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论文范文

2022-05-10

评职称或毕业的时候,都会遇到论文的烦恼,为此精选了《人文地理论文范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逐渐加快,普通高等院校在设置课程时也开始着眼于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人文地理类课程安排与合理构建。

第一篇:人文地理论文范文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中国地理”教学探讨

[摘 要] “中国地理”作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学生的重要课程,其教学质量深受高校重视。基于此,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培养目标进行解读,以此界定“中国地理”课程的教学目标,进一步分析当前“中国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面向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中国地理”课程的“两个结合”和“五个融合”的教学模式,最后对“中国地理”教学的边界进行讨论,以期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中国地理”课程的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中国地理;教学模式

[基金项目] 2021年度中山大学本科教学质量工程项目(37000-31911130)

[作者简介] 梁育填(1982—),男,广东揭阳人,博士,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经济地理与区域发展研究。

一、引言

自2012年,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细分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两个本科专业以来,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已成立九年。该专业设立以来,已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从事城乡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的综合型人才[1] (P144-150)。

近年来,随着新型城市化、乡村振兴及国土空间规划等一系列国家政策的实施,人文地理学与城乡规划专业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为了应对这一挑战,该专业应当提升学生综合思维能力,掌握我国基本国情,在充分考虑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结合所学技能为国家贡献力量[2]。“中国地理”的课程定位是使学生了解中国国情,确立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为中国区域地理研究奠定基础[3] (P1-2)。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学生可通过此课程的学习提升综合分析的能力,提升“中国地理”的教学质量是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学生培养中的重要任务之一[4]。

二、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中国地理”课程定位

课程建设与专业培养目标息息相关,不同目的所要培养的专业人才也有所不同。“中国地理”课程不仅在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当中开设,在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及地理科学(师范)专业当中也有开设。中学虽未直接开设“中国地理”课程,但在整个教学当中都渗透“中国地理”的课程内容;因此,把握“中国地理”课程定位,更利于提出契合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中国地理”教学模式[5]。

(一)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与其他专业的比较

在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和地理科学(师范)专业中,无论是学时还是考查方式,后者比前两者更重视“中国地理”课程。对多所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调研后发现: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是培养掌握专业基本知识、理论和技能,了解专业相关政策法规及前沿问题,在科研部门、党政机关从事研究和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是培养掌握相关专业技术,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变化的相互作用,能够承担国土整治、环境变化研究、自然保护与资源管理等任务的高级人才[6];地理科学(师范)专业是培养具备地理科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能胜任中学教学工作的教学及科研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对于“中国地理”的授课模式及课程标准便也有所不同。

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学生来说,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其区域分析的能力。“中国地理”是典型的区域地理学课程,在这门课的学习过程中教师主要是训练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在考查形式当中作图技巧是主要考查方向之一。与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学生相比,二者主要差距在于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是以人文地理为导向,解决人口、城市、經济等方面的综合性问题,而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学生是解决以环境可持续发展、资源配置利用、环境变化等以自然地理为主的复杂性问题。二者授课目标的着力点不同,课程培养的技术应用方向也不同。对地理科学(师范)专业学生来说,毕业后大多走向教师岗位,而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涉及“中国地理”的内容十分广泛[7],因此,对“中国地理”课程的学习要求更高,教师为了训练学生的授课能力,会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讲课,通过试讲的方式提高学生教学能力,同时教学能力也是考查方式中的一部分。

(二)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与中学地理的比较

中学地理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即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能力,同时强调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虽然目前我国的教育制度正在改革当中,但分数至上仍然是现在教育的主流形式,地理核心素养并不能通过分数表达出来,也无法计入分数当中[8] (P3-4)。即使目前日益强调素质教育,要求学生掌握地理学思维,但在教学中大多数教师以通过考试为目的,对学生地理学思维的掌握并未做出太多要求。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学生已经步入大学的校门,大学的授课模式主要以学生自我学习为主、教师为辅,与中学唯分数论的教学有根本的区别,同时要求学生能对知识进行更深入、更全面的分析运用。因此,在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学生的授课过程中,强调让学生掌握地理思维方法,能运用科学技术进行实践分析,使学生掌握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三、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中国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

上文采取对比的形式,明确了“中国地理”在该专业中的课程定位,在此则对“中国地理”课程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此提出契合本专业的教学模式。

(一)教材问题

关于“中国地理”课程的教材不多且更新较慢。目前“中国地理”课程所采用的教材以赵济教授主编的《中国地理》为主,该书更新跨度时间长,数据资料较为陈旧。而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学生需要对我国国情十分了解,同时需掌握国家当前战略,因此,课程教材不能满足专业所需。

