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康健论文

2022-04-18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国家对于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创新发展越发重视,而在高校的教育中,除了需要加强对大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教学,让大学生在走出校园之后能够满足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之外,还需要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大学生心理康健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学生心理康健论文 篇1:

肌动学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摘 要】本文介绍了肌动学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研究,从他人的研究和笔者的切身体会来说明肌动学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有着积极的作用,它能通过肌肉运动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提升身心健康水平、化解压力。

【关键词】肌动学 心理健康教育 应用

教师要懂得如何教,首先就需要认识教育过程的要素,除了对教学内容的认识外,还需要知道和掌握有关教育对象、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的知识。教育的对象是学生,而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有一系列有规律的心理活动能调动他们对课程的学习兴趣,使教师的教学计划能够顺利完成,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肌动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指可以通过肌肉运动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提升身心健康水平、化解压力,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有着积极的作用。

一 肌动学的相关介绍

肌动学是系统研究人的发育与进化的学科。绝大部分的肌动学分支都以应用肌动学(Applied Kinesiology,简称AK)和触康健为基础发展而来。著名的健脑操和触康健是最先引入中国大陆的两个分支。

健脑操源于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教育学家保罗·丹尼逊博士所创,是一套通过运动促进身心脑整合协调发展的独特方法。以运动为本、引出自然学习,促进个人及团体学习效能提升、身心安康、自我实现的发展性课程。它能促进脑部和身体其他部分的有效沟通、组织和整合,从而提高人的注意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认知能力、创造力、身心健康水平和化解压力。自健脑操创立以来,无数的男女老少通过学习健脑操课程,在阅读、书写、语言、数字技巧、社交智慧、管理及领导力等各个方面得到快速而惊喜的提升。

随着科技的进步,在最近10年,肌动学领域有了很多新的发现和巨大的变化,很多旧的模型被修订,新的模型和技巧亦被研发出来。突出的代表有能量肌动学、脉轮肌动学、高级肌动学、发育肌动学等等。同时,这些新研发出来的技术和技巧很多都没有包含在应用肌动学的传统教学体系中,统称为新肌动学。新肌动学是对经典肌动学的继承和发展,很多观点和技巧具有开创性的意义。观点更系统全面,技巧更简洁有力,非常值得探索和学习,在教育及商业应用上也会有更广阔的空间。

二 心理健康教育

1.心理健康教育的定义

心理健康一词最早是由美国精神病学家斯惠特提出的。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高效而满意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知、情、意、行的统一,是人格完善协调、社会适应良好。它强调了心理健康的个体内部与外部之间的相互协调统一的适应性,是一种心理状态。心理健康教育是指在学校范围内的、以心理素质培养和健全人格为目的的专门教育,即教育者运用心理学、教育学原理以及心理咨询理论和技术等对受教育者施加一定的影响,帮助他们化解心理矛盾、减少心理冲突、缓解心理压力、优化心理素质,使受教育者的心理过程得以正常发展,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形成良好的个性和思想品质,促进人格的成熟及人的全面发展。

2.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及其对教育的重要性

第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客观需要;第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时代的呼唤、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第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改进和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客观要求。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1)开设与心理健康教育有关的课程;(2)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4)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5)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6)小组辅导。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要求较高的综合性的教育活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有专长、全面发展的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必然是身心两方面都得到健康的、和谐的、充分的发展,教育要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则离不开心理健康教育。大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世界性的教育共识,世界各国都相继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现代学校的一个重要标志。随着中小学对心理健康教育日益增长的需求,随着心理健康教育的广泛开展,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提出了必然的要求。从生态系统的观点和积极心理学的观点来看,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特点不仅仅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而且能在全校形成一种健康的氛围。

