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审计论文范文

2022-05-10

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企业审计论文范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近些年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企业的经营环境也发生着巨大的改变,很多企业经营失败纷纷倒闭,财务报表舞弊现象屡屡发生。注册会计师的执业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变,增加了审计的风险。同时,审计服务市场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因此,在要求各个会计师事务所提高审计服务的质量的同时,需要对审计的成本进行合理的控制。

第一篇:企业审计论文范文

企业审计与审计环境的关系:一个理论框架

【摘 要】 企业审计环境是不属于企业审计但影响企业审计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因素,企业审计与审计环境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不同的审计环境对企业审计本质、企业审计需求、企业审计主体、企业审计客体、企业审计内容、企业审计目标、企业审计方法、企业审计结果应用这些基本要素都有影响;企业审计对审计环境的影响是通过企业审计结果应用而产生的,企业报表审计、企业绩效审计、企业合规审计、企业制度审计有不同的审计结果,这些审计结果通过不同的路径对审计环境产生不同的影响。

【关键词】 审计环境; 企业报表审计; 企业绩效审计; 企业合规审计; 企业制度审计

一、引言

企业审计环境是不属于企业审计但影响企业审计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因素,根据系统论,企业审计是一个系统,企业审计环境就是这个系统的环境,系统与系统环境之间存在交换关系[ 1 ]。审计实践中,企业所在国家或地区的企业审计发展状况不同,各类审计主体开展的企业审计发挥的作用也不同,即使是同一国家或地区,在不同时期的企业审计也各有特色,这些现象都表明,企业审计与其环境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交换关系。科学有效的企业审计制度必须适宜于特定的环境,而企业审计也必须作用于环境才能发挥其价值。因此,从理论上厘清企业审计与审计环境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关于企业审计与审计环境之关系的研究很多,大体分为两类,一是研究审计环境如何影响企业审计,二是研究企业审计如何影响审计环境。总体来说,对于二者之关系尚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还缺乏一个能融合各类审计主体的一般性的企业审计与审计环境之关系的理论框架。本文拟致力于此。

二、文献综述

关于企业审计与审计环境之关系的研究有两类,一是审计环境如何影响企业审计,二是企业审计如何影响审计环境。

很多文献研究影响企业审计的环境因素,归纳起来包括:(1)企业产权性质及融资方式[ 2-3 ];(2)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及其改革[ 4-5 ];(3)企业管理体制及其改革[ 6 ];(4)企业竞争及经营状况[ 7 ];(5)国家审计理念[ 8 ];(6)企业信息化程度[ 9-10 ];(7)国家的政治体制、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科技文化环境[ 11-12 ]。

关于企业审计影响审计环境的主要是实证类研究文献,归纳起来企业审计对其环境的影响或作用主要表现在:(1)预防企业违纪及职务犯罪[ 13-14 ];(2)提升企业会计信息质量[ 15-16 ];(3)降低企业代理成本[ 17-18 ];(4)提升企业内部控制质量[ 19-20 ];(5)影响企业股票价格及投资者决策[ 21-22 ];(6)促进企业绩效提升[ 23-24 ];(7)促进企业投融资效率提升[ 25-26 ]。

尽管研究企业审计与其环境因素之关系的文献很多,但总体来说,对于二者之关系尚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关于企业审计与审计环境之间的关系,还是缺乏一个能融合各类审计主体的一般性的理论框架。

三、理论框架

本文的目的是在现有文献的基础上,提出一个关于企业审计与审计环境之关系的理论框架,为此主要讨论两个问题,一是审计环境如何影响企业审计,二是企业审计如何影响审计环境。

(一)审计环境如何影响企业审计

根据系统论理论,系统有不同的层级和视角,所以,对企业审计也可以从不同的层级和视角来考察,一个审计项目可以作为一个系统,一个审计小组也可以作为一个系统,审计机构内部专门负责企业审计的审计部门还可以作为一个系统,不同的系统选择,系统环境当然也就不同。本文的定位是基本理论框架,所以,选择由企业审计基本要素组成的企业审计系统作为考察对象,分别分析审计环境对企业审计各基本要素的影响。

