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科学探究教学体会

2024-05-07

初中生物科学探究教学体会(精选11篇)

篇1:初中生物科学探究教学体会

初中生物科学探究教学体会

初中生物教学的基本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因此,探究性学习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价值。只有引导好学生在生物学习中积极探究,细心探究,深入探究,才能增强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求异性思维;使学生不断在学习中产生成功感和趣味性,从而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对初中生物的探究性教学中,积累了几点体会: 一.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在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时,我把学生分好组,每组的工作都做了具体的分工,由于这一实验,不受学校实验器材、不受学校实验设备的影响,也就是需要的试验器材不复杂,有些器材学生都可以准备,并且我们学校本处于山区,鼠妇也非常容易找到,学生一点都不陌生,于是学生做起来很有积极性,每人利用自己准备的棕色的玻璃瓶,捕捉鼠妇,很快,不到十分钟每个小组都有很大的收获!二.积极培养同学们的思考能力。

就是在同学抓鼠妇的时候,在班上让同学们把各自抓鼠妇的亲身经历在课堂上大胆讲出来,经过各自抓鼠妇的经历一对比,同学自己得出:鼠妇怕光的结论。

三.努力把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贯穿于探究教学当中,使学生在动手探究的过程中巩固了理论知识。

在上面的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实验当中,让学生先熟悉科学探究的七个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实施实验,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引导学生先提出:鼠妇怕光吗?作出假设:鼠妇怕光。于是开始设计实验方案:.实验材料的准备:两个玻璃瓶,一个白色、一个棕色,鼠妇20只。潮湿的土适量,强光手电一只。.实施实验:把20只鼠妇分成两组,然后,分别在两个瓶子里,各装入适量潮湿的土壤,又在两个瓶子里各装入10只鼠妇,观察:棕色瓶子里恴鼠妇,活动自如。而白色玻璃瓶里的鼠妇一动不动。然后,每隔1个小时观察一次,10个小时观察10次,每一次都对两个瓶子里鼠妇活动的数目作记载,最后取其平均值,结果,同学们终于得出:

鼠妇怕光的结论。最终,实验结束后,同门都对各自实验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表达交流着,脸上充满了喜悦的神情。通过实验,同学们更加掌握了生物实验的七个步骤,对今后的教学起到了良好的铺垫作用。

总之,在生物实验探究教学中,我既遵循教册的理论知识,力求把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又在探究过程中不断地结合学生实际,进行一些可行的创新,事实证明,这一套探究教学的方法是行之有效的。

命制一题科学探究试题:请按生物实验的七个步骤,探究土壤的潮湿程度对鼠妇生活的影响。(要求:1.设计对照试验,2.不能改变其他变量

篇2:初中生物科学探究教学体会

问题是思维的开始,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动力、起点。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关键是提出问题,是创新的萌芽。基于这一个思想,探究式教学必须构建教学中探究的气氛,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进行分析推理,通过体验探究的过程,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学习,获取科学的方法,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一切有成效的工作必须以某中兴趣为先决条件。兴趣是思维的导火线,是学习的动力,情境创设是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的重要手段,是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切入点。恰当的情境创设,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自主地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创设生物探究式教学情景的方法很多,最常用的途径有生活实例法、实验法和生物史实等多种方法,还可以利用热点新闻、信息技术等方面来创设问题情境。

1、通过生活实例创设探究情境

生物来源于生活,生物教材的内容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课堂中通过讲述生活实例或者历史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给刚移栽的小树剪去部分枝叶,给刚移栽的树搭上支架,用黑色的纱网遮荫,来理解蒸腾作用等。

2、通过生物实验创设探究情境

生物实验中各种生动鲜明的实验现象,能激起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而一些新颖、奇特的现象,更能给学生以强烈的感官刺激,增强学生大脑皮层的兴奋性,促使暂时联系的形成。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调整实验步骤,改进实验等方法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二)设计多种实验方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在探究性教学中,开展生物实验是问题探究的主要途径,其中一个重要环节是设计实验方案,比较分析各种方案。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并比较分析问题,使学生的潜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引导学生积极地投入到自主学习活动中。

(三)应用信息技术,优化探究教学

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使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发生变革,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课堂教学中一些难以实现的问题,可以产生非常好的直观性效果,又能避免生物实验所引起的人身安全、环境污染等不利因素的产生。信息技术的应用还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变革,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可以通过一些生物虚拟实验,为学生提供动手和思考的机会,以提高学生分析实验和改进实验的能力。利用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整合,学生各自在计算机上按照教师的设问,通过计算机教师与同学间相互交流,同时建立了平等的师生关系。值得一提的是生物课堂教学中要把握运用信息技术的尺度,不能用信息技术代替所有的实验。

探究式课堂教学是一种将研究性的思想方法融入教学过程的教学方式,是教学与研究的有机结合,是一门艺术。课堂教学既有一定的预设性,又存在一定的创新性,有些问题没有必要探究则不必探究,有些问题与教材内容需要有效整合,这些问题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广大教师应积极探索,持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提高课堂教学艺术。

专题作业2:——科学探究试题:

为了探究环境因素对蚯蚓生活的影响,有同学设计了下面的实验:取2个大小一样的广口瓶,分别贴上甲、乙标签。将一定量湿润的肥沃土壤均分为2份,在甲瓶中放入1份,将另一份烘干冷却后放入乙瓶。然后在2瓶中同时放入5条大小及生活状况相同的蚯蚓。将2个装置均置于相同的适宜条件下,一段时间后观察,发现蚯蚓蠕动能力明显减弱的是()

篇3:初中生物科学探究教学体会

基础化学教育强调“创设生动而有意义的学习情景”, 促进全体学生持续发展及有个性的发展, 把学生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科学方法的学习, 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培养的重点。下面简单介绍我在化学教学中的体会。

一、通过科学探究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创设探究实验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好奇心,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和体验探究过程, 而不像演示实验中让学生只是作为旁观者来体验化学的乐趣。

例:将盐酸和碳酸氢钠的反应演示实验改为科学探究。

实验用品:发酵粉、醋、饮料瓶 (瘪) 、小试管。

探究过程:把发酵粉和醋混合装入瘪饮料瓶中, 瘪饮料瓶鼓了起来。

实验原理:发酵粉和醋发生了化学反应, 产生了二氧化碳气体, 瓶中气体压强增大, 瘪饮料瓶鼓起来。

笔者发现将演示实验改为探究实验, 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 大大激发了他们的求知的欲望,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在教学中, 凡是学生能做的实验, 教师都积极地让学生去做, 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 进行大胆的猜想、假设, 然后为验证自己的猜想进行实验, 让学生自己寻找实验原理, 设计和讨论实验方案, 选取实验器材。在实验过程中, 教师起主导作用, 不仅仅是给学生提供仪器, 还应检验方案的可行性, 对涉及安全的问题及时提示, 对学生合理的建议给予肯定和支持, 不断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三、培养学生自我评价能力

