同时起步征收。

3.在课税对象上,为体现“宽税基、简税制”的原则思路,建议将课税对象包括存量住房和增量住房,以提高和发挥房地产税的公平功能和财政收入功能。当然,为减少改革初期的征税阻力及预留对存量住房价值评估的合理准备时间,可以参考上海、重庆两市的试点做法,按照渐进原则,先对个人新购增量住房和存量住房中的独栋商品住房征税;对于其他存量住房是否征税、何时征税,可由省级政府依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房地产市场情况自行确定。

4.在适用税率上,为体现课税的深度与差异,建议视不同地区、不同类型住房实行差别化的税率。中国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住房的类型、价值也有所不同,实行有差别的比例税率不仅可以引导居民合理住房消费、调控房地产市场,还可以实现税制设计公平。具体税率的幅度可由中央政府统一规定,范围大致为0.4%~3%之间,地方政府在中央政府规定的范围内自行确定当地税率水平。

5.在计税依据上,为体现课税的科学性与客观性,建议计税依据参照住房的市场价格的评估值确定。根据国际经验,大多数国家以房产评估值为计税依据。中国房地产税计税依据应遵循国际通行做法,按照房地产评估值征税。如,取得房地产权后,先以取得时点评估价格计税,之后定期评估。对于房产价值的评估可以考虑由税务、住房建设等部门制定标准,包括评估因子、评估周期、从业机构和人员资格等,而具体评估可以由社会第三方的中介机构实施。房价评估可以采取多种方案:一是存量房交易,即二手房交易以评估价格为计税依据;二是增量房,即一手房以交易价格为计税依据,一定年限后再按照存量房评估价进行征收。

6.在税收优惠上,为体现税收的收入分配调节功能,建议税收优惠重点从免税面积和特殊人群两方面考虑。若税收优惠按照套数征税,可能会造成人们多购大户型房产;如果按照家庭人口征税,可能面临老人过世、子女成人等诸多变动因素。因此,为保障居民合理的住房需求,可以给予每个人一定的免税面积扣除,而对多占房产资源的人多征税。免征面积要与实际拥有的房产数量和房产面积相适应,免税面积由中央给出指导意见,具体则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在中央指导意见内自行确定。参与面积扣除的住房选择、参与人数的确定等,宜由纳税人按其最佳缴税路径自行确定。对于低保家庭、军烈属、退伍军人等,可适当扣减税额;对经济适用房等保障性住房宜暂免征收房地产税。另外,对于存量住房可在对其征税的当年减按其应纳税额的50%计算缴纳,第二年减按60%计算缴纳,以此类推,五年后不再与增量房实行差别政策。

(四)房地产税出台后的风险防范

1.地方财政失衡风险的防范。土地财政短期不可替代,长期不可持续。地方财政对土地财政的严重依赖,使得房地产税出台后,短期内获取的税收收入无法替代土地出让金。地方政府拥有的土地数量有限,而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所需的土地数量将不断增加,土地存量将逐步减少。由于财政支出的刚性,待到无地可卖之时,财政收支缺口会更大,财政收支矛盾必然激化。此时,若财政收入无法为公共支出提供可持续财源,地方财政将面临失衡风险。财政失衡的出现将导致地方政府长期累积的债务违约显现,引起地方政府信任危机,甚至影响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2.城镇居民税负加重风险的防范。房地产税是针对居民个人财富存量征收的唯一一种直接税。由于税负难以转嫁,居民对税负的感受更直接,也更容易引起纳税人的不满和反感。现实情况是,居民在购房时已经一次性支付了70年的土地出让金,且城市中部分地区住房价值大幅提升时,拥有这些升值住房家庭的收入未必得到相同幅度的提高。因此,应避免房地产税出台带来的居民税负加重问题,否则,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纳税人对房产征税的认可度。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3.房地产市场波动风险的防范。房地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并且楼市也具有一定的周期性。房地产税应首先保障居民的刚性需求,但同时要抑制投资性需求和投机性需求。房地产税全面出台后可能会引起房价的大幅波动,若房价大幅上升,将加深房地产业对经济的绑架程度;若房价快速下跌,则可能造成购房贷款违约甚至引发房地产市场的“明斯基时刻”,进而给房地产市场带来巨大风险。

