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阅读能力提升之我见

2022-09-12

当代教育家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 就是要养成习惯。”习惯是指人在一定情境下自动化地去进行某种动作的需要或特殊倾向。根据大纲和小学语文整改精神, 在教学中, 应该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交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以读、背、说、写为主要的活动方式,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使学生逐步具备自能读书、自能作文的能力。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师讲学生听, 教师问学生答的现象。这样, 不能从实质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学生的词汇、说话、朗读、概括、思维能力都得不到真正的提高。那么,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呢?笔者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一、教给阅读方法, 培养阅读能力

(一) 知道预习, 教方法

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个重要方法, 是提高课堂教学环境质量的重要环节。学生刚上三年级不会预习, 我就把预习拿入课堂, 集中上好预习指导课, 教给学生预习方法: (1) 熟读课文, 要求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 边读边想, 读后能比较准确地回答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3) 要借助字典认字, 理解词语。如在教学《小萝卜头》这课时, 让学生按上诉预习方法学习课文, 当学生熟读课文, 说出课文主要内容, 并借助字典认字, 理解词语, 把不理解的句子画上记号。再让学生回顾刚才的学习课程, 让学生自己归纳出预习的方法和步骤。这样, 在课堂上指导三、四篇课文, 学生就基本掌握了预习方法和步骤。

随着阅读训练项目的进行, 预习要求也相应提高, 在上诉训练的基础上, 再给学生布置方向性预习提纲, 让学生有所遵循。学生课前做了充分预习, 不仅提高了效果, 为大量阅读创造了条件, 而且学生通过预习掌握了预习方法和步骤, 提高了自学能力, 使阅读起步训练有了一个很好的开端。

(二) 上好精读课, 教学法

集中识字后的阅读教材是按单元分组的形式编写的。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如何进行有目的地阅读, 如, 为积累知识为目的, 可以精读;为欣赏为目的, 可以朗读;为了消遣, 可以速读, 浏览;为搜集资料, 可以跳读等。[1]教学时, 要抓住本单元本组的训练重点, 以精读带略读, 以课内带课外, 以一篇带多篇, 有重点地、有计划地训练学生, 逐步提高独立阅读能力。

二、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确定不同的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 才能有学习的快乐;有了兴趣, 学生才会自觉地去学习, 去探索。学生只有对读书感兴趣, 才会在阅读方面有最好的收获。在学校, 教师每天留出一刻钟时间, 指导学生进行读报, 天天如此, 最后形成儿童的自觉行为, 哪一天不读书, 不读报, 就寝食难安。在这当中, 教师和家长要充分考虑到孩子的兴趣、个性, 要给孩子自由选择阅读材料的空间, 循序渐进, 慢慢进入正轨。这一良好习惯的养成, 对人的一生将有极大的帮助。

1.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 抓住重点, 精读品味。如《迷人的九寨沟》一文主要写了九寨沟迷人的风光, 描写九寨沟的三个段落是文章的重点部分。在这儿, 我设计了这样的提问:作者描写九寨沟的部分中你喜欢那一段?有的学生说:“喜欢描写海子的”有的说:“喜欢描写深秋的九寨沟的。”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 在熟读的基础上读出感情, 在此基础上指导背诵。这样既完成了课内的教学任务, 又减轻了学生的课后负担。

2.以读为主, 以读代讲, 突出主体。新大纲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就必须让学生充分地读书。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要求读通、熟读, 精读课文还要求读出感情, 有些篇目还要求背诵。所以, 教师在课堂中必须给学生充足的时间, 让学生自主地、充分地读书, 在读书中整体感知, 在读书中有所感悟, 在读书中培养语感, 在读书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3.把朗读过程渗透阅读中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不同理解和体会, 在朗读中重音、停顿、语气等都会有差异。因此, 在阅读教学中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朗读评议过程, 变“要我读”为“我要读”。评读的步骤为:指名读—评读—带着理解读。实践证明:评读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学生在评议中能抓住关键词句, 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评读能真正做到以读代讲, 突出主体。

三、指导学生在读正确、读流利的基础上多读, 发展学生的语言

朗读是学生学习作者的书面语言的一种重要手段;说话是学生自己口头语言的表达。要把话说的好, 说的形象生动, 合乎逻辑, 能准确地表达情意, 就得先朗读课文, 先学习书面语言, 灵活运用书面的语言来表达情意。

