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论文范文

2022-05-08

小伙伴们反映都在为论文烦恼,小编为大家精选了《医学生论文范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摘要】本文提出医学具有科学和人文双重属性,医学生培养和教育缺乏对“医者仁心”的医学人文精神的关照,成为医学教育面临的严峻挑战;应构建合理的人文精神培育课程体系,在医药临床的专业课程中渗透医学人文精神,把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校园的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之中。

第一篇:医学生论文范文

医学模式转换与医学生人文教育

【摘 要】医学模式的转换彰显其人性化内涵,体现出当代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融合发展,医学教育应顺应时代潮流,以人为本,促进医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医学模式;医学生;人文教育

1977年,美国学者恩格尔提出了新的医学模式,即“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它强调必须考虑到病人、病人生活在其中的环境以及由社会設计来对付疾病的破坏作用的补充系统,即医生的作用和卫生保健制度,从整体化、社会化的观点来研究人体与疾病,既重视生物因素在致病中的重要作用,又重视患者的心理和社会环境因素在致病中的影响,把病人、疾病和社会环境相互有机地联系起来,完成了医学模式的转换。新的医学模式高度重视心理和社会因素对健康的影响,要求医务人员必须高度注重患者的思想感情、社会环境,要求正常的医患关系应以关心病人、了解病人和加强交流为基础。

医学模式的变革充分反映出疾病谱和死因谱的改变凸显心理和社会因素的作用、对保护健康和防治疾病的认识深化、医学科学发展的社会化趋势以及人们对卫生保健需求的提高。其本质是医学人性化内涵的日益突出,是当代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交叉、融合或综合发展的必然。医学知识体系呈现出融科学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于一体,凸现鲜明的人文色彩,在医学科技领域人文医学、社会医学、医学伦理学、医学美学和医学心理学等应运而生。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医学具有“综合性、实践性、服务性、社会性、科技性”五大特点。它对于人类生命质量全方位服务的进一步深化,医学的社会功能对生命和生存的日益重要的影响。在这种背景下,医学教育具有了新的内涵。为培养具有高素质的现代医学人才,医学教育应以人为本,注重人文和科学知识体系的高度统一,促进医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引导学生全面而又深刻地领悟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有能力把它作为自身内在的价值追求。医学模式的深刻变革要求医学教育与时俱进,其中最为突出的是重视和加强医学生人文教育。

弘扬人文精神,健全以人为本的技术创新导向,以伦理、情感、人格作为医学科技发展的调控器;在医学的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统一的基础上,实现医学科技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重要意义。当前在医学教育中存在不少问题,在医学教育的变革中,特别是应清醒地认识到,完成教育模式的深刻变革,要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实现教育模式的根本转变,其实质就是切实加强医学生的人文教育。如改革课程体系,不断充实医学教育体系中人文教育内容,立足医学的专业特点,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医学哲学、医学心理学和医学伦理学等课程有效整合起来;在教材建设上,要有符合高等医学院校专业特点的人文教材;教学上,要鼓励教师大胆进行教学改革,提高任课教师的权力,增强他们的责任,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并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医学科学知识和医学专业课教师的人文知识及其教学改革、科研能力等作为晋升、聘任的重要依据。

更重要的是,现代医学的特点及医学科技的发展趋势,要求不断更新医学教育观念。在培养具有主体精神、创新能力、个性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医学人才中,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树立大医学的观念,从医学的科学和人文双重性质上定位,培养医学教育主体品格,从根本上提升医学为人的本质和为人的目的。医学科技以其特殊决定了我们必须在人学意义上,去理解医学科学技术的价值理性。医学价值的真正实现不仅要依靠社会制约机制,同时也要倡导和重新弘扬医学知识体系中富含的人文精神。

在医学教育中,我们不仅要使医学生体会到医疗高科技的人文价值:品味医学科技对生产及人类生活质量的巨大功利,而且要使其悟到医学科技的人文价值:品味医学科技在人与世界的关系中赢得的健康财富乃至生命自由,咀嚼它使我们获得的精神财富、为人的信心乃至人类张扬自己的创造力。特别是“要积极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医学人文学科与专业建设,调整医学人文课程建设与教学内容,改革医学人文教育教学的方法与手段。要强化医学人文师资队伍建设。多种途径强化医学人文师资队伍建设,聘请文史哲功底深厚的临床医师到学校开设课程作专题讲座;不断加大对医学人文教师专题培训、进修;派出医学人文教师到临床教学基地的医德办公室、医务科等部门锻炼。”

参考文献:

[1]韦波.医学人文教育亟待加强[J].光明网,http://www.gmw.cn/01gmrb/ 2010-07/11/content_1175643.htm.

