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之我见

2022-09-12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在阅读教学中, 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 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发展语言、思维和陶冶情感。同时, 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 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 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那么, 如何才能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一、求解阅读, 引导学生

阅读作为一项基本功, 教师在指导时要讲究方法, 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依据教材, 注意有的放矢地组织训练, 向学生提出若干个带启发性的问题, 让学生以自读的形式循文求义, 从课文中寻找答案, 划出要点, 以便在课堂中发表自己的见解。这种阅读的关键在于教师提出问题的难易程度。过易, 缺乏思考性, 学生往往会觉得“易如反掌”;过难, 思而不得, 读而不知所措, 学生会产生畏难情绪, 丧失自读的信心。因此, 一定要掌握好难易程度。如果课文确实较难理解, 则可以提出几个阶梯性的问题, 引导学生寻求正确的答案。最好的方法是:学生对问题产生兴趣, 似有所悟, 跃跃欲试, 甚至自发展开讨论, 这就更能促进求解性阅读的自觉进行。如像《草原》、《林海》、《可爱的草塘》等这类意境深远, 情感浓郁, 文字优美的课文, 更要让学生在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基础上, 用恰当的语调、语速, 有感情地朗读。如教学《草原》中“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表示我的愉快”时, 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要正确地停顿;二是要读出重音。“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 空气是那么清鲜, 天空/是那么明朗, 使我/总想高歌一曲, 表示我的/愉快。”通过这样的朗读指导, 学生将会感受到草原的天, 由于没有遮拦, 显得格外开阔, 也叫人特别愉快。有了这种体会, 就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这种意境, 也就会无拘无束地读出作者那种对草原的热爱之情。又如在朗读感情浓郁, 语言优美, 笔调活泼的《桂林山水》时, 就必顺采取鲜明的节奏, 抑扬的语调, 一气呵成的语势来朗读, 从而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 抒发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美好的情感。在朗读《激光》这样的说明文时, 那就截然不同了。因为《激光》是用具体数据来说明激光的特点与作用的。如果还照《桂林山水》那样的节奏、语调、语势、情感来读就欠妥。这种文体的课文, 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层次清楚。从读中理解课文内容, 从读中发展思维和语言。

二、比较阅读, 感染学生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 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在小学语文教材中, 体裁相同而主题不同的文章, 主题相同而体裁不同的文章, 同一体裁、主题而选材不同的文章, 都可以通过比较性阅读来了解其内容, 揣摩其技巧。如六年级的《小英雄雨来》和《少年闰土》, 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后, 不难发现, 二者的体裁都是小说, 但可以跨越时空, 去反映不同的主题。前者反映抗日战争时期, 表现的是抗日根据地的儿童热爱祖国, 勇敢机智的优秀品质;而后者反映的时代则比前者早, 表现的是农村少年闰土知识丰富, 聪明能干的品行。又如《鲁班学艺》与《景阳冈》, 同写人, 都是表现了“技艺高超”这一主题;鲁班手艺高强, 武松武艺高强, 但体裁不同。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行自读、分析, 便会得出结论:要反映相同的主题, 可以选用不同的体裁。《鲁班学艺》采用民间故事的形式, 可以达到目的;而《景阳冈》则运用小说这一形式, 同样达到目的。再如《小音乐家扬科》和《凡卡》都是小说, 都是通过描写旧时代儿童的悲惨遭遇来揭露旧制度的罪恶, 但选材不同。围绕选材的问题, 学生反复通读两篇小说, 便可以找到答案;《小音乐家扬科》选材于波兰, 以小扬科有音乐天才, 却因为喜爱音乐而和死亡的威胁, 从农村来到城里当学徒, 但仍然过着苦难的生活为材料。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 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有时朗读还可以营造气氛, 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这就需要教师本身要研究朗读, 朗读好课文, 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 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如《十里长街送总理》和《再见了, 亲人!》这类感情色彩很浓厚的课文, 更应该通过朗读来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如果教师在学生面前朗读得平平淡淡, 甚至结结巴巴, 那就无法表达出全国人民在十里长街盼灵车, 送总理的悲痛情景, 以及人民永远怀念总理的无限深情, 更难体会到中朝两国人民同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依依惜别之情, 更难体会到中朝两国人民之间用生命和鲜血凝成的深情厚意。

