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环境论文范文

2022-05-09

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人文环境论文范文(精选3篇)》,供大家阅读,更多内容可以运用本站顶部的搜索功能。摘要吴桥虽然经济欠发达,但是吴桥杂技却世界闻名。它为国内外杂技界培养了众多优秀人才,被称为世界杂技的摇篮。吴桥杂技之所以有较高的声誉,与其悠久的历史、厚重的群众基础及举办世界性赛事分不开的。乘着河北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东风,吴桥杂技也必将迎来更辉煌的明天。

第一篇:人文环境论文范文

小学校园人文教育环境设计分析

【摘要】小学校园人文教育环境建设对于学生的成长成才十分必要,对于老师的授课情景有较大帮助。小学校园人文教育环境建设要努力借鉴和引入先进的理念和经验,通过结合当地文化特色与教育要求,努力建设成为新型小学教育典范校区。全文总结了小学校园人文教育环境建设相关框架,主要包括行为培养、文化宣传、校园美化方面。期望通过这三个方面的建设,为构建和谐校园环境,促进孩子成长的良好学习氛围。

【关键词】小学校园 人文教育 环境 设计分析

小学校园人文教育环境的建设将学校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支撑,如何建设好校园人文教育环境已成为目前所有师生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我们认为在校区的建设过程中,必须借鉴多个校园建设与管理的有益经验,准确把握学校所处的文化背景和学校办学的历史传统与特色,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具有"传承中华文化传统、散发魅力园林景色、再创辉煌教育成果"的新型小学校区。

我们通过收集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对小学校园人文教育环境的建设提出了一点思路,在此仅提供了一个思考的框架,供参考。

一、行为培养方面

培育以人为本、合乎规律、引领发展的理念文化;培育行为文明、健康高尚、严格自律的行为文化。

1)领导行为文化。具有高尚的职业理想和信念、高品位的职业境界、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高远的战略眼光、独特的视角、创新的思维、先进的教育思想、强烈的自我发展意识、不断学习与超越的毅力、强烈的忧患意识、踏实而严谨的工作作风和独特的个人魅力。

2)教师行为文化。一是建章立制,严格管理,规范教师教学行为;二是强化师德教风建设,教师遵守《师德规范》;三是搞好校本培训,建立统一的业务学习制度,用"终身学习"的理念指导、鼓励教师多读书;四是加强教学研究,以科研求发展;五是加强教学行为督导、检查和评比。

3)学生行为文化。按照相关规范要求,强化学生习惯养成;强化各类活动礼仪、仪式规范。鼓励孩子学习古典行为文化,多涉猎古诗文,特别是传统文化方面,培养以道德价值为导向的科学世界观。中国传统教育把家庭教育看成是伦理道德教育的开始,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续,社会教育是家庭教育的扩展。这一传统为孔孟承传下来,成为维系中国传统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鼓励孩子孝敬父母、友爱兄弟、与人和睦相处、形成了谦恭有礼、严谨诚信的待人接物态度,培养忠孝悌信、礼义廉耻的品格。

二、文化宣传方面

创办我校的校刊,宣传我校的教育文化。校刊主要从老师学生行为规范、传统文化学习、校园各项事业建设和文化教育方面入手。初期可以小范围印刷传播。后期网站建成之后,可以转换为学校新闻,发布在学校网站上。

创建学校网站,加强学校网络媒体宣传。网站始终坚持以"围绕大局、服务师生、改革创新"为办网宗旨,形成以新闻报道、新闻专题、图片资讯为一体的综合性新闻网站。

在新闻宣传报道中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师生,不断改进和加强新闻宣传报道工作,使新闻网更好地为学校老师和同学服务,努力建设成为广大师生和校内外友人全面了解学校发展和建设的一个重要窗口。特别是学校宣传某些政策或学校需要申明重要信息的时候,通过网络公布信息,将会更加便利、快捷地促进学校的宣传工作。