三 肌动学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1.肌肉运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沈阳体育学院的许玲在2011年采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心理测量法、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通过使用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就健身气功对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进行实验研究。该研究探讨健身气功对高中生心理健康的作用,求证健身气功对高中生心理调节的效果,为处在特殊时期的高中生心理健康提供适宜的体育运动内容,为其更加科学、健康地锻炼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结果表明:高中生参加健身气功锻炼可以有效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实验班与对照班相比,健身气功的锻炼效果更具有显著性,是高中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较为适合的锻炼方法。

一些授课的医生在1976年成立了应用肌动学的国际学院。学院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应用肌动学的研究和教学。缓解压力是肌动学的核心。身体、心理、情绪、环境和过激行为引发的问题,肌动学都能在这些领域中发挥最大的影响力。

对100多个有关MMT(Manual Muscle Testing)和AK(Applied Kinesiology)的研究进行回顾,发现其包括了对MMT的患者症状与诊断中的临床疗效研究。分析表明应用肌动学对清除MMT患者的肌肉骨骼功能障碍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2.相关研究的理论基础

形神合一论包括人体内环境身心的统一、协调、和谐,强调人的生命与人的身体和心理的发展紧密相连。肌肉运动要求肌肉的充分伸展,通过外在的形体活动和内在的放松,协调人的身心活动,达到提高人身心健康水平的目的。

四 实践体会

教育心理学研究涉及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例如在一个基本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包括课堂前(学习需要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课堂中(激发学习兴趣、学生行为处理、如何有效教学)、课堂后(评价学习结果)以及学生心理(认知情况、情感态度等)等。

2013年11月21~24日,江苏省教育学会心理教育专业委员会2013年学术年会在江苏省通州高级中学召开。21日晚,我来到通州高级中学,走进了心理工作坊,认真聆听来自南京五中的杨静平老师给我们带来的一堂生动有趣的教师肌动学的课程。在课堂上,杨老师先给大家介绍了有关教师肌动学的相关理论。她认为如果我们大家通过肌肉运动达到身心协调,那么精神也会变好、全身充满活力,从而注意力集中、心情舒畅。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我们教师能够运用肌动学的相关理论及实践知识,当学生学习累了,适当地进行肌肉放松,那么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就能保持良好的精力,注意力得到提升,从而能够在课上提高学习效率。

然后,杨老师让我们头放正,眼睛尽量朝上下左右不同的方向去看,并说说自己的感受。每个人在看一个方向时都或多或少有点不舒服。我在往左右两边看的时候感觉很不舒服,但是往下看的时候是放松的。

接下来,我们每人跟着杨老师做交叉爬行的训练,即右手臂先朝上伸直,然后右手再放到左膝盖上,左腿做高抬腿的动作;右手、左腿同时放下;接着,左手臂先朝上伸直,然后左手再放到右膝盖上,右腿做高抬腿的动作;左手、右腿同时放下。就这样,不停地交换,做几十组交叉爬行。杨老师还给我们每人准备了瑜伽垫,我们可以在瑜伽垫上慢慢练习,充分放松。我们每人在练习了三四十分钟后,我感觉我的肌肉已经充分得到运动了。大腿和手臂有点酸胀的感觉,身上已经在冒汗了。

最后,杨老师再让我们头放正,眼睛尽量朝上下左右不同的方向去看,并说说自己的感受。大部分人本来在看一个方向时都或多或少有点不舒服,经过肌肉运动后都表示很放松。我再往左右两边看的时候没有觉得头晕、不舒服了。大家纷纷向杨老师表示精神很好、活力充沛。

五 总结和展望

肌动学确实能给我们带来放松,不仅是从一些研究中能看出,从我的切身体会也觉得它能帮助提高注意力、保持精力充沛。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当我们发现学生目光呆滞、精神萎靡时,不妨停下教学,让学生全体起立活动活动筋骨、让学生通过肌肉运动达到身心协调,那么他们的精神也会变好、全身充满活力,从而注意力集中、心情舒畅。接着再继续上课。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就能保持良好的精力,注意力得到提升,从而能够在课上提高学习效率。什么是学习?根据教育肌动学,学习是在刹那发生而且很快改变我们的奇妙的东西,它让我们以一种新的方法去活动和思考。在教育肌动学中,无论我们已经重复了教学的工作多少次,如果遇到一个更好的方法,整个身心通过这种新方法能获得轻松和快乐。肌动学作为一种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能使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得以提升。

