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社科论文范文

2022-05-10

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人文社科论文范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摘要]由于历史与现实的原因,高职院校人文社科科研面临困境。因此要理清对高职院校人文社科科研认识的误区,了解高职院校人文社科科研的价值,明确高职院校人文社科科研的对象,才能摆脱困境,促进高职院校人文社科科研的繁荣,为高职人才培养服务。

第一篇:人文社科论文范文

出教材学术精品 育人文社科英才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家大学出版社,至今累计出书万余种,形成了鲜明的出版特色,成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出版领域的响亮品牌。面对近几年来教材出版的新趋势,人大社本着“出教材学术精品,育人文社科英才”的宗旨,凭借着全心全意服务一线老师的热情出版了一大批突出实践性与时俱进的精品教材,并成为出版“十一五”规划教材数量最多的出版社之一。本期我们特别邀请了人大社八个分社的负责同志,请他们谈一谈人大社教材的优势与出版理念。

层次延伸 立体配套 专业细分 门类齐全

人大社法律出版分社社长 郭燕红

近年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在法律图书出版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从开卷公司的调查看,人大出版社的法律图书排名紧随法律出版社、中国法制出版社。从人大出版社每年仅出版一百多个法律图书品种来看,取得这样的品牌效益殊为不易。

法律出版分社承担着法学教材和学术专著的出版。在学术专著方面,我们近几年连续获得了几项国家级出版大奖。在教材出版方面,我们秉持“集成优质法学资源,提供全面教学方案”的出版理念,逐步形成了“层次延伸、立体配套、专业细分、门类齐全”的教材出版思路和规模结构。

“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是人大出版社最早开发、也是目前最主要的教材品牌系列产品,自1999年出版以来,深受教师和学生的好评,也获得了很多荣誉,例如14门核心课教材获得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企业和公司法》、《民事诉讼法》等7本教材被评为“教育部推荐教材”;该系列中又有30本被评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目前这套教材的整体规模已经超过了150本,包括了核心课教材、选修课教材、案例分析教材、教学参考书、双语教材、配套练习题集、学生常用法律法规等种类,同时还在网上提供了30多门配套课件,免费供教师和学生下载使用。

从2006年开始,“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还成功实现了向研究生层次的延伸,推出了“法律硕士研究生用书”和“法学研究生用书”。其中“法律硕士研究生用书”获得全国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处推荐,成为指导全国法硕教学的一套权威性教科书。

2007年,人大出版社又在法学专业细分教材上迈出重大一步。成功推出了“现代刑事法学系列教材”和“21世纪民商法学系列教材”两套专业细分教材,从而在法学专业细分教材上抢占先机,做到了最权威、最齐全、最新颖。

“现代刑事法学系列教材”由中国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组织编写,由中国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会长赵秉志教授担任总主编,这套教材涵盖了刑事法领域的所有重要课程,每个科目都选择该领域国内最出色的学者担纲主编,总计二十余本。

“21世纪民商法学系列教材”依托中国法学会民法学研究会和中国人民大学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由中国法学会民法学研究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王利明教授担任总主编,由中国民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担任学术委员,遍邀民商法学专业中崭露头角的中青年学者撰写体系化或者专题式的民商法教材,总计四十余本。 6949

提供教学科研等多方面的增值服务

人大社公共管理出版分社社长 刘晶

作为公共管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政治学、教育学图书出版部门的公共管理出版分社,自2000年起,出版了200多种能够代表国内相关专业学术水准、反映国内外相关领域最新研究成果的优秀教材。

公共管理是公管分社最主要的出版方向。与国内其他出版社相比,我们在公共管理类教材出版方面有着鲜明的特色:第一,教材产品线丰富。八年来,我们出版了170多种公共管理类教材,涵盖了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下设的各个二级学科。第二,作者阵容强大。在公共管理硕士(MPA)教学指导委员会及教育部公共管理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我们的公共管理类教材汇集了国内几十所著名高校的优秀教师,包括公共管理各相关领域学科带头人,突破了一个学校和一个区域的界限。第三,品牌优势明显。多年来,“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经典译丛·经典教材系列”、“公共管理硕士(MPA)系列教材”、“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21世纪公共事业管理系列教材”等的出版,得到了国内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学界的广泛关注和赞誉,更得到了市场的认可,国内众多高校的公共管理类本科生、研究生、教师及研究人员成为我们公共管理类教材的忠实读者,学界形成了“读公管书、找人大社”的共识,人大社公管图书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均名列前茅。

