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增效减负之我见

2024-04-11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增效减负之我见(精选8篇)

篇1: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增效减负之我见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增效减负之我见

-教《大江保卫战》有感

下圩中心校

周良干

《大江保卫战》这篇课文是画面比较多的,而且学生难以通过文字来感受那气壮山河的场面。《大江保卫战》这篇文章记叙的是1998年解放军英勇抗洪的情景。课文感情真挚、语言优美,对抗洪抢险的解放军战士的赞美之情更是溢于言表,但又回味无穷、震撼人心。是一篇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语言品味、人格影响的好教材。《大江保卫战》这篇课文是画面比较多的,而且学生难以通过文字来感受那气壮山河的场面。

保卫大堤与保护群众是本文两大动人的场景,其中第2自然段是场面描写,第4自然段是典型事例描写。在教学这两部分时,考虑到五年级的学生已有了较强的学习能力,于是我给了他们较大的学习空间,让其自读2——6小节,找出最令自己感动的场景,并划出有关语句细细品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读着课文,脑中便会自觉不自觉地想象文本所反映的一些画面,此时让他们互相交流一下,理清思绪,是让其在读与思中充分的获得文本信息,这便是文本向“主体”的流动,是用文本去感动学生。

在教学黄晓文这个典型事例时,我也是借助学生已有信息的积累去感受。一根铁钉扎进脚底,问同学们:你们有过这样的受伤情况吗?学生摇了摇头,但他们说曾被针扎过,被刺扎过,那么我们如何面对的?首先想到的是把刺儿拔掉。黄晓文扎的是铁钉,可能有生命危险,他怎么做?找出了6个表示他当时动作的词语:咬、拔、扯、捆、扛、爬。再注意这些词:猛地、随即、三下两下、二话没说、转身、又。为什么?情况紧急,时间就是生命,所谓“抢险”是从时间的紧急中救出人民群众的一切啊!这就是“全然不顾”啊!这就是“人民子弟兵”啊!当学生的感动达到一定程度时,他们的思维与感情已完全贯通,一触即发,但凭借已有语言积累表达自己的激昂的情感,对学生来说有难度的,因为“所有的语言此时都显得那么苍白无力”。因而,最好的方式是“以读代讲”:让学生尽情地诵读,让激情在读书中飞扬

《大江保卫战》教学反思

《《大江保卫战》记叙的是1998年解放军英勇抗洪的情景。课文感情真挚、语言优美,对抗洪抢险的解放军战士的赞美之情更是溢于言表,但又回味无穷、震撼人心。是一篇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语言品味、人格影响的好教材。并且这篇文章也深深地打动了我。我们多数教师对98年的那场洪水记忆犹新,读着文章,那些解放军官兵与洪魔奋战的镜头便会重现在脑中,便会再次动情,教师与文本的对话便水到渠成。但是,学生没有这种情感体验,那时他们还比较小,可能还没有关注到这件事。那如何实现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呢?我最大的想法是借助媒体,让学生耳闻目睹,在如临其境中激起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激情中记住这次奋战,学习人民子弟兵在洪水恶浪面前,为了保卫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而奋不顾身的大无畏精神.课堂上激动学生的是情,打动学生的是情,震撼学生的是情!

针对本文的特点,我在课堂上努力指导学生经历如下的情感体验。尤其是在上这一课时,四川灾区的残酷,让世界人的目光又对准了我们的人民子弟兵,通过本文的学习和解放军在四川灾区的表现,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子弟兵是人民的大救星。

一、要使学生心灵受到震撼

德国教育家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因此,课一开始我们就应该以优美动听充满深情的语言抓住学生的心,激起学生的情感,唤起他们探究的欲望。所以,这堂课一开始,我就用实况录象,用饱满的情绪、激昂的叙述,去营造紧张的气氛,使学生心灵受到震撼,学生的意念很快超脱现实,走向文本,走向98,走进那让人心惊肉跳的现场,为下文“险中见英雄”作情感铺垫。

二、要引导学生去体验情感,用心去悟情之深 如果说教师充满感情的语言对学生的情感是一种激发、引导,是一种熏陶感染,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的话,那么促使学生对课文入情入境,对课文的语言评赏玩味,则是引导学生亲自去体验这份情感,用自己的心去悟情之深,用自己的脑去思言之妙。在教学第二段时,我首先让学生观看解放军官兵与洪水奋战的情景,营造浓浓的感动氛围,然后让学生在感动中“潜心会文”,与文本对话。让学生轻声细读课文,画出最让自己感动的地方,并细读所划之处进行品味。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读着课文,脑中便会将文中语言与录象中的一个个镜头联系起来。这样,文本所包含的信息便通过录象这一中介传递给学生,学生透过语言文字又“看”到了那震撼人心的场面,那一个个高大的形象。学生在感动的状态下,思维和情感积极活动,课堂上,学生将自己的所见、所想说出来,就“一触即发”了。

三、“以读代讲”使学生激情飞扬

当学生的感动达到一定程度时,他们的思维和情感已完全贯通,一触即发,但凭借已有的语言积累表达自己的激昂的情感,学生一时间有难度,因此,最好的方式是“以读代讲”,让学生尽情地诵读,让激情在读书中飞扬。最后,我还安排了听歌曲《为了谁》这一环节。这首歌就是为这次大江保卫战写的。再次目睹那烈的场面,学生的激情在歌声中飞扬!因感动,学生情不自禁地一起跟着唱,歌声虽不美,却饱含深情!上完这一课后,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语文阅读课的教学要针对学生身心特点,强化语文诵读训练。因为:

1、小学生的思维具有形象性的特点,他们需要画面丰富自己的认识。

2、小学生的性格具有情感性的特点,他们需要激情点燃自己的智慧。

3、语文教学的听、说、读、写活动中,要重视“读”,读出画面来,读出情感来,在读中激趣、启思、燃情,在读中品味、积累、应用,扎扎实实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4、诵读要注重形式丰富多样,时间充分保证,练习层次递进,让诵读成为一种灵活有效的语文训练,成为学生喜欢参与、主动参与、全身心参与的重要学习活动。

5、《大江保卫战》一文情感丰沛、语言生动,需要少一些理性分析、枯燥问答,多一些感情诵读、情境体验,让诵读声声在课堂回荡!

《大江保卫战》这篇课文是画面比较多的,而且学生难以通过文字来感受那气壮山河的场面。

篇2: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增效减负之我见

【摘要】

新课程理念下的美术课堂应该是追求有效、高效的教与学。如何改进美术课堂教学、提高教学实效、创造最佳教学效果,做到减负增效,应是我们不懈地追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第四章第十条指出:希望通过调整教材内容、科学设计课程难度、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和学校考核办法、规范办学行为建立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和公告制度等手段来达到切实减负的目的。那么美术老师如何在课堂上做到减负增效呢?

关键词:美术材料减负 课堂增效 作业分层 评价方式多样化

新课程理念下的美术课堂应该是追求有效、高效的教与学。如何改进美术课堂教学、提高教学实效、创造最佳教学效果,应是我们不懈地追求。过重的课业负担严重损害青少年身心健康,危害民族未来。要求各级政府要把减负作为教育工作的重要目标,统筹规划,整体推进。希望通过调整教材内容、科学设计课程难度、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和学校考核办法、规范办学行为建立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和公告制度等手段来达到切实减负的目的。作为一名小学美术教师,自从听到“减负增效”这个词,我就一直在思索:美术学科应该怎样减负增效?现在就我校采用的人美版美术教材进行减负增效的探讨。

人美版的美术教材内容丰富,要准备的材料也多,现在的美术课已不再是一支笔一本图画本就用到底了,材料的准备真是多种多样。要让学生每节课都带齐材料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我想先从美术材料准备方面让学生减减负。

一、如何让学生做好课前准备 1)学生做好美术课前准备的重要性

美术课的前准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环节,我认为,学生只有做好充分的美术课前准备,才能在课堂上获得了学习的主动权,学习才会轻松起来,并最终获得美术学习的成功与喜悦。

2)做好课前准备需要老师、家长和学生共同配合

上美术课一般要准备的学习用品较多。例如,绘画课:彩色水笔,手工课:剪刀、固体胶、双面胶,彩色卡纸、蜡光纸等,水彩画课,课前要装水,带水彩颜料、水彩笔、调色盘、吸水布等;水墨画要准备好墨汁、毛笔、宣纸等等,这着实给学生增加了不少负担,但是,在准备材料的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收集整理学习用品的能力。

