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专业论文范文

2022-05-09

写论文没有思路的时候,经常查阅一些论文范文,小编为此精心准备了《文学专业论文范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摘要:《外国文学》课程的特点是涉及的内容多,头绪繁杂,学生对相关的背景知识缺乏了解。通过课程改革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发挥自己的优势智力,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协调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第一篇:文学专业论文范文

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

摘 要:为了更好适应当前经济快速发展的步伐,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需求,我国教育部更加注重对综合型人才的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我国文科专业中非常重要的一个专业,其教学工作也向这一目标不断发展。在本文的研究中,作者通过详细分析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技能培养目标,然后有针对性地提出对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高效途径。

关键字:汉语言文学专业;专业技能培养;措施

引言:

展望当前的社会发展趋势,不管是经济层面、文化层面还是教育层面上,都逐渐向多元化以及大众化的方向发展。作为文科专业的重要分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工作也应该向多元化的研究道路发展。汉语言文学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中,也应该更加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技能培养目标

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了更好的适应现代社会对于高素质综合人才的培养需求,不断进行创新化的课程设置,使该课程表现出了较为明显的特点。具体表现在教学中,①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②侧重于对学生专业写作能力的提升;③重视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化培养;④在就业方面,侧重于培养学生向教师职业方向靠拢。基于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特点的描述,可以更加清晰地分析出来该专业中对学生的技能培养目标主要有:

(一)以扎实的汉语言文学功底实现在工作中的快速过渡

现代化企业运营过程中,员工的工作节奏都比较快,因此用人单位对于新入职员工有着较高的要求,希望他们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适应工作环境和工作强度。这就需要学生在毕业之前就练就一身真本事,有了足够的知识作为功底,才能够更加轻松的应对职场的环境,才能更好地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并得到领导的认可和赞赏。

(二)强化写作能力,提升综合素养

在学习过程中,不仅需要增长更多的理论知识,有关实践技能的强化也需要不断努力。对于师范生来讲,“三笔字”的强化练习不能中断。关于钢笔字、毛笔字以及粉笔字这三种技能,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必备技能,需要在日常学习中不断练习,并将这种优势不断体现在学习的各个方面。例如,写作的范围不仅包括教育类型的文章,还可以同时涉及如新闻类、杂质艺术类、经济领域、历史领域等多方面。同时不仅能够写出优秀的文章,还可以在此基础上学习诸如编辑、排版、文件处理和整理等知识并勇于进行实践。当前网络技术发展迅速,有关基础写作能力的体现区域转向了互联网平台。因此学生亦需要不断学习电脑的使用,并借助计算机更好发挥自身能力。

(三)基于就业方向培养专业技能

在很多高校中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目标定位中,教师职业都是热门选择。但是不同之处则在于对教师种类的定位,因为幼师、小学教师、初高中教师的技能需求是不相同的。且教师方向不单单停留于语文教师,还包括对全科型教师的培养。当学生对自己的就业方向有了准确定位之后,就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实践教学能力的提升训练,包括普通话水平、相应层次教学案例的展示、老师自我管理能力等。对于全科型老师,还需要涉及到其他方面如书画艺术等技能的提升。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途径

(一)积极拓展实践课堂

要想促进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知识作为基础,也需要拓展实践课堂来辅助学生深化知识。同时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强化技能性培养工作,将教育部强调的“素质教育”目标准确落实。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详细的计划和组织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创建丰富的实践环节,针对某一专业需求技能对学生开展扎实的训练。课堂实践活动是教学促进教学质量和学生能力提升的重要环节,因此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师应该对此实践活动给予充分的重视。例如,可以选择“三笔字”专堂练习、固定主题的演讲比赛、教育教学实习、主题论文写作等活动,切实促进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另一方面,學校可以针对该专业学生的学习需求,与学校周围的基层社区或者公益性的组织进行联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同时,也应该充分发挥学校文学社团对学生的专业技能的重要提升作用。在校园中,学生社团作为多数学生积极参与的一大特色活动,如国学社团、文学创作社团、朗读社团等,都能够有效促进学生汉语言文学专业技能的提升。