参考文献

[1]刘志军.教育心理学[M].湖南:湘潭大学出版社,2012

[2]王婷、马寅生.近5年来大学生心理问题研究综述[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3):267~268

[3]张苗苗.如何有效应用教育心理学研究成果提高教学成效[J].成功(教育版),2011(2):195~196

[4]许玲.健身气功对高中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实验研究[D].沈阳体育学院,2011

[5]李玲玲.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及培训体系的建构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1

[6]王莉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研究[D].江南大学,2012

〔责任编辑:庞远燕、汪二款〕

作者:梅宇轩

大学生心理康健论文 篇2:

资助育人视角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升研究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国家对于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创新发展越发重视,而在高校的教育中,除了需要加强对大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教学,让大学生在走出校园之后能够满足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之外,还需要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校资助体系的完善,解决了越来越多大学生的求学难题,满足了大学生们求学过程中的物质需要,但是却也暴露出高校资助中未能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这一问题。文章基于资助育人视角,展开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升的研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资助育人;思想政治教育;贫困生;非贫困生

自我國2007年设立了国家奖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等多种方式的资助政策之后,对高校贫困生的资助就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高校资助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是为了更好地帮助贫困生完成学业,帮助贫困生健康成长,然而高校在完善资助体系的过程中,却存在着盲目重视物质资助,忽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这一现象,若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势必会影响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违背国家设立资助体系的初衷。

一、资助育人视角下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促进贫困学生的健康成长

资助育人要求重视为贫困生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扶持贫困生完成学业,还要求重视对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指导,高校在资助育人体系下开展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的是引导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改变贫困生内心自卑的状况。即高校不仅仅要为贫困生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还需要解决贫困生精神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而帮助贫困学生健康成长,为实现自身人生价值而努力奋斗[1]

(二)有利于加强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对于大学生的培养不仅仅局限于理论知识以及实践能力方面,更需要重视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高校自身需要明确认识到对于贫困生的帮助不应仅仅局限于物质,更需要解决贫困生的心理障碍问题。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面向全体大学生,既要解决贫困生的自卑心理,也要解决非贫困生对于贫困生的偏见问题,让贫困生能够真正融入大学生活中,积极投入学习[2]。因而,高校应当在资助育人体系下加强对全体大学生思想的引领,只有切实做到了政治教育工作与资助育人工作的紧密契合,才能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起到积极影响。

二、资助育人视角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一直强调对大学生的资助与帮扶需要重视物质支持与精神帮扶并重,但是在实际中仍然存在多方面问题,使得资助款项不能真正帮助到有需要的大学生,且也加剧了部分贫困生的自卑心理。通过分析,高校资助育人体系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存在着以下两方面的问题:

(一)忽视了对于贫困生的思想政治引领

大学这一阶段,与初高中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初高中阶段,学生的主要精力都放在学习上,且学校对于学生的教育也往往都是理论知识,甚至于采取封闭的管理模式,这一阶段学生与社会接触较少,并没有受到其他社会思潮的影响。但是大学阶段,学生容易受到各类社会思潮的影响,部分学生的心理状况也会发生较大的变化,尤其是受到一些功利思想的影响,学生的价值追求中更偏向于金钱、利益。

