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工作论文范文

2022-05-10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审计工作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审计是一项经济监证和评价活动,审计质量又是审计工作的核心问题。实行审计质量控制,全面提升审计工作质量,更好地发挥审计监督作用是今后审计工作追求的目标。一、实行审计质量控制的必要性1、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工作质量的必然要求。

第一篇:审计工作论文范文

计算机审计助推审计工作创新发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提高,全球已经进入到了信息化的新时代。在这个时代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当其被成功引入到审计领域就成为了审计工作中重要的一环,对审计产生了全面的影响,但目前计算机审计还处于发展阶段,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并对计算机审计进行创新性的发展。

一、前言

伴随着计算机审计的普及和发展,传统的审计已经不能够满足企业的需要,在审计效率和审计质量上都存在这一定的漏洞。因此,只有进行审计方面的基础知识学习,更新审计方面的监督和审查,不断的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复合型人才,才是创新审计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二、计算机审计助推审计工作的现状

审计信息化的建设工作初见成效,审计机关通过专网上部署审计管理系统来实现了省市之间的联网,其文件以及信息都要在审计管理系统中安全的传递。市级别的审计机关为自己建立了专门的网站,来完善电子政务系统的部分缺失,这样就能够提高信息的共享水准以及起到了宣传的作用,同时也体现了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为审计信息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地方部门利用外地成功的经验来帮助小型设计辅助软件的开发和利用。

三利用计算机审计工作的优势

可以节约时间成本,提升工作的效率。利用计算机进行审计工作的时候,审计单位只要提供相关的电子数据即可,审计人员可以通过计算机软件来对这些数据进行审查以及分析。而传统的审计多是以手工计算为主,不仅耗时长,而且审计人员的工作效率也比较低,延长了审计的时间。

利用计算机进行审计工作不仅操作方便,而且准确率比较高。在传统的审计工作中,都是需要人工进行一点点计算的,非常容易出现纰漏,而利用计算机进行审计的工作,可以在电脑中编辑好程序,将数据直接导入电脑中,可以实现自动计算,误差非常小,这种操作也是简单快捷。

计算机本身具有储存的功能,在进行审计工作的时候,可以进行检索,储存的数量也比较大,不用担心数据量过大而无法正常运行。在利用计算机进行审计的时候,通过检索案例,来方便审计人员及时的获得最新的消息,以此来满足审计工作的相关要求。

四、如何进行计算机审计助推审计工作的创新

第一必须要有创新的理念。在审计工作的创新中,审计人员具有前瞻性的思维观念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只有审计人员的思维与时俱进,才能够利用超前的眼光来把握审计工作的进一步发展,从新思想中发现新的规律,拓展出新的工作空间,将审计置于管理与服务当中。随着信息化的发展,网络交易非常普及,交易可以瞬间的完成,客观上,这些无形的会计需要随时的被监督。通过计算机进行审计工作可以完成事前、事中以及事后的完美结合,形成一个动态监督的方式,这样能够增强审计的及时性。同时审计人员利用强大的网络系统,通过审查相关的电子数据,可以保证工作的连续性,加强审计的监督力度,以此来制约企业中的某些特殊职位的人。

第二要对审计人员自身进行创新性修养提升。审计的关键就是人才的培养,只有加快培养审计复合型人才,才能够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而大多数的审计人员只具有单方面的技能,对于自身的综合能力发展是非常不利的。由于计算机系统和会计准则处于不断的发展更新当中,审计部门必须通过内部的交流加上外部的培训才能够引进更多优秀的人才,才能够多途径的培养综合素质力强的人才,才能够提升审计人员自身创新性的修养。

第三要对审计工作的内容进行创新。计算机审计的内容有内部控制的制度以及记录统计中的数据,由于目的的不同,审计的内容也不一样,网络技术的应用为计算机审计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其创新不能只局限在审计的对象、技术以及业务中,更多的是要创新内部控制的系统。不断的对审計内容进行完善。对计算机审计信息系统的创新和控制,能够加强内部控制,使得计算机系统的组织管理控制等发生良性的变化。

