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与实践论文范文

2022-05-13

本论文主题涵盖三篇精品范文,主要包括《认识与实践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小学生的主体意识明显加强。“以例导作”的作文课堂教学研究,就是试图发挥小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他们的作文动机,探索解决作文教学中学生“谈文色变”的心理障碍,以提高他们的作文水平,下面就“以例導作”的理论认识和实践探索谈谈一些看法。

第一篇:认识与实践论文范文

政治活动课的认识与实践

一、政治活动课的基本特征

1. 开放性。它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对学生感官全方位开放,解放学生的大脑,让其自由思考;解放学生的口,让其自由讲;解放学生的手,让其自由做。(2)学习时空开放,学习时间不以课堂为限,学校、家庭、社区都是学生学习的空间。(3)教学内容开放,教学内容来自学科、社会等各方面。(4)师生关系开放,人格上相互尊重、民主平等,教师可以是传道者、引路人,也可以是学习者、倾听者。(5)活动结果开放。活动结果可以是辩论,也可以是角色扮演,可以是一场新闻发布会,也可以是一次墙报或手抄报。

2. 指导性。政治活动课要求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作用主要是激励、引导、点拨和帮助学生总结提高。教师可以创设情境,激励学生自主活动,但不能包办活动过程;可以引导点拨,帮助学生总结,但不应提供现成答案;可以设置问题,但不能设关堵卡;可以提出学习目标,但不能把学生的活动都引导到事先预定的同一标准上来。

3. 实践性。政治活动课具有实践与认识的双重价值,它通过辩论、表演模拟、查阅资料、故事续接等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动脑动手,亲身体验,最大限度地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扩大视野,拓宽知识,训练技能,发展能力。

4. 趣味性。政治活动课应具有趣味性,吸引学生主动参与,促使学生带着积极情绪去发现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从而达到愉悦身心、陶冶情操、培养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特长和锻炼综合能力的效果。

二、政治活动课的意义

1. 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政治课活动课从学生兴趣和情感需要出发,在活动中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独立思考和选择实践的机会,符合青少年好奇、好动的特征,自然会激发学习政治课的兴趣。

2. 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活动中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学会处理复杂的社会关系,从而树立唯物辩证观。同时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创造精神等优良品质。

3. 利于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活动往往需要同学之间协同配合,这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同学间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三、政治活动课的实践

(一)政治活动课的实践策略

1. 表演模拟。就是创设特定的模拟环境,使同学们在课堂教学中动起来、活起来,让学生扮演模拟环境中的角色,从事指定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体验、理解、应用知识。

2. 论坛交流。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围绕一个中心论题,通过多元交流、多方合作,互相交流看法,寻找正确答案,达到共识、共享、共进以提高学生洞察现实问题,分析原因,探究解决方法,提高综合能力的一种动态教学方式。

3. 故事续编。学生对故事非常感兴趣,对编故事就更感兴趣了,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去设计故事情节,在编故事过程中明理。

4. 调查访谈。让学生走向社会,主动参与,搜集信息、整理资料,通过调查访问,用掌握的事实说明某一理论或观点。

5. 查阅资料。让学生能通过查找报刊、杂志、网络资源等方面的资料,掌握一定的事例、数据、图文等材料,用教材中的理论或自己的观点分析说明某一理论、观点或实际问题。

6. 成果展示。在系列活动的基础上,让学生展示、介绍自己的成果,使学生在成就的感受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和自信,发现自己和他人的长处,获取成就感。

(二)政治活动课应注意的问题

1. 把握活动的方向,防止为活动而活动。教师要把教学的主要内容分解到各个活动环节;把教学目标贯穿于活动准备和活动过程中;把学生能力的培养和锻炼贯彻在活动中。开展活动课教学要有明确的主题,具体细致的组织程序和要求,恰当有效的活动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发展。

2. 强调全体学生参与,防止活动课成为少数学生的表演课。学生的全员参与是活动课成功的关键,进行活动设计时,充分考虑到每个学生在活动中的角色,最大限度地让每个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个性,防止出现少数学生在表演,多数学生当看客的现象。

3. 注重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在活动课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现象中去发现问题,进而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者:孙文贵

第二篇:“以例导作”的认识与实践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小学生的主体意识明显加强。“以例导作”的作文课堂教学研究,就是试图发挥小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他们的作文动机,探索解决作文教学中学生“谈文色变”的心理障碍,以提高他们的作文水平,下面就“以例導作”的理论认识和实践探索谈谈一些看法。