4.房地产税税收征管风险的防范。如何提高居民对课税范围确定和房产价值评估的认可度、如何避免房地产税出台后的重复征税风险、怎样处理地价升值与房价贬值并存矛盾、如何处理70年产权到期后的房产依附之上的土地使用权,以及如何实现沪、渝两市房产税改革试点与国家房地产税立法的顺利衔接,这些问题有的涉及到纳税人的主观感受,有的可能超越了税制本身问题的研究范畴,但对这些问题开展研究和分析,有利于防范房地产税出台后的税收征管风险。

注释:

① 标题中的“房产税”是指2011年1月28日上海和重庆两市同时试点征收的“个人家庭住房房产税”。

② 上海试点方案规定,应纳税住房每平方米市场交易价格低于上年新建商品住房平均销售价格2倍(含2倍)的,税率为0.4%;高于2倍的为0.6%。 重庆试点方案规定,独栋商品住宅和高档住房,交易价格与上两年主城区新建商品住房平均售價相比,3倍以下的税率为0.5%,3~4倍的为1%,4倍以上的为1.2%;“三无”人员新购第2套及以上普通住房的为0.5%。

③ 建在工业用地和商业用地上的经营性房产也要交房产税,并且对这类房产征收的房产税制度早已出台,因此,不属于本文研究的范围。

④ 公式中的“房产”是指全部商品房,而“销售价格”是指全部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

参考文献:

[1] 白彦锋,贾思宇.基于纳税人纳税能力视角的房地产税率测算——以北京市为例[J].税收经济研究,2019(3):41-46.

[2] 郭哲,费茂清,石坚.中国房地产税改革中的税率选择——基于公平视角[J].税务研究,2019(4):37-42.

[3] 刘柏惠,寇恩惠.房地产税的共识、争论与启示——基于理论和实践的综合分析[J].财政研究,2020(3):119-129.

[4] 何杨,林子琨.基于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的房地产税税率研究[J].税务研究,2018(5):46-51.

[5] 张平,任强,侯一麟.中国房地产税与地方公共财政转型[J].公共管理学报,2016(4):1-15.

[6] 李建军,范源源.地方财政可持续视角下房地产税改革与收入测度[J].地方财政研究,2019(6):13-19.

[7] 胡海生,刘红梅,王克强.中国房产税改革方案比较研究——基于可计算一般均衡(CGE)的分析[J].财政研究,2012(12):30-34.

[8] 陈平,李建英,庄海玲.房地产税改革对地方财政收入的影响预测——基于广州市数据的模拟测算[J].税务研究,2018(9):52-56.

[9] 梁云芳,张同斌,高玲玲.房地产资本税对房地产业及国民经济影响的实证研究[J].统计研究,2013(5):37-46.

[10]詹鹏,李实.我国居民房产税与收入不平等[J].经济学动态,2015(7):14-24.

[11]郭哲,费茂清,石坚.中国房地产税改革中的税率选择——基于公平视角[J].税务研究,2019(4):37-42.

[12]娄峰,段梦.中国居民房产税影响:宏观效应和收入差距[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21(2):116-131.

[13]王文甫,刘亚玲.房地产税不同征税方案的再分配效应与潜在税收能力的测算与比较[J].税务研究,2020(4):39-46.

[14]杨飞,裴育.房地产税改革对地方经济的影响——基于江苏省CGE模型的实证研究[J].财政研究,2015(8):92-98.

[15]吴旭东,田芳.房地产税税率:影响因素、税率测算和方案选择[J].地方财政研究,2016(4):73-79.

[16]李永刚,刘伟.房产税税率、房价与房产税收入——基于沪渝两市的数理模拟和实践检验[J].税收经济研究,2021(2):31-39.

[17]张平,侯一麟,李博.房地产税与房价和租金——理论模拟及其对中国房地产税开征时机的启示[J].财贸经济,2020,41(11):35-50.