第四要对计算机审计工作的方法进行创新。审计方法的不同取决于审计内容的差异,不同的审计内容采用不同的审计方法,随着审计内容的创新,审计方法也应当随之匹配这样才能够应对多样化的审计客户。计算机信息系统的不同,导致了审计方法也会因地制宜,被灵活的应用。最常见的审计方法就是筛选。按照条件查询,计算机会很快的帮助筛选出来关键的信息。此外还有审计人员对数据进行比较的方法、利用公式对数据进行计算的方法、通过编程,对数据进行全方位和多角度分析的方法。这些审计方法都是比较常规的。在审计的过程中,数据包括电子数据和书面数据。此时可以创新审计的方法,创立模型,来找到审计的关键点,在从中抽取样本,利用统计等数学方法来进行审计工作。

五、结语

信息化的发展已经渗透到社会中的各个角落中,传统的审计已经不能保证工作的完整以及准确性。只有通过对计算机审计工作的创新发展,才能够为企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基础。(作者单位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作者:周融 周昊 张天楠

第二篇:建立审计控制体系 提升审计工作质量

审计是一项经济监证和评价活动,审计质量又是审计工作的核心问题。实行审计质量控制,全面提升审计工作质量,更好地发挥审计监督作用是今后审计工作追求的目标。

一、实行审计质量控制的必要性

1、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工作质量的必然要求。随着审计事业的不断发展,审计监证与评价的影响作用越来越大,社会各界对审计信息公开化要求和对审计质量的要求不断增加。这要求我们审计工作中必须有审计风险意识,要增强审计质量控制意识,降低审计风险。

2、审计工作深化与发展的要求。改革的深化与经济的发展,促使审计工作领域不断扩大,业务更趋复杂,审计工作今后主要任务要全面监督财政财务收支活动;要在财经领域进行打假治乱;要进一步推行县以下觉、政、企事业单位领导人的经济责任审计;要开展同财政、金融、国有资产等方面效益审计工作。这些审计新任务要求审计工作中必须强化质量控制意识,提升审计工作质量,以便更好地促进改革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3、逐步实现审计工作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的必然要求。国家审计署五年工作发展规划中指出要以提升审计成果质量为核心,全面提高审计工作水平,基本实现审计工作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同时强调建立审计质量控制体系是今后审计了工作三项基础工作之一,而实现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是审计质量控制的重要前提。

二、现行审计质量控制中存在的不足

1、审计质量控制组织机构不完善。现行的审计机构建制不适应质量控制要求,审计责任不明确,未建立总审计师和审计细长作用机制。实际工作中审计局长分管副局长、副局长分管有关审计业务处室,这是一种纵向管理模式,不利于审计机关内部业务科室横向联系与控制,各审计机构也没有明确规定是否应配备总审计师,有总审计师时也段有确立总审计师的职责,没有发挥总审计师具体负责审计质量管理工作作用。

2、审计人员素质有待加强。现行审计人员专业业务知识大多停留在审计、财经领域,而审计工作领域在不断扩大,审计工作发展需要审计人员政治素质高,业务素质强,不但要有责任心、公正无私精神,更要有丰富的审计、财经、法律、计算机、工程技术等知识和较强的分析判断能力。同时审计相关的业务知识落后、审计人员知识的更新和后续教育工作的滞后,不同程度地影响审计质量。

3、审计法规、制度的滞后和不完善。有关审计质量管理的法律、法规不具体、不完善,建立质量控制目标时无切实可行的衡量标准。审计工作中技术方法、技术标准不完善,进行审计项目质量考核指标也不全面、不规范。

