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欣赏论文范文

2022-05-10

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艺术欣赏论文范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结合新课标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在高职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为高职院校承担着为社会和企业输送高素养人才的职能,高职美术欣赏教学作为人文性的艺术化体现,其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还能够提升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

第一篇:艺术欣赏论文范文

浅析小学美术艺术欣赏教学

[摘要]本文在教学实践中认为教师在欣赏课教学中必须采取灵活的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充分调动、激发学生的兴趣、求知欲。能让学生投入到课堂中去,调动课题教学氛围,达到欣赏课的教学目的。

[关键词]欣赏;心理;习惯;方法;形式;特点

美学艺术应该从娃娃抓起,儿童是爱美的,而且对美的事物感受很早,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渴望艺术享受的心情日益增强,尤其是进入小学以后,对于美的事物的追求更为强烈。作为小学美术教育,应当顺应他们爱美的要求,采取多种形式实施美术欣赏教学。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要达到的一个重要目标之一,它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好、欣赏能力,陶冶情操等方面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 培养儿童的美术欣赏心理及欣赏习惯

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是一种把造型艺术作品作为审美对象的感觉与感情为主导因素的心理活动形式,它与教师的引导和儿童对事物的认识、理解紧密相关,我们不妨从儿童的生理心理及智力发展方向来分析掌握儿童的欣赏习惯和欣赏特征。

①强烈的色彩刺激能激起儿童的欣赏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蓝蓝的天,红红的花,绿荫荫的树木,黄澄澄的果实,鲜明艳丽的颜色常常等使他们欣慰和喜悦,乐于接受,如果我们把黑白图片和彩色图片同时放在他们的面前,儿童将对彩色图片反映强烈一些。

②儿童在欣赏过程中,往往注意某个细节的观察而忽视整体或注意整体而忽视其它。例如一年级儿童在观看绘画作品《美丽的花蝴蝶》时,他们全被翅膀上色彩艳丽的花纹吸引住了,以至于忘记了手帕的存在,变成了看花。中、高年级同样有类似的现象,四年级的学生欣赏工艺作品的刺绣,结果他们全把刺绣作品当作绘画作品看。

③儿童在欣赏过程中,通常是凭第一印象的感觉来欣赏作品,无意识属性强,受情绪牵制的随意性大。他们对作品的感受总是激动片刻、粗略领会便心满意足,未能仔细琢磨,对作品的感受能力难于在较长的时间内持续增长。

④儿童在欣赏过程中,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见闻认识及由画面产生的联想对作品进行评判。对那些反映他们熟悉的生活和内心世界的儿童画或同学、朋友的优美作品,他们大都能够接受,并常常用来作自己的范本。例如,城市的孩子从小看见的就是整洁、光亮的柏油路,五颜六色的霓虹灯,明亮的大厦高楼,他们就感受不出绘画作品中农村低矮的房子、稀疏的篱笆、乱的石头和柴堆也是一种美丽。

⑤为加深学生对作品的感受,视觉记忆常常需要伴之以听觉记忆,尤其是欣赏古今中外名作,没有教师生动有趣的语言帮助,儿童对艺术作品的感受也不会很深。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成功的教学课都运用了音乐伴奏的教学手段。目的就是渲染气氛,强化记忆。

2 小学美术欣赏内容的编排及特点

①小学低年级欣赏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和表现生活周围的美好事物。如第二册《小朋友的画》、《民间美术欣赏》、第四册《画家笔下的童年生活》、《绘画中的动物和花果》等。其特点是低年级阶段所欣赏的作品富有情趣,符合儿童审美心理,如大脑袋,歪脖子,近大远小,树画在半空等等,五花八门,比例不在准确,表现无拘无束。还有一些拼贴的小制作也深受小朋友喜爱。

