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魂之核心价值观

2022-09-10

第一篇:中华魂之核心价值观

践行核心价值观 凝聚中华正能量

2015年“中华魂”主题教育读书活动启动 践行核心价值观 凝

聚中华正能量

发布人:系统管理员 来源:垫江新闻网 发布日期:2015/3/26 【字体:大 中 小】

日前,记者从县关工委获悉,我县将在全县青少年中开展2015年“中华魂”(践行核心价值观,凝聚中华正能量)主题教育读书活动暨征文、演讲比赛。

此次活动将以践行核心价值观,凝聚中华正能量为主题,旨在引导、帮助广大青少年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涵,激发青少年“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的热情,从小养成诚实守信、孝敬感恩、团结友善、文明礼貌和勤俭节约、低碳环保的行为习惯,树立坚定正确的理想追求,脚踏实地的事业追求,积极向上的人格追求,健康美好的生活追求,做一个有梦想有追求的青少年。

据了解,此次征文报送时间为9月25日前,演讲稿报送时间为10月10日前。参赛对象为全县小学

3、

4、6年级,高完中

1、2年级,单设初中

1、2年级的学生以及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35岁以下的青年,根据参赛者年龄,分别设置小学、中学、青年三个组别。

2015年在全市青少年中开展“中华魂”(践行核心价值观

凝聚中华正能量)主题教育活动方案

2015年01月22日 09时08分55秒 来源:佳木斯市关工委 缩小 放大 简体 繁体 颜色 打印 收藏 关闭

根据中关工委、教育部关工委[2014]10号和省关工委、省教育厅关工委[2014]10号文件精神的有关要求,现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对2015年开展“中华魂”读书活动及继续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作如下安排。

一、开展“践行核心价值观 凝聚中华正能量”主题读书教育的目的

按照十八大报告关于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体要求和总书记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指示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的要求,通过开展主题读书教育活动,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青少年逐步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帮助青少年树立积极向上的个人理想,引导他们自觉将个人理想与祖国发展紧密联系起来;从小养成诚实守信、孝敬感恩、团结友善、文明礼貌和勤俭节约、低碳环保的行为习惯,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培养他们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促进身心的和谐发展,使他们成为对社会责任勇于担当,推动社会进步发展的有用之才,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读书活动紧密结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到关心下一代工作的全过程

各地关工委要紧密联系关工委工作和青少年思想的实际,结合“中华魂”读本内容,编写《践行核心价值观 凝聚中华正能量》导读提纲,组织“五老”讲师团和报告团,深入到社区、农村、学校、企业,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要宣传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的基本内容、基本要求,释疑解惑,统一思想,特别要强化对青少年中存在的热点、难点问题的正面引导,倡导在尊重差异中扩大认同,在包容中形成共识,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形成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浓厚氛围。学习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贵在践行,倡导青少年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继续把主题读书教育活动与开展学雷锋活动,各种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争创“新三好”活动,重大节庆日、纪念日活动结合起来,扩大教育的覆盖面,增强活动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三、运用典型推动践行核心价值观 凝聚中华正能量读书教育活动的深化

在改革开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全国道德模范、劳动模范、战斗英雄,优秀共产党员,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每一个典型都是一部内容丰富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科书,这种身边榜样的教育必定会对青少年产生重大的影响。各地关工委要深入基层、深入到“五老”和青少年中,及时地发现、总结和推广先进典型。我们要运用各种宣传媒体,广泛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使典型起到示范引领作用,在青少年中营造一种学习英模、崇尚典型的良好风气,使关工委工作更具有时代性和针对性。

四、充分发挥“三位一体”教育格局优势,实现教育活动全覆盖

对青少年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学校、家庭、社会必须紧密配合,三方互动,齐抓共管。各地关工委要积极做好协调沟通工作,努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教育网络,形成教育合力。

各地关工委在重点抓好中小学主题读书活动的基础上,要侧重向社区、村屯延伸,通过开展读书讲座、主题报告和趣味性强、有感染力的活动吸引更多家长参与读书教育活动,“小手拉大手,全家共读书”。通过评选“新三好”学生搭建“三位一体”教育格局的新平台。

2015年佳木斯市关工委拟召开以此为主要内容的经验交流会,请各地做好准备。

五、加强领导,统一思想,形成合力

各地关工委要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在党委宣传部门的指导下,按照省青少年读书领导小组分工,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学校主题教育读书活动的组织工作,共青团组织负责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农村青年主题教育读书活动的组织工作,司法部门做好监狱、戒毒所开展主题教育读书活动的组织工作,各级关工委要把开展主题读书教育活动作为关工委工作的重要抓手,纳入2015年的重点工作,认真部署,精心组织,充分调动“五老”的积极性,结合实际,注重实效,不断创新形式,提高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做好活动的综合协调、通报信息、总结交流经验等日常工作。

全面落实中国关工委文件要求,坚持自愿参加原则,充分调动青少年参加读书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尤其要关心农村失学、失亲和留守儿童及返乡青年等特殊群体,争取更多的青少年参加到主题教育活动之中。

各级关工组织人员要带头阅读《践行核心价值观 凝聚中华正能量》读本,以良好的思想、工作作风,带动青少年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并注重培养、总结不同类别的典型。各牵头部门要确定一名联络员,负责读书活动的联络工作和上报读书信息。

《践行核心价值观 凝聚中华正能量》读本仍分为四个版本(注音读本、小学读本、中学读本、青年读本),有关事宜可与办公室联系。市青少年主题读书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关工委,负责有关读书活动的日常指导和信息综合工作。电话:8222656,联系人:曲芳馥。

2015年“中华魂”<<践行核心价值观凝聚中华正能量>>活动方案 各高校、盟市教育(教体)局、满洲里市、二连浩特市教育局:

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教育部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下发了《关于2015年开展全国青少年“中华魂”(践行核心价值观 凝聚中华正能量)主题教育活动的通知》,现转发给你们,请各地结合我区实际情况贯彻执行。

一、要深刻理解准确把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不断加强对青少年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公民意识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网络道德和法制教育,使青少年从小就逐步学习积累凝聚正能量。

二、要坚持读书育人、立德树人的宗旨,引导、帮助广大青少年树立积极向上的个人理想,养成诚实守信、孝敬感恩、团结友善、文明礼貌、勤俭节约、低碳环保的行为习惯,成为身心健康、勇于担当,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三、要认真部署,精心组织,充分调动“五老”的积极性,创新主题教育活动的形式,增强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要加强领导,凝聚合力,坚持自愿原则,注重民族特点,注意发现典型,营造良好氛围,做好宣传工作,使“中华魂”主题教育活动持续健康广泛地开展起来,打造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的名牌。 现将中国关工委和教育部关工委《关于2015年开展全国青少年“中华魂”(践行核心价值观 凝聚中华正能量)主题教育活动的通知》(中关工委[2014]10号)转发给你们,并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的宗旨,是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的要求,通过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引导青少年逐步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帮助他们树立积极向上的个人理想,使他们成为勇于担当,推动社会进步发展的有用之才,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要统一思想认识,把开展“践行核心价值观 凝聚中华正能量”主题教育活动作为2015年工作的重要内容,纳入工作日程。要在党委统一领导下,落实上级关工委文件要求,主动配合相关部门,积极拓展活动范围,注重实效,创新形式。要充分调动“五老”的积极性,动员他们力所能及地参加到活动中来,继续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贡献余热。

三、各高校关工委要把主题教育活动与学校各项工作相结合,使其融入日常的教学工作、德育工作、党建团队工作。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整合各方面教育资源,把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结合起来,协调发展,形成合力,提高主题教育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加大宣传力度,争取更多的高校学生参加到主题教育活动中来。还没有开展此项活动的高校,要力争开展起来;已开展的学校要争取更多的学生参加到主题教育活动中来。要增强主题教育活动的趣味性和感染力,从实际出发,区分层次,区别对象,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增强主题教育活动的生命力。

五、读本介绍。本次活动用书共分四个版本,供不同年龄段的青少年和儿童选用。《践行核心价值观 凝聚中华正能量》注音读本和小学读本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中学读本和青年读本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附件:关于2014年开展全国青少年“中华魂”(践行核心价值观 凝聚中华正能量)主题教育活 动的通知

关于开展青少年“中华魂”(践行核心价值观 凝聚中华正能量)主题教育活动的通知

邱关工〔2015〕12号

字体【 大 中 小 】

【发布日期:2015-9-11】

【来源:刘明亮】

【阅读次数:745次】

【 关 闭 】

各乡镇(开发区、示范区)关工委、中心学校,县直属学校:

根据中关工委、教育部关工委〔2014〕10号和省关工委、省教育厅关工委〔2015〕3号文件精神,决定于2015-2016年在全县青少年中开展“中华魂”(践行核心价值观

凝聚中华正能量)主题教育活动,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活动宗旨

通过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青少年逐步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帮助青少年树立积极向上的个人理想,引导他们自觉将个人理想与祖国发展紧密联系起来;从小养成诚实守信、孝敬感恩、团结友善、文明礼貌和勤俭节约、低碳环保的行为习惯,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培养他们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促进身心的和谐发展,使他们成为对社会责任勇于担当,推动社会进步发展的有用人才,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参加对象

