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管理领域应用论文

2022-04-17

随着征管改革和信息化建设的逐步深化,以及信息管税的稳步推进,税务部门在加强税源监控、提高工作效率等方面的管理进一步得到了深化,税收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为强化税收管理创造了有利条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税收管理领域应用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税收管理领域应用论文 篇1:

评析当前我国税务信息化

1 税收信息系统综述

中国共产党在“十六大”报告中强调指出:必须“ 优先发展信息产业,在经济和社会领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在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新经济、网络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将会给社会经济生活带来巨大的变革,迫切需要各行各业进行创新,税务机关自然也不例外。税务机关面对日益现代化的社会经济,应真实、全面地了解纳税人的相关信息,加强税源监控、税务稽查,防止税收流失,这就要求税务机关坚持“ 科技加管理”方针,加快税收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完善步伐。

税收信息系统,就是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机网络以及通信技术,实现税务信息的收集、整理、分类、储存、检索、统计分析、传输、应用的系统化、网络化的计算机应用系统。

我国税收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建设一个网络、一个平台和四个系统。一个网络,就是总局与省、地、县局四级主干网;一个平台,就是统一规范的应用系统平台;四个系统是: (1)税收业务管理应用系统; (2)税务行政管理应用系统; (3) 外部信息应用管理系统; (4)税收决策支持应用系统。在税收信息化建设中,税务信息网络的建设是基础,为税务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立了一个平台,而税务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税收信息化的核心,涉及到税务业务、行政、决策、为纳税人服务等各个信息系统。所以建立适合税务管理的税收信息系统,是实现税收信息化的关键因素。[3]

1.1税收信息系统规划与设计特点

对于税务部门来说,信息的意义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当代税收管理的方方面面都依赖于信息的获得和利用,特别是决策都需要信息支持。信息是一种资源,利用好信息资源可更好地开发和利用种种其它资源。主要用于开发和利用税收信息资源的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简称MIS),我们称为税收信息系统。

概括来说,税收信息系统规划主要包括下面几个主要方面

1)信息技术的应用

显而易见,信息系统的最基本要素就是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迅速增加和扩展信息技术的利用,使之广泛渗入业务领域的各个层面,不断地与其他技术融合产生各种新技术,显著提高效益和效率。

2)信息资源的管理

信息资源的采用并不是信息化的目的,它只是作为信息资源开发的手段和工具。信息资源已经成为信息社会继劳动力、土地和资本三种生产要素之后的第四种新颖的、具有“软特性”的生产要素,而且,信息在收集、加工、传递、积累和利用整体上作为一种资源的质和量,其作用比物质资源和能量资源相对要更大。信息系统要求信息资源在数量上必须达到一定程度,只有广泛采集和积累信息,迅速流通和加工信息,后效利用和繁衍信息,才能通过信息资源开发创造出越来越多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并通过快速有效的信息交流实现信息资源的大范围内充分共享。因此,信息系统必须实现对信息资源的有效管理。

3)信息系统规划的目标

信息系统规划的目标不是也不应是信息技术的采用和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而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确立组织的信息观念,使人们在思想中都自觉做到重视信息、利用信息,信息观念深入人心是实现信息化的重要条件之一;二是要使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的特性在实践中越来越充分的发挥作用,逐步形成以它们为基础的业务新流程、新结构、新功能和新观念;三是实施信息教育,提高人们的信息素质,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信息观念的形成和强化等有赖于人类文化素质的提高。

4)信息系统规划过程

信息系统规划与其说是一个目标,不如说是一个过程,而且是一个需求驱动和技术驱动的互动发展和不断发展的过程。首先,信息系统规划需要技术的逐步推广来推动,而信息技术本身需要一个研究和发展过程;其次,信息技术及其应用的复杂性决定了信息化需要一个逐步建设、不断完善和持续发展的过程,同时,信息系统规划涉及信息观念传播、信息人才培养、信息组织和加工、应用及其流程的优化、管理体制和模式的创新、新型文化的创立等调整和变革过程,因此,信息系统规划是一个局部到整体、由初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螺旋上升过程;再者,信息系统规划的内容也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的,信息系统的内容会因信息系统主体所处的社会条件、人文环境、地理位置、应用领域及历史时期等的不同而不尽一致,信息系统的内容也会随着信息系统规划及其应用水平的不断提高而向更高级的水平发展,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信息系统规划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