4、审计质量缺乏全过程控制。在实际审计工作中,只注重审计工作中现场审计的调查、取证工作,忽视审计前的对项目、范围、重点的事前控制,同时事后审计工作重视不足,后续审计工作没有发挥作用,审计后作出的决定得不到落实,审计成果未能得到充分利用。

三、提高审计质量控制的建议

1、完善组织机构建制。对现行审计机关的组织管理机构进行改革与完善,整合审计资源,实现审计业务科室利学管理机制;调整审计机关内部机构设置,强化审计内部各部门相互制约关系;实行总审计师负责制,确立总审计师地位,总审计师负责审计质量管理工作;形成总审计师与各分管业务副职之间相互协作、相互制约的工作关系。

2、提高审计人员素质。实行审计执业资格制度,建立审计人员职业化管理体系。为适应审计发展需要,加强审计人员后续教育与培训工作,培养和吸收审计工作复合型人才。要求审计人员适应时代要求,掌握审计、财会、经济管理、法律、计算机、工程技术等知识,提高审计业务技能,创新审计技术方法,以提高审计质量。

3、完善法律、法规体系。一是吸收国际先进经验,完善各项审计准则;二是建立审计质量控制体系,更好地实行审计全面质量控制管理;三是建立健全质量考核标准,建立质量责任评估与追究制度,进一步规范审计管理和审计行为;四是实行审计资料复核与现场审计质量抽查相结合的审计质量检查办法,明确审计人员、审计组长、复核人员、分管局长的工作职责、责任到人,各司其职,实行审计执法检查和审计执法责任追究制度;五是建立信息反馈控制体系,做好回访、审计项目抽查、审计质量考评等工作,定期收集信息,及的反馈给决策者,从而提高审计工作质量。

4、实施全程控制。对审前调查、审计方案编制、审计实施及审计报告等一系列环节加强管理,强化审计计划与方案的质量管理;加强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在重视现场审计取证、审计工作日记、审计工作底稿等的事中控制同时,加强审计前、审计后的质量控制;做好审计复核工作,及时整理资料写出审计报告初稿,在复核工作中发现审计工作不足,及时采取补救措施,防止审计报告失真,提高审计质量;做好后续审计控制工作,跟踪落实审计决定的采纳实施情况,发挥审计监督效果;做好审计档案管理工作,为日后的审计及审计监督服务。

审计质量控制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单一的过程,只有对影响审计质量的各方面进行全面规划与控制,才能形成有效的质量控制体系,切实提升审计工作质量。

(作者单位:江西省鹰潭市财政局预算外资全管理局)

作者:李红雨

第三篇:审计环境对审计工作的影响及对策

摘要:审计的产生、存在与发展离不开审计环境的影响。通过对审计内在环境与外在环境因素的系统分析,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审计环境对审计实践活动的影响。最后从构建立法型审计模式,增强审计的独立性;更新审计理念,科学定位审计目标;完善审计法制建设,充分发挥审计职能;不断进行审计技术方法的创新,提高审计质量与水平;加强审计队伍建设,提升审计队伍综合素质;认真推进审计结果的运用和整改,强化审计工作效果等六个方面,提出了优化审计环境,进一步搞好审计实践工作的对策。

关键词:审计环境;审计实践;影响;对策

任何事物的产生与发展都处于一定的环境之中,离不开环境的作用和影响。审计作为经济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与其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是社会环境尤其是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和科技环境变迁的产物。所谓审计环境,是指与审计的存在、发展紧密相关,影响审计理论、审计思想、审计实务和审计发展水平的历史因素与客观现实因素的总和,是内部环境因素与外部环境因素的对立统一体。[1](P42)审计环境对审计的产生、存在和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它反映了审计根本属性,决定着审计的需求与供给,是审计发展的重要基础。审计环境的变化导致了审计目标的演变,必将会引起审计的巨大变革,为审计的发展提供新的实现条件与发展机遇;同时也会对审计工作与审计质量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从而推动审计实践工作不断向前发展。因此,加强审计环境的理论研究,探讨审计环境与审计工作之间的关系,对进一步改善审计环境,搞好审计实践工作,推进我国审计事业健康、快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一、审计环境因素分析

