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类论文范文

2022-05-08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医学类论文范文(精选3篇)》,供大家阅读,更多内容可以运用本站顶部的搜索功能。摘要:社会医学在医学教育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通过社会医学课程教学现状分析,本文探究如何根据社会医学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在教学时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搭建师生互动平台,旨在构建非预防医学类专业学生社会医学的思维方式,提高社会医学教学质量。

第一篇:医学类论文范文

转化医学理念在医学类高校基础医学研究生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摘要:基础医学研究生培养是我国医学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培养具备医、教、研综合能力的高等医学人才的重要途径。结合当前我国基础医学研究生教育现状,适时引入转化医学的理念、思维和方法,探索以转化医学理念为核心的基础医学研究生培养模式,不仅能提高基础医学研究生发现科学问题以及处理科学问题的科研能力,同时还能积极培养实验成果转化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医学类人才。

关键词:转化医学;基础医学;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25-0147-02

转化医学(Translational Medicine)是近20年来国际医学健康领域出现的一种新概念,旨在把基础研究获得的成果快速转化为适用于临床的新方法,更快速地推进临床医学的发展,其根本目的是打通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药物研发之间的壁垒,搭建起彼此之间的桥梁,最终使患者更快受益于这个医药领域科技发展,并引领一场新医药革命。转化医学研究代表了现代医学发展的方向,以转化医学理念加强创新型、复合型研究生的培养,对现阶段复合型基础医学人才的培养具有重大意义。

一、转化医学研究的国内外现状

转化医学的核心理念即在以健康为本的思想的指导下,以重大疾病为研究出发点,积极倡导基础医学研究向临床应用的转化。该理念从一开始便受到整个医学界的广泛重视,各种与转化医学研究相关的组织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以转化医学为主题的国际会议也在世界各地陆续召开,大量文献的讨论核心也逐渐向着是否具有转化特质转移,转化医学理念日益深入人心。近年来,我国转化医学研究发展速度迅猛,国家政府对转化医学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和支持,大幅增加对转化医学研究领域的投入。许多著名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都组建了转化医学中心,并发表了一系列转化医学相关论文。这些措施均有利于打破基础医学研究与临床应用之间的传统屏障,加速培养转化医学研究的专门人才,加强转化医学学科建设,对医学研究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1]。

二、转化医学概念的提出对基础医学研究生的影响

转化医学的实质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互通和整合,是基础研究成果向临床和社会应用转化。医学研究和教育的根本目的和出发点是以人为本,对于基础研究和临床医学来讲,预防疾病,保证人类健康始终是第一要务,因此转化医学不仅涉及基础和临床学科的改革,更将对我国未来医学人才培养产生直接影响[2]。在转化医学的理念倡导下,当今的基础医学研究生教育理念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它不仅是单纯培养具备过硬知识技能的基础医学方向研究生,还应该培养能够在高等医学院校和医学科研机构、生物科技公司等部门从事教学、科学研究及基础与临床、生物学等各学科相结合的医学实验研究工作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

三、探索以转化医学理念为核心的基础医学研究生培养模式

当前,按照培养模式来划分我国医学研究生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两种:科研型和临床型。在我国医学人才的培养中,这两种传统的研究生培养模式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近年来,随着医学领域技术的飞速发展,基础和临床之间的鸿沟日益加深。在国际上转化医学自提出以来取得了显著的医学、社会和经济效益,这时候如何在日常的基础医学研究生培養中引入转化医学理念,并能以转化医学理念为指导思想进行日常的实验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1.打破学科壁垒,丰富基础医学研究生生源类型。目前基础医学类的研究生基本上来自临床医学、生物学、医学检验等学科。但是随着整个科学领域发展的多元化和立体化,医学领域的发展已不仅仅只依赖于这些传统的相关学科,网络信息学、工程学等相关学科的作用日益重要。因此在设置招生生源类型的时候,我们可以全方面考虑招取本科背景为工学、理学甚至农学的研究生,这样不仅能营造多元化的学术氛围,也有利于学生转化思维的形成。

