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大学生论文

2022-05-13

写论文没有思路的时候,经常查阅一些论文范文,小编为此精心准备了《土木工程大学生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文章论述了土木工程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必要性,提出了土木工程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具体方法和措施。【关键词】土木工程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土木工程专业创新能力是指运用专业理论知识,在土木工程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

第一篇:土木工程大学生论文

土木工程材料课程与大学生可迁移能力的培养

摘 要:土木工程材料是一门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必修专业基础课,主要目的是帮助未来的建设工程师了解和掌握常用工程材料的基本性能与应用方法。本文首先从该课程设置背景、教学内容、实验课程设置等角度出发,分析了我校土建专业方向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的特点,提出该课程应侧重于材料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同时结合可迁移能力,讨论了土木工程材料教学中如何加强对大学生可迁移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土木工程材料 课程建设 工程应用 可迁移能力

在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工程学科对于解决人类工作及生活中的复杂问题具有重要作用。世界上各国对于工程师均寄予了厚望,因此在教育领域,对工程技术人才教育方法的改革尤其受到关注[1]。已有调查发现对于一些对专业技术要求不高的企业,其最看重的并不是员工的专业技能而是所谓的可迁移能力。

1 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特点介绍

土木工程材料课是土建类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课,是实践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课程。该课程不仅是钢结构设计、混凝土结构设计等课程的基础,也是为学生毕业后从事土木工程专业工作打下基础,对于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非常重要。结合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土木工程材料课程自身的教学特点,以及笔者长期从事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的教学经验和体会,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安排及课程考核方式等方面的特点对该课程做出了一些总结,以为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实现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1.1 教学内容

普通高校的土木工程专业学科一般包括建筑工程、交通土建工程、工程管理、工程监理以及城市地下空间等多个专业方向,涉及内容较广。各专业方向对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基本要求总体上几乎相同,因此采用的统一的教学大纲。但是,实际上,不同专业方向的学生对土木工程材料的专业知识的要求、掌握以及应用程度、材料类别的侧重点等方面是存在差异性的。例如,交通土建专业方向,土木工程材料领域中应该侧重于道面、路基材料,结构工程专业的方向,应该侧重于结构材料,城市地下空间专业方向则侧重于地铁、轨道类的材料,隧道工程中非常重要的支护防护材料也很难在教材中提及。而对于工程监理等专业方向,则应侧重于材料的性能指标[2]。鉴于各专业方向的特点以及侧重点不同,可根据各专业方向自身专业特点,制定各自对应的教学大纲。另一方面,土木工程材料课程内容除了材料的基本性能外,还包括胶凝材料、水泥、混凝土、砂浆、金属材料、木材、墙体材料、屋面材料、沥青、高分子材料、新型功能材料等多类材料,每一大类材料又可划分成若干个不同品种,而每一种材料又设计到生产、组成、性能、影响因素、技术要求、应用等方面内容的介绍。因此,此门课程的内容非常多,但目前多数高校对此门课程设定的课时是56学时,包含理论课时以及实验课时,扣除掉实验课时之后,理论授课课时相对较少,不能较系统地介绍完课程的内容[3]。

1.2 实验课程设置

木土工程材料实验课程依附于土木工程材料理论课,所开设的实验项目也几乎都是验证性的。实验教学方法相对单一,主要是要求学生按照规定完成各个实验项目。每项实验具体内容以及实验步骤均由指导教师制定好,并且也限定好了实验时间。由于实验课程是定位为附属性课程,因此实验课程的成绩考核比例一般设置为该课程总评成绩的10%~30%。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几乎是完全处于被动状态,根据指导老师的口令行事,没办法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更加背离创新教育。鉴于这些现象,可将实验课程单独设置,这样有利于提高实验的教学水平,同时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对于学生而言,将实验课程设置为一门单独的课程,要求学生必须认真按照实验指导教师的要求完成相应的内容并撰写实验报告,同时也要求在课余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对于那些学习优秀并且动手能力突出的学生,则给他们提供了良好的发挥空间,同时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科研能力。独立开设实验课程对于实验指导教师也是压力与动力并存的[4]。