全县范围内的中小学生。

三、活动内容

⒈参加主题教育活动的学校要组织青少年认真阅读《践行核心价值观

凝聚中华正能量》活动读本,并以讨论、知识自测等形式检验学习情况。

⒉各学校组织开展“践行核心价值观

凝聚中华正能量”征文比赛,要结合读本内容,根据当地具体情况自定题目。 ⒊各学校结合“践行核心价值观

凝聚中华正能量”开展社会实践、知识竞赛、演讲比赛、歌咏比赛、主题班(队)会、表彰会等活动,推进主题校园文化建设,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落到实处。

⒋各学校要将“践行核心价值观

凝聚中华正能量”与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等重大活动开展有机结合,对广大中小学生进行热爱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教育,把主题教育活动引向深入。

四、时间安排

⒈2015年9月至12月,各校宣传、征订读本,组织开展阅读学习读本、答卷等活动。

⒉2016年1月至3月,各校组织开展征文、演讲比赛等活动。在校内进行表彰奖励的同时,选送优秀征文稿件和演讲稿件各6篇(一等奖稿件1篇、二等奖稿件2篇、三等奖稿件3篇)参加县级比赛。3月底前,各校将选送的获奖征文和演讲稿件、活动总结报送县关工委办公室(联系人王昌国、联系电话138056438

49、邮箱283128968@QQ.COM)。稿件背面注明学生姓名、出生年月、所在学校、班级、辅导老师姓名等。

⒊2016年4月上旬,县关工委、教育局对各校选送的征文和演讲稿件进行综合评选。4月下旬,开展县级演讲比赛(具体事项另行通知)。

⒋2016年5月,县关工委、教育局向省市推荐优秀获奖代表。获省表彰的优秀代表将参加2016年7月在京召开的全国表彰大会暨夏令营。

五、奖励办法

根据活动开展情况,县关工委、教育局将联合对优秀学生、指导老师、先进个人、先进集体,分别进行表彰和奖励,颁发证书。

⒈在学生中评出若干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和优秀奖。 ⒉优秀指导教师奖:表彰一等奖获得者的辅导老师。 ⒊先进个人奖:表彰在组织活动中表现突出的优秀个人。

⒋先进集体奖:表彰竞赛整体水平优异,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社会影响较大的学校、班级。

六、读本征订 ⒈本次活动用书分四个版本(注音读本、小学读本、中学读本、青年读本),我县选用小学读本和中学读本,单价均为7:00元/本。

⒉本次活动主要在霍邱师范、霍邱中学、岔路中心校、城关中心校、王截流陈郢初中、城关一小、师范附小、姚李中心校、石店中心校、岔路中心小学10所学校征订读本。其他学校可自愿征订。

七、有关要求

⒈各校要把“中华魂”(践行核心价值观

凝聚中华正能量)主题教育活动纳入工作的议事日程,配合学校、教育部门把这项活动作为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⒉各校要加强宣传工作,向社会各界大力宣传“中华魂”主题教育活动的重要意义。提高活动覆盖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学校、家庭、社会对主题教育活动的认知度。

⒊各校要发挥关工委“五老”的优势,组成“中华魂”主题教育读书活动宣讲团,对青少年进行一帮一的辅导,言传身教。

⒋在读书教育的基础上,开展形式多样的竞赛活动,寓德育于教育活动之中。

⒌各校可邀请德高望重老同志或当地党、政有关领导担任名誉职务,以利于推动“中华魂”主题教育活动在青少年中广泛深入开展。

霍邱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霍邱县教育局

2015年9月11日

第二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传统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传统文化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总书记谈中华传统文化

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德理念

四、中华传统文化的基夲理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八大报告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个字分别从国家价值目标、社会价值取向和公民价值准则三个层面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的建设目标,是从国家、价值目标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概括,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居于最高统领层次。(对外展现的形象)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价值取向,是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概括。它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国内社会的表象)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从个人行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概括。是公民必须恪守的基本道德准则。(对国内社会公众个体素质的要求)

这24个字有人反映不好记,如果你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进行思考就不难记住了,再说这24个字也不用专门记,平时生活中只要记住“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八个字就行。因为作为个人行为来说,平时真正践行的是这八个字。

核心价值观的背后,积淀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价值理念和文化传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后,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价值理念和中华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道德理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中华传统道德理念密切关联、一脉相承。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倡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目标,与传统文化中“国家一统”的理想追求、“天下为公”的政治信仰、“民惟邦本”的为民情怀、“以文化人”的教育理念、“和而不同”的处世智慧相通。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倡导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取向,借鉴了传统文化中“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念、“允执厥中”(意指言行不偏不倚,符合中正之道。)的思维方式和“隆礼重法”的治国思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倡导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则是对传统文化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思想、“经世致用,知行合一”的实践理性、“言而有信”的诚信观念、“仁者爱人”的忠恕之道的传承和弘扬。 爱国...... “爱国”永远是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基石,永远是中华民族光荣而伟大的优良传统。

-----2015年全国两会期间,20名正部级委员联名提案:呼吁恢复岳飞民族英雄地位《(关于在中小学历史教科书中恢复岳飞民族英雄历史地位的建议》)。提案中建议组织对中小学生教材涉及岳飞历史地位存在问题的进行修正;对已删除的关于岳飞民族英雄历史地位的内容进行恢复。提案建议中说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民族英雄岳飞的“精忠报国”爱国主义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力量源泉。爱国主义永远是社会发展的主旋律,永远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基石,永远是中华民族光荣而伟大的优良传统。因此,在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共圆“中国梦”的今天,必须大力弘扬民族英雄岳飞“精忠报国”爱国主义精神。 敬业...... 诚信...... 2014年5月14日,我看《贵阳晚报》有条报道:XX县一名女环卫工人在垃圾箱中发现报纸包着的XXXXX元现金,报警找到失主。 友善...... ----七旬老人除夕夜不回家 照顾XXXX只流浪狗 2015年2月20日法制晚报报到:XXXX的几位六七十岁的老人除夕夜不回家,照顾XXXX只流浪狗。凌晨4点便起床为狗煮食,之后打扫狗窝、喂食、再煮食、再打扫„„在本应与亲人团聚的年三十,陕西渭南的几位六七十岁的老人,却守护着约XXXX只流浪狗,过完了整个除夕。他们的年夜饭,是在安顿好所有流浪狗之后,匆匆煮好的一碗汤面。就连整个春节,他们都要轮流照顾这些流浪狗。狗场主要负责人王彦芳对记者说:“没养过狗的人,不会理解这种感情,它们就和你的孩子一样,舍不得,丢不下。”

所以要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只要记住这24个字就能达到内化以心、外化以行。而是要在平时起心动念和一言一行中,在平时为人处事和生活工作中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特别是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德理念。 中华传统文化主要是儒家、道家、佛家文化思想。这些思想至今都在影响着毎一个中国人,尽管改革开放30多年来,国人受西方价值观影响较大,但国人骨子里流淌的还是中华传统文化基因,这是改变不了的。

比如说,有些国人移民到西方国家生活多年,但平时一些起居生活习惯,特别是精神层面生活,仍保持中国文化传统,骨子里还是改变不过来,移民在外的华人基夲上还是生活在华人社交圈子里,始终不能融入当地社会主流。这是今天的现实。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精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具有超越时代局限、反映中华文明永恒价值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沃土与思想源泉。

2014年3月18日,市委召开常委(扩大)会议,就贯彻落实总书记、赵克志书记关于增强文化自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指示精神进行部署。

----2014年3月26日下午,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陈刚率全市各级党员干部前往贵阳孔学堂,参加知名文化学者、武汉大学教授欧XX所作的“国学经典与为政以德”国学讲座。市领导以及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府、市政协班子成员聆听讲座。

王保建在主持讲座时指出,全市党员干部要更加注重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增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党性修养,构筑“精神高地”,增强为民、务实、清廉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提高服务全市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创新发展和科学发展的素质和能力。 当前中央宣传部全国范围内开展“四德”教育(社会讲公德,职业讲道德,家庭讲美德,个人讲品德)和我省文明委开展“明礼知耻·崇德向善”主题实践活动及去年市直机关工委开展的评选机关“十大标兵” 等活动,就是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精神文明建设重中之重的具体体现。

---贵阳孔学堂古为今用传承教化:明礼知耻崇德向善。 周末贵阳孔学堂开展公益国学讲座, 结合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开展一系列民俗文化活动,在孔学堂举行的传统文化典礼活动。

二、总书记谈中华传统文化 习近平:抛弃传统等于割断精神命脉

总书记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自觉传承包括道德理念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

“各类文史知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领导干部也要学习,以学益智,以学修身。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

——2013年3月习近平在中央党校80年校庆讲话

对我国传统文化,对国外的东西,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经过科学的扬弃后使之为我所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2013年8月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讲话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今天依然是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

——2013年9月习近平在会见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时讲话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2014年2月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讲话

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最高层的,还是文化软实力,这事关一个民族精气神的凝聚。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也要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只要把我们的优秀文化传承好,核心价值观建设好,就一定能把我们的国家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强国。

——2014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在参加贵州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