作为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材出版的重镇,我们一方面及时修订《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李景治)、《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高放)、《自然辩证法概论》(刘大椿)等经典文科教材,另一方面根据教材立体化开发的要求,对所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配以疑难解析、研究述评、教学案例、多媒体教学课件等教学辅助资源,为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服务。此外,“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将在2008年得到较大规模的完善;由国务院学位办推荐、顾海良主编的国内第一套“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教材”也将陆续推出。

教育学是公管分社新的出版方向。2008年,我们将主推“21世纪教育经济与管理系列教材”和“教育学经典译丛”两个系列的教材。

随着高校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巨大变革,我们及时调整教材出版战略,通过建立一百多门主干课程教学资源库,将信息技术与教学实际、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等有机结合,以更加丰富的内容、更为便捷的方式向高校相关专业的师生提供教学科研等多方面的增值服务,从而积极促进国内相关专业学科教育教学的发展与繁荣。

强调系统性,突出能力的培养

人大社人文出版分社社长 司马兰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人文分社出版的“21世纪传播学系列教材”,力图在有中国特色的传播课程和教材体系建设上做一些尝试。以扩大目前传播学教学的视野为目标,强调系统性,突出能力的培养,力图拉开本科生与研究生的层次。其特点有:第一,兼顾定量与定性研究方法,这是国内同类教材里所特有的,也是国外同类教材里不多见的。第二,结合传播研究的实际情况编写,争取做到有的放矢。教材使用大量传播经典研究的实例,配备了大量图表。第三,将传播理论与研究方法紧密结合。

这套教材第一批书目包括《传播学纲要》、《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导论》、《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视觉传播概论》、《网络传播》、《公关传播》、《跨文化传播》等。今后本教材系列还将继续加入其他具有前沿性的、具有现实意义的传播学课程的教材,将涉及政治传播、宣传传播、广告传播、全球传播、文化研究、修辞与演讲、女性与传播等更具有专业性、前沿性的题目。 6954

优秀教材要有浓厚的学术底蕴

人大社学术出版中心主任 李艳辉

学术出版中心主要负责哲学、历史、国学等专业领域学术著作和教材的出版。目前已经出版的教材主要包括:1,21世纪哲学系列教材;2)21世纪通识教育系列教材。

1)21世纪哲学系列教材。本系列教材包括两个层次:一是专著性教材,主要针对较高层次的高校以及研究生的教学,可以作为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二是贴近哲学系课程设置和教学需要的通用性教材,可供一般大学使用。其共同特点是,对各个学科的知识状况进行了客观的审视,在广泛吸收国内外相关前沿研究信息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建构了各门学科的知识体系。本系列教材对国内以往同类教材中有价值的成果进行了科学的整合,对国外同学科的先进方法与合理观点进行了大胆的借鉴,同时对中国特色也给予了充分的考虑。因此,本系列教材既实现了知识创新,又符合我国教育与教学改革的要求,同时也能满足广大学生对知识与智慧的渴求。此外,本套教材作者阵容强大。系列教材的著者和主编分别为人大、北大、吉大、社科院等单位颇有建树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他们有深厚的专业功底和很强的学术敏感性,对西方的学术规范有深入了解,因此其作品视野广阔,思路清晰,眼光独到,见解深刻。目前,共出版各种教材15种,有6种被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近年我们组织作者在吸取师生意见的基础上对部分教材进行了修订,并针对新兴的交叉学科编写了新教材,如《中国管理哲学导论》、《应用伦理学导论》等。

2)21世纪通识教育系列教材。为了满足全国普通高校开设通识课程的需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在广泛征求专家意见和对几十所大学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推出该系列教材。其宗旨是拓宽学生的视野,扩大其知识面,提高其人文素养,塑造其科学精神。本系列将陆续推出由兼具专业功底和教学经验的优秀作者编写的、涵盖了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素质教育精品教材,为我国的人才培养服务,为高等教育服务。目前已经出版涵盖文史哲和艺术等学科教材共13种。

