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2022-12-10

第一篇: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探讨

摘 要:根据高职人才培养的要求,结合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在大量实际调查的基础上,笔者确认了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素质结构与职业能力。其具体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基本素质与能力,另一个是专业素质与能力。本文分析了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素质结构与职业能力,其具体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基本素质与能力,另一个是专业素质与能力,提出了素质与能力的具体要求和保障措施。

关键词:基本素质 专业素质 职业能力 具体要求

根据高职人才培养的要求,结合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在大量实际调查的基础上,笔者确认了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素质结构与职业能力。其具体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基本素质与能力,另一个是专业素质与能力。

一、学前教育专业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与能力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应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健康的心理素质和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热爱幼教事业,热爱幼儿,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具有较好的文学修养和语言表达能力;具有一定的外语应用能力和计算机操作能力;具有健康的身体素质,体育达到大学生体育锻炼标准,并具有一定的竞技能力。

学生要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党的方针政策,政治上和党中央保持一致;热爱幼儿教育事业,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幼儿;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并达到国家普通话考试二级甲等以上水平;能写一手好字;英语要获得国家统一考试的二级(或三级)证书,能用英语进行“双语”教学;能运用计算机处理日常工作及开发幼儿智力,并会制作幼儿园的教学课件,同时要获得国家非计算机专业等级考试的四级证书;具有健康的体魄。

培养方法、手段与途径。注重学生入学时的军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和道德规范,使其养成良好的习惯;组织好认识实习,加强专业思想教育。组织儿童故事大赛,促进普通话的提高,并参加国家级普通话等级测试。请外教上课;去社会“英语角”训练口语;去幼儿园见习“双语”教学,并利用社会实践时间去幼儿园体验“双语”教学。进行教师模拟计算机等级考试训练,并让学生实际去参加国家级计算机等级考试。⑤组织好学生体育达标考试及儿童韵律操考试。

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应具备的专业素质与能力

1.具有组织综合教育活动的素质与能力

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与能力:对儿童的发展负责,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即热爱幼儿,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容忍和尊重幼儿的差异,尊重并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地发展;支持幼儿学习,促进幼儿认知和智力发展,促进幼儿的社会性、人格的积极性和谐发展,对幼儿的学习发展负责。

儿童的发展具有个体差异,不同儿童具有不同的身心发展特点、不同的优点和缺点掌握儿童的学习和发展规律,在与儿童交往和教育过程中研究儿童发展。有效地组织幼儿园五大领域的教育内容及教育活动的能力。创新能力是人们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幼儿教师的创造性与幼儿的创造性高度相关。

2.具有艺术素质与能力

高职学前专业学生应具有较好的艺术素质与组织幼儿艺术活动的能力。在音乐方面要具有识谱和创作儿童歌曲的能力,要具有边弹边唱、即兴伴奏、为他人伴奏和演唱歌曲的能力;在舞蹈方面要具有儿童舞蹈创编、表演、编排的能力;在美术方面,要具有幼儿园环境创设与布置的能力,具有指导幼儿绘画和制作玩教具的能力。

除第一课堂教学外,要开展第二课堂延伸教学。根据学生的爱好和特长强化技能训练,促进个性发展。加强音乐边弹边唱和即兴伴奏的综合能力的考试,并自编教材《儿童歌曲弹唱》,以培养学生边弹边唱的能力。加强儿童主题画创作和玩教具制作等美术综合能力和幼儿园五大领域教法综合能力的考试。组织学生参加音乐会和美术画展,学会艺术欣赏。去幼儿园实践,为幼儿园编排舞蹈和进行环境创设与布置。

3.具有科研素质与能力

学前科学研究亦即幼儿科学研究,是探索幼儿教育科学的认识过程,以揭示并促进发现幼教的客观规律,研究幼儿教育科学的知识体系为目的,进而用于指导幼儿教育实践,改进幼教内容和方法,提高幼教质量,更好地完成幼儿教育的任务。所以要求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要具有探索幼儿教育规律和方法的能力,具有从事幼儿园教育教学的研究能力。现代的幼儿教育需要的是研究型幼儿教师。

4.具有管理素质与能力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要具有掌握国家政策法规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幼儿园管理意识,掌握《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和《幼儿园工作规程》的精神,具有幼儿园管理的理论知识。不仅要具有管理一个幼儿教学班的能力,而且要具有管理一所幼儿园的能力。