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

——2014年5月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

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德理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德理念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特别是其中蕴含的丰富深厚的道德理念,为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提供了精神归依和心灵居所,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沃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中国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结果,也是其道德理念的最新形态。包括仁义、忠恕、孝悌、人本、诚信、中和、廉耻、质朴、勤俭、宽厚等在内的中华传统美德,不但没有过时,反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加熠熠生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大力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德理念。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德理念必须立足于人的价值主体地位。人是社会的主体、历史的主体,也是价值观的主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虽然包含国家价值目标、社会价值取向和公民价值准则三个层面,但其实践主体是公民个人,实践基础是公民个人的价值准则。

中华传统文化历来注重人的生命存在问题、人的德行问题、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问题,追求理想人格和崇高的人生境界,在个人修身养性、为人处世、服务社会、报效国家等方面形成了许多启人心智、润人心田、催人奋进的道德理念。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人的价值主体地位,自觉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德理念。

总书记谈“三严三实”: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

我认为最基础最根夲的是“修身做人”。

儒家经典《大学》开篇最后一段就讲到:“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修身-----做人-----做事(为民、为官)。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决定中强调,要实现这个总目标必须坚持五个基本原则,五个基本原则中有一个原则是: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2014年11月17日,中央纪委网站刊发了一篇文章,文章的题目是《德法相依 相辅而行》。这篇文章主要是讲法治和德治的关系。文中指出: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理念,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鲜明特色。这是由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决定的。我们国家这么大、有13亿人口,如果仅仅依靠法律治理,都退到了底线,那就会很危险。必须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汲取德治礼序、崇德重礼的文化精华。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在绵延5000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文化,也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理政、管权治吏经验。德治思想和实践贯穿在中国历朝历代,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我国古代有民惟邦本、政得其民等丰富的民本思想,有礼法相依、德主刑辅、治国先治吏等丰厚的治国理念,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示范,为我们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历史借鉴。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民族精神的根脉。中华传统文化是伦理文化、责任文化。为国尽忠、在家尽孝,天经地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为首要。治国从治家开始,只有修好身,才能理好家、治好国。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八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也是中华文化的DNA,经过千锤百炼,已经渗透到中华民族每一个子孙的骨髓里。迄今为止,还没哪个人敢挑战这八个字,敢说自己不孝、不忠、不信、不义、不廉、不耻!

徒法不足以自行。法律再健全、体系再完备,最终还要靠人来执行。领导干部如果在德上出了问题,必然导致纲纪松弛、法令不行,必然违纪违法、走向腐败。 看看腐败重灾区的山西,腐败已不是个案,“而是一坨一坨的,一查就是一帮,一动就是塌方。” 省级干部被查7人,太原三任市委书记、三任公安局长被查处,受反腐影响,省管干部空缺近300名,触目惊心。

2015年3月10日上午,王岐山参加“两会”山西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山西发生系统性、塌方式腐败案件,教训十分深刻。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看待腐败问题要有历史、哲学和文化的思考。”

历史上,一个德行端正的好县令,在一塌糊涂的朝代里,能够把一个县给治理好的不乏其人。从近年来查处的腐败案件看,一些干部没了人形,根本问题都是出在“德”字上,缺德了!

十八大后落马的多名省部级官员中,在官员违纪表述中几乎都有-条“生活腐化”戓“道德败坏” 与“生活糜烂”。[中纪委的工作人员曾称:官员违纪表述中,最常见的就是“生活腐化”,比这个形容更恶劣的是“道德败坏”与“生活糜烂”。“生活腐化”说的是三个以下情妇(夫);“道德败坏”与“生活糜烂”,是指三个及三个以上情妇(夫)。] 为政以德,正心修身。党员领导干部必须知古鉴今、心存敬畏、慎独慎微,讲规矩、守戒律,决不能无法无天、胆大妄为。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我们要对自己的历史文化多一份尊重,多一份思考,汲取经验和教训,取精华、去糟粕,把握住文化根脉,坚守和弘扬优秀传统,让民族文化的生命得以延续。

法律是他律,道德是自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吸收传统文化的营养,坚持他律和自律相结合,发挥礼序家规、乡规民约的教化作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让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

四、中华传统文化的基夲理念

中华传统文化不是只有儒家思想一家,而是主要有儒、道、佛三家思想,他是一个整体,互相交错融和。儒家思想只是其中一个部份。所以讲中华传统文化只讲儒家思想,不提道家和佛家思想是不完整的。从人的生命科学角度来讲,道家和佛家思想占有很重要位置。形象一点讲,儒家是小学,道家是中学,佛家是大学。可见道家思想和佛家思想的重要。中华传统文化的基夲理念就体现在这三家思想中。 ---儒家思想:

儒家哲学:注重人的自身修养,要与身边的人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对待长辈要尊敬讲礼貌。朋友之间真诚守信用,“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为官者要清廉爱民。做人有自知之明,尽份内事。统治者要仁政爱民。对待其他人要博爱。对待上司要忠诚。对待父母亲属要孝顺。尊重知识。善於吸取别人的长处。提倡人要到达温、良、恭、俭、让的道德境界。

儒家思想的精髓是:仁、义、礼、智、信,崇尚中庸,崇尚和谐。儒家入世、治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儒家的楷模,儒家价值观是仁爱,中庸,以仁为主。 儒家:讲道德,讲伦常,讲礼义。 五常:仁、义、礼、智、信。 八德(八维):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古人的八条做人基本道德准则,过去人违犯了任何一条,都是对不起祖宗,都无脸面对家人。 仁、义、礼、智、信, 温、良、恭、俭、让, 忠、孝、勇、恭、廉。 是中华传统文化儒家思想的亮点。

仁、义、礼、智、信的意思是仁爱、忠义、礼和、睿智、诚信。指的是人应崇尚、追求的五种高尚品德。“仁、义、礼、智、信”的五常之道,是做人的起码道德准则,此为伦理原则,用以处理与谐和作为个体存在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组建社会。

温、良、恭、俭、让的意思是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指的是人应培养、陶冶的五种高尚品性。温良恭俭让这五种美德是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即处处与人为善。温者貌和,良者心善,恭者内肃,俭乃节约,让即谦逊。这五种美德,是古代人们待人接物的准则,是中国传统文化所提倡的。

忠、孝、勇、恭、廉的意思是忠心、孝悌、勇敢、谦恭、廉洁。指的是人应信守、践行的五种高尚品格。(孝:指还报父母的爱。悌:指兄弟姊妹的友爱,也包括了和朋友之间的友爱。孝悌:孝敬父母,敬爱兄长的意思。) 品德侧重的是德性,是对人的为人处世原则的概定; 品性侧重的是性情,是对人的自我性情秉持的概定;

品格侧重的是风格、人格,是对人的持家理政风格、人格的概定。

三者中,品德是基础,品性是品德的外现形态,品格是品德表象化后的典范。

儒家思想的精华是“中庸”

“中庸”是指思想观念不偏不倚,中正平和。反对“过”与“不及”,凡事要讲适度,不要走极端,“物极必反”。中庸是一种很高的境界。

大哲学家张岱年先生说得好:儒家极高明而道中庸,禅极高明而道超越。

儒家讲的是德行方面的修养,儒家讲真诚。儒家是以人为中心来思考万物,儒家对人是充分肯定的,叫人文主义。儒家肯定人性向善,然后人的一生都要择善固执,最后还要止于至善。

儒家经典《大学》开篇第一段就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道家思想:

道家思想的精髓是:顺其自然、清净无为。天人合一,无为而治。顺其自然,不强求、不逆天(这里的天,就是客观规律)。 道家价值观是清静,无为,以道为主。

道家思想的核心概念是“自然”,运用到人类社会跟自然关系上,就是人类要学会尊重自然、顺从自然、了解自然、认识自然,然后才能享受自然。用今天的话来讲,道家思想就是人类世界最早的的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科学发展观。

自然概念运用到人类社会的治理上,就是无为而治,政府做政府应当做的事,百姓做百姓应当做的事。

“无为”是道家哲学的一个基本概念。对“无为”观进行解析,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化对道家哲学的认识,而且能为我们今天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一定启示和借鉴。

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顺自然而为。有为而不落痕迹就叫无为,就是佛家讲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你做了一件好事,却不著相,正是无为;你无所事事,什么人事都不干,正是有为。

人类“无为”,万物才能“自然”。“无为”意味着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对待万物,根据事物的本性与发展趋势“辅助”万物达到“自然”。

什么是自然,自然就是任何事物都有阴阳两面,任何事物都要经过生、长、收、藏的过程。

从这个角度说,“无为”主要包含两层含义:

一是“不为”,二是“顺自然而为”。

“不为”主要体现为让万物自我化育、自我生成、自我转化。 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又必然要“有为”,即要与自然界不断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不过,若要与自然界和谐相处,人之所“为”就必须是“顺自然而为”,顺规律而为,而不是肆意妄为。

在我国传统的农业生产中,人们对农田采取用养结合的方式,通过撂(音:料)荒、休闲、轮作等维护农田生态,就是“顺自然而为”。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我们实行“封山育林”“休渔”“休牧”等,也是“辅万物成其为自然”的措施,对维护生态平衡起到了积极作用。这些都是道家思想在生产生活中的具体运用。

道家思想的精华是“无为而治”:道家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道化生的,而且天地万物的运动变化也遵循道的规律。

道的最根本规律就是自然,对待事物应顺其自然,无为而治,让事物按照自身的必然性自由发展,使其处于符合道的自然状态,不对它横加干涉,不以有为去影响事物的自然进程。也只有这样,事物才能正常存在,健康发展。“无为而治”,不是讲在上面的领导人什么都不管,而是“无为无不为”,但也不要妄为。