1.2税收信息化的构成要素

从税收信息系统的概念不难看出,税收信息系统规划就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税收信息资源,充分调动人力信息潜能,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税务管理组织模式,提供优质服务,以推进税务管理现代化并提升税务工作效率和效能的过程。从宏观定义来讲,税收信息系统的内容包括互相紧密联系的两个方面——税收业务信息系统和税收管理信息系统。就税收信息系统的构成来看,信息系统的内容包括了三大体系:信息支撑体系,主要是指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服务体系,是指利用税务信息资源进行税务信息服务,这是税收信息系统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税收信息系统的根本;信息保障体系,指为税收信息系统的顺利实施而提供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工作规范以及信息知识的普及和信息人才的培养。

税务信息系统是税务信息化的具体实现,税务信息化的内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2.1税务生产要素信息化

按照生产力多要素理论,决定生产力的要素除了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外,还包括科技、教育、管理等。在信息时代,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增强税务人员的信息意识和信息活动能力,从而提高人员素质,并通过办公设备智能化来改进劳动工具的质量,通过信息技术扩大管理面来增加新的劳动对象,同时还可以通过促进科技、完善教育、提高管理水平、增强信息作用,对税收工作做出更大的贡献。

税务生产要素信息化有两层涵义:一方面是指信息在税收行业的生产要素中的相对作用越来越大,信息管理变得越来越重要,影响税务管理者对竞争和战略的定义,信息已经成为创造力、生产力及其效能的源泉,税务管理人员的每一个决策都必须建立在对信息充分利用的基础上,以信息来指导决策,将信息迅速转化为效率。另一方面,税务生产要素信息化是指传统要素的信息化,就劳动力而言,税收信息化需要的是可以充分挖掘信息、利用信息和发挥信息潜能的信息人力资源,注重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就生产力工具而言,技术水平和技术经验等信息化要素占据主导地位,信息技术和支撑平台将成为物质基础;就劳动对象而言,信息化条件下,税务信息的使用价值得以更充分的利用。

1.2.2税收业务过程信息化

税收业务过程信息化是指在税收业务流程中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优化或重组税收业务流程,减少流程环节,提高流程的适应性和效率,为用户提供更加高效、便捷、优质的服务。税收业务过程的信息化包括三层涵义:一是业务流程的自动化,是指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技术,实现税收管理各个环节事务的计算机自动处理;二是税收业务过程的综合化,是指将税收管理过程视为一个整体,实现管理各环节的计算机控制和各个环节事务间的计算机自动衔接和协调以及各环节信息的传递和共享;三是税收管理过程的柔性化,充分利用内部Internet和外部Internet,辅以各种各样的专家系统和知识系统,实现全过程的在线交互和实时现场分析。

1.2.3管理信息化

管理包括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这5项职能。在信息化过程中,管理手段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管理的重点以信息资源为主,前者属于管理手段信息化,后者属于管理内容信息化,两者共同构成管理信息化的内容。

管理手段信息化是指运用信息技术构建管理信息系统,在合适的时间,为各级管理人员提供过去的、现在的、预测未来的有关内部状况和外部环境的信息,以支持组织的运行、管理和决策功能,发挥管理的各项职能。

管理内容的信息化是指利用计算机及信息技术作为延伸人类大脑的工具。对零碎、杂乱、局部和不同渠道来源的信息进行采集、存储、处理、传输和优化,并将它们整体化、系统化和综合化,进而积聚为巨大的知识财富,提供给各个层次的管理者,从而实现有效管理。

1.2.4税务组织结构信息化

信息化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建立与信息化相适应的组织结构模式,从而实现对组织中人力、物力、财力和信息资源的管理。组织结构信息化就是组织内部不同部门间的界限逐渐模糊,并由静态的递阶结构向动态的网络结构过渡,以知识和技能为基础的临时性、多专业协同组织将不断增多,组织目标将从传统的保证组织的生产效率和管理效能,扩展到最大限度的提供优质服务。组织结构信息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组织结构的扁平化,简化管理层次和管理环节,使组织内部通信联系形成一个网络,信息的传递更加及时、准确、合理和充分。[4]

1.3税收信息系统的作用

1)从税收执法的角度看,税收信息系统是充分地贯彻税法意图的重要保障。税收信息系统首先是一个执法手段,其发达程度关系税收征管质量,税收征管质量的优劣事关税法的执行是否到位。税法的执法是否到位又取决于税务机关和纳税人征纳两个方面,信息技术的应用提高了税务机关的征收效率和税务人员的执法水平,强化了执法责任,同时加强了对纳税人的信息监控并提高了纳税人的税法遵从意识,从而使得税法得以有效地贯彻。