运用案例教育、模拟教育等方法进行教学。请专家做报告,请幼儿园园长兼职教学。参观幼儿园的管理。开展做园长助理的社会实践活动。⑤实习保育员和教养员的全部工作。

5.具有信息素养和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能力

信息素养是现代社会人的整体素养的一部分。信息时代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要具有如下能力:具有运用多媒体进行幼儿园教学的能力及制作课件的能力。具有驾驭信息的能力。即高效获取信息的能力;熟练、批判性地评价信息的能力;有效地吸收、存储、快速提取信息的能力;运用多媒体形式表达信息、创造性地使用信息的能力。具有运用信息技术自主、高效学习与交流的能力。具有信息时代公民的人格教养。即努力培养和提高信息时代公民应有的道德、情感,法律意识与社会责任。

6.具有国际化观念与借鉴国外幼儿教育先进经验的能力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要具有较好的英语基础,具备国际交流的能力,善于接受各国的文化和信息,熟悉国际的通行规则,加强国际合作,具有借鉴国外幼儿教育先进经验、洋为中用的能力。

讲授国外幼儿教育的最新理念,观看有关录像。参观幼儿园的蒙氏班和瑞吉欧班。让学生亲身实践并学会蒙氏教具的使用方法。进行专题研究与实践课,撰写中外学前比较教育的文章。通过国际合作办学,推动师资队伍建设的国际化进程。通过国际合作,推进课程和教材的国际化。通过国际合作,逐步实现职业资格认证的国际化。

三、结语

总之,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素质结构与职业能力,其具体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基本素质与能力,另一个是专业素质与能力,其中包括组织综合教育活动的素质与能力、艺术素质与能力、科研素质与能力,信息素养与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能力,国际化观念与借鉴国外幼儿教育先进经验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李季湄、肖湘宁著的《幼儿园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 黄人颂著的《学前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第二篇: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实践探索.doc

龙源期刊网 http://.cn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实践探索

作者:姜莉莉

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9年第01期

[摘要]文章根据辽宁省最新幼教师资需求情况的统计反馈,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做了重新定位,制定了相应的能力要求,并通过多种训练模式来强化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构建了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相接轨的职业能力考核制度。

[关键词]高职 学前教育专业 职业能力 培养途径

[作者简介]姜莉莉(1963- ),辽宁海城人,沈阳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学前教育系讲师,硕士,主要从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工作。(辽宁沈阳110036)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6年辽宁省教育厅高等学校人文社科研究项目“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进行品牌建设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05W203)

[中图分类号]G71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02-0076-02高职教育的特点是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本位,强调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新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颁布,对学前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对幼儿教师的知识素质水平和职业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创造优质高效、动态而有活力的学前教育改革对人才的需要,我们根据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职业性质整体规划了教学活动,重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尽量缩短学院与职场的距离,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适应特定职业岗位的要求。

一、构建系统的幼儿教师职业能力的内涵

立足于当前幼儿园教师职业岗位对专业人才的能力需要,根据辽宁省教育厅信息中心发布的最新幼教师资需求情况的统计数据,将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的职业能力做了重新划分,具体包括:基本素质与能力,即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文学修养和语言表达能力、一定的外语应用能力和计算机操作能力、健康的体魄与一定的竞技能力;组织幼儿园综合教育活动的素质与能力,即创设幼儿园教育情境和组织幼儿做探究性游戏活动的能力、创设幼儿安全活动环境的能力、与家长沟通合作的能力;艺术素质与能力,即较好的艺术素质与组织幼儿艺术活动的能力、一定的艺术欣赏能力、儿童歌曲边弹边唱和即性伴奏的能力、儿童舞蹈创编、表演能力、从事幼儿园美术教学的能力、幼儿园环境创设与布置的能力及玩教具的制作能力;科研素质与能力,即一定的探索幼儿教育规律和方法的能力、从事幼儿园科学研究的能力;管理素质与能力,即比较先进的幼儿园管理意识与能力;信息素养与能力,即运用多媒体进行幼儿园教学的能力和制作课件的能力、高效学习与交流的能力;借鉴国际先进幼儿教育经验的能力。