2.成立独立的转化医学研究机构,打造各学科交融会合的平台。众所周知,目前我国医学教育和研究体制造成了基础医学研究和临床应用极度脱轨,许多临床上有价值的发现无法准确反馈给基础研究工作者,同时许多基础医学研究工作者的研究成果在临床医生们看来属于无任何实用性的科研数据。而转化医学恰恰强调基础与临床之间双向、开放性交流,为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搭建桥梁,其目的是将基础研究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的医疗社会化效益,进一步促进整个医疗健康领域的发展。因此,成立独立的转化医学研究部门不仅是集科研、教育、转化为一体,包含产学研用的综合性高端平台,而且可以最大限度的整合多学科合作,充分体现转化医学的应用,并且在加大成果产出的同时,还可以培养一批既懂基础研究,又了解临床应用、有转化医学理念和能力、具备科研能力并且能将成果转化的具有广阔的就业前景的高端复合型人才。

3.加强基础医学研究生与临床医学之间的学术交流。最近几年来随着转化医学理念的日益深入人心,国家上下对转化医学越来越重视。在此情况下怎样让基础和临床的师生们知道彼此的需求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在笔者看来主要解决方法包括以下几种:(1)在学校、学院的组织下,基础医学相关学科和附属的各个教学医院科室一起开展学术讨论会,每次选取当今相关领域最热门的研究方向,各自交流经验,探讨相关的问题。(2)定期邀请校内外临床领域的相关专家进行学术讲座,让同学们及时了解临床医学领域的最新动态。(3)共享研究资源,各院校的基础医学相关院所和附属医院可以互相开放自己的实验室和标本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互相促进。只有通过上述或者是更丰富的手段才有可能培养出既精于基础医学科学研究,又了解临床知识,能敏锐发现临床中尚待解决的问题,开展科学研究的基础医学研究生。

4.加强基础医学相关专业实验室与医药公司合作,组建产学共建机构。对于基础医学而言,研究成果不仅可以转化为临床相关的应用,转化为服务大众的健康产品也同样重要。目前基础医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市场应用前景一片广阔,特别是干细胞和再生医学研究方面,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发展得如火如荼,随着多学科技术领域的突破与生物技术不断交叉融合,以干细胞和生物材料为主的再生医学将成为未来人类生命科学及医学诊疗新的突破口[3]。广大基础医学研究生应该积极关注基础医学、生命科学相关成果的市场化转化最新进展,积极实现自我研究成果和市场需求挂钩。同时对于管理方面的高校而言,作为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主要方式,跟企业合作项目,实现科研成果转化同样具有重大意义。

四、转化医学背景下基础医学研究生教育的前景与展望

近年来,随着我国“大健康”理念的提出,人们在尽情享受现代文明成果的同时,愈发注意自身的健康问题,原来的单纯治疗身体疾病的医学模式已经朝着“生物—社会—心理”全方位的医学模式转变。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理学等学科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和广泛。这一模式需要医学整合更多领域的知识,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从而对医学高等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形势下,具备转化医学思维的高素质人才显得尤为重要。

作为基础医学的研究生,我们应该首先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准。笔者认为需要具备以下几点能力:(1)熟悉国内外转化医学发展动态,具有国际化、全方位的视野。(2)具备良好的沟通和协调能力。(3)通晓规范的转化程序、熟悉转化研究应遵循的章程、能够积极主动地加强和临床医学,生命科学领域研究人员的合作。同样医学类高校中的基础医学院也应该加强转化医学理念的研究生教育。我们应该以转化医学思维为指导,积极倡导多学科的团结协作,促进临床、基础,生物技术等各个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之间的融合,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基础医学学生的转化医学思维,进一步促进我国“大健康”产业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继胜,王松灵,李文斌.转化医学指导下的临床诊疗与研究中心社会化效益探索[J].医学教育管理,2018,4(3):250-254.

[2]刘冉冉,雷聪,王金芳,刘桂香,张洪芹.以转化医学为理念的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构建[J].医学教育,2013,6(3):162-163.