三、校园环境美化方面

文化设施的建设主要指校园内以启迪和教育学生为目的的文化建筑小品(如雕塑、壁画、碑记、亭榭、校史展品等)、宣传设施(如宣传栏、阅报栏、黑板报、广播系统)、人文景观(如校友亭、同学林等)的建设管理。文化设施的建设必须纳入校园环境的整体规划中去,与园林建设同步规划和定位。文化设施要体现社会主义的教育方针和办学思想,给学生以积极向上的感受和富于责任感、献身精神的熏陶。文化设施的建设还应该反映息县当地的民族文化特色和优良传统,使之成为当地优良文化的宣传教育者。

校园外部可以增设栏目报亭。通栏标题可以是六个板块:"师德规范"、"校长寄语"、"教师誓词""温暖的大家庭"、"名师风采"、"学生风采"。也可以征订一些适合老师、学生就读报刊,张贴在报栏。

校园外部还可以增加若干名人雕塑,增加学校人文气息。校园外部可以根据条件种植一些树木花草。充分发挥我校的文化特色,完善我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建设一处文化长廊。各办公室、教室的规章制度张贴上墙。更换、补充各教室内外(包括墙面)里已经陈旧的名人名言、国旗、伟人像、《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保证办公室每个房间都有绿色植物。

四、小结

在校区人文教育环境的建设过程中,搞好校园文化的硬软环境的规划和建设,努力把学校建成一个优质教育资源整合和传统文化共享的平台,提高师生的素养,为学校未来上升发展和学校综合实力的提高提供条件。同时,通过这一建设来整合学校各方面资源,集聚精神和力量,从而带动学校建设和师生队伍建设,提升学校的整体水平和综合实力,为小学教育再谱写新的篇章。

参考文献:

[1]高海霞.边疆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初探--以二连浩特市第三小学为例[D].内蒙古师范大学.

[2]孙俊梅.乌海市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3]陈友水.当前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新课程·小学 ,2013,(11):105-106.

[4]赵桃艳.创新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共筑教育之梦--以南宁市兴宁区燕子岭小学为例[J].青年科学(教师版),2013,34(5):259.

[5]陈岩.海勃湾地区城郊小学校园文化建设调查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

[6]陈赤卫.精品教育离不开校园文化建设--幸福四平实验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有感[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1,(10):244-244.

作者:岳银萍

第二篇:当代吴桥杂技人文社会环境研究

摘要吴桥虽然经济欠发达,但是吴桥杂技却世界闻名。它为国内外杂技界培养了众多优秀人才,被称为世界杂技的摇篮。吴桥杂技之所以有较高的声誉,与其悠久的历史、厚重的群众基础及举办世界性赛事分不开的。乘着河北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东风,吴桥杂技也必将迎来更辉煌的明天。

关键词:吴桥 杂技 人文社会环境 文化产业

吴桥县位于河北省东南部冀鲁交界处,现属沧州市管辖,古代属冀州管辖,总面积583平方公里,人口28万,经济欠发达,自然资源缺乏。吴桥地处华北冲积平原,黄河故道,京杭运河流经本地。东以山东宁津县为邻,西临京杭运河和景县,南与山东德州毗邻,北与东光县接壤。

吴桥虽然经济欠发达,自然资源匮乏,但是吴桥杂技在国内外确有着较高的知名度。它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傲,这一古老艺术一直被吴桥人较好地传承发展至今。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公布了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分10大类(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曲、曲艺、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和民俗),共518项。其中,在“杂技与竞技”类项目中,“吴桥杂技”榜上有名,这一古老的艺术,再次焕发了新的勃勃生机。

对吴桥杂技的人文社会环境进行研究,将使人们能够较全面了解吴桥杂技,也为其他艺术种类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

一 悠久的历史

吴桥杂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史记》、《汉书》记载:古冀州一带曾流行一种头戴着面具的人进行比武、斗力的游戏,民间称之为“蚩尤戏”,汉时称为“角抵戏”。

1957年,在吴桥县小马厂村,发现一座南北朝东魏时期(公元543-550年)的北方望族封氏家族之墓,古墓的壁画上有倒立、马术、蝎子爬、肚顶等杂技表演,这说明杂技艺术在吴桥地区已有1500年左右的历史,更说明了当时杂技艺术在吴桥已蓬勃发展。

