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管理论文范文

2022-05-10

近日小编精心整理了《医学管理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国医学教育体制得到了历史性地改革和发展。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方面,医学教育不断地磨合与融合两者,推动了医学教育整体的发展。但在社会主义群众建设的过程中,随着人民对医疗服务的要求、国家医学教育的发展情况以及卫生服务模式的改变,医学教育与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发展面临新的挑战。

第一篇:医学管理论文范文

高等医学院校医学科研档案的管理与开发利用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探讨医学科研档案的特点和作用,分析高等医学院校医学科研档案管理的现状,提出加强高等医学院校医学科研档案管理和促进开发利用的主要措施,提升高等医学院校的整体医学科研水平。

【关键词】高等医学院;医学科研档案;管理

医学科研档案是医学科研活动中形成的文字、图表、声像、光盘等原始文献资料,是医学科技知识的综合载体,其中蕴藏着大量的科研成果、高新技术、科研思想等宝贵信息,是进行医学研究的重要信息资源[1]。

1医学科研档案的主要特点

医学科研档案包括项目申请书、立项文件、合同书、任务书、开题报告、实施方案、可行性论证、原始数据、总结报告、结题验收鉴定、发表论文、科研成果奖等文献资料,主要有以下特点:

1.1特殊性 医学研究的特点决定了医学科研档案的特殊性。

1.2复杂性 医学科研档案的特殊性决定了医学科研档案的复杂性。

1.3综合性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出现了大量的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而这些新兴的科学技术及学科也开始渗透到医学研究各个领域,许多重大课题不再是仅仅单靠一个学科、一个专业进行研究,而是必须汇集多个学科、多个机构,综合研究,优势互补,联合攻关。

1.4专题性 医学研究均以一个专题为研究对象。

1.5长期性 医学科研课题的完成都要经历时间长、内容多、范围广的过程,涉及的资料相对复杂,科研档案的形成从项目的立项到结题要经历一个周期性很长的时间[2]。

2医学科研档案的作用和重要性

医学研究与医学科研档案密不可分,没有医学科研档案,在医学研究中就没有借鉴和继承。高等医学院校医学科研档案是医学研究的宝贵财富,是医学科研工作的基础,它的开发利用对医学研究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医学科研档案还是进行学术交流的工具,一套完整规范的医学科研档案可随时为研究者提供科研进展状况,又是科研管理规范化、科学化、信息化的一个重要标志[3]。

医学科研成果是医学科研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有可能转化为生产力,取得经济效益的宝贵财富。同时,它能为科研管理机构和管理者在进行科研管理、科研决策、科学研究、技术交流、人才考核、职称晋升等方面提供正确的信息和依据,还能为高等医学院校学科和专业设置与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3高等医学院校医学科研档案管理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虽然高等医学院校在医学科研档案管理上不断改进,但仍存在着诸多问题,尤其是缺乏利用,甚至存而不用。

3.1对医学科研档案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以致对医学科研档案管理不够重视,为管理工作增加了难度。

3.2档案管理规章制度不全:对材料归档、收集整理等问题没有统一的制度规定, 没有一个健全的科研档案管理制度, 缺乏有效的制约手段, 以致执行和落实力度不足。

3.3科研材料收集不全:由于科研档案材料内容广泛而繁杂,医学研究过程中的各种文件材料收集不全,直接影响到医学科研档案质量,是管理中存在的最主要问题。

3.4档案保管方式不好:许多高等医学院校的科研资料都是研究者自行保管,没有专用、统一、规格化的柜子盒子保管存放科研档案,以致档案分类不好、保管质量差。

3.5档案开发利用不足:从客观方面分析,在医学科研档案收集不全、分类不好、保管不好的情况下,很容易造成难以查找,材料不全面等现象。

3.加强高等医学院校医学科研档案管理和促进开发利用的主要措施

3.1建立医学科研档案管理规章制度和管理体系:建立一套严格的立卷归档制度和管理体系,对本校所有医学科研项目形成的多种载体材料,必须按规定归档。

3.2 健全管理设施:按标准规格在建造、材料、布局、设备等硬件建设上加大力度,特别是设备的配置与安装,都必须严格按照档案管理规定执行。

3.3加强医学科研档案管理人员的培养,提高整体管理水平: 应重视人力资源的挖掘和培养, 努力造就一批高素质的复合型档案人才,积极主动地编制各种途径的检索工具和编研成果, 及时快捷地为医学研究人员提供可靠的依据。