教师指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自我评价:

1.对自己实验过程和结果评估;

2.分析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3.实验的成功之处;

4.应该汲取的经验教训。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提升了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

四、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

每一个探究实验的完成, 既有学生本人的主观能动性, 又要有本小组团结协作精神, 不能我行我素, 要相互帮助, 取长补短。遇到困难, 大家献计献策, 争取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篇4:初中生物科学探究教学体会

【关键词】初中化学;科学探究

一、激发兴趣,引导学生乐学

德国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说兴趣是求知的巨大动力,是发明创造的不竭源泉。兴趣的培养在于诱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及时排除不利于发展认知兴趣的因素。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扫除学习中的障碍,唤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能积极主动自觉地学习。

学生进入初三刚接触到《化学》这门学科,开始会对化学颇有兴趣,尤其对化学实验更感到有意思。但当学到化学用语、元素符号和基本概念时,常会感到抽象难懂、枯燥乏味,尤其是记元素符号时认为很难记忆,就认为《化学》这门学科很难学。甚至会把化学视为“第二外语”望尘莫及。或认为化学是一门“死记硬背”的学科,机械记忆就行。有可能会使原有的兴趣消失。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和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引导学生突破初中化学知识的分化,使原有的、暂时的兴趣转变为稳定的、持久的兴趣?为此我每接到新班就及时对学生进行化学史教育,讲化学的发展和形成,结合书本介绍科学家探索化学奥秘的轶事,如道尔顿提出近代原子学说,居里夫人一生荣获两次诺贝尔奖,门捷列夫创制了化学元素周期表,谈闻名世界的中国古代发明如造纸术、火药等,论化学与现代化建设和生活的密切关系。学好化学很有用处,化学学习很有意思。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化学用语是国际通用的语言,是国际上用来表示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变化规律的一种特殊形式的交流工具。并感到学好化学知识是多么重要,他将直接关系到祖国的发展和建设。这样做既增强了学生们学习化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主动性,又提高了学习兴趣。

1.规律记忆提高学习兴趣

初中化学需识记的知识比较多,有时又很集中。如教材中第一章第六节里一下就出现了二十七种元素符号,让学生很难记住,为此我从讲绪言开始,将需记住的元素符号分批分期地布置给学生,并经常提问检查。我把元素符号、原子团等制成小卡片,把化合价编成顺口溜:“钾,钠,氢,汞一价银;二价镁,钙,氧,铜,锌;三价元素有铁铝;四碳,五氮,六硫清。”把重点内容写成韵语,简化记忆。例如在做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时,应是先通氢气,把试管内空气排净后再用酒精灯加热,当黑色氧化铜完全变为红色铜时,要先撤酒精灯,等试管完全冷却后再撤掉氢气流。这个实验经演示讲解后,我们用氢―灯―灯―氢四个字来表示,使学生很快地掌握,并能完整准确地说出其四个字顺序的含义及为什么。

2.动手实验培养学习兴趣

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加强演示实验,学生实验,适当采用电化教学手段,利用各种教学挂图、表格,尽可能把课本知识与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联系起来,激发学生学好化学,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讲完硬水及其软化的方法之后,提问学生热水瓶胆内的水垢是怎样形成的,应怎样清洗?学生讨论热烈,最后发给每个学生10ml醋酸拿回家清洗有水垢的热水瓶,第二天回校后要求学生说出自己的做法,所看到的现象、结果及化学原理。又如在讲到环境污染及防护时,结合我市造纸、印染、日用化工等工业发展迅速,同时又是污染大户的事实,教育学生可用自己所学的化学知识(或今后所学的化学知识)解决发展生产,减少污染这对矛盾,造福人类。

3.社会实践促进学习兴趣

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和化学课外兴趣小组,结合课本教学内容,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如学习CL2的性质后,学生知道CL2与H2O反应生成HCLO,HCLO有漂白、杀菌的作用,我们组织学生参观我镇现代化自来水厂,学生每闻到自来水中的余氯的气味,就回想到CL2的性质,想到化学知识的应用在为人类服务,保护人类的身体健康,进而产生了强大的学习动力。这活动的开展消除了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畏难情绪,使学生感到化学有趣,乐意学,使智力和能力同时得到了发展。

二、精讲多练,提高教学效率

提高教学效率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应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必须是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下才能真正做到。如果教学中形成满堂灌、注入式的局面,或者教师放任自流,学生各行其是,是不能保证教学质量的。教学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认识过程。就初中化学课来说,我们主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提高,关键在于教师的启发和引导。教师要在课堂上教会学生如何学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使他们能轻松接受,这必须要下一番工夫。它除了要求教师自身极渊博的知识,较强的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外,还要在课前充分理解教材,吃透教材,真正驾驭教材。并且还应了解掌握学生,结合学生暴露的问题,瞄准学习目标,深入准确、画龙点睛地讲。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激发思维,扩大密度,使他们在短短的几十分钟内思维始终保持在最佳状态,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所谓精讲,既要配合教材内容,又要面向全体学生。精就是要突破重点,一点带面,设疑破难,创造思维情境。练是巩固知识的途径之一,练要练到点子上,要精心设计一些针对性较强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分析研究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所学知识。能让他们亲自动手操作的或口头表达练习的,就尽可能让他们亲自动手动口实践,以达到真正掌握各知识点,举一反三的目的。绝不可越俎代庖,或敷衍了事。例如学完碳这一章时,我组织学生在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与二氧化碳和碳分别还原氧化铜作对比分析,进而明确异同点及可燃性和还原性,进一步复习巩固了氧化还原反应和实验装置及实验步骤等。收到了理想的效果。

初中化学知识主要分为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元素及其化合物和化学计算四大部分。就拿元素及其化合物来说,知识内容庞杂,涉及到三十多种元素,七十多种化合物和众多的化学方程式,如若把这些知识孤立地讲,往往会事倍功半。但只要抓住他们的内在联系,区别异同,进行归纳对比,形成网络,抓住其实质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中通过观察学生的表情、举动以及接受效果,针对学生感到有困难的地方,教材的关键点、知识联系的转折点以及易混淆的地方,结合思考题给学生以点拨、启发和疏通。