接下来让我们以二年级上册部分教材为例,看看这学期二年级美术在教什么,要准备哪些材料吧。

为了能使每节美术课能达到有效教学、学生能备齐材料,我采用了以下几种策略:

策略1:开学初,我先了解本学期要准备的所有材料,让学生记录下来,及早做好准备工作。美术课经常会叫学生用一些废旧材料进行创新设计,有些材料如废纸盒、鹅卵石等都需要学生提早准备,因为临时要用的话怕找不到,所以,我建议学生准备两个袋子,一个是比A4纸大一点的透明塑料文件袋,装平时必备的美术用具,如彩色水笔,剪刀、固体胶、双面胶,彩色卡纸、蜡光纸、美术书、图画本等,我们简称为美术袋,这样一有美术课,学生把美术袋提来就行,不要另花时间找材料。另一个袋子用购物袋,装本学期将要用到的材料,把橡皮泥、平时找到的纸盒、纸杯等材料存放在里面,到用到那天再带来就行了。这样学生既节省了找材料的时间,又能将主要的工具材料带齐。也有人质疑,这样学生不仅要带书包,还要多一袋美术用具,不是增加学生负担吗?但是如果不另外用一个袋子单独装,美术用具就会散落在书包里,乱七八糟,其实相比之下,学生只多带了一个很轻的美术袋,不过建议家长准备的美术袋要小一点的,把它放在书包里,这样就不觉得多带了一袋东西了。

策略2:将美术课按绘画和手工课进行分类,把同类型的课集中在一个阶段一起上,学生带的材料就不会出现混乱的现象。以小学三年级美术为例,共18个单元课,其中绘画课有8节,其他为手工课、电脑美术和欣赏课,我们可以先集中上手工课或绘画课,不必按照书上的顺序进行教学,因为同一本书的美术教学内容安排也是无序的,课与课之间的横向关联不大,而更多的是纵向关联,比如泥塑课、设计课一至六年级每学期都有一两节,相对较独立。这样安排可以让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带相同的材料,不必为准备材料再花时间了。还有教师要及时通知学生备好下节课要用到的工具和材料。每节课下课前我都会通知学生下节课要带什么材料,在上课的前一天,我还会利用校讯通,提醒学生带好材料。这样,没带材料的同学就越来越少了,教师上课也能得心应手了。

策略3:教师要熟悉基本的美术工具材料,选的工具材料即要实用又要好用。现在出现了许多新的学习用品,如固体胶,它比液体胶水好用,便于小学生使用,所以我现在指定让学生都买固体胶,不再用液体胶,还有一种双面胶,它适用于手工课上粘贴厚卡纸,而且粘得又快又牢;彩色水笔、油画棒色彩鲜艳,现已取代了蜡笔,但油画棒体积大,份量重,线条粗,美术课上我一般建议学生用24色彩色水笔上色,又因图画本的纸又小又薄,所以在学生上底色时,我建议学生学习画家“修拉”的点彩法上色,这样即不会把纸涂烂,同时又起到了又快又好的效果。

策略4:设立奖罚措施。教师要培养学生课前自觉备好美术材料的良好习惯,杜绝学生有这种: “可以向同学借”的依赖心理,课堂上我将学生材料准备情况纳入对学生的考评范畴,没带的记过一次,三次没带的期末美术成绩不得优。偶尔没带材料的同学只许向同桌互借,不许向前后桌借和隔组借。因为学生在借和还的过程中经常会发生吵闹的现象。有的同学经常不带材料,或将同桌材料弄坏,连同桌都不肯借了,我就建议他用黑白或素描的形式作画,用变通的方式让他独立完成作业。

另外我认为还可将每班一周两节的美术课合并在同一个半天上完,这样就可少带一次美术材料袋,省了不少时间。

二、教师示范——课内难点巧突破

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许多美术老师都非常注重用课堂情境教学法导入新课,与此同时,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已成为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媒体在美术教学中的作用,一是传递大量的图片信息;二是利用音响、音乐与画面的结合创设动人的艺术情境和氛围;三是插入视频图像资料,展示动画特效,拓展学生学习视野等。但是多媒体课件的应用只是辅助教学的一种手段而已,而不能完全代替教师的讲解示范。自从课改用中、日、美三国的美术老师画苹果做为例子以来,许多美术老师上课都不敢示范了,有的老师会说,“我一旦示范,学生就都会模仿我画,所以我还是不示范了。”其实模仿也是一种学习,腾讯网的CEO马化腾这样理解模仿:你可以理解成学习,是一种吸收,是一种取长补短的方法,况且模仿中也有创新。腾讯的成功也是从模仿开始,但腾讯的不同之处是能够在模仿中进行有效的创新。

其实学生作品单一我觉得不是因为老师作示范了,而是示范得太少了。(美术教师过多地应用多媒体课件,课堂教学必要的技巧演示步骤和制作过程就会被一张张冷冰冰的画面所取代;就会忽视美术课不仅需要大量的范画赏析,还需要教师对绘画、制作方法进行演示这一特性。)有些学生不敢画,因为他们不知从哪里画起,美术老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就十分重要。

在绘画课上,我更喜欢通过示范将复杂的画简单、概括化,让学生了解绘画过程和制作步骤,让学生感到:哦,原来画画是这样简单的,我不怕、我也能行,从而达到突破难点的目标。

例如:六年级美术上册第一课《画建筑》,教材展现了几张世界著名的建筑的图片供学生欣赏,但是没有绘画步骤图,学生觉得难度很大,所以,我就选用一张印度建筑泰姬陵的图片,用简笔画的方法示范,我先定出这组建筑群的整体及各部分的比例、位置,再用基本形进行简单概括,接着进行局部细致的描绘,不到五分钟我就画好了,学生不由得发出了赞叹:刘老师,你画得真象,画得真好。学生由不知从何下笔到竞相模仿范画,已然是变得充满自信,胸有成竹了。听到学生的赞叹,看到他们敬佩的眼神,我感到很自豪,我对学生说,你们还可以用这种画法画其他的建筑,不一定只画泰姬陵。在我的鼓励下,还有学生画出了德国的科隆大教堂,法国里昂国际机场。我想,若干年后,他们也许会到世界各地旅游,一定会想起今天的这堂美术课。

手工课教师的示范也至关重要。二年级美术第七课《百变团花》一课,看似简单,好象折一折,剪一剪就出来了,其实学生很容易折错剪错,教材展示了“边对边折”的步骤图,我在备课的过程中发现这种折法在第四步的时候,错误率较高,所以我改用了角对角的折法,(先角对角折,然后再打开图形,出现米字形后,再让学生找圆心,用铅笔在圆心画圈,再折回去,)这样出错的学生就很少了,如果还有出错的个别同学,我就让会折的学生当小老师,辅导不会折的孩子们,这样很快全班同学就都会折了,实现了减负增效。

三、评价方式多样化

一个单元的美术作业一般要用两节课的时间在课内完成,我会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完成,不让他们带回去做,不增加课外作业时间,有难度的作业我会降低难度。美术课标指出:“美术教学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学习美术的权利,关注每一个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表现和发展,做到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采用教学方法和手段,力争让每一个学生学有所获。农村和边远地区的教师要因地制宣,灵活地选用和创造适合当地美术教学条件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课标还指出:“一二年级的学习目标是尝试不同工具,用纸以及容易找到的各种媒材,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大胆、自由地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而对学生画得象不象,已不成为评价学生绘画活动的标准了。课标中出现较多的字眼是:尝试、体验、表达、兴趣。因此,学生美术活动的评价有自评、互评、家长评,老师评,我对学生的评价,多采用激励的方法,因一年级的学生一开始看不懂优、良、合格,所以我一直采用5分制评定学生作业是否认真,有认真完成的就能得5分,相当于优,有创意的作业得5+,只要有按时完成作业,期末成绩就能得优,我还制作了一个学生作业成绩登记表,并做好学生作业记录,作为学生期末成绩依据,并对完成作业好的同学进行奖励,这样,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绘画作业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减负增效,让学生带着浓郁的兴趣走进美术课,轻轻松松地学习,让学生时时保持一种对美术学习的积极心态和愉悦体验,美术课便能成为学生精神的家园,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题目:《小学美术减负增效策略之我见》 单位:三明学院附属小学

