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地理论文范文

2022-05-12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经济地理论文范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2016年,库尔勒香梨产量达60多万吨,而打着库尔勒香梨旗号销售的却有390多万吨。”在近日举行的中国知识产权保护高层论坛之“地理标志保护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专题论坛上,新疆巴州库尔勒香梨协会会长盛振明痛诉假冒伪劣之苦。据盛振明介绍,库尔勒香梨协会成立之初,遇到的最大难题就是打假维权。

第一篇:经济地理论文范文

县域是一个有限的经济地理单元

专业化发展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一个县能够培育形成2-3个特色明显、优势突出、支撑力强的产业就已经很不错了。

按行政等级,我国实际形成了省、市(地级市)州、县、乡镇四级地方行政区划,不同等级的行政区划有一定的地域面积和人口规模与之相对应,并对其行政区域范围内经济活动的方式以及经济活动的组织产生重要影响。一般而言,省级行政区划面积大多在10万平方公里以上,人口规模则达到数千万人。市(地级市)州行政区划面积大多在1万平方公里以上,人口规模达到数百万人。县作为我国基本的行政地域单元,尽管其面积最大的可以达到20.23万平方公里,人口最多的可以达到230万人,但总体而言县域行政区划面积和人口规模还是有一个相对固定的范围。例如,河北省102个县平均面积1404平方公里、平均人口42.1万人。浙江省34个县平均面积1478.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平均40.1万人。四川省114个县平均面积3644平方公里、平均人口46万人。若除去三州地广人稀的县之外,四川其余的67个县平均面积只有1954平方公里,平均人口67万人。114个县中有10個县面积不足1000平方公里,有29个县人口不足10万人。

这种有限的地域面积和人口规模决定了县域内自然资源、土地、人力以及市场规模都相对有限,其要素禀赋的数量和质量状况水平不高,从而对县域经济发展形成极大的约束。一方面,有限的地域面积使得县域内先天生成的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相对有限,可供有效利用的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也相对有限;另一方面,较小的人口规模直接影响到县域人力资源要素的数量和质量,同时也制约着市场规模的形成与扩大。尤其是人口规模大小与县域经济发展有着明显的相关性。2016年四川全省GDP超过200亿元的23个县中,百万人口大县就占了15个。而人口稀少的县经济总量大多不足100亿元。由此可以看出有限的人口规模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制约。

有限的地域、有限的人口、有限的资源,使得县域经济发展呈现出以下特征:一是产业部门相对单一。受资源要素的限制和约束,在一个县域范围内不可能建立起相对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难以拥有多个产业门类和行业,也难以支撑多个大的产业群体的发展。二是在供给——生产——需求的经济链条中客观上存在着两个断口,从而影响县域经济发展的范围领域及其发展规模。一方面县域资源要素结构与生产投入结构之间存在极不对称的断口,即县域自身的资源要素结构与生产投入结构之间存在极大的非对称性。另一方面则是县域产出结构与市场需求结构之间存在不对称的断口;三是资源要素供求存在缺口。即实现县域经济发展目标所必需的各种资源要素与县域内可提供的资源要素之间存在缺口,主要表现为资金缺口、技术缺口和人才缺口。资本、人力、技术是现代经济活动的核心要素,对县域经济发展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虽然资本、人力、技术属于可移动、可改变的区域要素,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从县域之外的区域获取,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县域产业的市场规模可以扩展到全省、全国乃至全球,但与市辖区这样的城市地域相比,县域在吸聚资本、人力、技术这些高级要素以及拓展市场空间方面显然处于劣势。现实中,资本、人才、技术等要素更多地呈现出向城市地域特别是大中城市集聚的趋势,从而使得县域经济发展所需的要素支撑明显不足。

