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柔韧性素质在体育运动中的重要性

2023-01-13

柔韧素质是十分重要的人体运动素质。柔韧素质不同于力量、速度, 以及其它运动素质, 因为虽然它不能直接引起运动, 但却是完成运动所必不可少的条件。柔韧性的好坏决定了体育运动中的其他几个素质的效率。柔韧性素质好在体育运动中的动作会更有力、速度更快、动作更优美。在运动中, 力量、速度和耐力的任何一个素质的发挥都需要的良好的柔韧素质的参与。下面就谈谈柔韧性素质在体育运动中的作用。

1 柔韧性素质在体育运动中的作用

1.1 柔韧素质可以提高运动能力

在体育运动中, 柔韧性素质有利于提高运动人的运动能力。人体的动力系统除了控制简单的肌肉收缩与放松之外, 还要完成肌肉群内部的协作、技术的发展和技能的获得等任务。位于肌肉、肌腱和关节内的本体感受器能够感受肌肉的长度、压力以及关节角度。这些本体感受器是向动力系统提供信息的重要环节。而柔韧性不仅能够促进肌群内部的协作和运动技术的提高, 还能够改进本体感受器接受刺激的能力。在运动界, 柔韧性素质训练越来越受到重视, 训练的方法也不断的得到改进和提高。

1.2 柔韧性素质能最大化的发挥其他各项身体素质

人体在运动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按照木桶原理, 任何一项身体素质的缺陷, 都会限制人体整体运动能力的水平。从参与人体运动的整体来看, 柔韧性素质不直接为体育运动提供力量、速度、耐力、灵敏等运动能力, 但柔韧素质能为这些运动能力提供帮助。力量是肌肉收缩的结果, 根据肌肉收缩的原理, 相同肌肉在一定范围内肌肉初长度长的肌肉收缩力量更大, 肌肉本身又是一个弹性体, 存在弹性力量。所以所柔韧素质好的肌肉, 收缩的力量更大, 收缩的速度也更快, 在力量素质为主的体育运动中更容易发挥力量和速度力量。速度是神经支配肌肉快速收缩的结果, 良好的柔韧素质, 有利于神经冲动的快速发放和肌肉快速收缩, 有利于快速收缩过程中对抗肌肉的放松。能够最大化的发挥人体的动作速度和反映速度。而耐力运动中, 体力的节约来自于柔韧性对肌肉的放松能力, 在运动中动作更经济、更实惠。

1.3 柔韧性素质能够防止运动中受伤

绷紧的肌肉和肌腱之所以极其容易受伤, 在大运动量训练后, 肌肉会变得更大、更强壮。但是, 与此同时, 也会变得更紧、更短, 是因为运动负荷集中在肌肉很小的范围内, 而不是最适宜的范围内。这就意味着你会失去柔韧性, 在下次进行训练时, 会感到僵硬和不够放松、舒适。在运动中, 或试图改变技术的时候, 很容易受伤。如果肌肉、肌腱和四肢具有良好的柔韧性, 那么就可以减少在运动过程中因超过它们的承受极限而产生损伤的可能性。例如, 在篮球、排球运动中, 肌肉的柔韧性不好, 运动中绷紧、缩短的肌肉不能够很好地吸收冲撞力。在频繁的起跳、落到过程中冲撞力传递到关节和骨骼, 能够造成关节的衰退, 甚至骨折。而柔韧性好的肌肉就能够很好地吸收冲撞力, 从而减少对关节和骨造成的压力。而且, 良好的四肢柔韧性还可以减少对脊椎产生的张力。许多运动专家和运动医学专业的医生都指出, 提高柔韧性练习能降低运动损伤的机率, 减少肌腱和关节损伤的严重程度。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解释肌肉柔韧性与其易损伤性之间的密切联系。第一, 是以柔韧性对关节动作幅度的作用为依据;第二, 是以柔韧性与肌腱单元的弹性之间的关系为依据。而且, 肌肉柔韧性还可以减轻肌肉酸痛和放松肌肉。肌肉酸痛发生在运动之后, 并持续几个小时或24小时, 在某些情况下还会持续更长时间。柔韧性练习作为训练后放松活动中的一项常规练习, 可以防止肌肉变紧, 同时保持柔韧性, 防止运动损伤。