三面出击多出经典

人大社经济出版分社社长 王克方

秉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教材学术精品,育人文社科英才”的理念,经济出版分社致力于推出“优质的大学教材,前沿的学术著作,经典的引进精品。”出版物范围包括:经济学、国际贸易、财政、金融、高等数学、信息系统与管理等。

1、大学教材。作为全国高等文科教材出版中心,我们出版了一大批如《西方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经济数学》等影响力很大的教材。目前,我们部门拥有高校教材约210种,其中,“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46种,教育部推荐教材39种,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材52种。“分层次,主体化”是我们教材出版的具体做法。

所谓“分层次”是指根据不同层次的教育,组织专家编写不同需求的教材。影响大、评价高的本科教材有“21世纪经济管理类核心课程系列教材”、“21世纪经济学系列教材”、“21世纪国际经济与贸易系列教材”、“经济管理类课程教材/税收/金融/证券/保险/银行/投资/信用管理/国际贸易系列”、“经济应用数学基础系列教材”、“大学数学立体化教材”、“21世纪实用经济数学系列教材”、“教育部面向21世纪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系列教材”等等。针对非研究型大学的需要,我们出版了“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应用型规划教材”。根据高校教学的需要,我们推出了“高等院校双语教材/金融/国际贸易/税收系列”。经典的研究生教材有“经济学研究生教学用书”、教育部推荐的“金融学研究生核心教材系列”、“美国MBA金融学系列教材”等。

所谓“立体化”是指利用现代化的技术,开发与教材相配套的网络产品。目前,已挂网的教学课件73个,教学资源库16个。

2、学术著作,为实施品牌兴社的战略,我们出版了国内外大批优秀学术著作。包括:‘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计划的“中国经济问题丛书”;以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力作为主的“当代世界学术名著·经济学系列”;以中青年作者为主的“财经科学文库”;在业界享有知名度的“中国资本市场研究报告(系列)”、“中国保险发展报告(系列)”、“资本市场评论精粹”;集合了政产学研界专家精华的“金融理论·国内著作”、“金融实践·国内著作”;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资助的“金融学文献通论”;获首届中国出版物政府提名奖的“开发性金融”;“金融学前沿译丛”;“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系列研究报告”,等等。

3、引进版图书。自20世纪90年代人大社出版发行了国内第一套引进版图书《经济科学译丛》之后,我们相继推出了“经济科学译库”、“网络经济译丛”、“剑桥高级经济学译丛”、“演化与创新经济学译丛”、“小企业译丛”、“公司治理经典译丛”、“资本市场运作经典译丛”、“企业理论经典译丛”、“金融学译丛”、“现代金融市场系列”等。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经济分社不仅拥有国内一流的作者资源,而且拥有一支能力强、专业水平高的编辑队伍。分社全体员工积极开拓,努力进取,力争为全社会奉献更多更好的经济类出版物。

追求最新的教学理念

人大社外语出版分社社长 刘岩峰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外语出版分社是一个年轻的、专业化的出版团队,致力于研究生英语教材、大学公共英语教材、英语专业教材、第二外语教材、专业英语教材及选修课教材等产品的出版工作。外语出版分社依托人民大学出版社的良好的声誉和平台,遵循各类课程的教学要求、追求新的教学理念、采用电子技术和网络技术,出版了一大批质量优良、深受广大师生喜爱的好教材,被全国数百所大学采用,获得了广泛的称誉。

《新编研究生英语系列教程》(第二版)是北京市研究生英语教学研究会主编的一套优秀教材。自2004年出版以来,累计发行20多万册,被300多所大学采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007年,北京市研究生英语教学研究会对本套教材做了全面的修订。修订后的教材修改了广大用户在使用中发现的错误、吸收了近年研究生英语教学的新观念和研究成果、配备了较为完善的PPT教学课件、重新翻译了课文,使本套教材更加适合当前研究生英语课时减少、对实用性的要求提高等新的形势,并在练习设置等方面与研究生英语水平测试紧密地结合起来。为适应分级教学的需要,保留了“基础级”和“提高级”的特色。

从2008年起,人民大学出版社对使用本套教材的广大教师开展培训工作。出版社邀请各册书的作者、使用者以及英语教育专家、测试专家等展开讨论,共同探讨当前形势下研究生英语教学的改革与发展,以及教材设计与水平测试等重要问题。6955

