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企业论文范文

2022-05-10

近日小编精心整理了《工商企业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浙商精神是浙江人民共有的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工商企业文化中具有价值引导作用。我们浙江工商企业,特别是像兰溪这样与浙商精神存在一定差距的工商企业,很有必要以浙商精神来涵养工商企业文化。关键词:企业文化;浙商精神;工商企业一、引言企业文化在当今世界的商业竞争中,其核心作用的地位越来越彰显。

第一篇:工商企业论文范文

工商企业租地经营风险及其防范制度研究

摘要:近些年来,在中央支农惠农政策支持下,工商企业进入农业领域的热情不断高涨。企业经营能够更好地利用市场手段,可以带来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模式,为农业输入现代生产要素。同时,由于资本逐利性的特点,企业经营也容易引发违规占地、非农化与非粮化等不良后果。在把握农业经营风险产生根源、类型与特点的基础上,对工商企业租地经营风险进行深入分析,构建企业经营能力审查制度等风险防范制度,不仅有助于降低经营风险,而且有助于推动土地健康、顺畅、有序流转,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关键词:工商企业;土地流转;规模经营;风险防范

土地流转与适度规模经营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工商企业进入农业领域,通过各种形式参与产前、产中和产后各个环节的生产经营活动,是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力量。然而,在生产经营环节,企业租地风险频发,经营非粮化、土地利用非农化、土地资源闲置浪费等现象屡有发生,亟须建立和完善工商企业租地经营风险防范制度。

一、农业经营风险的根源、类型与特点

1.农业经营风险的根源

农业经营风险的根源在于农业生产的特殊性。农业生产既是经济再生产过程,又是自然再生产过程。正是由于这个特殊性决定了农业生产过程需要多种要素参与,并且对气候、环境等约束因素具有敏感性。同时,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现状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滞后性,放大了农业生产的社会影响,增加了农业经营的风险面和深度(彭一艺,1997)。衡霞和杨明洪(2009)通过对订单农业分析指出,公司与农户都是独立的经济实体,两者只是一种用契约关系维系的松散联合,契约风险必然内生于这种经营模式之中。还有的学者从农业产业化角度进行分析,认为农业产业化优势在于抵御市场风险、降低技术风险,但会带来农业自然风险的集中集聚,而且还新增了违约风险(尹志超等,2001)。

2.农业经营风险的类型

根据不同的研究视角,农业风险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查斯虎等(2006)考察了“公司+农户”经营模式风险,认为企业经营中存在自然风险、市场风险、技术风险、信誉风险和管理风险五种类型。有的学者则认为企业经营中,除了自然风险、市场风险等常规性风险之外,还存在契约风险、制度风险、信贷风险、资产风险、个人风险等类型(杨春、张岳恒,2006;洪民荣,2003)。2006年,美国农业部发布的农业风险管理报告中,将农业风险分为价格风险、生产风险、收入风险、财务风险与体制风险五类(杨明洪、俞雅乖,2007)。此外,农业还可能受政策的影响,农业政策的变化也会引发一定的农业生产风险(尹志超等,2001),这对各国来说均如此。

3.农业经营风险的特点

农业风险具有客观性、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等特点(杨明洪、俞雅乖,2007),而农业企业风险中的契约风险又具有不可度量性、扩散性、不可控性与交织性等特征(衡霞和杨明洪,2009)。契约风险是农业企业经营风险的主要来源之一。契约风险与自然风险叠加,导致企业经营风险频发。企业经营风险具有影响面广、潜在危害大等特点,处置不善将导致经济波动和资源浪费,影响资源的合理配置与生产结构调整(杨春、张岳恒,2006)。尤其是,工商企业长时间、大面积租赁农地,容易挤占农民就业空间,可能将经营风险向农村社会传导,从而影响农村社会稳定。

二、工商企业租地经营风险的案例解析

1.联想佳沃集团基本情况

佳沃集团是工商资本进入农业发展产业化经营的典型代表。佳沃集团于2012年正式成立,是联想控股的现代农业板块公司之一。该集团秉承“好产品从种植开始”的理念,致力于“田间到餐桌”,为消费者提供安全、高品质的品牌农产品,形成了从品种选育、种植管理、采摘分选、冷链物流,到营销网络的全产业链业务模式(详见图1)。佳沃集团还在智利拥有5家水果种植公司,分别生产蓝莓、猕猴桃、提子、核桃、车厘子和柑橘等高品质水果。①佳沃(青岛)农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于2012年9月注册成立,是集团负责果品产业的子公司。该公司主要从事蓝莓等水果的品种繁育、种植栽培、产品研发和精深加工等业务,是目前全国蓝莓种植面积最大的企业。

目前,佳沃集团在国内通过直接租赁土地,建有高标准示范种植基地近3万亩,通过签订协议、进行连锁经营的合作基地约10万亩。实践表明,佳沃集团利用资本、技术、人才、信息、市场等优势,将工厂化生产、精细化管理的理念和方式,以及先进的产业技术和营销手段引入农业,并通过自建基地、联合合作社带农户和入股等多种模式发展一体化经营,提升了农户在农业价值链中的地位。

2.联想佳沃集团的经营模式

第一,自建基地模式。佳沃集团通过与村委会签订流转合同,租赁农户土地,统一整理后建为示范基地,开展自主经营。目前,公司直接租地面积为1.1万亩,示范基地实行四级管理,即基地主管—片区管理员—技术管理员—承包农户。基地主管和片区管理员为公司员工,技术管理员和承包农户可以为当地农民。一般每个承包户承包4—5个暖棚或10—20个冷棚,主要对大棚内蓝莓树进行日常管护。承包农户的管护费每年每株9—12元,一般每个大棚占地约1—1.5亩,每亩约300—400株蓝莓树。这样,承包农户每年的管护费用在4—6万元之间。此外,农户还可以在基地打工,获得剪枝和采摘等其他务工收入。

第二,托管模式。托管模式是佳沃集团典型的经营模式之一,主要表现为公司与规模经营主体基于产业链环节进行分工合作。以西官庄合作社为例,2011年合作社在当地流转280亩耕地种植蓝莓。2012年公司与合作社签订合作协议。合作社负责流转土地、购买苗木、兴建设施等前期投入,然后将建好的基地托管给公司管理。公司提供技术支持,实行质量监管并负责销售。公司和合作社按销售收入的35%和65%的比例分红。