[18]徐伟红,杜钢建.房地产税开征的法治困境及其对策[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8,39(1):154-160.

[19]Arik L. America’s regressive wealth tax: state and local property taxes[J].Applied Economics Letters, 2021,28(14):1234-1238.

[20]Carrillo P E, Castro E, Scartascini C. Public good provision and property tax compliance: evidence from a natural experiment[J].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2021,198.

[21]Bartle, John R .The effect of intergovernmental aid on city property taxes: new results for minnesota[J].Journal of Public Budgeting Accounting & Financial Management,1996, 8(2):150-169.

[22]John F M D. Local property tax differences and business real estate values[J].Journal of Real Estate Finance and Economics,1993,6(3):277-287.

(责任编辑:宁晓青)

作者:李永刚 刘伟

第三篇:国外新入职中小学体育教师课堂管理策略探析

[摘 要] 体育教学的质量与课堂管理密切相关。新入职中小学体育教师由于缺少处理课堂管理问题的经验和成熟的策略,课堂管理面临更多的困难和挑战。首先,要提高对体育课堂管理重要性的认识,提高课堂学习的有效性;其次,要采取措施抓住并保持学生的注意力,发信号是吸引并维持学生注意力最常见且有效的方式;再次,制定和建立体育器材规程、课堂程序和常规;最后,在课堂教学中要有策略地制止学生不适当的行为。此外,体育实习活动中要给学生提供课堂管理实践的机会。

[关键词] 中小学体育教师;新入职教师;课堂管理;体育教学

[作者简介] 金心怡(1996—),女,山东济南人,山东师范大学体育学院2019级体育教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

一、认识课堂管理对体育教学的重要意义

大量研究表明,新入职教师常常想取悦学生以便其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他们最大的担心是学生的行为,以及需要时如何维持纪律。鉴于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学校分配给体育课的时间极为有限,因而体育课堂时间的有效使用就显得更加重要。这使体育教师在如何尽可能多地组织体育活动方面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研究发现,在体育课堂上,三分之一[1]或超过三分之一[2]的时间花在了教育学生或管理任务上,用于高效率体育活动的时间只占课堂总时间的10%~20%,效率最高的体育教师用于课堂管理的时间占课堂时间的12.1%,低效率的占43%[3]。虽然这些统计存在差异,但数据信息表明,很多体育教师在其课堂中并没有能有效利用有限的时间。其他的研究则对课堂管理关注的焦点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体育教师花费很多精力和时间用于不同活动之间的过渡[4],以及提示个别学生注意活动的变化[5]。这意味着教师应该采取措施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新入职教师的发展阶段包括职前准备和适应期,掌握和应用课堂管理策略极为重要。在这个时期,来自督导、合作教师和指导教师的支持,有助于新入职教师对课堂管理进行观察、分析和反思。也正是在这个阶段,新入职教师可以实践他们从体育教师教育计划和身边同事获得的课堂管理经验和策略,这个过程及其收获可能对他们的整个职业生涯都是有益的。

二、重视吸引和保持学生的注意力

管理良好的课堂具有以任务为中心的规约和常规系统,有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并将尽可能多的时间用于学生学习。良好的管理者能够吸引并维持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高度关注和积极参与[6] (P3)。这能使教师通过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确保学生产生适当的行为。抓住学生的注意力确保其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活动至关重要。影响学生注意力的因素多种多样,不同活动间的过渡和教学场所引起分心的各种事物,不论对教师还是学生都是不容易处理的问题[7]。

(一)使用容易听见的提示

吸引学生注意力最简单的方式是使用容易听见的提示,口哨、音乐或使用言语提示,如“停止/开始”或“静止”等[8]。口哨比较适合人数较多的班级或活动空间较大的场所[5];言语提示则更适合人数较少的学生活动。体育教师通常会建立提示的规则制度,如,“停止”表示学生要放下所有器材并注视教师[6] (P26),这个信号向学生传递的信息是教师将要发布更多的或新的指令;“静止”意味着停下来并注意教师进行某种解释或提出改进的信息;“开始”表示学生可以进入完成任务状态。