2 可迁移能力定义

可迁移能力,是指在某一种环境中获得,并可以有效地移用到其他不同的环境中去的技能,也可以理解为继续学习和交往的能力,属于最基本的能力,它对整个人生的事业发展的影响具有可持续性和可依靠性[5-6]。对于工科大学生来说,可迁移能力主要包括六个方面,即个性品质、管理技能、团队协作、交流理解、解决问题、计算与信息[7]。大学生具备可迁移能力的话通过适当培训很容易就能适应职业变动。而高校教育主要关注点在传授学生具体的专业知识,而这些专业知识很快会过时。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一生只从事一个职业岗位的模式将被打破,跨专业的职业变动也会成为常态。因此,高校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应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可迁移能力,从而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8]。

3 课程改革与可迁移能力的培养

大学生的可迁移能力可分为六类,即交流理解、团队协作、解决问题、计算与信息、管理技能和个性品质[9]。面对课程教材越来越厚、学时越来越少的现状,要想在有限的课时内系统地介绍土木工程材料内容,同时还能训练可迁移能力,则必须在教学内容的合理安排、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改革上进行改进。在这门课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3.1 突出重点

针对土木工程材料的课程特点,在教学内容的安排组织方面,注意突出重点章节、突出重点内容、突出工程应用,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对于相对不重要的内容只做简单介绍,要求学生自学该部分内容并布置任务,下次课堂上可以以提问的形式检查学生自学情况。教师要对学生在上课之前的准备以及在课堂上的表现都有清晰的要求。要求每个学生都要提出并解答一个问题,学生可以对这个问题有若干个论点,同时对这些论点加以辩护。学生进行准备的过程其实就涉及到把课堂所学内容融会贯通并使其内化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去的过程,学生必须仔细审查各种支持性论据,亲自对论据进行权衡取舍并善于利用论据,并真正弄清自己在思考些什么,这个过程就是可迁移技能的运用。不仅如此,在讨论和辩护的过程中,学生自己會学会妥协以及有策略地辩护,可以培养自身的风度和品性[10]。目前使用的土木工程材料教材大概有十章内容,除材料性质这一章之外,每章介绍1~2类新材料。并且各材料基本上均按照原材料生产、制备工艺、结构性能应用的模式的编排。如果任课教师直接按照教材顺序照本宣科,面面俱到,虽然最终也能完成教学计划,但容易导致学生不感兴趣,印象不深。笔者在授课的时候,以水泥、混凝土和钢材这三章内容为重点内容,深入讲解,其他沥青、木材等章节简单介绍,并给学生布置自学的任务。根据经验,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大部分从事的工作都与工程有关,从整个工程的设计到后期施工,各个环节都要跟土木工程各种各样材料打交道。所以在授课过程中,介绍各种材料时把重点放在材料性能(如技术性质与特性)和材料应用两个方面。只有熟练掌握了各种材料的特性与技术性质,才能根据工程性质、所用部位及所处环境条件合理地选择最佳材料,这个过程本身也是训练可迁移能力的过程。

3.2 强调工程应用

土木工程材料这门课比较特殊,与工程实际紧密结合,从材料性能到实际应用都跟工程相关,这也涉及到将某种能力迁移到另外一个情境中进行运用。但是目前使用的教材工程应用方面的内容相对较少。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结合三峡大坝工程等工程实例,联系所介绍的相关材料的性能,结合理论,给学生提供感性认识,加深学生的印象。例如,介绍水泥和混凝土的知识点的时候,讲解三峡大坝坝体所用的混凝土材料设计的时候,怎么合理选择配置混凝土所需的水泥、砂石材料、外加剂等原材料。介绍混凝土的耐久性的时候,笔者重点强调了海水对混凝土材料的腐蚀作用,讲解了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的混凝土建筑在耐久性上的区别以及注意事项[11]。另外,众所周知,土木工程专业有三大实习,即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笔者作为土木工程材料的任课教师积极参与了其中的生产实习以及毕业实习的指导工作。因为不管是现代化的混凝土搅拌站,还是正在施工的隧道、桥梁工地现场,或者是已经竣工的建筑物等等,都是我们老师进行现场教学的最好课堂,也是对课堂理论教学的最好强化。