第三,ODM②模式。佳沃集团通过入股区域种植商,实施“植入式”管理,在资金、技术、品牌、管理等方面进行优势互补,形成利益共同体。区域种植商既可以是公司、合作社,也可以是家庭农场、专业农户。例如,在平度市明村镇,公司通过向区域种植商入股20%,并将自建基地的管理模式移植到合作基地。区域种植商占股80%,主要负责兴建基地、购买苗木、支付人员及农资成本等,并对种植基地进行日常监督。销售收入实行二次分红制,即先以3∶7的比例对销售收入进行初次分红,再按2∶8股份比例进行二次分红。

3.不同经营模式的风险分析

在自建基地模式下,公司投入大、周期长且自然风险较高。公司需要在1万多亩基地上进行土壤改良、沟渠道路以及农田水利建设前期投资。由于蓝莓属于多年生植物,从苗木移栽到结果至少需要3年时间,这也意味着公司必须持续投入3年。在市场风险方面,佳沃集团独立承担市场波动带来的冲击,风险较高。在管理方面,佳沃集团需要实行雇工经营,监督成本较高,但该模式的优势在于公司可以严格控制技术、品种以及管理农户生产行为,可以有效维护农产品质量安全。在契约风险方面,公司以村委会为中介,不与单个农户直接联系,交易成本较低。但与农户相比,村委会的谈判能力更强,公司仍然面临一定的契约风险。

在托管模式下,佳沃集团不负责种植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经营规模也较为适中。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由合作双方承担。在管理方面,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能够有效降低交易成本,可以在监督和指导农户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在这种模式下,公司不需要流转土地,而是与规模经营主体签订托管协议,因此契约风险较低。与自建基地模式相比,公司采取托管模式投入较低,但对基地的管控水平也较弱,获得的产品收益也较低。

在ODM经营模式下,佳沃集团可以与其他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农户等多种经营主体合作。与托管模式相比,公司通过入股的形式,与区域种植商结成利益共同体,关系更加紧密。在这种模式下,种植基地规模可大可小,均由区域种植商投资兴建,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由双方按股份承担。

4.小结

对于佳沃集团而言,在三种经营模式中,自建基地模式的风险水平最高,而托管模式次之,ODM模式的风险水平最低(详见表1)。这三种模式也代表了工商资本进入农业从事生产经营的一般特征。从收益水平看,自建基地的前期投入较大,但后期回报也较大,且农产品质量更容易控制。因此,在资金较为充裕的情况下,自建基地模式是工商企业进入农业领域初期的首要选择。借助托管模式,公司可以在资本投入较少的情况下,迅速扩大规模,是产业扩张期的主要选择。托管模式的风险水平虽然也较低,但其带动农户增收能力不如ODM模式。与其他两种经营模式相比,ODM模式风险水平虽然最低,带动农户增收能力也最强,但对产业环境和区域种植商经济实力有一定的要求。可见,三种经营模式虽然风险强度不同,但综合来看各有利弊。此外,除经营模式之外,工商企业的租地风险显然还受到公司规模、资金实力、管理经验等方面的影响。这些因素相互叠加,共同左右工商企业租地经营的风险水平。因此,工商企业不仅要选择合适的领域,还要根据产业发展阶段选择不同的经营模式。

三、工商企业租地经营影响分析

1.工商企业进入农业领域的发展现状

土地流转与规模经营是工商企业进入农业领域的重要前提。据农业部经管司《2016年农村经营管理情况》统计,截至2015年年底,全国家庭承包耕地流转面积为4.43亿亩,占承包耕地总面积的33.3%,比2014年提高2.9个百分点。与此同时,企业租地经营的规模也不断扩大。农业部经管司、经管总站《2015年全国农村经营管理统计资料》显示,2011—2015年,流入企业的承包地面积从0.19亿亩增长到0.46亿亩,占承包耕地总面积的比重由8.4%增长到10.3%,总体呈高速增长趋势。据浙江省统计,2010年以来工商资本投资现代农业的资金累计超过200亿元,其中投入粮食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的109.64亿元。③在一些地区,企业租赁农地甚至成为土地流转的主要形式。据笔者实地调研,2013年年底,青岛市黄岛区家庭承包地流转总面积为11.88万亩,其中流入企业的耕地面积高达7.94万亩,占66.8%。

在“四化同步”战略导向下,工商企业进入农业领域是弥补农业现代化短板的重要选择,也是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一方面,工商企业能充分发挥其资源整合、要素配给、融资激励等优势,能够更好地利用先进的技术、管理模式和市场手段,为农业输入现代生产要素。企业自身的发展壮大,也将有助于提升农业规模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另一方面,“龙头企业+农户”也是带动农民对接市场的主要途径之一,可以使农民分享到产业链增值收益,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此外,工商企业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建立涉农研发机构,积极开发新品种,加快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为农业科技进步提供了物质保障和基础条件。

2.工商企业租地经营容易造成的不良后果

尽管工商企业进入农业领域具有多方面的积极作用,但其长时间、大规模租赁农户承包地极易出现损害粮食生产和耕地保护的问题。由于土地流转市场监管机制不健全、耕地保护措施不力以及企业自律性差等原因,在资本趋利性的作用下,工商企业进入农业盲目上新项目、抬高流转价格、扰乱农地流转市场,造成当地农业耕地资源配置失衡,也给其他经营主体造成压力(谭铁安,2014)。从各地情况来看,工商企业进入农业领域容易造成以下三个方面的不良后果。

第一,随意扩大设施农业用地范围,耕地“非农化”倾向加剧。按照有关规定,设施农业用地按农用地管理,不需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但在以农业为依托的休闲观光项目以及各类农业园区,涉及建设永久性餐饮、住宿、会议、大型停车场、工厂化农产品加工、中高档展销等的用地,不属于设施农用地范围,应按非农建设用地管理,需要依法办理建设审批手续。④然而,由于我国目前土地管理制度不规范、行政执法的强制力有限,一些地方还存在企业与政府“合谋”现象,导致许多工商企业随意扩大设施农业用地范围。有的企业大量兴建永久性建筑,有的甚至以“以租代征”等方式违法征占用耕地。例如,2014年熙和湾集团有限公司在“广东省商品粮基地县”的兴宁市通过“流转”和“租用”的方式从农民手中获取4400余亩土地用于建设包括别墅、高尔夫球场、体育公园等在内的熙和湾客家文化旅游产业园项目。⑤这种单向、不可逆的农用地转为非农用地,破坏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造成耕地资源浪费。