篇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增效减负之我见

对于“减负增效”, 作为语文教师的我曾经有过这样的迷惑:在语文教学中, 生字不反复练写学生怎会写?课文不面面俱到地讲学生又怎能理解?可事实上我也知道, 以前的那种教学方法确实是学生苦, 老师累, 效果差。教师在课堂上是“满堂灌”, 学生变成了学习的机器。一部分学生虽然学习成绩不错, 可知识面却相当狭窄, 问到书本以外的知识一概不知, 令人叹惜。

那怎样才能真正地“减负增效”呢?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摸索、探讨、改进, 我渐渐地认识到:“减负增效”的教改其实是给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课堂40分钟的效率。“减负”减的是过重的心理负担, 让学生在较为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减负”减的是过重的作业负担, 特别要减去重复机械的作业, 让学生在具有一定智慧挑战的作业练习中提高学习力, 体验成功的乐趣。而要想真正地提高教学质量, 必须从提高课堂效率入手。

一、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能力

俗话说得好: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 自己应有一桶水。老师知道的东西应当比他要讲给学生的东西多10倍、20倍, 那样一来, 他在上课时的言语就会运用自如, 学生感知新的知识就不太费力。所以, 教师得不断学习充电, 吸取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手段, 提高自身素质和教学能力, 为高效率的教学创造自身条件。

二、教师要在备课上下功夫

备课, 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如果教师到了面对学生的时候才来挑选正确表达思想的词句, 而且有时候还说得词不达意, 那么学生就要费很大的劲来领会所讲的东西, 做不到透彻地理解。教师应花大于一堂课几倍的时间和精力去备好一堂课。反复地看教材和辅导材料, 吃透教材的组织结构、重点和难点, 领会教材所需达到的教学目标和素质目的;充分了解班里的每个学生, 弄清每个学生的兴趣动机, 接受能力, 理解水平, 个别差异, 然后因材施教。正如苏霍姆林斯基的朋友伊·格·特卡琴柯所说:“我周密地考虑每一个学生在上课时将做些什么。我给所有的学生都挑选出这样的作业, 使他能在作业中取得成就。如果学生没有在掌握知识的道路上前进哪怕是很小的一步, 那么这堂课对他来说就是白费了。”不管用什么教学方法, 都应立足于“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实施寓教于乐, 使学生在愉快中接受知识, 掌握知识和学法, 提高学生素质。

三、提高课堂效率

要想提高课堂效率, 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除了课前的充分准备以外, 还要认真上好每一堂课, 才能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

1. 坚持“以学生为本”

学生是整个教育过程的主体, 所以教学应以培养学生、发展学生为目的。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修养乃是教师劳动修养的一面镜子。在上课时, 教师不仅要注意自己的教学思路, 而且要注意到学生。这时, 处于教师注意中心的就不是自己的讲述, 而是学生的思维情况。老师从学生的眼光里能看出他们是懂了还是没懂。如果有必要, 就应迅速地变换讲法。驾驭学生思维的艺术, 绝不在于事先把自己的每一条思路都规定好, 并且只讲事先准备好了的东西, 而在于根据具体情况来讲当时需要讲的东西, 这样才能使学生体验到自己思考的自豪感, 才能使他们乐于进行脑力劳动。如果只是一味地讲解、灌输, 表面上看是减轻了学生的脑力劳动, 实质上却是把学生教得不会思考了, 从而折断了孩子们天真而丰富想象的翅膀。

2. 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

教会学生观察、阅读的方法, 在语文教学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观察是思考和识记之母。一个有观察力的学生, 绝不会是学业成绩落后或者文理不通的学生。

阅读可以发展学生的智力。学生读的书越多, 他的思路就越清晰, 他的想象力就越丰富, 他的智慧力量就越活跃。许多学生之所以不能掌握知识, 乃是因为他们还没学会流畅地、有理解地阅读, 还没有学会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不仅思考眼前所读的东西, 而且思考到与所读材料有联系的某些画面、形象、表象、事实和现象。不动脑筋, 没有思考的阅读, 只能使儿童的头脑变得迟钝。

为了教会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 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 一定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阅读兴趣, 教给学生观察和阅读的方法, 让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使他们“生活在书籍的世界里”。这样, 语文教学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优化课堂结构

为了提高课堂效率, 切实减负增效, 教师应把握好每一堂课的时间结构, 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 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4. 精选习题

以前, 多数教师都信奉这句话:“八败命就怕死来做。”于是, 语文生字抄了不知多少个十遍, 课文也是不知疲倦地抄呀、背呀, 结果是学生苦不堪言、怨声载道, 老师筋疲力尽、事倍功半。如果我们精心准备好习题, 给学生布置独立作业, 让他们去深入思考教材, 抓实做好“堂堂清”, 这样既巩固了所教知识, 使课堂作业真正做到“做有成效”。还可以给学生留有更多的课外时间来进行阅读, 增长学生的课外知识, 开阔学生的视野, 提高学生的素质。

四、教师应及时批改课堂作业, 决不能拖拉

针对作业中出现的个别错误或典型错误, 可进行个别辅导, 也可以拣一个时间或在下一节课5分钟的复习时间里去重点澄清。只要长期地坚持这样做, 就一定能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 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篇4:减负增效之我见

我认为造成学生负担过重的原因主要是:当今的课程改革与评价制度改革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矛盾,一方面,小学数学的课程内容趋向生活化,简单化;另一方面,社会对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主要是通过学生成绩来衡量。加大作业量也就成了教师最省心、最有效的手段。教师教学行为表现为简单化,对每种题型、每个知识点进行排雷式机械地、反复地进行练习。这样的教学势必造成作业负担过重,一旦学生不堪重负,就会产生厌学情绪,那么“高质量”就难以保证。

我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谈一下自己对于减负增效的几点做法:

1.教师观念的转变。数学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努力贯彻素质教育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充分参与到数学教学的过程中,从而体现数学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方面的重要性。教师可以创设情境激趣、利用媒体激趣、讨论交流激趣、动手操作激趣、启发诱导激趣等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从课开始到课结束都带有兴趣,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探究知识的过程。

2.教学手段多样化。教学手段是实现目标的主要措施。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必须注意教学手段多样化。多媒体教学体现了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因为它合理地继承了传统的教学媒体(如课本、教师课堂语言、板书、卡片、小黑板等),恰当地引进了现代化教学媒体(如幻灯、投影、录音、电视、磁性黑板、电脑图象等),使二者有机结合,既能准确地传导信息,又能及时地反馈调节,构成优化组合的媒体群。这样能使学生视听触角同时并用,吸收率高,获得的知识灵活、扎实,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3.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进行素质教育,让学生在数学知识形成过程中掌握规律、方法,逐步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能力,引导学生由“学会”向“会学”发展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

4.处理好“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承认差异,分层布置作业并持之以恒。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布置学生作业应因人而异。学生间的差异客观存在。不同的学生在学习同一内容时,实际具备的认知基础和情感准备以及学习能力倾向不同,也就决定了不同的学生对同样的内容、任务的学习速度和掌握它所需要的时间及所需要的帮助不同。因此,教师布置作业就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因人而异。在设计和布置作业时要有梯度和区分度,要分开层次,不拿同样的作业去对待所有的学生。比如,将作业分为课堂独立完成作业和课外思考作业;也可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把学生分成几个不同层次的组,然后布置作业,分成必做题(基础题)和选做题(提高题);有的同学要全做,有的同学可以只做基础题,少做或不做提高题。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才能让不同情况、不同程度的同学都得到提高,都感到满意。千万不能造成一些程度好的学生“吃不饱”,而基础不实、程度不高的学生“吃不了”的现象。

5.注重习惯培养,指导学习方法。“教是为了不教”,让学生学会学习是“轻负担高质量”的又一保证。学完每一章节要求学生画知识树对知识结构进行梳理,一本书下来,就六七幅知识树,把厚的书读薄,消除了学生认为数学难、数学繁的紧张心理。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取得高质量的保证,我着重培养了学生的预习习惯、作业订正习惯、不懂就问习惯、上课勇于交流习惯。

