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本科论文范文

2022-05-10

小编精心整理了《地理本科论文范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一、地理科学专业本科教师教育教学改革背景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教师专业化对高校教师教育提出新要求教师专业化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对高等师范院校教师教育的根本要求,也是21世纪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潮流。

第一篇:地理本科论文范文

高校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过程控制体系建设探索

【摘要】毕业论文本科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综合性实践环节。尽管目前高校本科毕业论文在质量上逐年提高,但在论文的过程考核中尚存不足。本文对新疆农业大学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过程控制体系进行了梳理,从论文的选题到执行过程中的监督,再到最后的答辩,基本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全程质量监控体系,是对高校本科教育和考核方法的一次探索,同时也从制度上为本校GIS专业本科生培养质量提供了一定的保障。

【关键词】地理信息科学 本科教育 毕业设计 过程控制

【基金项目】新疆农业大学教改项目“地理信息科学本科专业达标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优化”。

一、现状与问题

本科毕业论文是对本科生四年专业学习成果的一次综合考核和集中展示,也是本科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综合性实践环节,在本科教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目前,本科生毕业论文选题大多基于指导教师的科研课题和项目,论文的科学水平和实际利用价值逐年提高,个别优秀本科生基于毕业论文,整理后在正式科研期刊上发表。但长期以来,普通高校在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考核过程中,出现“重结果、轻过程”的考核方式,使得考核结果失真,无法综合体现学生毕业论文的水平以及论文写作过程中付出的心智努力及工作态度。尽管目前高校本科毕业论文在质量上逐年提高,但在论文的完成过程中仍存在以下问题:

(1)以往的本科毕业论文过程中,题目和思路由指导老师提出,甚至数据由导师提供,学生只需被动地选择,缺乏主动性。

(2)学生确定论文选题虽在大三上学期末就已完成,但实际从大四上学期末才开始启动,部分学生面临考研、找工作、实习等事情干扰,缺乏合理的时间规划和有效的执行力度。

(3)对学生的约束力度不够,学生对毕业论文的重要性意识不够,部分学生抱有“早晚都得让我通过”的侥幸思想,还有个别学生答辩前突击完成论文,导致论文质量难以保证,甚至出现抄袭、剽窃现象。

(4)学生缺乏一定的写作指导和基本技能。

综上所述,如何对学生完成毕业论文的过程进行有效的监控和考核,把好毕业论文的质量关,成为高校本科教学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新疆农业大学地理信息科学(GIS)本科专业开设于2007年,专业课程主要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等30余门。多年来,该专业本科生的选题在大三下学期初完成,随即学生开始毕业论文工作。基于上述问题,该专业教研室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现已基本形成了一套GIS本科毕业论文过程保障体系,对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保障起到重要积极作用。

二、毕业论文过程考核体系

1.选题

选题是开展毕业论文(设计)的第一个环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往的做法是老师出题,学生从中选择,进而确定题目和指导关系。该做法的弊端是学生仅凭论文题目进行被动选择,对题目之下的内涵缺乏了解,所选题目可能不是学生的兴趣点。因此,我们鼓励学生通过思考,根据自己的兴趣点自行提出论文题目,并与指导老师商议,讨论论文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最终确定选题。对于此类学生主动选题,在论文审核评估时予以额外加分,以鼓励学生积极思考。

为了践行学校“理论联系实际,教学结合生产”的办学方针,我院GIS专业多年来持续鼓励和支持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和培养,近年来已有百余名学生参加全国高校GIS技能大赛,20多位同学获教育部GIS软件及其应用工程研究中心颁发的“MapGIS应用工程师”证书,并多次在制图组、遥感组、三维景观建模组等获得了一等奖、三等奖和优秀奖的佳绩[1]。因此,有不少学生的选题是大学生创新项目、挑战杯等本科阶段科研实践的延伸和深化,一方面经过前期的工作已经积累了一些数据基础,另一方面对已有成果的深入研究有助于学生体验相对完整的科研过程,进而提升论文的质量。

此外,允许多名同学同时选择同一个题目,要求各自写出论文提纲和设想,出题教师经过逐一讨论,从中选优。在此过程中,教师具有选择权和拒绝权,这给了学生对题目进行主动思考的动力,以往的被动接受有所改观。