(二)深化师资队伍建设

当前很多院校中有关汉语言文学专业中专业教师的整体教学能力存在一定的问题,大多教师都是作为从高等学府的硕士或者博士毕业之后进入院校任教。这些教师掌握的理论知识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涉及到实践性经验方面的能力则稍显不足,从而在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的教学中,表现出重理论教学而轻实践性教学的情况。在新时期高校教育改革中,教育部强调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其中综合实践能力是学生必备的一种能力,因此高校教师首先必须具备对于实践教学的扎实能力。首先学校可以针对本专业学生的实际技能培养要求以及教师的实际教学能力,选择为有关优秀教师提供去专业机构进行培训的机会,鼓励教师不断通过课外学习提升自身实践教学能力。其次,高校也可以选择为文学院有针对性的招聘更多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实现对教师团队整体结构的进一步优化。

(三)完善能力评价体系

促进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提升的另一种途径就是在学校开展全面的专业能力评价体系,针对学生的专业课程设置,可以将学生的写作功底、语言表达能力等作为专业考评关键要素。其次还可以涉及到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处理事情的能力等非专业考评要素。在对学生综合考评情况的分析和总结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不断强化学生适应社会、处理复杂关系、更重要的是汉语言文学理论与实践双重能力的有效提升,引导学生在未来更加轻松快速的适应社会工作环境。

参考文献:

[1]魏少妮.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J].智库时代,2019(39):182-183.

[2]熊江林.高职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途径[J].汉字文化,2017(5):149-150.

作者:刘淑贤

第二篇:汉语言文学专业《外国文学》课程改革与实践

摘 要:《外国文学》课程的特点是涉及的内容多,头绪繁杂,学生对相关的背景知识缺乏了解。通过课程改革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发挥自己的优势智力,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协调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外国文学 改革 实践教学

《外国文学》是语文教育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核心课,以讲授西方古代至现、当代文学发展史和名家名作为基本内容,是语文教育专业学生必备的文学知识和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外国文学的教学模式是“文学史+作品选读”两方面内容面面俱到,知识点过于细琐和庞杂,学生阅读原文的能力有限,再加上课时和参考资料的限制,整个教学过程基本上是以教材为中心,教师为中心,课堂讲授为中心。学生自学能力不能得到发挥,这种常规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阐释和评价的参与,学生成为文学知识和作品分析的被动接受者和学习者。

1 优化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文学是本专业学生需掌握的重要一块,而外国文学是世界文学中的重要部分。同时在学习、研究外国文学的过程中树立的正确态度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将会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本课程非常重视课程内容的设计,注意学科与学科之间的交叉,通过跨学科重新整合外国文学的教学资源,实现多媒体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创建全新的外国文学教学模式,及时把本学科教学改革与实践引入教学,恰当处理课程内容经典与现代的关系,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首先对教学内容进行整体精选和优化,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在具体学习内容中每章都有学习要求,每节都有学习提要和思考题,每章每节结束都有图表总结,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帮助学生把握本章本节的内容。详细的学习辅导内容,不但有利于对本课程形成架构的认识和定位,对课程的了解更加深刻透彻,而且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顺利进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其次,在教学内容设计上,大胆打破学科界限,丰富文化含量。注意本学科跨文化、跨学科的交叉特点,注意文学与历史,文学与哲学,文学与心理学,文学与宗教,文学与艺术,文学与自然科学等的联系,对外国文学现象进行跨文化研究、异质文化比较,在跨学科平台整合历史文化、绘画建筑、音乐歌剧、科学考古等知识。特别注意把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与文学融为一体,使学生在学好外国文学知识的同时,提高其文化素养,达到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目的。

再者,在教学内容中,注意寻找契合点,培养学生的德育。如《罗密欧与朱丽叶》通过现代爱情观和古代观的比较,突出生命的意义,加强学生珍惜生命教育;如《伊利亚特》、《罗兰之歌》、《羊脂球》等加强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教育。

2 改革传统教学方法,创建讲、视、听、读、写、做、编、演于一体的全新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2.1 创建开放性教学模式

该教学模式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发挥自己的优势智力,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协调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针对“课堂听学”模式下学生的被动学习状况,本课程以情境、协作、交流的学习环境为基础,创建了讲、视、听、读、写、做、编、演于一体的快乐学习的教学模式;图文并茂,绘声绘影,形成外国文学史的视听化教学。