②中年级欣赏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接触了解优秀美术作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艺术的情感。如第五册《工艺美术的人物形象和动物形象》、第六册《工艺美术的陶瓷和雕塑》、《绘画作品中风景的静物》等。其特点是从小学中年级开始,欣赏一些与学生生活接近、学生能理解和接受的中国古今优秀绘画作品和工艺美术作品。欣赏课内容对于教学内容有“参考资料”的作用,在欣赏课中渗透了有关的教学内容。如第六册的欣赏内容是工艺作品刺绣、竹编的欣赏,第八册的教学内容就安排了“挑花”、“竹编”手工课。欣赏课的优秀作品档次高,起到了指导性的重要作用。

③高年级欣赏内容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祖国历史悠久的艺术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具体内容有:第九册的《古代雕塑中的人物形象》、第十册《现代雕塑中的人物形象》、第十一册《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和现代建筑艺术》和第十二册绘画作品雕塑、工艺美术、建筑、小学内容总览等。其特点是要求比较全面地了解我国造型艺术门类的面貌,除了已经着手的中国画教学之外还将欣赏的领域扩展到中国优秀古建筑、雕塑、工艺美术作品中去。

3 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

根据美术欣赏教学的目的、任务及自身的特殊规律,我国的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可以分为专题欣赏课、随堂欣赏课和现场课三类:

①专题欣赏课。专题欣赏课是课堂教学的方式,是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主要形式(我们前面例举的内容都是专题欣赏内容),它指的是整个课时内组织学生专门对某些作品进行欣赏的课业。我们以第十册的欣赏内容为例谈一谈专题欣赏课的课堂教学模式。这一课是欣赏中国传统建筑艺术,教材上共提供了十幅有关传统建筑艺术的照片。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学目的,即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获得哪些方面的知识?起什么作用?本课的教学目的应让学生初步了解我国传统建筑的艺术特点,懂得建筑的三大要素,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增强民族自豪感。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观察、回忆和比较,了解“传统”二字与“现代”的区别,再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祖国悠久的建筑史及灿烂的建筑文化,了解宫殿、楼阁、亭台、寺庙、佛塔、陵墓、民居等独树一帜、风格迥异的建筑艺术特点。进行专题欣赏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谈话法、讨论法、伴音、放录音、幻灯等手段调节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可采取分析一幅作品后及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要启发儿童观察分析,鼓励他们踊跃发言,各抒己见,积极讨论。

②随堂欣赏课。随堂欣赏课是指在绘画和工艺(包括写生、创作、图案、塑造、手工制作)课业中所穿插进行的欣赏。这种欣赏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得很多,比如:我们每一课都安排了范图及资料,教师指导学生观看讲解,指出作品美在哪里。又如:为了使低年级学生能在蜡笔的涂色中提高色彩能力,可引导学生对素描知识的加深而出示一些合理范画,这就是随掌欣赏的教学过程。

④现场欣赏。现场欣赏是一种在课堂教学之外的美术欣赏形式,是指在较长时间内到现场和实地察看所进行的欣赏教学。例如:组织儿童参观美术作品展览和博物馆中陈列的美术作品,访问画家、工艺美术家、雕塑家并观看其技法表演等。

条件稍差的农村,有关欣赏课的内容应结合本地具体情况作有效的灵活调整。比如我们上《古代传统建筑》这一课时,就完全可以带学生到观音庙去参观,让他们了解足够的知识后,民族的尊严与自豪感自然就出来了。我认为这样的欣赏艺术教学还是可取的。

作者:何平

第二篇:促进高职美术欣赏教学提高学生艺术欣赏能力

摘要:结合新课标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在高职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为高职院校承担着为社会和企业输送高素养人才的职能,高职美术欣赏教学作为人文性的艺术化体现,其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还能够提升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因此高职美术欣赏课作为审美教育的重要方式,教师在高职美术欣赏课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提升学生的审美理解力和审美趣味,利用美术欣赏课堂不断的拓展学生的视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所以本文就对如何促进高职美术欣赏教学进行分析,希望能够不断提升高职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