3.4管理者和研究者都要转变观念,主动服务、汲取科研资源:医学科研档案管理人员应主动全面掌握本单位的科研项目信息,然后根据现有的档案资源,及时向医学研究人员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实施项目跟踪服务,以便研究人员更好地确定研究方向,组织合理有效的研究团队,寻找有效的研究方法。

3.5广泛完整地收集医学科研档案材料,保证信息的质量:档案材料的收集是档案管理工作中最重要、最基础的环节。在收集时更要注意档案材料的真实性、完整性、系统性、准确性,对不完整的材料要及时进行补充、整理。

3.6积极开发、充分利用医学科研档案资源:(1)充分利用和发挥现有微机的潜能,实现医学科研档案信息电子化,深层次开发档案信息资源, (2)改进传统的检索手段,以微机检索为主干,进行区域档案信息网络管理,有计划、有步骤地步入联网,以实现医学科研档案信息利用途径的转移;(3)提高开发医学科研档案信息的能力和水准,向全校提供经过编研加工后可利用的信息,以减少利用者查阅的耗时;(4)转化医学科研档案信息为可投入使用的产品,与医药企业联合开发为新产品,实现科研项目的横向联合。

综上所述,高等医学院校医学科研档案中包含着大量的科技信息,是进行医学研究的重要信息资源,也是高等医学院校科研水平的集中体现。因此,要研究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医学科研档案的管理, 积极开发,充分利用, 促进高等医学院校科研水平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胡桂周,刘瑾.医学科研档案管理的探讨.医学信息学,2007,20(10):1785-88.

[2]翁振群.浅谈如何加强医院科研档案管理工作.中国医疗前沿,2008,22(3):36-38.

[3]黄雪芳.科研档案在高校中的地位作用和管理.南京医科大学学报,1995,15(2):496-498.

作者:胡燕 梁治学

第二篇:我国医学教育发展现状及医学教育管理体制探讨

【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国医学教育体制得到了历史性地改革和发展。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方面,医学教育不断地磨合与融合两者,推动了医学教育整体的发展。但在社会主义群众建设的过程中,随着人民对医疗服务的要求、国家医学教育的发展情况以及卫生服务模式的改变,医学教育与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发展面临新的挑战。本文针对目前我国医学教育发展现状及医学教育管理体制进行探讨并分析,提出相应的医学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措施,希望引起相关从业者的高度重视。

【关键词】医学教育;发展现状;管理体制;探讨分析;改革措施

随着经济科技发展的迅猛,我国的多个领域与国际接轨,医学教育的发展十分重要。尽管我国医学教育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但通过对医学教育现状的分析,改善医学教育的管理体制,促进医学教育的质量发展,推动国家的卫生医疗服务发展,以此来提升国家的综合实力。

1 医学教育以及管理体制的现状和问题

1.1 医学教育的观念落后

随着我国医学与卫生服务模式的改革与发展,加之人民群众对医疗服务、卫生保健行业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对医学教育模式、人才培养要求以及教学内容和管理体制有着深刻的影响。虽然,我国医学教育事业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远不能满足国家医学行业发展的要求,跟不上国际化的医学教育水平[1]。由于国家并未充分认识到医学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与此同时,群众的医学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只局限于眼前医学的微小进步,并未从长远的角度考虑医学教育的重要性,导致了医学教育专业的学术要求过高、学生素质教育的薄弱、教师教学的模式单一、教学的内容过于陈旧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医学教育的质量,阻碍了医学生的专业发展。

1.2 医学教育的结构单一

在我国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下,医学教育的结构层次不合理现象越发严重。虽然我国医学教育的毕业生成逐年增加趋势,已经超出社会对卫生服务人才的需求量,但是所学的医学专业与工作后从事的专业不对口的现象时常发生,工作者对工作的适应性不强等问题十分突出。近年来,由于临床专业中专和医护中专的招生规模逐渐扩大,整体招生趋势朝着正三角分布,而合理的布局应该呈现倒三角分布。这也是本科院校的招生率降低,部分医学生的学历普遍不高现象的原因所在。同时,每年参加职业资格证考试的护士中近一半是中专学历,医务工作者中拥有医师证与护士证的比例远远低于国际水平。国家虽然对医学教育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仍然需要进一步地调整医学教育的结构[2]。