(二)师资问题

目前该课程的授課形式以单一授课为主,而“中国地理”课程内容繁多,因此,对授课教师的知识掌握程度提出了较高要求。同时,由于授课教师擅长领域不一,难以面面俱到,易产生教学效果不理想的情况。若是采用多位教师进行教学,教师之间的课程衔接又是新的问题。

(三)教学问题

学生在中学阶段主要是以教师教学为主,自己被动的吸收知识。而到了大学阶段,教学方式有所改变,主要是以学生自我探究为主,教师起到引导及帮助学生理解重难点的作用。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学生学习“中国地理”主要是为了全面提升其对区域进行综合分析并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因此,大学需要改变“灌输式”教学模式以满足专业培养的需要。

四、“两个结合”“五个融合”的教学模式

“中国地理”涉及知识广泛,对教学、教师的要求较高。针对“中国地理”的课程定位及现阶段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两个结合”“五个融合”的教学模式(图1),以期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改革思路。

(一)教学方法的“两个结合”

1.区域认知与技术方法相结合。“中国地理”是典型的区域地理,区域认知能力是课程需要培养的基本能力,也是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学生应具备的地理学核心素养;同时,该专业学生在其他课程当中学习了较多的技术方法[9]。因此,“中国地理”的授课可以采用将区域认知与技术方法相结合的手段,充分提升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落实在实践当中,就是在授课时要求学生课后制作相应的图表。如在讲授中国自然地理要素时,要求学生绘制中国地图、地形图、土地利用图等;在讲授中国人文地理要素时,要求学生绘制产业布局图、城镇与交通图。通过作图与课程相结合的形式可以加深学生对中国自然地理要素及中国人文地理要素的感性认识,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技术方法熟练度,培养学生将技术方法应用于实际生活中的能力[ 10 ]。

2.应用研究与知识迁移相结合。“中国地理”课程的学习是对“中国地理”结构与其形成过程的特征、机制和地域差异的学习,为中国区域地理研究奠定基础。因此,面向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教学核心目标是灵活运用已学知识和方法,在区域发展和规划中综合应用。“中国地理”第二篇以介绍我国八大片区为主,在教学过程当中采取小组汇报的形式,让学生对我国的八大片区自行进行分析,要求包含观点、图表、分析等内容,以此提高学生区域综合分析能力。知识迁移是大学教育的本底要求。因此,让学生在全球中选择一个国家,通过查阅资料、收集数据,分析该国的区域自然地理基础和人文经济活动特点,阐明该国的地理结构和过程的特征、机制和地域差异,达到知识迁移和触类旁通的目的。

(二)教学理念的“五个融合”

1.地理关联与逻辑链条相融合。地理事物之间的关联是地理学特征和地理思维之一。在“中国地理”授课过程中揭示地理关联和地理关联的逻辑链条,对学生理解人地关系和解决实际问题具有较好的帮助。如在进行中国人口分界线“胡焕庸线”的介绍时,从表象上来看,该线分布与中国地形图、中国等降水量线、中国夜间灯光图等具有高度重合性;从深层次影响来看,“胡焕庸线”的空间分异受到中国三大阶梯、三大气候区等自然环境要素的影响,由此培养学生将地形、气候、降水等地理要素相联系的综合思维能力。同时,引出“总理之问”——“胡焕庸线”能不能破的实现问题。因此,将地理要素层层相连,并与社会现实问题相联系,这种地理关联与逻辑链条相融合的模式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2.地理素养与科学常识相融合。“中国地理”的教学目标之一是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理解地区的自然和人文差异,以及相应的科学常识是科学决策的前提。在教学当中可通过引入现实案例讲解,强化学生对地理素养和科学常识的问题意识。如在讲解自然地理结构内容时,引入玉树地震灾后重建地方决策和行动存在的地理认识盲区,让学生理解地理差异背后科学决策的重要性。例如,东南沿海某地市派消防官兵支援灾区,不久后因严重高原反应全部撤离;玉树地震重建过程中,住房重建竣工率不高等。让学生通过玉树灾后重建的案例,思考地理要素对科学决策的影响,从而得出高原作业、可施工期中存在雨季、土地权益等因素对灾后重建产生影响的结论。