关键词:高职院校 美术欣赏教学 艺术欣赏能力

美术欣赏教学作为高职美术教学的重要部分,因此在高职美术欣赏教学中,要注重积极融合学生的实际生活,不断提升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能力,更好的实现高职美术欣赏课的教学目标。在高职美术欣赏教学中,还要注重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掌握学生的欣赏习惯和欣赏特征,带领学生赏析大量古今中外的优秀美术作品,对各种美术作品的艺术风格和技法等多方面进行全面分析,有效提升学生的审美认知水平。那么教师在高职美术欣赏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还要积极提升学生的思想意识和文化素养,通过开展美术欣赏教学,真正實现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一、美术欣赏教学对于提升学生艺术欣赏能力的意义

(一)能够拓展学生的眼界

美术欣赏本身就是美术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高职美术欣赏教学中,能够将美术和文化情境相结合,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作品当中的内涵和风格特征等。良好的美术欣赏教学,可以有效开拓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眼界,通过大量优秀美术作品的赏析,从而总结一个带有自身特色的欣赏方法,有效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1]。不论学生自身的见识有多么广,也不能够体验和观察到社会生活中的所有内容,因此对古今中外的众多优秀美术作品的欣赏,可以让学生能够了解更多的美术作品,获得更多的文化知识。通过在美术欣赏课堂的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游览世界,穿越古今,丰富学生的认知水平,有效扩展学生的知识领域。

(二)能够丰富学生的思想

在高职美术欣赏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带领学生鉴赏古今中外,各种优秀的美术作品,从初步具象审美为主,让学生学会应用自身的经验和感知能力,对美术作品进行自主的观察、品味和分析,从而获得审美上的享受。美术欣赏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教学,对于美术作品的欣赏并非是抽象的理论学习,而是让学生通过对美术作品的欣赏,提升学生的思想认识,从而受到教育意义。美术欣赏教学通常对学生形成的是一种看似潜移默化且深远的影响[2],比如在丢勒的《四使徒》作品赏析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深入探究作品背后的含义和时代背景,了解这一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了解到丢勒就是想利用画笔,表达了自身对于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也表达了自身对于正义和光明的渴望,作品中充分体现了丢勒的人本主义精神。让学生可以在优秀的美术作品欣赏过程中,真正的建立真善美的衡量标准,不断提升学生的思想认识,发挥美术欣赏的作用,从而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和进步。

(三)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优秀的美术作品就是艺术品,这也体现了美的原则,因此高职美术欣赏课程教学当然对学生起着美的教育作用,让学生能够在美术作品的欣赏过程中,不断的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学生可以通过对不同美术作品的欣赏,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增长知识,同时还可以有效的提升学生的欣赏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3]。比如通过赏析东汉时期的《马踏飞燕》青铜器,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对于祖国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兴趣,不断提升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教师可以利用高职美术欣赏课程,引导学生多角度欣赏、认识美术作品的形式、材质和内容的美,提升学生的思想认知水平,从而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审美意识,有效的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促进高职美术欣赏教学,提高学生艺术欣赏能力分析

(一)不断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

要想在高职美术欣赏教学中,不断提升学生的艺术赏析能力,首先就要积极提升教师自身的综合素养。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教学的效果和质量与教师素养高低有着直接的关系,只有不断提升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才能够更好地推进高职美术欣赏教学的发展,因此美术教师就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并及时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4]。由于高职美术专业的学生本身就有着一定的美术基础,那么教师在美术欣赏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于各种文化知识的涉猎,并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作品鉴赏和文化内涵的引导,避免简单的说教。在教学改革工作深入推进的背景下,教师只有积极更新自身的教学观念,才能更好地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帮助教师更好地摆正自身的位置和角色,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美术是人类文化传播的载体,美术作品充分反映了当时的人文、社会、经济和政治等多方面内容,比如《清明上河图》中,不仅表现了当时汴京的繁华景象,同时还表现了当时纷繁多变的社会风俗,还有不同的生活分秒,这也成为我国古代绘画的瑰宝。所以这就要求教师要注重不断提升自身的科学文化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探究美术作品的背后的深层含义,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提升学生的艺术赏析能力。