作者:黄学雷 杜慧萍

第二篇:医学生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研究

【摘 要】本文提出医学具有科学和人文双重属性,医学生培养和教育缺乏对“医者仁心”的医学人文精神的关照,成为医学教育面临的严峻挑战;应构建合理的人文精神培育课程体系,在医药临床的专业课程中渗透医学人文精神,把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校园的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之中。

【关键词】医学生 医学人文精神 培育 实践

医学具有科学和人文双重属性。社会文明不断进步,医学科学不断发展,对医疗工作者的医疗水平和人文关怀要求越来越高。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在其综合素质中起着正本清源的作用,医学人才培养中愈加凸现人文属性。

一、医学生人文精神培育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高等医学院校依据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战略和实际需要,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同时,把对医学生的医学人文精神培育作为培养合格医学人才的重要内容来抓。通过医学人文教育机构的设置,积极引进优秀医学人文教师,深化医学人文课程改革,重视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实践教学以及网络课程的设置,加大校园文化的建设等,积极探索医学生人文精神培育的有效途径,取得一定成效。但是,缺乏对“医者仁心”的医学人文精神的关照,成为医学教育面临的严峻挑战。

医学生对人文素质类课程学习的内涵及意义认识不足。目前,我国在经济迅速发展的转型期,人们面对经济讯速发展和数字时代的到来,部分大学生滋生着一些自我利我、懒惰的情绪,甚至出现了一些享乐主义,漠视真理、道德遗失、沉迷游戏与网络,逃避自己的社会责任和担当,不会也不懂敬畏自然和生命等。部分学生离开学校走向社会后,其理想信念缺失,直接影响到医患关系。

医学生重医轻文现象不能忽视。首先,医学院校的大学生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与其他院校学生相比具有学制长、课业负担重的特点。为了按时完成学业,需要在专业课上付出更多时间和精力。长期以来,我国高等医学院校侧重套用其它学科类专业教育的模式,实行了文理医分家,强调实用性和侧重医学专业知识的传授。由于过分强调医学专业课的灌输,一部分大学生忽视了人文素质的学习,使专业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相分离,妨碍了医学生走上社会后的人际交往和医患关系的融洽。其次,由于重医轻文的倾向存在,医学生的人文课程教育得不到重视,处于被弱化、边缘化的境地。大多数学校的医学人文精神教育课程还仅限于开设校公共任选课和限选课的位置,未被纳入医学生人才培养方案的主体教学规划之中。再次是在医学生的人文培育中,还有相当大的隐性、显性人文类的教育资源尚未被充分调动和利用。医学是人学,关乎着人类最宝贵的生命。因此,应在医学生教育的各个门类课程中渗透生命教育的人文理念,从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精神健康、道德健康四个维度来印证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的重要功能和作用。

二、医学人文精神的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医学人文精神就是一切从人性出发,是对病人的尊严、精神、健康的维护。以病人为根本,强调在医疗过程中对患者的关心、关怀和尊重,是行医人所应该追求的人生价值观。医学人文精神体现了医学本质,而医学生的人文精神培育则体现了医学的使命,即尊重生命和敬畏生命。

人文精神培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等教育活动,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对于医学生来说,具备较高的人文素质,是在现代医学模式下成为一名合格医生的重要条件。

敬畏生命,关爱病患。要坚守科学人格与人文人格的整合,敬畏生命,关爱病患是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的灵魂。将生命的价值和患者的感受贯穿整个医学的全过程,把病人的利益放在首位,这就是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的核心所在。因此,关爱病人、敬畏生命是医学人文精神的终极价值。法国医学家、哲学家、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阿尔贝托·施韦泽 (Albert Schweitzer)提出“善是保存生命,促进生命,使可发展的生命实现其最高的价值。恶则是毁灭生命,伤害生命,压制生命的发展。这是必然的、普遍的、绝对的伦理原理”。

人文的目的是止于其所当止,以维持社会的和谐与安宁。医生的操作对象直接是人,更应该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救死扶伤、身心双治、救人离苦、劝人从善,以顺应天地好生之德。特别是当今新时代,借助于互联网建立起来的新的沟通渠道,诸如在线医患沟通平台、医医交流社区、患患交流社区等新事物不断出现,我们要在探索中不断反思与总结,构建出符合时代发展的医学生人文精神培育的新体系。引导医学生从医为学,处理好与社会、与同事、与患者之间的关系以及自身的理智、情感、判断、意志等方面问题。医学生人文精神培育体系的构建与不断完善,对培养全面发展的医学人才、改善医患关系、适应向“生物——心理——社会”新型医学模式的转变,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和现实意义。

