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学生心理素质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培养

2022-09-12

现代教育主要表现为素质教育。与传统的教育不同, 素质教育不但包括知识、技能的传播, 更表现为身心素质的建构、社会行为的形成和个性品质的完善。学校体育担负着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重要使命, 在当前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时期, 亟待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已引起了我们的重视。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在体育领域的渗透与运用, 体育运动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越来越显著。

1 中学阶段是身心健康发展的关键阶段

人的个体发育, 主要是指从出生到性成熟这一发育过程, 随着身体的发育完善心理的变化也逐步完善。人的身体发育是把人体各组织系统即人体的骨骼、肌肉、心脏、神经、呼吸、消化等系统的功能健全和体质的不断增强。人的心理发育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教育培养。智力因素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力等因素;非智力因素是指需要、兴趣、情感、意志等意识倾向性。人的身体发育和心理发育是相互制约、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即人的身体发育, 特别是人脑的发育, 为人的心理发育提供物质基础, 制约着人的心理活动及发育的状况, 同时, 人的心理发育, 也对人的身体发育产生重大的影响。

教育, 尤其是中学教育能否对社会发生作用, 归根到底, 还要看教育能否有效地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心理教育, 在青少年学生身上, 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 就必须实施全面发展教育, 全面发展教育的内容就是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五大部分组成[1]。各部分既有各自独立性, 又是相互紧密联系的系统工程。学校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 是通过身体练习增强体质, 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培养学生从事体育运动的兴趣、习惯和能力为目的的一种文化教育活动。

2 学校体育对心理素质的作用

中学生的生长发育是个体在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中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是遗传性与适应性矛盾统一的过程。为使遗传素质的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在诸多后天环境因素中, 物质生活条件是决定生长发育的基本因素, 而合理的体育锻炼则是增强体质最积极、最有效的途径。学校体育对心理素质作用表现有:

2.1 发展空间和时间知觉

经常从事体育锻炼, 尤其是参加球类、体操、田径、武术等运动, 能通过观察空间的大小、方位、距离等, 调整自己的动作, 矫正错误的姿势, 同时也发展了空间知觉和时间知觉。例如, 在球类运动中, 要求目测车队队员的距离, 判断与对手相应的位置以及移动的方向和速度。体操、武术运动中需要凭借视觉和平衡感觉来辨别身体各部分的空间位置与移动的方向和速度。经常从事这类运动锻炼对发展空间和时间知觉是十分有益的。

2.2 培养人的观察能力

所谓观察力是一种有目的、有准备、主动的知觉能力。它的最佳品质是敏捷、准确、深刻和完善。在体育课的学习或者参与各种球类比赛的过程中, 由于体育教师的示范和运动场上千变万化的环境, 需要学习者或运动比赛参与者在学习和比赛过程中, 在控制自己注意力稳定性的同时, 还要观察教师、同伴和对手的变化, 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需要“眼观六路”的能力来适应需要, 这对培养人的观察能力是十分有益的。

2.3 发展人的个性

个性, 是以遗传倾向很强的气质为中心, 并在社会条件和教育影响下所形成的一个人比较固定的心理特征。从心理学的角度讲, 人的个性就是人体各种心理特征的综合, 具体表现在兴趣、爱好、才能、气质、性格等方面。各种体育运动同个性有着密切的联系, 对培养和发展人的个性有很大的作用。实践表明:参加体育活动的人, 兴趣广泛, 性格开朗, 豁达大方, 有良好的气质。同时, 在体育活动中还能增长人的才干。

2.4 提高人体的心理平衡能力, 培养顽强的意志品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必须具备勤奋、勇敢、果断、坚韧、自控、稳定的心理品质, 以及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在从事体育锻炼和各种体育运动竞赛的过程中, 往往会因失败、困难、疲劳、受伤等因素的影响, 而失去心理平衡, 产生畏难情绪, 甚至丧失取得成功的信心。然而, 如果能经常从事体育锻炼和参与各种运动竞赛活动, 由于受到各种不同的考验, 就能较自如地控制自己, 保持心态平衡, 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

3 如何克服学生的不良个性心理

在体育课教学中, 常常有少数学生因不良个性心理因素作怪, 致使对有些学习项目不喜欢、不想学, 尤其惧怕练习难度高的运动项目。这些不良心理重要体现在害怕心理、逆反心理、依赖心理、焦虑心理、孤独心理、自责心理、过敏心理、冲动心理、反感心理、异性心理[2]。其形成的原因主要有生理和心理、体质和学习成绩以及不良个性心理等方面的缺陷。这些不良个性影响了教学的正常进行和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此, 需采用专门的方法对其进行引导。

3.1 选择有效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采用竞赛的方法是行之有效的。竞赛法

是在比赛的条件下进行的一种方法, 它能使学生在竞争条件下进行学习。通过竞赛, 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如进行拔河比赛, 接力赛, 冬季越野赛, 篮球赛, 足球赛, 乒乓球赛等等, 这些有趣而充满竞争的比赛无疑会在运动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们的思想品质, 提高学生们的意志品质。如拔河比赛、长跑比赛可以锻炼学生的坚韧性, 球类项目可以锻炼学生的独立性、果断性、自觉性。其次还可利用游戏教学法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以游戏的方式组织学生进行练习的方法, 学生在条件变化的情况下掌握和运用体育的知识、技术、技能, 培养机智、灵敏和独立创造能力。

3.2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在体育课教学中, 所安排的教学内容都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然后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对有的学生适当降低难度与要求, 并多用一些鼓励性的语言、激励性的办法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激发其练习兴趣, 消除他们的消极情绪和自卑个性。

3.3 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对于少数个性随意、意有偏爱的同学, 应主动与他们交谈, 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并进行心理分析, 对其积极的一面给予充分的肯定, 指出不正确的地方, 加以引导, 让学生树立信心, 认真练习, 持之以恒, 同时鼓励他们积极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比赛, 使学生学有信心, 赶有目标, 喜欢的项目更加得到深化, 能力得到充分发挥, 对其它项目的学习兴趣不断提高。这样, 使学生能得到体育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全面升华[3]。总之, 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以及健全人格的塑造要从点滴抓起, 重在渗透。在日常教学和生活中, 以“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之耐心与匠心, 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促进学生心理素质健康发展。教师在强化“心理素质”的培养意识的同时, 应加强自身修养, 学习、掌握较丰富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 注重研究教育艺术和方法, 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总之, 学校体育除了要促进学生的身体发育和体质增强之外, 还要注意对智力的开发, 树立起积极的学习动机, 及情感的熏陶、意志的磨炼、兴趣的培养、性格的优化。把思想教育寓于体育教学之中, 同时也要和其他教育形式密切配合, 使学生身心得以和谐发展。

摘要:健康的体魄是青少年为人民服务的前提, 是中华旺盛生命力的体现。中学阶段正是发展智力和体力的重要阶段, 因此, 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对实现学校体育目标, 全面健身的普及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如何利用体育功能发展学生的心理素质, 则是每一个体育教师的神圣职责。

关键词:学校体育,中学,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  臧德喜.中小学体育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及其实践策略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06.

[2]  殷小川, 李焰.中学生心理健康与体育锻炼的关系[J].健康心理学杂志, 1999 (1) .

[3]  刘宣文.心理健康标准与学校心理辅导[J].教育研究, 1999 (3) .

上一篇:全站仪三角高程测量误差与边长及角度的关系下一篇:垫江:着力改善教育民生推进教育事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