2)从税收决策的角度看,数据的集中和共享为科学合理的税收决策和税制设计与优化提供量化依据,解决了决策科学化的问题。税收信息系统实现了征管数据的高度集中并通过决策支持系统对这些看似零散的数据进行加工分析,将分析的结果提供给决策者使用。

3)从税收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看,信息系统的手段和理念对新税制的顺利实施以及实施效果会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信息技术应用于税收管理,一方面,在管理理念上以其标准化、系统化、精细化的管理思想实现了税务管理的科学化、集约化,另一方面,从手段上保证了藉以决策的各类信息的真实性和高度集中,有利于先进管理思想的实现。

4)从税收征纳成本的角度分析,税收信息系统通过提高税收管理水平,降低税收运行成本进而影响税制的运行效果。传统的征收方式加大了征纳成本和税制运行的成本,从而降低了税制的实施效果。一方面,税制运行的主要目标在于组织税收收入,税收征收机关的高额征收成本最终只能从已征收的税收收入中开支,不仅如此,由此而形成的超额税收负担以及对经济运行的不适当干预所造成的间接损失也会违背税制的中性原则;另一方面,纳税人纳税成本的加大及因此所导致的税负不公会抑制投资的积极性,加大纳税人对税法的不遵从和偷逃税的可能,这也会削弱税制的执行效果。

1.4税收信息系统的构成框架

信息系统的构成框架确立是认识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方面,而无论是从国家这样的宏观层次,还是从某个具体组织的微观角度来看,构建信息基础设施是信息系统建设最核心有形内容。信息基础设施一般包括5大主要部分:信息网络、支持体系、信息资源、信息人员和信息系统,而信息系统是信息化建设的最终表现形式,与信息网络和支撑平台的相对通用性不同,信息系统具有很强的应用依赖性和很高的专业性,可以认为,任何组织的信息化建设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信息系统上。

2 税务信息化国内研究状况

近年来,我国税务信息化的发展轨迹大致可划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模拟手工操作的税收电子化阶段,其总体特征为采用数据库技术,依托单机和局域网,涉及税务应用的操作层次,对税收业务的重要环节实现了手工操作的计算机化。第二阶段是步入面向管理的税务管理信息系统阶段,其总体特征为采用关系型数据库、客户机、服务器模式及图形化界面,依托广域网进行分布式处理税收业务。第三阶段是实现创造税收价值的全方位税收服务系统阶段,其总体特征为采用web技术和组件化结构,依托互联网实现集中式处理,并对纳税人进行全面的管理与服务。

从2004年开始,我国税务信息化建设进入了从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发展的关键时期,与第一、第二阶段相比,第三阶段所涉及的税务业务应用已从简单的税务业务操作发展到深层次的税收管理和高层决策,而这些变化则对信息技术在税务领域的应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技术发展趋势来看,目前我国税收领域的技术架构方式已经有了突破性进展,在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已经逐步使用了先进的三层架构代替了传统的两层架构模式,在技术上突破了两层架构对于网上服务方式的限制,对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但是,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不平衡,在一些相对落后的地区,还无法进行较大的投入改造,所以就目前的情况看,三层架构和两层架构将同时在我国税收领域存在,但是三层架构对两层架构的替代是不可避免的。

3 税务信息化国外研究状况

国外经济发达国家早在六、七十年代就已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到税收业务上。各国政府投入巨额资金,建立庞大的全国计算机网络,有统一规范的信息系统支持,各种纳税事务的处理,包括对纳税人的监控和稽查,都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收到很好的效果。近年来,许多发展中国家也把税收电子化作为加强政府经济调控能力的最主要措施来抓。可以说,除税收法制健全的因素外,税务工作拥有先进的管理手段,是这些国家税收秩序良好的主要原因。

另一方面由于西方发达国家,采用分税制较早,管理有一定的基础,制度比较规范,所以应用效果比较明显。比如:美国分联邦税和州税,联邦税由国家财政统一征收和管理,州税则由各州地方政府征收和管理。由于税收的特殊地位,不管是联邦税的征管,还是州地方税的征管都自上而下地统筹规划,加大对信息及电子化工程的投入,使税务部门在计算机应用上发挥了积极作用。[5]