(二)充分发挥高职学生的自主性

教师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就要注重始终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对课堂教学工作不断地进行探索和研究,从而设置更科学、合理的美术欣赏课程教学方式。尤其在传统的高职美术欣赏教学中,教师会习惯性的将各种美术作品进行简单罗列,只为学生进行主观、平淡的分析,但实际众多优秀的美术作品中,不仅体现了画家超高的绘画技巧,同时还体现了画家的审美情趣[5]。因此教师要积极创新高职美术欣赏教学的方式,将原本以讲授为主的教学形式,转变为学生参与实践,或者直接到博物馆参观等活动相结合,通过这样的方式,为学生创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从而对学生形成一个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比如在赏析达芬奇的作品《最后的晚餐》中,教师可以在新课教学之前,让学生进行充分的预习,引导学生主动搜集和作品相关的资料。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让学生了解到该作品就是源于《圣经》中耶稣被犹大出卖的情节,有效拓展学生的知识范围,并深入了解到达芬奇卓越的构图形式。最后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究,让学生积极表达自身的观点和想法,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力的同时,延伸学生对于该作品的探究,从而不断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积极创新美术欣赏教学方式

在当前高职美术欣赏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不断推进美术欣赏教学的发展,就要积极创新课堂教学的方式,积极利用各种先进的教学技术,以此有效弥补赏析教学的发展。通过开展现代化的美术赏析教学模式,比如直接利用多媒体技术,带领学生赏析更多的美术作品,有效丰富美术欣赏的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高职美术赏析教学的效率。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学会鉴赏美术作品,通过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进行不同的欣赏体验,并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还有兴趣爱好等,进行科学教学[6]。还要加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通过开设相关的鉴赏课程和比赛活动,引导学生进行多思考、多探究,指导学生多阅读相关的作品和书籍,全面推进学生的艺术赏析能力,帮助学生真正感受艺术的魅力。

(四)在欣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美术欣赏教学作为美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想不断推进高职美术欣赏教学的发展,就要充分调动学生欣赏美术作品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美术欣赏学习。同时教师还要耐心的鼓励学生进行多思考,开展创新性的学习,让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下,认识、赏析、体验更多的美术作品,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艺术赏析能力[7]。在实际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关注高职学生的全面综合发展,以此不断推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将美术欣赏教学的方式和内容,与健康的人文思想紧密联系,从而建立学生良好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在高职美术欣赏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建立学生和艺术作品之间的共鸣,让学生在实际欣赏过程中,受到相应的教育和启发,真正实现学生的全面综合发展。比如在《椅中圣母》欣赏过程中,就可以带领学生探究该作品的内涵,了解到作者的人本主义情怀,并表达对于母爱的赞扬,有效提升了学生对于美术作品和艺术文化的认识水平,帮助学生真正感知作品中的美。

(五)鍛炼学生的欣赏能力,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

优秀的美术作品可以为学生带来美的感悟和体验,并让学生在美术作品赏析过程中,更好地表达、阐述自身的感悟和审美情感,从而有效丰富学生的知识面。那么教师在高职美术欣赏教学过程中,就要积极改变传统的欣赏课教学模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相关活动,有效优化学生的审美感受,不断提升美术教学的效率。而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要注重多给学生启发和鼓励,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动态,对学生进行及时、到位的点拨,同时避免将自身的思想强加在学生身上[8]。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方式,学会利用信息技术自主赏析经典的美术作品,并引入一些优秀的具有特色的民间艺术作品、当代美术动态,为高职美术赏析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和机遇。通过提升学生的艺术赏析能力,引入大量的经典的艺术作品,让学生通过美术作品赏析实现跨时代、跨背景的文化、艺术交流和沟通,有效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素养。

三、结语

总而言之,高职美术欣赏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其不仅能够引导学生审美的正确发展,还能够激发学生对于身边事物的关注和兴趣,提升学生对艺术的赏析能力,形成良好的审美感。同时教师在高职美术欣赏教学过程中,也要注重从多个角度出发,丰富美术欣赏教学的方式和形式,不断激发学生对于美术欣赏的兴趣和积极性,有效提升学生的艺术赏析能力和水平。

参考文献:

[1]王伟.高职美术欣赏公共选修课教学改革与创新探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6,(12):115.