唐朝中后期,由于政治腐败、经济衰败及外敌入侵,财政入不敷出,因而屡次消减“教坊”艺人,杂技艺人从宫廷开始走向民间。在逢年过节、庙会集市里,杂技艺人彻夜献艺。据吴桥县志记载,在吴桥每逢元宵节,便“张灯三日,放烟花,演杂剧,士女喧阗,官不禁夜”。

到了宋代,随着艺人流落民间及宫廷对民间艺人的宽松政策,民间艺术日益繁荣起来,出现了“瓦舍”、“勾栏”、“撂地”等演出形式。吴桥民间杂技团使用的“圈棚”,被认为是“勾栏”的遗制。

明代,吴桥杂技进一步发展,据吴桥县志载,明万历年间,工部尚书东阁大学士范景文(吴桥人)回乡探亲时,观看了家乡的马戏,写下《游南园记》,盛赞了吴桥艺人精湛的马戏表演。明末清初以来,欧美日的杂技、魔术不断传入我国,外国杂技的表演技巧、魔术技法、服装配饰等先进的东西,为中国艺人所吸收,丰富了杂技的表演。中外杂技艺术相互补充,奠定了近代吴桥杂技、魔术、马戏的基础。

至清代,吴桥杂技已经形成技巧、驯兽、口技、魔术等六大门类,共约200个表演节目。

近代以来,吴桥杂技逐渐走出国门,凭自己的技艺,在国际上赢得了较高赞誉。如孙福有创办的“中华国术马戏团”在南亚、东南亚演出,盛况空前。泰国国王观看了他们的演出后,赠送了一支银杯和一个工艺品镜。孙凤山创建的“北京班”,在欧美各国演出多年,多次受到国外媒体的赞扬,频频受到国外一流剧院的演出邀请,被誉为“中国北京皇家杂技班”。姚振奎在埃塞俄比亚演出时,获皇帝金奖,等等。

1954年,周恩来总理访问欧洲14国时,所到之处受接见的华侨中,都有祖籍在吴桥的杂技艺人,周总理欣喜称赞:“吴桥不愧是杂技之乡啊”。吴桥的杂技艺人把中国的杂技艺术传播到世界各地,让世界了解了中国,吴桥如今已成为国内外公认的“杂技之乡”。

二 厚重的群众基础

吴桥杂技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具有厚重的群众基础。吴桥县有449个自然村,几乎村村都有杂技艺人。1951年,全县注册的马戏团、杂技团和杂技组共有333个,注册的杂技艺人3651人。目前,全县常年有五千余名农民艺人在外演出。据不完全统计,建国50多年来,吴桥曾先后向全国各地专业杂技艺术团体输送人才近2000名。因此,民间有“没有吴桥人组不成杂技班子”的说法。

在吴桥,人们休闲时,无论田间地头,还是街头庭院,到处可见人们以杂耍为乐的情景。人们形象地将吴桥杂技在民间流传的广泛程度形容为:“上至九十九,下至刚会走,吴桥耍杂技,人人有一手”。这一流传了千百年的民谣,同时也印证了吴桥杂技在民间深受群众喜爱。

据说,自明代出现的“黄镇九月庙会”,一直延续至20世纪30年代抗日战争时期。庙会历时一个月,“庙会兴盛期间,每天多达三万人,少则也有两万多人”。在庙会期间,不仅杂技艺人们可以切磋技艺、交流演出,而且各班社还可以购买道具、招收新人等,一派繁荣景象不予言表。可以说,“黄镇九月庙会”是民间“百戏”演出的“大舞台”,更是中国杂技届的盛会,其规模之大,范围之广,人数之多,会期之长,前所未有。

1993年11月,吴桥县建成了占地617亩的中国吴桥杂技大世界,集娱乐、参与、交流、农演等多种功能于一体,以杂技历史文化发展为主线,内设吕祖庙、江湖文化城、杂技博物馆、魔术宫、红牡丹剧场、马戏游乐园等多个景点,充分展示了吴桥几千年杂技文化艺术。游客置身其中,可以尽情观览杂技的发展历史。

