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华传统文化

2023-02-13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漫长的历史进程中, 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勤劳、勇敢、智慧, 开创了民族和睦共处的美好家园, 培育了历久弥新的优秀文化。”今天, 当我们以现代人的眼光审视先人的创造时, 有放大镜式的打量, 也有显微镜式的挑剔, 然而, 每个炎黄子孙从内心深处都认可这样一个事实:生于斯, 长与斯, 传统文化是我们成长的精神家园。

传统文化是文化在历史的发展中一代代的积淀, 是文化的“活灵魂”。中国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提供了文化基础和思想传统。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只有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才能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真貌。早在2000多年前, 就产生了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学说, 以及其后出现的百家争鸣的文化盛世。自汉代儒家思想文化确立它的正统地位, 就成为了封建时代主流的统治思想, 封建统治者们为了政治统治的需要, 不断地发展和改造着儒家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吸纳了中国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的一些要素, 也就具备了中国文化特色。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 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引发我们的思考。当年, “延安的城门开着, 成天有从各个方向走过来的青年, 背着行李, 燃烧着希望, 走进这城门。”延安, 中国革命的圣地, 那里让进步青年看到一种崭新的复兴之光, 其背后就是中国共产党人以“敢叫日月换新天”的英雄气概在推进文化建设, 社会主义中国文化领域半个多世纪的激流勇进由此开启。从宏观上来讲, 中国传统文化是核心价值观生成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源流。千年的文脉涵养出泱泱中华, 华夏文化一度曾为世界文明的楷范, 形成以儒家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 至今在周边及世界上仍有广泛影响。从微观上来讲, 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人文取向是核心价值观落地开花的催化剂。

我国目前的社会形态是一种多元文化的形态。在这种多元文化中, 必须保证指导思想的一元化, 决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 这个指导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民族的思维、精神的核心内容和精华部分, 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中不可或缺的。我国改革开放以来, 社会主义事业的迅速发展, 与我们弘扬和培育中国民族精神, 发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密不可分的。这是我们在政治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上的优势, 也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迅速发展的宝贵经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保证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朝着正确方向发展的有力保证, 以及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

面向未来, 我们如何回应历史的期盼、人民的关切、世界的聚焦, 复兴古老的中华文化, 谱写文化强国的隽永篇章, 成为我们面前的历史课题、现实命题、时代考题。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勇于吸收世界文明中,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声落地。

让中华文化强起来, 必须建设自己的核心价值观, 才能提升全民族的精气神, 牢牢掌握在国际竞争中的话语权、主导权。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 “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从根本上说, 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要利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 使其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要在全社会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 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 积极引导各种社会思潮, 坚定人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把全国各族人民紧紧团结和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要区分层次、突出重点。要充分发挥广大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 用他们的模范行为和高尚人格感召群众、带动群众。要从娃娃抓起, 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之中。要润物细无声, 发挥精神文化产品潜移默化的作用, 运用各类文化形式, 生动具体地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中有信念, 行事才有方向, 只有内心信仰核心价值观, 才会成为自觉的追求, 主动的践履, 形成社会主义中国蔚为壮观的文化图景, 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摘要: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民族的思维、精神的核心内容和精华部分, 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中不可或缺的。让中华文化强起来, 必须建设自己的核心价值观, 才能提升全民族的精气神, 牢牢掌握在国际竞争中的话语权、主导权。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统文化,传承

上一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生获得感提升研究下一篇:3G通信网络的安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