[2]彭哲.略论高职院校美术教学与学生艺术素养的提升——以美术欣赏课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15,(10):151-152.

[3]陈忠和.高职院校美术欣赏课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初探[J].美术教育研究,2014,(04):117-118.

[4]朱莹.美术心理学在中高职美术欣赏教学中的应用刍议[J].美术教育研究,2013,(20):108.

[5]郭晨.关于高职院校美术欣赏课教学的思考[J].艺苑,2013,(05):110-111.

[6]华夏.对高职美术欣赏课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参与情况的思考[J].美术教育研究,2011,(10):112-113.

[7]王真真.浅析高职院校《美术欣赏》公选课的教学[J].美与时代(上),2010,(11):127-128.

[8]高晓萍.高职院校《美术欣赏》课程教学探讨[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09,(04):91-93.

作者:何祥鹏

第三篇:艺术接受之变:传统艺术·传媒艺术

摘 要:艺术接受是艺术作品完成自身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族群的变化促使艺术接受方式的变迁。传媒艺术时代,艺术接受发生新的转向。受众主体意识的觉醒不满足于单向权威意义的解构,建构作品含义“人本+文本”多方位解读方式。单一感官刺激难以满足当下受众审美体验需求,多感官审美体验呼之欲出。艺术作品的精神陶冶逐渐被娱乐目的取代,人们追求愉悦自我的消遣式接受。

关键词:艺术接受;传统艺术;传媒艺术;艺术族群

传统的艺术族群是指摄影术出现之前的艺术样式,包括文学、绘画、音乐、戏剧、舞蹈、建筑、雕塑等。随着科技的发展,以摄影术诞生为起点,新的摄影艺术、影视艺术、新媒体艺术出现,它与传统艺术在艺术创作、传播与接受方面有着截然的不同,这些新生的艺术样态被称之为传媒艺术。传媒艺术主要包括摄影艺术、电影艺术、广播电视艺术、新媒体艺术等形式,同时也包括一些经现代传媒改造了的传统艺术形式[1]。传媒艺术是“旧媒介(报纸、广播、电视)”内容与“新媒介(互联网)”渠道融合的结果,它是多种艺术样式和媒介功能叠加的一体化。纸介的报纸只能够储存文字和静态的图片内容,报纸与互联网技术融合之后,“互联网+报纸”不仅仅能够呈现原有的形态,还能够加入广播、电视媒介的音频、视频形式。互联网+传统艺术样式不是简单的艺术形式的互联网化,是媒介融合和形式叠加的产物,集多媒介和多样式的传媒艺术带来艺术接受的改变。

一、艺术接受的权威意蕴解构转向多方位解读

美是传统艺术追求的最基本特征,格林伯格认为,“美的艺术是好的,如果艺术缺少美或品质,那它就是坏的”[2]。艺术的美体现在艺术的能指——艺术的呈现形式(声音或形象)和艺术的所指——蕴含的概念和意义。艺术接受者无论艺术素养的深浅、鉴赏水平的高低,对于艺术品的美、丑都能够有瞬间的直觉判断。面对安格尔的《泉》,再普通的受众也能够惊叹于画作中妙龄女子曲线的柔美。对于杜尚的小便器,不能把“一眼看上去就是美的”作为《泉》是否美的判断依据,需要结合丹纳的“种族、时代、环境”进行所指的解读。无论是能指的感官体验,还是所指的意义探寻,艺术接受者只能被动地承接意义的给予。而传媒艺术动摇了作者的权威地位,接受者根据自身的接受语境解读并赋予艺术作品新的意味。这种大于原有意的解读意契合当下大众的审美需求,单向权威意蕴解构的审美体验开始转变为“解读出来很美”。