讲:学生讲课,培养学生学术意识和创新能力。根据课后的“作业与思考题”进行自学、尝试备课,并作好讲课准备,然后让这些学生登台讲解,师生一起品评。

视:观看电影改编和美术作品,外国文学视听化。充分利用根据外国文学作品搬上银幕的电影改编视听资源将传统文字外国文学史教学变为视听外国文学史。

听:欣赏音乐歌剧作品,回响外国文学天籁。充分利用西方音乐和歌剧改编视听资源,改变传统外国文学史教学的无声世界,营造外国文学音乐殿堂的氛围。

读:阅读经典名著,把握外国文学精髓。按照外国文学史的演化规律,系统阅读外国文学3000年的经典名著,掌握外国文学的思想精华和艺术奥妙。

写:撰写外国文学论文,增强研究水平。从视、听、读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撰写外国文学论文,为深入研究打下学术基础,为写作毕业论文做准备。

做:制作多媒体作品,提高信息素养。学以致用,人人动手,将课程内容用新媒体技术表现出来,制作多媒体教学作品,课堂展示,协作学习。

编:改编外国文学名著,重新诠释外国文学作品。学习编剧,抓住外国文学原著的关键元素,进行戏剧改编的再创造,突出原著跨时代的母题意义和全人类性的普遍现象。

演:演出外国文学课堂剧,与外国文学人物生活在一起。人人参与演出,展示才艺,体验角色,使外国文学充满现实生活感。

2.2 改革传统教学方法

(1)本课程采用混合式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小组协作学习。提倡研究性学习方法。教师根据课程内容,设计研究题目,让学生通过阅读、浏览网络信息,确定自己的研究题目。这种学习既补充了课堂教学内容,又锻炼了学生的研究能力、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设计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时,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比如讲授中世纪文学,根据学生对骑士和骑士文学的兴趣,将骑士文学的内容交给学生自己去研究。

2.3 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有问题式教学、情境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归纳教学法和角色扮演等,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促进学生积极思考

例如使用多媒体资源呈现情境,导入教学,并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激情,引导学生思考;在课堂上展开讨论,鼓励质疑批判和发表独立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采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为学生提供章节提要和图表总结。

2.4 进行创意性的即兴表演课堂剧

在期初时列出外国文学名著目录,让学生分角色扮演,也可以学生自编、自演、自导剧目来体会外国文学经典作品的内涵。分成协作小组的形式来进行实践汇报演出。

4 改革考试方法,建立新的考核评价体系

本课程改革传统考试方法,实行过程性评价和最终性评价相结合的教学评价方法和考核形式。

过程性评价(平时作业)占学期总评成绩的50%。内容包括学生课程小论文、阅读文学原著感想、多媒体作品、改编外国文学剧本、课堂剧演出、课程实践汇报、学习体会、演剧体会等。

最终性评价(期末考试)以传统考试方法进行,占学期总评成绩的50%。闭卷考试分AB卷,增加主观题。

5 结语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吸收世界文化精华,获得开放性的眼光与胸襟。为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及其它文化工作打下坚实基础。为从事现代语文教学与文化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也由于对外国文学的基本知识和文学成就的掌握,使学生灵活掌握现代思维方式。以更全面的辩证文学与社会发展演进的关系,健全人格道德与心理机制。以树立对人类命运终极关怀的意识。

参考文献

[1] 郑克鲁.外国文学简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

[2] 张世君.外国文学[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2).

作者:张珊珊

第三篇:艺术专业文学经典教学策略探讨

【摘要】文学经典在专业艺术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受各种因素影响,文学经典受到当代艺术专业大学生的冷遇。为此,要针对性地讲解教学内容、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灵活地选择教学方式与手段、提高教师素质,以实现文学经典与专业艺术教育的有机结合。

【关键词】艺术专业 文学经典 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为河北传媒学院2013年立项科研课题“艺术类院校大学语文文学经典教学策略”(编号:jw2013011)研究成果。

2014年,教育部下发《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新形势要求加快发展学校艺术教育”[1]。高等艺术教育包括普及性艺术教育和专业性艺术教育。专业性艺术教育的教学目标是培养美术、设计、音乐、舞蹈、戏剧、影视等各门类艺术人才。文学是艺术之母,是一切艺术创作的源泉。在众多文学文本中,文学经典在专业艺术人才培养过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学生获取知识、认识生活,培育情感、增强感受力,丰富审美体验、提高审美能力,拓展精神空间、塑建审美境界,健全心理与人格、提升道德水准的重要媒介。但受各种因素影响,文学经典在专业艺术教育过程中有所失落。因此,要让文学经典与艺术教育有机结合,实现文学经典助力专业艺术教育的旨归。