出版最稳定和实用的高教教材

人大社工商管理出版分社社长 于波

自20世纪90年代人大出版社引进“工商管理经典译丛”及全面推进21世纪工商管理类教材以来,人大社的工商管理类国书品牌得到了广大读者的认可,在高教教材的品牌认知度始终位居前列。近20年来,一代代人大出版人执著地守护着这一品牌,付出了智慧和辛劳。

总体讲,工商管理分社图书包括教材、学术专著和一般图书。其中教材横向又分原创教材、引进翻译版教材、引进影印版教材和引进影印删减版教材;按纵向涉及管理学专业下的各学科门类,每一类别教材又涵盖本科、研究生、MBA及同等层次。

以工商管理经典教材·双语教学推荐教材为例。全套5个子系列(核心课、国际化管理、市场营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会计与财务),几乎涵盖了管理学专业下所有的学科基础课和普遍开设的专业必修课。这套教材的特点是:

1.版本经典。选取了与欧美同步的最经典版本,如科特勒的《营销学导论》、罗宾斯的《管理学》、《组织行为学》、所罗门的《消费者行为学》、希特的《战略管理》等等,使学生能在第一时间使用国际上最好的英文教材,获取最新的知识。

2.配套翻译版。经典教材是以英文为主,为配合国内教学中的课时安排做了适当删减,但统一以英文形式出现,以方便双语教学。为方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原文内容,90%的版本都同步出版了翻译版本。

3.配套教辅齐全。这套教材的原出版者都是国外最知名的出版公司,他们可提供非常全面的教辅资源,包括PPT教师手册、习题库、术语表等,非常便于教师教学使用。

工商管理分社总体教材开发思路都是基于此,原创教材“21世纪工商管理系列”、“教育部面向21世纪人力资源管理系列”、“人大版会计系列”、“21世纪统计学系列”等及引进版教材“工商管理经典译丛”,其课程选取皆是体现国内高校课程开设情况,成系列开发,选取经典版本,选取教学骨干教师参与编写或翻译,经过十几年到几十年的版本修订,沉淀出最稳定和实用的高教教材。研究生及以上层次还辅以学术专著及学科前沿论丛,全面服务于教学,在此理念引导下,打造最强阵容和规模的高教教材品牌。 6950

尽心倾力为一线老师服务,促进职业教育发展

人大社教育出版分社社长 罗海林

教育分社以高等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和远程教育类教材的开发、编校、宣传营销为主要工作,承担着出版社相关领域内教材、专著、译著、引进图书和配套电子出版物的出版任务。目前,分社在上述领域有影响的产品主要有:“21世纪高职高专精品教材”系列、“21世纪高职高专规划教材”系列和“21世纪远程教育精品教材”、“21世纪成人高等教育精品教材”等,包括近百种“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北京市精品教材、部委的规划教材。

分社选题策划以社会需求为基本依据,以就业为导向,重点培养学生的技术运用能力和岗位工作能力,同时贯彻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技能证考试相结合的精神。目前,我们推出了会计、国际经济与贸易、电子商务、市场营销、法律、会展策划与管理、物流管理、物业管理、旅游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金融理财、工商管理、文秘等多个系列的教材。为了方便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教材提供了电子课件、教学指导、案例素材等教学资源,符合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社会需求,从而受到了众多普通高校、成人院校、网络学院、独立学院、电大、高职高专院校的欢迎,享有良好的口碑。

2008年,分社在保持并扩大原有品牌优势与产品优势的同时,努力开发工科新领域产品。我们依托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机电专业的专家指导,先后组织全国20多所高职院校的院系领导及骨干教师召开了多次教材建设研讨会,对机电类高职教材的编写指导思想、教材定位、特色、名称、内容、篇幅等进行了充分的论证,并成立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机电类专业规划教材编委会,组织出版了第一批高等职业教育机电类专业教材。我们还将陆续推出数控、电气自动化、汽车运用与维修等系列教材。

“尽心倾力,紧密贴近师生需求;与时俱进,不懈推出精品教材”是分社坚持的工作理念,愿通过我们的扎实工作,为师生提供更加优质的产品与服务。6952

第二篇:高职院校人文社科科研定位分析

[摘 要] 由于历史与现实的原因,高职院校人文社科科研面临困境。因此要理清对高职院校人文社科科研认识的误区,了解高职院校人文社科科研的价值,明确高职院校人文社科科研的对象,才能摆脱困境,促进高职院校人文社科科研的繁荣,为高职人才培养服务。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人文社科;科研