审计环境是对审计有影响的一切因素的总和,是一个错综复杂的多因素集合体,它涉及到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科技和客体环境等方方面面。这些环境因素按照对审计的影响方式可分为审计外在环境与审计内在环境两方面。审计外在环境和内在环境又可细化为诸多因素。审计内外环境密切相关,它们不断地进行信息、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审计外在环境决定着审计动因,进而决定了审计目标;审计内在环境决定着审计的本质,进而进一步决定了审计的职能、程序与方法。[1](P50)现对影响审计环境的因素分析如下:

(一)审计外在环境

1.政治环境。政治环境是指一个国家基本的政治制度和运行机制以及与治国理念相关的政策方针等。[2]一个企业的内审部门是该单位重要的经济监督部门,政府各级审计机关是国家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稳定的政治环境是审计工作的基础,社会各部门与组织对审计职能定位的认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审计在该国政治体制中所处的地位。审计在国家政治框架中的地位越重要,越是重视或支持审计工作,就会对审计模式、审计独立性、审计范围、审计职能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

2.经济环境。经济环境是指一个国家一定时期的经济体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其运行机制等因素的总和,包括宏观经济运行模式以及微观企业组织形式、经营模式等等。审计的发展历程表明,经济越发展,审计越重要。从审计模式发展阶段可以看出,经济欠发达时期,审计模式主要以帐项基础审计为主,审计工作的主要目标是对会计账簿进行查错纠弊。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审计模式逐渐经历过渡到制度基础审计、风险基础审计和风险导向审计,审计内容也转变为主要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审计风险以及企业经营风险的分析和评价。这反映了不同时代经济社会对审计的需求。审计演变的过程实质就是逐渐与经济环境相适应的过程。

3.法律环境。法律环境是指一定时期内国家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程度、执法环境与社会公众的法律意识等。[2]法律是一个国家意志的体现,具有明显的强制性。如果法律法规不完善或缺乏可操作性,就会导致一些单位和个人对审计工作不配合,阻碍甚至拒绝审计机关的调查,给审计实践带来极大的困难,使审计的职能作用得不到应有的体现。因此,国家必须以法律形式赋予审计相应的法律地位、职责和权力,对审计对象、审计内容、审计方法和审计处理等方面进行规范,才能保证审计工作的正常进行。

4.科技环境。科技环境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科技发展水平、科技政策、新产品开发能力以及科技发展的新动向等。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直接决定了一个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程度,其对人类生活所产生的影响是前所未有的。审计作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免疫系统”,提高审计工作的科技化水平,是保证审计质量的重要基础。著名会计学者谢诗芬教授曾断言:“科学技术将成为第一审计环境因素” [3]。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广泛普及和应用,使计算机辅助审计、网络审计等审计手段大量采用。科学技术将成为影响审计技术、审计方法和审计人员综合素质的第一环境因素。

5.文化环境。文化环境是指对审计模式的形成发展具有制约与影响作用的各种文化因素总和,包含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社会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等。文化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是多层次、全方位、渗透性的,它体现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特征。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环境直接影响到人们对审计职业的认识,对审计职能地位的理解,对社会经济发展作用的发挥。这就势必影响到审计业务的实施范围、审计方式和内容等方面,从而不仅制约了审计模式的形成与发展,而且也影响到审计人员的业务能力和审计质量的提高。

(二)审计内在环境

1.客体环境。审计客体环境是指被审计单位所处的环境与管理风格,包括被审计单位的行业特征、监管环境、管理体制、经营范围、内部控制以及财务状况等与审计相关的情况。[2]审计客体环境与审计风险有着直接的联系。一个企业或单位所处的经济环境、行业状况、经营目标、战略与风险等最终都会对财务报表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审计机关必须从内部控制系统的角度出发,更多地理解企业的经营,充分认识到审计风险与企业经营风险是不可分割的,威胁企业经营的风险也是影响审计风险的来源。只有积极争取被审计单位的配合,综合分析被审计单位内外的环境因素,全面地评价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管理情况,才能有效地防范审计风险。