作为一个有限的经济地理单元,县域经济发展很容易出现范围不经济的情形。即如果县域经济活动的范围过大,特别是所要发展的产业门类和行业过多,则可能因为受制于资源要素的有限性,难以形成较大的产业规模并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从而导致范围不经济。与此相反,如果县域能够将有限的资源要素集中配置到少数几个产业,则可能形成相对较大的产业规模,培育出经济高效和具有竞争力的产业群、产业链,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县域经济发展总是要落实到县域的地理空间上,地域空间既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也对县域经济发展形成一定的条件约束。发展县域经济需要考虑在一个有限的经济地理单元内拥有多少可供利用的资源要素以及有多大的吸聚资源要素的能力,从而避免产业发展中的“小而全”现象和范围不经济。因此,专业化发展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许多省区都将培育具有特色的专业县作为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路径。一些县提出要培育形成五六个、甚至七八个产业,大多脱离了县域作为一个有限经济地理单元的特性。事实上,一个县能够培育形成2—3个特色明显、优势突出、支撑力强的产业就已经很不错了,这对于那些地域面积和人口规模都不大的袖珍县而言则显得更为重要。现实中,以一两个产业、甚至一两个核心企业为主体的企业群体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事例不在少数。

第二篇:地理标志保护事关区域经济发展

“20 16年,库尔勒香梨产量达60多万吨,而打着库尔勒香梨旗号销售的却有390多万吨。”在近日举行的中国知识产权保护高层论坛之“地理标志保护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专题论坛上,新疆巴州库尔勒香梨协会会长盛振明痛诉假冒伪劣之苦。

据盛振明介绍,库尔勒香梨协会成立之初,遇到的最大难题就是打假维权。“区域公共品牌集体商标很容易被‘搭车蹭光’,导致假冒伪劣盛行。我们发现,地理标志是保护老百姓利益的最有效手段。”

据有关部门统计,2018年3月国务院机构改革之前,我国共有3个部门负责地理标志产品的认定,其中,原质检总局授予的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有1192个,原农业部授予的地理标志农产品有2594个,原工商总局商标局核准注册的地理标志商标有4867件,这些地理标志的认定和保护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福建省漳平市市委常委、副市长李享表示,自“漳平水仙”地理标志商标成功申请注册以来,漳平水仙茶产业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不仅产品价格提高了3倍,农民的收入也增加了近5倍。

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副区长唐凯表示,“知名地域+地理标志产品”在当地形成了双向促进的效果,地理标志产品“马庄香包”仅在2018年就实现了1200万元的产值,对当地经济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促进作用。

从统计数据上看,地理标志保护工作能够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帮助农民创收。原商标审查协作中心副主任姚坤表示,地理标志产业是一艘大船,地理标志注册人是船长,地理标志生产者是水手,地理标志文化是动力,商标法是倚天之剑,“一号文件”是东风。地理标志产业这艘大船,在船长的带领下,在水手的努力下,在地理标志文化的推动下,在商标法的庇护下,在政府精准扶贫措施的实施下,在中央“一号文件”东风的吹拂下,载着亿万农民驶上致富的幸福彼岸。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申长雨提出,当前我国地理标志相关产值已经超过了一万亿元,成为不少地方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实施精准脱贫的主要途径之一,要求扎实做好原产地地理标志工作,助推区域特色经济发展。

北京国立食品安全技术研究院院长刘崇森表示,地理标志产品是一种独立的知识产权,是质量与品牌的象征,地理标志产品作为国家对消费者的一种承诺和担保,具有品牌公信力和认知度。

国家知识产权运营公共服务平台常务副总经理于立彪说,中国农业已经进入了品牌化的新时代,品牌化是地理标志产品重新塑造品质和整体形象的重要途径,这也是实施农业供给侧改革、助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一条必由之路。

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保护司地理标志和官方标志保护处处长王琛表示,我国自1985年加入巴黎公约以来就承担起保护成员国地理标志和原产地名称的业务,2008年,我国发布《国家知识产权戰略纲要》,将地理标志作为特定领域知识产权,强调完善地理标志保护制度,推动地理标志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应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第123条规定民事主体依法享有知识产权,为全面加强地理标志保护奠定了良好的体制机制基础。

据王琛透露,国家知识产权局未来将研究起草地理标志保护行政法规的可行性,提高行政的立法层级;制定地理标志审查指南和工作指引,实现统一受理渠道,统一审查标准,统一发布公告,统一专用标志和统一保护监管;完善地理标志保护的标准化体系,拟定地理标志侵权判定标准,并提升地理标志保护水平、健全保护的工作体系,推动地理标志严格保护成为常态。