一、“以例导作”的理论认识

(一)“以例导作”的概念

所谓“以例导作”,指的是通过一定的内容(如阅读课文、老师下水文、学生习作等)作为模式,经过老师的指导,形成某项作文知识和技能的迁移能力,而进行作文训练。包括作文的新授课、讲评课、补缺课等。

(二)“以例导作”的特征

1. 目标与手段的统一。“以例导作”中,“作”是教学目标,“例”是教学中“导”的手段。目标与手段的紧密结合,才能很好地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以例导作”要研究的就是教学目标与教学手段的两者统一的问题,探求以“例”调动学生学习动机,实现预定目标——“作”。

2. 内因与外因的统一。教为外因,学为内因。“以例导作”中,教师的主“导”规定了教师的指导是通过“例”进行的,导之有方,学生容易接受,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得以真正体现,达到了内因与外因的统一。

3. 认识系统与情感系统的统一。学习这一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由两个系统组成:(1)认识系统,由智力因素组成,包括注意力、思维力等,承担着对知识的感知、理解和吸收的功能;(2)情感系统,由非智力因素组成,包括兴趣、动机等,承担着学习的启动、定向和维持的功能。“以例导作”能激发学生的动机、兴趣,引起学习的注意力、思维力,形成两个系统协调一致的活动。

4. “学”与“用”的统一。“读”是“写”的基础之一,“写”反过来促进“读”,“读”与“写”的结合,达到“学”与“用”的结合。

(三)“以例导作”的理论依据

1. 从“学习迁移”理论看“以例导作”。“学习迁移”指的是一种知识技能的学习对另一种知识技能学习的影响。“以例导作”就是教师帮助学生形成迁移能力,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地学习。

2. 从儿童模仿性强的心理特点看“以例导作”。模仿是儿童的天性。孟子说:“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儿童初习作文,必须提供适当的范文,形象地告诉学生某一篇作文该写什么和怎么写,使其从中学到丰富的语言和写作知识,这比任何解释都来得清楚。

3. 从“模糊学”看“以例导作”。“模糊学”告诉我们:客观事物(含语言)类属以及人们心理的不清晰性、不确定性叫模糊性。写作知识本身具有模糊性,而写作知识理论的讲授对于小学生来说更具有模糊性。那么,“以例导作”中的“例”就起着中介作用。

4. 从认识论看“以例导作”。认识论强调认识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只有在相应的实践活动中才能得到培养、发展。“以例导作”就是在读“例”的实践中实现由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二、“以例导作”的实践探索

(一)“以例导作”的课堂教学问题

1. 以什么“例”导作。“例”为模仿桥梁。那么,选取的范文就应该是学生能理解、接受的,又应略高于学生的一般作文水平。具体地说有以下几点要求:(1)要符合小学生的生活经验。(2)要符合小学生的知识水平。(3)要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否则,“高不可攀”的范文势必会加重学生视作文如“爬陡坡”的恐文心理。在小学阶段的作文练习项目中,编者都考虑了以上要素,在“以例导作”时,就要紧密结合本阶段习作的训练要求,选取恰当的范例。

2. 怎么“导”。(1)激发动机。传统的作文训练教师先宣布作文题目及作文要求,接着让学生书面习作。这是不符合学生作文的心理规律的,不能激发学习动机。“以例导作”,虽说能引起学生兴趣,“产生表象,有利于保持动作的内部轮廓,成为日后思维的准备”,但关键要在整个教学过程都必须符合学生作文的心理规律——以学生的积极行动贯穿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为前提,即教师要创造良好的情境,使学生始终带着愉快的心情、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提高学习效率。(2)发掘素材。“以例导作”的进行,重要的一环就是教师要善于发掘教材中有关的写作因素,发挥它对习作的指导作用,从而启发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中找到题材,学方法,完成仿作任务。如学《金色的鱼钩》,文中表现老班长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是通过“我”的内心活动、老班长外表的细腻描写来衬托的。要求学生学习这种表现手法写一篇《记一件难忘的事》。(3)明确中心。“导”就是给学生引“路”。由于作文教学具有综合性与训练项目多元化的特点,且在一堂课中的时间性和学生接受水平的限制,所以教学中既不能面面俱到,但也不能只取一点、不及其余的“单打一”的教法。必须明确中心,就是要有一个中心训练目标,其它的外围为辅。如《我的战友邱少云》可有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仿写:①文章详略得当的写法。②文章开关、结尾的方法。③通过人物外表和内心活动揭示人物特点的方法。另还有谴词造句等可学之处。在一堂课中就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地进行仿写,否则事倍而功半,收效甚微,而应该以其中一个方面作重点训练项目,作为教学过程的主攻方向。

