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实现校企深度融合的四大关键性因素

2022-09-12

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校企要实现多层式合作、多方位互动、互利共赢的深度融合, 必须在办学理念、机制建设、合作平台、教学改革这几个关键因素上下功夫。本文主要研究校企合作的四个关键性因素。

1 践行先进的合作理念——校企合作的“方向盘”

1.1 相互提供技术服务

学校可利用自身的科研优势解决企业技术难题, 促进企业的项目开发和生产力转化。企业为高职院校提供技术资源, 通过生产一线的技术专家, 指导学校教学, 指导学生实习, 同时通过提供最新技术设备改善校内实训基地、教学设备。而高职院校与企业共同建设的技术研发机构更是使这种双向服务走向互利共赢, 走向更深层面的融合。

1.2 相互提供信息服务

高职院校可与企业及各种行会、商会、协会合作设立行业信息网, 建立行业专家库、人才需求库和项目资源库, 发布行业最新动态, 关注社会热点, 组织企业论坛。学校通过这些信息平台为企业提供全面及时的信息服务, 形成行业信息网络资源;企业为高职院校提供最新的工艺信息、企业对人才素质要求的变化及人才需求的信息。

1.3 互相提供培训服务

高职院校可利用各种培训机构, 承担企业技术骨干及高层管理人员的培训任务, 或者有计划地开展“送教上门”活动, 提高企业职工整体素质。企业为学校提供教师培训服务, 合作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2 构建保障性合作机制——校企合作的“护航器”

2.1 激励机制的建设

在校企合作中, 经常出现合作之初信心十足, 合作之中矛质重重, 合作之后相互推诿的情况。出现这种情况往往与政策实施不到位, 制度建设不健全, 协调机制不完善, 评估机制不科学有关。高职院校须在这些方面做到未雨绸缪, 建立长效机制, 为校企合作的顺利开展保驾护航。一是政策激励。学校不仅要积极谋求政府的政策支持, 学校本身也要提供优惠的政策吸引企业参与合作, 同时对引入校企合作项目的个人、集体都给予充分的支持与奖励。二是制度护航。为使校企合作稳定融洽、互利共赢, 学校应与政府企业三方合作建立一套成熟的合作制度, 为校企深度合作提供制度保障。

2.2 保障机制的建设

校企合作保障机制主要包括协调机制、监控机制、评估机制、利益分成机制、人才培养评估机制等。要组成由政府主导, 行业协会参与, 政校企多方联动的协调机制, 解决校企在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建立了由学校、企业、协会专家参与的校企合作监控机制及评估机制, 监控双方履行责任的情况, 评估合作效率及成果, 为校企进一步合作提供帮助;建立利益分成机制, 实现利益的公平分享;建立了企业、学校、社会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评估机制, 对在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目标的实现提供科学的分析与评估。

3 搭建一体化合作平台——校企合作的“大舞台”

3.1 共建校企一体化办学模式

校企共建二级学院可以实现校企一体化合作模式。其一, 可实现教学资源一体化:企业方面提供资金、设备、管理及实习场地等方面的资源, 学校方面提供师资、场地、劳动力资源。其二, 可以实现人才培养一体化:企业参与课程标准的制订, 参与教材编写, 参与课程教学, 参与顶岗实习学生的管理;学校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 提供企业急需的技型人才 (学生) 。通过校企一体化合作培养模式, 学生走出单纯的课堂教学模式, 进入企业内部, 感受企业竞争, 了解企业工作流程, 体会到职业技能与素养的重要性, 对其职业技能素养的提高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毕业后进入所培养的企业, 可以实现就业与岗位能力的无缝对接, 实现了校企生三方共赢。

3.2 共建生产性实训实习基地

共建的校内实训基地。高职院校可充分利用校用场地资源, 探索“以场地换资源”的方式, 筑巢引凤, 让企业在学校安营扎寨, 由学校提供场地和师资, 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和人员, 根据企业生产需要安排实训。这种方法, 打破了部门、行业的界限, 有利于实现资源共享, 可充分发挥实训基地生产和实训的一体化作用。在生产性实训教学中, 学生真正在生产一线顶岗, 感受企业的生产环境, 经受实际生产的复杂情况的锻炼;把企业生产线引入学校, 变消耗性实习为生产性实习, 有效强化了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 加强了企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节省了企业对场地的投入, 实现学校和企业互助互利、双赢共进。

共同开发校外实习岗位群。高职院校在校外实习岗位的课程中, 经常遇到岗位分散、专业单一, 岗位不足、不便管理等困难。高职院校拓展实习基地, 主要是学校和单个企业合作的方式, 实践表明, 这种方式在高职院校发展初期规模不是很大的情况下, 能基本满足高职生顶岗实习的需要, 但在高等职业教育大发展的背景下, 这种单个企业合作模式已无法满足学校的要求。为了突破这一瓶颈,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创新思路, 采取与地方商会、协会、行会紧密合作, “成片开发”实习基地群的合作方式, 这样, 利用岗位群的优势, 既解决了岗位零散, 数量不足的问题, 又可以同时解决多个专业的顶岗实习难题, 便于满足复合型人才实习的需求, 也方便了实习管理。

4 开展创新型教学模式——校企合作的“新讲坛”

校企结合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创新型人才, 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新的讲坛, 这种新讲坛必须具备“两新”:教材新、教法新。

4.1 教材新

结合岗位要求重构课程体系, 以就业能力为导向, 校企合作共同开发课程, 企业专家与学校专业团队根据职业岗位对人才技能与素质的要求、岗位 (群) 任职要求或职业技能标准, 开发专业标准。以工作过程为主线, 重构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模块化、项目式、任务型的课程体系。以项目、案例为载体, 编写特色教材, 并吸收企业人员参与教材编写, 根据岗位技能要求, 引入行业、企业和国家职业标准, 将企业生产实际中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编入教材, 建成专业教材或规范教材。

4.2 教法新

坚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中心地位, 推行“项目教学”、“产品教学”、“情景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改革, 将“教、学、做”融为一体, 突出教学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如广东轻院机电一体化专业把课堂搬到实训场, 搬到竞赛场, 老师按小组布置项目任务, 构建“教学) —实践—再教学—再实践”双循环教学模式, 并提倡“让学生用手去思考”的理念, 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解疑, 在动手过程中提高, 在竞赛中提高积极性。

摘要:建立互利共赢的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是校企双方共同的追求, 要实现这一目标, 必须处理好四个关键因素:先进的合作理念, 保障性的合作机制, 多样化合作平台和创新型教学模式。本文主要分析四个因素的作用、实施措施, 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关键因素

参考文献

[1] 王明伦.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

[3] 谭辉平, 李芹.做实顶岗实习, 有效推进工学结合[J].中国高教研究, 2008 (1) .

上一篇:农村中学教学管理的问题与对策思考下一篇:浅谈导向设计中视觉信息的有效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