笔者曾在《高职院校人文社科教育定位、现状及改进策略》一文中对当前高职院校人文社科教育的现状做了简要分析。然而,对高职院校人文社科教育而言,高职院校人文社科科研所处的境地更应引起我们深思。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改变高职院校人文社科科研不容乐观的现状,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人文社科科研,首先要明确高职院校人文社科科研的定位问题,理清萦绕在我们脑海中的一些模糊的认识。因此,笔者将就这一问题进行分析。

一、高职院校人文社科科研的认识误区

(一)在对待整个高职院校科研的认识上

这种观念认为,高职院校最主要的职能是进行人才培养,只要把人才培养好就够了,而搞科研是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所要从事的事情。这种观念有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从高职院校的历史看,大多数高职院校是由中专、技校或中职学校升级或演化而来,缺乏科研的传统与基础,同时也缺乏对待科研的科学态度。从现实看,近些年高职教育迅猛发展,在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时,师资队伍的规模却未能保持同步,导致教师教学任务繁重,从而进一步在无形中强化了这一观念。然而,因为人文社科在高职院校的特殊境地,当这一观念表现在人文社科教师身上时,影响就更为深远。

(二)在对高职院校人文社科与理工科的关系的认识上

从整个社会大环境来看,不难发现目前社会上普遍存在着重理轻文现象,片面认为理工科以及自然科学是科学,潜意识里认为哲学社会科学的科学性不强。在科研的分类上,人们普遍把高职院校的科研归为技术应用性研究或技术开发,这主要是针对高职院校的理工科而言的,人文社科科研难以找到自己的归宿。诚然,高职院校人文社科研究的成果难以直接应用于社会生产与生活,难以直接转化为经济效益,但以此来贬低,甚至否定高职院校人文社科科研的价值是不对的。人文社科科研产生的社会效益是间接的、隐性的,同时也是巨大而深远的。

(三)在对高职院校人文社科科研目的或者说科研动力的认识上

相当一部分人,甚至高职院校人文社科科研的研究者在潜意识中有一种错误的认识,就是认为进行科研是为了职称评定和职务晋升。这种认识误区虽然也有其现实的原因,但其危害是巨大的。这种观念首先会导致研究缺乏内在动力,一旦职称和职务问题解决了,科研就懈怠了。其次会导致研究者重数量轻质量,片面追求课题或论文的等级及数量。同时,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研究者对自己的科研生涯和研究领域缺乏系统的规划,导致四面出击,无的放矢。

二、高职院校人文社科科研的价值定位

(一)科研是高职院校人文社科的重要使命之一

“高等学校应以培养人才为中心,开展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这是我国《高等教育法》对高校职能的一个基本定位。这里的问题首先在于高职院校是否属于高校?毋庸置疑,高职院校属于高校,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分类。因此,科学研究自然是高职院校的职责之一。这一点,不能因为高职院校科研发展相对滞后的现状而对其进行否定。其二,高职院校人文社科是否需要搞科研?诚然,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搞好技术应用型和技术创新型研究是高职院校科研的主要任务。但是,这个“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是有前提的,即“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而这一前提条件实现的重任就落在了人文社科教育的头上。教育和科研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因此,做好科研是高职院校人文社科的重要使命之一。

(二)人文社科科研是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

如前文所述,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適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实现全面发展的人才目标,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必须加强人文社科教育。而要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的人文社科教育质量,必须对教育的对象、教育的载体、教育的内容和教育途径等方面进行深刻的研究与了解,使之适应时代和社会的需求,符合市场和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反之,如果缺少了科研,高职院校的人文社科教育便如同闭门造车,失去了市场的针对性、内容的前沿性和方法的有效性。因此,做好人文社科科研是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