1.3 医学人才的培养不足

1.3.1 由于医学学科知识结构的复杂性和逻辑的严密性,在招生的方面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要求较高,影响大部分本科院校医学生的招生情况,导致高学历的医学生在我国医学行业中的需求量增大。2.医学生的培养时间教长,在全日制本科院校的医学教育学制为五年制,甚至某些医学专业长达六年制,但医学教育仅靠本科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读研、读博去提升自身的医学水平。3.医学教育只注重理论的知识,而忽略了实践的部分,这导致医学生踏上工作岗位,需要经过很长的实习阶段,正式工作后,医生的工资也不高,很多普通家庭无法承受培养一个医学生的经济负担[3]。

2 医学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意义

2.1 理论价值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飞速发展,国家越来越注重教育的建设,而医学教育作为教育的一部分,其地位和作用不可小觑,所有的经济活动都是建立在人的健康得到保障的情况下,因此健康是所有经济活动的前提。进行管理体制的改革,把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医学人才作为首要任务,为人民的健康提供更好的服务。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发展医学教育是为了满足人民对健康要求的必要手段,进行管理体制的改革是为了更好的提高医学人才的素质、技能、知识的水平,加强了政府、社会对医学教育的关注和重视,以此推动医学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4]。

2.2 实践价值

医学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我国医学顺应国际的发展趋势,与国际的医学教育接轨,提升国际医学竞争力。例如,通过国家推进中外医学交流会,高校联合教学交流会,国家间互相分享医学的教学经验,实现医学资源的共享与使用;在医学人才的培养方面,参考国际医学教育委员会的标准和要求,培养相应的医学人才,满足国际医学的需求。另外,进行管理体制的改革,使医学教育资源走向偏远、落后的地区,带动其地区的健康水平提升,促进地区的经济发展,这一措施促使医学教育资源分配更加公平,满足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需求,保障了我国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提升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素质。

3 医学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具体措施

3.1 医学教育观念的转变

医学教育是人民健康的前提和保障,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在培育阶段,全面推进医学高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所有的医学教师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首先提升教师自身的素质教养,拥有较强的责任心,在思想上重视学生的素养工作;在教学上充分备课,将理论和知识有趣地结合起来,丰富自身的教学形式,及时了解国内外医学的新技术,向学生们讲解普及,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帮助学生掌握医学知识。此外,国家应该大力发展医学的教育、技术和设备,向人民群众展示最新的研究成果,改善人们对医学教育的陈旧观念,让群众看到医学教育的发展不只是局限于眼前,更重要地是能跟上国际医学教育的发展。

3.2 医学教育结构的多元

国家提出“统筹兼顾”方针,建设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医学教育结构。医学教育的规模和发展需要受到严格的控制,将重点放在质量上,大力培养高水平、专业化的医学人才。在医学教育的建设方面,国家需要设立专业的本科院校,也需要建设各类的卫生职校,形成多层次的教育结构;在城市和农村分别建立对应的医学教学院校,大力发展偏远、落后的西部地区,努力实现医学教育的公平化;在医学专业的设置方面更加细化,使得医学的学科专业性更加强,为医学的各个职业培养对应的人才,减少医学人才社会适应性的问题,增强了医学教育的层次结构。

3.3 人才的管理与培养

规范医学教育的管理,加大教育成本的投入力度,创造良好的国家政策环境,不断改善医学教育的办学条件和设施资源,对医学人才的就业与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为了加强我国的教学管理,必须把管理体制的改革放在首要,对于管理体制进行不断的完善,督促医学教育院校的管理水平,巩固医学院校的设施基础,,使师生充分意识到发展医学教育的重要性,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由于医学学科的特殊性,所需要的实验设备和教学设施成本较高,国家需要加大对医学教育的投入力度,学校也需要通过多方渠道加大对医学以教育的经费投入,以确保学生学习的环境,保障医学教学的正常运行。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医学教育的发展状况与医学教育体制的改革息息相关,通过努力改革我国医学教育体系,提高我国医学教育和医疗服务的质量,从根本上保证人民群众的健康生活。

参考文献:

[1]陈蕊,刘碧波,吴戈,李亚军,弥曼,蔡瑜,杨洋,马淑云,韩居才.我国全科医学教育现状与发展对策探索[J].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18,26(01): 28-31+49.

[2]熊享涛.我国医学教育发展現状及医学教育管理体制分析[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7,34(06):541-544.