二、构建多维的职业能力训练模式

对应以上幼儿教师职业能力的内涵,我们详细地制定了相应的能力要求,通过多种训练模式强化职业能力的培养。

1.课程教学模式。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工作的专门人员,教师的专业化是教育教学工作的客观要求,紧跟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方向培养技能型人才,必须夯实其专业发展的理论根基,而不能苟同于一般职业教育中理论知识“够用”的要求,也不能用“学术型”的水平要求学生,而应给学生“必需、足够和先进”的专业理论知识,强化学生的教育专业的“内功”,为他们奠定比较宽厚的专业理论基础,储备专业发展的后劲。因此,我们将“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学前儿童教育学”“学前儿童卫生学”等课程设为必修课,采用“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以能力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模式。引入情景教学法、现场教学法等,重视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强调与学生之间的双边活动,着力提高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

2.模拟训练模式。模拟训练是根据教学需要,提出模拟训练的任务,组织学生在校内的实训室进行模拟幼儿园活动的实际训练。为保证模拟训练的效果,沈阳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在省内率先建立了一批设施齐全、设备先进的专业实训(验)室,包括心理学实验室、感觉统合训练室、蒙台梭利教育训练室、奥尔夫音乐训练室、亲子教育活动室等。丰富的模拟训练使学生在具体操作中进一步理解了幼儿教育的理论,及时掌握了当今幼儿园课程与教学的最新理念和方法,提高了学生的教育实践能力。为最大限度地保证实训质量,我们还非常注重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和引进,要求所有的专业主干课教师经常到幼儿园开展实践锻炼,通过强化专业技能来提高理论教师的实践能力,并专设了两名具有丰富幼儿园经验的高级教师作为我们的实训指导教师,建设了一支高水平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同时聘请幼儿园专任教师作为兼职实习、实训指导教师,充分保证了学生的实训效果。

3.幼儿园实践模式。幼儿园实践是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形式,对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的职业素质与独立创新、扎实全面的职业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价值。因此,我们设立了见习、保教实习、教育实习等实践环节,使学生在幼儿园“跟班听课”“担任助教”和“顶岗任教”成为常规。长期以来,为充分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我们建立了一大批校外实习基地,先后与省内外数十所幼儿园签订了合作协议,与实习基地保持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特别是2004年建立的沈阳师范大学附属幼儿园,为沈阳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学前教育系(以下简称“我系”)专属的校内实训基地,在真实的职业氛围中,学生可以经常进行实践教学的训练,提高了学生就业时的适应能力。

4.技能训练与竞赛模式。为了提高学生从事幼儿教师职业的基本能力,我们经常开展幼儿教师专业技能训练和竞赛活动。要求每个学生都能唱一首好歌、弹一曲好琴、画一手好画、写一手好字、讲一口好故事。由专业课教师、团总支、学生会组织各种兴趣小组、学生社团开展多种形式的技能竞赛活动。如幼儿舞蹈创编大赛等,评出竞赛优胜者为技能标兵,发放证书,给予奖励,激励全体学生积极投身于专业技能的学习训练之中。

此外,我们注重将学前教育领域最新的技术和科研成果等引入教学,以培训课和选修课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开设了多门适应市场需要的课程。如亲子课程、感觉统合训练、蒙台梭利教育、奥尔夫音乐训练、瑞吉欧教育等课程,使我们培养的学生能适应多元化、多层面的教育岗位,受到了用人单位的欢迎。

三、构建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相接轨的职业能力考核制度

建立科学、完整的职业能力考核制度是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快速提高的有效手段。具体做法是:

1.对本专业关键能力的培养。如组织幼儿园综合教育活动的能力、边弹边唱和即兴伴奏的能力、主题绘画和玩教具制作能力,我们明确制定了考核标准,然后由教师集体对学生打分,取其平均分数作为学生的该项技能分数。这种考核方式给学生形成了一定的压力和学习动力,强化了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

2.将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考核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相接轨。在制度上进行规定,要求学生三年内取得英语国家A或B级等级证书、计算机操作员四级和普通话二级甲等以上的等级证书,同时还建立了职业技能考核鉴定制度,面向学生及社会,开设了亲子课程培训、感觉统合训练、蒙台梭利教育培训和TPR英语教育、奥尔夫音乐培训等培训课程,对成绩合格者,颁发相应的等级证书。所有在校学前学生均已取得计算机、普通话、育婴师、公共营养师、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者等若干相应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实现了学校教育的“一凭多证”。

由于我院学前教育专业在全省的特殊影响力,近五年来,我们承担了全省中职升高职的专业加试工作,成为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技能加试点。我系部分教师还承担了国家教师资格证书的考前培训工作及国家育婴师职业技能培训工作。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相接轨的职业能力考核制度的建立,逐步提升了高职学生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等级,扩大了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领域,使绝大部分学生毕业时能拿到多个职业资格证书,强化职业性,以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顺利就业,将职业教育与就业教育紧密结合。

总之,重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凸显了幼教专业特点,强化了技能性,使毕业生具备实际工作技能,进入职业生涯就能适应工作,为学前儿童的终身可持续发展提供保证,从而发挥学前教育在整个国民经济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乔晖.新课程下师范生技能培训模式的建构[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1).