1.4 柔韧性练习能够促进运动后的身体快速恢复

人体运动后, 人体内环境会产生很大的变化, 产生身体疲劳。良好、正确的柔韧性练习有利于身体的快速恢复。一次大的运动负荷容易产生“延时性肌肉疼痛”。“延时性肌肉疼痛”一般出现在力量训练或者其它比较激烈的肌肉运动后24~48小时之内。“延时性肌肉疼痛”是在没有适应训练之前的一种正常的生理反应。总觉得肌肉在绷紧, 动作受到了限制, 这会影响到他们运动质量。如果利用正确的柔韧性练习, 在两、三天后, 疼痛会消失, 肌肉变得更加强壮, 并且下次再做类似的练习时, 疼痛会减轻。例如:超等长跳跃练习的离心收缩;肌肉在长度缩短的情况下, 进行强有力的收缩;要避免肌肉酸痛是不可能的。但是, 在运动之后进行10分钟的静力伸展练习, 在较小的强度下, 练习静力性拉伸和“微型拉伸”可以发展柔韧性的“储备”, 能极大程度地预防超等长练习肌肉酸痛。

1.5 柔韧性素质能够有助于恢复损伤

经常参与体育运动就不可避免运动损伤, 而柔韧性练习还是受伤后恢复过程中很重要部分。受伤总会导致肌肉和肌腱逐渐紧绷, 或者变得僵硬, 使动作范围受到限制。柔韧性练习能够解除这种僵硬状态, 同时加速损伤肌肉的恢复。合理的柔韧性练习训练能保持连接处组织和肌肉间的整体性, 发展柔韧性素质的“储备”能力。在修复肌肉组织的过程中, 小心地进柔韧性练习能够促使肌肉改变其状态, 使肌肉慢慢地恢复到原来的长度, 并因此减少交叉粘连。与此同时, 在这一过程中, 肌肉张力和本体感受也得到恢复。

1.6 柔韧性素质能够增大动作范围

在日常生活、工作或竞技运动中, 我们经常需要四肢和躯干进行弯曲、延伸、扭转、投掷、推拉等动作。这些动作的完成取决于能否改变身体动作的范围, 即从较小的动作范围改变到处于“全部拉伸”的、较大动作的范围。柔韧性练习可以使四肢具备更好的杠杆作用, 从而增加身体动作的幅度。这样我们就可以延伸、投掷或者将球踢得更远, 跳得更高, 跑得更快。另外, 增加身体各种动作的幅度能够使运动员在几乎所有运动项目中的动作更具有审美性。在许多情况下, 这些姿势不但伴有高难技巧性表演, 而且赏心悦目。如果运动员没有较好的柔韧性, 就不可能同柔韧性极佳的对手抗衡。

1.7 柔韧性素质练习能够集中精力和放松情绪

运动之前花时间进行拉伸可以帮助运动员集中精力去完成任务。运动员在柔韧性练习中, 可以忘记当天在工作中或者学校里发生的一切, 把精力集中到运动中来。例如, 马上要进行一场非常重要的比赛, 但是今天运动员的心情非常糟糕;出车祸或者轮胎抛锚;与朋友发生不快;丢了钥匙或者钱包等等。在柔韧性练习的这段时间里, 运动员可以忘记这些事情, 并且把注意力集中到运动中去。拉柔韧性练习能够放松紧张情绪。柔韧性练习会使运动参与者觉得自己已经全身心的投入, 产生自己已经准备好了的心理暗示, 认为自己在运动中能够发挥自己的水平, 控制着整个形势, 会把心中无法控制的杂念抛开, 从而消除了紧张的情绪。为了达到柔韧性练习的最大心理效果, 在运动之前和运动之后, 都应该坚持做柔韧性练习。