(三)科研是高职院校人文社科教师自我提高的路径之一

作为高职院校的人文社科教师,绝不能仅仅把自己定位为“教书匠”,只要上完课便可以万事大吉。当今的时代是一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新旧知识的更新速度之快会超越我们的想象,曾经那种想吃透一本教材就能吃通整个课堂的做法如今是绝对行不通的。尤其是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是为满足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决定了教学的内容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因此,高职院校人文社科教师必须把促进自我提升贯穿于整个职业生涯规划的始终。通常自我提升的途径主要有自主学习、培训进修等。除此外,科研也是自我提升的一个重要途径。基于此,高职院校人文社科教师要在搞好教学之余,致力于结合区域经济、社会、行业和企业的实际,研究本学科理论前沿;结合教育新载体,研究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等。

(四)搞好人文社科科研还可以促进高职院校内涵的提升

对社会而言,人文社科在人类文明进化的历史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对一个国家而言,人文社科的状况体现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体现着一个民族的素质和文明程度;对一所学校而言,人文社科的氛围与研究水平体现了这所学校办学的综合水平。人文社科科研水平的提升更是衡量一所学校办学水平、办学质量的标准。一所好的学校,其良好的人文精神必然对学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当前,高职院校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完成了办学规模的飞跃,正进入内涵发展时期。人文社科科研关系到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要提升高职院校办学的内涵,不能只重视教学和专业技术应用研究,人文社科研究不可轻视。

三、高职院校人文社科科研的对象定位

前文分析了高職院校人文社科科研的价值,但问题远没有解决。有些高职院校的人文社科教师不是不知道科研的重要性,也客观上存在现实的逼迫,可还是没有付出多少行动。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不知道何从下手。基于此,有必要对高职院校人文社科科研的对象进行大概的定位。

(一)教育教学是高职院校人文社科科研的主要突破口

教学与科研是高职院校两大重要的支柱,以科研促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是高职院校应该树立的教学理念。高职院校人文社科教育教学与人文社科科研两者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关系。搞好人文社科科研有助于高职院校人文社科教师提高专业水平,了解学科前沿,从而提高人文社科教育教学。同时,教育教学也是高职院校人文社科科研的主要突破口。高职院校教师在从事人文社科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会积累很多的经验,这些经验需要总结,并进一步得到提升。因此,高职院校人文社科教师要从这一主要突破口出发,研究教育规律和教学方法,这是可行而且有必要的。

(二)学科前沿是高职院校人文社科科研的必要选择

人文社科具有历史时代性。无论哲学社会科学,还是文学艺术学,都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时代特征,体现了时代的精神内容。高职院校的人文社科研有必要研究学科前沿,研究所在学科在当前时代的新特征、新内容,并创新教学内容体系,把它们转化到教学或者人才培养中。同时,人文社科教育或者说传播的载体也具有时代性,研究这种新的传播载体也属于学科前沿的范畴。当前,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为人文社科的教育和传播提供了新的途径,研究和应用这些新途径也是十分必要的。以哲学社会科学为例,当前中国经济社会迅猛发展,文化大繁荣,这为高职院校哲学社会科学的教学与科研提供了新的内容。而以手机终端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在拓宽哲学社会科学教育的途径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新的挑战。这些内容对高职院校人文社科科研来说都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

(三)企业文化是高职院校人文社科科研的重要内容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说到底,就是为企业培养专门性人才,绝大多数高职毕业生最终会走向企业。为实现这一目标,专业课负责技能的培养,而人文素养培养的重任则落到了人文社科课程的肩上。高职院校人文社科科研以企业为视角,切合高职院校人文社科科研的实际,满足高职人才培养需要,顺应校企合作的办学趋势。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的本质特征之一,而科研合作也是校企合作的重要内容,但这种科研合作不能仅仅停留在专业技术应用方面,人文社科同样可以纳入其范畴。因此,高职院校人文社科教育和科研人员要重视企业文化的研究,重视把对企业文化的研究融入人文社科教育中,从而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四)基础理论研究是高职院校人文社科科研的有益补充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基础理论研究让绝大多数高职院校人文社科教师望而却步。然而随着一些高职院校引进高学历、高层次的人才,基础理论研究也不再高不可攀。高职院校人文社科教师不妨涉足一些相关的基础理论研究,当作科研对象的有益补充,虽然未必能出重大成果,至少可以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

总之,由于历史与现实的原因,高职院校人文社科科研面临发展的瓶颈。要突破这一瓶颈,首先要解决思想认识的问题。只有纠正对高职院校人文社科科研的一些错误认识,了解高职院校人文社科科研的价值之所在,并结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特征正确定位高职院校人文社科科研的对象,才能突破瓶颈,促进高职院校人文社科科研的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王进鑫,刘黎,程静.高职高专哲学社会科学科研工作现状及其对策[J].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12).