第二,“非粮化”趋势严重,可能危及粮食安全。与佳沃集团类似,大多数工商企业租赁耕地后,往往改变原有种植结构,转种经济作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追求高收益,企业生产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具有一定的经济合理性。但是,有一些产粮大县、粮食主产区或主体功能区,在不具备条件的情况下,盲目依托土地流转开展“非粮化”经营,给粮食生产带来了威胁(高强等,2012)。例如,成都市新津县土地流转用途以种植高价值农产品(蔬菜、食用菌和水果)为主,面积达4.9万亩,占土地流转总面积的51%;其次是旅游观光农业,面积达1.46万亩,占比15%。与此同时,随着城镇人口的进一步增加、居民消费结构快速升级以及农产品工业用途拓展,我国农产品总量需求刚性增长态势明显,确保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任务十分艰巨(钟真、孔祥智,2015)。因此,工商企业租地经营的“非粮化”趋势,将会给国家的粮食安全战略造成威胁,需要引起高度关注。

第三,容易发生侵害农民的利益行为。承包地是农民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普通农户在与工商企业谈判中居于弱势地位。企业侵害农民土地利益的行为表现为多种形式。有的企业在政府“招商引资”政策的支持下,恶意压低或拖欠农户土地租金;有的企业与村委会形成“利益联盟”,隐瞒土地租金收入;还有的企业利用信息优势,煽动村集体之间相互竞争,压低土地租金。目前,在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尚未完成的情况下,企业与农户签订流转合同往往以二轮延包合同面积为依据,但土地经过整理后,实际面积普遍比合同面积多出20%左右。这部分多出土地的租金经常由村委会和工商企业协商处理,农户无法获得。此外,政府监督机制不健全,也容易使企业逃避责任,在遭遇经营破产等情况时,往往“一走了之”,危及农村社会稳定。

四、完善工商企业租地经营风险

防范制度的相关建议完善工商企业租地经营风险防范制度,既要正确引导工商企业进入农业的方式和领域,充分发挥其对于农业调结构、转方式的积极作用,又要强化对工商企业进入农业的监管,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

1.建立企业经营能力审查制度

第一,建立长期监督检查机制。集体土地流转给农业企业之前,应在科学评估与合理规划基础上,对经营者的资信情况、经营条件、履约能力以及拟经营项目进行审查,对农业项目是否可行、是否符合环境保护政策和产业规划方向进行论证。同时,农业管理部门可以引入审计制度,通过专业审计来规范企业行为,降低管理风险。审查内容除包括企业财务信息、生产计划等常规内容之外,还应对企业经营项目盈利性、技术可行性、经济合理性、环境适应性等进行可行性评估。项目建成之后,还要继续加强跟踪监督服务,建立长期监督检查机制。尤其是在耕地质量监督方面,针对占用耕地属于基本农田的企业,政府部门应定期对其土壤矿物质、有机质等养分结构变化进行检验和监测,确保耕地质量不下降。

第二,建立企业信誉档案制度。农业部门应积极协助村委会利用信息网络平台,尽可能全面地掌握企业信息,了解企业行业评价、公司经历、社会信誉等情况。有条件的地方,农业部门还可以协助邀请专业人士或机构对企业进行风险评估。在实际操作中,配合企业资质审查,政府应对信誉良好、实力雄厚、理念先进、社会责任感强的企业予以政策扶持,并依据上述指标建立企业信誉档案制度。同时,借助“三资”管理等信息化应用平台,将工商企业租地行为纳入监管范围,使之受社会各界人士监督。同时,结合监督反馈意见,建立定期信誉审查制度,分项目对企业信誉进行打分,表彰先进、淘汰落后,及时清理信誉不良企业,以此提高企业的资信水平。

第三,建立企业社会责任制度。企业的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追求利润合理化的同时所应承担的维护和促进社会利益的义务。第一层次是强制性社会责任,是企业对社会所造成影响的责任。例如,企业生产中可能由于农药、化肥等过量投入而导致土壤损害,也可能由于厂房、道路等硬化而破坏耕作层,使得土壤不可复垦等。这类社会责任是企业最基本的社会责任。第二层次是自觉性社会责任,是企业对社会贡献的责任。企业作为社会的一员,在利用农村资源的同时,也应该积极回报社会(刘曙光等,2007)。各地政府在对企业的经营能力进行审查时,可以结合企业社会责任标准,建立一套符合农业生产经营和农地保护的社会责任评估机制。同时,在评估过程中,加大农户参与力度,提高企业违约成本,从而促使企业更好地履行责任。

第四,完善信用担保制度。信用担保制度包含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指企业在流转土地之前,应当根据其生产经营要求,寻找有一定实力的机构或相当的财产进行担保,引入“第三责任人”担保制度。“第三责任人”需要承担企业经营破产或其他不可抗力所导致的经营风险,负有赔偿农户基本损失的连带责任。第二层含义是指在财政支持下,尽快建立一批信用担保公司。信用担保公司应根据企业信誉档案和社会责任等级,对企业提供不同金额大小的担保服务。信用担保制度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作为支农措施,保证金融部门对农业的支持;另一方面,满足企业融资的需要,防止企业因暂时性资金短缺而导致经营破产。

第五,建立奖惩机制。企业严格遵守合同约定,预付农户土地租金,加大对土地整理、灌溉设施建设等投入,对提高土壤肥力、保护生态环境有贡献的,政府可以给予企业一定的税收优惠与信贷支持,甚至将政府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予以倾斜。同样,对于不遵守土地流转合同、非法占用土地、拖欠农户土地租金或给生态环境带来破坏的,应当建立违约惩罚机制。政府可以以监督人的身份要求企业把信贷支持和税收优惠作为认真履约的附加条件。如果企业遵守合同或履行了社会责任,就完全享有地方优惠政策,否则将不得享受优惠政策,情节严重的依法追究法律责任(衡霞、杨明洪,2009)。