1.审计环境对企业审计本质的影响

不同的审计环境下,企业审计现象呈现较大差异,由于企业审计现象的差异,人们对企业审计本质认知也会存在差异。例如,国有企业不多的国家,企业外部审计主要由民间审计来实施,而在国有企业较多的国家,政府审计机关在国有企业审计中发挥很大的作用。在前一种情形下,对企业审计本质的认知可能更加偏向于從民间审计的角度来认知企业审计;在后一种情形下,对企业审计本质的认知就可能带有政府审计的成分。又如,不同的审计环境下,企业审计内容不同:有的环境下,企业审计内容主要是报表审计;在另外一些环境下,企业审计内容主要是合规审计。这些不同的审计现象也会影响人们对企业审计本质的认知。在前一种环境下,更有可能从报表审计的角度来认知企业审计,而在后一种环境下,则更有可能从合规审计的角度来认知企业审计。

2.审计环境对企业审计需求的影响

企业类资源委托代理关系中,为了治理代理人的代理问题和次优问题,委托人会推动建立针对代理人的企业审计制度。从逻辑上来说,审计环境有两个路径来影响企业审计需求,一是影响委托人的审计需求强烈程度,二是影响代理人代理问题和次优问题的严重程度。就委托人的审计需求强烈程度来说,企业的所有权性质不同,会影响其股东对代理人代理问题和次优问题的容忍程度,进而影响其审计需求强烈程度。例如,国有企业股东对代理人代理问题和次优问题的容忍程度可能高于非国有企业股东,由此会影响审计需求的强烈程度。就代理人代理问题和次优问题的严重程度来说,不同的审计环境,代理人的激励不相容程度不同、信息不对称程度不同、环境不确定性不同、代理人所领导的组织单元的治理状况不同,这些都可能会影响代理人发生代理问题和次优问题的动力和机会,从而影响这些问题的严重程度,如果超出委托人的可容忍程度,就会产生审计需求。

3.审计环境对企业审计主体的影响

从逻辑上来说,审计环境对企业审计主体的影响有两个路径。第一,根据经典审计理论,审计主体选择是资源类委托代理关系中委托人的权利[ 27 ],不同的环境下,企业赖以形成的资源类委托代理关系不同,从而具有不同的委托人,这种委托人的不同会导致企业审计主体的不同。例如,国有企业依赖国有资源委托代理关系,而私营企业则不依赖国有资源委托代理关系,这两种情形下的委托人不同,导致企业审计的审计主体不同。第二,不同的审计环境下,民间审计的发展状况不同,在民间审计发展水平较高的环境下,政府审计和内部审计的许多企业审计业务可以外包民间审计机构,而在民间审计发展水平不高的环境下,这种审计业务外包就难以发生。

4.审计环境对企业审计客体的影响

根据经典审计理论,形成企业的资源类委托代理关系中,所有的代理人都是可能的企业审计客体[ 27 ],但是,不同的审计环境会影响企业审计客体的具体选择。在需要开展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环境中,企业审计客体既可以是企业,也可以是领导这个企业的领导干部,还可以是企业内部的组织单元或领导这个组织单元的负责人;在可以开展专项审计调查的环境下,并不是以单个企业为审计客体,而是以某些具有共同特征的企业群作为审计客体;企业业务经营的地理分布会影响企业审计客体的选择,在多地区经营的情形下,可以按地区形成不同的审计客体,而不是以整个企业作为一个审计客体。

5.审计环境对企业审计内容的影响

审计环境从多个路径来影响企业审计内容,第一,不同的审计环境下,代理人在履行其企业类经管责任中出现的代理问题和次优问题的类型不同,各类问题的严重程度也不同,正是这些不同,可能导致企业审计要关注的审计主题不同,从而审计业务类型不同。例如,有的环境下,企业合规审计是最重要的审计业务,而在另外的环境下,企业绩效审计或企业制度审计可能是最重要的审计业务。第二,不同的审计环境下,委托人对不同的代理问题和次优问题的容忍程度不同,从而对不同审计主题的审计需求程度不同,进而会导致不同审计业务类型的重要性不同。有的委托人主要关注代理人是否存在违规行为,有的委托人主要关注信息是否虚假,还有的委托人关注企业绩效究竟如何。上述这些不同,可能会导致不同审计业务类型的重要性不同。第三,不同的审计环境下,审计机构的审计理念不同,有的审计机构看重审计的反腐败功能,而有的审计机构则看重审计以经管责任履行情况的鉴证、评价和监督功能,正是这些审计理念的不同,导致审计机构对不同审计主题的关注不同,从而不同审计业务类型的重要性不同。

