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2022-09-11

音乐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和载体,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伴随人类历史的发展,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

音乐课则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基础教育的一门必修课。

中外哲学家、音乐家早就意识到音乐教育与人的道德、行为的关系,也意识到音乐美塑造人,引导人向善的特殊作用。中国古代的哲学家、文艺理论家都反复强调了音乐的这种功能。荀子在《乐论》中指出:“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乐论》的《乐象篇》也谈到:“乐者,德之华也。”古希腊哲学家拍拉图亦认为:“我们一向对于身体用教育,对于心灵用音乐。”的确如此,优美高尚的音乐,蕴含着潜移默化的高尚情操,声情并茂的音乐艺术是塑造学生灵魂的有力手段,对学生的精神起着鼓励、净化、升华的作用。能逐渐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培养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提高分辨“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的能力。

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主旋律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培养高质量、高水平的跨世纪合格建设人才的切实有效措施。而音乐教育是学生素质教育中不容忽视的内容,它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智慧、情感和身心健康等素质的形成,有着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

1 通过音乐形象的感染,陶冶高尚情操

首先是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掌握基本的音乐知识与技能,通过音乐形象的感染,陶冶高尚情操,激发学生热爱艺术,热爱祖国民族艺术的情操。优秀的音乐作品是时代的镜子,革命的号角,人民的心声。用鲜明动听的音乐来教育学生,点燃他们心灵中的火焰,唤起他们感情上的强烈共鸣,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鼓舞他们的意志。

音乐作品如浩瀚的大海,古今中外、南北西东、喜怒哀乐应有尽有。对于初涉音乐海洋、知之甚少的学生来说,选择曲目易于循序渐进从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逐类收听。一般情况下,学生对乐曲的感悟大致可分:娱乐聆听、理解聆听、评价聆听三个阶段。娱乐聆听只可以满足感官的兴趣,而理解和评价聆听是情感、理智的欣赏过程。它与生活经历、文化底蕴、欣赏情趣、艺术修养相联系,不可能一朝一夕、一蹴而就。

在作品层次上,可首先选听模拟各种音响、仿效形态、烘托气氛的模仿性音乐。如交响童话《彼得与狼》、打击乐合奏《鸭子拌嘴》、唢呐曲《百鸟朝风》、二胡曲《空山鸟语》等。然后选听借用隐喻手法塑造形象、表现情节、渲染场景的音画类作品。如柳琴独奏《春到沂河》、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二胡独奏《战马奔腾》、琵琶独奏《十面埋伏》等。在具备一定欣赏常识和音响感知基础后,再逐渐听赏具有象征寓意的情绪性作品。

2 音乐对人的潜能的开发作用

50年代苏联的人造卫星率先进入宇宙空间引起美国的强烈关注与思索,为什么在这个领域的竞赛中,美国落后了?据王忍之同志介绍:“美国人从对比研究中发现:美国的科技水平不逊色于苏联,但是音乐,尤其是古典音乐的普及和教育不如苏联。”大哲学家卡尔、波普尔在《无穷的探索》中不止一次地提到音乐对他的启迪:“在所有的一切中,关于音乐的思索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在我的生活中,音乐是一个突出的主题。”大科学家爱因斯坦酷爱音乐,他也认为音乐是他进行创造的催化剂。达尔文在《自传》中提到:“音乐常常迫使我紧张地思考我正在研究的问题。”这些科学家为什么都与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音乐对人们去把握客观事物的规律究竞有什么帮助?拉丁语有句格言:“美是真理的光辉”,音乐对人的潜能的开发作用,对人的创造性的启迪,无疑都提高了人类把握客观规律的能力。著名心理学家劳伦斯曾强调:只有当大脑右半球即“音乐脑”也充分得到利用时,这个人才最有创造力。叔本华认为:“世界在音乐中得到完整的再现和表达。”他还认为人的本质就表现在他的意志的奋求、满足,再奋求、再满足这样一种永恒不断的循环中……。音乐也具有人的这种特征……,作曲家揭示了内在世界的本质,用一种理智所无法理解的语言表达了最深奥的学问。”音乐能使人产生创造力、联想力、直观力、想象力及灵感。所以如果能够设法利用音乐开发人的潜能那将会提高人类的智能。

3 音乐对人的身心健康的作用

科学家实践证明音乐能促进身心健康,医治疾病。优美悦耳的音乐能使人精神愉快,情绪振奋,促进血液循环,解除疲劳的作用。世界上许多医院利用音乐医治了许多病人。

《中国教育报》曾经报导过大连市实验中学的预备铃,这里听到的不是铃声,而是由《花儿与少年》、《步步高》、《苗岭的早晨》、《翠湖春晓》等名曲,无论上课、下课、上学、放学、课间操等,都播放一首名曲代替。用名曲代替铃声,在短时间里,这里的师生已熟悉了几十首中外名曲,同时为广大师生营造了充满高雅音乐文化气氛,对师生身心大有益处。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后,听听轻松愉快的音乐,有利于放松大脑神经,使学生在课堂上精力集中,提高学习效率。

因此实施素质教育,重视音乐教育要通过多种形式、多种途径,音乐教育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刻不容缓。音乐美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在人的心理结构的建造过程中,可以使之逐步地、牢固地形成一种对美的热爱与追求的积极心理定势,以及对美与丑的敏锐鉴别力。有了这种心理定势就可以使人自觉地按照审美理想去审视自己的心灵与行为,去判别社会与自然的美丑,赞美一切美好的事物,厌恶一切丑恶现象。美好的事物、崇高的行为、高尚的情操、文明的言语与举止以及一切有益于人类社会更完美的创举就会得到推崇。现代教育越来越需要生动活泼、充满创造性和娱乐性的教育形式。

教师的自身素质、知识结构、艺术修养、专业视野等等,这些都是贯彻审美教育的先决条件。因此,必须要求教师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敬业乐业,以主人翁的姿态、认真钻研教材。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教案,组织教学程序,努力营造美的氛围设计美的过程,从教师的仪表美和语言美,到授课的每个环节都有美育的渗透和参与。再次,必须培养自身好的艺术修养,提高自身的美育素质。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先进的教学设备,尽可能自己制作音乐教学课件。正确引导学生体验美的情意,了解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提高音乐课的美感,激发学生表现美的愿望,大胆表现美好事物,从而出色地完成音乐教学任务。

摘要:通过音乐形象的感染,陶冶高尚情操,音乐对人的潜能的开发、身心健康等方面都起到良好的作用。音乐教育重心应转移到促进学生的发展上来,为学生创设愉悦和谐的学习环境,在课堂上,呈现出学生乐学、爱学、善学、会学的生动活泼局面。在教学中坚持教书育人,重视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健全人格的发展,形成了传授知识、启迪智能、完善人格,三者有机结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特色。

关键词: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

上一篇:艾滋病防治面临的难题与对策下一篇:浅谈汉字“趣味”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