2.科学设计土地流转合同

农户与企业之间的土地经营权流转属于债权性流转。土地流转合同是约束企业与农户双方行为的唯一法律凭证。合同的不完备性也是诱发契约风险的主要原因。因此,应对土地流转合同的设计予以高度重视,坚持严密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严密性原则是指,合同制订要细化,加强责任双方的追溯力度,对直接责任、间接责任、连带责任等进行明确区分。灵活性原则是指,要根据企业经营与农业生产特点,对生产情况进行合理预测,并在适度的范围内,将波动幅度合理化,体现“合约人性化管理”(查斯虎等,2006)。例如,双方可依据市场变化情况协商确定一个土地租金调整范围,以此作为保证合同继续履行的措施。此外,合同签订一定要本着自愿、平等、互利的原则,尽量由农户与企业直接签订,而不要由村委会代替,提高双方的合同责任感,增强合同的约束力。

3.健全农业保险制度

农业保险是抵御农业经营风险的一个重要方式,由于其不受WTO规则约束,近年来世界各国均逐步加大农业保险的支持力度。农业保险功能开始由单纯的灾害保护向灾害救济和价格保护等功能拓展。目前,农业保险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公益性保险。因为农业保险与农业本身一样,带有很大的公共服务性,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另一类是合作性保险。农业合作保险体系是发达国家发展农业保险的一条基本经验。例如,在日本政府的特许下,农协通过开办金融和保险业务,构建了一道“民建、民管、民受益”的风险保障机制(洪民荣,2003)。目前我国的农业保险主要是政策性保险,存在资金短缺、人才匮乏、技术薄弱等问题,导致农业保险的有效供给不足。为此,我国应当尽快建立财政支持的农业保险体系,以财政、税收、金融、再保险等经济手段来发展农业保险。同时,针对农村土地特有的社会保障功能,可以针对土地流转增设新的农业险种。

4.及时调整现行法律和政策

按照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要求,要坚持立改废释并举,提高法律和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一方面,加快修改法律,将加强工商资本租赁农户承包地监管和风险防范等问题作为修改农村土地承包法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清查清理地方性文件,及时调整、废止与中央要求不一致的政策措施。尤其是加大对地方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中企业租地有关规定的清查力度,整改涉及土地流转任务指标的年度考核文件。

注释

①《公司介绍》,佳沃集团官网,http://www.joyvio.com/About/Introduction.aspx,2015年10月10日。②ODM是IT行业的概念,是“原始设计定制供应商”的意思。ODM模式,是指在企业化的农业基地里,佳沃进驻品管人员,统一农资、统一管理和采购,从选育、种植、施肥,到采摘、筛选,品选完全按照佳沃的管理标准进行。③贺军伟、王忠海、张锦林:《关于工商资本进农业的思考和建议》,《中国发展观察》2013年第7期。④参见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支持设施农业健康发展的通知》(国土资发〔2014〕127号)。⑤刘宏宇:《盖别墅建高尔夫球场——广东兴宁上演“土地流转大跃进”》,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ttgg/2014-12/09/c_1113577259.htm,2014年12月9日。

参考文献

[1]彭一艺.试析农业过程的特殊性——兼析农业投资和经营风险的主要根源[J].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1997,(7).

[2]衡霞.农业产业化经营风险分担机制的理论诠释——以资阳市六方合作机制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5).

[3]尹志超,曾毅,李鹏.农业产业化的风险分析[J].软科学,2001,(1).

[4]查斯虎,等.“公司+农户”经营模式风险及其防范[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5]杨春,张岳恒.广东农业企业经营风险的成因与对策[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6]杨明洪,俞雅乖.现代农业建设中风险管理机制的实证研究——四川省资阳市农业“六方合作”[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5).

[7]刘曙光,李甲荣,李大斌.企业社会责任与政府监管的博弈关系探讨[J].经济论坛,2007,(1).

[8]谭铁安.工商企业流转农业用地需注意三个倾向[N].农民日报,2014-03-22.

[9]高强,孔祥智,邵峰.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中的土地问题与对策分析[J].农村经济,2012,(11).

[10]钟真,孔祥智.经济新常态下的中国农业政策转型[J].教学与研究,2015,(5).

[11]洪民荣.农业的经营风险与政府的风险控制[J].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2003,(11).

[12]孔祥智,等.土地流转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5.

责任编辑:澍文

Study on the Risk for the Rented Land Management of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Enterprises and Its Prevention System

Gao QiangKong XiangzhiShao Feng

Key words: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enterprises; land circulation; scale operation; risk prevention

作者:高强 孔祥智 邵锋

第二篇:以浙商精神涵养工商企业文化

摘要:浙商精神是浙江人民共有的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工商企业文化中具有价值引导作用。我们浙江工商企业,特别是像兰溪这样与浙商精神存在一定差距的工商企业,很有必要以浙商精神来涵养工商企业文化。

关键词:企业文化;浙商精神;工商企业

一、引言

企业文化在当今世界的商业竞争中,其核心作用的地位越来越彰显。有一份较为权威的研究资料显示,大多经营不善,导致破产的企业,最根本的原因都出在企业文化理念上。认为缺乏优秀的企业文化,就难以在经济波动中以清醒的战略策略引领企业冲出危局。甚至把经济危机的主要因素认定是文化危机[1]。这种认识也许带点了偏激情绪,但有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企业文化作为软实力,在当今世界的激烈竞争中已被共认为核心竞争力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的工商企业发展不仅在全国,而且在全世界范围内引入注目。在浙江工商企业的发展中,企业文化这一软实力发挥了巨大作用。我们从浙江工商企业文化中提炼了浙商精神。精神文化来源于实践,而反过来又可以指导实践。也就是说,我们要建一步加强工商企业文化建设,完全可以利用浙商精神这一独特的资源优势,以浙商精神来涵养工商企业文化。

二、浙商精神的丰富内涵及时代表征

以浙商精神来涵养工商企业文化,首先要弄明白浙商精神的内涵及其时代表征。要弄清这一问题,还得从了解企业文化的特征入手。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企业文化有以下三个特征:一是企业独特的以价值观为核心的文化管理模式;二是这一文化管理模式是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形成的被企业管理者和员工共同认可的;三是这种文化在企业生产经营中已经形成了能够引领并促进企业发展的主流文化[2]。从企业文化的三个特征中,我们可以看到起着关键作用的就是“企业精神文化”。因此,举凡优秀企业,都有着优秀的企业文化,都打造了自己独特的企业精神。如,著名的娃哈哈集团把企业文化看作是一个企业的灵魂,把“励精图治 艰苦奋斗 勇于开拓 自强不息”作为企业精神。