2.签订任务书

选题确定后,指导教师与学生签订论文指导任务书,明确毕业论文的目的、内容、要求和时间节点等。任务书包括毕业设计题目,学生应阅读或翻译的文献、资料,毕业论文要点,进程安排,根据大纲要求对学生毕业论文提出明确的工作要求(包括文献综述、论文实验记录、论文调查项目及内容、外文翻译篇数或字数、毕业设计说明书字数、图纸张数及其他相关技术指标,毕业论文字数等)和毕业论文工作期限等。任务书签订后,指导过程严格按照任务书的要求和时间节点执行,学生如未按照要求开展论文工作,指导教师可以提示、警告,并可根据实际情况解除指导关系。同时,教师有责任和义务为学生提供学术指导和一定的数据支持。

3.中期评估

正式答辩前的一个月,学院将以系为单位对毕业论文进行中期检查。学生需按照学校对毕业论文的统一要求完成文献综述、论文实验记录、毕业论文、实习周记等材料后,按时间节点提交相关材料,指导教师提出修改意见,学生不断修改完善,至少三次。如无故不参加中期检查或中期检查不合格者,将不予参加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具体要求包括:

(1)任务书、文献综述、文献综述成绩评定表、实習报告、毕业实习评定表,以上内容须完成。

(2)毕业论文需完成80%;如未达到80%,但达到50%以上者,予以警告;如未达到50%者,视情况予以延期答辩处理。

(3)各系指派专人教师负责学生的检查及记录工作,记录内容包含有无任务书,文献综述及成绩、实习报告、毕业实习评定表内容是否完整,完成论文80%的人次、未达到80%,但达到50%以上人次、未达到50%的人次。

中期检查分为指导教师自查和教研室互查两个阶段,在学生现有工作基础上对其论文的内容、方法提供修改和完善建议,避免学生后期走弯路。对于中期检查不合格的学生,将给予警告,督促其尽快达到要求,并于10天内再次提交材料,如逾期还未达标,取消当年毕业设计(论文)答辩资格。

4.学位论文相似性检测

为进一步加强学风建设、规范学术行为,严明学术纪律,杜绝学位论文造假、抄袭剽窃等学术不端行为,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答辩前需对拟申请学士学位答辩的毕业生进行学位论文相似性检测。

学生向学院提交学位论文的电子版(除去封面、目录、参考文献、附录、致谢、公开发表论文等个人和导师信息),图书馆对提交的论文进行检测,检测工作由系统自动完成,并出具书面的全文标明引文报告单,统一向送检学院及学校进行反馈。

学士学位论文的总文字复制比原则上需小于或等于40%,优秀学士学位论文的总文字复制比必须小于或等于30%。总文字复制比超过40%的论文,将由学院答辩委员会根据学士学位论文的实际情况判定是否合格。

检测报告作为学位申请人员参加学位论文答辩的重要佐证材料,无检测报告者不准参加答辩。

5.预答辩

预答辩在正式答辩的前一周进行,以全真模拟答辩的形式开展,学生在规定的时间里将毕业论文的主要成果制作PPT进行汇报,指导老师对学生的论文内容以及答辩时的语速、仪态等进行点评和质疑,并提出修改意见。

6.现场答辩与二次答辩

根据评分结果,原则上规定班级排名后15%的学生为答辩不合格(如有特殊情况,将不限于该比例),这些学生将进入二次答辩环节,即在给定的5-7天时间内,学生在老师指导下修改、完善论文,后再次进行答辩。二次答辩为最终答辩,如果通过则给予合格的成绩;如还未通过,则该学生无法按时获得学位。

三、结语

毕业论文设计是大学本科教学计划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步骤,同时也是一项包含学生、指导老师和管理部门等要素的系统性工程[2]。近年来,高校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整体有所上升,但对于论文的过程监控上尚存在一些不足,对本科学生的培养质量产生一定影响。本文对新疆農业大学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过程控制体系进行了梳理,从论文的选题到执行过程中的监督,再到最后的答辩,基本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全程质量监控体系,是对高校本科教育和考核方法的一次探索,同时也从制度上为本校GIS专业本科生培养质量提供了一定的保障,今后还应不断加强过程管理,建立动态监测评价体系,继续推进本科论文质量提升。

参考文献:

[1]张丽, 朱磊.技能大赛在GIS专业教学中的作用[J]. 时代教育, 2015, 2:62.

[2]彭金栓,徐磊,邵毅明. 本科毕业论文过程质量监控体系探析[J]. 西部素质教育, 2015, 1(11): 3-4.