三、因材施教,强化学生投入情感

因人而异,强化教学过程,困难生往往课堂四十分钟没有抓紧。针对这种情况,首先我采取课堂技巧提问。例如配平FeS2+O2→Fe2O3+SO2这个方程式,对困难生提问,读出这个反应方程式?甚至还提问反应物,生成物是什么?对基础好的提问化合价的变化?根据化合价变化总数相等的原则,如何配平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元素的原子个数。提问困难生,如何配平其它元素的原子个数,使困难生在课堂上保持积极参与的状态。第二,课堂小测验:完成本节课教学任务后,留一点时间进行小测验,题目少而精,紧扣本节课内容,且让大部分学生能得高分。这样能较好刺激学生兴奋。第三,课后查检课堂笔记,可以是学习小组内的自查,小组间的互查,教师抽查,对有问题的学生我做其思想工作,这样就逼着那些学习懒散的学生跟着大家一起学习。

篇5:初中生物科学探究教学体会

“学生自主探究”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是指学生在科学学习中用以获取科学知识,理解科学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们研究自然所用的方法和发展自主探究能力而进行的各种活动。物理新课程总目标要求学生经历基本的自主探究过程,具有初步的自主探究能力,乐于参与和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活动,在实践中依靠自己的科学素养,提高工作效率的意识。

一、巧设探究情境,鼓励学生敢问、善问、会问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重要性就在于提出问题的过程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若是教师把刻意追求的问题提供给学生探究,就会造成学生缺乏积极性、问题离学生还有距离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强,效果欠佳。例如,笔者在学生学习了使用电流表和电压表后,提出如果使电流表和电压表变换位置,会产生什么现象的问题。学生马上进行了探索,对结果也产生了质疑,但是没有几个学生能继续提出为什么,而且在后来的习题练习中,真正能正确分析的学生很少。若这个问题是学生自己在学习、生活和观察自然现象中发现的,是学生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他们就会产生强烈渴求揭谜的欲望,主动去寻找各种方案探索新知。例如,学习了导体的电阻与温度的关系后,学生都提出想探索一下小灯泡不发光时和在不同亮度时灯丝的电阻怎样变化?对于学生的这一问题,我积极引导满足学生的要求并帮助学生用万用表测量了灯泡不发光时灯丝的电阻,验证了所学的知识,学生觉得很有收获。所以教师应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个提问的学生,以亲切的微笑欢迎每一个提问的学生,以宽厚的胸怀容纳每一个“幼稚无理”的提问。在教学中营造民主平等、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敢问;创建生动有趣的情境,使学生有问;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使学生有感而发,要问、善问。同时要求教师从学生的提问中将一些源于教材,不脱离学生的知识水平,又能把物理知识与生活和应用相结合的问题作为学生探究课题。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启迪学生思维,又及时抓住学生渴求揭谜的心理,进行鼓励、诱导,使学生较快地进入一种好奇、渴盼、急不可耐的境界,积极主动进入自主探究过程。

二、教师通力合作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在学生自主探究中,由于一个教师带几个班级,一个班级又有四五十个学生,很难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发展,除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大班分成小组,请好学生帮助指导其他学生的个体发展还远远不够。我认为在“学生自主探究”中更好的措施是一堂课应有一个主教老师,一个或几个辅教老师作为一个群体联合起来,利用有限的课时,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同时教师也可以从彼此身上汲取营养,资源共享,减少工作中的负担,得到心理的支持,推动教育的变革。例如,电学中电路故障的分析是教学的难点,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首先请学生了解电路故障的种类——断路和短路,其次教学生用电流表或电压表进行检测的方法,再请学生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电路故障问题搜集或再设计一些,并自选探究伙伴到实验室探索。由于问题的多样性,光靠一个教师指导很难有理想的效果,所以笔者就邀请同学科的两位教师和实验室教师同时进行指导,结果笔者再也没有了以往的忙碌,探索进展也较快,有了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总结和交流,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三、在自主探究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

物理学是一门自然学科,自然生活中各个方面与物理知识有着千丝万缕的关

系。“学生自主探究”符合学生认知特点,能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索,能揭示和解释隐藏在日常事物和现象中的物理规律,使学生产生了认真对待、关心和思考周围事物的习惯,能对不平常的现象、奇异的事物提出问题,在讨论问题,研究问题,确定方案等一系列的研究过程中,明白学习不仅仅依赖于智力因素,更重要的是要依赖于非智力因素:坚韧不拔,奋发向上,严谨细致,踏实自信等。“学生自主探究”使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敏锐的观察力,能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有合作意识,正确处理好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关系。例如,学习了《热量、内能》后学生提问最多的问题是:太阳能热水器为什么能使箱内的水升到较高的温度并保温很长时间?太阳能热水器利用太阳能的效率有多大?怎样测量?能否使水达到沸点?这些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使学生觉得生活中充满着物理,物理就在他们的身边。

四、自主探究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一,在备课上要从多个角度考虑问题,对于一个问题的提出要积极思考努力探索,通过各种渠道获得准确的信息、完整的知识。除此之外,还要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引导他们沿着探究的思路去解决问题。

第二,在教学中要从学生易接受的事物开始,使他们达到乐于参与的程度。现代初中生的心理水平正处在形式运演初级阶段,他们获取信息的过程常常离不开具体的事物的支持。因为:(1)初中物理课堂探究应以学生能习得正确的态度为重要目标。(2)探究之初以实验为中心,探究目标要切近,要与思维起点构成上下位关系,对于探究途中的思维断层应及时补充后续实验或用对话的形式予以调控,不断训练学生由“接受”“反应”向乐于“参与”的心理过渡。

第三,初中的探究式教学还要为高中的探究式教学做准备和衔接。初中阶段可以从学科内较为简单的探究式教学入门,以教师组织学生开展有指导的探究式教学为主,为后续跨学科的高中的探究式教学做准备和衔接,教师应筛选出那些适宜开展探索式教学的内容。

初中物理课堂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有感

一:学生自主探究的问题选择要合理

物理课堂中开展自主探究活动,首要问题是确定探究活动的内容。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适合或需要探究,一般来说自主探究的内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把握。对于很难通过简单的探究活动归纳的知识即使设计成探究的形式让学生去参与,往往形同虚设,对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提高没有大意义。