朗读的基本要求是:读正确、读流利。但是我们发现低年级的学生常常是拖腔唱读。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他们刚刚开始识字, 认识的汉字不多, 又很陌生, 一边读一边还要想想这些汉字的读音, 所以读书的速度就慢了。那些汉字记得熟练的学生, 朗读课文比较正确流利, 而那些汉字记得生疏的学生, 朗读课文就比较困难, 边读边认字, 就形成唱读。久而久之, 就很难改正了。所以, 要学生读正确流利首先就要抓好识字教学, 而且要不断巩固识字。

低年级的阅读教学要做到多读少讲, 甚至做到以读代讲。实践证明:经常地朗读课文能帮助学生掌握如何正确运用词句;能使学生把作者的书面语言变成自己的口头语言。从这里可看出多朗读, 加强朗读训练可以发展学生的语言。例如, 《我的战友邱少云》中有这样两句话: (1) 烈火在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熄灭。 (2) 从发起冲锋到战斗结束, 才二十分钟。两句话都有一个“才”字, 但意思截然不同。学生经过多次朗读弄懂了两个“才”字的意思, 第一个“才”表示时间长, 第二个“才”表示时间短。并且发现了一个规律:“才”字用在表示时间的词语后面表示时间长, 用在表示时间的词语前面表示时间短。学生就这样在朗读中积累了“才”字的用法。

只有加强朗读、多读, 学生积累的词汇就越多, 对于发展学生的语言就越有帮助。

四、教会学生理解地读, 边读边思考, 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小学生读书往往像和尚念经一样, 虽然眼睛看着书, 口在念, 但心却不在课文里。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另一方面与教师为培养学生边读边想的习惯有关。所以, 教师要教会学生一边读一边想, 养成边读边想的良好习惯, 让学生学会理解地读, 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如《草原即景》一文的第一段, 萧乾描绘了他到草原所看到草原美丽的景色。在教学中, 我先引导学生边朗读边思考: (1) 作者笔下的草原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些句子中感受到的? (2) 作者是如何来描写草原的? (3) 你心中又产生了哪些疑问?草原的景色如诗如画, 假如你身临其境又有什么样的感受?在引导学生反复读, 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加深。

五、启发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有感情地朗读, 陶冶学生的情感

如何启发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呢?如果教师只是简单地要求学生“读的生动一点”, “要读出感情来”, 那是没有用的, 因为学生不知道怎样读生动, 怎样读有感情, 如果只是机械的提示学生哪儿要重、哪儿要轻、哪儿要高兴、哪儿要悲痛那更有害无益, 那样学生会读得矫揉造作。我们只有启发思考、想象、查解了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从而受到感染, 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和表达的愿望, 才能使他们自然地读出感情来。

再如《第一场雪》描写雪后的景色一段, 应紧扣课文主题, 抓住“粉妆玉砌、毛茸茸、亮晶晶、蓬松松、沉甸甸、玉屑似的、五光十色”等词语的理解, 让学生充分理解这些词语的表达课文中心的重要作用, 并通过反复朗读使学生体会到作者喜悦的思想感情, 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在阅读教学中必须发挥朗读在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 加强朗读训练, 全面提高阅读教学质量。

课外阅读是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形式, 关于课外阅读的意义, 众说纷纭。“课外阅读可以巩固课内所学过的读写知识, 提高阅读和写作水平”;“课外阅读能扩宽知识面, 陶冶情操, 培养自学能力, 促进少年儿童健康成长”;“课外阅读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孩子整体语文素质, 为孩子的人生打好底色, 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等。新课程改革更关注学生的主体发展, 学生也就有个更足够的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 有利于开辟“课外阅读”这片绿洲。让孩子尽情徜徉于激情和人文的课外阅读中, 孩子是幸福的也是快乐的。

六、加强读写结合训练

徐特立先生说:“不动笔墨不读书”。阅读时边思考边动笔, 可以抓住重点, 深入理解;做摘录, 记笔记可以及时记下心得体会, 对积累资料和活跃思想十分有利。根据课文内容让学生进行仿写、改写、缩写等训练。实践证明, 让学生在读写说的过程中更好的感知了课文, 理解了课文, 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摘要:语文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渠道, 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语文教师对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缺乏重视, 然而, 一个人的阅读能力的好坏足以影响其一生的学习生活。为此, 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师的一项紧迫任务。

关键词:小学生,阅读兴趣,阅读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 [2]刘毅.语文教改新趋势[M].

[3] 苏立康.小学学科教学论 (语文) [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8.

上一篇:水下生产系统流动保障管理策略的研究下一篇:浅谈学校办学理念和《品德与社会》教学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