作者:努尔麦麦提·艾尔肯 朱磊 武红旗 姜小三

第二篇:综合性大学地理科学专业本科教师教育改革初探

一、地理科学专业本科教师教育教学改革背景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教师专业化对高校教师教育提出新要求

教师专业化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对高等师范院校教师教育的根本要求,也是21世纪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潮流。在教师职前教育阶段,作为教师教育主要承担者的各类高等师范院校必须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本要求出发,根据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进行教师教育培养模式和教学改革,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与内容调整教师教育的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和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方法。2011年10月8日教育部又颁布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以进一步深化教师教育改革,推进教师教育创新,全面提高教师培养质量。

2.高等教育需要提高本科教学质量

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后,高等教育逐渐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通过1999—2001年连续3年大幅度扩大招生,中国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从1998年的643万上升至2001年的1 214万。2001年普通高等院校在校生为757万,比1998年的361万增长1.1倍。这3年的大幅度扩招一举改变了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偏小、毕业生供不应求的状况,提高了高中毕业生的升学率,增大了高校高学历专业人才的供给量。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后,高等教育进入质量提高阶段,这一阶段的基本特征是在巩固改革发展成果基础上,通过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本科教学质量。

3.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与教学改革总体要求

高等教育的就业体制改革主要是改变过去“包分配”的就业模式,构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模式。对教师教育各专业本科办学影响深远的则是基础教育领域的教师专业化。1995年国务院颁布了《教师资格条例》,2000年教育部颁布了《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2001年4月1日起,国家开始全面实施教师资格认定工作,普通高校非师范毕业生也可以申请教师资格证,各级各类学校可以面向所有高校毕业生招收新教师,师范院校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竞争越来越严峻。同时,师范类专业毕业生也可以在非教育行业就业,与非师范类专业毕业生进行就业竞争。因此,地理科学专业本科教师教育教学改革必须以地理教师专业化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培养质量、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为核心价值。

二、综合性大学发展地理科学专业本科教师教育优势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地理科学专业教师教育专业化提出了很高要求。地理科学专业本科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中小学地理教师,这就要求地理科学专业本科毕业生除了要掌握地理科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还应了解、掌握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目前,青岛大学师范学院仍保持相对独立的办学管理模式,十分有利于发挥师范学院的教育学科优势并与基础教育进行合作。而作为综合性大学的二级学院,师范学院的地理科学专业本科教师教育教学改革更要依靠综合性大学的专业优势,提高办学水平和学生的培养质量。

与师范院校相比,综合性大学具有学科门类和专业多、综合性强、学术性强、师资力量雄厚等优势。在设置课程时,地理科学专业可以充分利用青岛大学的专业优势,引导学生通过青岛大学其它学院相关专业教师开设的公共选修课程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通过选修历史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门类的公共选修课拓展知识面,提高自身的人文与社会科学修养。在学科建设层面上,应通过与学校其它非教师教育专业的合作提升各学科办学层次、提高教师科研水平,从而提高教师教育的学术性。

三、综合性大学地理科学专业本科教师教育存在问题

1.过分追求课程体系完整性、教学内容重复

过分追求课程体系的完整性。为了向综合性大学相关学科专业看齐,提高地理科学专业本科教学的学术性,地理科学专业在设置课程时过于追求体系完整,课程内容繁杂。完整的课程体系是一个专业保证学生培养质量的前提,但在综合性大学中地理科学专业教师教育过分追求课程体系的完整性也存在明显的弊端,主要是各门课程教学课时数不够,教师感觉授课负担太重,学生感觉课业负担太重,学习专业课的兴趣降低。

教学内容重复。过分追求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导致地理科学专业本科不同课程在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前沿性学术问题等方面存在教学内容的重复,如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与世界地理、中国地理等课程之间,测量与地图学和地理信息系统2门课程之间,区域分析与规划和经济地理学2门课程之间均存在一定教学内容的重复。这增加了学生的课业负担,降低了教师的授课效率。

2.传统教学方法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

受教育理念和高校教师评价制度等多种因素影响,以往很多地理科学专业教师授课习惯“满堂灌”,通常是以自己从头到尾的讲授来完成课堂教学任务,这是典型的教师本位主义、知识本位主义。这种教学方式的缺点是教师拼命讲、学生拼命记、考试拼命背,学生不能发挥主动性自主学习,思想受到限制。一些教师即使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往往也是将所讲授内容搬到屏幕上“照本宣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更是受到了束缚。这样的教学方法已经落后于当前中小学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的全新教育理念和教学策略不能及时地渗透、体现在高校教师教育课堂教学实践中,必然导致高校培养出来的教师缺乏“职业适应性”,从而削弱教师教育的“师范性” 和“示范性”特点。