随着Internet的普及,发达国家的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税收平台的透明度也不断增强,对纳税人的服务也越来越全面,面向对象技术的不断成熟,特别是三层架构的出现,很好地解决了不断出现的新的业务需求,目前已经取代了两层架构。

目前国外主要的三层架构模式有:OMG的CORBA/CCM、Microsoft的DNA/DCOM (COM+)以及Sun的J2EE/EJB。由于各自有着不同的特点,将在下文说明。

4 税务信息化目前存在的问题

目前,税收信息系统建设还存在不少问题:由于前期基本采取“自下而上”的建设方式,系统缺乏整体规划,建设和运行成本较高;系统建设周期过长,为解决临时业务需要开发使用的系统过多,且因技术的发展变化和技术标准执行不严,各系统相互间兼容性差,资源不共享,地区间发展不平衡问题也比较严重;有关制度改革相对滞后,各种应用系统基本上是“再现手工”,质量不高;较多业务不能进行衡时处理,加大了对设备资源的需求并产生闲置;税务部门与其他部门间的信息交换存在比较多的困难,影响了税务信息系统的运行质量;税务系统工作人员的信息化素质尚需提高,信息技术专业人才缺乏;对信息资源的加工利用水平较低;应用格局过于分散,数据处理节点沉淀在基层;应用平台不统一,设计思路各异;按应用系统配设备,导致设备投资巨大,设备数量多、档次低、利用率低,而且分散在省、地市、区县各级单位,管理和维护十分不便;缺乏统一标准规范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又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税收信息系统的进程。因此,通过技术措施,实现资源整合,解决上述问题是税收信息系统面临的迫切任务。[6]

5 税务信息化发展趋势及动态

在我国,税收信息系统是国家电子政务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税收工作水平的必由之路。目前,我国税收信息系统基础建设工作取得长足发展。截至2003 年底,国税系统四级广域网已全部联通,省级地税局已全部与总局联网,部分省地税局开通运行了本系统的广域网,硬件配备初具规模。同时税务系统的各级干部对税收信息系统的认识水平有了较大提高,税收信息系统的建设人才队伍得到发展、全员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得到提升。

从目前我国税务信息化发展趋势来看,税收信息系统已经进入税务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开发应用了综合征管系统、增值税发票管理系统、出口退税系统、案件管理系统、税务监控系统、反避税系统、稽查管理信息系统、涉外所得税汇算清缴系统、稽查查帐系统、财务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公文处理系统、执法责任制系统、会统报表系统、重点税源分析系统等。各地税务机关还开发应用了远程电子报税、税银库联网系统、电话报税、IC卡报税系统等。这些系统的应用大大提高了税收信息化的水平,提升了税收征管的质量和效率,节约了税收成本,有效堵塞了偷逃骗税的漏洞,提高了为纳税人服务的水平,保证了税收应收尽收职能的顺利实现。

从技术领域来看,架构模式的变革将越来越重要,以往两层架构模式,由于在项目开发、应用升级、管理维护等方面存在不可避免的缺陷,将被三层架构所替代。

税务信息化建设与其他行业信息化建设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这是由税务行业具有特殊性所决定的。税务部门对内要面对各方面特殊需求的业务人员,完成日常的业务和行政工作,对外则要面对各政府部门、银行、纳税人等等不同的服务对象,需求的不断变化,要求信息系统能够足够支撑。

作者:周晓军

税收管理领域应用论文 篇2:

强化管理责任意识大力提高征管质量

随着征管改革和信息化建设的逐步深化,以及信息管税的稳步推进,税务部门在加强税源监控、提高工作效率等方面的管理进一步得到了深化,税收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为强化税收管理创造了有利条件。由于经济环境因素的影响及计算机网络的局限性,税收管理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如何用好人的因素,发挥干职工的主观能动性,切实强化管理的责任意识,以弥补管理信息系统监控的不足,成为提高税收征管质量的重要课题。

一、当前税收管理责任意识弱化的原因分析

1.对管理信息系统的监控作用产生了依赖性。计算机在税收工作中的广泛应用,其成效不言而喻,另一方面也使少数干职工步入另一误区,将管理信息系统监控视为税收工作的“万能之神”,产生了重计算机、轻人员管理的误区。一部分干职工产生了电脑依赖症,认为只要将所有涉税事项从电脑中走走程序,管理也就完成了。认为税收管理人员就是一个计算机操作员,管理系统如何提示,人们就怎么做,跟着机器走。人的主观能动性削弱了,再加上税收责任管理不到位,许多计算机不能触及的领域,如漏征漏管户、隐瞒不报的销售收入、不按规定享受的税收优惠政策等,极容易成为税收管理的盲点。