为满足国内外对杂技人才的需求,吴桥县再度兴起办杂技学校的热潮,出现了国办教育、个体民办教育、组、班、团带徒教育等多种模式,师资大多为国内退休的著名杂技艺术家。他们千方百计多方筹集资金建校舍,购买设备,添置道具,积极改善办学条件。学校还不惜重金聘请著名杂技艺术家、舞蹈家和音乐家等专家前往任教。

到目前为止,吴桥除了杂技艺术学校和职教中心两所国办专业学校外,还有“小占风杂技艺术学校”、“都立柱杂技艺术学校”、“张凤楼杂技艺术学校”、“再名杂技艺术学校”、“陈连镇杂技艺术学校”、“范屯杂技艺校”等42个杂技专科学校,在校学生达1100多人。除此之外,还有边演出边带徒授艺的杂技组、班、团四百多个,学员达1200多个。尽管这些学校在办学条件、师资力量和课程安排上,比起国办学校显得实力不足,但仍是现阶段杂技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是缓解杂技人才供不应求局面的重要手段。吴桥县相关部门鼓励各杂技学校加大投人,积极改善办学条件,逐步向科学化、系统化、普及化发展,为杂技的发展,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后继人才。

2006年春,吴桥县举办“越隽杯”首届农民杂技技能大赛。本次大赛以体现“群众性、广泛性、参与性、娱乐性”为原则,充分调动民间杂技学校学员、杂技团体演员,以及民间杂技爱好者的积极性。参赛人员不受年龄、性别限制。比赛内容确定为独轮车速度赛、女子蹬大缸耐力赛、男子头手翻速度赛、女子前软翻速度赛、男女晃板平衡耐力赛五个比赛项目。此次吴桥县”越隽杯”首届农民杂技技能大奖赛的成功举办,进一步激发了农民群众对杂技艺术的热爱,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反响强烈。据悉,吴桥县今后将每年举办一届农民杂技技能大赛,比赛项目也将进一步增多,使杂技这一来自于民间的艺术,更好地为丰富全县农民的文化娱乐生活服务,并推动吴桥杂技文化在新时期的发展。

三 参与国际赛事

由于吴桥杂技在国内外有着深远的影响,河北省政府于1987年,在石家庄创办了第一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1999年第七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开始,由文化部与河北省政府共同举办。自此,“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升格为国家级赛事。

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每两年召开一次,至今己经举办了十余届,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时至今日,“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与法国巴黎“明日”与“未来”杂技节、摩纳哥蒙特卡洛国际马戏节,并称为世界三大著名的杂技艺术节。

在杂技艺术节期间,通过举办国际杂技比赛、传统民间艺术表演、国际马戏论坛、杂技艺术交流、参观杂技之乡、杂技图片展览等活动,有效地起到了保护、挖掘杂技艺术,呼吁社会重视杂技艺术,促进文化交流的作用,使吴桥杂技节成为世界杂技界最为瞩目的“东方杂技大赛场”,并荣获2005年“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节庆活动’的称号。

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的举办,同时收到了相当可观的经济效益。从招商引资的情况来看,杂技节的衍生消费群体的作用在逐渐凸显。从最初签订合同协议15项,引进资金3200万元,到第十届杂技节利用外资项目72项,总投资10.7亿美元,合同利用外资3.92亿美元,杂技节“经济含量”不断提高。

但是,在艺术节期间消费群体的消费购买力不旺盛,很多潜在的市场尚未得到有效开发;消费群体的消费仅局限于对杂技节的消费,经济带动性不突出;各间接消费群体消费不积极,本土化严重;衍生消费群体的培育欠缺全局性等,是值得注意的问题。