四、地理科学专业本科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构建

1.构建新课程体系的理论依据

地理科学专业本科教师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中小学地理教师。地理科学专业本科毕业生除应具备一定的地理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外,还应该具备从事基础教育教学工作所必需的心理学、教育学、教育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涉猎一些其它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构建的地理科学专业本科新课程体系应以为培养目标服务为基本原则,新课程体系在横向知识结构维度上含大学通识课程、地理科学专业课程、教育学科专业课程3大课程群;在纵向功能结构维度包含思想教育与综合素质课程、基础理论课程、专业技能课程、专业能力课程功能上是由低到高递进的4层次。

2.地理科学专业新课程体系的构成

大学通识课程群。大学通识课程群在功能结构维度上属于第一层次,即思想教育和综合素质课程。根据我国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拟设置的课程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代史纲要、形势与政策、大学语文、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计算机语言(C)、公共体育。由于地理科学专业招收高中理科毕业生,而中学地理课程却是具有跨“科学”和“人文与社会”两大领域特点的综合性课程,因此本专业大学通识课程群还应该包括培养学生人文与社会科学素养的课程,这可以通过要求学生跨专业选修历史学、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学科门类各专业的相关课程,或者要求学生在大学公共选修课体系里选修相关课程实现。

地理科学专业课程群。地理科学专业课程群在结构功能维度上包括基础理论课程、专业技能课程、专业能力课程3个层次。基础理论课程主要包括地理科学导论、地球概论、自然地理学、环境学概论、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中国地理、世界地理等。设置基础理论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形成基本的专业素养。专业技能课程主要包括测量与地图学、遥感原理与方法、地理信息系统、计量地理学、自然地理学实验与实习等。设置专业技能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解决本专业具体问题的方法和技术手段。专业能力课程主要包括遥感数字图像处理、自然灾害与减灾、区域分析与规划、地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区位论、区域综合整治规划等课程。设置这类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掌握本专业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和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形成解决实际专业问题的能力。

教育学科课程群。教育学科课程群在功能维度上应包括全部4个层次的课程。第1层次思想教育和综合素质课程有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第2层次教育学科基础理论课程主要有儿童发展与学习、教育心理学、地理教学论,设置这类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从事教育和地理学科教学工作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第3层次教育学科专业技能课程主要有中学地理课堂教学设计、中学地理教育与活动指导等,设置这类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从事教育和地理学科教学工作必备的技术、手段;第4层次教育学科专业能力课程主要有多媒体地理课件开发与制作,课程设置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能力。

基金项目: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基础教育研究计划项目(201004)

作者:韩同欣 张绪良

第三篇:初中地理乡土地理的渗透

一、初中地理教学中乡土渗透的意义

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学生身边的乡土地理内容,能够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中概念的理解,帮助学生养成观察生活的习惯。教师在讲解一些抽象知识时,可结合乡土地理知识将抽象知识转化为直观存在的事物,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并意识到地理学习联系生活的重要意义,从而积极深入生活、观察生活和了解生活,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地理学习水平。虽然我国近年来,经济不断进步和发展,但是我国很多地方还属于贫困落地区,面对当下的实际情况,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家乡的现状、所存在问题,进而使学生思考、分析当前家乡发展前景,使学生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为家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初中地理教学中乡土渗透的策略

(1)教师要熟悉本地地理。教师要对当地的地理了如指掌,才能高质量的完成初中地理中的乡土地理教学。一些学校中很多教师都是外地人士,要教好乡土地理,就必须熟悉当地环境,收集本地地貌特点、风景名胜等地理资料,还有一些乡土文学、乡土历史等方面的资料。不仅拓展教师的视野,加深对当地地理环境的认识,也能够在进行乡土教学时,对学生如数家珍地娓娓道来,用自身的知识和对本地环境的感情,感染学生,充分调动学生深入学习的积极性。

(2)指导学生进行野外考察。野外考察是对自然界中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感知活动,将地理教学的内容直观、形象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可针对一些地理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实际野外考察,带领学生去本地能够利用的地理资源,在野外考察过程中结合实际地理情况为学生讲授地理知识,能够加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深刻理解和记忆。并在考察时,让学生运用已有的地理知识进行实践活动。

(3)指导学生进行乡土地理调查。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乡土地理调查的实践活动。学生通过收集身边的资料,充分运用自身所学习到的地理知识和技能,以环境和发展等问题为中心进行乡土地理调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养成观察生活的良好习惯,使学生更加热爱家乡。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乡土地理的渗透,有助于学生了解自身所处环境的地理知识,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在实践中有效地应用,进而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加强学生的地理知识的学习,并帮助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人地和谐观,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教師应积极研究符合实际环境情况和学生个体发展的有效教学方式,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有效地渗透乡土地理,使学生充分认识地理知识的现实意义,积极自主的学习地理知识。

作者:王强

上一篇:音乐哲学论文范文下一篇:高校职称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