所以在道家看来,为人处事,修心养性,都应以自然无为为本,避免有为妄作。

简单来讲,无为而治不是不作为,而是要你不要妄为,要知常而为,在尊重自然规律基础上有所作为。顺自然而为,顺民心而为。

纵观现在一些地方政府出台的一些政策,可不是这样啊,老百姓为什么对一些社会现象如此反应强烈,道理就在此。

道家的道法自然:就是说天道是自然的,自己本身当然如此。

人的最高道德修养,就是效法天地,天地生长了万物给人,他没有居功,没有自私的报功,也不想占有,而且天地是平等的,好的坏的,无毒有毒,他都生长,无分别;只有生生不息,没有要求回报。所以人的胸襟、道德、器度能够效法天地,是最重要的。

道家讲的是智慧方面的修养,道家不以人为中心,道家讲究竟真实。其实道家并不是人们说得那样消极避世,而是以超然的态度入世,辗转于世间。

学了老子道家思想,现实指导意义是:用道家出世的智慧,来指导做入世的事情,可以化解平时生活、家庭、工作中遇到疑难和困惑。

天之道,利而不害,

人之道,为而不争。 ---佛家思想:

佛的含义,信佛,学佛,修佛,研究佛法,首先要真正了解佛的含义。否则很容易与宗教迷信混为一谈。

佛是觉悟的意思,这种觉悟是真实的、彻底的觉悟,是对宇宙人生的真相真的清楚、明白了。佛性就是觉性。

迷信,就是迷掉了,乱相信。一个东酉,一件事,你没有经验过,没有亲自摸过,没有看过,就随便下肯定的结论,不能说的要去说,不能做的要去做,没有的说成有,有的说成没有,要不然就非坚持有或者坚持没有不可。这才是迷信。

人若无知、自大、狂妄,必然让自己陷在迷信中。 现在人们太相信当今科学,却不知当今的科学是人类现阶段有限的认识,如果太相信科学,也是一种迷信。现代人的最大问题之一,就是对科学的迷信。许多现象,科学是解释不了的,现有的科学在认识上是有限的。

佛教:讲慈悲(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讲因果(三世因果),讲轮回(六道轮回),讲智慧(般若),讲解脱(究竞)。价值观是慈悲、因果,以慈为主。简单的说就是诸恶不做,诸善奉行,深信因果,度己度人。 ----轮回 杭盖乐队歌词: 春夏秋冬四季轮回,

生老病死命运轮回,

年月更替兴衰轮回。

佛教本来不是宗教,佛教是佛陀教育,教育启发大众破迷开悟,是教人要深信因果,要得正知正见,超脱轮回,度己度人,成就佛果。当代现实生活中佛教已伦为宗教。大家要懂得它真正的意义,你就明白了,就不会把它当成宗教和迷信联系在一起。我这样一讲,大家应该明白了。

南怀瑾说:佛教,可以这样去理解,分三部分,形式上的佛教是宗教,真正的佛教的内容,这个佛的修持的方法,不是宗教,是科学,是人文精神方面最高的科学。那么他的最高的学理呢,也不是科学,是哲学。所以佛教同其他宗教不同。 佛学实质上是关于生命的最究竟科学。

佛法不是宗教,不是信仰,更不是迷信。佛法是真理,是宇宙万法的实相。佛法是真正生命的科学,智慧的学问,它讲的佛理是要经过实证的,不是迷信。佛法是以求明了生命真啼,生死轮回之原因,进而超越生死。简单说佛法就是:宇宙的起源,和宇宙万法之间的相互关系。佛法不是迷信,是慧学,是高等哲学,里面东西很深,一般人不了解,把他与寺庙烧香拜佛联系起来就认为是迷信。佛法的确可以让一个人在这个令人眼花缭乱的社会中,保持住自己的身心平衡、理智与情感的平衡、责任与权利的平衡、付出与得到的平衡„„

佛法这门学问,它不仅讲理论,还讲功夫,光有理论没有功夫印证,这不是佛法,只有功夫没有理论也不是佛法。

简单地说,佛法可以让一个人学会约束自己、尊重真理、敬畏因果;可以让一个社会充满和谐、互让、友爱,还有宽容。

成佛:就是成就究竞圆满的智慧,真实成就一切圆满幸福。成佛决不是成就佛像,一天到晚放在寺庙里供人拜拜,那是宗教迷信。

拜佛:拜佛是激发拜佛者的恭敬心、清净心、信任心、喜悦心、向善心,使拜佛者身心获益,所以拜佛实际上就是拜自己的心、拜自己内在的佛性。

因果律是宇宙万有的根本规律,宇宙的一切法則,始終不離循環往復的因果定律。

因果并不只是佛教的教理,在佛教未进入中囯以前,中囯的易经,全部都是讲因果的道理。佛教进入中囯之后,因果之说就更加重了份量,而且更普遍了。

世间一切成败得失、成住坏空,既不是鬼神所能操纵,也不是权势所能左右,而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因果”法则。

前生因,今生果,今生因,后生果,因因果果,都是自造自作。

佛家常说“菩萨畏因,凡人畏果”。

佛家讲,有求皆苦,无欲则刚。善恶无常,因果报应。要深信因果,“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江湖上有句话,叫做“出来混,总是要还的”,说明什么?只要你做了对不起别人的事,就留下了后遗症,那么你总有一天要偿还,要为此付出代价。这就是佛家因果律。

凡事有个因缘,强求不得。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淡定心情,播种善良,得失随缘。耕耘不问收获,成功不必在我。凡是尽力而不可执着。因缘尽了时,要懂得放下,不要再去执着他。万法因缘生。一切随缘(所谓随缘,就是尽人事而听天命)。 缘来则聚,缘去则散。缘深多聚聚,缘浅随它去。

一切因缘而起,因念而生,执着于某一事或某一物,就会患得患失,烦恼也接踵而至;如能看开一切,心无挂碍,就会无所畏惧,人生往往是怕什么来什么,当你看淡得失,无谓成败的时候,反倒顺风顺水,遇难成祥。人生最宝贵的,就是有一颗平常心,远离混浊,平静如水,不为世间五色所惑,不被人生百味所迷。

人生的境遇并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别,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伏,自性的清明智慧,才是一切意念的本源,日月经年,世事无常,人生如月,盈亏有间,人生在世,难免有忠奸善恶,是非情仇,成败得失,荣辱浮沉,我们应当不逃避,不强求,一切随缘,任由世事变迁,宠辱皆不惊,以一颗恬然淡定的心,泰然处之„„ 佛教的精义在明因识果,佛教的目的在教化人心。

人不一定信佛,但一定要有佛性,佛性,即“自觉”,和“觉他”的德行。佛性,最讲一个“善”字。

所以,我说:“你可以不信佛,但不可以不信因果。 “贪、嗔、痴、慢、疑”五毒

佛家将人生的万千障碍,总结为五种最基本的烦恼:贪(贪爱)、嗔(怨恨)、痴(迷执)、慢(傲慢)、疑(怀疑),又称“五毒”。佛家说,人的烦恼主要是由“贪、嗔、痴、慢、疑”五毒造成的。因为有了它们的存在,人的本心本觉将会被遮蔽,就不可能明心见性。

放下“贪、嗔、痴、慢、疑”,不执著于人生之乐,不绝望于人生的苦。其实没有谁可以轻而易举的抛去或克制“贪、嗔、痴、慢、疑”的念头,但只要适度的节制它们肆意扩涨,淡然面对每天、从容豁达行事、善待他人善待自己、由心而发的微笑生活,要相信别人。

贪: “贪”就是贪爱,不限制自己欲望的边界,不断地多拿、多占、多要,没有界限,无节制。

嗔:“嗔”就是怨恨,就是分别,这是你的,这是我的,就是较真,就是生气的意思。

痴:“痴”就是迷执,也称之为愚痴。不明事理,是非不分,称为痴。不明事理就是对世间的因果道理不知不觉。还有一种愚痴就是对是非不分明,人家跟我们讲对的,我们以为是错;人家跟我们讲错的,我们却以为讲对。总之,自以为是,过于执迷于自我的一切都为痴。

慢:“慢”就是傲慢、怠慢、轻慢、我慢,就是以自我为中心,只对自己的东西感兴趣,对别人不感兴趣。凡有自我膨胀的都是慢。

疑:“疑”就是怀疑,疑心重,不信任对方,老疑神疑鬼。毫无道理和根据就怀疑、否定一切,自以为是、想当然地下结论。

学佛主要是修心和学习如何做人做事,如何拥有真正的智慧。学佛先要把人做好,学佛不是无情,而是重情重义。

学了佛家思想的好处是: 一是家庭和睦。

二是身心健康(在充满激烈竟争的现代社会中佛家的修身养性,可以达到减少心里压力、让身心更加健康的目的)。

三是知道宇宙人生真谛,明事明理,待人处事接物都能正确和谐应对。

对于中国人来讲,把佛学当宗教未免有些局限,把佛学当戒条未免太过沉重,把佛学当鬼神之说又未免太迷信。最好是能把佛学当做哲学看待,作为启迪智慧、反观人生、慰藉心灵的一种为我所用的思维方式。在中国古代,很多文人智者就正是这样,把佛学论证为禅理。这些禅理,又被他们精妙地写作一首首禅诗。读这些诗中的禅、禅中的诗,既是文学的享受,又是禅理的感悟。