四 光明的未来

吴桥杂技近现代的发展,结束了古老的师徒授艺的时代,建立了杂技艺术学校,加快了杂技表演团体的改革,建立了全新的市场经营模式。使杂技从民间走上了舞台,走进了艺术殿堂。杂技大世界的建立、《吴桥杂技》一书的出版、杂技展和杂技节的举办,把吴桥杂技的传承和保护推向了纵深,在科学化、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方面,取得了进展。吴桥杂技文化产业已形成规模发展,24所杂技学校和66个演出团体成为主要支柱。他们对吴桥杂技的发展,起了强大的推动作用。随着市场化的不断发展,更加注重创新和人才培养。在今后的发展中,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不断完善节目类型,要善于在传统节目中加入新元素,尤其是审美和娱乐元素。致力于艺术精品的生产。要改变传统练习方式,增加科技含量,(如竞技体操运动中对创新动作的研究中,已经细分到研究人体自由度数可能出现的各种形态的变化等问题),而杂技教学至今仍以重复练习、通过条件反射为主要训练手段。要扩大杂技艺术节的影响力,将分会场设到省外。举行节庆联谊,培养观众,扩大辐射力。

当前吴桥杂技遇到了绝好的发展时机,国家为文化产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文化产业的发展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经济、教育、管理等很多方面,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载体。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文化艺术需求成为公众生活的主要部分。吴桥杂技已经为了抢占文化高地主打宣传牌,著书、出光盘、拍电视剧等等,抓紧品牌建设。

五 结语

吴桥杂技有着广泛和深厚的群众基础,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为中国和世界积累了丰厚的文化遗产,它值得我们每一个人为之骄傲,更需要我们珍惜、保护以至传承。为把杂技艺术发扬光大,还需要更多的人为之学习、探索和奋斗。中国政府相关部门,为吴桥杂技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工作。我们希望,吴桥杂技能创造出更加辉煌的明天。

注:本文为2009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成果之一,课题编号:200906022。

参考文献:

[1] 杨双印:《吴桥杂技》,华山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2] 王国岩:《弘扬杂技艺术 建设和谐吴桥——吴桥县举办“越隽杯”首届农民杂技技能大赛》,《杂技与魔术》,2006年第3期。

[3] 李文珊:《“老吴桥”的回忆》,《乡音》,2008年第7期。

[4] 武鹏、武润玺:《吴桥县热办杂技学校》,《杂技与魔术》,2000年第3期。

[5] 《中国最具影响力十大节庆揭晓 吴桥杂技节榜上有名》,《河北日报》,2005年11月30日。

[6] 刘成群、张丽辉:《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节20年回眸》,《河北日报》,2007年12月4日。

[7] 徐浩然、雷琛烨:《文化产业管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作者简介:

张胜芳,女,1971—,河北衡水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音乐教育,工作单位:河北衡水学院音乐学院。

刘东兴,男,1977—,河北保定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音乐史论,工作单位:河北衡水学院音乐学院。

作者:张胜芳 刘东兴

第三篇:司法腐败之社会人文环境因素探析

[摘要]司法的腐败是最大的腐败,是滋生和助长其他腐败的重要原因。在人文环境之中,历史文化传统、现代人文理念与司法腐败都有着一定的关联,只有树立对法律的信仰、对职业的忠诚,推进司法职业道德建设,保持社会道德与舆论的高压态势,才能推进反腐进程。

[关键词]司法腐败;历史文化传统;现代人文理念

腐败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颗毒瘤,而司法腐败则是加速这颗毒瘤蔓延的生长剂。从犯罪学或者越轨社会学的角度分析,司法腐败是“犯罪”或“越轨”的一个种类,应从“环境”和“素质”两个方面来理解犯罪或越轨的原因。即,作为犯罪或越轨的发生机理,外部的“环境”因素与个人的“素质”因素应该是相互影响、相互建构的。

一、司法腐败的现状和危害

去年,重庆“打黑”短短数月内,重庆市公安系统即有二十多名处级以上警官、一百多名警员纷纷落马。随之,又一集体沦陷的司法“城堡”——重庆市法院系统亦被收复。此后,这股肃清司法腐败的强力旋风席卷全国,全国公安、法院、检察院、监狱等部门相继查处了一批又一批涉及司法腐败的官员,既有省部级的司法高官,也有基层普通司法、执法人员。