6.审计环境对企业审计目标的影响

根据经典审计理论,审计目标包括终极目标和直接目标,前者是委托人的目标,后者是审计机构的目标[ 27 ]。不同的审计环境下,企业审计的终极目标和直接目标都可能不同。在某些审计环境下,委托人希望通过企业审计来抑制的代理问题和次优问题的类型可能不同,从而导致其终极审计目标不同。例如,有的环境下委托人希望通过企业审计来抑制信息虚假,另外一些环境下可能希望通过审计来抑制违规行为,还有的环境下委托人可能希望通过企业审计来抑制企业制度缺陷。由于企业审计直接目标要服务于终极目标,企业审计终极目标的上述差异,必然导致企业审计直接目标的差异。当然,也存在这种审计环境,就是作为企业资本投资者的委托人并没有清晰的企业审计目标,在这种情形下,审计机构的直接目标就可能飘浮否定。所以,终极目标是否清晰也会影响直接目标是否清晰,终极目标的变化也会导致企业目标的变化,而终极目标的清晰程度及其变化是由环境因素所决定的。

7.审计环境对企业审计方法的影响

审计环境从两个路径影响企业审计方法。第一,在不同的环境下,审计载体状况不同。有的审计载体可以从两个维度来考察,一是载体类型,电子载体、纸质载体、实物载体都可能成为审计载体,二是审计载体的系统化状况;有的载体是系统化且有支撑材料、形成信息链;有的载体则没有系统化或没有支撑材料。不同的审计载体类型及不同的审计载体状况,都会影响审计取证的思路和具体的技术方法。第二,在不同的环境下,审计人员可以采用的审计手段不同,算盘、计算器、计算机、互联网、云技术等都是不同的审计手段,这种不同的手段都是审计环境的产物,在不同的时代,这些手段的可用性不同,从而审计手段也不同。

8.审计环境对企业审计结果应用的影响

审计环境通过多个路径影响企业审计结果的应用。第一,在不同的法制环境下,对企业审计发现的信息虚假、行为违规及制度缺陷等问题的容忍程度不同,有的环境下审计所发现问题的责任人可能会受到严格的责任追究,而在另外的環境下可能就会大事化小,甚至不了了之。第二,不同的审计环境下,企业审计结果的应用安排不同,有的环境下可能授权审计机构直接对责任者进行处理处罚,而另外一些环境下可能审计机构只能调查清楚问题,并未获得直接进行处理处罚的授权,审计力的不同配置,会影响审计结果应用。第三,不同的审计环境下,相关主体应用审计结果的意愿不同,有的环境下包括委托人在内的相关主体对审计结果的应用可能都没有真正的意愿,在这种环境下审计结果应用可能是应付了事,而在另外的环境下相关主体可能非常重视审计结果的应用,审计结果就能得到良好的应用。

(二)企业审计如何影响审计环境

以上分析了审计环境对企业审计的影响,接下来分析企业审计对审计环境的影响。从某种意义来说,如果企业审计不能作用于审计环境,则企业审计就成了为审计而审计,企业审计也就没有社会价值了。所以,企业审计作用于审计环境正是企业审计价值之实现的表现。这种作用的发生是基于企业审计结果的应用,没有审计结果的应用,就没有审计作用的发挥,也就没有审计价值之实现。一般来说,企业审计业务类型包括企业报表审计、企业绩效审计、企业合规审计、企业制度审计以及企业综合审计,这些不同的审计业务有不同的审计结果,这些审计结果的应用对审计环境的影响当然也不同。根据经典审计理论,从审计结果发挥作用的路径来说,主要有揭示路径、抵御路径和威慑路径[ 28 ],企业审计结果发挥作用的路径也不例外,同样是上述三个路径。将企业审计业务类型和审计结果应用发挥作用的路径结合起来,企业审计影响审计环境的路径如表1所示。