作者:何可

第三篇:信息经济时代的旅游地理学

摘要: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信息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必将对人类的社会发展方式产生巨大改变。文章分析了信息经济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探讨了信息经济对旅游地理学的影响和要求,以及旅游地理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信息经济;旅游地理学

一、信息经济及其特征

信息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出现的一种新型的经济形态。该术语最初由美国企业家保罗·霍肯在他的《下一代经济》(1984年)这本书中提出来的。他在该书中给信息经济下了定义:所谓信息经济,就是使用更多的知识和消息,消耗较少的能量和材料,生产出质量更好、人们更喜爱的商品经济。现在,信息经济的发展已成为全球的趋势。一些发达国家国民生产总值和劳动力的50%以上都同信息活动有关。例如在美国,信息服务业同农业和工业相结合所形成的生产模式使农民的数目就大大减少,生产率大大提高。1970年,占全部就业人口55%的美国农业劳动者,供应了全国所需粮食的100%;而到1980年,由于信息和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农业劳动者的比重下降到2、2%,却供应了全国所需粮食的120%。同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相比,信息经济有一些显著的特征:

(一)、信息经济是信息产业占主导地位的服务型经济,而不是工业化时期的制造业经济。

在信息时代,人们力求最大限度地以信息的投入来代替材料和能源的投入,从而取得倍增效应。现在有一个广泛使用的术语,叫做“增值”。所谓增值是说人们对某种原料进行加工或对某种服务加以改进后,就使制成品或者服务的价值高于原来的价值。棉花变成衣料,它就增值了,1公斤棉布比1公斤棉花值钱。不言而喻,在这个增值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信息。把未加工的棉花纺成纱,需要受过培训的工人和机器,把纱织成衣料,除了人和机器外,还要投入花纹或图案方面的信息。

(二)、信息经济的劳动力主体将转化为信息工作者

什么是“信息工作者”?对于这个问题,各国学者的理解并不完全一样。20世纪80年代意大利《时代报》发表过一篇文章,题目是《本世纪末我的儿子长大后干什么?》。文章写道:“我们将来有些什么工作呢?将来是这样一个金字塔:最高层是“信息生产者”——科学家、研究员和工程师。接下来是“信息传播者”——教师、公共信息传播人员、交流人员等。再下来是“协调和管理人员”——信息分析人员、市场调查专家、计划人员和监督人员。再下来还有“信息处理人员”,最后是“信息业基础设施工作人员,包括设备操作人员和通讯工作人员。”这是因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科技的繁荣,离不开信息工作者———知识分子。现在战略性的科技人才,成了世界性竞争的焦点。

(三)、信息经济是交互性、跨国性、全球性的经济。

信息经济的生产过程不再局限在一个公司甚至一国范围内。在企业之间,竞争与合作、交流和限制总是并存,从而形成复杂的局面。信息经济的跨国性是指随着经济的发展生产的专门化和分工的专业化,很多产品不是某一企业甚至是某一地区或国家能单独完成的,需要多个企业或是国家共同协作才能完成。例如,今天制造一架飞机就是一项国际性的工程——由十几个国家制造几千种部件组成。机身可能是美国造的,发动机可能是英国造的,注油系统、电子系统又可能是其他国家的产品。生产的跨国性,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现在,许多国家的对外贸易额,已超过国民生产总值的一半。就全球而言,贸易的增长率一般高于经济的增长率。20世纪90年代,世界经济的增长率不到1%。而世界贸易量的增长,即使剔除了物价因素,也达到了3%。

(四)、信息经济是以信息为基础的经济。

由于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随之而来的信息服务业的发达,金融业、保险业、商业的运行,不再单靠现金或黄金的实际转让,而是靠信用信息的传递和使用。在一些发达国家里,多数人的工资是用支票支付的。个人的开销也多用支票、信用卡或银行通用汇票。在许多国家,“信用卡这种“塑料钱”正在变为“电子钱”,信息技术已经发展到可以在家里利用电脑来存取款项、购买商品的程度。在信息时代,科学技术正在以几何级数而不是数学级数的速度迅猛发展。“市场拉力”正在被“技术推力”所取代。现在是高新技术在主宰社会、塑造社会,因为这种技术正在