贫困生由于家庭条件相对较差,受到这些思想的影响后,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使得国家、高校对于贫困生的物质资助在无形中转变成了贫困生的心理负担[3]。贫困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对未来充满希望,渴望通过求学,改变现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但是在进入大学之后,由于受到了各类思潮的影响,发现很多事情与自己所思考的并不一样,且贫困生还会受到周围同学的偏见或者歧视,这就对贫困生的心理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且高校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往往都是思政课程中的教育,在该门课程之外,基本很少涉及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如此一来,贫困生的自卑问题也就无法得到解决。除此之外,高校资助育人视角下对贫困生的思政教育中缺失了对于学生感恩意识的关注。部分贫困生认为高校资助是国家赋予贫困生的权利,因而贫困生接受资助是一种理所应当的行为,缺少对国家与高校的感恩之心。最终,即便贫困生完成了学业,在理论与实践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但在思想道德方面却很难达到标准,思想道德素质的低下对于贫困生今后的发展也会造成阻碍。

(二)对非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缺失力度

高校资助体系下存在着贫困生与非贫困生,高校在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需要面对贫困生与非贫困生两类学生。对于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多的要关注贫困生的心理障碍问题,而对于非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则需要改善这部分学生的功利倾向、改变其对于贫困生的偏见,除此之外,还需要关注该部分大学生的诚信问题[4]

然而在高校政治教育工作中往往会忽视这些问题,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多集中于思政课程中,而思政教师往往是照本宣科地讲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系列理论成果,结合时事热点分析当前的社会思潮等,并没有关注学生错误的思想认知。当下,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自媒体的兴起,网络中大量含有着不良价值观的信息会通过手机、电脑等途径进入到大学生视野,危害大学生心理。高校在完善资助体系的过程中致力于帮扶贫困生更好地完成学业,使其能够实现自身的价值,但是往往也忽视了对于这些不良思潮的监管工作。

对于非贫困生而言,由于其思想受到了功利化思潮的影响,导致其对于贫困生会存在一定的偏见,甚至演变成歧视问题,这不仅仅会对贫困生的学习与今后的发展造成严重影响,还会对非贫困生自身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而非贫困生的诚信问题主要体现在通过高校对于贫困生认定工作的漏洞,将自己列入于贫困生的名单中,进而享受到了贫困生才应当有的资助,这一行为侵害了贫困生的合法权益,同时也从侧面说明了高校思政教育的不足。

三、资助育人视角下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升的措施分析

各高校需积极重视资助育人视角下高校在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在对贫困生进行物质资助的同时,更需要关注贫困生与非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将思想政治教育落实到位。

(一)思想政治教育应更为侧重于关注贫困生心理

高校应当明确建立与完善资助体系的最终目的是帮助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助力于贫困生健康成长,进而让贫困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在以后的学习与工作中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因而资助育人视角下,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应关注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思想政治教育不应当仅仅局限于思政课程中,而是要合理的利用校园文化,利用专家座谈会等形式来开展。

首先需要纠正贫困生的自卑心理,让贫困生真正了解到资助的意义,了解到资助的核心思想。思政教师、高校辅导员以及各科任教师都应当关注贫困生的心理问题,为贫困生解答疑难,让贫困生更多了解奖助学金、助学贷款等存在的意义,让贫困生们能够转变自身的思想,摆脱自卑的心理。其次,可以通过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高校资助方案、国家资助政策,宣传国家对于贫困生的帮扶政策与思想,真正在思政教育中按照党的规章制度来办事;可以通过专家座谈会,了解贫困生的心理问题,为其解答思想上的疑惑,让贫困生能够真正认识到高校资助的内在意义。最后是在思政教育过程中需要切实解决高校贫困生的感恩意识问题,在资助育人视角下展开对贫困生的感恩思政教育,让贫困生们认识到国家虽然颁布了资助法律法规,高校也在不断完善自身的资助体系,但是贫困生更需要理解高校资助管理工作人员的辛勤付出,而不应当将贫困资助看作是理所应当,需要学会感恩,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三观[5]