各种不同的审计业务类型会产生不同的审计结果,这些不同的审计结果对揭示路径、抵御路径和威慑路径的依赖程度也不同。在揭示路径中,有的审计结果只能提交审计报告,并不对外公告审计结果,而有的审计结果可以对外公告,这些不同的情形下,揭示路径的作用不同。在抵御路径主要表现为体制、机制、制度的完善,制度审计是专门针对制度缺陷的,这种审计业务的审计结果主要是发现的制度缺陷及整改建议,对抵御路径最为依赖;其他各类审计业务如果提出了完善体制、机制、制度的建议,也依赖抵御路径,但这些审计业务还有其他的审计结果,而这些审计结果的应用并不依赖抵御路径。威慑路径发挥作用有两个途径:一是通过处理处罚来发挥威慑作用,很显然,不同的审计结果在责任可追究方面具有差异,有的审计结果便于追究个人责任,而另外的一些审计结果可能难以追究个人的责任,所以,不同的审计结果在这个途径的威慑作用方面有差异;二是通过揭露问题来发挥威慑作用,如果揭示机制具有较高的水平,对代理人履行其企业类经管责任中存在的、有一定重要性的代理问题和次优问题都能以合理保证揭示出来,则代理人在履行其经管责任时会更加谨慎,因为代理人知道如果存在代理问题和次优问题,很有可能在审计时会被发现,为避免发现后的负面后果,干脆事先就不要发生这些问题,这就发挥了威慑作用。

四、结论和启示

企业审计环境是不属于企业审计但影响企业审计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因素,企业审计与其环境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交换关系,从理论上厘清企业审计与审计环境之间的关系对科学地建构企业审计制度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现有文献的基础上,提出一个融合各类审计主体的一般性的企业审计与审计环境之关系的理论框架。

企业审计环境是不属于企业审计但影响企业审计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因素,企业审计与审计环境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不同的审计环境对企业审计本质、企业审计需求、企业审计主体、企业审计客体、企业审计内容、企业审计目标、企业审计方法、企业审计结果应用这些基本要素都有影响;企业审计对审计环境的影响是通过企业审计结果应用而产生的,企业报表审计、企业绩效审计、企业合规审计、企业制度审计及企业综合审计有不同的审计结果,这些审计结果通过揭示路径、抵御路径和威慑路径对审计环境产生不同的影响。

本文的研究看似理论探讨,然则有丰富的实践价值。一方面,企业审计必须适应其特定的审计环境,不适应审计环境的企业审计难以发挥作用,所以,中国的企业审计必须基于中国的企业审计环境,特别是国有企业的数量和体量,脱离中国环境的企业审计制度难以在中国有效地发挥作用。当然,这并不排除借鉴其他国家的有效经验。另一方面,企业审计必须作用于环境,也就是说,企业审计结果能得到有效应用并发挥作用。如果企业审计结果不能应用,或者是虽有应用但不能产生效果,则这种企业审计并没有什么价值,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为审计而审计,是审计资源的浪费。

【主要参考文献】

[1] 郑石桥.审计理论结构框架:系统论视角[J].中国审计评论,2014(1):56-66.

[2] 张立民.现代企业审计模式探讨[J].审计研究,1994(4):1-4.

[3] 秦荣生.国家审计职责的界定:责任关系的分析[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1(3):3-8.

[4] 蒋丽.德国联邦审计院公共企业审计情况与借鉴[J].审计研究,2016(2):36-43.

[5] 王长友,戚艳霞.国外国有企业审计情况与借鉴[J].审计研究,2016(3):17-25.

[6] 綦好东,郭骏超.国资监管转型与国有企业审计创新[J].财务与会计,2017(24):59-61.

[7] 徐永钊.建筑施工企业审计中需关注的法律风险探讨[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2(9):119-121.

[8] 甘肃省审计厅国有企业审计课题组.对有中国特色的企业审计的几点思考[J].开发研究,2009(2):121-123.

[9] 陈皑皑,吕玲玲.供电企业审计工作运用云计算技术进行创新的探究[J].企业管理,2017(S1):136-137.

[10] 元媛.电子商务企业审计风险防范策略探析[J].财会通讯,2018(10):94-97.

[11] 张以宽.新时期审计环境的变化和国家审计对企业审计监督的定位[J].审计研究,2000(6):11-16.

[12] 本刊编辑部.完善国有企业审计监督制度专题研讨会观点摘要[J].审计研究,2016(3):9-16.

[13] 宋常,胡家俊,陈宋生.政府审计二十年来实践成果之经验研究[J].审计研究,2006(3):33-37.