[2]刘国皇.高师院校强化师范专业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7

(4).[3]谢培松.教育实习模式:类型、涵义与评价[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5(3)[4]教育部.关于全国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Z].2006-11-16.

第三篇:高职酒店管理职业能力培养研究论文

一、人才培养的新模式现代师徒制的定位就是对各个专业人才一种补充形式,仍然是以培养现有人才为主。现代师徒制这一模式是有针对性的,并非所有人都可以,需要培养的是好学者,他们为了提高自己的能力和专业知识,希望自己能有更高成就。该模式主要是培养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师傅先给出一个项目作为他们的指导人,组织成一个学习小组,有意愿和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参加,学院出项目经费来支持他们进行学习和完成。在目前的招生中发现每个人的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很多三校生对自己的未来很迷茫,对未来的就业方向也不确定,他们的各方面能力也有差异,因此很难培养出各个公司企业所需要的人才。因此针对这一情况通过师带徒这一特殊的教学方法来培养人才。本专业大学生通过参加师带徒教学模式,更好地学习。

二、现代师徒制的组织形式

(一)组织结构。二级学院成立师带徒制的领导小组,由某个领导担任小组组长,院长亲自进行师带徒的具体实施,领导小组下设立管理组织。领导小组的成员就是学院的负责人,他们的主要工作就是人才培养规划,实施方案策划,监督整个过程的运行。项目组是由最高领导院长负责,主要工作就是为师带徒制提供教学指导老师以及解决在项目运作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指导负责老师的管理,跟踪负责教师对学生的培养情况。各专业师带徒小组要定期对自己的工作情况进行汇报,项目组长也要对小组进行不定时的抽查来看他们的工作培养情况。师徒小组是最小单位也是师带徒制的核心。(二)师徒制的项目实施。指导老师先向学院申报项目,申请通过后就开始实施项目方案,先明确项目实施的要求,然后再向着项目目标有计划地推进完成。项目执行过程就是一个对学生的培养过程,在此过程中对学生的指导能力、组织能力都有培养,项目的实施过程必须按照要求执行,每周组织一次研讨会。师徒小组要有专门的负责人对本组活动进行记录,组织内成员也要把每次活动记录下来,并写出自己的想法和总结。项目不同从事的活动也是不同的,小组成员每个人都有负责的任务,把各自负责的工作做好,综合起来就能达到项目的目的。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就锻炼了他们的各项能力,提升了自己的学习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素质自然有了很大的提高。

三、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培训

在现代师徒制的背景影响下,很多高职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都进行了实质性教学,尤其是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社会与学生等多种师徒关系中,在这样的环境关系里的实践活动,学生就会有更多发挥的机会,可以很好地完善教学制度,转变教学理念,提高教学水平,因此相关的院校要注重酒店管理专业校内校外的实践体验。对于学生将来的实践教学理念,可以很好地发挥学生的专业能力以、应变能力、社会能力、交际能力等多方面的个性发展。通过院校的实践教学方案,为学生创造了环境、社会的真实状况,使得学生在职业化的规范下得到很好的训练与提升,从而达到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酒店管理专业技能目的。(一)通过实践教学培养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素质。师徒团队精神、整体意识、顾大局观念都是酒店管理职员应具有的素质表现,这些高素质的培养,离不开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以及相关实践训练。在院校的实践教学里,着重加强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以及在酒店管理专业的相关教学课程与教案,多增加对职业的责任意识、职业良好素质的培养等等相应的教学内容,能够很好地为学生运用理论知识来引导实践。(二)积极改革教学手段与方法,依托酒店行业背景优势。在高职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里,酒店的实习也有很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通过相关的内容制定相应的规定与任务,利用现有的自然环境创造更多更有效的教学教案,推进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更好地发展。(三)通过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促进教学与育人工作的协调发展。在高职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里,要严格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加强对职业高度认识的素养,经过职业的认识教学,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所以在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理念中,着重让学生进行自我的反思与思考,对自我行为的约束与控制。