[3]翟佳滨.医学教育改革热点及发展趋势[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70):13833-13834.

[4]邢冉,王亚军,马新明.医院继续医学教育管理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医院,2016,20(08):62-63.

作者:毕慧娟 王洪禄

第三篇:医学还是公共管理学

摘要:文章分析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历史和培养方案,发现培养目标为卫生领域的公共管理人才,专业核心课程为公共管理、医学知识和卫生法学类,主干课皆为公共管理学。随着社会需要的变迁,该专业的公共管理学科属性将不断加强。

关键词:医学;公共管理;培养定位

一、问题的提出

对作为专业发展的前途而言,一个专业的学科定位非常重要。在很多高校,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建制上都属于医学院,而且其培养内容中医学知识的分量都占到很大比重。那么该专业到底应该属于医学类专业还是管理类专业?目前,部分学生和老师对此还存在一定的疑惑。

卫生管理专业的定位在当前建设“健康中国”的背景下尤为突出。加强卫生管理专业建设,找准培养目标,满足该领域事业发展的需要是当前的主旨[1]。目前该专业本科教学还存在不少弱点[2],新时期其教学也会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3]。因此对该专业的学科与培养目标定位的剖析不仅关系到学科研究,也关乎该专业的实践应用。

确切地说,该专业在学科属性上存在着医学与管理学之间的张力。对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身份辨析关系到其培养方向定位及整个学科的归属与发展路径。本文将梳理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学科归属倾向的变迁,对其专业自身学科身份进行学理性辨析;并随机选取相关院校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培养方案进行分析,对该专业走向公共管理学科的内在规定性进行解读。

二、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身份辨析

(一)学位定位

从本科培养的层次来看,当前卫生事业管理的本科生毕业后的学位证书发放是明确的。一般在目前高等学校里面的正式专业名称为“公共事业管理(卫生事业管理方向)”,其对本科毕业生发放的学位为管理学学士学位。

因此,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目前在学位定位上已经明确下来。从大的专业科目分类来看,该专业的划分类目为:管理学—公共管理学—公共事业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卫生事业管理方向)。因此,从这点来看,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对本科生发放管理学学位没有任何疑问。

(二)学科辨析——医学还是管理学

从本科培养的层次来看,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明确属于管理学。而从研究生培养层次来看,该专业学科定位需要进一步厘清。总的来看,该专业大体上从过去的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类逐步转移到公共管理学科方向中来。

在早期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下发的《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和《一级学科简介》征求意见稿中,对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级学科进行了学科内容的介绍。而《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级学科简介》指出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主要包括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卫生毒理学、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健康教育学与健康促进、卫生检验学以及军事预防医学等研究方向。从学科内容来看,这份文件的规定也体现了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作为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的二级学科的一种意涵。

但是,随着学科建设的不断完善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后来的学科规定文件中,已经逐步将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从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中拿出来,并放到公共管理学科中去。如2012年国务院学位办、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给出的《一级学科简介》和《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征求意见稿中,已经將“公共管理学”的学科范围扩展为行政管理学、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社会保障、土地资源管理和公共政策几大领域的内容。因此,在后续的教育部学科目录当中,卫生事业管理类的专业基本都放在管理学科下面,属于公共管理学的下级学科之一了。

(三)医学与管理学的交叉学科

什么是医学?传统医学是指在维护健康、预防、诊断、改善或治疗身心疾病方面使用的种种以不同文化所特有的理论、信仰和经验为基础的知识、技能和实践的总和。《辞海》对医学的解释为研究人类生命过程以及防治疾病的科学体系。而《现代汉语词典》则将医学定义为“以保护和增强人类健康、预防疾病为研究内容的科学”。这些定义都将医学归于科学,确切地说是自然科学。虽然人们对科学的构成并不清楚,但医学中的程序、目的和假定都是可能与科学类似的[4]。也有人提出医学不是科学,无论是目的、成功标准还是内在原则和道德方面医学都与科学存在差距[5]。综合起来,我们可将医学理解为研究人类生命过程及防治疾病的科学、经验、技艺和组织工程的知识体系[6]。可见医学研究的核心问题都聚焦在生命过程及防治疾病本身。

那么,管理学是什么呢?按照法约尔的观点,管理是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五种职能,是这五种职能工作及相互之间的衔接。管理学处理的对象是人与组织行为。从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到“霍桑实验”强调管理过程中的“人际关系”理论,再到后来管理学的各个流派,如人际关系学派、群体行为学派、系统学派、权变理论学派等,管理学的内容和范畴都在拓展和变迁。总的来看,管理学注重决策、政策的执行而不是人体本身的疾病问题。