[14] 李江涛,苗连琦,梁耀辉.经济责任审计运行效果实证研究[J].审计研究,2011(3):24-30.

[15] 郭照蕊,黄俊.国际“四大”与高质量审计的再检验:基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分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5(3):115-124.

[16] 钟子英,高丽.内控鉴证与财务报告质量:兼论内控审计是否比内控审核更有效[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6(5):38-49.

[17] 杨德明,林斌,王彦超.内部控制、审计质量与代理成本[J].财经研究,2009(12):40-49.

[18] 谢盛纹,蒋煦涵,闫焕民.高质量审计、管理层权力与代理成本[J].当代财经,2015(3):109-118.

[19] 王兵,张丽琴.内部审计特征与内部控制质量研究[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15(1):76-84.

[20] 乔贵涛,祁渊,赵耀.财务报表审计中的审计师选择与内部控制质量[J].华东经济管理,2016(6):173-184.

[21] 蔡利剑,张人骥.担保链中企业审计报告:持续经营审计状况及一种新的审计意见变通行为[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5(5):31-34.

[22] 李小波,吴溪.国家审计公告的市场反应:基于中央企业审计结果的初步分析[J].审计研究,2013(4):85-92.

[23] 李江涛,曾昌礼,徐慧.国家审计与国有企业绩效: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的经验证据[J].审计研究,2015(4):47-54.

[24] 张立民,邢春玉,温菊英.国有企业政治关联、政府审计质量和企业绩效:基于我国A股市场的实证研究[J].审计與经济研究,2015(1):3-14.

[25] 陈海红,陈宋生,罗少东.政府审计提升投资效率研究[J].中国审计评论,2014(2):21-38.

[26] 沈忱,张立民.新三板企业审计质量与融资效率:声誉视角分析[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17(3):39-53.

[27] 郑石桥.审计理论研究:基础理论视角[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174-189.

[28] 郑石桥,安杰,高文强.建设性审计论纲:兼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府审计[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3(4):13-22.

作者:吕鹏辉 童冉

第二篇:基于企业审计中风险导向审计的研究

摘 要:近些年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企业的经营环境也发生着巨大的改变,很多企业经营失败纷纷倒闭,财务报表舞弊现象屡屡发生。注册会计师的执业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变,增加了审计的风险。同时,审计服务市场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因此,在要求各个会计师事务所提高审计服务的质量的同时,需要对审计的成本进行合理的控制。本文主要探讨企业审计中风险导向审计。

关键词:审计;风险导向;研究

本文首先对于导向以及审计风险的概念进行了叙述,其次对于企业内部审计风险导向审计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再次,综述了提升风险导向审计在企业审计中作用的建议以及提高风险导向审计在企业审计中作用的意义,最后对怎样提升风险导向审计在企业当中的效果做出探讨,希望企业在导向审计过程中能够从强化风向意识、建立健全机制、优化内部审计人员结构、完善相关准则制度、积极推广先进的审计技术等方面促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导向以及审计风险的概念

1.导向的概念

导向,即工作的引导或者引入点。因此能够得知,审计工作需要审计导向来做引领,从而确保审计工作的核心以及审计措施的正确实施,事实上,审计模式的区别主要在于审计导向的方向存在差异,从而致使审计模式也呈现差异性。审计导向明确了审计应当着手的方式、着手的领域等问题。

审计模式是审计导向性宗旨、领域以及要领等重要部分的组合,其规定了怎样分配审计资源,对于审计风险应采取什么样的方式进行有效控制,策划审计程序,怎样采集审计证明,审计得出的论断如何形成等问题。审计环境的日渐改变以及审计理论标准的逐渐进步,推动了审计形式以及措施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2.审计风险的概念

即便风险理念是依据其他不同学科而引进的,但是审计风险在审计范畴当中,也具有它自身的新的意义,必须与审计活动的特质结合,融会贯通,才能更好地将审计风险的概念完整地表达出来。对于审计风险的含义,国外的许多学者一直在进行着研究,最后产生的审计风险模型被会计师事务所所认同,且将其视为审计实务的重点内容。