2.主体环境。审计主体环境是指审计关系中的审计人或审计工作的执行者和决策者所处的环境,包括审计人员的素质与工作环境等因素。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与业务素质是完成审计工作的重要前提,直接影响到审计质量的高低。工作环境主要指可提供给审计人员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的客观条件,包含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硬件环境是审计人员可以依赖的各种辅助手段和办公条件;软件环境是各种审计规范与实务指南等审计质量保证体系的完善程度,审计人员可采用的抽样方法、统计分析方法、数据分析方法等审计手段的运用情况。良好的审计主体环境有利于提高审计人员的执业效率与效果,从而有助于审计质量的提高与审计目标的实现。

3.控制环境。控制环境是指对建立、加强或削弱特定政策、程序及其效率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的总和。控制环境是其他控制要素的基础,它确定了整个机构高层管理者的态度,影响了审计人员的内控意识和纪律要求。控制环境不仅包括公司治理结构和职责划分等硬措施,而且包含管理层的经营理念、管理哲学、诚信原则与胜任能力等软控制。控制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审计质量与审计风险的高低。

4.人际环境。人际环境是指审计人员之间以及与被审计单位的领导和群众相互合作共事的氛围。审计人际环境依赖于审计人员个人品质、奉献精神、沟通能力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它直接影响到能否尽快协调好人际关系、得到同事和被审计单位的支持以及能否迅速打开审计工作局面等情况。“三分审计,七分沟通。”可见良好的沟通及人际环境,是决定审计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审计人际环境直接影响到审计工作的开展和审计工作效率的提高,也影响到审计目标的实现。

二、审计环境对审计工作的影响

(一)对审计目标的影响

审计目标是特定审计环境的产物。审计目标的确定主要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一是经济社会需求。从审计目标的发展演变可以看出,经济社会需求是影响审计目标确立的根本因素。二是审计自身的能力。审计能力的有限性决定了审计所能满足的经济社会需求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因此审计自身的能力决定着审计目标的供给。三是审计法律制度。国家法律根据社会需求对审计目标作出规定,带有强制性,审计人员必须遵循。审计法律制度是审计目标明确化的具体表现形式。

(二)对审计事业发展的影响

审计环境的变化可以清晰地看到对审计需求与供给的发展轨迹。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随着股份有限公司的兴起,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进一步分离,股东为了准确了解企业的经营成果,需要对公司的财务报告进行审计;同时为了保护中小投资者、债权人的利益,建立一个良好的经济秩序,国家必须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要求对有关公司的财务报告必须进行审计,并出具审计报告。这样,经济的发展和法律法规的完善,最终为审计的需求和供给提供了有力保障,促进了审计事业的快速发展。

(三)对审计独立性的影响

审计作为经济活动的一种监督机制,独立性是审计的本质属性。审计从其产生开始就存在于特定的环境之中,审计实践活动始终受到审计环境的影响与制约,并随着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因而审计环境对审计独立性有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如审计政治环境就可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审计事业的繁荣兴衰。因没有稳定的政治环境,没有通过立法确认审计的权力与职责,审计机关就无法独立有效地开展审计活动。

(四)对审计质量的影响

审计环境从多个方面影响着审计的质量。首先,审计环境对审计证据的充分性、相关性和可靠性有重要影响。审计证据都是在一定政治、经济、法律等环境下的具体反映,审计实践中每一审计项目对审计证据的需求量和取得证据的途径与方法,都要根据该审计项目的具体审计环境来确定。如随着信息技术和计算机会计的发展,审计证据发生了巨大变化,原来的证据是有形的,看得见摸得着的,而现在基本上转化成特殊的代码与符号,只有通过计算机才能识别相关信息。其次,审计环境对审计判断质量有着深远的影响。审计判断是审计工作的核心之一,审计环境会左右审计人员的工作态度,影响审计行业的职业操守与诚信,增强或减弱审计人员的谨慎原则,从而制约着审计判断的质量。