教师在课上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指导学习方法。课堂上鼓励学生去看、去听、去想、去问、去说、去写、去做,使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一个主动获取知识、善于获取知识的会学习的人。特别是当学生自己把问题解决后,教师要启发学生归纳掌握解题方法,学生的“土方法”在教师的指点下上升为“数学思想”,使学生受益非浅。

6.优化对学生“听”的指导。(1)细化“听”的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求学生认真听,可到底怎样才算认真听呢?学生对此认识比较模糊。老师应该给孩子一个具体的、可操作性的、细化了的要求。我在教学中就明确提出了“学会倾听要五心”,即倾听时做到:一要专心,无论是听老师讲课,还是听同学发言,都要听清老师或发言人说的每一句话,脑子里不想其他事;二要耐心,不随便插嘴,要听完别人的话,才发表自己的意见;三要细心,当别人的发言有错时,要求学生学会评价同学的发言,做到不重复他人的意见,自己的意见要建立在他人发言的基础上或者提出新颖的想法;四要虚心,当别人提出与自己不同的意见时,要能虚心接受,边听边修正自己的观点;五要用心,在听取他人意见时不能盲从,要有选择地接受,做到“说”“听”“思”并重,相互促进。(2)发挥榜样示范作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身教胜于言教”。要想让学生倾听,教师一定要学会倾听、带头倾听。学生的许多习惯都能从其老师身上找到影子,为了让学生学会倾听,教师在课堂内外要特别注意言传身教,要做一个耐心、专心、悉心的倾听者,优秀的教师无一例外都是耐心的倾听者。当学生在发言的时候,老师首先应带头专心倾听,无论学生的发言是对还是错,是流畅还是吞吞吐吐,绝不在学生发言的时候,做其他事,不轻易打断学生的发言。教师的“倾听”一方面有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针对性的调整教学,同时也是对学生人格的一种尊重,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这样一来,既达到了课内外相互交流的目的,又给学生营造了良好的倾听氛围。教师这种认真倾听学生说话的习惯,给学生养成倾听习惯,树立了可贵的榜样。

总之,只要我们深刻认识到“减负”的真正含义是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我们要在培养学生爱学习、会学习和肯学习的路上,勇往直前地走下去,而且会越走路越宽。减负增效,势在必行。我们只要认真对待,就一定会有好效果。

篇5: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

板桥镇中心小学校:许慧兰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说明阅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明确规定: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是学生与作者心灵沟通的桥梁,是小学生汲取知识的源泉,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有效的阅读手段和方法,将大大丰富小学生的知识,提高小学生的语文水平。

如何才能搞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呢? 以下是我的几点认识:

一、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学习氛围是衡量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标准。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能使学生在毫无压抑的氛围中大胆地想,大胆地说,从而使学习真正成为学生内在的心理要求。因此,教师应放下架子,“蹲下身子”以朋友的身份,创造一种推心置腹的交谈氛围,学生才能无拘无束地、大胆地把自己对文章的各种感觉以及疑问带到课堂上来。营造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支持和引导学生发展阅读能力的物质和人文阅读环境。

二、阅读形式要多样化

指导学生读书的形式应该灵活多样,适时变化。做到因材施教,恰到好处。为了让学生获得整体印象,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熏陶和美的享受,教师应对整篇课文或重点段落进行欣赏性范读。当教材中出现了句子长、结构复杂或文章难懂的片断,教师采取领读的办法,引导学生读通、读顺、突破难点,为了让学生从不同声调、音色上感知和了解课文的层次结构,也为了便于大面积检查、了解和训练,对于篇幅较长、自然段较多的课文,可由几个人或全组、全班学生轮流读的形式进行。为了让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线索和序目理清文章脉络,捕捉关键词句,可引导学生细心默读,在读中思考句子。为了诱发想象,形成意境,发展形象思维,对于画面集中、含义深远、语句优美、描写生动的地方,教师可指导学生小声自读,或者配乐朗读,把学生带到文字的情景之中,吧文字变成生动的场景,从而深刻地理解文章素要表达的感情。为了提高兴趣,深入理解内容,体会人物思想表情,对故事情节对话较多的课文,可进行分角色表情朗读;对于句意连贯、句式复杂、内在联系紧,逻辑性强的句群、句组或段落,可采用层层点拨设问,步步引读的形式。为了强化记忆,激发灵感,活跃气氛,对于诗歌、警句或精彩的句段也要齐读。当然还可以让学生听录音进一步体味朗读的技巧。要因材施教,精心设计读的形式,其目的在于让学生读懂、读熟、读通、读好课文,提高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三、重视阅读技能的指导

(一)在阅读中重视质疑能力的训练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但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很喜欢问,但常有一些不合理的、游离于教学目标之外的无价值的问题,将原本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搞得很糟糕,同时不合理的疑问也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这也就验证了“敢问不难,善问不易”这句话。因此,在教学中不断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意识,让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学会释疑,激发创新思维,怀揣“问号”步入语文殿堂。

1、从审题中质疑。

课题是文章的“窗户”,犹如传神的眼睛,因而老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审清题意,在题目处设置疑问,从而为阅读课文串起一条主线十分必要,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能有效地提高阅读效率和写作能力。课文的课题总是文章的中心,有的概括了课文的中心思想,有的明确了课文所选定的对象材料,有的提出了课文的时空范围,有的介绍了文中主人公或主要发生的事件等等。只要我们能抓住课题巧妙地进行质疑,就能使阅读带有浓厚的趣味性,从而培养学生从课题入手阅读课文的能力。如教《狼牙山五壮士》,可扣紧题目重点字“壮”来引疑:课题为什么用“壮士”而不用“勇士”或“烈士”呢?经过引导,学生明白了“壮士”是指特别英勇豪迈的人,而且不一定牺牲,所以壮士的称谓最合适。接着又引导;壮士的“壮”体现在哪里呢?这样,教师紧扣题目中心词“壮”字,提出问题,造

成悬念,引导学生抓住文中体现“壮”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认真研读,分析探讨,多方品味。

2、在朗读中质疑

叶圣陶曾说过:“好文章是读出来的,美文尤需美读。”可以看出读书的重要性,课本中一篇篇文字优美的课文为学生提供了典范的样本和丰富的材料,因此,首先要读懂文章,我们知道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但是一味玩花架子的“读”则完全抛弃了阅读教学的这一宝贵经验。只要学生“熟读”,不要学生“精思”,却要不得。所以教学中以问促读,就是在阅读教学中展现的促进能力发展的最佳途径。

3、从重点词句处质疑

一般来讲,文章中的重点词句往往是那些能够直接反映文章中心内容的词语、句子,它于课文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能,抓住它,对于把握全篇课文十分重要。如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找出本文的中心句“的确,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继而提问,课文是怎样体现“伯父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呢?学生通过阅读,很快就在文中找出了体现伯父这一品质的几个方面,从而感受到了伯父的高大形象。这样,把他们的目光直接引向文章的精华。

4、从标点符号处质疑

标点符号的运用很有讲究,有些标点更是文章的精妙之处,其表达的效果是难以用文字表白的。如在《穷人》一课中,文中的省略号多次出现就让学生非常好奇,然后同过查阅省略号的作用后了解到,这些省略号表现出了桑娜忐忑不安和矛盾的心理,最终他和丈夫在矛盾挣扎中选择了穷人的善良,决定抚养死去的邻居留下的两个孩子。

5、从课文的插图生疑。

课文中的插图,除了用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的内容外,还可以用来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既可以是口头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还可以是观察能力。

(二)在阅读中重视知识能力的训练

阅读能力是完成阅读的某个方面活动的能力,是阅读能力的基础。阅读技能的训练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

1、理解词语技能的训练:“词是句中最小的、能独立使用的、有意义的语言单位”,它是语言的“建筑材料”。词语的理解不仅是识字和句子教学之间的桥梁,而且可以扩大和丰富学生的词汇。对于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均有重要作用。例如词意、词性等的理解以及它们的用法,在词意理解方面:可引导学生自觉地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变换句式、同桌或小组合作探究等多种方法准确理解词语;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词语理解的方法,进行理解词语的练习。