(二)以多种形式来加强对非贫困生的思政教育力度

在以上论述中,指出了非贫困生对于贫困生存在有着一种偏见心理,而这一种偏见心理会加重贫困生自卑心理,不利于贫困生今后的学习与发展,甚至会使得贫困生对未来充满迷茫。究其原因来看,非贫困生对贫困生的偏见以及歧视主要是因为各类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大学阶段,学生接触社会的次数不断增多,社会中形形色色的思潮都对大学生三观的树立造成重大影响,一些拜金思想、享乐主义思想、功利思想都直接影响到了大学生们的三观,且部分不良思想以及错误的价值观会通过手机、电脑等通信工具进入到学生视野中,进而影响到学生的心理,最终造成非贫困生以有色眼镜来看待贫困生的结果。

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需要高校在思政教育中更好地对非贫困生进行错误思想的纠正,思政课中要宣扬教育公平、人人平等的观念。同样,还可以利用校园文化来营造出和谐友爱的氛围,让非贫困生与贫困生和谐相处,消除非贫困生对贫困生怀有的偏见与歧视心理。除此之外,更要加强对非贫困生的诚信教育,让其意识到贫困生求学的不易,使得非贫困生不会利用高校资助管理体系的漏洞、贫困认定的漏洞来占用贫困生的名额,使高校资助体系能真正有效地运作起来,让每一位贫困生都能够得到资助,顺利完成学业。且加强对非贫困生该方面的诚信教育,对于非贫困今后的学习与工作都能够起到积极意义。

学校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建设的过程中,可以邀请一些相关的专家到校内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组织学生聆听专家对于心理健康方面知识的讲解,如果学生在这方面有哪些问题或者困惑,要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咨询的机会,解答学生心中的困惑和难题。打消学生因贫困而导致的心理健康问题,培养学生自信心,使得贫困学生群体能够在校园中自信自强地完成自己的学习生涯。学校还要为贫困学生提供一些勤工俭学的岗位,特别是没有得到贫困助学金的学生,让他们能在学习之余尽可能地获得赚钱的机会,从而改善自己的学习生活。这样一来,既不会打击学生们的自信,还能培养其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

(三)增强感恩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感恩教育是思政教育中源发性的思想教育,特别是在资助育人的前提下,感恩教育具有可推广和扩大化的情感基因,因为受到资助的学生会具备强烈的回馈心理,这种心理可以促进这一群体思想高度的提升,使其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所谓“饮水思源、睹物思人”,经过别人的帮助,贫困生群体在语言、行为上都会具备一种感恩的心态,这种源发性的善意心态会影响到其他群体的语言、心态和行为,从而让资助育人的政策得到扩大化影响。所谓“立德树人,好事传千里”,德行中的感恩教育是最能够激发人们内心思想认同的行为,也是“人之初、性本善”“锄奸扶弱、强我同胞”等中国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

四、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近些年来教育公平理念逐渐深入人心,我国的资助体系也越发完善,越来越多的贫困生在求学的道路上能够更为顺畅,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但是,高校仍然存在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未落实到位的情况,国家对贫困生的资助在无形中成了贫困生的负担,使得非贫困生以有色眼镜来看待贫困生,甚至出現了占用贫困生名额的这一状况。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高校在资助育人视角下,需要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力度,从贫困生与非贫困生的角度来合理展开思政教育,以此来帮助高校贫困生健康成长。

作者简介:孙振宇(1991—),男,硕士,太原理工大学辅导员,助教,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 赵康健.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资助育人的有效策略[J]. 教育教学论坛,2019(13):25-26.

[2] 杨玉秀.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资助育人的有效策略[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2(28):4-5.

[3] 王舟. 资助育人视域下高校农村贫困家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 山西农经,2018(04):140.

[4] 刘菲,王恒良,刘志林. 提升资助育人效果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西藏农林牧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为例[J]. 知识文库,2018(03):146.

[5] 黄利顺. 学生资助视域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高职院校为例[J]. 池州学院学报,2016,30(03):148-150.