3.3 结合前沿新型材料

当今社会高速发展,网络和资讯非常发达,不断涌现出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新测试手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笔者除了介绍水泥、混凝土、钢筋等传统的土木工程材料以外,也适当增加当前比较热门的新型土木工程材料,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自己自觉学习。例如,在讲解混凝土章节的时候,除了介绍普通混凝土以外,额外给学生介绍了目前比较热门的自修复类智能混凝土,地铁、隧道施工涉及到的喷射混凝土,核工程涉及的牺牲混凝土,同时给学生展示了相关图片,帮助学生及时了解本专业领域最前沿的信息。通过传统材料和先进新型材料相结合,加强了学生对土木工程材料的了解和掌握的主观能动性,同时激发了他们自身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12]。同时,如果发现教材中引用的土木工程材料的技术标准、质量控制和检测标准、设计规范等,有些已经废弃不用,有些则做了部分修改,在教学过程中,也会及时更新,告诉学生。

3.4 同时也可以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

借鉴翻转课堂这种教学模式,在课堂上由学生来主导,促使大学生自发的进行自学,而教师可以采取相应的办法为学生提高自学能力提供平台,降低自学的难度,改善学生自学能力的效率。例如,在教学过程中,设置几次课,让老师与学生进行角色互换,由学生来讲解知识点,然后向教师提问。此教学模式要求要给学生留足时间,可以刺激学生开拓思维,促使学生进行发散性的思考,从而训练学生的可迁移能力。

3.5 教师的素养

教师自身的品德修养、情感智力、人格魅力、学识水平、教育理念等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因此,高校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素养,才能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品德修养,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高校教师的素养一般包括四个方面内容,即:心理素养、思想素养、人文素养、职业素养。其中对于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的授课教师不仅要求具备较高的教学水平和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课堂驾驭能力以及呈现能力等专业技能力。因此,在土木工程材料授课过程中,任课教师可以适当地运用现代教育教学技术,针对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训练学生薄弱的环节,从而训练学生的可迁移能力。

4 结语

基于土木工程材料课程自身的特点以及学校的实际教学情况,以培养综合型人才为目标,有必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实验教学等多方面对土木工程材料的课程的教学制度进行改革,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融入对大学生可迁移技能的训练,将当代大学生培养成可持续发展型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崔军.回归工程实践: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课程改革研究[D].南京大学,2011.

[2] 王冲,万朝均,刘芳,等.侧重于工程应用的土木工程材料课程建设构想[J].高等建筑教育,2010,19(2):72-74.

[3] 陈德鹏,刘纯林,武萍,等.土建类专业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8(5):112-114.

[4] 金南国,钱匡亮,孟涛.高校土木工程材料实验教学单独设课的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9):111-116.

[5] 赵文蕾,张玉华,徐一帆.论高职高专人才可迁移技能的培养[J].大学:学术版,2011(5):32-36.

[6] 邱祎.提高理工科大学生就业可迁移能力的途径分析[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4(5):70-71.

[7] 王晖,周涛.发达国家工科大学生可迁移技能的培养要求——以化学工程专业为例[J].现代大学教育,2011 (6):27-33.

[8] 袁淑.基于可迁移技能培养的职业生涯規划教学改革探索[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6,36(2):142-143.

[9] 王晖,周涛.发达国家工科大学生可迁移技能的培养要求[J].现代大学教育,2011(6):27-33.

[10] 王雅婷.本科生导师制:以专业学习为载体培养可迁移能力[Z].信息商业和教育技术国际会议,2014.

[11] 胡红梅,程瑶.大土木背景下“土木工程材料”的角色定位[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0(4):34-36.

[12] 潘晓燕,王凤丽,董爱娟,等.独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16,25(3):76-80.

作者:张士萍 牛龙龙 赵冰华

第二篇:论土木工程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摘要】文章论述了土木工程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必要性,提出了土木工程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具体方法和措施。

【关键词】土木工程专业 大学生 创新能力 培养

土木工程专业创新能力是指运用专业理论知识,在土木工程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本文就土木工程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培养的方法进行讨论。

一、土木工程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1.党和国家非常重视创新能力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依赖于提升科技实力和产业竞争力,必须要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促进创新资源的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党的十九大再次重申“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可见对“创新”重视的一贯性、持久性和迫切性。2015年3月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把“大众产业、万众创新”打造成推动中国经济继续前行的引擎之一。