一、文学经典在专业艺术教育中的失落及原因

(一)文学经典在专业艺术教育中的失落

文学经典受到当代艺术专业大学生的冷遇,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对于文学经典的概念认知不清,有的认为红极一时的作品或畅销书就是文学经典。二是对文学经典生疏。对文学史上著名作家、篇章一派茫然。有的对四大名著的作者及书中人物也叫不上名字或搞混。三是文学经典阅读量不够,涉猎面偏窄。四是对作品理解不深。解读方式单一,感知能力差,不能体悟作品魅力。五是阅读时要借助影视等媒介,对于作品的了解主要来自改编的影视剧。六是学习主动性差,学习兴趣不高。上课提不起精神,下课懒得完成作业。七是对作品的灵活运用与转化能力不强。停留于书本,不能从中汲取养料、擦出思维的火花,因而造成“经典是经典、专业是专业的两张皮”现象。

(二)文学经典在专业艺术教育中失落的原因

首先是大环境的影响。目前大学教育功利目的严重,把大学当成职业训练所。虽然文学经典有对人生“长效”的功能,但不能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导致学生一心学专业、无暇读经典。消费主义文化对经典也造成一定冲击。我们目前所处的消费时代,“是一个抵抗‘思想’的时代,它打破了人们关于经典的种种幻想,消费文化的颠覆性在于依靠大众并且借助媒体的力量不断散播着当世的情绪、即兴意识”[2]。消费主义文化浪潮改变着传统文学经典生存的土壤,“文学艺术一下子成了浪子”[3]。尤其是在经典消费化思潮语境中,“对历史上的文化经典进行戏拟、拼贴、改写、漫画化,以富有感官刺激与商业气息的空洞能指(如平面图像或搞笑故事),消解经典文本的深度意义、艺术灵韵以及权威光环,使之成为大众消费文化的构件、装饰与笑料”[4],也削弱了学生对文学经典的敬仰之心。新传媒使文学阅读成为一种困难。直观欣赏、图像阅读越来越取代了文字识读和阅读想象,信息的充斥萎缩了富有人性的“文学想象”[5]。新传媒还造成市场提供的文学“产品”价值传递鱼龙混杂,让选择更加困难、盲目,为文学经典阅读造成了障碍。

其次是艺术生文化基础薄弱的影响。艺术生在文化课方面是积贫积弱、先天不足。艺术生学习艺术专业,大致出于两种目的:一是真心热爱艺术;二是成绩偏低,升学竞争无望,转学艺术。高考录取对艺术生文化素养要求过低。即使艺术生喜欢文化课,也被迫荒废文化课。艺术生要经历两次高考(专业考试+文化课考试),时间紧张,无暇顾及文化课。另外,中小学阶段大部分孩子学琴、学画是为考证升学,把艺术的学习当成未来谋生的手段。这种功利目的造成艺术生对文化课之类的通识教育的忽视。

再次是教学与师资方面的影响。众多艺术类院校在学生就业日益严峻的压力下,通识类的课程与课时不断删减。在有限的课时里欣赏一定数量的文学作品就变成蜻蜓点水走马观花。教学模式僵化,重灌输,轻互动。有的教师虽然也用课件教学,但对课件的依赖太强,上课成了教师读PPT的表演,学生参与性不足。在教师一言堂的模式下,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学习积极性受到压抑。

二、艺术专业文学经典教学策略

(一)针对性地讲解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中应将文学经典与其他艺术门类相沟通。一是注意讲解文学与其他艺术之间密切关系的内容。如讲《诗经》时,引导学生理解“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墨子·公孟》),延伸到古代文学与音乐、舞蹈密不可分的关系。讲授臧克家诗歌时,可举臧克家的诗作曾被几位中国的大音乐家、作曲家谱成歌曲、流传于国内外的例子,来阐明诗乐同源。由王维、苏轼,引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以及诗画同源。讲授唐诗的繁荣与其他艺术的关系时,可举白居易《琵琶行》、韩愈《听颖师弹琴》、李贺《李凭箜篌引》等诗篇,说明唐代音乐取得了高度成就。更要讲解文学与其他艺术之间可擦出灵感的火花的例子。