四、结语

在思想理念上要重视师带徒这一教学培养方法,师带徒这一教学模式,主要目的就是形成一种自然合作的教师文化,促进新手教师的成长,更加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因此师带徒制不是目的,而是创建教师型合作文化的一种手段。培训方式上采用自上而下的培训方式,学校的教师不仅成为一名指导者也是一名被指导者。这样的教师文化一旦形成,不仅可以让教育方式得到优化而且可以让教师和学生得到更大的提高。师带徒制是目前很好的教育模式,为酒店管理专业培育更多综合素质高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张阳,王虹.现代学徒制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33

[2]谢俊华.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职教论坛,2013,16

[3]王鹏,吴书安.现代学徒制框架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建构探讨[J].职业技术教育,2015,20

[4]叶鉴铭,梁宁森,周小海.“校企共同体”背景下高职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培养新探索[J].职教论坛,2010,25

[5]林晓亮.以人才市场为导向加强高职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培养[J].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

[6]张欣,张莉,李志生.高职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培养思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6,23

[7]莫晓芳,金蓉.职业岗位能力导向的高职网络营销课程改革探析———以民航商务专业为例[J].现代经济信息,2015,6

第四篇: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导向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与实践

摘 要 中国经济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发展。随着一带一路的经济发展战略的逐步推进,中国需要越来越多的会计人才。现行的大部分的职业院校的会计培养课程体系设置已经远远不能适应这一发展趋势,必须加以改革完善。文章针对针对课程目标设定不明确、课程设置缺乏实践性等问题,提出了建立基于岗位能力培养的职校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文章首先分析了会计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及改革的必要性,然后探讨了改革完善现有课程体系设置的主要措施。

关键词 职业岗位能力 会计专业 课程体系改革

高职课程体系的建设是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部分。反观目前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基本上就是高等院校课程体系的压缩版,或是将原有的学科课程加以重组的结果,所形成的课程体系不具有自身的特色,不能充分体现出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宗旨。所以,我们必须对现有的高职课程体系进行彻底的打破,消除传统的课程体系建立的观念,构建出具有职业特色的、能够体现出“以市场为导向,以学生为本位,以技能为核心,以就业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

1 会计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及改革的必要性

1.1 课程设置的现状

(1)缺乏行业企业的参与。大多数职业院校会计专业课程的设置遵循本科教育体系,照搬照抄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或者是在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中简单地加入一些徒有虚名的实践性的教学环节。直白地说,就是本科课程体系设置的简化本。虽然理论体系完整,但是人才的培养缺乏行业企业的参与,忽视了就业市场的需求,未能凸显职业教育的特点,无法满足市场对会计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2)过于重视理论传授,忽略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未能体现职业教育特点。现有的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对学生职业能力实现程度较低,教学方法仍然以理论教学的单一教学模式为主,无法满足学生能力发展的需要;学生实操实训受限,且缺乏专业指导,学校的实训内容主要是依据理论教学体系来确立的,而不是从会计岗位职业的实际工作要求来安排的,实训课实质上是与会计专业的岗位实践相脱节的。会计实训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对会计从业人员的岗位需求,如出纳、成本核算、会计主管等需求。现有实训的岗位性不够明确,定位不准。因此,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就与社会需求有偏差。

考核评价体系不完善,无法对学生职业方向起到指导作用。

1.2 课程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职业学校的办学与企业的发展是一样的,市场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职业学校必须走内涵发展的道路。因此,职业学校必须进行教学课程改革,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刻不容缓。

2 基于职业岗位能力导向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2.1 课程目标

根据高职教育的“市场需求导向”原则,严格按照用人单位对会计人才的要求,构建“2+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强化实践教学、技能教学的重要性,增强学生对岗位的认识、岗位技能的锻炼,培养学生的适岗能力。综合职业岗位能力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第一,专业能力,即会计核算能力、计算机和财务软件能力、财务分析能力;第二,方法能力,即自我学习能力、信息处理、数字应用能力、实践动手能力;第三,社会能力,即沟通合作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力。