2.管理员的政治业务素质不能适应税收征管业务的需要。税收管理不仅具有专业性,必须熟悉掌握税收管理、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的程序和方法,而且应该熟练掌握企业的财务会计知识,以及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具备相应的分析判断能力。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税收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并不能完全适应税收管理需要的现象较为明显。一些税务干部对最基本的销售、成本、费用的逻辑性不合理也不能有效监控。至于工作中存在的拈轻怕重,怕吃苦思想更是时有体现。

3.管理人员的责任和权利不相称。由于岗位职责不同,客观上税收管理人员的责任和权利存在不相称。尽管制定了税务行政执法责任制和税务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但是由于执法检查的力度、范围、频率不够,执法过错责任的追究不能从根本上对执法人员带来实质上影响,容易导致税收管理人员存在着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的思想,工作中缺乏主动性,造成应该管的不去管,应该深入细化的管理却实施粗放型管理。

4.行政许可的简化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管理。行政许可法的实施,进一步简化了审批手续,在方便纳税人、提高税务部门服务水平和工作效率的同时,使原先在审批过程中執行的管理职能消失了。简化了审批手续以后,税务部门对于一些应该履行的管理职能不加以履行,后续管理不能及时跟上,必将造成税务管理的某些环节产生脱节。

二、强化税收管理责任,提高税收管理质量的建议及对策

税收法律、法规及相关制度的执行,最终仍要由人来完成,只有强化税收责任管理,才能发挥税收管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增强管理人员责任意识和敬业精神,真正抓住提高税收征管水平的切入点。

1.确定税收责任管理的关键落实点。税收征管系统所设置的工作职责分工是维系税收工作的基础,目前已经运行的税收征管信息系统对纳税人的申报、纳税情况等进行了成功的监控。按照精细化的要求,提高税收征管质量不应只停留在征管软件规定的工作内容和上级税收计划能否完成方面。如果要实现税收征管质量和税收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必须努力克服计算机监控的盲区,在管理工作中发挥人的聪明才智、调动税收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对容易产生管理漏洞的某些环节强化责任管理,比如关联企业之间转移税负、优惠政策的执行、漏征漏管户、企业利用不开发票偷漏税款影响等等这些管理的难点和热点,难以通过计算机进行有效的监控管理,因此必须强化管理责任意识,并将责任管理逐项落实到人,避免职责不清,出现管理问题却无从追究的问题。充分发挥人的作用,切实增强税收管理员的工作压力,提高税收管理员的责任意识,减少税收管理中存在的人浮于事现象。

2.加强责任管理的考核力度。对于管理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必须建立较为完善的责任管理考核制度,从根本上触及管理责任人的利益。调动税务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强化责任管理。要通过建立有效的考核制度,有效提高干职工的积极性及工作责任心,完善管理责任,科学地对管理过错实施追究,增强税收管理人员的责任感和危机感。

3.强化对管理执法情况的监督检查。监督检查是评价工作质量的重要手段,能正确的衡量税收管理人员所从事管理工作的质量,并为责任管理的追究提供依据。必须强化对管理执法情况的监督检查,在监督检查的形式上,除上级对下级开展的执法检查及管理质量的专项评议考核外,各级税务部门必须加强对本单位税收管理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工作,增强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和执法风险意识,从而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更加细致认真的作风做好本职工作。

4.重视对税收管理人员的政治业务培训工作。税收管理工作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内涵,税务干部不断提高政治业务素质是适应税收工作形势变化的客观需要。特别是偷税行为的日渐隐蔽化和智能化,更是对税收管理人员的政治业务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加强业务学习,不断提高政治业务素质,不仅是税务干部的良好习惯,而且是税务机关和每位税务干部所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税务机关应结合税收工作需要加强对干部的业务培训工作,对税收知识、财会知识、管理技能等税收管理中的难点问题要集中开展经常性培训。同时要鼓励干部积极参加多形式的继续再教育,采取多种措施调动干部主动学习业务的积极性,培养一批能担当税收管理重任,具有较高政治业务素质的税收业务骨干。要建立干部工作岗位定期交流制度,拓展干部知识面,丰富工作经验;提高工作技能,使税务干部能胜任不同岗位的工作,促进税收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作者:巢建华