我们浙江在商海浪潮的大浪淘沙中优秀企业文化不断涌现,并形成了具有一定地域特征的工商企业文化精神特征,这就是浙商精神。浙商是从明末开始就被公认为中国十大商帮之一。曾经堪称老大、老二的晋商、微商都退出了历史舞台,而浙商在开个开放中却再度崛起,成为神州大地名副其实的“天下第一商”。在欧洲人眼里浙商是“东方的犹太人”,在国人眼里,浙商是最有精神情怀和责任担当,最具先进文化理念和时代精神风貌的一个商帮。有人把浙商精神概括为“四千精神”,即:“走遍千山万水,不怕千难万险,能说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3]这“四千精神”是对浙商独特精神文化以及生产经营理念的高度凝练和概括,集中反映了浙商群体独有的精神特质和人格魅力。如今已经过去将近四十年,其精神光芒依然那么商亮。當然,时代在发展,浙商精神也在与时俱进,时代的发展必然为浙商精神注入新的元素。

浙商精神即具有丰富的内涵,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新时代下,浙商精神可以概括为:“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勇于创新,团结合作,责任担当,诚信务实。”,这二十四字精神具有以下六个方面的时代表征:(1)坚忍不拔的创业精神。浙商成长的历史是与新中国艰苦创业同步发展的历史。从浙商创业史中我们发现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一切成功和幸福都是通过艰苦创业拼搏出来的。(2)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浙江商帮本身就是一个后来者居上,一跃而为全国第一的典型例子。从改革开放后出现的一系列“第一”中,就足够证明浙商的创新精神。如第一批私营企业家,第一批民企业,第一座农民城等都出现在浙江,这绝非偶然。(3)开放大气的合作精神。如“浙江商会”、“浙江企业联合会”这种抱团取暖的组织,不仅遍布全国各大城市,而且遍布世界各地,浙商的壮大发展是浙商人团结奋斗的必然结果。(4)兴业报国的担当精神。浙商致富不忘国家,不忘共同富裕。国家赋予浙江建设高质量共同富裕示范区的重任,这与浙商具有家国情怀的责任担当是分不开的。(5)诚信守法的法治精神”。浙商一直以诚信作为安身立命之本,生产经营之道。在国际上打响了高品质高水平的代名词“浙江制造”的品牌。(6)追求卓越的奋斗精神。温州商人从一副布鞋担子挑出了产品销遍全球的皮鞋厂;义乌商人从鸡毛换糖换出了一片闻名世界的商海。无不体现了这种追求卓越的奋斗精神。

三、企业文化建设中浙商精神的凝聚

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价值观的集中表现,因而在工商企业文化建设中,首先要确定其核心价值观。不同的工商企业的具体文化形式会有不同的表现,但共同的核心价值观是一致的,那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浙商精神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诠释。因而在浙江的工商企业文化建设中应自觉地凝聚浙商精神。浙商精神又是从浙江所属的不同区域精神中提炼出来的。如温州精神可以概括为“创业、自主、开拓、创造”。具体内涵可以表述为:乐于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善于自力更生的自主精神,敢于独闯天下的开拓精神,勇于创新的创造精神。正是这种温州精神,才推动了温州经济的蓬勃发展,使之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先驱。从中可以看出,浙商精神中明显包含了温州精神,因而有人把浙商的“四千精神”直接说成是温州精神[4]。

具体到兰溪的工商企业文化建设,我们可以从实际出发,吸收融合浙商精神。兰溪作为浙中的一个重要县级市,自古商贸繁华,工商业发达,对浙商精神的形成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近年来康恩贝、红狮、科华、鑫兰纺织等一大批企业迅速发展。我们透过这些企业发展的背后可以看到,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重视企业文化建设,而且都重视企业文化中浙商精神的凝聚。当然,我们从兰溪市现有的规模以上的企业文化的内在精神特质来看,总体上与浙商精神所表现的六个特征还有不少距离。如在艰苦创业上没能像温州人那样吃苦,在市场开拓创新上比不上义乌人那样敢想敢闯。求稳、保守、小富即安,不思进取的小农经济思想相对比较重。这无疑妨碍着兰溪工商企业文化建设的步伐,从而阻碍了兰溪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因此,在兰溪工商企业文化建设中必须在思想观念中彻底清除这种与浙商精神背道而驰的思想观念,要自觉地把浙商精神凝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使其成为我们兰溪所有工商企业文化的精神内核。

在我们兰溪工商企业文化建设中,要落实好以浙商精神涵养企业文化,就必须立足新时代,以新时代的浙商精神引领企业文化建设。一是要以浙商精神作为企业文化的核心,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树立起自己企业的精神形象。让浙商精神成为我們兰溪每一个企业的精神追求。学习浙商精神,融为贯通浙商精神,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浙商精神的时代内涵,最终形成富有浙商精神且具有兰溪特色的新时代的企业文化。

二是要抓好龙头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引领作用,把兰溪的大企业建设成富有浙商精神特质的具有优秀企业文化的现代企业。龙头企业不仅要在经济发展中起到“龙头”的作用,更要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起到引领作用。带头把浙商精神融入到企业文化精神之中,提升企业文化建设的精神内涵,以良好的企业文化精神形象带领和影响本区域内的企业文化素质的全面提升。

三是精心培植一大批具有浙商精神的企业家。浙商精神归根到底就是浙商企业家的精神,要让兰溪的企业文化富有浙商精神的独特内质,就必须让一大批兰溪的企业家具有浙商精神。兰溪许多成功的企业家,他们之所以能够成功,无不是因为他们或多或少地具有浙商精神。但是,从兰溪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来看,在兰溪工商企业界,这种具有浙商精神的企业家,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远远不够。因而精心培植具有浙商精神的优秀企业家,是我们兰溪工商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在所需,也是整个兰溪经济发展的内在呼唤。

四、结束语

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以价值观为核心的精神文化是其内核。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价值观当然应该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而浙商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浙江工商界的具体体现。因此,在浙江区域内的工商企业文化建设就要凝聚浙商精神。兰溪是浙江的一个县级市,兰溪的工商企业文化建设当然应该把浙商精神作为其精神内核。而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审视兰溪工商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我们发现兰溪工商企业文化距浙商精神还有不小的差距,因此兰溪工商企业文化建设要从寻找差距,消除差距入手,注重以浙商精神来涵养工商企业文化。

参考文献:

[1] 陈扬.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企业文化的重构[J][J].经贸实践,2015(08):96-97.