3.地理思维与学科发展相融合。地理思维培养的核心是对区域差异性和综合性的认知和应用,在“中国地理”的授课过程中需要将这种地理思维贯彻到各个部分。如讲解自然地理结构和人文地理结构的内容时,让学生理解各个自然和人文要素在不同区域的综合集成,从而形成不同的类型区。同时,融入学科发展的战略方向,培养学生科学的问题意识。如结合美国国家科学院国家研究理事会出版的《理解正在变化的星球:地理科学的战略方向》,提出围绕“环境变化、可持续发展、社会经济的空间重组、社会和技术的变革”的主题,引导学生思考学科发展面临的科学问题,如经济全球化如何影响社会不平等,人口流动、物资交流及思想传播如何改造世界等。

4.地理基础与规划实践相融合。地理空间是空间规划的载体,对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格局、过程和机制的认知与理解是空间规划的基础。因此,授课过程中将“中国地理”的知识点与规划实践有机的融合,有助于学生在知识点“是什么”和“为什么”的基础上,转化到应用层面的“怎么办”和“怎么样”。

5.区域政策与课程思政建设相融合。“中国地理”的内容涉及国情认知和区域政策制定与实施,是天然的思想政治建设课程。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致力于解决区域发展和规划管理问题,对于区域政策的跟踪了解也至关重要。

五、结语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是培养城乡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研究的综合型人才,而“中国地理”的学习可以较好地培养学生区域分析的能力。因此,提升“中国地理”课程建设和教学质量是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学生培养的重要任务之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2]楊高,周春山.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人文地理学课程教学改革刍议[J].高教学刊,2020(17):126-128+132.

[3]赵济,陈传康.中国地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张军以,苏维词,李孝坤.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7,4(35):19-21.

[5]马仁锋,姜露露.中国普通高等学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培养方案比较[J].教育现代化,2019,6(87):32-36.

[6]陈静,唐波,宋云.独立学院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体系改革初探[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8(29):46-47+62.

[7]李航飞,陈世发,杨林,等.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中国地理”课程的教学改革探讨[J].教育观察,2019,8(24):87-88.

[8]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9]李小妹.大学“中国地理”教学融入国情认知教育的策略[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7(3):108-111+128.

[10]黄晓霞,黄天慧,和克俭,等.成效为本的教学实践初探——以“中国地理”课程为例[J].开放学习研究,2016(6):29-34.

Discussion on Chinese Geography Teaching in Human Geography and Urban-Rural Planning

LIANG Yu-tian1, CHENG Zhao-feng1, SHANG Yu-li2

(1. School of Geography and Planning,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275, China; 2. Guangdong Education Press, Guangzhou, Guangdong, 510075, China)

Key words: human geography and urban-tural planning; Chinese Geography; teaching model

作者:梁育填 程兆峰 尚于力

第二篇: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人文地理类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摘 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逐渐加快,普通高等院校在设置课程时也开始着眼于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人文地理类课程安排与合理构建。对这一课程体系构建进行研究,主要针对于其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授课对象等内容进行探讨,目的是从当前我国基本通用的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人文地理类课程体系中获取基本资料,结合当前我国社会实际,更新研究方法,培养专业人才,进而为我国的地理与城乡规划提供专业性人文地理人才。

关键词: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人文地理类;课程体系;构建

1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课程性质与专业构造

1.1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课程性质

人文地理学是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体,侧重于揭示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地域分布规律性的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其学科特性主要包括社会性、区域性和综合性[1]。城市规划专业则主要含括城市规划、城市生态与环境保护、城市交通、城市市政工程规划、区域规划等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城市规划设计等基本训练,掌握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和城市规划管理的基本能力,并培养能参与城市社会与经济发展规划、区域规划、城市开发、房地产筹划以及相关政策法规研究等方面工作的城市规划学科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通过以上两种学科的互相结合,形成当前我国高校中通行的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两者存在差异,又互为表里。其专业设置目的无疑是为培养具有两者综合素养的全能性人才,为当前我国城乡社会经济发展、环境工程改善、地区合理规划等建设领域提供人才资源,借助改革开放和城镇化的东风,又快又好地提供经济与社会效益。

1.2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专业构造

人文地理课程、城乡规划课程以及工具类课程,構成了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课程内容。作为该专业的课程内容基础,人文地理课程主要是为了教授当前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自然地理学等理论性内容;城乡规划学则包含城乡规划原理、区域规划、城市设计、居住区规划、小城镇规划、村庄规划等规划性原理知识,是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由地理信息系统、地图学、城乡规划管理与法规、建筑制图等内容组成的工具类课程,则将之前两者与实际操作相互统一,是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这一专业用之于民的实践手段与表现形式。结合当前我国面临的用地面积紧张、人地关系矛盾等社会问题,三者相辅相成。其中,人文地理类课程因其所处的关键位置受到了更多的关注,也暴露了更多的问题,如何使人文地理类课程更好地结合社会实际,从而契合专业发展目标已经成为当前该课程的主要开发任务[2]。