司法,是维护公民合法权益、保障社会公正的最后一道防线,司法的廉洁和公正是全社会的希望所在,也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关键所在。如果司法本身出现腐败,那么它的危害将是灾难性的,它不仅会玷污法律的尊严,损害司法机关的形象,毁坏人民群众对法治的信仰,更严重的是,它还将危及政权的稳定,所谓“司法不公,政权危矣”!因此,近年我国在反腐败过程中,也始终把司法腐败作为重点领域,不断加大惩治力度。

为何司法腐败如此盛行,甚至是令人震撼?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下面笔者仅以社会人文环境视野,从我国传统文化和现代人文观念入手剖析司法腐败的复杂成因。

二、人文环境下的司法腐败之原因探析

(一)历史文化传统与司法腐败

1.伦理性文化之“熟人”社会

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的中国社会,是一个典型的以熟人为纽带的关系社会。梁漱溟在把中国社会和西方社会进行了对比之后断言,中国社会既不是社会本位,也不是个人本位,而是伦理本位,也即是熟人关系本位。在我们的传统思维里,“熟人好办事”、“关系网”、“裙带风”把搞关系走后门放在第一位的观念由来已久。虽然社会变迁,人们已经在较大的环境中活动,但是熟人社会并未因现代社会的发展而消亡,民众的心理惯性仍然受传统文化影,比如,犯事打官司,冒出的第一个想法是“在法院有何关系?”;找律师,也要找“在法院有关系的”律师。可见,熟人社会正以新的形式活在我们身边。熟人之间的请托、拉拢、腐蚀、贿赂他人的陋习引发寻租行为泛滥,潜规则暗流猖獗,进而造成社会诚信缺失、腐败滋生。可见,“熟人社会”与司法腐败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2.官本位文化之“人治”观念

中国传统文化中虽有先进的“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思想精华,但“官贵民贱”、“官位崇拜症”显示了它巨大的历史惯性和生存活力,一直为封建社会的思想主流。“学而优则仕”,爬官和求仕,理所当然地成了一代代中国人条件反射式的思维定势。由“官本位”思想衍生出来的特权等级观念、“任人唯亲”的思想使贪污受贿、腐化堕落人治观念大肆蔓延成为一种必然现象。权钱交易,以权谋私,贪污腐败,等早已成为司空见惯的现象。在这种思想文化的影响下,“刑不上大夫”,“吏治—人治—家长制—言堂”的传统经久不衰、顽固不化,始终居于中国传统文化主导地位。这种“人治”代替“法治”,权大于法,以言代法,以案谋私的观念成为司法腐败现象的深刻的思想根源。

3.公法文化之“息讼”思想

中国传统社会是国家优位理念支配的社会,传统法律文化的属性是公法文化。统治阶级大力追求“无讼”的境界,把诉讼看成为礼所不容。孔子也曾说过:“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1] 在这种思想文化的影响下,再加上家国一体的社会结构导致了“国政”的原型实际上乃是“家务”,诉讼也自然成了“父母官诉讼”,这样的诉讼不可避免的滋生司法腐败。因为无讼的追求,一方面导致诉讼的缺乏和对诉讼程序的轻视;另一方面,即使在诉讼不可避免的时候,“法官”无视证据规则的制约,主观臆断,司法腐败由此而生。正如道格拉斯所言,“正是程序决定了法治与恣意的人治之间的基本区别”.这种厌讼文化的影响下程序的正义被搁浅。

(二)现代人文理念与司法腐败

1.物质利益原则的负面影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商品化经济,其基本运行机制是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这就容易导致一些单位和个人发展为极端的利己主义。渗透到司法领域,其负面影响是导致司法人员发生道德价值观念的异化。我们必须承认官员在道德方面存在着差异,当从腐败中获得的收益大于道德方面的成本时,他就会选择腐败,对公共利益的道德诉求被漠视甚至抹杀。这一利益导向,为获取物质利益为指向的腐败行为提供了基础。使得以司法权牟取非法利益的现象肆虐。这种非经济的强暴力给寻租者带来了个人收益,使得社会财富在不均等竞争中受到破坏和掠夺,公众利益却因此受损,因而也就成为我们制约和反腐败的原由。