3. “导”什么。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1)导“法”,指对范文写作特点、表达方法的模仿,包括思维方法、观察方法等。这是“以例导作”训练中的主要方面。(2)导“格”,指对范文思路、结构的模仿。如学《董存瑞舍身炸暗堡》,引导学生学习它如何分清段落主次,把重点段写详细。(3)导“意”,指的是从具体事物导出抽象的道理,也就是“立意”。如学《落花生》的“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不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写《小闹钟》的团结协作(做人的道理)或勤勤恳恳、永不停息(工作态度)等等。

(二)“以例导作”的课堂教学结构问题

课堂教学结构最忌呆板、划一、僵化的模式。“以例导作”也不必定于一格。本文要阐述的“以例导作”的课堂教学结构,可有以下步骤:激趣引题——讨论例文——学习写法——交流评点——试写。

这是一种简单且具有灵活性的课堂结构,能因人制宜、因课制宜,有所斟酌加减,灵活调整。“激趣”,除了引题,还应贯穿在全过程之中,如教师的言语、动作具有激情、激励的效果,使学生始终带者浓厚的兴趣参与教学之中。

“讨论例文”、“学习写法”和“交流评点”,是在老师的引导下,重点要让学生说出例文的特点,结合说出自己打算如何写,交流评点。

作者:钟惠林

第三篇:德育学分制的认识与实践

摘要:文章从“德育学分制”提出的背景入手,分析了国内外对于“德育学分制”的研究现状与水平,阐释了德育学分制的具体含义,并据此得出这一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以及其具体的研究方法和实验过程。同时通过列举已实施德育学分制的大学所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其在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系统化建设、提高学生德育素质等方面所具有的实践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德育学分制;含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价值

一、德育学分制的提出

在德育学分制提出之前,多数学校对学生采取的评价方法是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与之相比,德育学分制是对学生综合测评的一种新发展,它能科学有效地解决如何客观、真实、准确地评价学生思想品德的这一难题。于此同时,德育学分制还可增强对学生的制约性,有助促进学生其他各方面的全面发展,同时也更具可操作性,是大学德育评价的一种新发展。

二、德育学分制的含义与国内外研究现状与水平

(一)德育学分制的具体含义。

德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而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本文章讨论的是狭义的德育—即学校德育。德育学分主要评价学生的政治觉悟、思想品德、道德行为等有关道德方面的具体表现。

(二)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们对德育的本质、功能、过程、目标、内容、制度等有较深入的研究。彭刚在《现代化人的现代化德育现代化》一书中指出:“德育现代化是实现人的现代化的一个组成方面”、“学校德育应当根据现代化人应具有的特征,对德育的目标、内容做出适当的调整”;鲁杰在《人的全面发展与人类道德理想——兼论21世纪德育的改革与创新》疑问中指出:“高校德育要努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创新意识和开拓能力”、“德育要为实现人全面发展的理想服务”;此外,许多学者从不同侧面对高校德育如何实现现代化进行了研究,如詹万生、徐健争的《社会转型时期高校德育的反思与构建》、班华的《创造性的培养与现代德育》、刘书林的《社会网络化趋势与高校德育改革与创新》、齐冬莲的《论学费呢制下高校德育创新》等。

毛泽东同志十分重视思想道德建设,提出:“思想和政治是统帅,又是灵魂”。江泽民同志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是一项充满艰辛、充满创造的壮丽事业,伟大的事业需要并将产生崇高的精神,崇高的精神支撑和推动着伟大的事业,没有坚强精神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其最根本的素质。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改革开放的大局和民族复兴的大局,关系到社会建设的大局。和大学德育教育担负着强化大学生的社会主义信念和培养他们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和重任,它是人才培养“三个面向”(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需要,也是人才培养“四个统一”(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的需要。

三、德育学分制的实施

(一)研究内容。

首先通过全面了解学界对高校德育学分制的研究状况,总结已有研究得失,提出将“德育学分制管理与评鉴的实践途径”作为研究的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内外高校的经验成果和自身情况,探索可行的、具体化的德育学分制管理