[3]孙耀,张斌,陈虎.中国细胞治疗行业发展现状与前景[J].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2018,26(6):549-554.

[4]唐汉庆,许世华,农乐颁.医学高等教育引入转化医学思维的探讨[J].医学与哲学,2012,33(4):66-67.

作者:王闻楚 黎静 谭机永

第二篇:非预防医学类专业社会医学教学改革探索

摘 要: 社会医学在医学教育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通过社会医学课程教学现状分析,本文探究如何根据社会医学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在教学时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搭建师生互动平台,旨在构建非预防医学类专业学生社会医学的思维方式,提高社会医学教学质量。

关键词: 非预防医学类专业 社会医学 教学改革

社会医学是医学与社会学相结合的一门交叉学科,主要研究社会性的医学问题及医学的社会方面的问题,是人文教学中难度较大、比较难以理解和记忆的一门涉及面较广和整体性较强的学科。在我国高等医学院校的课程设置中,社会医学从开始的预防医学专业的基础课程,逐渐扩展成为所有医学本科生的公共选修课程[1]。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社会医学课程教学进行了研究,如构建了社会医学网络课程、循证医学思想教学法、Seminar教学法、项目教学法、主题教学法、PBL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实践教学方法、参与式教学法等。上述研究提出了一些新的理念和有效的举措,但非预防医学学生对于教学内容往往缺乏深入的思考,停留于表面,对社会医学实践能力的培养还存在一些缺陷。不能使学生更快更好地了解我国目前主要的社会卫生问题,无法比较准确地分析影响人群健康的因素,加之社会实践环节的脱钩和对医疗体系本质的模糊认识,更不能提出改善卫生状况的“社会处方”。

有必要探索出新的适合非预防医学类专业的社会医学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用社会医学的思维和视角分析和处理健康与卫生问题,以现代医学模式指导医疗卫生实践。近年来,我们在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课程考核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以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适应新的医学发展的要求。

一、社会医学教学现状分析

国家卫生部于1980年发出了《关于加强社会医学与卫生管理学教学研究工作的意见》,要求医学院校,开展社会医学与卫生管理学教研工作[2]。此后一些有条件的高等医学院校纷纷建立了社会医学教研室,并把社会医学纳入部分专业的教学计划。这是我国社会医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但是,目前大部分高等医学院校特别是地方医学院校并未在“非预防医学类专业”开设社会医学课程。或仅作为学年学分制医学院校有名而无实的任意选修课,绝大多数医学院校没有独立的社会医学教研室,无专任教师,以理论灌输为主,没有实习教学,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手段落后,这远远不能适应医学模式转变、实现全球卫生战略目标和当前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3]。

课程教学存在偏差,将更多的精力花在课程的理论知识部分,而忽视了最重要的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环节缺乏,教学方式、手段单一化。采取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较少运用讨论式、案例式教学方法,出现教师与学生交流不足,课堂气氛不够活跃等现象。

学生方面:教学中发现部分非预防医学类专业学生对学习的目的认识不清,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够。可能是由于《社会医学》作为医学生的一门专业选修课,未引起非预防医学类专业学生足够的重视,多数非预防医学类专业学生只重视专业必修课,社会医学属于交叉学科,课程内容感觉与预防医学专业的有关,出现学生只关注期末考试,不注重平时课程学习的现象。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法,教师忙于讲,学生疲于记,学生无暇思考,比较被动。

二、明确学习社会医学的任务,构建社会医学观念和思维模式,树立整体医学和大卫生观念

1988年世界医学教育大会发表著名的《爱丁堡宣言》指出:“医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促进全体人民健康的医生。”为医学教育和人才培养指出了新的方向,即要求医学生必须获得不仅对个人而且对人群的健康促进和处理疾病的能力。因此,医学生必须了解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和健康与经济的相互关系,具备健康教育、卫生管理、社区卫生及预防医学的知识[2],[4]。

