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坚定文化自信的研究

2022-09-10

古往今来, 文化就是一种软实力, 文化的兴盛和繁荣向来标志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富裕和强盛, 而文化的兴盛和繁荣更需要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传承。中华民族走过了五千年悠长而绵延不断的历史, 创造了博大精深的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它是中华民族的根基和灵魂, 是中华文明传承历久弥新的“基因密码”, 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命脉的集中体现, 更是中国在世界文明之林中站稳脚跟的坚实基础。文化自信思想深深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中, 坚定的文化自信有力地彰显出中华文明的伟大。党的十八大以来, 习近平曾在多个国内外场合的活动和讲话中强调了文化自信, 展示了中国政府和人民的志气, 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目前的, 学术界对文化自信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 其论述主要集中于其内容、意义和实现路径三个方面。文化自信思想是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上生根发芽成长起来的, 我们不能脱离传统文化空谈文化自信, 更需要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视角, 深入挖掘文化自信思想和实践内容。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坚定文化自信, 才能使我们的文化自信不是无根之木、无水之源, 才能更贴近中华民族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风貌。

一、文化自信的总概述

十八大以来, 党和国家就高度重视文化自信, 在多个重大场合都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传递出中国人的文化理念和文化观点。文化自信的提出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 其思想内容蕴含着国家和民族对文化的深深的认同和自信, 其特征也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智慧。

(一) 文化自信的提出

1. 文化自信的理论积累

我们仔细研读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就可以发现, “文化自信”的概念的提出在2013年就开始有了理论积累。在2013年8月19日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 他站在党和国家的战略高度上, 阐明了大局势下长久做好宣传思想工作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并进一步提出了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的目标走向、重点任务和基本原则。同年9月26日, 他在北京会见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获得者时, 特别强调了道德模范在社会道德建设中旗帜性作用, 并指出在今后开展学习宣传道德模范的活动中要以培育文明道德风尚为重要着力点, 促进和谐的社会风尚。到2013年12月30日, 他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研究进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会议上, 进一步强调了国家文化软实力是提实现“俩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点所在。

2. 文化自信的正式提出

到2014年, 文化自信思想在一系列理论积累中已经成形, 开始明确提出了“文化自信”的概念。2014年2月24日, 他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会议上, 提出要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的文化理念。同年3月7日, 他在参加贵州团审议时就指出, 坚定“三个自信”的同时, 还有最根本的文化自信。到10月15日, 他在京主持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 增强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命题中应有之义。到12月20日下午, 他主持澳门大学学生座谈会时指出, 文化自信是“三个自信”的基础。2016年7月, 他在主持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指出,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文化自信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四个自信”。到2017年10月18日, 他在十九大报告上明确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1]

(二) 文化自信的含义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代又一代的优秀文化的沉淀和传承, 才能推动一个民族的文明进步, 促使一个国家的发展壮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是党和人民在伟大的革命斗争中产生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道路探索、改造中的先进文化, 代表着中华民族独有的精神旗帜。“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 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2]文化自信是我们党和人民对自身独有的本民族先进文化的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 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持有的坚定信念, 不仅是对理想、信念、学说以及优秀传统文化发自内心的尊敬、信任和珍惜, 而且是对当代先进文化充满信赖感的尊奉、坚守和虔诚以及对未来文化发展有放眼世界的自信、担当和追求。文化自信并不只是一句口号或者一个理论名词, 而是对中国经济和政治发展的正确反映, 文化自信实质上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 它有着优秀的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以及先进文化为底蕴, 扎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土壤里, 如果没有文化自信, 国家和民族就失去了文化的根基和力量。文化自信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以及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好声音中绝不可缺席。

(三) 文化自信的特征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3]文化自信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是马克思主义文观中国化的具体体现, 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力量。文化自信思想拥有独特的标识和鲜明的特征, 从其提出的发展历程和科学内涵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 连续性

文化自信思想从其理论积累到正式提出的发展历程来看, 不论是取得巨大成就的高潮阶段还是遭受挫折的低谷阶段, 都坚守文化信念和意志, 具有显著的连续性。文化自信的连续性体现在中国人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艰辛形成的革命文化以及中国特色主义先进文化的钟情和坚守, 即使在社会转型和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也不曾忽略它们。除此之外, 文化自信的连续性体现在随着时代变化, 文化自信的内涵相应的发生改变, 但其科学内涵并没有完全脱离原有的文化自信上, 而是在旧内涵的基础上与时俱进, 顺应新时代的发展潮流。