(二)德育学分的运作原则。

大学生德育学分是借鉴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方法,使受教育者个体思想政治品德社会化和社会思想政治品德个体化的过程。作为促使这种德育目标得以实现的大学生德育学分,必须始终将社会的要求和学生个体的内在需求有机地统一起来。既要充分反映德育工作社会要求的深刻内涵,予以积极导向,又要充分兼顾德育主体的现实发展水平,使之具有可行性。因此,设计大学生德育学分制应着重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让辅导员走上德育课讲台,让德育课教师深入学生生活。这样德育课老师和学生辅导员共同深入学生的思想实际,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实现学生德育工作的教育、管理、服务一体化。

2.具有引导性。大学生德育考评指标体系是系统的、相互联系的一系列指标的总和。要以党和国家对大学生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依据,根据学生参加政治学习、社会实践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公益劳动等情况及学生的日常行为设立考评项目,使学生在参加政治学习的过程中自觉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在参加集体活动的过程中增强集体观念;在参加社会实践的过程中自觉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念,走正确的成才道路;在参加青年志愿者活动的过程中树立服务与奉献的意识;在参加公益劳动的过程中增强劳动观念,树立积极向上、遵纪守法的道德意识[3]。

3.具有检查监督的作用。湖南农业大学从2003级开始实行的大学生素质拓展认证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蓝本。它将大学生四年来所参加的全部活动以存折的形式展现在用人单位面前,通过个人素质拓展认证证书向用人单位展示学生的综合素质。我们同样可以制作一本《大学生德育学分测评手册》,首先由本人在班会上总结参加德育活动的情况,接受全班同学的监督,再由班团干部在手册上登记活动内容与活动效果,最后交辅导员审核。这样,既理与评价模式。课题从高校实施德育学分制的意義入手,对德育学分制的设计和实施等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根据内容的特点采用相应的研究方法。

(三)研究方法。

1.归纳与演绎方法。在搜集和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对高校德育学分制改革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认真的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归纳德育学分制设计的一般原则。我们团队重点研究了云南师范大学德育学分制的具体实施。

2.宏观把握与微观考察相结合的方法。采用这一方法,探讨高校德育学分制的内容设计和评价体系的科学构建问题。

3.研究调查法。对已实施德育学分制的高校进行现场调查,我们跨地区调查了云南师范大学德育学分制的具体實施,吸收和借鉴高校在管理和评价实践过程中的经验,为研究汲取营养。

4.对比研究法。在分析比较国内外部分高校实施德育学分制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了大学生综合测评的思想,提出了德育学分管理与评价实践新思路。

四、德育学分制的意义

德育学分制的实施对规范、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有着巨大的激励作用。这种对学生成长过程中对于自己德育的阶段性评价无疑对学生的成长有着积极的意义。它是对学生个体的一种量化评价,能够较为客观、准确地评价学生在心理以及行为上对于自身道德的评价,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约束能力,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与此同时,德育学分制寓德育于其他各育之中,在素质教育中处于核心位置,并在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林天兴,丁敏娜,王延云.大学德育可以实行学分制[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7(1).

[2]姚文英,龚劲丹,许军华.大学德育学分制有效性的现实考察与分析[J].武夷学院学报,2011(6).

[3]王季秋,曲慧娴.德育学分制的理论构建与实践[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9).

[4]邵建.对“德育学分制”实践的思考[J].职业与教育,2009(12).

[5]孙为民.德育学分制的实施与效果评价[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09(5).

[6]胡永刚.学校德育的学分制考评方式探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5).

[7]陈磊.素质教育新论[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8]胡中锋,李方.教育测量与评价[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9]詹万生主编.整体构建德育体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10]范树成.德育过程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2015年度湖南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项目号121项目编号为长医教【2015】15号

作者简介:

柳超磊(1993.6--),男,浙江舟山,本科,长沙医学院,口腔医学。

郭丽娟,女,湖北恩施,本科,教师,长沙医学院,化学。

王文韬,女,湖南常德,本科,长沙医学院,口腔医学。

滕懿振,女,湖南凤凰,本科,长沙医学院,口腔医学。

陈式文(1994--),男,上海,本科,长沙医学院,口腔医学。

作者:柳超磊 郭丽娟 王文韬 滕懿振 陈式文

上一篇:大学生心理问题论文下一篇:心理学案例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