二、企业审计风险导向审计存在的问题

1.审计信息数据不健全

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本质是在有效了解并掌握审计信息材料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研究测验。所以,内审机构需要以功能强大的信息库作为依托,在规定时间内将内审部门以及业务部门当中的信息进行吻合,依据所在行业的发展要求、经营环境、所在的市场环境和客户高层管理者的人品德行,由专门人员进行评估。当前,即便许多企业已经建立了有关的信息平台,但内审部门的信息数据往往对曾经开发的内审信息资源过于依赖,对于行业风险以及企业经营风险认识不足,信息数据相对欠缺,信息库的建设还无法满足当前风险导向审计的需求。

2.风险评测方式和体制不完善

风险导向审计最重要的部分是风险评估,风险评估的核心是对评估的办法的选择,当前,我国以及国外对于风险导向审计步骤以及审计方式实施了探究,就目前而言,尚缺乏有效的方式。相关的体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我国的风险导向审计还需要建立在众多经验以及有效方式之上,才能制定出完善的、有效、系统化的审计模式。

3.内部审计人员结构、知识结构以及职业素养尚不能满足需要

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是相对十分先进的审计模式,审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需要运用到的知识也较为繁多,如以不同方式实行风险辨别、风险评估、风险掌控等。这就需要内部审计人员在拥有财务、经济、法律等专业知识以外,同时熟练掌握计算机审计、定量分析的技术方法,另外,对于所在企业的生产经营以及企业业务流程等同样需要了解。但是,当前,企业内部审计队伍的优秀、全能人才十分稀少。

三、提升风险导向审计在企业审计中作用的建议

1.对于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完善

将目前有关于审计的法律法规制度进行有效的完善。有效的法律制度对于做好审计工作、促进企业以及市场经济的进一步繁荣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建立一个符合风险导向审计制度运行和发展的法律制度是这项工作的核心内容。我国的传统审计体系由两种审计模式所组成,其一为长相导向审计,其二为制度导向审计。只有提出有关的法律规章制度,对于审计流程实施有效的规范,才可以令企业的风险测试实行体现出成效,才能有效处理现存的相关问题。从企业长远的发展来看,法律领域和会计领域理当针对风险导向审计的工作特征以及形式,在风险导向审计程序上打造出符合审计法则的有关法律法规。

2.对于企业的风险进行评价

审计风险的主要之处是对被审计企业的基础情况进行考察。风险导向审计的条件以及基础在于风险评估,倘若对风险未进行严格的测试和估算,就不会存在对企业活动的审计。因此,在审计进程当中,所有的流程都应该对审计风险进行评价和预估。

3.审计工作的分析复核

分析复核是从财务以及非财务当中的浅层关系,对财务信息的有效性实行研究,以此来判断企业当中的经济财务消息。在进行风险导向审计的时候,最繁重而复杂的一项工作便是分析复核。首先,以分析复核来提高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企业营业情况的掌握程度,以缩小在风险预测以及评估时产生的误差。在审计工作进行时,运用分析复核来收集不同交易有关的凭据,将其作为实际的测验步骤。在审计报告阶段,对财务报表的完整有效性做最终的分析也可以利用分析复核,以确保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以及完工。

4.控制检测审计工作

在进行审计的工作过程中,控制检测是确保内部控制结构得到实际设计,执行过程具有强大支持力的审计程序,它最终目标是提升控制风险被评估的精确度。风险导向审计把预测以及提前察觉风险作为重要工作,在每个不同的环节都十分重视评价量化地预料以及掌控风险。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的掌控和检测还能够经过对内部控制结构的相关评价,来保证对财务报告真实有效性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作弊以及违法行为的评估。

5.深入体系革新

风险导向审计在本身运行以及体系建立部分存在严重不足,审计资源耗损大,运行所花费的成本较高是当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部分。处理风险导向本身包含的缺陷,要将风险向导审计这一块扩张至更广范围。所以,对风险评估进行优化、研究复核技术以及控制预测程序是解决相关问题的重要举措。在确保审计工作质量的条件下,提高采样审查的针对性,减小采样的区域,缩减监测数目,以达到提高审计效果、减少采样成本的目的。

四、提高风险导向审计在企业审计中作用的意义

1.风险导向审计生产的动力在于企业追求利益的最大化

企业存在的目的便是追求以最少的成本,实现最大的利益。不过在整个企业经营过程之中,管理者要加强对企业的管理与监督,就必须寻求一种十分有效的审计方法。在风险导向审计的当中,及时提供相关解决措施,能够使得审计风险得到有效的降低,并能降低尝试性的工作成本。