税收管理领域应用论文 篇3:

国外大企业税收管理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摘 要 大企业是我国稅收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关乎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命运。做好大企业的税收服务和管理是税务工作最重要的部分。文章介绍了国外大企业税收管理的一些经验,分析了我国目前大企业税收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国外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关键词 大企业;税收管理;国外经验

一、引言

发达国家开始对大企业的税收开始重视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这些国家为了避免这些大企业的税收流失风险,纷纷设立大企业税收相应的管理机构。目前世界上最主要的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通过大企业管理局来管理大企业的税收问题。经过二、三十年的发展,这些大企业管理机构已经摸索出了一些大企业税收管理经验,在降低税收风险的同时,还能够很好的提高征收效率。因此,在我国大企业大发展的时期,学习国外大企业税收管理经验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二、国外大企业税收管理经验

阿根廷是较早开始探索大企业税收的国家,全国大企业局早在1974年就设立了,大部分的发达国家则是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荷兰的大企业局成立于1990年,澳大利亚在1994年建立大企业与国际税收管理局,此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纷纷建立相应的机构。全球做的比较好的有美国、英国、澳大利亚、荷兰以及发展中国家的阿根廷。其具体经验体现在:

(一)美国的大企业税收管理制度

1.大企业的界定标准。目前国际上还没有统一的标准认定大企业,因此各个国家的认定标准都有一定的区别。美国的衡量标准主要是依据资产规模,认为超过一千万美元的资产规模就是大中型企业,其将会被专门管理。在这些大中型企业中,又有1200多家的需要专业税务审计的企业被认为是超级大企业,其是纳税大户,将会被重点服务和管理。

2.管理机构和主要特点。美国的大企业税收管理机构叫大中企业税收管理局,其机构的设置采取的是总分结构,其总部设在华盛顿,主要领导各个分支机构进行工作,而主要的日常工作则基本由分支机构进行,当然,总部也会派遣人员在主要的大企业集中城市进行开展业务,并且直接向总部负责。美国的大企业一般都具有交易复杂、跨地区生产经营,因此大企业的税收一般都有税收管辖权的问题,美国的大中企业税收管理局能够进行全面的税收管理,不仅能够对大企业进行税收风险评估,更好的利用税收征管资源对不同纳税人的税收风险进行度量并且排序,提高征管效率,而且还可以协调与大企业之间的关系,辅导和帮助企业了解税法和提高其纳税遵从度,以及其他的活动,还可以通过对大企业的预先和实时管理建立起与企业的良好关系。

3.人才培养。美国的大中企业税收管理局工作人员包括经济、法律、财务等专业,其素质在全球是最高的,因此,也就能很高效的完成大中企业的服务和管理。其主要做法是,首先明确整个机构的工作人员需要具备的素质和层次,并且有计划的经常实施针对性很强的培训。其次,通过邀请一些名人在研讨会上给大家解决一些较为复杂的难题,分享经验。最后,给工作人员提供到学校学习和企业考察的机会。

(二)英国的大企业税收管理制度

1997 年之前的英国大企业偷漏税现象比较严重,税收遵从度不高,为了改善这一状况,英国政府组建了大企业服务局,1999年把个人所得税也并到了这里,至此,英国的大企业税收管理机构组建完成。

1.大企业的界定标准。英国的大企业标准是比较复杂,同时要考虑雇员、资本规模、营业收入等因素。具体可以理解为三个层次:雇员超过250人的直接被定义为大企业;如果雇员不到250人,则考虑营业额超过5000万欧元;如果英国籍雇员超过100人的跨国公司也被认为是大企业;最后是商业企业如果营业额超过500万欧,也会被认定为大企业。此外,一般情况下,金融企业都会被认定为大企业。由于大企业的认定要求严格,所以英国目前仅仅430家企业符合要求,但税收却占全国的一半以上。

2.管理机构和主要特点。由于英国面积不大,所以英国的大企业管理局目前只有设立了15 个大企业办公室和18个大雇主纳税遵从办公室。为了提高效率,大企业管理局一般先进行税收风险评估,并且与企业之间进行坦诚的交流,一起来完成改善企业的风险管理薄弱环节。