例如:在学习“通电螺线管的磁场”时,有的教师要求学生“结合实验探究安培定则”,但是不管花费多少时间,学生都猜想不到这种方法,致使该次探究陷入僵局。试想如果教师在课前对学生自主探究的内容合理选择,其实不难发现让学生对安培定则进行探究根本没有意义,它只不过是一种判断方法而已。从这里可以看出这样的探究根本没有考虑教学的实际需要,不但浪费时间,而且还降低了课堂效率。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设计学生自主探究活动时,要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探究的知识必须具有可操作性,不适合探究的就不要探究。那么“如何结合学习内容和教学进程,选择具有探究性的问题呢?”。我认为选择的问题要难易适度外,还要有价值。

例如:在讲“电压”时,对于学生来说电压是个很抽象的事物,如果盲目的让学生探究串、并联电路电压的关系,不仅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反而使学生如堕云雾之中。因此,我通过将电压和水压作类比,同时采取水路模拟电路的方法,增强了教学直观性,帮助学生理解电压。在这个基础上再让学生连接电路来进行探究,既练习了电压表的使用,又为学习欧姆定律奠定了基础,一举两得。

二:学生自主探究开放尺度要合情

自主探究教学主张课堂教学开放,但开放的前提是不背离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而且开放的尺度要依据实际的课堂情况,避免出现学生自主探究完全取代教师讲授的情况。教师需要明确学生自主探究仍然需要教师的指导,学生只有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学习才更加具有主动性。如果教师不对学生学习做有效指导,不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完全靠学生自己,学生是很难理解和掌握抽象的物理知识。

例如:教师组织学生探究“浮力的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时,为了突出探究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只进行简单的导入,教师就宣布开始探究,然后整节课始终都是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由于阿基米德原理实验器与课本上介绍的器材有差别,大部分学生不会使用,探究根本无法进行。但就表面看课堂探究气氛非常热闹,好像每个学生都参与了,实际上探究没有任何头绪,学生乱七八糟的动手,结果水洒的到处都是。不但探究结果偏离主题,学生一无所获,而且课堂一片混乱,课堂秩序失控,失去了教学的有效性。

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自主探究,并不是要教师完全撒手不管、置身事外。探究活动不是自由活动,而是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适当的放手让学生去自主探究,最大限度促进学生的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应该强调学生基本知识的掌握过程离不开教师的讲授。否则,就会把学生引入歧途,不仅学生的能力得不到提高,就连最基本的知识也难以掌握。因此把握好学生自主探究的开放尺度,合理的讲授部分基础知识,非但不影响学生自主探究,而且还充实了学生的知识,增强学生自主探究的底气和学习积极性。

三:教师引导要到位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角色,由传统的知识授与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引导他们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充分发挥自主性、积极性和创新性,有效地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实现学习的目标”。周玉仁 教授说过:“凡是学生能够探究的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够思考的决不暗示”。而有些教师盲目追赶潮流,不明白引导的重要性,引导不到位,结果剥夺了学生思考的空间,造成学生思维混乱,这样的探究对于提高课堂效率没有实质性的作用。

例如:在探究“磁什么情况下才会生电”时,通常情况是这样的:

师:(导入)奥斯特实验,让学生逆向思考“磁是否也能生电?”

生:猜想能。

师:提出自主探究课题“磁什么情况下才会生电?”,并先介绍器材。

生:开始探究,先连接电路,接着思考“磁性的强弱是否影响电的生成”。先通过动手实验,然后汇报实验结论。

师:根据学生汇报实验结论,引导学生思考:“匝数很多的线圈是否影响电的生成”生: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动手实验,然后又汇报实验结论。

师:根据学生汇报实验结论,引导学生思考:“当导线沿上、下、左、右、前、后方向运动时,是否会有电产生呢?”。

生:又开始实验。

师:引导学生归纳得出磁生电的条件。

这种自主探究表面上看是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实际上是教师代替了学生提出问题,学生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只是在验证。不用猜想,连实验的设 计都由 老师包办了,学生被牵着鼻子走,不能真正体验到探究的过程和学会自主探究,学生的能力也没有提高。由此可见,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教师适时的引导是非常重要的,是向知识的深层次引导,还是只限于肤浅的表面,要根据学生遇到困难来选择。

例如:在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有哪些”时,有的学生猜想 “物体浸入液体越深,所受浮力越大”,而且探究后仍然得出这个结论。教师不要急于否定学生的结论,先看看学生的探究过程。原来学生做实验时,只研究了物体浸入液体时所受浮力的情况,并没有研究物体完全浸没液体后浮力的变化情况,造成探究结果的片面化。这时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去探究物体浸没的情况,帮助学生走出探究的误区,做出物体没有浸没和完全浸没时两种情况的结论,使其对探究影响浮力大小因素有个完整的认识。

四:避免学生自主探究流于形式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物理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物理的重要方式”。学生的学习首先应该是自主。在“自主”与“探究”的关系中,自主是探究的前提,探究是在自主学习基础上作进一步深化和领悟。目前,在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对学生自主探究缺乏研究和思考,盲目跟风,一味的用自主探究烘托课堂气氛。课堂气氛虽然很活跃,但在这个课堂上,学生能学到什么?体验到什么呢?最终学生还是一无所获,这样的课堂自主探究等于是表演,流于形式。

例如:在探究“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时,教师在演示实验后问:“要使通电导体的运动方向刚好相反,可以通过什么来实现?”,学生马上把导线与电源的正负极交换。教师接着问:“你根据什么这么做?”,学生回答奥斯特实验。

教师再次提问:“还有什么其他操作也能改变通电导体的运动方向?”,学生立刻把磁铁的南北极上下倒置。表面上看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紧跟教师步伐,各个问题都迎刃而解。但透过表面看会发现问题的实质是在整个探究过程中,主要参入的还是资优生;中等生则是听资优生的讲解;学困生则东张西望,置身事外。这样的自主探究活动背离了新课程改革的本意,势必会影响学生个性化的发展,是教师和学生在作秀。

为了避免类似的情况发生,教师应该明确学生自主探究的目的。在探究前组建小组时,成员搭配要合理,以便互相学习和帮助。探究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参与,对敢于独立发言的学生要给予鼓励,并组织学生介绍自己的方法。利用组内交流和小组之间的交流,强化团队精神,引入竞争机制,促使学生对不同的观点提出疑问、进行补充和评价,这样学生就有更多的机会展示认知、扩充认知和放大认知。真正做到不要让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成为课堂教学的陪衬,避免流于形式。