我们今天,不妨抱着学习一门人生哲学的心态来看佛学,读禅诗、染禅心、知禅理,懂一点儿禅的智慧。 ---中华传统文化特点:

中华传统文化核心是儒、道、佛三教。儒道佛三教其实它不是宗教,并不等同于其他宗教信仰,是人间的学问。(什么是宗教,南怀瑾先生说宗教就是控制人的情绪和思维。)

中国传统文化儒、道、佛三教,是三个大宗派,这三家各有不同的法门,儒、道、佛三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相互辩论,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在中国传统文化范畴内已经难解难分。共同构成我们中华文明的组成部分。经过一千年的融合,在宋代,儒、道、佛已经三位一体了:以儒礼、道行、佛法为灵魂影响着每一位华夏子孙。(在贵阳花溪青岩古镇的一条街上,有儒、道、佛三教道场,还有天主教堂,“四教合一”,相安无事) 儒家重做人,道家重养身,佛家重养心。

儒家重道德,道家重精神,佛家重慈悲。

儒家讲的是敬,道家讲的是静,佛家讲的是净。

儒家讲究规矩,道家讲究和谐,佛家讲究包容。

儒家提倡:内圣外王,儒家讲治世。

道家主张:清静无为,道家讲治身。

佛家追求:物我两忘,佛家讲治心。

儒家,追寻人与社会和谐,

道家,探求人与自然和谐,

佛家,构筑人与内心和谐。

儒家讲入世,道家讲出世,佛家讲救世。

儒家讲天命,道家讲自然,佛家讲解脱。

儒家如小学,道家如中学,佛家如大学。

儒家求君子,道家求逍遥,佛家求自在。

儒家弃小人,道家弃造作,佛家弃烦恼。

儒家如粮店,道家如药店,佛家如百货店。

儒家表现于礼,道家表现于真,佛家表现于戒。

儒家讲修心养性。儒家偏重于从伦理(做人的道理)、人文、道德、行为方面入手,而到达形而上的道。

道家讲存心炼性。道家偏重于从物理入手,而到达形而上道。

佛家讲明心见性。佛家偏重于从心理入手,而达到形而上道。

从修为的层次上,一个比一个层次高。 “五代十国”(自唐朝灭亡开始,至宋朝统一中国本土为止大约70年)吴越国王钱俶(俶音:处,吴越是唐朝之后五代十国時期中的一国)在为宋代永明延寿大禅师著《宗镜录》作的序上说:

“儒。吾之师也。道。儒之师也。释。道之宗也。惟此三教。并自心修。”

孔子对老子的评价:孔子一生曾多次向老子问礼。有一次孔子去拜访老子,回来后对弟子们说:“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跑。会跑的可以织网捕获它,会游的可制成丝线去钓它,会飞的可以用箭去射它。至于龙,它是驾着风而飞腾升天的,变化莫测,我就不知道该怎么啊!我今天见到的老子,大概就是龙吧! 比较儒道二者的不同:“孔子更关注社会生活,而老子追问世界生命的本质。”但儒家思想从道家中有很多借鉴,孔子曾有言:“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过矣。”可见儒家对道家的推崇。

儒家讲仁爱,中庸,做人,属于世间法的范畴。

道家讲清静,无为,养身,属于出世间法(仙界)的范畴。 佛家讲慈悲,因果,养心,既出世又入世,是以出世之精神做入世之事业。

道家仙界依然在六道轮回之中,而佛家可以了断轮回。佛家既包括了出世的部分,也包括了入世的部分。佛家在自利的同时,不忘众生而利他。

因此三者相比,佛家的境界是最高的。所以儒家为人道之圣。道家为天道之圣。佛家为圣中之圣。

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是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

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和阴阳转化四个方面。

这一学说的基本理念是使万事万物达到阴阳均衡和谐。

阴阳之道就是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互相依存、互相转化。任何一对矛盾,如果一方脱离了另一方,不受另一方的制约,那它离消失、灭亡就不远了。你看,当今社会,有些高官不喜欢制约,喜欢独来独往,我行我素,贪污受贿,其结果是什么就可想而知了。阴和阳就是如此。

大自然中,一个事物的出现,总有它产生的因素,但同时总会出现另一因素来制约它。这就是五行相生相克的道理,也是阴阳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道理。

简单和复杂是一对阴阳,越是复杂的事情,往往用最简单的办法就可以解决。同样,看似最简单的问题,你往往解决起来并不容易,你付出极大的努力也不一定能解决得了。这就和刚柔一样,柔极能克刚,刚极柔不防。所以,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就要有这个思路,遇到复杂的问题要去找简单的方法解决,遇到简单的问题不要忽视它,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就和毛主席所说的那样,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就是对问题给予藐视,对过程引起重视。

“一阴一阳之谓道”,“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万事万物均有其阴阳属性,阴阳和合,万物才能生长变化。

自然界如此,人类社会也如此。如果违反阴阳基本原则,就会造成误会或冲突。一切离不开阴阳,万事万物离不开阴阳。这个根本就是阴阳。知其一,万事毕。

宇宙、自然、人类社会和万事万物都需要均衡和谐。

阴阳偏盛或阴阳偏衰都是失衡的表现。阴阳失衡必须用抑强扶弱的方式使之均衡和谐。

在自然界,阴阳失衡意味着自然灾害频发;

在人类社会,阴阳失衡意味着社会不稳定;

在个人,阴阳失衡意味着身体不适。

中华传统文化思维方式: 顺应规律,崇尚平衡,追求和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些基本理念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天人和谐、道法自然、以民为本、忧患意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诚实守信、仁者爱人、尊师重道、和而不同、日新月异、天下大同... 中国传统文化揭示宇宙人生真理: 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同体。

相由心生,境随心转。

命由心造,福自我求。

万法皆空,因果不空。

缘来则聚,缘去则散,万法因缘生。

学了中国传统文化,在个人修养上要尽力做到: 敦儒家的品性(以儒家人伦为标榜,立己立人,敦品厉行),

修道家的功夫(道家全生保真的修养), 参佛家的理性(世界上形而上道的哲学,无论东方、西方,没有超过佛家理论的,佛家有究竟的明心见性的智慧)。

中华传统文化泰斗南怀瑾先生认为:

中国文化对于人生最高修养的原则是“乐天知命”。

乐天,就是知道宇宙的法则。

知命,就是知道生命的道理。

要做到天人合一。

南怀瑾先生说人生的最高境界是: 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

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脑,从容过生活。

做人要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

佛家的心是无欲则刚,佛心就是一颗善心,对任何人要慈悲为怀,不起分别心。

道家的骨是随遇而安,道骨就是无为而无不为的清高风骨。

儒家的表是中正平和,儒表就是温(和)、(善)良、恭(敬)、(节)俭、(礼)让的言行举止。

人有三个基本错误是不能犯的: 一是德薄而位尊, 二是智小而谋大, 三是力小而任重。

家庭伦常道——构建和谐家庭

什么是和谐?和是互相尊重,谐是互相礼让。 俗话说,家和万事兴。

每个人在家庭中应尽本分,大家各行其道、各正本位,是与家人和谐相处的基本道理。在家庭中,要懂得知恩、感恩、报恩,“不看别人好不好,只管自己对不对”,对父母来说,“不管子女孝不孝,但看自己慈不慈”;对子女来说,“不管父母慈不慈,但看自己孝不孝”,这样一家人就能和谐相处了。

道德是天地的规律,本分是个人的规律,我们违背了规律,人就有灾难。

有道才有德,无道便无德,有德才有福,无德便无福。 学道不是要求别人,而是为了完善自己!

中国文化的传承发展方向: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今天我用中华传统文化中三句话结束今天的讲课:

谢谢大家。2015.3.23

第三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集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理想信念、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荣辱观为一体的思想文化体系。它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和重大战略任务,也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提炼和传承。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分别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层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 牢牢把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青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勤学”“修德”“明辨”“笃实”四个方面下功夫。

准确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升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营养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和完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延续,二者在内在上是统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沃土,离开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 从国家层面来看。中华文化历来强调“民本”。《尚书·五子之歌》中讲:“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指的就是百姓是国家的根本和基础,唯有百姓富足安康,国家才能和谐稳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富强”“民主”要求一切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关注民生,唯有人民安居乐业,国家才能富强昌盛,这是民本思想在当今时代的升华。中华文化强调“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天人合一”意指人类活动应顺应自然规律,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和而不同”则强调在与人交往之中既能与之保持和谐友善关系,又能坚守自己的立场,不完全附和对方。这种理念要求人们在与人相处时应“求同存异”,保持人与人之间自由、民主、平等的关系,在与自然的相处中尊重自然,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可持续发展。这反映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即是“和谐”思想的体现。 从社会层面来看。《论语·卫灵公》中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指要顾及他人感受,不能将自己不愿做的事情强加到别人身上。《孟子·滕文公上》中讲:“出入相友,守望相助。”教导人们要彼此关心、互相扶助。《孟子·梁惠王上》中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指在赡养老人、抚育孩子时,也应顾及与自己无血缘关系的老人及小孩。这些强调博爱的论述都是以“和谐”为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反映。体现在当代,就是要求致力于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从公民层面来看。《周易·乾》中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指君子应发奋图强、勇于拼搏、永不停息。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谈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意指国家存亡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要求人们以国家兴亡为己任。《论语·里仁》中讲:“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要求人们加强自身道德修养,以德修身。《论语·述而》中讲:“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要求人们待人接物懂得包容,以宽厚胸怀承载万物。《论语·子路》中讲:“言必信,行必果。”强调做人讲求信用,答应别人的事要办到。《论语·为政》中讲:“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论证了“诚信”的重要性。《孟子·离娄下》中讲:“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指仁者是充满慈爱之心,满怀爱意的人。《孟子·公孙丑上》中讲:“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指要待人善良、乐于助人。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关公民层面的论述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社会上存在着诸多矛盾与问题,教育引导广大群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乎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切身利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反映的民族精神、文化理念和价值追求在当今仍有借鉴价值意义。新时代的我们,更应正确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