2.2 课程体系

2.2.1 总课程体系设计

(1)职业岗位能力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按照行业企业标准和职业资格认证要求,调整教学内容,专业教师和行业企业专家将各会计岗位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分解细化,归纳整理职业行动能力,制订各岗位能力标准,以工作任务为线索进行学习情境开发,形成以任务、项目及职业岗位作业流程为导向的教学模块,实现从工作任务到行动领域的改变,依据工作任务的逻辑关系科学地规划学习领域,实施从行动到学习的改变,分解学习领域的任务与能力,实施从领域到情境的改变。将教学切入点定位于岗位对接,以真实职业技能为参照,制定符合地区人才需求,体现我院特色的高职一体化专业教学标准,真正做到紧贴市场,服务社会。典型工作任务与学习领域转换表如表1所示。

(2)会计专业模块式课程体系的具体措施。遵照全国统一职业资格证书要求,依据产业需求、市场需求以及会计岗位职业技能需要来设置会计专业课程计划,使课程内容无缝对接职业技术能力要求;将人文教育和会计专业技能培养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全方位地加强对学生会计专业综合素养的培育;根据社会要求设置专业课程内容,培养学生具备满足社会的行业多岗位转换及内涵转变需要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最大化地发掘学生的专业能力潜能。设置会计专业课程时一定要注意基础公共课、专业课以及实训课的课时占比,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主要包括三个模块:公共基础模块、岗位模块及拓展模块。公共模块,该模块主要承担德育、体育、办公自动化、基本文化素质、职业基本技能教育的功能,实现文化课对专业课的递进式服务。职业岗位技能课程模块,通过在校内理实一体化的学习和校内实训室对仿真业务进行岗位训练,使学生熟练掌握各会计工作岗位技能,实现“零距离”上岗。职业拓展课程模块,拓展与会计展业相关知识,通过在校内综合实训和校外顶岗实习,培训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使学生能熟练运用会计核算方法,处理企、事业单位基本经济业务。

2.2.2 实践教学体系

加大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增加动手实训的教学内容,构建以“实践为主导”的专业技能训练体系。重视技能竞赛对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增强学生职业技能的积极作用, 争取做到岗位技能和职业素质的“课赛融合、学做互促、技能递升”。专业课程设置既要注重对学生进行会计专业知识的传授,又要突出职业会计专业的实践性,要做到“课赛相融,学练互促”。在教学实践中努力采用岗位模拟、情境教学和案例教学的教学方法,实训内容围绕职业岗位能力展开,根据任务驱动、岗位设计实践教学项目,使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

制定实践教学体系,以实用原则来制定实习的各项内容。第一学期,主要任务是企业认知和沙盘模拟认知实习、基础会计单项实训和传票翻打实训;第二学期,开展会计实务实训和电算化实训;第三学期,开展会计岗位分岗实训;第四学期,开展VBSE虚拟商业社会环境跨专业实训和出纳技能实训;最后一年企业顶岗实训。

2.3 教学方法

构建以学生为中心、有针对性地、逐步地采用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其次利用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参与式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情境体验教学法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努力提高教学效果。

2.4 多元评价体系

改革考核评价体系,做到考核内容多元化、考核过程的全程化、考核空间的多样化、考核方式灵活化和互动式评价。

综上所述,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必须以就业为导向,注重对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培养,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更好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会计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王志辉.以行动为导向构建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财会月刊,2010(11):99-101.

[2] 王绍云.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探索.中国农业会计,2007(12):19-20.

第五篇: 基于就业导向的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摘要:创新创业能力是就业能力的核心内容,对促进大学生就业具有重要作用。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过程中存在理念不清晰、机构不健全、课程体系不完善、师资水平不足等问题。高职院校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体制机制、教育理念、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实践平台和创新创业文化等六个方面的建设,有利于促进学生充分就业、缓解就业压力、提高就业质量。

关键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能力;就业

近些年,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着许多情况、新问题,作为处于“弱势文凭”的高职院校,面临的就业问题更为突出,表现在: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部分学生无业可就,学生就业稳定性不高,就业质量偏低,学生自主创业率远低于发达国家。造成这种就业现状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就业能力不足,缺乏创新创业能力,综合素质没有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高职院校顺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时代潮流,将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作为学校改革与发展的重要目标,培育一批创新创业型人才,既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也是促进学生就业,缓解就业压力,提高就业质量的一个重要选择。