(二)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

让受教育者顺其自然地产生对知识和道理的渴求,才会使教育自然和谐。体验式教学法创建的就是一种互动的交往形式,强调重视师生的双边情感体验,达到梅贻琦所讲的师生同游同乐的境界。狄尔泰认为体验是“感性个体把自己的知识与自己的自我在与生活世界及其命运的遭遇中所发生的许多具体的事件结为一体”[6],也就是说,体验是与人的血肉、灵魂、操守、禀赋等个体特质交融在一体的东西。“这里所说的体验式教学就是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文学教育规律,强调重视师生之间以及师生与文学文本之间的情感和生命体验。文学本身就是一种生命情感结晶,文学教育者和学习者在文学教育过程中要以文学体验者的姿态来把握文学知识,要把文学史当作一种心灵史来对待。”[7]大力提倡用文学的感性魅力去恢复文学教育的魅力,让文学教育复归文学的本色和本性[8]。把文学经典课办成文学盛宴,诱发每一个体验者,让具体的生命有具体的感动。

(三)灵活地选择教学方式与手段

教学方式切忌死板单一。诗歌、散文教学,可组织学生举办诗文朗诵会。戏剧、影视文学教学,可辅导学生表演小话剧,或朗诵表演作品中的对白和独白。为美术专业学生授课时,可结合作品展示艺术大师的绘画或雕塑,也可让学生为作品绘插图,或根据意境作画。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文学活动,适时开展文学作品创作和搬演活动。可将文学经典(或其中的某个片段)改编成舞台剧本。设计人物语言和场景的过程,就是一种想象力或创造力的培养训练。还可搬演作品。作品搬演是学生以角色表演的方式将作品情节表现出来的文学教育活动。在这一活动中,受教育者直接进入作品角色,能够更加深入地获得情感体验和生活感悟。同时,搬演过程的多个环节也使受教育者的多方面能力素质得到培养锻炼。教学手段也要新颖。新媒体的崛起对文学教育产生了强烈的影响,学生的阅读已从专注于文字理解向热衷于图像转变。要因势利导,充分利用学生普遍优先选择接受影像化信息的特点来改革文学教育。学会巧妙灵活地借助新媒体,让文学经典活色生香。例如讲述汤显祖《牡丹亭》时,可反复穿插昆曲《牡丹亭》的著名选段“游园惊梦”这一视频,“结果不仅吸引学生对昆曲这一古老的表演形式产生浓厚兴趣,而且也使因历时久远而显得隔膜抽象的文学史争论变得可感可触”[9]。

(四)提高教师素质

经典不但要常谈,而且还要常谈常新。关键在于教师要提高自身学养。文学教育对教师的学术修养和教学水平要求极高。优秀的教师会像孔子那样,和学生“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先进第十一》)。课堂如舞台,其魅力是不可重复的。经验丰富的教师,即便上同一门课,也会根据学生趣味和需求做适当调整,同时融入自家感情[10]。教文学首先要懂文学、爱文学,有充盈的文学阅读体验,甚或能创作文学作品,才有可能洞悉文学堂奥,讲出文学韵味。教师应广征博览,提高对文学的感悟能力。只有广泛阅读,深刻感悟,才能在课堂上旁征博引、信手拈来,才能解读文学经典的精彩与兴味,最终感动学生。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DB/OL].2014-01-26[2014-05-08] http://www.gov.cn/gzdt/2014-01/26/content_2575813.htm.

[2]赵学勇.消费时代的“文学经典”[J].文学评论,2006(5):206.

[3]张光芒.塑造人文精神 打造民族文化未来——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徐兴无教授访谈[N].文艺报,2013-06-21(2).

[4]陶东风.大话文学与消费文化语境中经典的命运[J].天津社会科学,2005(3):90.

[5]梁玉水.用文学滋养耕犁人的“独一性”——吉林大学文学院院长徐正考访谈[N].文艺报,2013-04-15(3).

[6]转引自刘小枫.诗化哲学[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86:179.

[7]罗宗宇.文学教育要强化文学的诗性——湖南大学文学院院长郭建勋访谈[N].文艺报,2013 -08 -02(2).

[8]晏杰雄.网络时代的中国大学文学教育——中南大学文学院院长欧阳友权访谈[N].文艺报,2013-04-08(2).

[9]邱江宁.民族人文素养与传统文学教育[DB/OL].中国作家网,2011-06-15[2014-03-15]http://www.chinawriter.com.cn

[10]北京大学中文系陈平原.“文学”如何“教育”[DB/OL].2013-05-15[2014-03-15]http://www.edu.cn/jiao_xue_11349/20130515/t20130515_943143.shtml.

作者简介:

邢香菊,河北传媒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中国语言文学。

作者:邢香菊

上一篇:矿业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繁殖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