第四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

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充分发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作用,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代相传,是我们必须研究的重大课题。

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脉相通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民族根基。总书记强调指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生存之本、精神之魂,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吸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滋养,才有深厚的民族根基,得到民众的广泛认同,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可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深厚的文化基因、精神纽带、价值源泉,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性工程。如果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无法在世界文化的相互激荡中站稳脚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超越升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根源,但不是惟一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广泛吸收了人类文明的其他优秀成果,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经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普遍愿望,具有先进性、时代性、开放性、广泛性、民族性等特征,是当代中国最进步的价值观。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简单继承和现代复归,而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根据时代的发展变化,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方针,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时代内涵,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超越升华,同时也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新焕发出生机活力。

2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前提是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对那些具有民主性精华、与当代文化相适应和现代社会相协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应继承弘扬,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范畴。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传统;“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仁者爱人”、“民胞物与”的大爱情怀;“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忧患意识;“人无信不立”、“诚实守信”的做人准则;“和而不同”、“执两用中”的思维方式等等。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不可避免具有某些历史局限性,不尽适应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只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需要,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没有继承就没有创新,继承的目的在创新,只有创新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

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一是注重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富含思想道德营养,只要结合时代要求加以延伸阐发,不难发现其现代价值。如儒家强调“仁者爱人”、“博施济众”、“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仁爱本意是关心人、爱护人、帮助人。如果深入挖掘,则可以发现其中包含了以人为本、平等博爱、和谐友善等现代价值。将它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大力培育人们的团结友爱、助人为乐精神,形成相互友善的人际关系,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二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现代改造。“天人合一”体现古代先民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古代先民认为:天人关系犹如父子关系,人由天派生,天与人共存。天人和谐,则万物兴盛;天人相逆,则人要受到天的惩罚。如果抛弃“天”的人格神含义,完全可以将“天人合一”改造为现代生态文明思想,即人们要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保护自然,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三是直接赋予中华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体现了古代的民本思想。民本思想揭示了一个真理:老百姓是社稷的基础、国家的根本,只有老百姓安居乐业,国家才能稳定,社会才能繁荣,统治者地位才能巩固。如果直接将民本思想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就是我们党必须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始终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人为本,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

3 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涵养化育功能

普及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加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普及宣传,让优秀传统文化走出象牙塔。先进的文化只有走向民间,普及大众,为群众喜闻乐见,才能发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功能。一是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通俗解读。对一些较难懂的古文,组织有关专家编写文字浅显易懂、图文并茂的通俗读物,使群众看得懂,记得住,用得上。二是在国民教育中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发挥国民教育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基础作用,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书本、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帮助广大学生普遍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熏陶,树立文化自信与价值自觉,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薪火相传、人才辈出。

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涵养化育功能。近年来,各地在弘扬传统文化方面探索出了一些好的载体和形式。如开展经典诵读、传统艺术展演、中国历史巡礼等活动,以及创办道德论坛、百家讲坛、历史大观园等品牌栏目,极大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有利于滋养人们心灵、陶冶道德情操。要充分发挥历史博物馆、纪念馆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利用丰富的馆藏资料,使公民了解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增强大家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要利用传统节日开展积极健康的民俗活动,让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发扬光大。如在清明祭祖时,举办一些纪念祖先活动,不仅“慎终追远”,追忆祖先的创业功绩,而且“民德归厚”,提高自己尊老、敬老、感恩、孝亲意识;通过端午节划龙舟等民俗活动的开展,既缅怀屈原的爱国精神,又增强国人的爱国情感。

第五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讲稿

《文明新风吹开幸福之花》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各位领导,各位乡亲父老:

大家好!我是咱们淄川区委宣传部组织的“家风、村风、行风”建设宣讲团的一名成员,我们来自各行各业,我是一名学校的老师。我今天坐在这里就是想和大家一起来聊一聊我们的传统文化知识,如有讲的不好或者不对的地方,还请在座的各位多多指正。我们今天宣讲内容的题目是《文明新风吹开幸福之花》即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讲活动。

今年的3月26日,淄川区委组织召开了“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专题报告会”,会上我们的区委书记、区人大常委会主任杨洪涛同志他是这样说的:他说,我们在全区开展“三风”建设,目的就是让优秀传统文化接地气、进家庭、入人心,促进全区社会风气持续向好。要把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抓紧抓好,把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工作生活当中,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并要求全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争做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者、宣传者、推动者。

新风即我区开展的“家风,村风,行风”建设,那幸福呢?幸福又是什么呢?幸福,是偎依在妈妈温暖怀抱里的温馨?幸福,是依靠在恋人宽阔肩膀上的甜蜜? 幸福,是抚摸儿女细嫩皮肤的慈爱?还是幸福,是注视父母沧桑面庞的敬意?幸福到底是什么?幸福是一个谜,你让一千个人来回答,就会有一千种答案。我的理解就是,一个家庭一家人坐在一块其乐融融,和和睦睦,健健康康;勤劳本分,尊老爱幼,遵纪守法,与人为善;家庭成员各尽所能,积极向上,儿“成龙”女“成凤”,即家庭幸福。当然,我这里所说的儿女“成龙成凤”,是指长大成人,并不一定非得是什么领军人物,干出惊天动地的壮举,而是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掌握劳动技能,凭借自己的勤劳,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家庭、为社会、为国家创造财富,赢得回报。完美的幸福,完美的家庭谁不喜欢,谁不憧憬向往呢?

成就幸福的关键是什么?

成就幸福的关键是以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为支撑,即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所创造的优秀传统文化。

淄川区轰轰烈烈的“四德”工程建设,家喻户晓,收效佳,反响大。现在组织开展的“家风、村风、行风”三风建设活动与时俱进,走进千家万户,得意平民百姓!有益于你、有益于我、有益于大家、有益于社会、有益于国家,意义深远。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践行道德建设,我们每一个公民义不容辞,责无旁贷。

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中华传统文化是以老子道德文化为本体、以儒家,庄子,墨子的思想、道家文化为主体等多元文化融通和谐包容的实体系。

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灿烂文明史孕育了优秀的传统文化。伴随着历史长河的奔腾,中华民族谱写的这些传统文化璀璨夺目,内涵丰富,博大精深,举世无双。往近处说,例如《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千字文》《菜根谭》等常见的蒙学读物和格言语录;向远处看,比如《论语》《道德经》《大学》《中庸》等,这些文字典籍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成员。 家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突出的表现

关于家风,不是简单一句话,更不是浅薄的口号。中国社会的基本单位是家庭而非个人,政府或教会。每个人的家庭都为他提供了经济支持,安全、教育,交际以及娱乐活动,社会行为规范来自家庭制度本身蕴含的忠贞诚善等个人品德。家风又称门风,是给家中后人们树立的价值准则。历史上有很多有作为的名人都有自己的家风。古代人把家风总结为五常八徳。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 。八德是指: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中国历史上名人望族有不少,因此也就出现了形形色色的家风家训。虽然这些家风家训各不相同,但是却对于名人的成长与家族的延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盘点一下历史上那些名人和望族的家风吧。

纪晓岚家风

清朝名臣纪晓岚在家教上很有见识,因此他在家书中对于子女有“四戒”、“四宜”的要求:

一戒是晚起;二戒懒惰;三戒奢华;四戒骄傲。既守四戒,又须规以四宜:一宜勤读;二宜敬师;三宜爱众;四宜慎食。以上八则,为教子之金科玉律。

林则徐家风

林则徐曾写对联表达教育思想。“子孙若如我,留财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意思是说,如果子孙后代像我这么廉洁、聪慧,我把钱留给他反而损害了他的斗志; 子孙不如我,留钱给他反而使他好逸恶劳,留的钱越多越是增加其过错。

陆游家风

据记载,陆游家训共二十六则,其从四十多岁开始写,直到八十余岁仍在不断增补。陆游很重视子女教育,写了一百多首教育儿子的诗,以这种形式传递家风。他的家风家训主要包括:

◎要做好人。他告诫儿子,但愿你长大后能让乡亲们称赞是有道德的好人,即使是当一个普通老百姓,在道德层面也不比高官差。

◎改过迁善。“闻义贵能徙,见贤思与齐。”教导儿子必须做到有错必改,见贤思齐。

◎不要贪得无厌。“若夫天性澹然,或学问已到者,固无待此也。”意思是说,一个人假若一直心性恬淡,不图名利,或是品学修养已达到一定程度,自然不会有贪得无厌的思想。

◎要严于律己。“后生才锐者,最易坏。”年轻时聪明伶俐、有才华的人最容易养成恶行,要特别警惕才是。他告诫儿子对后代要经常严加管束,不要让他们与轻浮浅薄的人交朋友。

◎要宽以待人。陆游说,我一辈子未曾害过别人,有人害我,“或出忌嫉,或偶不相知,或以为利,其情多可谅,不必以为怨。”不要去计较,要尽可能回避这些事。

◎要为官清廉。教导儿子要忠于职守,为民做好事。特别强调儿子在物质生活上要俭朴,要廉洁。

◎要忧国忧民。他希望儿子事事都要以那些恬不知耻的卖国贼为鉴,切不可学他们的样子。

曾国藩家风

曾国藩是近代史上有争议的人物,但其对子女的教育却留给后人很多可借鉴的内容。勤奋、俭朴、求学、务实的家训家风一直为曾家后人所传承。曾国藩曾留下十六字箴言家风:“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

以俭持家。曾国藩一直要求家人生活俭朴,远离奢华。他的夫人一直带领子女住在乡下老家,门外不许挂“相府”、“侯府”的匾。曾国藩要求“以廉率属,以俭持家,誓不以军中一钱寄家用。”夫人在家手无余钱,亲自下厨、纺织,来维持一家人的生计。

勤于治学。除了“俭”,曾国藩对子女的另一条要求是“勤”。他写信给儿子曾纪泽,要他每天起床后,衣服要穿戴整齐,先向伯、叔问安,然后把所有房子打扫一遍再坐下来读书,每天要练1000个字。

重视家教。曾国藩有3子5女,小女儿曾纪芬最长寿,活到91岁。曾国藩规定,每个女儿出嫁,嫁妆不得超过200两银子,同时嫁妆中还有父亲亲手书写的功课单。曾国藩想把女儿培养成一个勤俭持家的家庭主妇,实际上女儿做得比父亲期望的更好。

那我们相信一个有着良好家风的家庭,家人在一起生活的其乐融融,他们怎么会不幸福呢?

当今社会人们的家庭幸福感

2014年新春佳节之际,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推出一个特别调查节目“家风是什么?”,这不由得让我想起2012年中秋、国庆前期央视推出的《走基层百姓心声》之“幸福是什么?”记者们分赴全国各地采访了几千名各行各业的工作者,关于“幸福是什么?”的回答有些让人感动,有些却让人无奈。

对比起“幸福”一词,“家风”在民众的印象中就没有那么清晰的概念了。它不像“幸福”一词这么具体化,幸福是经常会使用到的,“家风”则非常抽象化。好的“家风”需要一个家庭、一代人乃至数代人的日积月累和一定的文化沉淀才能形成。所以当央视记者对采访者提出这样的问题时,很多普通老百姓都很难回答出“‘家风’是什么?”。经过一番思考,播放出的大致是这些回答:

“家风是我们中国的传统不能忘”“不要出去招风惹事,别出去打人”“要孝顺,父母要以身作则传递这种好的风气”“做人要诚实厚道”“讲诚信,诚信是做人最基本的东西”“要认清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本本分分做人,踏踏实实干事”等。

除了普通老百姓,社会各界人士都见仁见智,都能够用文章,或者在个人微博等平台发表自己的看法,当代著名作家莫言表示“我们家最主要的就是重视学习,重视文化,就是要勤学上进,与人为善”。说起莫言,给大家讲讲莫言小时候的一件事情。1967年冬天,一个任何中国成年人都会知道那是一个什么时代的时代,贫穷,饥饿„„。家里那年一共种了104颗白菜,每一棵白菜莫言和母亲都付出了心血,临近过年时候,已经卖了101棵了,就剩下三棵了,本来要留着过年包饺子的,可是母亲最后还是决定卖了它。于是莫言跟着母亲去集市上卖白菜,好不容易挨冻走到集市,母亲开始吆喝起来。这时一个老太太闻声过来,看了看白菜,就翻动起来,而且还不断的从白菜上往下掰菜帮子和菜叶,老太太的举动让莫言有些生气和恼火,于是就说了她几句,老太太很不乐意,后来老太太很不情愿的就买了白菜。回到家中,母亲说:“你怎么可以多收人家一毛钱呢?”说完母亲两行热泪流了下来。莫言知道母亲以了解其中的蹊跷,他见状,也哭了,支支吾吾不敢再说什么。从这件事情中我们不难看出,生活的艰辛和贫困还不及莫言的欺骗让母亲更难过,在这里母亲那种坚强倔强和信守承诺的性格被彰显的淋漓尽致,借此我们也看出了莫言的家风是有多么的严格和令人信服。有这样一位伟大的母亲,怎么不会会有一位伟大的儿子?

事实上,关于“家风是什么”的类似问题,答案大相径庭。有的是一句话、有的是几个字、有的贴在自家墙上、有的写进书里,有些是一代一代人的行为传承。尽管家风的内容和形式各式各样,但让人欣慰的是它们的总基调都是向上、向善的。

当代社会,飞速发展,很多新的东西衍生出来,很多旧的思想渐渐淡去。“家风”一词对现在的很多小家庭来说已经开始变得陌生,很多好的家风、家规被淡忘。现在一家人聚在一起,又有几家人会谈论家风家规?亲朋好友聚会都是谈论如何赚钱养家、过上更好的生活。现在重提“家风”,是有非常积极现实的意义的。这是一种文化的回归,是一种历史智慧的挖掘与重建。

“家风是什么?”不仅让普通的公众产生思考,国家的领导干部、权力掌握者更是需要沉下心好好思索。家风和政风有着很紧密的联系,很多贪官腐败分子的堕落起点,正是始于家庭这道“防火墙”失去效力。家风不正的人,不可能有一心为公的情怀;家风不正的社会,也不可能有健康良好的政风与民风。

良好的家风对社会而言,就是一种道德的力量,大多数人都认为,好的家风是社会需要的优良传统,好的家风需要大家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下去。如果每个家庭都能传承优良的家风、如果每个家庭成员都能拥有良好的家风意识,令人心寒的社会道德滑坡,就一定能得到有力遏制。一个家庭的家风是积极向善的,一个家的所有家庭成员的品德是纯洁的、高尚的,那么一个社会定然是和谐的。

好的家风能让孩子孝顺父母、健康成长,做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进而形成好村风、好行风,让大家生活得更幸福、社会更文明。

古语有云:“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 孩子出生后,从小到大,朝朝暮暮,都在接受着家长的教育。这种教育对孩子的生活习惯、道德品行、谈吐举止等都在不停地给予影响和示范,其潜移默化的作用相当大,伴随着人的一生。这种终身性的教育往往反映了一个家庭的家风,家风的好坏往往要延续几代人,甚至于十几代、几十代。因此,德国著名幼儿教育专家福禄贝尔曾这样说过:“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掌握在当权者的手中,倒不如说是掌握在母亲的手中。”因此,母亲在一个家庭中所起到的作用不可小觑,孩子能朝着一个正确的方向健康成长与母亲是息息相关的。

家风正,则后代正,则源头正,则国正。一个人在家庭中尊老爱幼,谦虚谨慎,克勤克俭,严格自律,讲原则,重正气,他在单位里、社会上也必然能够表现良好;反之,一个人在家庭中我行我素,没规没矩,无法无天,无情无义,耍奸使坏,损人利己,既不把道德要求放在眼里,也不把法律规矩放在眼里,久而久之,就不免成为家庭的孽子,社会的败类。俗话讲:“打断骨头连着筋”。家庭连着地方、社会和国家,所谓“家门不幸出孽子”,必然祸害社会,成为家庭、地方、社会的破坏因素。

一个家庭有了好的家风,这个家庭就很和睦、很团结;千万个家庭有了好的家风,我们这个社会就很和谐、很有向心力,如果每个家庭的“家风”都正,则社会风气自然会得到改善,也会相应的“正”起来。相反,如果小家庭的“家风”不正,则整个村风的风气,整个社会的风气就很难“正”得起来。

我们的“家风、村风、行风”三风建设活动正在激活优良传统的基因,唤醒传统美德的基因。从社会最基本的细胞——“家庭”入手,梳理传统文化资源,抢救家风家教,夯实社会道德大厦的根基。目前我区开展“三风”活动以来,镇上、村里的干部也都走村进户做宣传,来宣讲倡树“三风”,让我们每个人的心里就越发敞亮了。希望在座的各位听过宣讲以后,你们也能走到哪里都给大家讲讲说说,让好家风、好村风、好行风蔚然成风。

前面我们所讲到的传统文化它包含了非常多的内容,例如《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孝经》、《三字经》、《弟子规》等等经典,孔子、孟子、老子等古代圣人,对后世之人有着激荡心灵的影响力。

咱们淄川区委宣传部编辑了一本《大道至简》的书。这本书是讲传统文化的,里面就有很多的优秀的传统文化文章,其中有一部《孝经》,里面都是孔老夫子的话。咱们中国人自古以来是讲孝道的,《孝经》这部书很短,不到两千字,可是讲得很全面,教育意义很大,教育了一代又一代著书达理孝经父母的优秀人才。这部书里面讲了天子的孝道,诸侯的孝道,当官人的孝道,平民的孝道。