现代医学模式已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一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它要求医学生用新的医学思维观念思考解决医学问题,社会医学正是促进医学生思维转变的重要学科。各项社会卫生和保健制度改革,客观上要求医务人员掌握社会医学知识,注重研究社会因素对人类健康的影响问题,运用多种医学手段加强防治工作。我国已实施的执业医师考试制度把社会医学作为一门考试课程,意味着对医疗卫生工作人员的知识结构和医学教育改革提出了加强社会医学教育的新要求[5]。

三、教学方法的优化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本着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重视学生实践技能、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视野,应用网络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设计:组织学生8~10人一组,每个小组选择一名组长。

1.注重案例教学方法的实际应用。

在教学过程开始一周之前,将即将要进行的案例布置给学生,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完成对与案例相关基础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只有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之上,学生才能够对案例进行深入的分析,并提出观点;案例的分析讨论,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就案例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案例讨论小结。再分组讨论归纳意见,写出分析报告,最后教师有针对性地讲评。

2.社会医学教学中学习动机的激发。

让学生分组查阅相关知识点领域文献,分小组,然后制作PPT并请3-5名同学做评委全班答辩打分。让学生们自己组织讲稿,自己讲课,这既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又训练了口语表达能力。学生讲解,同学和老师打分点评,形成互动式教学模式。形成适度竞争的学习状态,这样使每位同学都能积极参与,并且相互配合,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激发学习社会医学的兴趣[6]。

3.微课和QQ平台混合式学习的教学模式。

(1)微课的建设。目前高校教学面临的普遍难题是部分学生缺乏足够的学习动力,他们在别无选择的、被逼无奈的甚至痛苦的心理状态下完成学习,创造性思维能力远远没有得到发展。为此,应当结合学生特点,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其独立观察、主动思考和沟通表达的能力,使其能自己发现问题,构思解决问题方案,归纳总结知识并加以综合运用。这是学生踏入社会后应该具备的能力。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中,老师说,学生听,锻炼了学生听的能力而弱化了其他能力的培养。微课教学模式能够很好地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8—20分钟甚至更短的微课具有主题突出、目标明确、短小精悍、使用方便、资源多样等优势,易于与现代的一些信息技术手段结合,实现在线自学和教师讲授,正在逐渐被普遍认可,符合微时代人们对信息获取的实时、互动、高效的需求和注意力持续时间缩短的特征。

(2)基于QQ空间平台支持的混合式学习模式的构建。所谓的混合式学习是指将多种不同的教学方式结合,尤其是将面对面的课上教育方式与运用网络进行教学的方式结合。既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作为一种多人系统,QQ空间具有极其强大的合作、互动与共享性。包括:日志、相册、留言板、主页等部分,可以实现以网络为基础的学习交流讨论和资源共享等。

4.建立“以教学带科研,以科研促教学,教学、科研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模式。

课程组教师鼓励学生课外积极参与科研课题的研究活动,通过具体的科研实践训练学生的科研思维和学习能力。同时,课程组教师积极参与和组织学生的课外实践小组活动及假期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帮助学生设计实践活动内容,亲自参与实践活动,指导学生撰写研究和社会实践报告等方式,将课程教学从有限的课堂内的理论讲授延展到课外无限的社会实践活动中[7]。

四、改革考核方法,建立课程成绩综合考核体系

在教学考核方式上,改革终结式教学考核方式,增加教学过程的考核,改变了过去单纯以课程结束后的一次性卷面考试确定课程成绩的考核方式,突出和强调了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上强化过程性考核。改革只注重机械记忆的卷面考试形式,缺乏客观性、公正性,难以真实地反映学生的成绩。增加对实践课程的考核,增加学生案例讨论、小组学习、课堂互动的考核比重。课程成绩的构成一般由四部分组成:

考核方法为平时成绩占40%,期末考试成绩占60%。其中平时成绩考核方法如下:出勤:占10%;平时作业:占20%;课堂互动:占10%。总之,引导学生自觉地加强实践能力的全面训练,激发学习兴趣,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以学生为主体”,增进师生互动,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非预防医学类专业学生由单纯的知识记忆型的被动学习,转变成思考与探索问题的主动学习,以社会医学的大卫生观和新医学模式的基本理论观点研究和探讨社会卫生问题,能够将课程的理论学习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为学生毕业后从事医学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掌握当前医疗卫生改革动态,提高医学人文素养,成为站在更高起点上的医务工作者。

参考文献:

[1]尤华,彭志行,陆慧.Seminar教学法在社会医学教学实践中的尝试[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3):74-75.