(五)对审计风险的影响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经济业务会越来越复杂,审计的内容和范围越来越宽泛,对单位内部控制的要求越来越高,而违规违法的行为越来越隐蔽,犯罪的手段越来越高明,如果公司治理机制和法律法规不完善,就会加大审计风险。同时,审计人员的责任心与业务素质也是影响审计风险的重要因素。如果审计人员为了节约成本,降低了服务质量,执业的能力和责任心不够,就会导致审计风险加大。

(六)对审计技术与方法的影响

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不断推动审计技术与方法的改进,特别是会计的改革与发展,对审计技术与方法产生了重要影响。会计工作的特点推动着审计技术的变化。在手工会计条件下,审计工作主要由人工完成,采用审阅、核对、比较、分析、调查和复核等形式,对会计资料进行审查。但在会计电算化和网络会计条件下,审计的线索、审计的内容和审计的难度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促使审计人员在采用传统审计技术的同时,必须采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数据挖掘技术等现代审计技术方法,以适应审计工作的需要。同时从审计的发展过程看,在审计发展的初期,审计主要采用帐项基础审计。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企业的内外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审计方式逐步过渡到以内部控制评审为基础的制度基础审计,企业管理和经营风险的增加,审计方式又过渡到以风险控制与评估的风险导向审计。

(七)对审计人员素质的影响

审计工作是一项专业性与实践性很强的工作,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生活的不断发展,都推动了审计环境的改变,从而促使审计的职能、审计的内容、审计的技术与手段、审计的服务等发生变化。为了实现审计目标,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审计人员必须从人员结构、综合素质、工作技能等方面适应审计环境的变化。

三、优化审计环境的对策

(一)构建立法型审计模式,增强审计的独立性

目前我国审计管理体制主要属于行政型。国家审计机关和内部审计机构均作为政府或组织的一个职能部门,进行行政化管理。审计部门在这种管理体制下,往往要服从政府或组织的意志,缺少了具体监督政府和本单位的手段与方法,弱化了审计的监督制衡作用,审计独立性受到明显的影响。因此应对现行审计管理体制进行调整和完善,进一步理顺审计管理体制,逐渐改变我国目前的行政型审计模式,转向立法型审计模式,设立与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相平行的审计院。审计院直接向全国或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负责并报告工作,通过改变隶属关系来增强审计主体的独立性。同时除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外,各行各业要尽可能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不断优化审计工作环境,提高审计人员的地位,给审计工作创造一个更宽松的条件,保证审计人员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以增强审计的独立性。

(二)更新审计理念,科学定位审计目标

理念是行动的指南,审计理念决定了审计行为。因此,要不断解放思想,进行审计理念的创新,树立科学的审计理念,准确定位审计目标,将审计的事前防范、事中控制和事后监督有机结合起来。审计的本质主要是对受托责任履行情况进行检查与评价。随着审计事业的发展,受托责任关系的外延也会变化和发展,从而导致了审计类型、审计内容的演变与深化。审计人员要进一步深化对审计本质的认识,把握审计发展的趋势与方向,更好地从体制、机制与制度层面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发挥审计的“预防、揭露、抵御”功能。按照审计署“十二五”审计工作发展规划的要求,把“推进法治、维护民生、推动改革、促进发展”作为审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挥审计在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作用,保障国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完善审计法制建设,充分发挥审计职能