2、理解句子技能的训练:是语言文字训练包括字、词、句、段、篇五个流程,其中,句子训练处于字词和段篇训练之间。它既是字词教学的“升华”,又是段篇教学的“起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我们必须加强训练,分类分块系统地训练。从句子的结构、句型以及句型方面的转换方面入手,有条不紊地进行训练。不仅如此,还要把句子训练与讲读课文相联系。例如名言警句的理解;课文重点的句子的深刻含义的理解等。可以在理解句子中重点词语的意思的基础上,通过学生合作探讨、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进一步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理解段落技能的训练: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弄清楚段落的主要内容,理解段落的表达形式,如承接式、总分式、并列式、因果式、递进式、转折式等。

4、理解篇章的技能训练:在弄清段落的主要意思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理顺课文之间的结构与思路,如总——分——总,分——总等多种结构安排:领会课文的表达方法,如前后照应的写法,分层论述的表达方法。

四、注意评价的适当性

教师评价应以能力水平为中心。具有发展性、激励性,是开放式、多样化、过程性的评价。教师首先要明白,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结构多元、性格多样。因此,教师在评价时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给予恰当的评价。一个热情的目光、鼓励的微笑又可以点燃学生心灵深处的星星之火,把学生从“黑暗”带到“光明”。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注意适时适当评价。

阅读,是小学生汲取知识的源泉,是小学语文课标要求的一个重要训练项目。教师在知道阅读时,一定要注重情感体验,让学生在阅读中积累丰富的语言,形成良好的语感。培养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时,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2011

篇6: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之我见

过去几年的语文教学使我深深地体会到,农村的孩子的阅读水平急待提高。本身由于各种条件因素制约了农村孩子的阅读量不可能比城里孩子多,可要是在有限的阅读条件下又不能好好地阅读提高阅读水平,那我们的语文教学将是失败的,也将成为学生的悲哀。道出了阅读的现状,我们不得不好好地反思一下。我根据自身几年的小学语文教学经验在下面例举出几条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肤浅看法,供大家参考、讨论。

1.加强字词句训练,打好阅读的基础

字、词、句是文章之根,也是阅读之本,要是一个学生连起码的字词句关都不能通过,怎么可以打开阅读的大门呢?字、词、句又好像小孩子手中的积木,不认识一个个的零件又怎么能把积木组装好呢?这一阶段的教学是最枯燥的,但也是最必要的,是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都必须重视的。我们不可以“忘本教学”,就好像“空中阁楼”一样危险。哪么如何进行字词句教学为阅读服务呢?

1.1 认真、灵活抓好“听写”

每当在开学初我就会反复强调听写的要求,我改变了以往只听写几个简单的词语的方法,在听写中有可能会让学生根据听写的词语造句、解释带点字,有时还需要写出整个词语的解释。另外还可以让学生对几个词语进行辨析,说出其共同点和不同点,甚至还可以让学生多义字组词或多音字组词。这样一来一次简单的听写就变成了一次综合的字词句的检查,学生摒弃了以往存在的一种侥幸心理,逐渐就会养成一种认真的学习习惯,对整个语文教学都非常有利。当然在听写之后教师要认真指导订正,因为学生的正确率不高。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积累的作用。几次下来学生的心中就有了一定的充实感,对听写也就产生了兴趣,端正了态度。另外,非常重要的是要是要经常鼓励学生,以免他们遇到困难而失去信心、兴趣,甚至产生厌恶的情绪。例如:我班的副班长一开始就对此有很大的看法,他说:“老师你把听写搞得这么复杂何必呢!”我认真分析了原因,他每次考试基础知识部分特差,以至于每次都不能取得理想的成绩。经过我的几番个别辅导,他看清了听写的目的,慢慢习惯了我的方式。虽然学生们的听写本上再没有以前的分数漂亮了,可他们学到的东西比以前多了。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我班的学生明白了一个道理:积累的重要性,我们不是为了分数而听写,要看自己学到了多少知识。我班的捣蛋王徐煌斌还这样说过:“要想一百分叫老师每次考试都出 1 加 1 等于多少好了!”一句简单的话道出了一个不简单的道理。是啊,我们学习的目的不就是“积累”吗?

1.2 把《词语手册》升格为《词语工具书》

只要我们语文老师认真地看一下学生手中的《词语手册》就会发现,这是一本很不错的学习辅导书。所以,我每天的家庭作业只要在新课前就是完成《词语手册》上的练习。其中的练习非常丰富,有造句、多音多义词、词语辨析、课外延伸等等。那么我们还要被着骂名去帮学生选择一些课外的杂七杂八的辅导书吗?只要让学生真正利用好了身边的书就够了,可乐而不为呢!

另外,我还充分利用了《词语手册》收集词汇的作用,同时也把它变成了“成语收录本”。我在班级的黑板左上角上,让学生每天轮流写上一个成语,并要求学生把它摘录到词语手册的空白处,并抄录意思。在实施过程中我发现学生的兴趣是不低的,他们在写、抄、查的过程中找到了乐趣。因为一日一个成语对于他们来说并不难,而且每天抬头就能看见,根本不用太刻意地去记忆,一天下来自然就记住了。

经过一学期他们的《词语手册》已经不再是《词语手册》俨然成了一本《词语工具书》。面对从薄变厚的“工具书”学生们心中就有了一种无限的成就感。

1.3 抓好诗词与句的训练

掌握了字词,要是成不了句那也是“瞎子点灯,白费蜡”。在学习字词的同时我也不忘培养学生写句子的训练,像造句、解释等。这里要讲的是古诗词及句子的练习。抓好次项工作就是做好学生句子的积累工作,为阅读打下基础。

古诗词其实是句子的精华,学生掌握一定的诗词和学会运用诗词对阅读有很大的帮助,可以大大增强学生对句子的理解能力,所以我要求每一个学生重新背诵古诗 70 首这也正是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所要求的。出乎我的预料,学生对古诗的兴趣程度远远大于对课文的背诵,一本古诗 80 首在没有我的要求之下不出三个月大部分学生都提前完成了任务,都能初步地进行背诵了。更让我意想不到的是每次语文考试都只有个位数的阮坚良都能一口气背上三四十首。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也特别重视句子、诗词的讲解,如第 11 册《庐山云雾》一文中就出现了《望庐山瀑布》、《题西林壁》等古诗,文中还有很多优美的句子运用了各种各样的修辞手法,于是我就细细加以引导学生体会诗句的含义,体会诗人当时的意境,让学生明白这些诗句、修辞用得恰如其分。对于句子的教学我们充分分析修辞的作用,从句子中来分析人物的语言、行动、神态从而了解人物的品质。另外,对于过渡句的教学就更加有利于学生对文章结构的认知,如《将相和》一文中就出现了两句过渡句,学生找到了过渡句就很容易把三个故事区分开了,同时通过反复读过渡句体会到了三个故事之间的那种紧密关系。

2.抓好语段教学,掌握阅读方法

有了扎实的基本,就好有了精致的零部件,我们就要学会运用,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同样有了“米”没有巧妇是不行的。那么,语段教学正好就是我们阅读的起点。可学生对语段分析的恐惧要远远大于作文,因为作文要是写上几句字数还可以,不离题多少是有点分数的,可语段就不同了,特别是课外语段有些学生是无从下手。试想短短的一个语段都无从下手,更何况一篇文章了,所以要让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还得从语段教学入手。下面我就谈几种语段教学的方法。

2.1 “问、读、划”阅读法

这主要介绍“问、读、划”结合的方法。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当然我们不能让我们的学生盲目地去读,而是带着问题去读带着笔去读。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在设计问题时最好要学生用文中的语言回答。学生在读划的过程中就把问题具体化了,不会一听到问题就脑中一片空白。学生首先掌握了这个方法就大大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如:在《挂两枝笔的孩子》一文 “陆小亮生日那天„„他都不忘挂上这两枝宝贝笔。” 中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妈妈送给他的圆珠笔是怎样的一枝笔?”、“陆小亮无论到哪,他都不忘挂上这两枝宝贝笔。这是为什么?”,然后让学生在文中划出答案。就是这两个简单的问题,把一个段落的思路理得十分清楚了。其实学生在读划的过程中学到的还不止这些,如在描述圆珠笔时就引出了分号的作用“ 3 种颜色、3 个分句并列”让学生再次复习了分句,同时,还引出了一个比喻句。在第 2 个问题的教学中我又引导学生用 2 个反问句、一个陈述句清楚地分析了此段落。再次强调了反问句的作用,还带出了省略号的作用“他想,教授、作家、记者„„谁的口袋里不插两三枝笔呢?”(表示列举的省略)。