(二)使用节奏类信号

节奏类信号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效方式[9]。一般来说,这种策略适用于下列情况:开始上课学生处于嘈杂状态布置任务时;在结束活动或排队离开体育馆时。拍手或跺脚等是最常用的方法。开始时声音要尽量大,随着注意力的逐渐集中,声音渐次变小,能使学生很快静下来[6] (P64)。

(三)出示木偶或表情符号

对年龄小的学生来说,木偶或表情符号也是有用的[9]。教師拿出木偶模仿木偶说话能很快吸引低龄小学生的注意力。有些表情符号,如快乐或悲伤,也能抓住学生的眼球,而且他们能很快根据表情符号做出表演。当学生都聚精会神地注视教师时,教师应该快速给出指令。这种策略在开始上课时效果最好。每一种手势、代号或动作都可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明白其所代表的含义是安静、看老师、认真听等,是实施这些策略的关键所在。

三、制定和建立课堂管理规程

(一)制定体育器材规程

体育器材规程在小学里可以防止学生一窝蜂地去取器材,在所有级别的学校里都能节约时间[6] (P121)。体育器材分发和归还的规程有助于教师节约时间,并确保学生以有序的方式安全获取和使用器材。体育教师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往往会浪费学生用于体育活动的宝贵时间。这种情况常发生在学生等待器材分发或安装的时候,因此,器材的分发和安装越快越好。

课内体育器材管理也是新入职体育教师课堂管理工作中要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学生分发课堂使用的器材时往往是教师停止上课拓展或提炼活动的时间,或者是转到新活动的时间。体育教师处理这个问题时最重要的是发出的指令要简洁明了,确保停课的时间最短,并尽快回到体育活动上来。在用时较长的讲解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把器材放在地板上。有些教师使用“眼不见心不烦”的逻辑处理体育器材的管理问题,其一般做法是将设备放在学生背后,以便他们能专心倾听教师的讲解。简言之,体育器材课堂管理最简单的策略,就是不让教师和学生分心。

(二)制定和建立课堂常规

实现良好课堂管理的第一步是建立课堂常规,这是日常从事教学和让学生分担责任的基础[6] (P119)。制定对每节课和整个学年都起作用的课堂程序和常规对体育教学的有效进行至关重要。课堂程序和常规给学生带来的安全意识可以延伸至其他教学场所。课堂常规和守则的建立是确保学生有效参与体育活动的日常基础。

1.分组。分组是教师可以使用的影响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要工具,然而在很多时候教师并没有好好利用它[6] (P48)。体育教师应该掌握几种快速分组的方法。分组的方式有很多种,在分组时教师应该考虑以下三个问题:(1)在进行某项特定的活动时,是否需要根据能力进行分组?(2)你想不想让学生在分组的问题上有选择权?如果没有任何一个小组想要某个学生,你该怎么办?(3)在你的班级里不管学生的能力水平如何,让学生学会与所有同伴合作是不是非常重要?[9]这三个问题可以帮助教师确定怎样分组才是最好的。

预先分组是形成活动小组或方队最快捷有效的方法。教师可以根据颜色、字母或数字给各小组命名,并在体育馆或体育场的固定位置确定每个小组的活动地点,方便教师组织活动,方便学生迅速找到自己小组的位置。组长通常也负责带领学生离开体育馆或其他活动场所。除了上文所述的预先分组和最常见的“报数”分组外,还有另外一些非常有用的关于学生分组的方法。为了使学生尽可能多地将有限的时间用到活动上,利用体育器材确定合作者或小组是一种快速且相对容易的策略。

2.进入体育馆。学生必须以安全和有序的方式进入体育馆,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必须建立有效且有序的规程[9]。最常见的方式是在体育馆门上容易看见的位置张贴入馆指南。有时也可以用图画的方式表示教师希望学生应该怎么做。学生在进入体育馆前阅读张贴的指南,可以让他们快速进入状态并将注意力集中到安排的任务上。这些指南涵盖的内容包括:如何进入体育馆;如何找到自己小组的位置,并坐在指定处等待上课;如何进到体育馆就进入活动等。这样做最重要的目的是让学生建立常规,并迅速进入上课状态。