[2] 齐善鸿,布玉兰.企业文化研究:回顾、述评及未来展望[J].现代管理科学,2019(05): 109-111.

[3]林吕建,唐玉.当代浙商精神的科学内涵[J].浙江社会科学,2011(08):61-67+104+15.

[4]潘忠强.“我与温州学研究”学术自传[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20(12):11,103.

作者:戴晶婧

第三篇:弘扬晋商精神 促进工商企业文化创新发展

〔摘 要〕 晋商在明清发展到鼎盛时期,曾是我国具有重要影响的商帮。他们在长期经营活动中形成的节俭勤奋、明礼诚信、精于管理、勇于开拓、经世济民的商业精神是其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晋商文化成为“儒商文化”继承和发展的典范,是我国商业文化史上宝贵的精神财富。弘扬晋商精神,挖掘其内涵,坚持古为今用,将对现代工商企业文化发展以及管理的改革创新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

〔关键词〕 晋商精神;工商企业;文化发展

在我国民族商业发展的长河中,晋商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在明清时期,山西有著名的日升昌、蔚泰厚、大德通、复盛公等十大票号和王登库、靳良宇、范永斗、王大宇等八大皇商,此外还有大盛魁通事行、复恒当典当行、河东盐商等商号。他们是当时国内势力最大的商帮,在国际贸易中也是实力雄厚的商业集团。因此有的学者认为,这一时期的晋商可以与犹太商人、威尼斯商人并称为世界三大商人。今人追根溯源,理性思考,他们取得如此伟业,有其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是中国儒家文化在商业领域里取得成功的典范,对我国工商企业界产生长期而又重要的影响。现代工商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成功,就要弘扬中国传统的商业文化,坚持古为今用的原则,紧密结合时代要求,不断创新工商企业文化,深化现代工商企业改革,增强其核心竟争力。

一、晋商文化的主要内容和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文化为主导并吸收了佛教和道家的思想,代代相传,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历史影响。在儒家思想文化影响下从事商业活动的人,可称作儒商,而晋商则是儒商现象的典型形态。晋商继承和发扬晋地经商的光荣传统,并以儒家文化和道德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方式、经营之道和价值取向,以“仁、义、礼、智、信”为根基并吸取民间商业精神,在其鼎盛时期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经商理念和价值观,其思想文化体系具有民族性、历史性、社会性和实践性,具有明显的地域文化特征。晋商文化在其鼎盛时代已经相当完善,把传统文化的精髓“仁、义、礼、智、信”渗透到整个晋商的精神世界,成为他们的灵魂,指导和维系晋商几百年的经营活动,且长盛不衰。因此有学者认为,“山西商人以其特有的开拓进取和敢于冒险的精神,在明清时代演出一场长达数百年的大型商业活剧。其舞台之广大,演员之众多,在世界历史上是罕见的。[1]中共山西省委在2006年10月召开的第九次党代会的报告中明确提出“不断赋予节俭勤奋、明礼诚信、精于管理、勇于开拓的“晋商精神”以新的时代内涵,进一步凝聚和激励全省人民。”由此可见,弘扬晋商文化及其精神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2017年6月21日至23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山西进行考察时,明确指出:山西自古就有重商文化传统,形成诚实守信,开拓进取,和衷共济,务实经商,经世济民的晋商精神。在7月12日中共山西省委第十一届四次全会通过“关于深入贯彻习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精神的实施意见”中深刻认识到习总书记的讲话体现了“贯通古今,放眼中外的宏大视野和优良革命传统,利用好,传承好”。晋商文化及其精神概括起来,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艰苦创业 节俭勤奋

山西地处黄土高原,自然条件差,中国传统文化的长期熏陶及客观地理环境的影响,造就了晋商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创业精神。他们也正是依靠艰苦创业精神积累的雄厚商业资本为金融票号业的发展才奠定了充足的物质基础。如明人沈思孝在《晋录》中载:“晋中俗俭朴古,有唐虞之风。百金之家,夏无布帽;千金之家,冬无长衣;万金之家,食无兼味,故其居奇能饶。”“晋商负货内外蒙古,跋涉数千里,于冷手冻足之季,行边野不毛之地,夏日酷暑,头顶烈日,足履灼沙,数日不见水源,如煎如灸;冬日朔风呼啸,天地晦冥,寒风凛冽,刺骨难熬;春秋狂风骤起,飞沙走石。”[2]

2.和衷共济、集群发展

晋商的集群发展是以利缘、地缘、神缘、亲缘、业缘为纽带而形成的抱团意识。第一,通过朋合营利、合伙经营形成较为紧密的利缘性商帮。第二,以地缘、血缘、甚至神缘(都信奉敬仰关羽)等为纽带形成地缘性商帮,为了巩固已经获得的市场和实现对某些行业的垄断,还在主要城市建立了团结同乡的会馆。第三,各商号商人间常有儿女亲家、师徒等亲缘关系,这无疑是商号间稳定合作的一种战略性考虑,如祁县乔家出于经济、政治的需要,同祁县渠家(渠源祯)、古县阎家(阎维藩)、太谷曹家等都缔结姻缘关系来扩展自己的社会势力。第四,以联号制的形式(类似于连锁经营)形成业缘性群体组织,由一个大商号统管部分小商号,从而在经营中发挥企业群体作用。

3.开拓进取 勇于创新

晋商在创业过程中,勇于开拓,不怕风险,有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他们曾经摆脱地域和传统观念的束缚,弃农经商,背井离乡,走出故里,闯关东,下江南,越戈壁,甚至到国外发展。他们在有一定资本积累的基础上,大胆发展金融汇兑的票号业务,使民族资本和民族商业惠及的范围扩展到全国各地。他们曾经是企业管理创新的先驱,而且在当时达到相当先进和完备的程度。一是新创股份制,采取“银股”和“身股”两种入股形式。清人徐珂称之为“出资者为银股,出力者为身股”,两种股在年终都可参加分红,极大调动了员工积极性。二是实行两权分离制,“财东自将资金全权委诸经理,系负无限责任,静候经理年终报告。平素经营方针,一切措施,毫不过问。”“经理既受财东信赖与委托,得以经理全号事务,其权限尽乎独裁,而非独裁,实即集权制也。”晋商通过经商来实现其创家立业、兴宗耀祖,报效国家和社会,而这种观念正是使其在商业上改革創新的巨大精神力量。