一、创新创业能力的内涵及对大学生就业的促进作用

(一)创新创业能力的内涵

创新能力是技术和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是经济竞争的核心;当今社会的竞争,与其说是人才的竟争,不如说是人的创造力的竞争。创业能力是指发现或创造一个新的领域,理解创造新事物(新产品、新市场、新生产过程、组织现有技术的新方法)的能力。对高职学生而言,主要包括专业技术能力、学习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创新能力、合作精神、冒险意识和敬业精神等多方面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是已经成为高职院校的重要培养目标之一,对于促进学生就业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创新创业能力对大学生就业的促进作用 1.创新创业能力能够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

随着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变革,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需求发生变化,对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毕业生增强自身的就业能力。就业能力是指获得及持续完成工作的能力,它包括情感智商、专业知识能力、适应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等多方面的内容,其中创新创业能力是就业能力最主要的内容,也是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非常看重的因素。高职院校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能够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获得更大的职业发展空间。

2.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是破解国家就业难的重要举措

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就业之基。创新创业是破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一种有效的手段,也是一种相对高级的就业形式。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1]。 2015年5月13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加快培养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勇于投身实践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这标志着国家已经将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到国家战略层次。建设创新型国家,努力培养高校毕业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能够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社会带来更多的就业岗位,从而带动社会上更多人的就业。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率远低于全世界平均20%左右的大学生创业率,据新锦城对福建省2016届毕业生跟踪调查统计,2016年福建省全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为2.4%,其中高职院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仅为2.8%,因此在创新创业方面我们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二、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不清晰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是一种素质教育、发展教育,是以开发和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素质为基本目标,培养学生从事创新创业活动所必须具备的意识、知识、能力和品质的教育【2】。开展创业创新教育,让更多的学生带着创新的意识、创业的理念、创新创业的实践,走向生产和市场一线。目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起步刚刚起步,对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理解不够清晰,还没有将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渗透到教育教学当中,导致创新创业教育专业教育和专业教育无法有效结合。甚至将创新创业教育当作是一种“速成”教育,创办企业的教育,培养企业家的教育。

(二)创业创业教育机构不健全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需要教务、学工、团委、实训、后勤等相关部门协调配合、各教学系部的积极参与,需要有专门部门、专职人员、专项经费、专门场地等重要条件保障。但是,绝大数高职院校受经费和人员编制的限制,处于“无专门机构、无统一规划、无专人负责、无专项经费”的“四无状态”。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时,各职能部门分工不明确,职责不清晰,工作开展缺乏积极性,遇到问题时往往不互相配合而是相互推诿。

(三)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完善

高职院校由于综合实力不强,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起步较晚,能够利用的教学资源不足,虽然不少高职院校开设了生涯规划课、就业创业指导课、大学生创业基础等相关课程,但是与专业课程相结合的创新创业课程仍然还处于摸索阶段,还没有形成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课程教学仍然以单向知识传授为主,不利于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学评价方式也非常单一,仍然以考试成绩为主,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自由的空间;实践锻炼平台不足也制约着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多数高职院校没有建设创新创业实训室、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大学生创业园等实践平台,无法为学生提供实践锻炼平台。

(四)创新创业教育师资水平不足

创新型人才需要一支既有理论基础,又有一定实践经验的师资团队,而大多数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师团队主要由学工部门教师、就业部门教师、团委教师、辅导员和少数经管类专业老师组成,他们对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研究较少,还没有形成一套成熟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和实践指导体系,无法达到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目标。同时,高职院校在职称评聘、教育培训等方面没有采取鼓励效措施吸引优秀教师加入到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导致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效果较差。

三、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促进高职学生顺利就业

高职院校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要整合校内外资源,充分调动各职能部门、教学系部的积极,形成合力,才能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提供理论基础和支撑平台,促进学生顺利就业、满意就业。

(一)建立健全创新创业教育的体制机制,推进创新创业教育顺利开展 高职院校落实“一把手”责任,成立以学校主要领导为组长,相关职能部门参与的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组建“创新创业教育中心”,确保机构、人员、经费、场地“四到位”。创新创业教育中心既是教学部门也是职能部门,牵头学校创新创业工作的开展,条件成熟的高职院校甚至可以立创新创业教育学院或创业研究院,负责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开发和理论研究。从而形成“学校主要领导负责、创新创业中心组织和协调、相关职能部门密切配合、教学系部推动和落实,全体师生共同参与”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格局。