三、质疑阅读, 激趣学生

小学生经过几年的启蒙教育, 已经走出了思维的沙漠和智能的荒原, 他们不仅有了完全属于他们自己的思维的绿洲, 智能的园圃, 而且具有一定的质疑问难的基本素质和判断是非的能力。因此, 教师就应想方设法提高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通过阅读, 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弄清字、词的确切意思、用法, 大至篇章结构, 人人都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 然后由教师选择归纳成若干问题, 师生共同讨论解决。如学习《将相和》, 学生通过阅读, 提出下列疑问:这篇课文的前两个故事表面上是秦王与蔺相如唇枪舌剑的斗争, 实际上是什么和什么斗争?是属于哪一方面的斗争?文中的三个故事都表现了蔺相如的什么品质?大家通过争论、辩解, 终于晓知:秦王与蔺相如之斗, 实际上是秦国与赵国之斗, 是属于外交上的斗争, 三个故事都表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可贵品质。质疑性阅读是较高层次的阅读, 在质疑性阅读中, 解疑是最关键的举足轻重的一道程序, 它直接决定着质疑性阅读的效果。因此, 教师要讲求“技法”去引导学生释疑。有些疑点对于小学生如同“八卦阵”, 学生钻进了没有老师的指引是钻不出来的。然而, 引导归引导, 学生终究要自己“钻出来, ”而且也只有学生自己“钻出来”才能识破迷津, 走出迷魂阵。对这一类疑点、有的给予点拔即可, 有的应提供思路, 还有的则不仅要扶“上马”, 还应“送一程”。如我在指导学生阅读《田忌赛马》后, 为了进一步启发学生思维, 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 又板书出一道思考题:假如齐威王和田忌再一次比赛, 假如你是齐威王, 你能赢田忌吗?一石激起千重浪, 课堂上立即出现书声朗朗, 思潮滚滚, 议论纷纷的场面。学生们争着发表自己的见解, 最终取得一致的看法:只要随机应变地调换马的出场顺序, 是可以反败为胜的。再如在学生阅读完《小音乐家扬科》之后, 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小扬科生活在我们这样一个时代, 他的结局会是怎样呢?学生联系课文, 通过合理的想象和推理, 展开创造性思维:有的会说他会自学成才;有的说会读音乐学院;有的说他会成为一个伟大的音乐家……。在这基础上, 教师再发问一句:为什么小扬科生活在他那时代的结局和生活在我们这个时代的结局会不同呢?学生据此再次阅读课文并进行对比联想, 不难得出新时代好过旧时代, 社会主义制度优越于剥削制度的结论。通过这样的朗读训练, 把学生的学路直接引向文章的思路, 从而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

四、选择重点, 夯实阅读

课文的重点段中, 有些词语很准确, 有些句子含义很深刻, 对表现中心思想作用较大。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词语、句段, 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例如, 当读到《难忘的一课》中的“这里原来画的都是日本的伟人, 现在‘光复’了, 画上了我们中国自己的伟人。”和“我紧紧地握着这位年轻的台湾教师的手, 但是想不到还有什么话, 比他刚才教给孩子的那句简单的话, 更足以表达我这时的全部感情。”这些语句时, 教师要先指导学生理解句子中带点的词, 然后, 反复朗读, 要求把带点词语读重音, 读出感情来, 从而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这个礼堂原来画的都是日本的伟人, 现在光复了, 画上了中国自己的伟人, 这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啊!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谊使作者的眼睛湿润了。也确实只有“我是中国人, 我爱中国!”这句话, 才能表达作者当时的全部感情。又如《第一场雪》中的第六自然段, 生动形象地描绘了雪后迷人的景象, 突出了雪景的绚丽多姿。教师在指导朗读时, 要着重指导学生读好其中的儿化韵, 然后, 让学生反复朗读, 从中体会到雪后的自然美, 读出作者当时对雪后美景的喜爱之情。

《朱作仁谈朗读》一文中指出:“讲读是死的, 如同进行解剖, 朗读是活的, 如同给伤口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 而朗读更能使人感受。”是呀, 朗读不但可以感受文中的思想美, 情感美, 而且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因此, 需要教师通过启发、诱导, 使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 采取最佳的读法, 专心致志地读, 边读边议, 比较异同, 释疑解难, 力求创新, 从而逐步提高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 以适应未来的需要。

摘要:在阅读教学中, 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 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发展语言、思维和陶冶情感。同时, 它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 既可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又可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 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关键词: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 《朱作仁文集》,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4年9月1日.

[2]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任小军, 新华网, 2009年3月24日.

[3] 《阅读教学方法谈》, 刘海珍, 《语文报》教师版小学, 2011年9月.

上一篇:基于扎根理论的农业众筹投资者参与动机研究下一篇:定积分概念形成的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