[2]龚幼龙.社会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22.

[3]靳曙光,王月霞.关于地方高校医学类专业加强社会医学教学必要性的探讨[J].现代预防医学,2008,35(11):2096-2097.

[4]耿庆茹,吴小桃,薛秦春,等.浅析社会医学与初级卫生保健的关系[J].医学与社会,2000,13(1):27-28.

[5]李小菊,秦江梅,唐景霞,毛璐.对改善社会医学课程教学效果的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11,19(1):29-30.

[6]吉华萍,尤华,陆慧,樊宏,梁宪明,风尔翠.社会医学教学中学习动机的激发[J].基础医学教育,2013,15(3):237-239.

[7]刘燕群.“以学为中心”的《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教学模式探索[J].现代医药卫生,2013,29(1):134-135.

作者:刘燕群

第三篇:医学类独立院校临床专业医学英语自主阅读调查与研究

【摘要】医学英语对于临床专业学生的学习和未来发展有很大的影响。本文旨在调查笔者所在医学独立院校临床专业学生的医学英语自主阅读情况,包括阅读时间、阅读材料、阅读策略、阅读目的、主要困难。通过对问卷的分析和整理,给出教改的建议,帮助学生提高医学英语阅读水平,为独立院校临床专业学生的进一步深造打下基础。

【关键词】医学英语阅读;自主学习;调查

【作者简介】赵润兴(1984.11-),女,汉族,云南保山腾冲人,昆明医科大学海源学院,讲师,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大学英语教学、医学英语教学。

【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19J0518)。

一、引言

自新冠病毒肆虐全球以来,人类越来越深切地意识到国际合作在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性。对于在校的学生来说,能够有机会系统学习医学英语,为将来的就业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是很重要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指南》(2020年版)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和交际能力,同时发展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培养人文精神和思辨能力,使学生在学习、生活和未来工作中能够恰当有效地使用英语,满足国家、社会、学校和个人发展的需要。”新版教学指南中明确,专门用途英语课程以英语使用领域为指向,以增强学生使用英语进行学术交流、从事专业工作的能力,提升学生学术和职业素养为目的。为更好把握医学类独立院校医学英语阅读自主学习情况,笔者对昆明医科大学海源学院2017级大三临床专业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掌握学生的医学英语自主阅读情况,分析和給出相关教学建议,更好的服务学生的发展。

二、理论依据

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简称ESP),顾名思义,是指与某种特定职业或学科相关的英语,是根据学习者的特定目的和特定需要而开设的英语课程。医学英语属于专门用途英语的范畴。蔡基刚(2004)曾提出:“随着我国和国际交往的日益扩大,经济全球化、科学技术一体化、文化多元化时代的到来,随着我国大学的进校新生的英语整体水平的提高,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将是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方向。” 医学英语是医学生基础英语的延伸,是医学生未来工作中所要使用的语言,是医学生英语学习的终极目标,是他们未来参加国际会议进行国际交流,深造学习的必要条件,将影响着他们今后的发展。医学专业英语是医科院校英语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是保持大学英语教学的连续性以提高医学生专业英语应用能力的重要课程。为什么要阅读?Jeremy Harmer指出,阅读是为了语言习得,阅读材料可以作为未来写作的范文。阅读过程为语言学习提供了机会,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可以练习阅读技巧,提出阅读是一个主动而非被动的过程。

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顾名思义,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地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Little Wood将自主学习定义为“学习者不依靠老师而使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由此可见,自主学习的培养是学生实现学习目标的有效手段,也是其长期的需求和成功的关键因素。束定芳提道:“语言学习,尤其是外语学习,需要大量的输入和语言实践。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而且大部分时间被教师的讲解所占用,因此仅靠课堂上的那点输入和输出是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学习外语学习要求的。”而难度较高的医学英语,更是需要学生课后进行大量的阅读来实现自主学习。