(荐稿人:范会敏,黑河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莫唯然)

作者:孙振宇

大学生心理康健论文 篇3:

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科学干预机制研究

【摘要】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导致部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出现了一定问题。本文以大学生群体为研究目标,通过网上调查的形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及焦虑、抑郁情况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常态化疫情防控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力求建立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关键词】 疫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给人民生命安全带来了极大威胁。面对这场来势凶猛、传染性强,又充满未知的疫情,人们的心理是恐慌的。这场疫情对于整个人类来说属于异常严重的灾难,同时也是一种强烈的应激。疫情期间,部分学生出现了恐慌、紧张、焦虑、无助等情绪,有些学生甚至因认知偏差、个人身心素质差等出现了过度恐慌,甚至产生了焦虑、抑郁、失眠等强烈应激反应,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疫情期间对大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干预,运用心理调适技术开展心理教育课程能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同时能够让他们以积极心态面对疫情,面对生活,也能为学校及社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定借鉴;且疫情期间展开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有助于提高社会人群整体心理抗压的能力,预防疫情导致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是促进社会安定团结的重要保障。

一、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为了了解常态化疫情防控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笔者通过网上问卷的形式从国内选取50所大学的568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心理健康自评量表(SRQ-20)、焦虑量表(GAD-7)、抑郁量表(PHQ-9)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及焦虑、抑郁情况进行统计。

调查结果显示,在疫情暴发后,由于疫情的压力和各方面的综合原因,大学生整体心理健康状况出现了一定问题。首先,部分学生出现轻度神经失调,少部分呈明显应激,需要外界帮助。心理健康自评量表评分≥8分,即呈明显应激的学生占38%,说明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较为严峻,普遍性较高。外在表现最普遍的是失眠和感到不快乐。其次,近一个月的时间里,49%的同学感觉紧张、焦虑或烦躁;18%的同学不能停止或控制担忧;58%的同学对各种各样的事情担忧过多;35%的同学觉得很难放松下来。47%的同学出现轻度焦虑,小部分已经出现中度、重度焦虑,急需得到解决。其中,不同年级、不同地域、周围确诊情况等因素影响下的焦虑情绪及对情绪的控制感存在显著差异。大四的学生的焦虑情绪明显高于其他年级;大二的学生对情绪的控制感明显优于其他年级,同时,大一的学生的情绪控制感要明显优于大三和大四的学生。最后,在抑郁情况调查中,做事时提不起劲或没有兴趣的情况较为普遍,65%的同学没有抑郁情况,需要针对轻度抑郁和中度、重度抑郁的同学进行一定心理疏导。

总而言之,近半数学生轻度焦虑的背后是对心理健康疏导的巨大需求,这要求学校担负起自身的责任。一方面,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辅导,尤其是针对已经出现中度、重度焦虑或抑郁及其他较为严重的心理健康状况的学生。另一方面,要部署常态化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从领导到辅导员、老师等,都要对心理健康教育高度重视,采用各种专业心理方法,结合各类校园活动,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二、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常态化心理健康教育意识薄弱

部分高校对于常态化心理健康教育不够重视。他们仅仅设立了心理健康辅导室,这部分学校缺乏日常性的、全员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在这样的情况下,当学生面对突发情况时,如本次疫情,会因缺乏相关的知识,不知如何调节自己的心理,进而出现一系列的心理健康问题。因此归根结底,导致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一大重要原因,就是高校缺乏系统的常态化心理健康教育。

(二)缺乏完善的心理危险干预机制

突发事件发生时,学校如何对学生开展有效的心理危险干预。这其实考验了学校心理危险干预机制的完善与否。然而在本次疫情当中,各个学校在心理危险干预机制上的表现良莠不齐。一些心理危险干预机制完善的学校,能够做到及时通过学校公众号、班级QQ、线上讲座等方式,教会学生如何应对疫情带来的负面心理影响。而一些机制建设相对不完善的学校则反应滞后,甚至是没有反应。