(三)荷兰的大企业税收管理制度

1.大企业的认定。荷兰认定大企业的标准有比较多,只要符合其中之一就被认为是大企业:一是上市公司;二是年缴纳税额超过2500万欧;三是年纳税总额超过1250万欧,并且有外国资本持有股份或者拥有5个以上的海外子公司或常设机构;四是一些对国家有比较特殊意义的某些领域的集团公司,如金融能源等。

2.管理机构和主要特点。荷兰的大企业管理局是在1990年成立,全国拥有11个独立的分局,总部管理分局,分局具体管理辖区内的大企业。荷兰大企业局的最大特点就是引导企业建设风险内控系统以及建立了完整的税收风险管理流程。通过建设风险内控系统能更有效的控制企业的各个涉税事项,这个属于企业自己的控制行为。通过完整的税收风险管理流程则是包括了征收、风险控制和税务审计,按照流程进行管理,这是属于政府的外部监控。通过企业自己控制和政府的外部控制,使荷兰的大企业纳税管理水平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具有很高的效率。

3.人才培养。荷兰的大企业局需要非常专业的人才,大企业局通过以老带新或者人员轮岗等方式来快速提升新入职员工的水平;另外,荷兰的大企业局里经常能看到大学教授、企业的高级财务人员、专业的税务咨询师以及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给工作人员讲解在企业各个方面可能涉及到税收的实务和理论,这样使很多刚入职的员工能够快速的接触和领悟实务内容,提高水平。

(四)澳大利亚的大企业税收管理制度

1.大企业的界定标准。澳大利亚的大企业认定标准比较简单,那些年营业额达到2.5亿澳元的企业就被认为是大企业,此外,特殊的金融企业也被认为是大企业,目前大约有1400家企业符合要求。

2. 管理机构和主要特点。大企业和国际税收管理部门是澳大利亚的大企业税务管理部门,成立于1994。澳大利亚的管理模式属于全功能型,从纳税人服务到收入预测以及法规等工作都涵盖,它的最大特点是分行业和分业务的形式进行管理,这样可以非常有针对性的对待不同的行业和不同的税收问题进行处理,极大的提高了征管效率。因此,整个机构设有案件指导、上市公司、国际业务和 OECD 外派管理等四个职能部门,另外,每个部门还要按照具体的业务再细分若干办公室。

(五)阿根廷的大企业税收管理制度

1.大企业的界定标准。阿根廷的大企业认定标准主要有纳税额、雇员、经营规模等,其标准每年修改一次,目前阿根廷全国的大企业共有2001家,虽然只占企业数量的1%,但纳税贡献达到了48%。

2. 管理机构和主要特点。阿根廷的大企业税收管理局采用总分支组织形式,总局下设139个分局,有10名专家任顾问,职能部门分为法规处、技术服务处、征收处、评估检查处和特殊服务处等处室,其中评估检查处是最重要的部门,负责进行大企业的风险防控。阿根廷大企业局的主要特点体现在:一是按照风險等级分别核查各个企业,这样可以提高征管效率;二是阿根廷的法律保障了大企业局取得企业各种信息的合法性,如存款、消费、房产甚至房租和水电费,大企业局可以通过这些数据进行各种分析,评估企业税收风险,一旦出现问题,社会上的各个部门都有义务向大企业局通报,大企业局则会通过网上通报、系统锁定等办法使企业无法进行市场的各种活动,这就保障了大企业的税收遵从度都会比较高。

三、我国大企业税收管理的现状

(一)我国大企业税收管理的发展历程

我国最早有大企业局概念的应该追述到1982年,当时成立了税务直属分局,其最主要的功能就是服务在京的纳税大户。2000年选定了第一批1404家大企业来作为重点税源进行管理。2001年,明确提出要成立大企业局。2008年,大企业管理司成立并选定了45家大企业作为对象,进行大企业的具体服务和管理的对象。2011年,出台了第一个大企业税收管理的文件。2015年7月初发起“千户集团税收风险分析”计划,计划纳入1000家左右的大企业作为服务对象,比之前有进步的是这次纳入的企业既有传统的央企、国企还有民企、跨国公司等,因此意义重大。