三、研究方法

1.研究目的。本文旨在调查昆明医科大学海源学院临床专业学生医学英语阅读自主学习情况,对医学英语自主阅读的时间、使用材料、阅读策略、阅读目的和主要困难进行了调查。调查目的是以海源学院为例,掌握医学类独立院校的临床专业学生医学英语阅读自主学习的现状。通过分析,为如何指导学生进行医学英语阅读自主学习给出建议并供其他同类院校参考,同时为今后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可靠的依据。

2.调查对象。笔者对昆明医科大学海源学院2017级九个临床专业班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共收回620份有效问卷。为达到调查的真实性和客观性,问卷请学生匿名填写。

3.研究工具。研究采取问卷和面谈两种形式。问卷借鉴了王凌与何宁的英语课外阅读情况调查表并根据研究目的进行相应修改,问卷共33题,包括1个填空题、17个单项选择题和15个多项选择题。结果用SPSS Statistics 25进行了数据分析。

四、调查结果与分析

1.阅读时间。调查发现,大部分临床专业的学生不会在课外进行医学英语的自主阅读(65.97%)。34.03%的学生会进行自主阅读的学生中,但大部分(85.33%)阅读时间不足一小时。且过了四级(四级考试分数在425分以上)的学生比没过四级的学生更可能自主阅读跟医学有关的英语资料(p=0.014)。对学生的访谈中发现,学生更愿意将时间放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上。在老师没有明确要求的情况下,自己不会主动去找医学英语相关资料阅读,或者说并不知道去哪里找。而阅读时间大于一小时的学生主要是在专业老师的推荐下,寻找相关的专业论文进行阅读。而且这部分学生的英语基础相对较好。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的英语水平不够自信,不敢挑战难度更大的医学英语文章。

2.阅读材料。学生的阅读材料,排名从多到少分别是: 网络资源,网站、公众号等(66.13%);老师分享的资料(48.39%);专业书籍,教材(23.55%); 报纸杂志(19.68%); 专业相关的论文等文献(9.84%)。可以看出学生接触最多的是网络资源,老师的推荐占了很重要的位置。而对于专业发展的教材和论文等关注度还不够。访谈中,学生指出在目前的水平下对于自己将来专业的发展和文献的选择还没有清晰的认识。在医学英语文献阅读材料选择时,近一半的学生选择了喜欢的领域的文章或内容(51.13%),47.26%的学生认为标题或内容有趣的文章会引起他们的兴趣。

3.阅读策略。从阅读策略来看,绝大部分会不同程度地关注新的单词和词组(87.58%)。遇到生词会通过查字典来理解意义。没有认真做笔记的学生占了一半(50.8%)。在访谈中发现,学生对于医学英语的阅读策略没有清晰的认识,也无法指出医学英语和通识英语之间的差异和联系。

4.阅读目的。阅读目的中,选择能提高英语水平(61.94%)和对自己的专业有促进作用(51.77%)的学生较多。且过了四级的学生对英语课外阅读对提高阅读能力的作用更加认同(p=0.049),“老师要求,怕扣平时成绩”(17.74%)、“纯粹应试,希望能对考研有所帮助”(16.61%)占的比例并不高。这个结果表明,高年级学生更加关注英语水平的提高和自己专业的长远发展,而不再局限于应试目的。“感兴趣的话题和内容” 最能激发学生的医学英语阅读兴趣。考试中获得高分(如考研)也是学生进行医学英语阅读的动力。94.03%的学生同意医学英语课外阅读会不同程度的提高英语水平。99.03%的学生觉得医学英语课外阅读对自己的专业有不同程度的帮助。