《高等教育法》中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级专门人才,同时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文化,积极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教育系统深入学习与实践科学发展观、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分步骤实施的总体目标:2015年起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2017年相关改革取得重要进展,2020年建成较为完备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由上可知,党和国家对高等院校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给予了厚望,充满了期待。培养创新人才已经成为教育的要务。

2.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表明,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

美国从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就一直成为世界最强的经济体,并且在许多高科技领域引领世界。美国商务部知识产权官员戴维.卡普斯曾表示,创新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石,美国二战以来的经济增长有75%来自产业创新和技术革命。近期由国际研究团队发布名为“全球产业观察”的研究报告,研究表明,2014年,美国参与创业或者经营企业的人数占到美国总人口的14%,其中,在25岁至34岁的人群当中选择创业或者经营新企业的比例达到18%,这两项数据在欧美发达经济体中遥遥领先。

3.“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给土木工程专业带来了巨大的机遇

“一带一路”分别指的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根据“一带一路”走向,陆上依托国际大通道,以沿线中心城市为支撑,以重点经贸产业园区为合作平台,共同打造新亚欧大陆桥、中蒙俄、中国-中亚-西亚、中国-中南半岛等国际经济合作走廊;海上以重点港口为节点,共同建设通畅安全高效的运输大通道。“一带一路”是我国本世纪的重大战略。为配合“一带一路”战略,以我国为首成立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其成员。工程建设作为“一带一路”战略的排头兵,可以预见,未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将存在大量的工程建设机会,这给我国本来就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土木工程专业带来巨大的机会。尽管我们国家土木工程建设水平具备国际先进水平,某些领域甚至超过,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地区的水文地质相差巨大,各国基本建设技术经济条件、国情也不相同,在具体工程建设中会碰到各种疑难问题,这需要工程建设者们创新地解决这些工程问题。

4.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不足

我国大学生(也包括土木工程类大学生)创新能力现实状况是并不理想。美国大学生和我国大学生的重大区别之一,是创新能力的不同。我国土木工程类大学生创新能力,总体上说还比较低,具体表现在:部分学生缺乏创新的观念和欲望;缺乏创新的毅力;有创新意识但不善于利用;有创新热情但创新目标不明确;有灵感,但缺少创新技能等。因此亟待系统性改革和重建真正完善并适应时代发展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二、土木工程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法

1.多角度多途径培育创新文化

文化是一种软实力,它对人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如佛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它对信徒的影响非常深远。又如我国江浙一带崇尚创业,它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江浙人士努力创业。再如湖南人尚武,便有了“无湘不成军”之说。文化的影响力深远且有效,但文化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而成,要持之以恒、千锤百炼,方得正果。在培育创新文化方面,学校要崇尚真理,鼓励创新,鼓励冒险,鼓励学术自由,强调不拘一格降人才的人才观,乃为要务。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实施:

(1)定期向学生举办创新成果报告会

学校要积极联系校内网土木工程创新性人才(如果是在校大学生就更佳),通过他们进行创新创业讲座,分享创新的经验,为学生打开创新的窗口,了解创新的动态,提升学生的创新动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潜能。通过创新成果报告会,让学生尽量多地接触最新研究成果,從而打开视野,洞察发展前沿,了解实际需要。

(2)多途径宣传学生的创新成果与动态。在校园网和学生宿舍区主要宣传栏上,开辟宣传创新成果及创兴动态的专栏,宣传土木工程领域最新创新成果。学生在浏览校园网时或者来回宿舍路途中,能切身感受到本校教职工、在校学生的创新成果,方便学生随时了解创新成果与动态,从而正面刺激学生的创新热情,降低学生对创新恐惧感和陌生感。这样,创新意识便在学生心中潜移默化。

(3)定期组织学生创新比赛。创新比赛的内容可以是一个点子,也可以是实实在在的创新成果。一个点子代表学生在积极进行思考,值得鼓励,有时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难。创新点子相对创新成果而言,产出较快,因此容易快速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对学生的创新奖励的面要宽,以此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播撒创新的种子。比如,多年来我校学生一直参加的全国或省内结构设计大赛,它有助于学生打开创新的翅膀,利用所学知识,按照自己的想法,设计出自己的结构模式。事实证明,这些比赛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唤醒学生的创新潜能。