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审计职能及作用的发挥,都依赖于良好、完善的审计法制环境。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审计法制建设。首先,根据我国的审计实践,及时修订审计法律法规,赋予审计机关特别是国家审计更多的审计处理权,不断提高审计机关的执法力度与权威性,真正履行好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其次,抓紧制定审计具体准则及相关操作指南,使审计工作的依据和运作更加规范,有利于提高审计工作质量,防范审计风险。再次,根据社会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及趋势,及时修订已经过时不适应经济发展要求的法律法规,如修订《会计法》、《公司法》、《预算法》、《证券法》等经济法律法规,使其尽量与审计相关法规保持一致,营造一个良好的审计执业环境。

(四)不断进行审计技术方法的创新,提高审计质量与水平

随着审计工作的发展,审计的范围越来越宽泛,业务越来越复杂,对审计的技术方法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对审计观念、思维方式、工作方法等方面带来了一系列的变革。因此要推进审计技术方法的创新,积极探索信息化环境下的先进审计方法,要加快审计信息化建设,建立审计信息管理系统,促进审计工作效率与质量的提高。进一步推广运用智能化审计软件,加大计算机辅助审计的力度,尽可能地实施“现场审计实施系统”(简称AO系统)和“联网审计实施系统”(简称OLA系统),对有关审计资料进行集中收集、集中处理,逐步实现远程审计的目标,充分发挥审计“免疫系统”的功能,实现由传统审计向现代审计的转型,不断提高审计质量和水平。

(五)加强审计队伍建设,提升审计人员综合素质

高素质的审计队伍是完成高质量审计工作的保证。根据审计工作的需要,审计机关要不断充实审计力量,优化审计人员结构,要打破用人制度的限制,选拔政治素质与业务素质好的社会优秀人才进入审计队伍,既要有精通会计、审计和计算机技术的人员,又要有工程造价管理、物资管理、统计、法律等方面的专家,逐步建立审计专家库制度,使审计人力资源的利用达到最优。同时,审计机关应根据《国家审计准则》的要求,建立审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培训、业绩评价考核和奖惩激励制度,针对审计工作的发展与变化,依托行业学会和高等院校,举办各种培训班,加强对现有审计人员的知识培训。通过学习培训,及时掌握和运用相关新知识、新技能,提高政策与业务水平,培养一批复合型审计人才,让审计人员既具备相应的审计职业道德,又具有与审计工作相适应的职业胜任能力。

(六)认真推进审计结果的运用和整改,强化审计工作效果

审计署原审计长李金华指出:“审计不但要揭露问题,而且要督促整改,审计最终是为了解决发现的问题,提高管理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益。”[4]因此,要注重审计结果的运用,加大审计公告的力度,不断增强审计工作的透明度,审计、组织、纪检监察等部门对审计整改落实情况要进行跟踪督察,形成审计监督合力,提升审计监督的效果。首先,将审计结果与行政问责相结合,加强廉政建设工作。对于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根据权责对等的原则,要求限期进行整改,触犯法律法规的,要依法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其次,将审计结果与政府(单位)自身建设相结合,加强管理,进一步完善《公务员法》。充分利用审计结果,分析和查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不断改进政府(单位)的管理工作,同时修订完善《公务员法》,将审计结果与公务员的考核、奖惩、晋升、辞退等结合起来,促进公务员队伍的建设。(本文为湖南省教育审计学会科研课题项目。)

参考文献:

[1] 刘明辉.高级审计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2] 邵华清.国家审计环境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8.

[3] 谢诗芬.论信息化时代的审计环境[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0(1).

[4] 李金华.审计最终是为了解决发现的问题[OL].中国新闻网,20070821.(责任编辑:彭介忠)

作者:黎克双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审计工作论文范文】相关文章:

审计论文范文05-08

审计学论文范文05-08

发审计论文范文05-08

资产审计论文范文05-08

经济审计论文范文05-09

测绘工作论文范文05-09

财政工作论文范文05-09

基层审计论文范文05-09

社保审计论文范文05-09

审计管理论文范文05-09

上一篇:金融毕业论文范文下一篇:公司投资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