作者:周先阳

第三篇:浅谈高校人文社科科研柔性管理方式

摘 要:在以往,为了提高科研管理效率,高校往往会采取严格的规章制度来约束相应的科研行为。规范的制度为科学研究提供了标准和依据,使得高校的科研能够井然有序地进行,以此来保证高校的教育教学水平,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及科学技术手段的改进,高校开始探索与过去的“刚”性管理模式相对应的“柔”性管理模式,即更加讲求人性化,关注研究者的科研情绪,这种管理理念为高校科研开辟了新的路径。

关键词:高校人文社科;高校科研;柔性管理

引言:

高校人文社科也就是指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主要关注的是人的情感及精神问题,被研究的对象一般都具有强烈的主观意识,研究的大类基本上可以分为哲学、宗教及历史等。而社会科学研究的则是与社会现象有关的事物,一般来说具有具象的特征,研究的大类上有政治、军事、法律等。一直以来,高校的人文社科都践行严格规范的管理制度,为了不断适应科学研究的发展趋势,高校也开始实行人性化的管理模式。

一、传统的高校人文社科管理

人文社科科研关乎着高校的学科建设及教育发展,因此,在高校的人文社科科研管理方面,一直都习惯于采用系统化的规范来约束科研行为及为高校的人文社科科研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但是经过长期的时间检验,发现这种管理模式存在一定的局限。

(1)管理制度较为刻板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不可否认的是,完善的规章制度有利于管理人员高效地开展工作,在一定的体系内,系统化的制度能够保证各项工作有序进行。长期以来,高校的人文社科科研都是讲求严格的层级制度,每一项科研工作的开展都需要自上而下的一系列齐全的手续,从项目的开始到结项都必须在规定的程序内进行,这样的管理让高校的人文社科科研失去了一定的自由度与生命力,限制了科研的发展【1】。

(2)缺乏科学的激励机制

随着高校教育教学的不断发展,对广大科研工作者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课题的申请到项目的实施过程都可谓是困难重重,传统的高校人文社科科研往往只重視科研成果,以科研数量来衡量科研水平,导致高校的人文社科科研成果中品类数量繁多,质量确是良莠不齐。传统的激励制度下,科研工作者基于巨大的压力也只能在质量和数量方面有所偏废。

二、柔性的高校人文社科科研管理

不难发现,现存的高校人文社科科研管理已经难以满足科研工作者的需求,对于科研管理工作人员来讲,实施的难度也越来越大,现代社会要求的是以人为本,更加人性化的管理机制。

(1)提高科研管理人员的管理素质

柔性管理理念的提出是要以科员人员的情感需要为中心,关注人文社科科学研究的过程,此时,就需要管理人员及时跟进科学研究的进程,满足各类科学研究人员的汇总中个性化需求。所以说,要培养高素质的科研管理人员,才能促进柔性管理的有效推广。

(2)协调科研管理中的各种关系

高校的科研制度在短时间内无法做出重大的调整,只能依据具体的科研要求来适当改善传统的科研管理中存在不足之处【2】。我们都知道,某项科研成果的出炉历经的过程也是相当的复杂的,所以要协调好科研管理中的各种复杂关系,各个环节都需要灵活变通,最大限度地满足高校人文社科科研的需要。

三、总结

高校人文社科科研管理的柔性制度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及实践的过程,在科研管理过程当中,单纯实施柔性管理也是不行的,更多的是需要刚柔并济,在严格的管理制度的基础上,适当进行一定的柔性辅助管理,这样既保证了科研管理的有序化,也为高校人文社科的科研管理提供了充分的自我发挥的空间,使得科研成果的质量能够得到有效的保证。

参考文献

[1]徐维英.高校人文社科科研柔性管理模式探讨[J].江苏高教,2013(02):43-44.

[2]密佳音,董亚男.人本与柔性:高校科研管理的理念与实现[J].法制与社会,2011(32):226.

作者:蔡雪娇

上一篇:机械科技论文范文下一篇:教育法律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