2. 开放性

文化自信从其表现形式上具有鲜明的开放性。文化自信并不是某一文化一枝独秀, 也不是某些文化故步自封、妄自尊大, 而是以开放胸怀和开放的思路与多元文化进行交流和比较。文化自信是一种开放的文化体系, 在讲好中国故事、传好中国声音的同时, 又要有丰厚的底气、蓬勃的朝气以及创新的豪气。

无论是儒释道的比较和融合还是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抉择, 都表明它是一个开放式的过程。文化自信形式上的开放还表现在其包容性上, 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历久弥新, 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它具备兼容并蓄的传统和海纳百川的胸襟, 这正是它特有的自信气度的体现。没有包容的文化自信往往就是文化自负和文化狂妄的演化, 但在包容的同时又要设定一定的文化边界, 以免文化自信陷入盲目的自信。

3. 基础性

“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四个自信”中最基础的自信, 是更根本、更基本、更持久的力量, 如果没有文化自信, 其他“三个自信”就缺少了精神根基。文化自信不是就文化而论文化, 从“三个自信”到“四个自信”也不只是表达形式上的转变, 更是对新时代社会发展的深刻体悟。

文化自信的基础性是来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长期的理论探索和精神积淀, 正是在历经近代中国、新中国成立后建设以及改革开放道路的探索, 才有了现今社会的文化风气和精神风貌。文化自信的基础性还在于它的中国气派, 它站在道德高处, 拥有精神优势, 能够引导中国人民守住文化根基、前瞻未来。

二、文化自信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界定

文化自信思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 我们谈文化自信, 就不能脱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要做到文化自信, 也不能离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对新时代的中国来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社会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核心价值所在, 是我们建立文化自信安身立命的根基, 而文化自信也是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内涵, 赋予了传统文化新时代的生命力。因此, 对文化自信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界定要从以下俩个个方面展开。

(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历史基石

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文化资源和遗产滋养着这个国家的强盛和繁荣, 在长期发展历程中, 传统文化时时刻刻在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同时也是人民获得民族认同感和精神凝聚力的思想源泉。“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 是中华民族理性和生存智慧的象征, 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它就是文化自信的历史基石。首先, 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增强我国传统文化生命力的必然要求。中华文化流传至今, 在五千多年历史长河里饱受磨难而从未间断, 靠的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其次, 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发展文化的内在要求。当代的中国, 提升文化自信已经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建设和发展都是在现有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也就是说必须继承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更是深深印证这一理论。在新时代的道路上, 要提升文化自信, 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也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后, 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提升软实力的需要。以文化为核心的软实力是衡量这个国家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在当今世界国家间激烈的竞争和较量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五千多年来积累的智慧, 是我国最为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是提升文化自信坚实有力的基石。十八大以来, 党中央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系列新论述中也指出了,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 更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二) 文化自信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他曾在多个场合与讲话中谈及中华传统文化, 传递出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肯定和推崇的文化观念, 展现了中国人的未来与精神风貌, 也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以及一个政党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给予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 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保持坚定的信心。对拥有五千多年历史文化的中华民族来说,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价值观念、伦理观等思想文化和思想体系智慧的结晶, 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自信的底气所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种国家资源, 已经润物无声地进入了治国理政新实践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5文化自信思想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到全新的阶段, 并赋予其新时代的文化内涵, 在治国理政以及应对来自国内外的重大挑战中都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念, 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力量。文化自信实际上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强大精神力量, 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三、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中坚定文化自信的途径

(一)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在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中坚定文化自信首先要做到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 要做到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有机统一的。在党中央下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就强调了, 在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 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武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 引导其传承和创新的走向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相一致。“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这一根本问题上, 我们必须坚定不移, 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动摇。”[6]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使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发展, 关键在于在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培育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在具体实践过程中, 要认真加强党组织的领导,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在遵循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原则上, 站在坚定文化自信、传承和创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上, 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现实问题、推动传统文化事业的发展。