解读意识的觉醒源自于艺术作品接受空间的扩大和艺术鉴赏视角的多元化。传统艺术受到材质、媒介的限制,传播范围有限,只局限于少数特定群体间的交流。当下传媒艺术化身比特以0和1的方式存在于互联网媒介之中,任意流淌于网络空间,接受空间范围扩大,鉴赏主体数量巨增。同时,传媒艺术突破时间线性的限制和物质的损耗,为每一部作品提供无限鉴赏时间和次数。艺术接受的无限意味着接受者、接受时间和空间等因素的不断变换,受众解读视角更加丰富、解读的欲望更加强烈,艺术接受过程由“意图体会”向“意义建构”转变。由客观事实与传达客观事实的作者控制艺术意义的时期属于“真实意图论”范畴,而现代主义之后的诠释则进入了“假象意图论”的范畴[3]。“真实意图论”的信奉者认为艺术作品的原始能指和所指在传达过程的完全契合才是艺术传达的完成,能指和所指是由创作者规定好的一成不变的关联,接受者只有毫无差错地体会和理解作者原有意的建构,艺术鉴赏过程才算完成。对于艺术作品意义的解释和建构的大权只存在于艺术创作者的论断契合了传统艺术的认知、鉴赏方式,答案是唯一的,接受者只有通过艺术作品去获知这种固定不变的意图。

传媒艺术打破了作者对意义独断的局面,主体意识觉醒,“假想意图”派期待在艺术解读过程中凸显自己的地位和想法,构建属于当下语境的意指。决定作品含义的是观众、看者眼中最合适的那种作者意图。事实上观看者推想出假象作者的可能意图,并据此进行诠释[4]。对于作品意义的赋予权利由创作者转移到受众中,受众不满于艺术创作者对于艺术作品意图的设定,他们迫切需求“受众本体”意识的主导,作品的意义由接受者按照自身语境理解和建构作品含义。甚至在某些艺术作品的意图领会过程中,会出现接受者浑然不顾作者意义的存在,纯粹追求自己的意味,出现接受者领会并赋予的意义不等同或大于作者赋予的意义的现象。

传媒艺术时代,作者对作品单一意识赋予权威已经伴随着读者主体意识的觉醒消散,多元话语权的时代已经来临。后现代主义语境要求解构、反中心、反理性、反权威,把原本艺术世界高高在上的形态打碎,塑造出一个人人都可以成为艺术家的新世界。作品的意义赋予是由每一个参与艺术鉴赏的主体构成,在时间和主体的交锋中叠加新的内涵,它不再是亘古不变的状态。意义的建构方式由“人本”向“文本”再转向“人本+文本”,对艺术作品意图解构、建构、再次解构、再次建构。作品意义的賦予由创作者和读者共同完成,新的精神意志的解读者相对于随后解读者,前者也是艺术作品的独断意义建构者。作品的意义由一波又一波的意义建构参与者构成,解读出的意味不断被叠加,形成新的意味。传媒艺术的意义填充便有了延续性特征,每一次读者与作品的交锋都会绽放不同的意义内涵。

二、艺术接受的单感官审美转向多感官审美体验

人对外界的刺激,往往涉及的感官体验越多,整体知觉效果就会越好。不同感官接收到的碎片化信息,经过大脑作用共同组合成整体形象。大多传统艺术专注于静态的视觉体验,忽略了其他感官感受。传媒艺术感官丰富,注重极致的动态视觉感官刺激和丰富的听觉效果,并向着全感官沟通方向前进。现代接受语境中,艺术元素泛化且丰富,受众面对太多的艺术接受选择。相比传统艺术静观的精神沟通和契合,现在的受众偏爱瞬间多感官体验的精神愉悦和狂欢快感,艺术的膜拜价值被多感官体验价值所取代。受众很难利用单一感官架接与艺术品沟通的桥梁,不仅是因为自身艺术素养的不足,还来自内心对艺术接受方式多样化的渴求。