“读划”是语段教学最直接、最简单的方法,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树立了信心而且养成了一种良好的读书习惯,做到了心、口、手的统一,这不是我们阅读的要求吗?而“问”又是对阅读的升级,所以,我在问的同时,也注意培养学生提问的本领。

2.2 找问题阅读法

在以往的教学中往往是老师的提问、讲解代替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这不是积累而是灌输。我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文中的一些重点语段,选择了让学生来提出问题再教学的方法,哪怎么具体实施呢?首先选择一个语段,让学生自由朗读一会儿,然后小组讨论把问题收集起来;其次,通过集体讨论选取几个典型的问题学生围绕这几个问题再次朗读;第三步就是通过学生来解决这些问题。经过一番朗读、讨论、分析学生对语段已较为熟悉了,最后我们就可以把剩下的问题一一解决。在这个方法的实施过程中我们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问题,这样气氛才会热烈。如在教学 《飞夺泸定桥》一文中的第 1 到 4 自然段时,我先让学生提问,他们的提问如:“为什么红军一定要从这里过呢?”、“夺桥有哪些困难?”、“他们怎么个飞法呢?”等等这些问题就非常有水平。从中我们可以发觉学生已在老师的提问中学到了提问的方法,也有了自己的思维,他们完全具备了这个能力,哪我们还有什么权力去代替他们呢?当然有些学生也会提出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如:“红军帽沿上不是有颗红星吗?他不是会闪闪发亮吗?难道敌人不发觉吗?”、“敌人难道连自己的部队行踪都不清楚吗?”等等,从中我们也不难发现学生的钻研精神和对问题的发掘能力。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决不能忽视每个学生,特别是阅读本身就是一件多元化的事情每个人阅读的收获肯定是不同的。

2.3 分层阅读法

在日常语段教学中仅仅对内容深化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让学生对语段的结构有一定的认识,教会学生从全局看问题。这样才能为整个文章的阅读打下基础。在语段的教学中最好不要出现“分层”这两个字,因为学生一听到这两个字心里自然就产生了一种恐惧,他们往往把握不准“分层”的依据,所以我们最主要要做的事情就是教给他们分层的方法。我在平时的教学中会把“分层”具体化为:“他们是分几个方面来写的?”、“写了几点啊”、“写了哪几样东西啊?”等等。总之,我把抽象具体化,在无形中教给了学生分层的方法,这样有助于我们的课堂教学变得自然连贯。如: 《飞夺泸定桥》一文中第 6 自然段“泸定桥离水面有十几米高,是由 13 根铁链组成的。„„他们凭着天险疯狂地向红军喊叫:“来吧,看你们飞过来吧!”。在这段的教学中就让学生找描写了天险的哪几方面——“桥、水、城”三方面,在学生回答后我顺势提问:“怎么样的桥,怎样的水,怎样的城呢?”很快学生把描写桥水城的句子分别读给了我听,在学生找不完全是再适当指导。在这个语段的教学中,有学生把它分成了 4 层——“桥、水、城、敌人”,当然敌人应该归入描写城中,因为敌人的行动就是城内的情况。无论是三层,还是四层也罢,总之学生找了就有所收获,他们对文章的结构就有了自己的看法,这就是我们的目的所在啊!因此,对于学生的不同意见我总是心平气和、耐心聆听。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拓展阅读的实践

语段的教学是为了文章的阅读作好准备工作,他的方法自然同样适用于整篇文章的阅读,语段阅读教学成败与否直接决定着文章整体阅读的成败。但是语段阅读始终是零碎的我们的学生还需要整体的阅读能力,这就要让我们老师花一番心思了。下面我主要谈谈怎样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怎样培养他们实践阅读能力。

3.1 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让学生有书可读,有时间读。

任何事情环境的因素是非常重要的,在前面的字词句及语段的教学中,我已为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打下了基础,已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班级阅读氛围。现在为了让学生有书可读,我整理一下以往只是摆设的图书架,因为原来几本破旧的图书已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于是,在开学初我自己出钱为班级增添了一个较大的图书架,然后我发动学生做他们的思想工作,让他们把手中的书籍都放上书架,同时我自己也拿出了一部分爱书,当然图书的所有权还是学生的,另外我还专门指定了一个可靠的图书管理员。回头看看书架上的书,还是挺丰富的,什么《四大名著》、《现代汉语词典》、《成语大全》、《中华五千年》、《十万个为什么》等等,真像个小书店。有了图书还是不够的,我还专门给学生们开设了一堂自由阅读课和规定中午 12 点以后包括读报课的时间为阅读时间,充分保证阅读的时间。几个月下来,我发觉学生似乎已经养成了一种习惯:有问题找资料、有空闲翻书架。可以说到现在为止我们班的学生已经离不开这个书架了,我们的教室同时也成了一个阅览室,甚至带动了英语、数学、科学等课的阅读及资料查询。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交流,学生的知识积累越来越多、越来越杂,自然少不了老师的适当指导,不让学生的阅读成了囫囵吞枣。

3.2 从课文出发指导阅读

有了良好的阅读环境和阅读氛围,我们就要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方法,这就是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完成的指导阅读。如果老师始终不给学生指明方向,那学生的阅读是盲目的,也将“竹篮子打水一场空”。

文章首先是系统的,有着极强的内在联系,是一个整体。因此,我们还应该从整体入手。平时我们把文章逐词、逐句、逐段地分解着阅读,现在我们就要教给学生一种整体的阅读能力。整体——部分——整体、综合——分解——综合,这是阅读活动中理解文章内容、握文章框架、感悟文章内涵、领会文章写法的基本规律和方法。所以我们应该认真钻研教材,从整体抓住文章的内在联系,抓住语言表达思想内容的规律性的东西,我们就往往能从中找到许多突破口,确定教学的整体框架。如《将相和》一文,讲述的是一个廉颇与蔺相如、赵国与秦国之间的三个小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会见、负荆请罪。看似三个独立的故事,其实他们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首先从两个过渡句“过了几年,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见。”、“蔺相如又在渑池会山立了功。赵王封蔺相如做上卿,职位比廉颇高。”把三个故事串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细细看来确实如此完璧归赵与渑池会见是将相不和的主要原因,才导致了负荆请罪的发生。而完璧归赵又是渑池会见的原因。如果不从整体来看,学生难以理解三个故事间的关系,所以我们用因果关系把整篇文章给串了起来,也正是抓住了这个因果关系才使文章的思路、教师的教路、学生的学路一下子清晰了起来。

其次,我们可以找几个突破口进行教学。在抓整体、抓联系的基础上,选择一个合适的突破口设计一个阅读教学的整体框架是十分必要的。哪我们又怎么来选择突破口呢?如:紧扣题眼,即文章标题中的关键字眼,它是文章的窗口,通过它可以窥视中心,把握主旨。如《花潮》中的“潮”即题眼,我们很自然联想到“花”与“潮”的关系,用“似、好象”一串联我们就想到了本单元的重点——联想,“潮”就是作者的联想。第二还可以找找文章的要害,就像一位武林高手的死穴。

另外,在指导学生阅读方面,我们要充分重视读的效果、读的指导、读的评价。所谓阅读就是既须阅,也要读,缺一不可,很多教师往往只注重阅或只注重读,这都是片面的。学生学会了阅读我们还要提醒他们要重视阅读中的感悟、阅读中的积累和阅读中的创新。

3.3 精选文章,拓展阅读的实践

其实,我们周围就有很多现存的好文章。如第 11 册作业本上的一篇《父亲.大山》的文章讲述的是一个父亲在一次扑灭山火的过程中死了变成了大山,而长大的“我”又懂得了妈妈的话,于是大山成了“我”的父亲的故事。在这篇文章的教学中,我紧紧抓住了过渡句同时又是中心句的句子,让学生搞清了父亲与大山之间的深层关系。其实这样的文章学生很容易接受,因为对于“父亲”这个字眼学生有一种天生的亲切感,对于它的阅读十分投入。在这里我们用一种亲情打开了文章教学的大门。另外,在作业本第 11 册《窗外美景》一文更是让学生感动得流涕,在接下去的教学中老师无需更多的问题,只要用你那真挚的感情朗诵此文,学生似乎已经明白了一个道理:和别人分担痛苦,每个人的伤心都会减半。但是当人们一起分享幸福时,各人得到的幸福却会倍增。