篇6:基于科学探究的初中科学教学思考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核心素养”成为教育热词.从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出发,我们要将学生培养为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那么,对于初中科学学科而言,如何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呢?下面结合“巧妙判断导线首尾”的探究实验谈一些笔者的思考.一、提出探究问题,供给探究器材

1.提出探究问题.学校有一束电缆线,该电缆线内部一共存在同一种颜色的三根导线,导致从黑箱的外侧无法判断哪两端是属于同一根导线的.这一束电缆线相当长,一端在校门口,另外一端在实验室.请大家根据平时课堂上所学,想一想有没有方法将这三根导线的端点进行区分.写出你的探究方案,然后我们一起来评价,看谁的方法巧妙.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的最佳方法是引导学生将学到的科学知识用于探究与解决实际问题.该问题的设计,贴近学生的生活,又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相联系,在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的同时,能使学生感受到科学学习的价值,促使学生养成用科学的思维去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习惯.2.供给探究器材.模拟那束电缆线的黑箱(在黑箱的内部设置三根导线,黑箱的外侧各设置三个接线端),干电池(1节),小灯泡(2只),开关、导线若干.设计意图:通过实验器材的给定,能将实际问题模型化.从提供的器材来看,都是学生熟悉的实验器材,而且操作简便又不失对实际问题的模拟.除了用实验室器材外,还可以引导学生从生活出发,利用生活中的物品自制低成本实验器具进行探究活动,进一步开发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二、定制探究目标,明确评价要点

没有目标的探究势必没有太多的体验度.在明确的探究目标下,向着目标有序推进,不仅能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还能增进学生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并在探究中提高能力.对于具体的探究活动而言,探究目标应围绕着提高学生的能力,让学生经历“提出科学问题→作出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探究实验→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的探究过程.那么,如何评价学生完成探究目标的状况呢?笔者结合探究内容设置评价要点,便于考核与评价学生的探究过程,使学生通过评价来了解自己的探究成效,并对自己的探究活动进行相应的调整.例如,“巧妙判断导线首尾”实验,是一个应用简单电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究性实验.在解决这一问题的实验探究过程中的评价要点,笔者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设置.(1)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能否形成一个正确的电路;能否做出正确的判断;是否符合实际;是否最优方案.(2)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能否按电路图连接成正确的电路;实验操作是否规范,如开关是否先断开;是否体现良好的实验习惯(如是否检查电路,实验完毕是否整理器材等);能否列表格记录实验结果.(3)表达交流与相互合作.能否在实验报告中清楚地表达实验的过程和结果;能否在讨论方案时相互启发;能否在实验中相互协作;能否对实验结果共同分析;能否在汇报交流时相互配合.三、设计探究方案

这是一个黑箱模拟实验.实验设计思路,可以从黑箱到白箱再到黑箱.设计实验方案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①用导线把端点短接,可以同一侧的两个端点或三个端点;②用一只或两只灯泡,如两只灯泡,可以在同侧或异侧;③灯泡与电源可以直接连接和不直接连接,可以在同侧和异侧.1.常见方案的设计.方案1:如图1,用导线连接1和2两端,然后分别在4和5间、4和6间、5和6间串接电源和灯泡,灯泡亮时,3端必定与右侧空端为同一导线的两端.然后用导线把1和3端连接,用同样的方法判断出另一导线的两端.结果与分析:由表1中①②③可知,3和4两端属同一导线;由④⑤⑥可知,2和6两端属同一导线;由⑦⑧⑨可知,1和5两端属同一导线.只要实验操作前6步,就能判断出三根导线的首尾.方案2:把灯泡接在1和2两端,然后分别在4和5间、4和6间、5和6间串接电源和灯泡.当灯泡亮时,3端必定与右侧空端为同一导线的两端.然后把灯泡接在1和3两端,用同样的方法判断出另一导线的两端.结果与分析: 由表2中①②③可知,3和4两端属同一导线;由④⑤⑥可知,2和6两端属同一导线;由⑦⑧⑨可知,1和5两端属同一导线.只要实验操作前6步,就能判断出三根导线的首尾.方案3:将A、B两只灯泡分别接在1和2端与2和3端之间,然后分别在4和5、4和6、5和6两端间接电池.如果两只灯光都亮,就说明灯泡是串联的关系.通过分析判断出2端必定与此时右侧空端为同一导线的两端.如果A灯亮,B灯不亮,就能判断出另一导线的两端.结果与分析:由表3中①可知,2和6两端属同一导线;由②可知,1和5两端属同一导线;由③可知,3和4?啥耸敉?一导线.只要实验操作前2步,就能判断出三根导线的首尾.从学生设计的探究方案来看,学生思维得以充分发散.虽然说可能还有其他的方法,但是学生在小组合作和交流的过程中已经有了尝试的意识,而且有一种方案比选和优化的实践体验.除了方案的比选外,我们还可以将问题进一步拓展和延伸.如,改变探究条件:如果实验器材中有电压表,但没有灯泡,其他实验器材不变,此时如何运用电压表判断电缆线中的导线首尾?又如,改变探究情景: 如果三根导线中其中一根断线,其他实验器材仍不变,此时如何判断电缆线中哪一根导线断路?在问题的引领下,学生进一步探究与思考.四、教学启示与感悟

篇7:初中生物教学探究论文

反思教学顾名思义,是指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实践完成以后,对这一过程进行思考和探究,对自己的教学活动、相关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以及产生的教学结果进行思考,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优势,这样可以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继续发挥教学中的优势,改变教学过程中的缺点和不足。一名优秀的教师离不开教学反思,教学反思充分体现了教师教学的主动性和创新性,反思的内容主要包括教学过程,课堂的整体教学环境以及如何进一步的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综合素养等。所以教学反思越来越成为广大教师应用到的教学方法,成为提高自身能力的重要途径。

二、教学反思的内容

1.反思教学是否达到了教学的目标。

新课标中规定教师要制定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这个教学目标可以是针对教学内容而言,让学生们掌握具有的知识和方法,也可以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而言,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自身的能力。新课标下的教学目的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和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这样的教学目标具有更加广泛、灵活的特点。教师在初中生物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做好生物学科的教学,还要通过在初中生物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灵活的学习方法。当今世界是不断发展的世界,知识更新速度很快,我们就更应该注重对于学生思想价值和情感道德的培养。