三、医学院校人文精神培育的体系构建与实践

近代医学从文艺复兴开创的人文源头发展而来,现在又进入新的历史螺旋,向着人文的宿命回归。科学在回归人文,医学也在回归人文并与人文统一,应构建和践行医学生的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的教学体系。

医学生人文精神培育的目标定位就是界定医学生人文精神培育的概念、性质、特点、地位和价值。培养人道主义、利他主义的医学职业精神立场,是优秀医务人员的必备能力和品格,正如美国学者Pellegrino指出的,医学生人文精神培育的目标就如同作為医学基础的科学知识和能力一样。同时,“也体现以人为本的时代要求”。因此,我们必须把对医学人文精神的培育融入到医学生培养的全过程,落实到教育教学和校园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医学生为学、为人、为事严格自律,倾心为患者奉献自己的才智和热情,实现医学人文精神培育体系的实践性效果。要培育学生把发扬医学人文精神转变成一种行动自觉,将医学人文精神根植于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之中,在内心深处积淀出对生命、健康以及死亡、疾病的正确观念,真正理解医学的含义,并发自内心地关爱病人,敬畏生命。

一是应当构建合理的人文精神培育课程体系。就现在而言,必须是新的课程体系框架,即主要由公共基础性的人文课程、医学基础的人文课程和医学专业的人文课程等三个体系来构成。以科学教育为基础,以人文培育为导向,重视人文课程的积极作用和不容忽视的地位。人文课程要有合适的比重,按优先与重点原则、侧重与平衡原则、相容与互补原则进行合理分配,并规定受教育的学生要在每类人文课程中选修一定学分的课程。课程面向不同年级的学生开设,从一般到特殊,从宏观到微观,相辅相成,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果。此外,在征求学生意见的基础上精选好人文类选修课,如艺术类、社会心理学等,构建一个门类齐备、结构合理、科学论证、学生喜欢的课程体系。

二是在医药临床的专业课程中渗透医学人文精神。医学人文精神的培育在医学院校不只是人文教师的任务,而是所有教育者的责任。要把医药临床类专业课程与人文精神培育的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專业课程的教学内容里融入丰富的人文精神。比如医学生誓言的“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等。可以说,医学专业课程中渗透人文精神,会起到润物无声的作用。

三是以喜闻乐见的形式来进行医学生人文精神培育的教学。除必要的理论讲授采取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讲授法、指导法、谈话法、讨论法之外,要灵活运用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演示法、参观法,和以引导探究为主的发现法等多种形式的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质疑问难、调查探究、自主合作等多种方式,甚至走出教师、走出学校、走向社会,来感受人文精神的温度。同时,利用在线教育公开课、在线答疑课、学术讲座等场景,扩充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使教学过程不断便捷化与灵活化、形象化和生动化,有效提高学生兴趣和教学的效果。

四是把医学人文精神容入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精神文化建设、环境文化建设、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之中。校园文化是一种具有广泛内涵的隐性课程,可以对学生的人生与社会、理想与追求、情与爱等文化心理层面产生重要影响。如广西中医药大学形成的“弘毅自强,传承创新”的时代精神。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团队凝聚力,激发他们勇于挑战、敢于突破的优秀品质;建设校园文化长廊、纪念亭阁等,渲染医学人文精神。如广西中医药大学新校区注重环境的绿化、美化、净化,重视学校人文景观建设,精心打造“廊文化”,有科普长廊和艺术走廊;“壁文化”有校训文化壁、经典再现壁;“园文化”有生物园和药用植物园;“馆文化”有图书馆、中医药博物馆、壮瑶医药展示馆;以及由张仲景的雕像为中心转圈构成的一个文化活动广场。每间教室都有特色文化的体现,每间宿舍都是学生温馨的家园,提高环境建设品味,丰富学校文化载体,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每一块绿地都有文化气息,让学校成为一座充满智慧的校园、温馨浪漫的乐园和人性关怀的家园,使师生时时处处受到艺术文化的熏陶与浸润。

医学是人类认识生命活动规律,保护和加强人类健康,预防和治疗疾病与痛苦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高度结合的综合学科体系。医学生医学人文精神培育与人的生命活力之美和身心健康之美息息相关,应不断探索医学教育改革新路径、强化医学生人文精神培育贯穿教学的全程,推进医疗卫生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姜兰姝,孙宏亮,宫福清.医学生医学人文精神培育时效性解析[J].医学与哲学,2014(6)

【作者简介】熊素玲,广西中医药大学教师,研究方向:中国传统文化,生命美学。

(责编 丁 梦)