2.风险导向审计能够广泛运用的优势

风险导向审计的主要优势在于它可以有效处理账项导向审计以及制度导向审计中存在的弊端,在对企业内部控制实现完全掌握以后,依据企业内部的评判结果以及审计风险模板来制定审计方案,对审计人员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准确预测,探索高风险的审计项目,反映重大失误以及作弊举动。所以,风险导向审计的制度优势在于能够极大范围地满足相关领域业务的审计需求,这是它能够大范围得以运用的重要因素。

五、怎样提升风险导向审计在企业当中的作用

1.培养专业素养的审计人员

因为审计工作对专业和技术的要求相对较高,所以只有拥有比较高的专业素质的审计人员才能够把这份工作很好地完成。在现实的工作当中,除了利用工作培训以及锻炼来提升审计人员的能力之外,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审计人员的各方面综合素质,才能确保审计工作得以有效实行。

2.对于我国风险的独立性进一步提升

风险审计机构的领导者其层次越高,对于实际工作的开展越有益处,也越能够施展内部审计的督促作用。审计组织以及审计人员需要凭借自己优异的工作能力,在一般情况下不履行非审计工作义务,只有如此才能够最大程度地确保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基于风险导向审计工作的的进展新动向,对风向导向审计实行的步骤和措施进行完善,指示审计人员的实际业务操作技术,提升其业务能力。

3.建造完备的审计规范体系

针对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革新趋势,不断完善以审计标准为核心的审计标准体制,适当改正某些不科学、不合理的法律法规,更好且有效地完善风险导向审计实行的确切流程以及确切步骤,为审计人员操作流程提供进一步的规范和技术指导,以便审计人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有一定的规章制度可以参照。

4.深化审计信息化建设,加强内部审计效率

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审计部门可以利用高科技来建立拥有强大功能的数据库,逐渐实现和业务部门之间的信息吻合,经过现代审计信息系统对复杂的审计信息施行准确且迅速的采集、管理、分析、反馈等,为风险评估提供信息基础,利用高科技计算机软件实行分析性测验、抽查、审计风险估算等,从而提升工作效率。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企业审计的发展核心在于风险导向,随着其工作日益被人所知,企业对于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在不断提高。但是在实际操作当中,风险导向审计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一些不足和弊端。因此,审计部门需要将工作与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不断对审计相关制度进行改进与完善,且将先进的审计技术运用到审计工作当中,让风险导向得以发挥其作用,为企业进一步的发展做有利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陈燊.风险导向审计在我国内部审计实务的应用研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1)

[2]黄钢.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的审计风险应对研究[D].沈阳理工大学,2010

[3]郭艳清,陈洪顺,胡琨等.风险导向审计在企业审计中的应用研究[J].时代经贸,2010,(32)

[4]姚琦.论风险导向审计下的审计风险评估[J].经济研究导刊,2013,(8)

[5]宋波.风险导向审计在内部审计中的应用问题研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3,(20)

[6]王洁.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下企业审计实施框架[J].现代经济信息,2013,(20):171-171.

[7]韩晓梅,郭威.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与项目审计工时: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初步证据[J].会计研究,2011(12)

作者简介:陈丽婷(1992.9- ),本科,审计学专业

作者:陈丽婷

第三篇:风险导向审计下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模式探究

[摘 要] 发达国家目前使用的现代审计方法为风险导向审计法,我国的审计模式正在借鉴风险导向审计法。本文把我国原有的经济责任审计模式与风险导向审计法相结合,建立了风险导向审计下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模式,并对此模式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希望此模式能大力促进我国审计工作的发展。

[关键词] 风险导向审计;经济责任审计;模式构建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01. 009

0 引 言

本文首先构建风险导向审计下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模式,然后根据构建的模式流程阐述整个模式的全过程,主要包括企业经济责任审计风险识别、企业经济责任审计风险评估、企业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应对及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报告这四个过程。

1 风险导向审计下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模式构建

首先要对审计的环境及企业内部制度存在的问题进行识别,在此基础上对企业各项工作的流程风险及战术决策风险进行评估;然后参照风险导向审计的程序并引入风险警示系数来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剩余风险及检查风险;在风险评估后依照风险的重要性水平不同制定审计策略及方案并实施风险应对;最后把审计结果交于管理层决策,并完成企业经济责任评价和审计报告。