5.主要困难。学生认为多数阅读材料太难,看不懂(77.26%),自己不会找适合自己的材料,有种找不到方向的感觉(54.35%)。并且没过学生的同学对于如何找到合适的资料更加迷茫(p=0.027)。阅读的障碍较大的是“生词太多”(85.32%)、阅读速度慢(57.1%)、专业背景知识缺乏(55.48%)及语法不好(50%)。就生词方面来讲,没过四级的学生选择这一障碍的比例大于已过四级的同学(P=0.05)。没过四级的学生更缺乏兴趣并且没有自信(p=0),认为语法更不好学且更缺乏阅读方法(p=0.001)。64.68%的学生因为“看不懂”的原因不会自主阅读医学英语相关材料。51.13%的学生因为找不到材料而不会进行自主阅读。

五、启示和建议

从本次调查中,笔者发现学生能意识到医学英语的重要性(仅3.87%的学生认为今后的工作中不会用到医学英语),并且也有强烈的自主学习愿望和决心(75.81%的学生表示,如果有专业的老师选择合适的中英文材料每周发到雨课堂,虽然不会进行考核,他们仍会坚持学习)。因此,在医学英语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帮助学生提高自主阅读的效果。

1.教师充分应用网络资源和智慧工具,帮助和指导学生选择材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好的材料,医学英语的自主学习很难开展。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英语阅读资料多得数不胜数。教师可以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寻找合适学生水平、语言生动、内容新颖的医学英语文章,使学生在学习掌握医学英语基本特征的同时对医学研究的最新进展有所了解,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選择过程中应注意专业性和趣味性的结合,推荐内容有趣,贴合学生的专业且难度适中的文章。这样能够帮助学生省去寻找的时间,把更多的精力放在阅读上。石晓杰在研究中总结出:“如果教师能够提升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就能促进其阅读动机。”学生感兴趣的材料是自主学习的有利动机。有了动机,自主学习才能长期顺利地进行。

2.课程中增加自主学习的内容考核,督促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独立院校的学生基础相对薄弱。如果没有一定的压力和指导,很难自己主动完成一篇阅读,更不用说难度较大的医学英语阅读。在课程考核中,建议加入自主学习的占比。学生可以提供日常自主学习的记录,作为期末的加分项进行奖励。这样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更好的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培养日常阅读的好习惯。自主阅读的记录可以包括App打卡、笔记本上词汇句型等的积累、读书笔记等。有了考核占比的压力和动力,学生也能更好地将自主学习坚持下去。

3.结合医学英语的特点,进行阅读策略的指导。医学英语作为专门用途英语的一种,有自己的语言特色和写作规范。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应结合医学英语的特点和阅读目的,教会学生如何根据不同目的选择不同的阅读策略,从而更高效的完成医学英语的自主阅读。例如寻找某个疾病治疗方法中,具体用什么药,剂量如何,可以用扫读的方法针对性地找出答案。而如果是对某个发病机制的介绍,应该逐字逐句进行仔细阅读。在阅读时也可以通过医学词汇的特点,利用前缀后缀同时结合上下文去把握词语的意思,进而理解句子。恰当地运用阅读策略,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4.结合学生特点,分层次进行指导。学生进入专门用途英语学习时水平是不一样的。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特点,给学生不同的要求和指导,做到因人而异。例如对于未过四级的学生,因从自信心的树立、医学词汇的构词特点、基础语法的加强和阅读方法的指导等方面着手,帮助这部分学生在自主阅读医学英语的同时,英语水平也可以有更大的进步。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去挖掘难度更大的文献、原版医学教材等,从而更好促进学生下一步的深造和发展。

参考文献:

[1]Hutchinson T,Water A.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

[2]Jeremy Harmer. How to Teach English[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3]Littlewood W, Defining and Developing Autonomy in East Asian Contexts[J]. Applied Linguistics, 1999(1):71-94.

[4]蔡基刚.ESP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方向[J].外语界,2004(2): 22-28.

[5]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年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6]石晓杰.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文学作品阅读动机实证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1(6):56-60.

[7]束定芳.外语课堂教学新模式刍议[J].外语界,2006(4):21-28.

[8]王凌,何宁.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课外阅读情况调查与研究[J].外语界,2001(4):11-18.

作者:赵润兴

上一篇:劳技论文范文下一篇:高师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