3.离开体育馆。在学生离开体育馆回到教室或更衣室前,教师通常会把学生召集起来进行本课的总结,并提示下节课需要做何种准备[6] (P122)。不管最后是否召集学生,学生退出体育馆都是一种耗费时间的过程,体育教师需要快速整队并离开体育馆的策略。教师或学校可以在体育馆出口处的地板上设计一条线,让学生解散时快速沿着这条線有序离开,回到教室或更衣室。让学生沿着这条设计好的线离开有时也会嘈杂不堪,所以可以让学生最后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活动,并以小组方队的形式有序离开。如果利用小组方队,方队的轮值负责人要协助教师归还器材,其他学生则在设计好的线附近整队待发。最后,可以有意识地将学生最后的活动安排在体育馆门口附近的划线区域完成。这些做法都可以减少学生退出体育馆的时间。

4.其他常规问题。即使是在经常使用的体育馆内上课,要形成所有管理的有效规程也是不可能的。但是作为体育教师,必须注意一些常规性问题。以下策略为体育教师提供了有效处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可能耗费大量时间的问题。(1)学生迟到问题。迟到的学生一般在上课时间不久,教师给学生讲解示范的时间进入教室。教师不应该让整个班级停下来处理迟到问题,而应建立一种让学生等待的程序,到出现合适的时间时教师将迟到的学生带入班级活动。(2)上课期间学生要去厕所或喝水的问题。如果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有时会引发其他学生提出其他的要求,引起“塌方式”的反应。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很难确定学生的要求是正当的,还是想从活动中转移出来。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为这种行为提前制定相应的程序。伦克认为,如果体育馆内有水源和厕所,在任何时间教师都应该允许学生喝水或去厕所,但是教师不应该把课停下来让全班学生排队饮水,这会占用大量课堂时间[6] (P122)。

四、制止学生不适当的行为

研究者建议,当问题不是特别严重时,不理会学生不适当的行为是一种较有效的策略。当有些行为变得越来越严重,影响到教学的正常实施时,就必须引起注意并采取制止措施。这些不适当的行为一般发生在学生静静地等待下一项任务的时刻,常见的行为包括:不停说话,在地板上快速转圈,以及不必要地触摸同学和器材等。从行为主体的角度可以把这些不适当行为分为只涉及本人的不适当行为和涉及他人的不适当行为。

(一)学生个体或集体自身的不适当行为

在不中断正常教学的前提下,对于那些常见的不适当行为,中小学体育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应对。可以把纸板剪成一个手状图形,涂上颜色,用维可牢粘在尺子上。这种鲜艳的图形可以产生很好的视觉效果,教师举起某种颜色的手形卡片,提示某个学生或全班同学举手或坐好、站好等。如果想要某个学生停止其不适当的行为,只要触摸学生的肩膀等即可。必要时,教师也需要把某个学生叫到一边,与学生进行单独交流,以确定学生出现这种行为的原因,并一起商讨如何处理这个问题。无论采取哪一种处理方式,教师都要确保处理针对的是行为本身而不是这个人,是行为不适当,不是人不适当[1]。

(二)涉及他人的不适当行为

这里需要强调,在任何一种体育馆里,都不可能提前确定所有需要控制的行为问题,并预先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只要是集体活动就会涉及学生之间的关系,相应地会出现一些不适当的行为方式。有一些常见的消极行为模式需要引起教师的注意,并提前想好应对策略。

1.学生间的各种冲突。体育课上的所有冲突,包括短暂的肢体接触,最直接有效的策略是让产生冲突的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在体育馆里设置一专门区域,称为“会面处”(meeting place),让产生冲突的学生在此处坐下来解决问题,消除分歧,既不用牵扯教师过多的精力,也不浪费全班学生的时间,还有助于产生冲突的学生冷静下来解决问题,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课堂管理策略。在处理学生与学生间的冲突时,教师也可以停下全班的活动,并让学生意识到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讨论解决冲突的方式方法。讨论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提高对其行为负责的意识,并进一步帮助学生认识到他们对他人和自己的责任[6] (P133)。