首先,我们要为提问创设情境,这就是所谓的问题情境。一个好的问题情境有助于对问题的解决,增强学生对问题探索的兴趣。

其次,我们还需要创设一个活动的情境来渲染阅读的气氛。活动情境是伴随着活动过程的,是活动的催化剂。教师设计活动情境的时候一定要与活动的内容与形式融为一体。例如,我们朗读优美文章时,配上柔美的音乐,就会给人带来愉悦的享受。在小组活动比赛时,适度地喊一些口号,有助于激励学生进取。集体合作时有计划地组织他们讨论,就是为学生的学习搭建更为开放的舞台。

篇7:小学一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

皋兰县段家川小学 魏艳玲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语文教学都要朗读和默读。”可见,阅读教学已经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培养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

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有效地指导阅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教学总得读。”张田若先生则说得更进一层:“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这些都是强调多读的好处,对于理解能力等各方面能力较强、对文本有自己的理解和感悟的中高年级学生来说,可能并不太困难。但是对于刚从幼儿园上来的一年级学生,理解能力还很低,甚至连很多字都不认识的一年级学生来说,如何进行有效的语文阅读教学,可以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

儿童步入小学就意味着从现实的双向对话进入一个较多的与文字符号单向对白的神奇世界。从此,阅读成为学生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的体验的重要途径。实现这一跨越的成效如何,必将对他们今后的阅读。包括阅读兴趣、阅读能力、阅读习惯产生深刻的影响。所以,小学一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不纯粹是一种“阅读”的教学,不纯粹是一种只注重文本本身“多读”的教学,而是一种非常复杂的活动过程。为了保证低年级学生的阅读质量,提高低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我认为,在阅读教学中要做到以读为主线,同时结合各项训练活动。

一、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我国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阅读教学首先要抓住习惯的培养,阅读教学之目的,我以为首先在养成读书之良好习惯,教师辅导学生认真诵读课本,其意乃在使学生渐渐于善读,终于能不待教师之辅导而自臻于通篇明晓。”又说:“阅读与写作都是习惯方面的事情,仅仅心知其故,而习惯没有养成,还是不济事的。”可见,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重要性,可以说对于一个人一生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具体到一年级的学生身上,又要作何理解?如何实施呢?

首先,从养成良好的阅读姿势做起,如每次读书之前,可引导学生诵读读书歌:“小朋友们,读书啦!读书啦!身坐正,脚放平,眼离书本一尺,左手轻轻按,右手慢慢移,做到读准字音,不加字、不漏字,字字过目,按标点正确停顿。”这是最开始指导阅读的儿歌,就是养成良好的阅读姿势,以及最基本的读课文的要求就是把课文读正确。一种良好的阅读姿势和阅读习惯的养成并非易事,需要时刻纠正孩子的坐姿等不良的阅读习惯,这个过程必须贯穿整个一年级的阅读教学。

这第一步还只是一年级阅读教学的起步,但这一步虽艰难却至关重要!

二、激发朗读兴趣多读以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在每一个学段的阅读目标中,第一项一般都是“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上课伊始,教师可以用生动的导语、图片或创设相应的情景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然后在兴趣的激发下,去“初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在读的时候,一定要训练学生做到眼到、口到、心到,并且读出声来,从视、听两个通道去感知阅读材料的内容。如果拼音不熟练,教师可以范读或领读,尤其是对于比较难读的字音或长句子,教师应加以梳理,帮助学生尽快读正确、读通顺,为有感情的阅读做好铺垫、打好基础。

在学生读的过程中,老师一定要借助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可以通过同桌互读、男女生读、比赛读等多种方式。在学生朗读中或朗读后,教师及时给予鼓励性评价,从而保持学生朗读的兴趣。

三、教师当好指挥家,调动各种感官,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读懂了文字,理解了文本的意思,又与自己的生活体验链接以后,便会产生属于自己的感受。在很大程度上讲,“有感情朗读”是读者情感外显的一种行为,凭借读来抒发读者内心的情感。而一年级学生由于语言积累有限,有时无法用语言来表述自己对课文的体会和感受。所以,读就成了低年级学生表达情感的主要方式,用自己的语音、语调、语速来反映他们的内心体验。

1、教师要示范引导,以情带读。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语文教学的亮点,首先应该在朗读上,老师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并引导学生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是一种美丽的境界。师生能读得入情入境的语文课堂,一定是充满生机、充满灵性、充满情趣的课堂。”教师的范读是朗读教学的最好的资源。小学生,尤其是一年级的学生正处在初步学习阶段,具有很强的模仿性和向师性。教师精彩的范读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教师要真正加入到有感情朗读的行列中来。当学生想读好,而又读不出“味”的时候,教师可适时点拨,或示范朗读。教师的即兴范读,不仅有生动、形象、富有启发性的有声语言,还有目光、姿态、表情、动作等无声的体态语言,这些体态语言,在一年级的阅读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谓“无声胜有声”。教师在范读中用自身的情感感染学生,带着学生一同朗读课文,走进文本。

2、抓关键词句,感悟品读。

在朗读时,如果能够抓住关键的词句,对课文的品读感悟会有很大的帮助。

3、创设情境,引发共鸣,让学生想读、爱读。

教师要通过文本中的关键词句、图片、表演、多媒体、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唤醒学生生活体验等手段,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进入角色,变“要我读”为“我要读”。

4、转换角色,分角色朗读、表演朗读。

表演朗读是一年级学生非常感兴趣的一种阅读形式,因为低年级的课文故事情节鲜明、富有童趣。用表演读的形式来表现课文内容,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及相关语言的表达、记忆;通过演读,化抽象为形象,化难为易,能很好地突出课文重点,突破难点,突现特点。

5、老师要当好指挥,及时激励和评价。在平时的朗读训练时,老师要及时表扬和激励学生,“你读得可真好!” “真棒,比老师读得还好!”„„即使读得不够好时,老师也要说“读得有点感觉了,谁能比他读得更好?”

老师的评价不仅要有激励性,更要有指导性和针对性,要能够教学生真正学会朗读。当学生读书声音响亮但缺乏感情时,教师可说:“你的声音真洪亮,如果感情再投入些就更好了!”当学生读书感情很投入,声音很美,但是声音太小时,教师就说:“你读得可真好!如果声音再大一些就更好了!”等等。老师的评价既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也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还给孩子指明了努力的方向。其他的孩子听了老师的评价也明白了应该怎么做。得到表扬和激励,品尝到了成功的快乐,学生读书的热情就更高了。

当然,指导有感情朗读的方法不止这些,还有个别读、指名读、男女生读、接读、引读、齐读、配乐读、比赛读、以评促读,等等。这些方法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课堂中可以穿插进行,互为补充。

篇8: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增效减负之我见

一、创建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是课堂高效的先决条件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心理学告诉我们:在轻松愉快的情绪下, 人的思想会更活跃, 能够自由地展现自己的才能.因此, 在教学中, 笔者特别注重良好课堂氛围的构建.

1. 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我们都知道, 要想让学生喜欢英语这门课, 首先要让学生喜欢你这个老师, 为有你这个老师而感到高兴和自豪.正所谓“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吧.所以, 作为教师, 我们在教育中, 要加大感情投入, 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信任每一个学生, 以心换心, 让学生们从内心深处真正把英语教师看作自己最可信赖的好朋友.这样, 师生之间的感情就会水乳交融, 相互信任.

2. 多表扬, 少批评,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著名的心理学家桑代克在他的学习律中提到:奖励是影响学习的主要因素 (这里的奖励当然也包括表扬) .小学生年龄偏小、生性活泼好动、自控能力差、上课注意力不集中, 英语对他们来说是一门新学科.刚开始学时会觉得很难, 如果老师能够适时地进行表扬的话, 会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自信心, 从而达到对这门学科感兴趣的目的.因此在英语教学当中, 笔者常把“Very good”、“Well done”、“No problem”、“You can”、“Wonderful”挂在嘴边, 让学生多尝试“1 can”、“1 will try”.这样的课堂教学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 尊重学生, 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

世界上从来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 学生也一样.我们要以学生为主体, 尊重个体差异, 因人施教.在课堂教学中, 要给每一个学生创造自由表达的机会, 充分发扬民主.只有在民主的环境中, 学生思维才能活跃起来, 才能敢想敢说, 敢于表现自己.教师要笑对学生, 富于幽默感, 保持与学生的默契配合, 使学生上课如沐春风, 保持一种愉悦的心态.