对于绘画艺术《洛神赋图》调动视觉便可完成赏析,还有书法、建筑、雕塑等这些传统艺术只是需要视觉体验即可。集多种形式于一体的戏曲艺术,只是增加了听觉感受,受众对这样单调的艺术体验方式早已经不再满足,他们渴求更加丰富的审美体验。《洛神赋图》在《国家宝藏》的展示采用大屏、灯光、音乐等舞美新技术形式充分调动视觉、听觉的感官审美。相对于静坐领会其意的画作《洛神赋图》,现代传媒艺术对它呈现采用了更加丰富的形式。“前世传说”利用背景LED屏和9根可移动LED屏柱的视觉组合系统和画作中的各种元素,情景再现顾恺之画作《洛神赋图》和曹植词赋《洛神赋》之间的渊源。“天团点评”把艺术品的历史价值、文化意味和意蕴直接以专家口吻讲述,在讨论中丰富观众审美体验。相比较需要全神贯注、苦思冥想的传统艺术接受方式,人们在高压生活状态下更偏向喜闻乐见的传媒艺术接受方式,欢乐地进行高雅艺术的多方位感官体验。

技术的发展赋予受众更多接受方式的选择,激发接受主体控制意识的觉醒。面对传媒艺术的共时性鉴赏,受众迫切需求触感的加入,不仅能控制艺术鉴赏的进度,而且渴望跨时间、跨空间的同鉴赏群体产生沟通交流。快进、跳播、倍数观看等方式配合主体在屏幕上进行触感滑动,评论留言系统应运而生,弹幕、微信朋友圈、微博、留言等触感接受方式使鉴赏主体进一步摆脱传统艺术接受感官束缚。这种非共时性的交流方式不是追求即时的讨论,而是线性时间轴中前者和后者的交流组合成新的艺术作品丰富未来受众的艺术鉴赏体验。甚至在传媒艺术的观看过程中,不看剧情只看评论也成为现代艺术接受的方式。近日《复仇者联盟:终极之战》在各种受众自媒体间不断发酵,原本单一的传播本体变成无数形式各异的传播文本,促进艺术视听鉴赏和触感传播的再循环。触摸视听体验,已经成为艺术体验的重要方式。

5G时代即将到来,人工智能可穿戴设备日益成熟,技术的进步延伸人的感官,使追求“以用户为核心”审美体验方式成为可能。虚拟现实技术带来虚拟空间中的多维交互体验和多层面情感反馈,实现新的感官体验效果。视、听、触、嗅等互动体验方式与多感官交互体验融合,实现与创作者、艺术品之间的双向交流,共同完成艺术作品的生产工作。艺术作品里面的元素都能够配合鉴赏者互动,并按要求调整,营造属于鉴赏者独有的实时可变不可逆转的“白日梦”。对于传媒艺术的多感官追求还处于假象阶段,但单感官接受转向受众渴望的丰富审美体验需求是时代的选择、是接受主体的渴盼、是历史的必然。

三、艺术接受的精神顿悟转向消遣式接受

由作品深度内涵的追求转向消遣式的接受,是传、受者中心争夺战中“受众本位”的胜利。“受众本位”是指包括传者、受众、内容、反馈、效果和环境等传播过程的各个要素中,受众是一切传播活动的中心,其他各要素都围绕受众展开[5]。受众地位的提升改变了艺术作品的传播目的,是否满足接受者需求成为衡量艺术作品成功与否的重要依据。绝大多数传统艺术因主体意识的特殊情感而生,服务于创作者自我意识世界的传达。传媒艺术在创作之初充分利用受众画像等各种技术预设接受群体,渴望传播内容与受众需求的情感关照。当下对于受众欲望的过度迎合,鉴赏者不再满足灵魂的净化与洗礼,而是追求愉悦自我、充满享受意味的消遣式接受。