引起产业结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技术发展日益加速的步伐,不仅在经济方面带来了迅速的变化,而且也导致了整个社会的迅速变化。”这就是信息经济。它带给人们的既有社会的进步,又有无形的压力。压力形成动力,进而再推动社会的进步。

二、信息经济对旅游业的影响

(一)、信息经济使旅游业有新的客源。

人们看到,新的电子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的开掘正在改变以物质资源投入为主要支撑“旧”的经济增长模式;“信息经济”的主要活动成员是IT(信息技术)行业人员。2003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全行业直接就业人员达408万人,如将间接从事电子信息产业的人员计算在内,从业人员近千万。而这种增长势头持续强劲。

据教育部、信息产业部、国防科工委、交通部、卫生部共同发布的人才需求报告初步测算,全国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的需求每年将增加100万人左右。那IT业从业人员强劲的增长势头对旅游业的影响在哪里呢?在于它是一个潜在的巨大的旅游客源市场;在于这一群体既有强烈的休闲旅游渴望,有具备休闲旅游所必须的经济实力。据北京市统计局城市经济调查队对北京高收入“白领”所做的最新调查显示,收入最高的前20种职业IT行业名列其中。而根据新浪科技曾对IT人“生存状态”进行过一次调查,发现绝大多数从事IT行业的员工对自己的工作、收入、生活各个方面都不满意。在这个调查的中,90%的受访者表示自己的日工作时间在8个小时以上,称自己为“产业工人”。他们感觉自己 “苦”、“累”、“身体体质下降”“生活高度紧张”“过得不快乐”。

IT企业固然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聚集之地,由于竞争激烈,根据从业人员的工作强度,其行业属性恐怕要改成“劳动密集型产业”更为合适,他们也属于高强度劳动的群体,他们迫切需要休闲旅游。

(二)、信息经济使旅游资源有新的来源

信息经济的出现,导致经济结构和增长模式转变的,除电子、信息技术外,还包括生命科学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空间技术、海洋技术、环境技术和管理技术等,而不是某一孤立的技术创新,信息经济的基本内涵其实是“高科技经济”和“知识经济”。由此看来,信息经济不仅带来经济模式的转变,也创造了新的旅游资源。以生命科学为例,可开发的旅游资源有生命技术、生物制药、生物农业、海洋生物、生物环保、生物化工、生物信息技术、基因工程等。

其中有“看点”和“娱乐”并已经相对成熟的旅游资源有生物农业和海洋生物馆等。例如,黄山农业高科技示范园是黄山万亩高科技大棚经济园区的核心工程,园区现已建成集高科技无土栽培、大棚种植、大棚养殖、花卉盆景、无公害农产品、优质粮油示范区于一体,融示范、培训、科研、观光、招商于一炉的多功能综合性示范园区,初步实现了农业标准化、耕作机械化、科技集成化、服务社会化、管理规范化、环境良性化的“六化”目标,成为较理想的生物农业旅游资源。

(三)、信息经济对旅游经济的借鉴作用

经济学家认为信息经济具有“全球化经济”或者“资源最优化配置的经济”的特征。信息经济的出现实际上源于全球采购、全球性的资源优化配置、资产优化重组和竞争扩展到全世界范围,新财富的真正来源是经济系统重组所带来的效率增长,为旅游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榜样。

在旅游资源方面,不局限于自己的资源,而要把他人的资源纳入经营视野,作为资源优化配置的经营规划;在旅游资产方面,宜把目光放开来。对一些有较丰富的旅游资源,但旅游设施缺乏,接待能力不足,目前外国旅游业的投资很少进入的国家和地区(如老挝、柬埔寨、缅甸等)进行适度投资,以增加强我们的经营能力。在旅游人才方面,我们不仅要引进,还要输出。

在旅游目的地的组织方面,也要像新经济那样全球“采购”。这主要因为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公民出境旅游人数大幅增长。为满足这种需要,我们在国外“采购”相关资源,可以实现一举多得的利益,最明显的是扩展了经营的“地盘”。