2.打小报告问题。这种情况一般发生在小学低年级,但也可能持续到小学高年级。“小报告树”是应对这个问题的一种有效方式。用硬纸板剪一棵大树,将其贴在教室或体育馆的墙上。在这棵树上剪一些足以插入纸条的小口袋。当学生想要报告违纪行为时,可以将其写在纸条上,然后插入大树的口袋里。教师可以课后检查这些纸条,从而避免因学生打小报告而中断正常的课堂秩序。对于长期打小报告者必须一对一单独处理。新入职教师应该注意到,有些学校或课堂存在关于打小报告问题的成规,可以根据规定应对这种行为。进一步,教师要注意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处理打小报告问题时,不能让学生觉得,遇到与情感或身体安全有关的重大问题需要学校或教师知情时,不能向学校或教师报告。

五、結论与启示

正如一些老教师所说的,“没有管理就没有教学”。体育教师尤其新入职的教师必须高度重视课堂管理问题,认识到课堂管理是一个持续不断的维持和控制的过程,教师在使用发信号、器材规程和其他常规时,必须保持一致一贯。为使新入职教师在进入职业生涯时面临更少的课堂管理方面的问题和困惑,体育教育工作者既要向其传授课堂管理的基本规则,又要传递在体育课堂管理中有效的具体策略,并鼓励他们在体育实习活动中实践。一旦建立了这样的期望,体育实习生对课堂管理的程序和方法就会非常清晰,进而确保学生活动和学习的时间最大化。职前教师实习工作的目标是,在学校实习期间,既要实践和磨炼教学技能,又要实践和磨炼管理技能。在实践过程中运用这些策略的机会越多,使用起来越会得心应手,这些策略将成为体育馆或其课堂生态系统的构成部分,并确保课堂教学具有更高的产出性。

参考文献

[1]Cousineau W. J., Luke M. D. Relationships Between Teacher Expectations and Academic Learning Time in Sixth Grade Physical Education Basketball Classes[J]. Journal of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1990,9(4):262-271.

[2]Kelder S. H., Mitchell P. D., Mckenzie T. L. et al. Long-term Implementation of the Catch Physical Education Program[J]. Health Education Behavior,2003,30(4):463-475.

[3]Olga Vasiliadou, Vassiliki Derri, Nikiforos Galanis et al. Training In-service Physical Educators to Improve Class Time Management[J]. Revista Internacional de Ciencias del Deporte, 2009,5(17):34.

[4]Kristine Dawson-rodriques, Barry Lavay, Karen Butt et al. A Plan to Reduce Transition Time in Physical Education[J].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 Dance,1997,68(9):30-33.

[5]Sharon E. Rosenkoetter, Susan A. Fowler. Teaching Mainstreamed Children to Manage Daily Transitions[J]. Teaching Exceptional Children,1986,19(1):20-23.

[6]Judith E. Rink. Teaching Physical Education for Learning (7th Ed.)[M]. New York, NY: McGraw-Hill Higher Education,2014.

[7]Stu Ryan, Lisa Lucks Mendel. Acoustics in Physical Education Settings: The Learning Roadblock[J]. Physical Education & Sport Pedagogy,2010,15(1).

[8]Ferman Konukman, Jessie Harms, Stu Ryan. Using Music to Enhance Physical Education[J].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 Dance,2012,83(3):11.

[9]Dan Grube, Stu Ryan, Sarah Lowell et al. Effective Classroom Management in Physical Education: Strategies for Beginning Teachers[J].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 Dance,2018,89(8):47-52.

[10]Jane M. Shimon. Introduction to Teaching Physical Education: Principles and Strategies[M].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2010.

作者:金心怡

上一篇:体验式学习论文范文下一篇:电子政务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