因此,卫生事业管理学应该属于医学与管理学的交叉学科。然而问题是,作为医学与管理学交叉学科的卫生事业管理学,是偏向于医学成分多一些,还是偏向于管理学的成分多一些?实际上,无论是从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名称上,还是该专业已有的专业培养实践中,还是从未来医疗与健康管理领域互相整合的大趋势看,卫生事业管理学无疑将更加倾向于公共管理学科。

三、未来归属:从医学走向公共管理学

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发展到今天,从早前的主要隶属于医学类学科到目前逐步归属于公共管理学学科,既是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本身的内在规定,又是当前以及未来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的趋势所在。

首先,从专业名称看,卫生事业管理专业重在管理,其对象是整体卫生事业的发展变化。在内容上,该专业涉及的具体领域是属于医学事业,但是其研究内容并不包括具体疾病,而是卫生政策、管理方法与卫生行业的公共治理规律。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既要强调自身的“管理学”落脚点,又要注重自身的医学关涉性。比如全国主要医学院校的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本科培养方案中,都存在大量的医学专业课程内容,这正是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培养的需要,是该专业学生具备医疗卫生事业管理能力的必备知识。

其次,从相关院校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培养方案来看,其课程导向是趋向于公共管理学科的。总的来看,在相关院校的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中,各学校所设定的培养目标基本一致[7]。如果仔细观察相关院校的培养方案内容,可以明确发现存在走向公共管理学的趋势。

下表随机选取了国内五所开设卫生事业管理本科专业的院校,对比了各校培养方案之间在培养目标、专业核心课程,特别是主干课程方面的相关性。它们在培养目标、专业核心课程与主干课程方面有以下共同特征:

1.各院校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都是定位在“具备较强的管理技能,能快速适应医药卫生与健康事业改革与发展需求……能在各级政府及卫生与健康相关部门……从事综合管理工作”这一类的目标上来。这说明本专业已大都将培养目标锁定在公共管理领域,而不是从事疾病治疗工作。

2.在培养目标中,专业核心课程为三块内容:医学专业知识类、管理学与公共管理类、卫生法学类。其中,管理学类的课程是主要组成成分。

3.在培养方案的最主要课程(即主干课程和基础必修平台课程)中,无疑都是把《公共管理学》或《管理学》定位为最为主干的课程。

综上,本专业最核心的专业与学科的发展走向是公共管理学科,其培养的对象是公共管理与卫生政策相关领域的管理型人才。

四、结语

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专业定位和未来趋势将逐步归属于公共管理学学科。在过去的一段时期里,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很多情况下隶属于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类学科领域。因此,其培养要求、相关课程的设置具有强烈的医学专业特征。

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管理学特别是其公共管理学属性越来越在实践中得到凸显。该专业目前也已经渐渐归属于公共管理学科,成为公共管理学科下属的研究分支。正如教学评估专家在对某校卫生事业管理专业进行评估时所指出的那样:“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既然属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那就要明确突出该专业的公共管理学科属性,明确本专业培养人才的公共管理特征……可以增加公共管理学的具体课程,加强公共管理学科属性建设,明确所培养的人才类型。”

总之,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应该而且可以主动顺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应医疗卫生事业的需要,合理把握自身的专业与学科定位,优化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8],以便更好地履行为未来大健康社会时代需求服务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马贞玉,吴秋玲,潘丽梅,等.广西4所高等医学院校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本科培养方案比较分析[J].广西教育,2016,(43):58-59.

[2]张美丽.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本科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西北医学教育,2009,17(3):458-459.

[3]吕本艳,冯占春.新时期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本科教学中的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1,28(3):171-173.

[4]K D Clous er:临床医学是一门科学吗[A] //医学的思维与方法[M].人民卫生出版社.

[5]Ronald Munson.为什么医学不可能是一门科学?[J]中外医学哲学,1998,5(4).

[6]杜治政.关于医学是什么的再思考[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8,24(6):16-22.

[7]毛晨佳,許亮文.我国部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卫生事业管理方向)培养方案现状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3):56-58.

[8]景浩,马月丹.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9,26(8):554-554.

作者:秦上人

上一篇:护士专业论文范文下一篇:服务行业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