(二)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理念

在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中坚定文化自信要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 在文化建设中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理念, 坚持做到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共建共享共赢的理念。以人民为中心, 是我们传承和创新优秀传统文化, 提升人民文化自信的重要目标。一方面, 要加强对人民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和宣传。对人民优秀传统文化的正面教育和宣传, 可以通过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要建立内容丰富、分类合理的优秀文化教育体系, 在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加入各级国民教育的同时, 又鼓励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衔接合作, 通过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等多种教育方式, 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快速融入大众生活, 潜移默化的熏陶人民群众, 增强人民群众的对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归属感和认同感, 提升和坚定人民群众的文化自信。另一方面, 在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和宣传的过程中要加强传播途径的管制。文化传播是保持文化生命力和持久力的重要途经, 但在文化传播过程中难免存在隐患, 许多不法分子和邪教党派以文化自信为由传播封建、落后、腐朽的“糟粕”文化, 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的文化自信程度, 甚至仇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此, 要加强传播途径的管制, 尤其是网络、新闻舆论的传播, 使人民群众在良好的社会环境下, 认识到中华优秀文化的正面价值和时代意义, 不断加强人民群众的文化参与感和获得感, 引导人民群众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和文化观。

(三) 推动中华优秀文化走向世界

在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中坚定文化自信就要大力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竞争力, 从而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特有标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宝藏, 要在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文化中保持其独特性, 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将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展现出来。首先我们应当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入手, 系统的梳理传统文化资源, 认真做好传统文化资源的讲解工作, 推动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让收藏的珍贵文物、古籍以及中国辽阔大地上的传统文化遗产在世界的舞台上活跃起来, 从而提升中国人的文化认同感, 增强文化自信。与此同时, 我们的文化自信不只是内心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信服, 还需要外界的肯定, 这就需要我们加强与世界优秀文化的交流和沟通, 吸收和借鉴世界文明的优秀成果,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交流和借鉴中得到世界的赞同和肯定, 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地位。

四、结论

十八大以来,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文化自信, 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出了一系列新论述, 并指出善于传承才能善于创新, 要做到在传承的过程中创新, 在创新的过程中传承, 这也是文化自信的重要部分。中国的自信归根到底是文化的自信, 文化自信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其根源和底气就来自于生生不息、经久不息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时代的今天, 深入贯彻落文化自信思想, 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指导地位, 做好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工作, 保持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为其赋予新时代的内涵, 并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使人民在充分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下, 不断提升和坚定文化自信, 从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向前发展。

【相关链接】

传统文化 (Traditional culture) 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化, 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世界各地, 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儒道互补为内核, 还有墨家、法家、名家、释教类、回教类、西学格致类、近代西方文化等文化形态, 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

传统文化的全称大概是传统的文化 (Traditional Culture) , 落脚在文化, 对应于当代文化和外来文化而谓。其内容当为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例如说民族服饰、生活习俗、古典诗文、忠孝观念之类;也就是通常所谓的文化遗产。

文化 (culture) 本身是一个比较大的概念。笼统地说,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 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 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其中既包括世界观, 人生观, 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 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 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确切地说, 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根据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的定义, 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所获得的能力与习惯的复杂整体”。其核心是作为精神产品的各种知识, 其本质是传播。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 为人所特有的。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 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摘要: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精神的延续, 优秀传统文化更是这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灵魂所在和内在价值。而文化自信,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三个自信”之后提出和强调的第四个自信, 是对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根基和当前国内外现实环境的正确反映。党的十八大以来, 习近平总书记已经在多数场合中提及文化自信, 他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也表达了自己自信和自觉的文化观, 且其文化观确切传递出了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思想价值体系的认同与尊崇。因此, 对文化自信思想的研究需要在深刻理解其思想内涵的基础上, 准确把握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文化自信中的关系定位, 了解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对文化自信的重大意义, 才能将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同坚定文化自信落实到深处, 才能进一步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参考文献

[1] 本书编写组.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7.

[2] 赵银平.文化自信——习近平提出的时代课题[J].理论导刊, 2016 (8) .

[3]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17.

[4]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16.

[5] 杜飞进.溯民族精神之源流辟与时俱进之路径——深入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N].人民日报, 2017-2-10.

[6] 中央党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化兴盛[N].经济日报, 2018-8-30.

上一篇:开掘时政活动中的新闻“富矿”下一篇:锦屏一级水电站下游围堰高压旋喷桩施工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