2 人文地理类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2.1人文地理类课程与新型专业培养目标不相符合

作为理学学科的重要分类,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与工科中的城乡规划专业有着一定程度上的区别,主要是前者专业下的学生相较于后者应具备更多的人文性地理文化基础知识储备。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发展,国家在相应的城乡宏观规划与基础设施建设上提出了更广泛的发展目标,新型城市化、城乡统筹发展、数字信息城市化建设等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提出了新的教学目标。作为传统学科,某些高校的人文地理类课程却往往不能跟上潮流,在课程设置上总是与现实中的城乡规划等领域相互脱离,只重视传统的书本知识,并没有当前新形势的变化而调整自身的专业培养目标、授课内容及授课形式。因此,如何实行人文地理类课程与城乡规划专业的相互融合,进而达成符合时代要求的专业培养目标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2.2人文地理类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设置不相符合

相比较实际应用中城乡规划与人口学、地方城市特色、城市社会化相交叉的特点,人文类地理学科设置往往只注重于科学理论探讨,较少与其他学科产生联系。实际上,新型人文地理学科本身具有一定的综合属性,要求在进行专业课程设置时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系统规划及全局考虑事物的专业能力。当前的高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主要是面临一种问题,一是专业课必修学时不足,造成学生不能真正掌握理论知识基础;二是一部分人文地理类课程内容和城乡规划原理课程存在重复,造成资源和学生学习时间的浪费,这就需要相关高校在今后开展课程时进行科学的配置和课时分配,进而更好的为学生着想,为学生今后的工作实践构建更合理的课程专业设置。

3 人文地理类课程体系的构建思路与方法

首先,要根据资源与环境学院 2013 版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培养方案和参考已有的研究成果等,确定人文地理学课程群建设的目标与原则[3]。其次,要结合当前我国国情,对当前的课程及教材进行优化处理,对重要课程进行着重教学,对重复的课程进行凝练简化。最后,还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从实例中发现不足,回归课堂,潜心研究,通过自主探讨提出解决问题,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开展实践教学,为学生今后走向实践岗位铺平道路。总之,只有不断推动人文地理类课程群性质、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与完善,才能促使该专业发展,学生能力提高。

4 结束语

当前高校中,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人文地理类课程体系构建刚刚起步,水平较低,但其对学科发展和社会进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需要对改革的内容进一步明晰,与国家城乡建设思路相统一,做到课程内容与专业培养目标及其他专业课程之间的相互促进,推动多样化教学和实践化教学,保障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赵静,朱红云.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人文地理类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高教学刊.2018(14):92-92.

[2]周晓艳,李秋丽,代侦勇,等.我国高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定位与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17(1):82-87.

[3]那玉林.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人文地理学课程群建设研究构想[J].阴山学刊.2014(03):73-73.

作者简介:

马鹏(1995-),男,汉族,籍贯:云南昭通,单位:江苏师范大学科文学院,研究方向: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作者:马鹏

第三篇:探讨高中人文地理的教学策略

摘 要:高中阶段的人文地理所包含的综合性学科知识比较强,因此在人文地理教学中,需要结合更多学科方面的知识进行贯穿与整合相关教学资源的教学方式,才能让学生更系统地学习高中地理,因而本文就高中人文地理的知识内涵对我们的教学策略选择进行了相关探讨。

关键词:高中;人文地理;教学策略

目前在高中人文地理教学中面临的比较突出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方面是在教学难点上教师难以做到度的把握,比如在进行城市布局形式这一知识点教学的时候,知识点本身不难,但是需要通过多个城市的布局案例,对集中紧凑与分散疏松这两种布局规划进行论证,因而这个量该如何把握成为需要思考的难题。另一方面,则是在教学内容上,高中的人文地理夹杂着许多学科知识于一体,因而老师在讲解的时候需要引用多方面的知识渗透,比如文化景观与环境方面的教学,需要结合到政治、历史方面的教学内容。教师若无法做到多种知识的贯穿,学生很难对人文地理做出有效的理解。最后一个方面就是在教学方式上难以侧重,在自然地理的教学中,我们的教学可以结合到多种实践的操作,而在人文地理的教学中需要学生不断去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与体会、领悟人文地理发展的规律,这本身就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而在教学中难以对学生理论与实践的教学做出侧重的考量。