作者:熊素玲

第三篇:新时代提高医学生医学人文素质探析

【摘 要】新时代提高医学生医学人文素质具有重要意义,要从更新教育理念、完善课程体系、提高师资力量等方面加强医学生的医学人文素质教育。

【关键词】新时代;医学生;医学人文素质

2017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等文件明确指出,必须紧紧围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这个主题,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新育人理念,创新育人方式,改善育人生态,提高教师素质,建立健全各级各类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全面提升育人水平;把思想政治教育和医德培养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推动人文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引导医学生将维护和促进人类健康作为自己的职业责任;重视人文素质培养,注重能力素质锻炼和批判性、创新性思维的养成;培养医学生关爱病人、敬畏生命的职业操守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必须提高医学生的医学人文素质,才能满足新时代对医疗人才的要求。

一、新时代提高医学生医学人文素质的重要性

1.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需要。

2016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提出健康中国内容。2016年10月,国家制订并实施“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健康是人民幸福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是全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共同追求。健康中国,对医学生的医学人文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以健康医学模式代替疾病医学模式,主张“以恢复机体的整体健康为核心,以多维多层次的整体生命信息作为健康状态的判别标准”。[[2]要改变以疾病为主的思维模式为以健康为主的思维模式,对病人不仅给予生物技术上的诊治,更要注重人文关怀,培养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高尚品德。

2.培养合格医疗人才的需要。

实践证明,医学技术必须有人文精神的辅助,才能造福于人类,否则就有可能危害社会。缺乏医学人文素质,医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就有可能会出现医德败坏、医患沟通不畅、法律意识淡漠等问题,有可能引起医疗纠纷、出现医疗事故。医学人文的核心价值观主要有两点:一是敬畏生命、关爱生命、尊重生命;二是维护生命健康的基本权利。这与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是一致的,作为医学生,要做到尊重病人、关心病人、同情病人,救死扶伤,防病治病,全心全意为人民身心健康服务。既有精湛的医术,又有高尚的医德,才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需要的医疗人才。

二、新时代提高医学生医学人文素质的途径

1.更新教育理念。

科学和人文构成一个全面发展的知识结构。科学是立事之基,它教人求“真”,人文是为人之本,它教人向“善”。医学教育要改变过去那种轻人文重技术的现象,充分认识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树立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教育理念,建立医学专业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相统一的教育体制,将医学生医学人文素质的培养贯穿教育的全过程。

2.完善课程体系。

要建立科学的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使其贯穿医学生学习、实习的全过程。可以根据医学生不同阶段的医学专业知识储备及心理特点,由浅至深,阶段性的安排医学人文课程,如初期可以开设医学史课程,帮助医学生全面了解医学的历史,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到后期可以开设医患沟通学课程,帮助医学生更好的适应医院的学习和工作。医学人文课程的设置可以多样化,如既有语言文学、历史文化、书法绘画、音乐欣赏、经济管理、体育健康等选修课程,也有医学史、医学哲学、医学心理学、医学美学、医学伦理学、医学社会学、卫生法学等必修课程,还可以利用第二课堂,开展医学人文素质的讲座,,医学生誓词宣誓活动、义务献血、食品安全义务宣传等社会实践活动,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帮助医学生培养医学人文素养。可以通过校风校训、文化展板、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医学人文氛围,可以利用校园网、学校主页、专栏、论坛、在线课程等强化医学生人文知识的学习和医学人文素质的养成,实现线上和线下教育相结合,校内和校外相结合。

3.提高师资力量。

教师不仅教书育人,还以自身言行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医学生医学人文素质的养成,离不开教师的引导。首先,教师要加强自身学习和培训,具备丰富知识、高尚师德和良好的医学人文素养,以自身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其次,教师在教学中要渗透医学人文知识,改进教学方法,合理选取教学素材,精心设置教学环节,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避免枯燥理论灌输,以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或案例为切入点,调动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教师还要利用QQ、微信、微博、在線互动等加强与医学生的沟通与交流,了解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动态,帮助其答疑解惑,将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贯穿学生学习和生活。要改革考试评价体系,将人文指标纳入考核体系,从理论考核到实践考核,医学人文素质占一定分值,考核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医学生医学人文知识的掌握,还要注重学生医学人文素质的养成。考核评价包括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互评、见习时医生和患者对学生的评价等,这样可以督促、激励医学生医学人文素质的养成。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国教育网,2015.6.

[2]陈莉娜,孟晓军.强化医学人文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有效途径探索[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7.4.

[3]梁欢欢,吉天雄.医学生人文关怀素质的培养[J].养生保健指南,2019.4.

[4]刘健康,马慧莹.社会转型期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8.5.

作者简介:黄英,1981.9.16,女,汉族,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全科医生转岗培训中的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研究—以云南为例”(2017ZDX152)。

作者:黄英

上一篇:解剖论文范文下一篇:信息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