2.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工程素质和创新能力

在大学期间,跟大学生接触时间长、关系最为紧密的一线教师,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他们的主导作用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应讲透重点、疑点、难点,将知识灌输转变为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工程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敢于大胆提出设想和敢于跟老师探讨问题,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思辨能力。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引导学生有效获取知识,发现、重组和创造知识,努力开发创新能力。为了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课堂教学应改变自始至终采用填鸭式教学方法,要灵活地采用案例式、研讨式、成果导向教育等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学习兴趣,不断调动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自觉地将工程素质培养渗透到各个教学环节。并适时布置一些带有和教学内容配套的、具有总结或研究性质的作业习题,使学生在课程教学中由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参与,实现角色的转变。比如,在建设项目策划与管理课程中,由学生自由组合,组成一个研究小组,针对感兴趣的内容,完成一份可行性研究报告。再比如,土木工程施工课程中,要求学习运用信息化技术和力学知识去解决一个复杂的工程问题。

3.重点推广自主设计型实验教学实践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最具有可操作性的途径,是在学校实验室开展的实验。但传统的教学实验一直是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加上部分基本操作型实验。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只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缺乏思考、想象和自由发挥的空间。这种实验教学方法只是对学生在实验的基本技能上进行了简单训练,缺乏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与锻炼。

设计型实验最基本的特点就是“设计”,这种设计分为实验方案设计和实验题目设计。所谓实验方案设计,就是由指导老师指定题目,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所谓实验题目设计,就是由指导老师指定领域,学生选定题目和设计方案。实验方案设计要求学生独立设计出实验目的、原理和独立提供所用的实验耗材和实验设备的名称等。指导老师只是起到指导的作用,所有的工作都由学生独立完成。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了学生,让学生成为实验的主体,这样,为学生提供发挥想象力空间和展示能力的舞台。比如,土木工程材料课程内容广,实验课时多,让学生利用自制课件进行模拟实验后再正式进行实验。由学生进行自主设计,学生不仅学会了如何对未知事物进行探索,而且学会了如何在创新寻求合作,懂得了不断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了不折不挠的精神。这些都是创新型人才必须的、难能可贵的素质。

三、结论

土木工程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一个教师或学校一个部门可以完成的,它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个融贯大学四年的培养体系。它需要学校领导、职能部门和教师共同努力(特别要强调教师的作用),从创新文化的建设和传承,具有创新因子课程体系的设置,教师授课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等多个方面共同发力,多管齐下。

参考文献:

[1]易红.高校实验教学与创新人才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8, 27(2):1-41

[2]刘健挺,陈积光等.地方高校土建專业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 2012,(38B): 55-57

[3]刘永户.土建类专业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研究与实践[J].青年与社会:中外教育研究, 2012,(7): 19-20

[4]陈俊岭,黄皇.结构模型竞赛在土木工程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作用高等建筑教育[J].高等建筑教育,2014,23(2):103-107

作者简介:

欧阳辰秉(1967年11月—),男,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工程项目管理的教学和研究。

作者:欧阳辰秉

第三篇: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土木工程专业课程教学探讨

[摘 要] 在新疆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就土木工程专业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笔者认为少数民族大学生首先学好基础课程,为此学生除了自身不断加强汉语水平以外,教师应该结合授课内容进行创新教育。因而应该将创新教育作为新疆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主要目标。

[关键词] 少数民族;土木工程;教学探讨;创新教育

新疆是多民族居住的地区,要想加快土木工程建设步伐,需要重视少数民族工程师的培养。这对于我们边疆土木工程教育工作者们来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针对如何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教学水平、培养优秀少数民族土木工程工程师的问题进行探讨。[1]

1 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1.1 汉语水平相对较低

目前新疆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教学多采用汉语授课的方式,虽然少数民族学生进入大学校园后需要进行为期一年时间的汉语预科学习,但是学习结束后依然有一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还不能完全达到学习专业课程的语言水平要求。尤其表现在语言理解、交流方面的能力相对较差,导致少数民族学生对后期专业课程的学习存在困难,久而久之在不能完全听懂授课内容的情况下失去学习兴趣。[2]