4.务实经商,善于管理

晋商在经营管理上采取竞合相间的兼容策略,取得很大的成功。他们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眼光敏锐,审时度势;积极主动,适机而上;协调关系,增强友谊;既能与人宽容共处,和平共事,又能让利经营,薄利取信。他们以高超的智慧和谋略运筹帏幕,决胜千里,取得巨额利润。他们“以德治企,以德治人”,恪守“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善于经营管理,创建经营制度和良好秩序,保质保量,追求品牌效应,在商场上树立良好的内外形象,形成持续不断的竞争能力,并取得显著的成效。如晋商乔家和曹家,他们初创时期基础相当薄弱,后来之所以发展壮大,驰骋中外商场,得益于他们高超的经营策略和精于管理的本领。

5.诚实守信,以德经商

晋商挟信义而经商,不畏艰难,辗转千里,输万货以为人,赢百利而利己,逐渐形成义利并重、义利统一的商业价值观。商业经营活动中的“义”,在担负社会责任感的同时,包含了三层含义:先进的经营机制、优良的企业素质、灵活的经营方针。“诚信无欺”、“先义后利”“义然后取”“见利思义” (《论语·子张·宪问》)成为晋商从事商业活动的道德准则。晋商虽以赢利为目的,但凡事以道德信义为本,坚持质量第一,维护自己的信誉,不弄虚作假,降低了晋商的交易成本。“平则人易亲,信则公道著,到处树根基,无往而不利”,如祁县富商乔致庸把经商之道排列为一是守信,二是讲义,三才是取利。

6.经世济民,造福社会

晋商从白手起家,艰苦创业到家产百万,具有远大抱负,对商业发展及其规律孜孜以求。当他们商业发展达到顶峰时,都能为社会繁荣、造福百姓作出重要贡献。一是对本地商业发展的贡献,比如救济灾民;还有在清末明初集资百万两白银,夺回山西矿权,造福于国家和人民。二是对所在外省经营地,报答当地的人民。

7.传承家风 用好人才

对内,晋商大族都重视家规家风,如祁县乔氏明确制定了家规:一不准纳妾;二不准虐仆;三不准嫖娼;四不准吸毒;五不准赌博;六不准酗酒。晋商家族也很重学,但他们具有以学保商,“学而优则商”的特点。如榆次常氏尊师重教,为子弟提供优越的学习条件,其目的是为经商活动培养人才。因此,晋商家族重商也重学,商学结合,培养了优秀的企业家和管理人才。对外,晋商在人员设置上是因事设人,一般从业人员在10人左右,提高了办事效率,对经理坚持“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的原则,经理有足够的空间发挥自己的潜力,再有人身顶股政策的激励,经理则将票号经营的好坏视为己任;对学徒注重道德品质的训练,将“重信用、除虚伪”列入第一条,如果违反规定将开除出商号,永不续用。

二、晋商精神在现代工商企业文化以及改革创新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今天,山西企业面临着日益加剧的全球化竞争的严峻考验。我们需要把晋商的决策、管理、监督、控制等管理文化同当代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心理学等学科结合起来,重新阐析晋商管理文化来启迪现代管理水平,促使现代山西企业文化固有的智慧得以历久弥新,为工商企业改革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和智慧。

1.晋商精神为新晋商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思想文化基础

进入20世纪90年代,山西省有关部门为了改变山西封闭落后现象,开始研究晋商走向全国及世界各地的历史足迹,以彰显晋商开拓创新的精神境界。全省商界人士更加关注“新晋商”的发展,并于2005年8月组建“新晋商联合会”,发表了《新晋商宣言》。在其宣言中明确表示新晋商要遵循“诚信、勤奋、进取、敬业”的理念,传承晋商“节俭勤奋、明理诚信、精于管理,勇于开拓”之商业精神,实现晋商的复兴和超越。2017年7月25日山西省委书记骆惠宁在接见山西省工商联第十二次代表大会全体代表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山西自古就有重商文化传统,晋商精神广誉天下,是山西人的骄傲,时代呼唤新晋商,也一定能够锻造一大批视野更加开阔、心态更加恒定、走在时代前列的新晋商。新晋商提出要用传统文化凝聚人心,用社会主义企业文化重塑新的形象,要以地域文化为纽带,组团发展,创造“新晋商”的品牌;要重诚信,讲道德,建设完善的信用体系;要重视商业信息,推动文化与经济的互动,促进新晋商文化与经济效益的全面提高。

2.晋商精神对现代企业文化的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企业文化的研究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企业文化主要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企业员工所普遍认同并自觉遵循的一系列理念和行为方式及视觉的总和,通常表现为企业的理念、愿景、精神、价值观、行为准则、道德规范等。企业文化一般由企业领导者倡导,以企业全体员工的集体意识为基础,达到全企业的共认, 是员工行为和企业价值观的统一,其最终评判标准是企业的业绩和生命力。[3]余英时先生在其著作中将晋商文化概括为如下九个方面的特征:在抱负上要创立属于本身的商业王国,“树基业于家”;在价值上,肯定工商的重要性,如王阳明所说,“四民异业而道同,商业何负于农”;在行为上,仁义为本,“借令服商贾而仁义存焉”;在自律上重视“德”与名;在管理上,建立共荣的伙计制度;在操作上,发展商业算术;在买卖上,薄利多销;在制度上,借用官府組织形式;在经营上强调自由竞争。[4]由此可见,几百年积淀下来的晋商文化及其精神是相当丰富、全面完整的,将会为现代工商企业管理改革与创新提供了值得挖掘和借鉴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3.应充分利用晋商文化及其精神所形成的传统和优势,形成有利于新晋商崛起和全面发展的新格局