(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教育理念

培养生产、管理、建设、服务等一线的应用型、技术型专门人才是高职院校的重要培养目标,但是不能把高职教育等同于就业教育,更不能把高职教育当作是职业技术培训。高职院校要顺应创新创业的时代潮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就业教育向创新创业教育转变,把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贯穿到教育教学改革的全过程,把学生专业能力培养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有机结合【3】。强化以创业带动就业的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引导学生由依赖型、被动型就业向自主型创新创业转变,由岗位的获得者向岗位创造者转变[4]。

(三)突出高职特点,构建有针对性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首先,修改传统的课程设臵和教学内容,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作为专业教育的重要内容,实现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紧密结合。在专业教学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和捕捉创业机会、勇于创新、勇于实践的能力。其次,建立有针对性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根据学生个体创业发展需求不同,通过个别指导、专项培训、通识教育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创新创业教育通识课,普及创业知识,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针对有创业意愿的学生开展创业专项培训,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针对优秀创业团队进行“一对一”个别指导,进一步提升创业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 第三,改革课程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课程教学以参与式、体验式、小组合作、社会实践为主,课程教学测重于激发学生善于思考、敏于发现、敢为人先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

(四)搭建多元化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搭建校内外素质训练平台、创新创业实训平台和校内外孵化平台,形成多元化的实践平台体系,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组成部分,对促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高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搭建校内外素质训练平台。组建各类创新创业学生社团、学生科技类社团,吸引更多学生参加社团活动;举办多层次的创新创业大赛和实践活动,如:“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等活动;利用大学生社会实践,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兼职、项目调研、市场调查等。通过创新创业能力训练,鼓励学生开展创新创业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能够促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有效培养。其次,构建校内外创新创业能力实践训练平台。整合校内外资源,构建校内外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学校实验室、训练中心等面向全体学生开放,鼓励学生跨学科组建创新创业团队或工作室;以“人才互用、资源共享”为基础与校企合作企业共建创新创业实践基地,鼓励学生参与企业项目研发、技术改造。 第三,建设校内创新创业孵化培育平台。组建校内创业园或创业孵化基地,选拔有创业想法的学生组建创业团队,为学生免费提供创业场所、资金扶持和技术指导,以实现创新创业成果转化。推动企业、政府与学校共建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多层次孵化培育平台。

(五)组建专业化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为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提供保障

组建一支理论与实务相结合、创新与创业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师资队伍,是促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重要保障。一方面,选派优秀教师参加创新创业师资培训,使他们掌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所必须具备的教学理念和理论知识,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同时,安排部分教师深入企业一线挂职、兼职,弥补创新创业教师实践能力不足的缺陷。另一方面,学校聘请一些企业高管、政府职能部门的专家和优秀的创业校友担任学生创业导师,对有创业意愿的学生进行“一对一”指导帮扶,确实帮助学生降低创业风险,把握创业时机,实现成功创业【5】。

(六)营造校园创新创业文化氛围,塑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当前,大多数高校创新创业氛围还不够浓厚,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重非常小,绝大多数学生毕业之后都倾向于直接去找工作。校园文化环境是与学生学习生活最为密切的文化领域,它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具有极其重要作用。首先,加大创新创业政策宣传。通过广播、校园网、宣传栏、易班、微信公众号等形式大力宣传国家和地方的最新创新创业政策,创造鼓励创新创业的宣传舆论氛围。宣传创业典型人物和创业成功案例,树立创新创业的榜样;其次,举办各类创新创业活动。举办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创新创业论坛、创新创业讲座和各类创新创业大赛,营造学生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第三,制定和完善一整套激励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规章制度。如弹性学分制、休学创业、创业实践抵毕业实习、创业计划书抵毕业设计、创新创业成果奖励等相关制度,支持参与创新创业的学生转入相关专业学习。

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是增强学生就业能力,解决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促进毕业生成功就业的一项重大举措。高职院校要肩负使命,履行责任,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真正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袁博.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高职学生就业现状分析[J].科教导刊,2013(34):P31-33 [2]滕兆霞,周吴浪.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初探[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5(05): P28-29 [3]于兆国.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机制探析[J].职教论坛,2015(29):P33-36 [4]刘春山等.以就业为导向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模式研究[J].经济师,2016(7): P218-220 [5] 于晓丹.谈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与大学生成功就业[J].新校园,2016(3):P192-193

上一篇:高中学生检讨书专用纸下一篇:高中数学公式记忆口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