2.反思教学是否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

初中阶段的学生个性发展明显,具有鲜明地个性差异,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这种个体差异。一个成功的教育制度,一名成功的教育者是能够在学生个体差异不同的情况下,根据这种不同实现成功教学,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因材施教。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反思,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积极发表不同的观点和看法,注重对学生个体差异的教学。在教学情境的创建和教学方法的应用上都应该体现出对学生个体差异性的尊重,实行多层次、多方式、多角度的生物教。

3.反思教学是否实现了沟通和合作。

一个成功的教学过程是充分交流和沟通的过程,一个成功的教育学家,能够在教学的过程中与受教育者进行平等的沟通和合作,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没有积极有效的沟通就不是一个成功的教学,所以失去沟通和合作的教学是失败的.教学。传统的教学课堂主要是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大大压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初中生物教师应该在教学反思中,实现与学生的充分交流和沟通,在平等的基础上实现师生的有效对话和交流,教师要消除传统师生不平等的地位观念,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与学生展开对话和交流。这样师生之间可以加深理解,减少存在的隔阂。

三、教学反思的运用

教师的教学反思是新课改的客观要求,反思可以使生物教学变的灵活,教学灵活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对知识理解的加深可以看透事物的本质,在了解事物本质的基础上就可以进行创新和发展。教学反思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帮助教师更好的开展教学任务,有利于学生学习生物,使教学方式变的更加灵活多样。教学反思是一个教师思考如何教学、让学生如何学习的过程。

1.用心体会,发现教学中的问题。

教师进行教学反思主要的目的是发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且对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思考,力求在日后的教学过程中避免这样问题的出现,所以说发现问题是教学反思首先注重的。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运用到的教学方法与学生接受程度之间的差异和距离,因为学生的个体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理解能力不同,有的学生可以完全消化,但是有的学生只是一知半解。我国很多的初中生物教学都是采用的大班教学模式,课堂学生人数较多,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能够适应大部分的学生,但是对于一些情况特殊的学生来说并不适用。面对那一部分“特殊”情况的学生,就需要教师应该用心体会他们出现差异的原因和表现,可以在保证整体学生的教学进度的同时,适当兼顾这一部分学生,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课堂表现、情景设置等教学过程,通过反思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师应该注重对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反思和研究,用心发现其中的问题,这样才能在根本上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

2.悉心沟通,尝试改进。

教师在教学反思过程中,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且快速找出存在问题的原因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师生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师生之间如果不进行充分的沟通和交流,即使发现存在的问题,也很难快速找出问题出现的根源,教师在初中生物的教学过程中,不知道学生的诉求和愿望,只是一味地进行教学,这样会压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利于生物教学的开展。例如在学习《人体的呼吸》这一小节时,教师完成了授课,但是学生对于呼吸的过程缺乏形象具体的认识,不理解呼吸作用产生的根源,而且相关的练习题相对于生物课本上的内容来说理解更加费力。这时就需要学生与教师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教师悉心听取学生的问题和建议,把握自己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实现教师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四、总结

总之,教学反思是初中生物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增强自身教学能力的必由之路。教师在反思过程中,发现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且就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和研究,积极开展与学生们之间的交流和对话,明白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困难,改变自己的教学重点,更新教学理念。初中生物教学中加入教学反思可以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创造平等友爱的师生关系,实现新课改的教学目标和满足教学要求。

篇8:初中生物科学探究教学体会

1 改变实验教学方式

1.1 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的弊端

传统实验教学的模式通常是:教师讲述→演示→分析和归纳→记忆→学生实验。即教师根据课本内容确定教学的要求, 框定实验内容、实验仪器、实验方法和实验步骤, 并将实验原理、实验步骤中的每个环节都做详尽解说, 对学生可能出现的操作错误一一予以告诫。然后学生照方抓药, 按部就班, 在设计好的表格中填入几组实验现象和数据。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中, 接受实验方法和操作技能的机械训练。教师教什么和怎么教, 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能力差异、个性特点。虽然这种教学可能会缩短学生获取知识的时间, 但约束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展, 长此以往, 会使学生的创新能力丧失殆尽。所以, 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必须改进。

1.2 探究性的实验教学模式

初中生的一个显著心理特征就是有好奇心、爱动手、学习行为受兴趣的支配程度高, 这是初中学生所具有的一种积极向上、长知识的内驱力, 探究性实验完全能满足学生的这种心理需求。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实验, 增加学生的动手、动脑机会, 促使学生的感知与思维相结合, 让学生进行发现性学习和体验性学习, 在实验过程中实现创新, 提高创新能力。

2 改进实验设计,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1 变演示实验的“看”为“演”, 让学生在积极参与中展示创新

传统的演示实验教学师生之间扮演着“演”与“看”的角色, 缺乏对知识深入引导和研讨, 忽略了学生主体思维动机的激发, 当然也就很难激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再说, 通过观看演示实验得出教学的结论在教师看来“很显然”, 而对学生来说却“很茫然”。如能将一些演示实验教法进行改进, 让学生去自主探索, 经过分析、讨论, 透过现象看本质, 则会从中悟出很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例如在“阿基米德定律”教学中, 教师先让学生进行猜想“影响物体浮力大小的因素有哪些?”这时学生会猜想可能与物体的形状、物体的密度、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物体浸入液体中的深度、液体的密度等因素有关, 然后让学生根据猜想提出实验方案, 教师为其提供所需的实验器材, 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演示给同学们看, 并请同学们来评价。这种表演性演示实验将学生从观看者转化为表演者、评判者,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主动参与的热情打开了脑海中探究思维的闸门, 能充分展示学生创新的才能。

2.2 设问引导, 让学生在做中学习创新

创造条件, 积极开展随堂实验, 能为实验教学提供更广阔的活动空间和思维空间, 我们把课本中的一些实验设计为随堂探索性实验, 这样既可以极大地激发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探索与创新欲望, 使之达到不同层次的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 让学生自己在实验探索过程中动手、动脑, 锻炼和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3 积极开发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新实验

利用身边的器材, 开发一些和教学内容密切相关但又不拘泥于课本的新实验, 使实验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不仅能满足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 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知识迁移能力, 可让他们真正地懂得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科学知识既有趣又有用。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获得锻炼, 在知识应用的过程中得到提高。

例如在学习了气体的压强与流速关系以后, 指导学生用吸管 (麦秆) 做一个“吹不走的碗豆”实验, 用竹片做一个会飞升的“竹蜻蜓” (如图1) 。利用这些取材容易, 制作简单, 操作方便, 原理直观的课外小实验, 既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概念、规律的理解。又能让学生在动手做的过程中体验实验创新的乐趣。