2 柔韧性素质练习的主要方法

有两种基本的柔韧性练习方法:“静态柔韧性练习”、“动态柔韧性练习”。

2.1 静态柔韧性练习

静态柔韧性练习就是在肌肉或者四肢上持续不断地施加拉力, 稳定地逐渐加大动作范围。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柔韧性练习方法, 当拉力达到一定程度时, 通常保持静止一段时间。通常所用的“拉韧带”和“压腿”缓慢牵拉练习, 这种练习是在做好准备活动之后, 使关节的韧带和肌肉慢慢拉长到一定程度, 然后坚持8s~10s再还原。这种练习方法一般不会超越组织的伸展限度, 可以有效地避免损伤, 同时通过反牵张反射使被拉长肌肉放松, 从而收到更大的锻炼效果。

2.2 动态柔韧性练习

动态的拉伸是先使肌肉进入一种被牵拉的状态, 然后复原。拉伸的速度可快可慢。可以像游泳一样主动地控制臂或腿的动作, 也可以找别人帮忙或者自己抓住臂、腿进行拉伸。“爆发性”拉伸是快速地进行动态的拉伸。同场如“摆腿”和“踢腿”等练习。进行这种练习虽然有疼痛感, 但它不仅可以发展柔韧性, 同时还有利于提高张力。有研究表明:当拉长的长度相同时, 爆发式牵拉练习比缓慢牵拉练习的张力大2倍。为了有效的发展柔韧性和张力, 在运动实践中可用上述两种方法进行交替练习。但近20年, 才有人对此提出质疑。认为这种拉伸方式不好, 因为当结缔组织被迅速牵拉时, 没有充分的时间调整, 这样就会导致肌肉酸痛或肌肉损伤。如果突然牵拉肌肉, 会引发引起肌肉收缩的反应动作, 从而使肌肉张力增大, 导致很难牵拉结缔组织。而且, 同一时间牵拉和收缩肌肉, 肌肉本身受到损伤的可能性就相当高。

2.3 PNF法

目前在体育中最常用的方法是“收缩-放松-收缩”, 它要求在肌肉拉伸之前, 先进行收缩, 以获得最大程度的放松。由于存在神经感受器的缘故, 肌肉在尽力收缩后, 总是有一种立即放松的趋势。这种肌肉收缩或者保持的过程是一种对抗性的等长收缩。也就是说, 要对抗一个和自己施加的力相反的固定的外力。这个过程要先从未被拉伸的状态开始。在保持的过程中, 一方面, 要保证有一定的作用力施加;另一方面, 还要保证使肌肉尽量感觉到舒适。每个动作持续5到10秒钟。每次练习开始时, 使肌肉处于被拉长的状态, 然后, 抵抗同伴的不同阻力进行6秒的静力收缩练习, 在极短的时间放松之后, 运动员再以一种新的动作姿势, 对适当的肌肉群进行收缩练习。

总之, 柔韧性素质在体育运作中有重要的作用, 在体育运动中要重视柔韧性素质的作用, 柔韧性素质可以提高体育运动的能力, 防止运动损伤的发生, 促进运动后机体的快速恢复, 有利于在运动中集中精力和放松情绪。

摘要:柔韧性素质在体育运动中有重要的作用, 柔韧性素质有利于体育运动成绩, 让耐力素质, 力量素质在运作中更高效, 更经济性。有助于发展人体的反应能力和调节能力。有助于预防运动损伤和运动后的身体恢复。

关键词:柔韧素质,体育运动,重要性

参考文献

[1] 章劲松, 汪映川, 季汝元.本体促通技术 (PNF) 法在发展柔韧素质中的巧用[J].安徽体育科技, 2007 (6) .

[2] 宋荣凯, 叶志强.谈体操教学中的力量训练[J].宿州学院学报, 2007 (4) .

[3] 徐风涛.浅析柔韧素质对短跑运动的影响及训练方法[J].新西部 (下半月) , 2008 (8) .

[4] 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2000.

上一篇:如何提高办公室主任威信下一篇:如何将信息化手段更好应用于高职课堂的教学设计探究——以税法中“增值税视同销售行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