三、信息经济对旅游地理学研究的启示

旅游地理学是应旅游业的发展而兴起的新兴边缘学科,其发展的历史还不长,其理论研究和体系建设还很薄弱。同时,旅游地理学又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其发展与社会发展的需求及对社会发展的指导作用有关。随着全球经济的繁荣、世界经济一体化和信息化的推进,旅游的需求规模也会越来越大。因而信息经济的发展给旅游地理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和更高的要求。在信息经济的推动下,旅游地理学从理论到实践都会呈现新的特色。

(一)、信息经济必将大大丰富旅游地理学研究的内涵。

关于旅游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皮尔斯(D.pe-orce. 1989)认为主要包括:①供给的空间模式;②需求的空间模式;③旅游地地理;④旅游流;⑤旅游影响;⑥研究;②旅游资源研究;③旅游规划开发研究;④旅游区域影响的研究;⑤旅游区划研究;⑥旅游信息与地图(刘振礼,1996)。还有的学者认为旅游通道、旅游环境容量(保继刚,1993)也属于旅游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随着信息经济的发展,对与此相关的旅游地理学在理论和观念上应有新的认识,在信息经济背景下,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应从宏观的传统向微观实用方向发展。要加强旅游媒体、服务设施、企业行为和布局的空间分析研究、旅游者空间行为与目的地营销、旅游业的知识管理与创新、旅游对区域社会文化环境影响机制等研究。

(二)、信息经济必将不断拓宽旅游地理学的实践领域

旅游地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其生命力就在于应用。旅游地理学研究向以旅游规划、区域旅游发展战略、区域旅游资源调查和评价见长,对旅游相关行业研究不足。旅游及旅游业的发展是旅游地理学发展的基础,在信息经济背景下,旅游及旅游业的巨大变革,也给旅游地理学研究提出了许多新课题。

信息经济时代,旅游需求的易变性、多样化和个性化对产品和服务要求智能化、网络化。如有文章以大标题标出:“有网络还要旅行社吗?”“网上休闲:一种悄然而至的生活方式”《未来时速》中也谈到“一个能提供高度个性化的旅程的旅行代理商依然会大受欢迎。”这些都给信息时代的旅游服务业提出了“信息管理”的新要求。

这种管理要求在管理过程中更强调以人为本,在资源开发和服务上强调挖掘产品的文化内涵,增加营销活动的知识含量;在产品的经营方式上强调产品培育、创造市场和开发产品并重。这在区域旅游地理研究和规划中都要不断拓展。

(三)、信息经济必将推动旅游地理学研究方法和手段现代化

地理学具有综合性特征,善于“从整体上考虑并解决问题”,但在传统的研究中往往由于信息源不足或者信息通道不畅,定量化不够,从整体上考虑问题就缺乏系统性,从而使我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显得有些苍白。在信息经济时代,因特网的普及和广泛应用,服务业知识管理化水平的提高,基本管理手段的信息化和研究人员获取信息的计算机化和网络化,为旅游地理学研究方法现代化提供了经济基础和技术保证,有利于进行准确的定性和定量分析,强化了研究成果的可扩散性,从而推动着学科的进步。

目前,我国国家旅游资源信息库已经建立,1996年,“英特中国旅游预订系统开通”,因特网上中文旅游网站已达上千家。但总体来讲,普及程度还不够。加快旅游业信息化步伐,与国际旅游发展接轨,必将促进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同时,也推动旅游地理学的学科进步。旅游地理学是一门交叉性边缘学科,其研究方法和手段,还应大量借鉴应用其它学科如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的理论和方法,加快学科发展步伐。

参考文献:

[1]于连亭,顾树保.旅游市场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3.

[2]胡泳,范海燕.网络为王[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

[3]比尔·盖茨.未来时速[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4]达尔尼夫.知识经济[M].樊春良,冷民,译.珠海:珠海出版社,1998.

[5]刘爱荣,等.知识经济与旅游地理学[J],地理研究与开发,1999,18(4)

[6]金茨萍,等.初探新经济对旅游业的影响[J],企业经济,2005,294(2)

[7]江治平,浅析信息产业的发展趋势和信息经济的四大特征[J],2006,25

[8]卫红,信息产业与信息经济发展[J],情报杂志,2001,10

作者:张志勇

上一篇:新闻评论文范文下一篇:物资企业档案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