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计算能力培养之我见

2022-09-11

计算是我国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 它贯穿小学数学教学的始终, 无论是数学概念的形成、数学结论的获得, 还是数学问题的解决等等, 都需要数学计算的参与。因此, 计算教学的有力直接影响的内容的学习。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计算机 (或计算器) 的普及, 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又越来越被人们淡化。其实, 小学数学计算能力不仅是小学数学重要的教学内容, 是小学数学“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 更是继续学习数学和其它自然学科的基础。因此, 培养和提高数学能力势在必行。

一、重视学生良好计算习惯

学生做计算题集中出现的错误, 大多数是粗心大意、马虎、字迹潦草、审题不清等不良习惯造成的。例如:有点学生在计算85-32时把5写成3, 就导致了计算结果的错误。因此, 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是平常练习要严格要求,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首先是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书写工整、格式规范的良好习惯。其次是培养学生审题、分析的习惯。计算题的计算数据和运算符号都是明摆着的, 容易忽视对题目的周密观察和认真分析, 盲目计算, 就容易使计算难, 影响正确率。解计算题也要和解应用题一样, 重视观察能力的培养, 加强审题训练。我对学生提出“两看, 两想, 再计算”的程序, 即:先看一看整个算式由几个部分组成, 想一想一般方法如何计算, 再看一看有没有某些特殊条件, 想一想能不能用简便方法计算。教学生对题目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分析。最后是培养学生自觉检查验算, 独立纠正错误的习惯。验算习惯的养成能够有效地保证计算的正确率, 即使学生具备了比较强的口算和笔算能力也依然要靠验算来确保计算正确。验算有很多种方法, 其中, 由逆运算来进行检验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逆运算也就是与计算方法相反的运算, 由于采用了逆向思维, 所以能够有效地凸现计算过程中的疏漏。这样, 既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 又促进了学生个性品质的发展, 有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学生掌握计算方法关键在于理解

如果不明白算理, 即使学生会做计算, 并能正确地计算出结果, 但也只是一个机械的规律的执行者, 在将来进一步的学习中, 可能导致越学越不明白。在教学时, 教师应以清晰的理论指导学生理解算理, 要引导学生把算理说出来。既要学生对计算的方法“知其然”也要做到“知其所以然”, 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 最后形成计算技能。如学习整十数乘一位数的乘法:50×7时, 许多学生会这样总结算法:先不看0, 5×7=35再在后面添上一个0。当学生得出这样的算法时, 一定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可以这样做。教师可让学生摆小棒, 帮助他们理解算理。将小棒10根捆一捆, 因为这里把10根小棒看成一个整体, 表示一个十。5个7捆是35捆或是7个5捆是35捆, 因为一捆是10根, 也就是5个70是350或者7个50是350, 所以一定要在后面添上一个0。类似的例子还很多, 在计算教学中, 懂得算理的教学才是真正的计算教学, 否则就是灌输。所以, 一节计算课不仅仅是停留于计算能力的培养。要让学生参与到计算的过程, 不但会算, 而且要知道为什么这样算, 这才是计算课应该达到的目的。

三、熟记常用数据有助于计算能力达到“准确、迅速、合理、灵活”

在四则运算中, 如果学生能熟记一些常用数据, 则能较好的掌握解题的技巧和技能。如:看到25想4, 看到125想8;常用的小数、分数、百分数的互化1/8=0.125=12.5%, 3/8=0.375=37.5%, 5/8=0.625=62.5%等;在教学圆的周长和面积时, 熟记2×3.14=6.28, 3×3.14=9.42...., 22×3.14=12.56, 33×3.14=28.26......;理解和掌握有关0和1点特征, 就能提高计算的速度和准确性。

总之, 教学能力具有综合性, 与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等相互渗透, 相互支持, 教师在教学中精心培养, 准确引导, 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充分展开, 从而使学生的计算能力不断地得到提高。

上一篇:汉代巴蜀陶灯的西王母形象及其宗教文化探析下一篇:浅谈临床护理路径的运用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