艺术作品应当包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较高的艺术水准,这是艺术的本质要求。蕴含丰富思想内涵的传统艺术作品,需要接受者走进艺术作品的精神世界之中自我观照,顿悟领会其意。传统艺术具有独一无二性,受众陶醉于独有的“光蕴”和“灵韵”,享受自身与艺术品“观照”妙不可言的特殊时光。由于传统艺术的呈现形态和样式,欣赏者与被鉴赏作品需要同处于一个时空,调动单一感官以“凝神静观”的方式去体会艺术的魅力。这种“凝神静观”以个人欣赏为前提,要求接受者要以一种静观的、全神贯注的心态去细腻体验和领悟,接受者被艺术作品吸引、打动并全身心地投入到艺术作品之中,沉浸在一种怡然陶醉和冥思默想的专注状态[6]。艺术作品和艺术欣赏者在彼此“凝神静观”的默契陪伴下,欣赏者只有努力动用所有的想象和艺术积累,拥有丰富的艺术素养才能够达到灵魂的升华与精神世界的交融,与创作者进行对话,仔细把玩品味每一处饱含意义的细节。

傳媒艺术则需要大量的自我复制和传播才能够得到价值的彰显。衡量传媒艺术价值的准则是互联网络中个体的认可,大众的喜好决定着艺术作品的走向和生命。面对现实社会的生存压力和生活欲望,受众渴望精神的愉悦和自我意识的表达。人们放弃精神世界的探寻去追求感官刺激,享受欲望驱动下的快感。为了满足受众的需求,要充分考量受众对艺术的幻想。大量明星堆砌的视听内容在收视上的巨大成功,由于没有精神内涵受到了不少行内人士的批评。但是它们抓住了当下受众的需求,明白是在为谁——市场和观众而创作。观众需要的不是价值导向输入,而是紧张束缚之后的心灵的放松和愉悦。目前,社会各方面的压力使受众面对劳累生活放弃思考的权利,偏爱“消遣式”的娱乐方式,只求得片刻慰藉式的娱乐狂欢为生活多一点生气。这种消遣式的接受需求合乎时代的转变,大量传媒艺术满足受众对自我的幻想,豪宅、豪车、服饰、美食、成功、爱情等应有尽有。在欲望的假想中,受众不在乎糟粕思想的危害,只追求在痛苦的现实中拥有美梦的快感。鉴赏者知道当下艺术形式过度迎合自身欲望的危害,可是谁又在乎,他们想要的只是这一刻独属于他们的消遣和畅想,精神的放松和愉悦就是他们对艺术作品消遣式的接受方式。

四、结语

时代变迁,艺术样式不断丰富,主体意识的觉醒、媒介技术的发展、审美目的的改变带来不同的审美趋势。审美的改变不是对传统艺术的全盘否定,而是艺术发展过程的新特征。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任何艺术形式都不可能在历史的进程中持久弥新放彩,结合当下语境作出符合艺术本质和时代需求的选择才是艺术发展应有的题中之义。艺术接受方式的变化是艺术接受者的呼声和回馈,引领艺术发展的方向。只有重视受众的呼声,艺术样式才能够具有鲜活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胡智锋,刘俊.何谓传媒艺术[J].现代传播,2014(1):72-76.

[2]丹托.艺术的终结之后——当代艺术与历史的界限[M].王春辰,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89.

[3]褚楚.不可控的群体主观——新媒体艺术受众分析[J].大众文艺,2012(21):202-203.

[4]戴维斯.艺术哲学[M].王燕飞,译.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121.

[5]吴龙胜.从“传者本位”到“受众本位”——湖北电视综合频道“服务到家”理念理论解析[J].西部广播电视,2015(24):65-66.

[6]顾燕燕.从“凝神静观”到“消遣”——对机械复制时代艺术接受方式转变的思考[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0(10):44-46.

作者简介:鲁乾辉,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传媒艺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作者:鲁乾辉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艺术欣赏论文范文】相关文章:

艺术论文范文05-08

写艺术论文范文05-09

皮艺术论文范文05-09

艺术生论文范文05-09

空间艺术论文范文05-09

景观艺术论文范文05-09

艺术消费论文范文05-09

艺术形象论文范文05-09

艺术人才论文范文05-09

染织艺术论文范文05-09

上一篇:农业气象论文范文下一篇:品德德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