2.司法亚文化的负面功能

亚文化是与主流文化相对应的概念,司法亚文化,要求其群体成员采用符合其亚文化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处理司法活动,对那些不愿意接受其价值规范、不认同其行为模式的人将其边缘化。在司法亚文化群体中,因为使用越轨或违法手段处理问题,已经成为其成员遵从和信奉的规范,司法人员以其特定身份、特定权力使得他们的越轨或违法犯罪活动得以以“执法”的名义进行。这样在司法亚文化群体内,腐败已经形成“潜规则”与“逆淘汰”,在这个环环相扣的腐败网络中,就产生“劣币驱逐良币”的效应,官员只有适应这种潜规则,常常才能有更好的发展空间。因此,在侦察、起诉、审判、矫正、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等各个环节都能看到司法腐败的阴影。

3.后现代思潮的消极影响

随着全球化的步伐加快,西方的文化也随之影响着各国。后现代主义思潮兴起于西方,90年代迅速在我国蔓延,极大的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它不是一种简单的统一的思想学说,而是一种复杂的丰富的泛文化思潮。其主要的特征是反对权威、强调多元化、开放性、崇尚不确定性。这种思潮浸透着认识论上的极端的批判主义和绝对的无政府主义、相对主义、自由主义、反规范主义。“怀疑一切,怎样都行”,既表现为激进的批判运动,又表现为阻碍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的保守主义。这种思潮可能会导致社会的不稳定,乃至造成极端的躁动、摇撼和紊乱。其渗透在司法领域给司法人员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表现在:政治观念模糊;价值观失衡;责任意识淡化;理想信念失落;行为方式失范,反规范主义。后现代主义的文化所追求的价值观颠覆了我们对法的认识,在司法领域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

三、反腐败之期待

(一)形成“规则”社会的理念,树立对法律的信仰,对职业的忠诚

畅游我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法律信仰始终找不到生根发芽的土壤,而这个无以植根的法律信仰,恰恰又是当今反腐败的关键所在。“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2]法不是只靠国家来加以维持的,没有作为法主体的个人的守法精神是不能维持的”。[3]反腐败的成功不仅需要我们制定出完善的法典,更要唤起司法职业人员和普通民众内心对法律的信赖、信任和尊重,培养他们对法律的忠诚和信仰,以及对职业的尊重。只有对法律的信仰和虔诚,才能将法律内化为一种民族的精神,只有如此,才能推进反腐败进程。

(二)推进司法职业道德建设,铲除司法腐败赖以生存的思想土壤

司法人员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其职业道德与一般社会道德相比,有着更为严格的职责性、强制性和自律性,这是因为,司法人员职业道德从属于政治权力,承担着维护社会正义的重大职责,其一切职业活动都与权力的运作紧密相连。因此,对司法人员的职业道德的要求应当高于其他职业道德的要求。而我国目前司法腐败层出不穷的现象与司法人员整体素质不高、道德修养偏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在司法腐败越来越严重的背景下,推进司法人员职业道德建设,使他们做到“德化于自身、德化于本职、德化于社会”,能够从根本上维护司法公正,铲除司法腐败的土壤。

(三)破除对现行司法体制的习以为常,保持社会道德与舆论的高压态势

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也出现了多种价值观并存的情况。价值观的多样性并不意味着我们的价值取向上的多元化。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关系的本质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和践行与之相适应的价值观。对于司法人员来说,必须具备良好的法治价值修养,努力的符合法律设定的价值方向,而不能用自己的价值判断取代法治的价值判断。在行为的选择上,应作出正确的法的价值选择。在思想观念上,应破除对现行司法体制的习以为常和对司法公正、司法独立的疑虑,从而破除在潜规则的引导下对司法腐败现象不敢或者不愿排斥的惰性,保持司法人员特有的职业道德要求。

[参考文献]

[1]论语.颜渊.

[2][美] 哈罗德.J.伯尔曼著.粱治平译.法律与宗教[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13.

[3][日]川岛武宜.现代化与法[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19.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根治司法腐败的路径研究(编号:09C1222)”。

作者:龙屏风 谢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