4 探究性实验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

首先, 在实验探究的教学中我们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 而是带领学生走向知识, 课堂教学的任务不是把已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而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使他们学会学习, 并能终生保持自主学习, 自主探究的兴趣。这种教学模式因为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 有时会影响原来的教学计划, 这是正常的, 特别在开始阶段, 学生还未适应这种教学模式, 同样会影响原来的教学计划, 因此, 教师要做好统筹安排。

其次, 营造和谐氛围是实验探究教学的基础。要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始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对每个学生都寄予成功的希望, 对学生的表现多做鼓励性评价, 公平给予每个学生以成功的机会。积极创设一个宽松的情境, 努力营造一个和谐的氛围。让每位学生以开放的心态将思维发散开来, 大胆发表对问题的看法, 相互释难答疑, 相互启发补充, 充分发挥所思所想, 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其三, 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 老师要积极发挥主导作用, 既不能包办代替, 也不能放任自流。驾驭好课堂, 起好引导作用是我们教师的责任。学生学习的分组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基础的差异做好组织调配工作, 可以在学生自愿组合的基础上由学习较好的同学任组长, 让能力较强的同学均匀分布在各组内。这样有利于学生的讨论和交流, 既有利于能力较差的学生的学习, 也锻炼了优生的各种能力, 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

实验探究教学, 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我发现学习以及和同学合作切磋、协同学习的机会。与传统的实验教学形式相比它有着更为鲜明的探索感悟、实践体验的创新性特点。只要我们一如既往地在更深、更广的层面继续开展实验教学方面的研究, 一定能走出一条有自己特色的实验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王耀村.初中科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6.

[2]励兰英.初中科学探究性教学案例.宁波:宁波出版社, 2004.

篇9:初中生物科学探究教学体会

【关键词】初中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策略

《科学课程标准》提出,科学教育要以培养孩子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让学生亲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这使我们长期以来所形成的自然课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受到了严峻的考验,纵观现在的科学课教学,最大的转变就是科学学习由验证活动为主转变为积极探究为主,科学探究活动既是学习科学的方式,又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和内容。它不仅可以使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还可以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分析了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转变教学观念,以新课程的理念指导和改进科学教学,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探究学习机会,使他们能够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真正体验到科学学习的乐趣,自主获取科学知识,提高能力,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

一、激发探究兴趣,培养学生探究欲望

兴趣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还能启迪学生的智慧。缺少了兴趣就等于缺少了主动学习动力,学生的兴趣越强烈,他们的求知欲望也就越强烈,思维也会随之越活跃。所以,激发学生对事物的观察兴趣是培养学生探究的前提。例如,我们教学摩擦力的内容时,老师提问:我们的手为什么能抓住东西?自行车的轮胎、鞋底的表面为什么要有凹凸不平的花纹?学生对这些现象已司空见惯,然而,要他们说出个所以然来却并非易事。因此,通过教师的提问,学生的思维机器迅速被開启,从而使他们对学习本课的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积极地投入到探究活动之中。如果老师只是简单地说理,告知答案,就可能失去一次次训练学生思维的良好时机。

二、引导学生质疑,培养学生探究精神

例如,我们在教学“热传递”的有关内容时,可用下面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教师把热水倒入不锈钢杯中,让学生摸一摸杯壁与杯炳,问: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学生很快作出回应:盛有热水的杯子杯壁为什么也是热的?热是怎样传到杯炳上的? 这样自然打开了研究的大门,揭示了本课要研究的问题,然后再鼓励学生根据所提供的材料提出问题。只要给学生一些实践活动时间,学生就会提出许多问题。如有学生可能会问:是不是所有固体材料都有热传递的本领?金属材料铜、铁、铝热传导的本领一样吗?在概括了固体具有热传递的性质后再问:你还有什么问题可以提出来供大家研究?有的学生问:液体、气体是不是也有热传递的本领?当然,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不是新发现或创新,但对学生而言都是值得探究的新事物,是进一步探究的开始。

三、鼓励学生实践,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在影响学生认识水平的因素中,占有相当重要地位的是社会因素。虽然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和家庭中度过,接触社会的时间较少,但在与社会接触的短暂时间里,他们耳闻目睹到的信息,远远超过在学校和家庭中所见。科学教材中有一部分和社会生活相联系的知识,在教学时可让学生亲自置身于社会生活中收集第一手材料,然后在课堂上和他们一起探究 整理材料,通过这种方法让他们在知识获取量大大增加的同时,也开阔了他们的眼界,提高了他们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过程就是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

例如,在让学生认识昆虫时,课前老师布置孩子们到田野中去找蚂蚁的家,观察蚂蚁爱吃什么,怎样找食物。然后,让学生将自己观察到的情况记录下来,再用昆虫盒带回几只蚂蚁用作上课时观察。课堂上,让孩子们自己想办法看清楚小蚂蚁的身体结构,经过认真观察讨论后,请几个同学在黑板上画出蚂蚁简图,并标出各部位名称 接着让学生分组逗小蚂蚁玩,继续探究 讨论,提出自己想探究的问题,孩子们在讨论中增加了对蚂蚁的生活习性的了解。有的学生从资料上知道小蚂蚁可搬比自己重 200倍的东西;有的学生观察到蚂蚁是群居,同巢的蚂蚁很团结,不同巢的蚂蚁在一起会打架。孩子们还提出了一些新的问题,我就布置孩子们课后将小蚂蚁送回家,继续观察。这样,通过鼓励学生进行生活实践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动手动脑的习惯,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四、感受探究成果,巩固学生探究兴趣

在学生实验探究过程中,进行适时的激励,让学生充分感受成功的喜悦,可以促使其保持良好的心态,使其进入一个良性的循环中例如,在教学简单电路的内容时,教师为每组学生提供小灯泡、电池和电线若干,先让学生想办法把灯泡接亮,不管怎样接都行 学生都跃跃欲试,不一会儿,有的学生成功使灯泡点亮,教室里顿时沸腾起来。这时,教师进行适时激励,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并拿出几个有代表性的电路,放在投影仪上让学生观察特点,通过启发,学生们很快就会发现点亮灯泡的规律。明白了这一点,学生们再有目的地进行电路连接,一般都可以顺利地使灯泡发光,并能判断哪些线路不能发光,巩固了学生的探究兴趣。