2 风险导向审计下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模式阐述

2.1 企业经济责任审计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的方法有头脑风暴法、动态分析法、财务报表法及环境分析法等多种。本文风险识别采用环境分析法,可分为外部环境分析和内部环境分析。

外部环境分析:了解所审计企业所处的行业的发展情况、生产经营是否存在周期性和季节性,行业的盈利水平及发展趋势。审计人员通过国家统计部门的网站及行业协会提供的调查数据来收集所需的行业状况的数据。法律和监管环境主要是了解相关部门在本行业的一些特殊规定。其他外部因素主要有银行利率的变动、通货膨胀及全球经济形势等。

内部环境分析:审计单位的性质对于企业的税收及财务报告方面都有重大的影响,所以作为审计人员首先要分析企业的性质。审计单位使用何种会计政策对于审计单位所做的审计报告、验资报告等一系列内部经济活动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审计人员应该了解被审计企业的会计政策是否符合法律及会计准则的要求,进一步规范企业的经济活动。内部控制是企业是否遵守法律规定及衡量经营效果的尺子。

2.2 企业经济责任审计风险评估

企业经济责任审计风险评估首先对被审计企业的总体风险及流程风险进行评估,然后引入风险警示系数来评估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及剩余风险。

总体风险评估主要是分析企业的战略决策风险,使用的方法是SWOT矩阵法。流程风险评估主要使用流程图法。风险警示系数是直接利用审计人员被处罚的概率来计量的,是对审计人员的违法违规行为的综合控制参数。重大错报风险评估包括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此风险评估法能事先确定可能发生错报的账户和披露,能节约审计资源。重大错报风险评估可以通过两个层次来评估,财务报表整体层次和交易类别账户余额层次,并在这两个层次中引入风险警示系数,使重大错报风险评估更为合理。检查风险主要受抽样风险和非抽样风险的影响,首先要确定抽样风险和非抽样风险;然后审计人员要明确审计证据、重要性水平及检查风险间的关系;最后根据前两条以及风险警示系数来评估检查风险。剩余风险来源于战略分析和经营环节分析,是审计人员较为关注的方面,审计人员在评估战略风险、经营风险后得出剩余风险。

2.3 企业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应对

风险应对主要包括内部控制测试、实质性程序及风险再评估。内部控制测试首先要初步评估控制风险,然后根据风险水平不同分为高水平内部控制、低水平内部控制及低于最大值的控制风险。对于高水平的内部控制不必继续了解;对于低水平的内部控制要测试全面的控制活动;对于低于最大值的控制风险要测试企业层面和业务层面的控制来应对控制风险水平。实质性程序包括细节测试及实质性分析程序,其流程是依据被审计企业的资料,对财务指标复核,寻找审计重点难点和疑点,然后项目组成员分头实施有关会计账户的审查工作,根据审计中的特点确定重点,并正确划分经济责任界限,最后做好底稿。风险再评估企业经济审计工作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审计过程中法律法规可能有重大变化或企业内部有重大改变都需要审计人员再次评估,来确保评估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2.4 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报告

审计人员把审计结果交于管理层决策并最终完成审计报告。管理层在处理审计结果时要对审计结果进行评价及考虑报告带来的审计风险。对审计结果进行评价常用的指标有财务效益指标、偿债能力指标、发展能力指标等。评价过程中使用的评价原则主要是客观性、谨慎性和统一性。报告带来的风险主要来源于审计人员对审计事项的了解不全面所造成的,审计人员要严格按照企业的真实情况对企业审计并编制审计报告及披露被审计企业存在的问题,减少报告带来的风险。

3 结 语

本文首先构建风险导向审计下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模式,然后对整个模式的全过程进行阐述,主要包括企业经济责任审计风险识别、企业经济责任审计风险评估、企业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应对及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报告这四个过程。

主要参考文献

[1]唐可蔚,宋夏云,郭强华,等.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的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流程[J].审计与理财,2015(5):40-42.

[2]郝环洲.风险导向在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中的应用[J].财经界:学术版,2015(5):256.

[3]杨飞.浅谈风险导向审计在经济责任审计中的应用[J].中国总会计师,2012(3):139-141.

作者:罗建峰

上一篇:古代历史论文范文下一篇:校外教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