(二)我国大企业税收管理存在的不足

1.大企业的界定标准有待完善。虽然我国对大企业税收问题非常重视,但是目前我国仍然没有对大企业的界定做出明确的标准,而是采用定点联系制度来完成,千户集团也没有具体的标准,因此在大企业的税收管理方面感觉有些随意性,严谨度不高,为后续的大企业税收管理增加了难度和降低了效率。另外,各级地方对大企业的认定也不明确。各个地方会根据总局对大企业认定的总体意见结合地方税源的实际情况进行认定,但是认定标准经常会和重点税源混淆,失去了大企业认定的意义。不利于大企业税收专业化的管理意义。

2.信息建设有待发展。在大数据时代,信息数据就是财富。虽然近年来税务部门在信息化方面取得了不错的发展,但是在大企业税收管理方面仍然存在一些缺陷,一是税务部门的信息化建设跟不上大企业快速发展中的高度智能化的管理系统,造成这些大企业很多海量数据无法被税务部门很好的兼容使用;二是第三方的海量涉税信息没有被充分利用,我国税务部门无法要求社会其他部门提供涉税信息,因此造成各种涉税信息是处于分割状态;三是很多跨国公司的股权设置愈加复杂,这些大型的集团实行总部管理、决策与现行税收征管属地管理体制下的分散管理以及由基层税务机关处理各种涉税事项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这样容易造成有些大企业有意识的利用信息不对称来进行避税,而有些大企业可能是无意识的造成税收风险。

3.人才匮乏。现代的大企业税务管理不仅仅要求管理单位有专业的税务人员,还需要大量的高素质的计算机、法律、企业管理等多方面的专业人才。但是我国税务部门的工作人员招聘有着严格的制度,某一方面比较突出但是其他方面平平的人才很难进入到税务队伍中来,因此,人才的匮乏对我国的大企业税收管理也造成了比较大的影响。

四、国外大企业税收管理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一)设立明确的大企业界定标准

虽然世界上主要国家的大企业界定标准各不相同,但是一般都比较明确,要么按照某一指标,如美国就按照资产规模;要么按照综合几个指标,如英国,有较多的综合指标来明确大企业认定。我国可以借鉴国际上大部分国家按照综合指标的办法来界定大企业,一是运用资产规模、营业额等指标,按规模;二是按区域的跨度和复杂程度;三是按照行业的特殊性,如金融、石油等行业。

(二)机构设置采用总分模式

目前从发达国家来看,大部分效率较高的国家,都是使用总分模式来建立大企业管理局。我国目前的情况也适用于这一模式,即设置一个大企业管理的总部,之下设置一些分支机构,这些分支机构既要按照地域,又要考虑地方的行业集中度等因素,如果还需要分的更细,则可以设置一些小组来完成相应的工作。这样就能够对大企业进行专业的管理和很好的纳税服务。

(三)提高信息利用率,明确内部管理机构职能

一是学习美国经验,由于大企业的组织结构日趋复杂,税收筹划能力也很强,所以首先应该评估各个企业的风险并进行排序,这样能够保证我国有限的税务资源得到高效的利用,也能够有针对性的提高各类企业的税收遵从度。二是学习澳大利亚经验,进行分行业管理,派出行业经验丰富的相关管理人员不仅能够很好的和行业企业进行沟通,也能很好的和企业一起寻找出行业内存在的一些问题,这样就能有效的解决相关的行业问题。三是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在技术层面上,数据的大集中是涉税信息的存储与应用的模式之一,我国大企业较多,涉及的各个方面的信息就更多,因此应该在国家税务系统内部建立一个大型的网络,将大企业、与大企业相关的其他第三方信息以及地方税务部门收集的各种信息在国家税务总局汇总,并由总局对其进行整理、分析,这样就能够很好的利用海量的数据信息进行大企业的税收管理。

(四)积极有效的培养相关的高素质人才

由于大企业的税务管理工作不仅涉及到税务知识,还涉及到财务、经济、管理、法律以及计算机知识,因此,可以在一些重点高校的税务专业中增加更多的计算机等相关知识。从短期来看,可以在税务部门中提供大量的针对性培训,并且有计划的派遣人员到企业中学习工作,更多的了解行业实践。

参考文献:

[1]黄梦瑶.阿根廷大企业税收管理经验对我国的借鉴意义[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7.10

[2]赵笛.大企业税收服务与管理经验的借鉴与对策研究[J].税收与税务,2017.9

[3]张艳江,梁俊娇.关于大企业税收管理制度的思考[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5.3

作者:叶楚豪

上一篇:公司会计创新管理论文下一篇:公共信息资源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