通过对目前高中人文地理教学难点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人文地理本身的知识特点以及教师的教学方式成为目前教学策略中的难点;所以笔者认为在我们的高中教学课堂上,一方面需要进行教学知识的贯穿整合,一方面需要我们教学方法的不断改进,以此促进高中人文地理的教学效果。

首先,需要对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进行科学的区分。高中学段的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同属高中地理范围内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两者却有着极大的区别,明白这一点对于学生的学习方式上的调整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因而在人文地理教学上,需要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提醒,以免造成学生在学习上的困扰。从自然地理的内容上来说,主要讲述的是自然地理要素及其综合构成的自然地理环境,涉及到地球运动、地质、土壤、气候、水文、植被等很多自然地理知识,在学习的方式上更偏向于一定的科学性,在学习的方法上,理论结合实践方面能够很好的得到实现,同时很多自然地理知识可以很具象的进行相应的展示与呈现。因而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方法可以较好的掌握。然而从人文地理的内容上来看,主要涉及的是人类活动与自然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因此一方面涉及到自然地理的学科内容,另一方面则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历史以及社會学等方面的内容。在这一块的教学上,老师很难做到具象的表达,因而也需要学生做好地理学习方式的调整。在正确区分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的基础之上,学生做好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做到教学方法的调整,来实现对于人文地理的更好教学。

其次,人文地理的教学需要以自然地理为基础。尽管两者之间有着很大的不同,讲述的内容重点也不一样,但是人文地理的教学必然是以自然地理知识为基础的,因而学好人文地理的前提是对于自然地理的充分掌握。比如,在进行农业地域形态方面的知识讲解的时候,就需要充分的结合到自然地理的相关内容;像农业区域的区位选择方面,就需要注重对于气候、土壤、地形以及河流水源等方面的考量,做好因地制宜的发展农业,那么这里的“地”就是成就农业发展的重要自然基础;再像畜牧业的发展,就需要充分结合气候、土壤、植被等自然知识的认知。如果对自然地理没有一定的基础,在人文地理的学习上学生将会产生更多的疑惑。因而在高中人文地理的教学中,需要教师不断的提升学生的自然地理知识,夯实学生自然地理学科内容的知识基础,才更利于学生人文地理学习过程中的理解,才容易让学生形成系统的人文地理知识认知。

其三,人文地理的学习需要教师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正如上文中提到的那样,高中人文地理的教学内容涉及的学科范围很广,在教学中不仅需要自然地理知识的教学,还需要对人文历史的发展,社会政治经济的因素做出大量的论述,以便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更好的理解和掌握人文地理知识的内容。比如在对我国沿海地区人文地理发展的讲解过程中,不仅需要考虑沿海地区自然地理的特殊优势,比如气候条件、地形条件、临海位置,还需要注重考虑到政治和历史方面的内容。以沿海地区京津塘城市带的发展为例,一方面得益于沿海城市的地理条件,位置的优越性,同时在历史方面本身存在一定的工业发展与农业发展的基础,还在政治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更加深入来讲,以城市产生的知识点为例,因政治为主要因素而形成的城市,典型代表的有巴西利亚,以宗教为主要因素而形成的城市,典型代表比如梵蒂冈,以及我国的拉萨;以自然地理为主要因素而形成的城市,这方面的案例就更多,比如我国的重庆、武汉等城市。所以,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对包括政治、经济、历史、宗教等方面内容的讲解,这也就对我们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知识素养要求,需要教师不断掌握更多的知識,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为学生答疑解惑。

最后,高中人文地理知识的教学需要加强学生社会实践的机会。目前在一些有条件的地区,在对学生人文地理教学过程中会安排出合理的时间组织学生进行人文自然景观的参观,通过实地的体验来加强学生对于人文地理的体会。这种可行的方式应当得到一定程度的普及,学生在参观的过程之中,可以结合人文地理知识的要点对所见所闻有更深的体会和更高的见解。所谓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讲的也就是这样的道理,这也是我们高中人文地理教学中一种可取的实践方式。

总的来看,高中人文地理知识的教学需要在引起师生足够重视的前提之下,努力提升教师的综合知识储备,做到综合学科的渗透;同时在新时代背景下,结合现代教学技术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策略。相信经过学界不断的探索,高中人文地理教学方式方法会得到进一步的更新,从而实现人文地理教学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荣彩芳.浅谈地理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教育[J].教师,2009(19).

[2]周秋萍.优化区域地理教学的重要性及其教学方法[J].教书育人,2011(13).

作者:夏伟霞

上一篇:解剖学的论文范文下一篇:税务筹划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