篇10:初中生物教学探究论文

观察能力不只是用眼睛去看,如果只单纯地用眼睛看,获得的知识具有片而性,不但不能总览观察对象的全局,而且不利于生活、学习习惯的培养。因此,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至关重要。

1.综合全面的观察

指导学生“先整体,后局部”进行全方位的观察,平时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有意识地让学生掌握综合全而的观察方法,从而更好地掌握生物知识以及实验过程。例如:“植物根的生长”内容中观察植物根尖的结构,先用肉眼观察植物的根和根毛,掌握根尖的位置及形态,然后选用放大镜或显微镜观察根尖的结构,直观地认识根冠、伸长区、分生区、成熟区的位置和形态进而掌握各区的细胞结构特点学生在进行“局部”观察时要仔细地观察,发现其最本质的特点,并对各结构内容之间的差异性进行比较,从而更深刻地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再如,在组织学生观察根尖结构的实验中,让学生观察根毛的形态结构,同时向学生提问,根毛是成熟区表皮细胞向外凸起形成的,对于成熟区来说有什么作用?进而通过观察和思考了解到根毛能增大成熟区的吸收而积。

2.反复观察

无论是对书本知识的学习还是实验操作,反复多次的观察更能保证观察内容的准确性和客观性。反复观察不但能够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学习生物的方法,也能更深入地了解、掌握生物学知识。同时,由于生物是不断更新发展的,因此更应该根据不同时段生物的变化进行重复观察,进而更深刻地了解知识内容的本质。

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如今的课堂上,学生更多的是对书本知识的学习,缺少通过实践来验证、改进的过程。而知识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掌握、牢记,将在课堂上所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的实践才是生物学习的精髓所在。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尽量放手,让学生能够积极地动脑、亲手获取知识。在课堂上,教师要多设置情景、问题,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空间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亲身体验知识的获取和运用。例如,“观察小鱼尾鳍血液流动”实验中学生要亲手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通过观察血液在小鱼尾鳍流动的情况,思考血液在人体血管中的流动方向是否相同。在实验后,让学生将小鱼放生,进而教导学生要真爱生命、保护小动物。在课堂上,教师要尽量将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生物知识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同时还能感受到人和自然的密切联系和发展规律。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参与到知识的获取和应用当中,从而更深刻地理解知识,激发自己的潜能和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鼻腔内部结构时,结合生活实际设置问题“生活中用口呼吸和用鼻呼吸哪个卫生?为什么叩;在学习呼吸道结构时设置问题“为什么生活中不能随地吐痰叩这些问题都是与生活联系紧密的,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还能了解生活中的一些小常识。

三、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随着生物学课程标准的不断变革和提升,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成为当前教学中关注的核心问题。在初中阶段,应激发学生对生活现象和新生事物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去追求新知识、探讨新问题,从科学角度发现其本质并进行探究和解决。

1.开发创新潜能

教师应意识到,每一位学生身上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创新潜能。在课堂上要避免“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要针对全体学生,转变思路,采取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实验探究等多元化教学方式,加强学生个性培养,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2.实施创新教学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知识基础和学习规律,实施创新教学,全而且有针对性地探索出有效的教学模式和途径。

(1)构建和谐、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在当今社会,学生学习负担越来越重,学习方法更多地侧重于死记硬背或是题海战术。而这种负担、压力会给学生带来内心的压抑、焦虑的情绪。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给予学生更多鼓励,深入学生的内心,了解学生的想法,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在课堂上,让学生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这样学生头脑才会清醒,思路才会清晰,学习效率也就更高。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信心。

在创新的教学模式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关键所在。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在乐中学,让学生愿意学。此外,教师要尽量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渴望。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能从自己的兴趣选择中得到更快更好地提高和发展。例如:在学习植物细胞结构时,让学生亲自动手制取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标本,并运用显微镜观察实验结果,这样学生就会对实验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还能收获并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通过自身努力获取的知识不但牢固,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增强学习的主动性。有了信心和好奇心,学生会更加乐于思考、发现问题,并坚持不懈地去努力。

四、总结

篇11:初中生物教学自主性探究论文

一、以“学生自主探究”模式展开生物教学

受应试教育思想以及传统教学模式的双重影响,部分初中生物教师往往会把学生单纯地看做储存知识的“容器”。因此,在课堂上更倾向于将知识简单、粗暴地强塞给学生,对于学生的主观感受和个体意识却视而不见甚至刻意的忽略。这不但严重违背了《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所提倡的“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这一先进理念,同时对学生学习初中生物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也是一个沉重的打击,更谈不上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质量了。《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对此教学模式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另外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学生自主探究”教学模式。“学生自主探究”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最大的区别在于它不但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特征,将以往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转为积极、主动获取知识的状态,更重要的是在此过程中还可以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自主实践的水平与能力,对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来说具有非常明显的积极作用。于是,我积极的将“学生自主探究”这一教学模式充分融入自身的教学实践当中,并且取得了极为不错的教学效果。比如,在学习“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这部分内容时,我没有像以往那样直接将“生物圈很重要“”我们应该竭尽全力保护身边的各种生物,进而逐步构建起和谐的生态系统”之类的知识死板地灌输给学生,而是要求学生在自由分组的基础之上仔细搜集有关生物圈的各种资料。

如下,即为学生经过认真观察与思考之后得出的结论:1.农田系统为我们的日常生活提供所必需的食物以及食品,没有农田系统的话,我想我们人类连最基本的生活需求都不能满足,因此,农田系统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2.无论是学习、工作还是日常的行为生活,我们都离不开淡水资源,淡水生态系统与我们每个人都密不可分。3.我们经常在电视上看到土地荒漠化或者水土流失引发的环境危机,这表明森林和草原等生物系统也是非常重要、不可缺少的。4.经过对资料的搜集与整理,我们小组发现,生态系统不仅仅包括这几个方面,还包括其他多方面的内容,如,海洋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以及城市生态系统等等,它们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也是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及意义的,因此,我们不能将生态系统片面的拆解与分离,而应该在全面分析的基础之上,正确认识到它的意义。……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堂上进行着充分的沟通,这不但有利于他们加深对“生态系统”这一概念的深刻认识与理解;关键还在于通过自主讨论与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进一步锻炼了他们搜集信息、处理信息以及自主解决问题、多渠道获取新知识的水平与能力,有利于满足他们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更高需要。

二、教师应积极采取措施激发学生学习初中生物的`学习兴趣

上一篇:秘书的职业规划下一篇:公司开展元旦晚会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