何为孝?一般人认为,只要对自己的父母克尽奉养,就是孝顺了。我不反对这种看法,这是孝顺了,只是这个孝顺只限于父母罢了。虽然这种孝是最基本的,但已是孝了。

但现在,这种看法也许会被人否认,因为许多家长都曾对孩子说:你要真的孝顺我,就拿出点成绩来。虽然现在已不是什么功成名就、光宗耀祖的时代了,但知识却是要的,事业也总是要的。许多贫困山区的父母宁可累死饿死也要送自己的孩子上学,如果孩子真的能“拿出点成绩来“,那也是可谓尽孝了。 孝顺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孝顺的为什么偏偏只有父母呢。不可否认,是父母给了我们生命,而且养育了我们,也许我们无法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所以我们需要尽孝道。但我们又能报答老师的培育之恩吗?不能。可为什么我们不对老师也尽孝道呢。要知道,是老师给了我们知识,给了我们能力,给了我们机会,在老师的耐心指导下,培养出了大批的人才,我们为什么就不对老师尽孝道呢?我们是应该的,我们需要以优秀的成绩来回报老师的努力,我们需要才华来回报老师的培育,同样需要以成就事业来证明自己。

前几天在网上,看到过这样一篇报道。案例一:上海市民郑龙娣的老师魏桂容一生未婚,晚年举目无亲,作为学生的郑龙娣照顾恩师20余年。围绕魏桂容的遗产归属问题,郑龙娣和校方之间发生了争执。郑龙娣曾向法院申请认定财产无主的特别程序,但上海市中国中学对此有异议,双方最终对簿公堂。郑龙娣说,“我不穷,我不是为了钱,只是想把她(老师)的遗产处理好。”她表示,在魏桂容生前她就已和老师说明,拿回为老师垫付的钱就行。20年,“我付出了多少,只有我自己心里知道。2014年12月5日,法院判决:魏桂容名下48万余元存款归郑龙娣所有,魏桂容名下一套住宅收归国有。负责这次案件审判的法庭副庭长彭雄辉表示,这样判决的目的是为了鼓励尊师重道这种传统美德,同时也鼓励社会上的一些人对孤寡老人多一份关爱。

相反案例:逆子疑炒股票和欠债,逼父母卖楼分身家不遂,诱骗父母到其友人的家中,加以杀害后肢解,头颅则暂藏雪柜内,并企图砌墙埋尸灶底,打算将死者身躯及头颅先后分两批运走;后背警方调查发现,查看死者住所大厦和被查饮茶酒楼的闭路电视录影带,发现死者行踪与幼子所说不符,再追查幼子的手机短讯记录,怀疑有人密谋害命夺产。消息称,及不排除两死者早在半个月前已遇害。此人为人之子,丧尽天良,就这样的人不配做人,连畜生都不如啊。

孝道,一个永恒不变的话题,随着时代的进步,也应该扩大范围了。也许真的要我们对整个民族尽孝对一切众生尽孝是大了点,听起来也觉得十分困难,但是整个民族养育了你 ,你是应该尽孝的;是许多的人给了你一个爱的世界,所以你也是应该尽孝的;是一切的生灵给了你一个美丽的生存空间,所以你也应该尽孝的。

百事孝为先,我在这里不得不提及一个人,我的母亲。母亲1957年生人,今年算起来已58岁了。我的母亲很漂亮,性格比较豪爽,是个非常热心的人。2000年时候,我爷爷因病去世,留下了我奶奶一个人生活,当时她伤心过度,也变得有些老年痴呆,经常亡魂适度。因为我叔叔一家人都在外地工作,因此,照顾我奶奶的重任就交给了我妈和我爸。与其说是交给我爸,倒不如说就是我妈一个人在草扯着所有的家务事包括照顾我奶奶直到现在。我奶奶今年84岁了,他一直从年轻时候就心脏不好,随着年龄的增长,血压也一直不大稳定,忽高忽低。为了不让奶奶情绪不稳,一家人都非常注意,尽量不让他有情绪上大的波动。尤其是我的母亲,对奶奶照顾的是无微不至,一天三顿饭,绝对不会重样。还定期给我奶奶换洗衣服,洗头发,理发,剪指甲等等,就像对待自己的亲生母亲一样。平均一年我奶奶也就感冒一次。除了老年病,几乎很少生病。我想这与我妈妈的精心照料有着必然的关系。我也有姥姥姥爷,我妈在娘家那边是老大,平时她只要安排好家里的事情,她也会不时的去给我姥姥老爷干点力所能及的活。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母亲的举动每天都感染着我们,我们也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希望有一天自己成家了也能做到妈妈那个样子。07年08年我和姐姐也分别成家,有了自己的小家庭。我和老公结婚后,一直是两地分居,他在济南上班,大学毕业后留在了济南工作。所以,家里的事情我只能和公婆商量着来,结婚七年,我和公婆一直住在一起,我很乐意和年纪大的人住在一起,我觉得家里有个老人能给你洗涮涮,做做饭啥的,给我带了很多便利,自己也省了不少劲,因此心里有很多的感激。从没有嫌弃过他们做得不好或是怎么样。所以我很不理解现在的有些80后,90后为什么不喜欢和老人住在一起。二人世界或者三人世界并不见得过得有多么的幸福,我觉得一个家庭,有老人在,有孩子在,才算是一个完整的家,一个幸福的家。七年来我从没有和公婆红过一回脸,没拌过一句嘴。婆婆在外呢拉起刮来时,也从不说我个不好。我们婆媳关系一直处的不错。2012年,我区全面实施以“四德工程”为主要内容的“道德建设推进年”活动,即爱德工程、诚德工程、孝德工程、仁德工程。我们单位也组织开展了“四德之星”的评选活动,我很有幸,被评为“孝敬公婆之星”。取得这样的光荣称号,我觉得特别的骄傲和自豪,比奖励给我一万块钱都高兴,这是单位领导和同事们对我的支持与肯定,我一定不辜负大家对我所给予的希望,我一定会做的更好。 成就事业方能显出你的价值.尽你自己的努力,去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给生你养你的父母,给辛辛苦苦培育你的老师,给养育了你的整个民族一个满意的答案,也许这是孝的一种吧!别人给了你,你就应该懂得回报别人,中国有句老话: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对父母的尽忠尽责克尽奉养并不是孝的全部。 成就一番事业,然后在自己的事业上默默地奉献,用自己的成绩与爱心来回报世界上的种种,这也是孝顺。

中华民族以“崇尚道德”和“礼义之邦”而著称于世界民族之林。

现在,全国掀起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潮,我们淄川区也紧跟时代步伐,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形式多样。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多方面的丰富内涵,他的优良部分 ,是人类宝贵的财富。并且是新的更高的文明的再生之源之一。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爱国、诚信、厚仁、重义、敬亲、贵和、求新、好学、勤俭、奉公等道德要求,经过数千年的不断陶冶、实践和发展,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极其重视“精神生活”、“道德人格”、“崇高境界”、“理想信念”、“诚实守信”在人的生活中的导向功能,这对于克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些目光短浅、低级庸俗、自私自利、唯利是图等腐朽思想来说,有很强的针对性。对于中华民族的这些传统道德,只要我们能够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吸取其精华、批判其糟粕,传承其美德,抛弃其局限,并力求在新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赋予其新的社会主义的时代精神,就一定能够成为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进一步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有利于公民道德建设的发展,有助于“以德治国”。

中共十八大会议召开以来,中央新一届领导十分重视提高党员素质的问题,从反腐倡廉入手,在全国上下展开打击贪腐重整党风的活动。尤其是对贪污腐败影响党心民心的典型案件,加大了查处力度,一批贪污腐败分子被立案侦查,并采取速战速决的方式重判了一批腐败分子。

针对贪污腐败影响执政党执政地位的问题,新一届中央政治局领导,适时做出了中共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决定,并在层层贯彻狠抓落实上下了大功夫。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解决“四风”问题,需要在广泛而深入的教育实践活动中对准焦距、找准穴位、抓住要害,更需要在长期的政务活动中从制度、机制和思想意识上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常抓不懈、警钟长鸣。

形成制度,让整“四风”与治“贪腐”一样,成为纪检监察部门的常规工作,不会随着活动时间的起止,而仅仅就是一次活动。

建立机制,让整“四风”与职务犯罪一样,有科学完善的法办依据和程序,不会随着舆论的冷热和引导,而仅仅就是一句口号。

强化意识,让整“四风”与民心工程一样,成为全体党员干部的思想共识,不会随着人员变动的频率,而仅仅就是一阵风。

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决定非常及时,她是新时期改变党的形象问题的一场“整风”运动。唯由对“四风”的“践行”者痛下杀手,方能起到杀一儆百以儆效尤的作用,才能从根本上荡涤党的领导干部,尤其是党的高级领导干部的心灵,才能加强和巩固党群之间的血肉联系,使中共焕发出执政党的勃勃生机,带领全国人民在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阔步前进!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以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为目标,以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道德、个人品德为重点,扎实推动我区“四德工程”深入开展,提高市民文明素质、文明程度和城市整体形象。让我们共同携手,全面建设“富饶、秀美、幸福”新淄川而努力奋斗。让“三风”吹遍我们新淄川,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进千家万户。

宣讲人 梁玉婷 2015年4月

上一篇:综合实践课心得体会下一篇:自建房结构安全隐患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