(三)学生的自我心理疏导能力弱

最好的调控个人心理的方法是自我心理疏导,然而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在心理疏导上表现出不一样的特征和能力,同时学生的自我心理疏导能力也受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效的影响。疫情发生时,出现了各种虚假的信息,许多学生因为这些虚假的信息出现焦虑、信任缺失的不稳定心理状态,也有一部分学生因为疫情确诊人数的不断增加,出现了焦虑或其他心理不健康的情况。因此提升学生的自我调适能力,教会学生如何在突发事件中调节自己的情绪是一件极其重要的事情。

三、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一)将心理健康教育摆在学校整体发展战略的重要地位

各大高校要深刻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在制定学校的整体章程和战略时将心理健康教育摆在重要位置上。高校不仅要做好心理健康辅导室的建设工作,还要通过常态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健康调查、心理健康知识普及讲座等方式进行各项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的自我调适能力。

(二)建立“线上+线下”的心理危机干预体系

一方面,高校可以通过平时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团体辅导等活动,培养大学生应对负性事件的能力,最大限度降低事件对于个体情绪的消极影响。高校要提前谋划,未雨绸缪,建立学校、院系、班级、宿舍“四级”预警防控体系,完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预案,注重做好特殊时期、不同季节的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另一方面,要构建线上干预机制,其实就是将线下的心理干预机制扩展到线上。一是可以建立线上心理咨询服务,这样既可以第一时间为需要帮助的学生提供专业的心理援助,也可以较好地应对像这次疫情一样的突发情况。二是通過充分利用网站、微信公众号、 微博等平台开展线上宣传教育活动,拓展心理育人的空间。三是通过开展线上心理普查,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及状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

(三)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从解决问题转向能力培养

当下大部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都是那些心理健康出现一定问题的学生,重点在于解决他们的问题,帮助他们恢复健康的心理状态。其实,预防比问题出现了再解决更加有效,高校需要认识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真正最有效的方法是培养学生的自我心理疏导能力。因此,在促进常态化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高校要将课程的重点放在学生各项心理疏导能力的培养上,让学生懂得如何在各种情况下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

四、结语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健康的心理是每一位人才为社会发光发热、发挥价值的重要基础。一位优秀的人才,如果心理健康、积极向上,那么就能为社会创造巨大的价值。相反,如果心理不健康,不仅无法为社会创造价值,甚至可能给社会带来巨大的危害。因此在疫情警钟敲响的情况下,各大高校要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将心理健康教育置于学校整体发展战略的重要地位,建立“线上+线下”的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从解决问题转向能力培养,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心理育人 助力抗疫——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开展系列活动[J].教育探究,2020,15(02):65.

[2]聂娟.疫情背景下,钉钉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20(11):34-36.

[3]李作为,廖巧玲,王玉秀,等.微课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内科住院患者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四川精神卫生,2020,33(05):414-417.

[4]蔡燕燕,周薇.新冠疫情期间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J].中国校医,2020,34(11):878-880.

[5]李仁莉,代俊,袁晓艳,等.新冠肺炎疫情期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J].攀枝花学院学报,2020,37(06):18-24.

[6]张斌,王瑞丽.突发疫情时大学生心理波动的控制策略[J].教育探索,2009(12):123-124.

[7]董秀银.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前行——疫情期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案[A].广州市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广州市第十二届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学术交流活动稿集[C].广州市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2020:3.

[8]康健舒.防疫期间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总结[A].广州市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广州市第十二届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学术交流活动稿集[C].广州市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2020:3.

[9]董文强.“非典”时期大学生心理状况与思考[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研究——第八届全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中国心理卫生协会,2004:3.

[10]李静雯.我国高等院校卫生健康教育现存问题与对策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5.

【本文系陕西高校2020年学生工作研究课题“重大疫情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科学干预机制”(2020FKT56)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陕西服装工程学院)

作者:李淼 葛林艳 王晓瑛 王军宝

上一篇:历史的真实探析论文下一篇:后进生心理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