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22-11-17

一、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 西方价值观念的冲击

西方价值观念的输入和渗透使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受到严重冲击。面对外来文化的汹涌来袭, 大学生在好奇心、新鲜感以及本能的逆反心理的影响下, 极易对外来文化产生认同和好感。由于缺少社会经验, 无法对外来文化进行有效的比较、鉴定和吸收, 往往一味推崇, 全盘吸收。这样, 西方价值观念中的一些糟粕便乘机进入大学生的思想领域, 严重影响着大学生价值取向, 造成价值观的扭曲。“崇洋媚外”、“言必称西方”等这些就是当代一些大学生的典型写照。与此同时, 很多大学生则对中国源远流长的优秀传统文化则表现出虚无主义的状态, 甚至认为是“土气”和“落伍”的表现。

(二) 网络文化的泛滥

进入二十一世纪, 以互联网、手机等现代信息传播工具承载的网络文化在我国迅猛发展。网络媒介在为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了更加广泛的资源以及更加便捷的平台的同时, 也不可避免的冲击着我国的传统文化。主要表现在:一是对传统语言的冲击。语言是文化的根基。网络的发展, 产生了一些新奇特的语言形式, 在追求标新立异的大学生群体中尤为盛行。例如, 逗逼、屌丝、小鲜肉等。这些粗俗不雅的语言文化的传播不断降低着我们传统语言文化阳春白雪的格调。二是对传统价值观的冲击。网络文化的传播在带来先进文明的同时, 也带来了诸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等与我国传统文化相逆行的糟粕文化, 这些与讲究玉韫珠藏的中国传统文化是背道而驰的。

(三) 大众文化的盛行

大众文化与群众文化、民间文化并非同一概念, 与精英知识分子建构的高雅文化针锋相对, 大众文化是一种商品文化、世俗享乐文化和技术传媒文化。它给人以感官的刺激和视觉的冲击, 以轻松、幽默的形式带给人们放松和愉悦, 恰恰这样的形式满足了当代大学生崇尚自由、彰显自我的诉求。大众文化在其特有的自由娱乐氛围下, 影响着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 使大学生人文精神弱化, 价值观世俗化, 集体主义思想、社会责任感、民族自豪感淡化。现如今, 网红经济、哈韩哈日, 选秀大赛、明星文化等备受大学生群体的追捧, 这些现象与传统文化讲究内涵美、儒雅美的特征是相背离的, 甚至有些可以算是伤风败俗的。

二、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的重要价值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历尽沧桑积淀的文明精华, 从古至今贯穿于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中, 已然深入并将持续影响中国人的思想观念、道德礼仪、风俗习惯等诸多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这24字方针所彰显的价值理念在国家、社会以及公民个人三个层面上都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不可割裂的渊源, 都可以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找到对应点。

(一)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有利于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孕育灌溉中国人爱国主义精神, 提高其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的重要载体和枢纽。历史上很多气势磅礴的经典言论彰显了世代中华儿女的爱国主义情怀:屈原的“鸟飞反故乡兮, 狐死必首丘”, 曹植的“捐躯赴国难, 视死忽如归”, 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鲁迅先生的“我以我血荐轩辕”。将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当中, 丰富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 拓展爱国主义教育的渠道, 对于增强大学生爱国意识, 培养其爱国情操以及引导其爱国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有利于当代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我国历来有注重人格培养的传统, 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砥砺品德、修炼人格的箴言智语。“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体现了坚定不移的大丈夫人格。“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 “生亦我所欲也, 义亦我所欲也;两者不可得兼, 舍生而取义者也”, 体现了重义轻利的价值追求;“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 体现了努力拼搏, 敢于进取的人生态度;“穷且益坚, 不坠青云之志”, 体现了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当今社会, 面对各种利益驱动, 如何使大学生保有健全人格, 传统文化将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三)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有利于当代大学生人文修养的提升。

加强自身修养是每个人人生中的必修课, 也是一门永不结课的课程。“物格而后知至, 知至而后意诚, 意诚而后心正, 心正而后修身, 修身而后家齐, 家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 我国传统文化已经深刻的揭示了自我修养的重要性。“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莫见乎隐, 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传统文化强调了要经常对自己的思想进行深刻的反省检查, 这是提升人文修养的方法, 体现了传统文化注重返躬内省、自律慎独的特点。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 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修身之道”, 对于当代大学生仍具有良好的训诫作用。

三、以优秀传统文化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的路径分析

(1) 以课堂教学为主线打造传统文化教育的主阵地。课堂作为一种最传统的教育渠道, 首先应该成为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主阵地。首先, 要将传统文化教育纳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在思想政治教育课中开设专门的传统文化教育模块。其次, 开设传统文化类课程, 例如:儒学经典鉴赏、孔孟经典导读、民族音乐欣赏、传统书法、中华礼仪文化等等, 在课程形式上可以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 但一定要设置必修学分。再次, 选派一些精通传统文化的老师开展一些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讲座。 (2) 以校园活动为延伸增强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取得教育实效性的最佳方式, 在课堂理论教学的同时还应该在大学生当中开展富有传统文化内涵的第二课堂实践活动, 来增强传统文化教育的吸引力和参与度。第一, 各高校可以定期邀请选派校内校外的传统教育名师、专家开展一些诸如《周易》、《论语》、《诗经》、《老子》等有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术报告或专题性讲座。第二, 加强传统文化类社团建设, 打造一批在学生中具有影响力的品牌社团。目前很多高校成立的武术协会、京剧爱好者协会、民乐团、书法协会、汉服社、茶艺社等都能吸引很多有相同爱好的学生, 也形成了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热烈氛围。第三, 组织指导大学生开展体现传统文化的校园活动, 例如古诗词朗诵比赛、传统文化经典书籍阅读会、中华经典美文诵读等。第四, 因时制宜, 围绕传统节日开展系列活动。 (3) 借助新媒体给传统文化注入新活力。利用新媒体的影响力和整合力, 为传统文化带来新的活力。用这种“新瓶装老酒”的方式, 将传统文化教育置于一个在大学生群体中具有绝对影响力的载体之上, 进而增强传统教育的效果。近几年一些像《百家讲坛》、《舌尖上的中国》、《中华好诗词》、《中国诗词大会》等优秀的电视节目, 在大学生群体中很受欢迎, 这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利用新媒体将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打造成现代年轻人喜闻乐见的传媒品牌, 社会效益将不可限量。

摘要:十八大以来, 中央高度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涵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头活水, 所倡导的价值理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重新审视并赋予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 对传统文化进行合理的扬弃, 引领大学生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和正能量, 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传统文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 周海波.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8, (08) :56.

[2] 陈敏, 于瑮.价值观多元化视阈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危机与重构[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8, (02) :89.

[3] 张水华.论大学生价值观多元化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对策[J].湖北社会科学, 2011, (09) :29.

[4] 白洁.试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统文化意蕴[J].创新, 2013, (02) :36.

[5] 高琼, 刘茹.我国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教育研究, 2008, (05) :26.

[6] 刘教东.价值观多元化态势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探讨[J].教育与职业, 2013, (24) :23-25.

上一篇:对高职院校“1+1+1”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下一篇:浅谈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