1.2 基础知识相对较差

由于新疆地域广阔,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很多地区的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加上师资力量、教学水平的限制,导致少数民族学生进入大学学习后,要与汉族学生同台竞技,在同样的4年时间内达到土木工程专业本科培养计划要求的课程学习内容,对于少数民族学生来说学习压力很大。

1.3 记忆方式相对较弱

对于民考民的学生由于汉语不是本身民族的母语,相应来讲总体水平不高,许多少数民族学生学习专业课程时,迫于教学大纲的要求,采用机械记忆方式来学习。然而土木工程专业需要的是熟练掌握专业基本概念、灵活运用专业知识理论来解决本专业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2 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专业课程教学效果的方法

2.1 解决语言障碍

2.1.1 增设专业汉语学习环节

少数民族学生入学初期,汉语水平距离土木工程专业学习所要求的汉语理解水平还很远。因此,增设少数民族学生专业汉语课程的学习是非常有效的方法。专业汉语课程主要是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开设的,介绍土木工程专业的专业词汇,为今后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通过专业汉语课程的学习会避免少数民族大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中遇到专业词汇不了解而阻碍专业课程的正常学习。

2.1.2 创造语言环境

应建立学习汉语的语境:①可以尝试安排有意愿的民汉学生合住,这样吃、住、行都在一起的环境氛围,有利于不同民族语言的相互学习,更有利于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水平能力。②组织各种学习活动,加强民汉学生之间的专业交流,改变学习相对封闭的环境,为课堂互动和专业课学习奠定基础。例如:土木工程专业民族班级可以组织本专业的专业汉语演讲比赛,通过选择本专业的演讲题目,让民族同学们大胆用汉语来说,通过比赛来不但促进专业知识的学习,而且促进汉语水平的提高。

2.1.3 扩大学习交流范围

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校园环境中,可交流的对象较少,社会交际面窄,信息相对缺乏。因此需要少数民族大学生积极参与各种活动,利用与外界信息交流的各种渠道,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2 创新教育

2.2.1 专业课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教师授课应从少数民族学生实际出发,考虑到他们现阶段的汉语水平和对汉语的理解能力。专业课基本理论的讲解尽量通俗易懂,可采用由浅入深的方式,使学生易学易懂,授课内容直观、形象、利于理解。作为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课堂表现,多表扬,多鼓励,激励学生不断努力学习。

2.2.2 引入教学模型、多媒体等辅助方法

课堂教学方法从传统的板书教学到视频教学、投影仪教学、教学模型教学和多媒体教学,采取这样的方式能够将复杂的专业知识直观展现在学生眼前,便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消化。[3]

2.2.3 培养良好的自学能力

多提供实践教学的机会,锻炼少数民族学生的实践能力,加深学习印象。用典型工程实例来讲解专业课程,这样便于学生学习应用,教会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培养实际应用和创造能力,最终引导民族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基础上自行得到相应的结论。[4]并且可以验证已学专业课程理论的正确性和合理性。

2.2.4 教学中增加互动交流

除了课堂教学以外,教师还需要督促学生重视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环节,同时加强课堂互动环节,来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课余时间,任课老师可以充分利用各种机会,与学生加强交流,及时发现学生的不足之处,纠正学生不良的学习方法。

2.2.5 加强专业实验课的教学

实验课可以使少数民族大学生多动手,这是学习专业课程重要的环节。通过实验可帮助少数民族学生充分理解课堂讲授的理论知识,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基本技能操作和实践动手能力。

3 结 语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国际竞争和世界格局中地位关键在于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因此在新疆提高少数民族土木工程师专业能力、培养优秀的少数民族工程师既是新疆土木工程建设的需要,也是我们新疆土木工程专业高等教育者的职责。

主要参考文献

[1]李亨英,任利成.管理方法在高校教学质量评价与改进中的应用[J]. 系统工程学报,2004(2).

[2]冯勇,何金春,晋强 . 新疆工科专业改进少数民族大学生教学探讨 [J]. 中国电力教学,2013(14).

[3]刘健,陈英杰,朱海燕,等. 新疆少数民族土木工程专业《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教学探析[J]. 中国西部科技,2013(7) : 81 - 83.

[4]刘健,陈英杰,朱海燕,等. 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土木工程专业毕业实习研究[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3 (9):75 - 77.

作者:刘健 朱海燕

上一篇:中小型企业网络论文下一篇:大学生心理问题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