在我国工商企业发展的历史上,曾经有过和晋商同时崛起的几大商帮,他们都有其十分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商业精神,而且在现代都得到较好的继承和发挥,带动了现代工商企业的发展。例如以浙江商人为代表的历史上的宁波帮、龙游帮都是在晋商和徽商两大商帮之后崛起的实力最强的地缘性商人群体。而且发展到今天,“浙商”横空出世,遍布国内外,是新时代实力雄厚的中国第一商帮。而晋商虽然在明清时代有过辉煌,但在现代却相对衰败与落后,即使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初期,晋地工商企业的发展也相对缓慢,经商理念和管理方式相对落后,滞后于全国工商企业发展的趋势和潮流,与东南沿海相比差距更大。虽然在20世纪90年代有所察觉,开始起步,但新晋商仍然存在竞争意识不强,实力不雄厚,效益不明显,品牌和形象不佳,整体竞争力不强的问题,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这些都需要我们在晋地从事工商业的领导,经商的企业家和工商业者们去认真思考,深刻反省,重塑当代晋商的形象,重振昔日的辉煌,新晋商的崛起和做大做强的雄伟目标才能实现。

三、坚持与时俱进,弘扬晋商文化及其精神,全面推进现代工商企业文化改革与创新发展

现代企业如何面对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新趋势,坚持与时俱进,通过不断创新,优化和强化其核心内容,使自己的文化优势能够有效地转化为管理优势、效益优势和竞争优势,这将是企业文化建设和管理创新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1.坚持以人为本的与时俱进的科学发展理念

习近平同志的治国理政理念是现代企业创新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是促进企业持续不断的发展,形成创新企业文化和管理现代化的重要基因。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要求,要建立生态文化,将生态文化融入企业文化后不仅可扩大企业文化的外延,而且有利于树立良好形象,从更大范围实现对企业文化的社会认同。要抓住机遇,积极转型,对资源开发和利用进行创新,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优势,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积极将资源密集型产业转化为知识密集型产业。在关注经济指标的同时,也要关注人文指标、资源指标和环境指标,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和谐发展。

现代企业创新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以市场为导向,加大人力、技术和资本生产要素的配制。要以顾客为中心,保证产品质量,努力服务于社会;要平等善待员工,关注员工个性张扬和能量的充分释放,重视人才的再培训和全面发展,平衡相关者利益;要坚持文化育人,以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爱护人为创立企业文化的核心;在经营管理上,也要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企业员工参与管理,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关爱职工,安全生产第一;要统筹协调人力资本,各类人员都要通过公平竞争上岗,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实现优胜劣汰;要打造企业团队精神,增强凝聚力和整体竞争力,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和员工的待遇,推行契约式管理,为员工的全面发展提供最好的发展机会和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

2.倡导和培育企业家精神,打造区域品牌文化

企业家是建设现代企业文化的设计者和领导者,他们的作用是积极倡导推动,以非常敏锐的观察力体察组织成员的心理及需求,通过“以人为本”的管理,形成“上下同欲”的文化氛围。企业家必须坚持不懈的通过日常行为来强化他所倡导的文化内涵,倾注满腔热情,增强管理的感情色彩;努力提高企业家的素质,增强管理的非权利影响;凸显与张扬个性,进行科学的理念识别(MI)、行为识别(BI)、视觉识别(VI)设计和恰当的形象塑造和传播;积极倡导、强化正确的企业价值观和行为取向,是推动企业文化和管理创新,再造辉煌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历史上晋商文化的倡导者和主要代表人物有中国第一票号“日升昌”创始人雷履泰,祁县乔家鼎盛时期的乔致庸,太谷县当时声名显赫的富贾曹凤祥以及后来的祁县民族资产阶级代表人物渠家的渠本翘等,他们的影响遍及全国,对晋商文化的创建和弘扬功不可没。因此我们应当努力学习贯彻省委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中激发企业家活力的指导意见,建立起有利于企业家创新创业的体制和机制,完善企业家评价、激励、保护、约束体系,为企业家成长营造良好氛围,加快培养造就一批素质好、懂经营、善管理、能创业的优秀企业家。同时,要能很好的借鉴明清晋商集群发展的经验,学习国内外区域经济建设中的成功经验,建设具有吸引力的区域生态环境(如长江三角洲地区,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等),规划晋商集群发展的模式,形成山西省良性运行的企业生态系统,从而逐步形成新晋商协同作战的军团。要注意培育和形成良好的企业整体价值和品牌文化,大力塑造企业形象、产品形象和员工队伍形象,达到凝聚人心、激励员工团结奋斗、努力拼搏的目的,不断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和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3.树立重商兴省的观念,建设良好的社会环境,加强对政策法规、经营管理、技术体制的全面创新

晋商的经验告诉我们,按照山西省情重商能使经济搞活,资助工商企业发展,可以兴晋富民。因此要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积极扶持工商企业的发展,在政策法规、投资和贷款以及税收等方面采取优惠的条件,有利于新晋商的崛起和发展。同时山西企业家多为创业型的,应积极学习管理知识,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形成以市场机制为导向的决策机制、经营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要明确产权,依法经营管理,推进优化产权的改革;要掌握和运用新的原理和方法,开发自我创造的潜能,坚持自我开发,走自主创新品牌之路。要坚持拥有自主的知识产权,走科技兴企的路子,不断增加企业对研发的投入,使企业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积极推进企业的技术创新,不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增强综合的竞争实力,在全省综合改革试驗区的发展中作出新贡献,同时要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对外开放的发展战略,大力弘扬党中央和省委提出的晋商精神,开拓进取,打造内陆地区对外开放的新高地,确立以开放促改革、促转型、促发展的理念,彰显晋商的开放精神,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协同发展,在利用好“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的大格局中促进山西乃至全国经济的创新发展”。

历史上晋商最突出的优势就是对经营管理与商业行为的执著追求和永无止境的创造性。晋商的复兴就在于大力弘扬晋商精神,激发创新意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地去面对新的挑战,增强自主创新的能力,重塑新晋商的良好形象。发扬晋商的光荣传统,提升潜在的竞争能力,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精神,在省委和省政府领导下,增强对外开放的文化自信,开拓进取,勇于担当,开创晋地工商企业发展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 李镇西.魂系山西[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246.

[2] 陈亭楠.现代企业文化[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3:03.

[3] 刘建生.明清晋商制度变迁研究[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297.

[4] 刘建生.明清晋商制度变迁研究[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299.

[5] 习近平在山西考察工作时发表的重要讲话精神[N].人民日报,2017-06-24(1).

[6] 习近平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N].人民日报,2017-06-25(1).

责任编辑:张明明

作者:徐继开 于法伟 王小琴

上一篇:信息工程专业论文下一篇:高产栽培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