二、去繁从简, 打造简约高效的活力课堂是关键

近年来, 小学英语公开课容量偏大、节奏过快的现象较为普遍, 且愈发有华丽繁杂之势.我们的教师往往会一味地追求知识的面面俱到, 形式的多种多样.然而, 对于学生学到了什么, 学生掌握了多少却了解甚少.而高效课堂是让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课堂.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删繁就简三秋树, 标新立异二月花”, 只有适当放弃, 挑精选优才是教育的必由选择.作为教师, 我们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采取学生最感兴趣的方法, 用学生能最容易接受知识, 同时又能培养其能力的方式, 用最简单的形式, 来实现高效的英语课堂.

1. 以激发兴趣为基点

良好的开端是学习成功的一半, 一个好的开端可以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学习新知识的情境, 并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因此, 教师一定要巧设开头、先声夺人.在最短的时间内, 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可以设计的导入方式有多种:歌曲导入、图片、幻灯片导入、情境导入等, 多种多样, 没有固定的模式.

以《牛津小学英语》为例, 如在讲How’s the weather today?It’s…这一语言知识点时, 我在黑板上画了一组关于晴天、有风、阴天的简笔画, 询问学生们“How’s the weather today?”让学生学过的三种天气, 在此, 我大胆创新, 引用了歌谣:

Sunny, sunny,

Go away!

Come again another day,

We want to play!

然后加入本课新单词, 效果非常的好.形象生动, 学生一目了然, 对语言的感知和理解更加深刻, 更有兴趣.

2. 以简化的教学内容为对象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教学内容应力求“简化”.即通过处理使教学内容变得简单, 防止过多、过细.英语教学涵盖了英语词汇、句型、语法等丰富的教学内容.当相关教学内容通过整合成一条条线、一个个面、一个个整体而成为某一语言交际项目中一个个相互关联的元素时, 才能更为真实地体现出其内在的交际意义.课堂教学的时间和学生的学习精力是有限的, 若课时定位不当, 教学内容过多过细, 超出了学生所能接受的限度, 那就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师要在课前深入研读教材, 并对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取舍与简化.把那些学生真正需要的、核心的、尚未掌握且自己难以自学的知识作为主要教学内容.比如, 一个单元的第一课时是A部分, 第二课时是B部分的教学.我们就应该把课文的理解作为第一课时的重点, 把单词句型的掌握作为第二课时的重点.不可在A的教学中又讲单词句型又讲课文, 这样就“捡了芝麻, 丢了西瓜”, 结果什么都没学到位.

3. 以简易的教学方法为导向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教学方法应力求“简易”, 即简单、容易, 克服浪费、作秀.小学英语教学倡导讨论、合作、探究、调查、表演等方式进行, 但并非每次活动都要采用以上几种方式, 只要选择合适的且易操作的、并能够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法就行, 避免浪费与作秀.教师应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 通过画一画、演一演、做一做等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不可脱离语言情境的支持而上成美术课、音乐课或劳技课.

例如在中低年级的公开课中经常能看到“时装表演秀”或“动物模仿秀”等.教师课前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于设计和制作各类服饰或动物头饰等, 整堂课表面上看似热闹, 但实际上教学活动与教学目标脱节, 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又如在教授“Shapes”这一课, 常有教师布置“小小设计师”的任务.学生把大部分时间花在找蜡笔、商量着色上, 学生的活动完全脱离了英语语言的实践, 导致后半节课上成了美术课.新课程标准呼唤英语课堂应该是有趣的, 但更应该是高效的.

4. 以简省的教学环节为过程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教学环节应力求“简省”, 即剔除繁杂、多余的环节, 克服零乱、过快的弊端.一些与主题学习关系不大的教学环节浪费了学生的有效学习时间, 导致教学过程冗长、课堂节奏过快.有些教师为了上公开课, 在一节40分钟的时间里就安排了十几个活动.可想而知, 时间大部分都在活动中流失了, 对于主体内容学习的时间没有了保证.教师应善于将相关环节进行有机整合, 力求使教学过程层层递进、环环相扣、一目了然、便于回顾.这样的教学过程更容易引起学生对核心语言知识的密切关注.

5. 以简练的教学用语为链接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教学用语应力求“简练”, 即简单、精炼、不复杂、不牵强.教师应尽量使用简单句和简单的词汇.并借助于体态语或图片等帮助学生理解.教师的课堂用语用得多与少, 用得是否恰当, 对学生有很大的影响.例如, 在课前组织教学这个环节中, 教师可用儿歌组织教学, 让学生明确课堂准备要求.如, Eyes on me, ears listen to me, hands on your knees, feet on the floor.教师也可以采用提问的形式:Eyes?学生回答:On Zoe.教师再问:Ears?学生回答:Listen to Zoe.…… (Zoe是教师的名字) 这样既能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 形成师生互动, 又能复习英语单词.在课堂上, 我们经常可以Who can try?Try again!Do you have any questions?等等组织课堂教学.在学习了新单词和句型时, 可以结合学生已掌握的内容来使用课堂用语.如, 学习了询问标志的句型What does it mean?时, 在课堂上组织教学过程中, 如果碰到需要学生翻译的单词和句型时, 我们就可以用上这一句.

6. 以简便的教学媒体为载体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教学媒体应力求“简便”, 即简单、方便, 不累赘、不求华丽.教师应选择简单方便的教学媒体.音乐、动画、挂图、唱歌、视频等无需一应俱全.如今, 公开课上数十页的课件已不足为奇, 与平时基本不用或偶尔一用相去甚远;音像的效果越来越“好”, 当学生在自读课文或完成书面练习时常常会伴有怡人的背景音乐;板书成板贴, 越变越“靓”……教师的亲笔板书正逐渐被板贴所替代, 教师在花了大量的精力和财力去精心制作各类精美板贴的同时, 作为英语教师应该具备的板书能力与简笔画能力等基本素质也在逐渐衰退.

为节省课堂教学时间, 丰富课堂内容, 适当地准备一些单词或句型卡片未尝不可.但需有度, 不可距离常态下的课堂教学过远, 否则会失去其真实性和可参考性.

三、加强教学反思, 提升自身素质是高效课堂的保证

博学为师, 身正为范.教师要想对学生施以积极引导, 自身必须具备较高素质, 这也是教师上好课的必要条件和保证.教学是科学, 也是艺术, 教师良好的读, 写, 讲, 示范, 操作能引人入胜, 富有感染力, 甚至给人以美的享受, 可以收到寓教于乐的效果.作为教师, 我们要不断努力, 不断进取, 以提高自身素质.而教学反思也是教师们提高自身教学水平的必经之路.从反思中我们可以总结出自己的闪光点和不足之处, 可以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 扬长补短.因此, 作为教师, 我们必须加强反思, 在反思中成长, 在反思中逐渐成熟起来.

总之, 要营造每一堂课的高效教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不是单凭一节课的感觉和一段时间的经验而形成的.它要求我们必须从每节课做起, 从细节做起.相信, 只要坚持, 就能胜利.让我们怀抱理想和信念, 朝着高效英语课堂, 快乐出发!

摘要:教育部2011年工作要点提出要率先实现小学生减负的要求, 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目前, 我们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主流是实现“有效教学”.然而, 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深知, 仅仅“有效”是无法真正实现“减负”的, 它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因此, 我们对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要求必须提高, 打造“高效英语课堂”刻不容缓.那么如何打造?本文试从和谐师生、简约高效、自我反思这三个方面回答这个问题.

关键词:高效课堂,和谐师生,去繁从简,自我反思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 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2011版) 》解读[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2]李舒琴, 小学英语活动课课堂教学模式探索[J], 基础教育研究, 2007 (01) .

[3]骆燕萍, 小学英语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J], 小学教学参考, 2007 (03) .

上一篇:2018年石家庄中考信息技术知识点总结下一篇:冬天堆雪人2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