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人小组合作学习初探

2024-05-03

六人小组合作学习初探(精选8篇)

篇1:六人小组合作学习初探

大班幼儿小组合作学习初探

内容摘要:从八十年代开始,小组合作学习渐渐成为我国教学理论和实践领域所研究的对象。如今,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新型的学习方法已广泛在小学中运用。那么,如何让小组合作学习在幼儿园也发挥它独特的魅力呢?本文结合我自身的教学实践对小组合作学习方法在大班幼儿中的运用进行了初步的探索研究,并试图找出小组合作学习在幼儿园大班教学中的最佳运用方法。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

大班幼儿

合作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为了实现共同目标而自愿结合在一起,通过相互之间的配合与协调而实现共同目标,最终个人利益也获得满足的一种社会交往活动。而合作学习则指的是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方式。

在幼儿园大班,我们经常会看到各种形式的小组合作形式,这些小组合作学习常在两种情况下发起:一种是幼儿自发的小组合作学习。如有孩子从家中带来一本图书,几名对此有兴趣的幼儿会围拢在一起讨论书的内容或书中的某个情节。又如区域活动中投放的材料引发了孩子们的兴趣,他们也会自发的在一起探索操作方法或合作分工解决一些问题。另一种情况是在教师引导下的小组合作学习,如在老师的要求下,孩子们分成几个小组讨论活动中某个问题的认识和答案;或者是让几个人一起进行科学小实验的探索合作;再或者是幼儿以小组为单位,集体创作一幅图画作品等„„但是我们有时会发现这些小组合作学习形式的效果并不太好。要么是幼儿没有学习情绪,合作出现冷场;要么就是孩子们各自自己做自己的事,自己说自己的话,互相没有合作,谁也不听谁;再或者是幼儿在活动中兴奋过度闹成一片,使合作学习成为一种形式、一种点缀,而缺少了实效。为何会出现以上种种情况,可能是小组合作学习这一学习方式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以下问题:

A、幼儿能力的强弱差异,挫伤幼儿合作的积极性。

B、幼儿缺乏必要的人际交流和小组合作技能。

C、幼儿相互间的兴趣差异,使合作出现矛盾。

D、教师的指导误区,使合作有形式而无实质。

针对以上问题我以我们大班幼儿为研究对象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探索、实践,目的在于正确认识上述这些问题后,对症下药,寻求有效对策。

对策一:合理的组合方式,促进小组合作的开展。

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要做到科学分组。首先在观察的基础上,教师应根据幼儿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心理素质等不同特点进行评定,然后按照一定的组合方式搭配成若干学习小组。常用的组合方式可有以下几种:

一、根据兴趣不同分组,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

我根据幼儿的兴趣、意愿开展了一系列的探索型主题活动。每当活动开始,幼儿自由结伴,根据兴趣、爱好,自由选择活动内容,主动性、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如在进行“小手拍拍”的主题活动中,有的幼儿喜欢研究指纹,他们用放大镜比较着自己和同伴的指纹,从而发现了每个人的指纹都是不同的道理。有的幼儿喜欢用自己的小手来进行绘画活动,他们时而将五指并拢变出了仙人掌,时而将五指分开变成了孔雀、小娃娃的头发等等。在探索活动中,我看到孩子们的主动性、积极性高涨了,他们运用表征语言,共同建构知识网络。幼小心灵对大自然、对科学的好奇、好问和探究的兴趣提高了,从而解决幼儿因兴趣不同而产生的矛盾,取得了极好的教学效果。

二、根据性格差异分组,促进幼儿的个性发展。

孩子与孩子之间存在着完全不同的个性特点,有的幼儿性格谨慎仔细,有的幼儿性格大胆勇敢。个性、气质的某些因素也会对人的活动、人的发展产生影响。因此我们可在教学活动中根据幼儿性格分组,把性格相似的幼儿结合在一起,针对幼儿不同的气质类型,因材施教,促进其个性化的发展。

三、根据能力强弱分组,充分发挥每位幼儿的潜能。

每位幼儿在理解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上都有差异,如果同组幼儿在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差异很大,便不利于合作行为的开展,因此在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可以将幼儿根据能力的强弱分为若干小组进行教学活动,从而解决能力强的孩子“一手包办”,能力弱的孩子“插不上手”的状况。让每个幼儿都有成功感,体验愉快的情绪。

对策二:为幼儿创造合作的机会,习得必需的合作技能。

小组合作学习要求小组内的成员既要努力做好自己份内的事,又要通力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然而孩子们的交往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不断学习逐步发展的。

一、创设情景,为小组合作提供条件。

教师应尊重幼儿的成长需要,关注幼儿生活情景、生活经验,多提供幼儿合作学习的机会。如积极开展建构游戏,促使幼儿必须共同商量、友好合作、互相配合,从而使游戏能顺利进行下去;再如传统教育活动中的《搬家》、《蚂蚁搬豆》、《三只蝴蝶》等让幼儿在参与有益活动的同时感受相互间合作互助的氛围;又如体育活动中的小组竞赛、日常生活中的互系鞋带、互扣纽扣以及主题墙饰中的“朋友树”、“人体模型”等内容布置,都可以为幼儿提供大量的学习与实践合作的机会。作为教师,既不要放过每一次让幼儿合作的机会,同时还要有意识地为幼儿创造、提供合作的机会。

二、掌握方法,为小组合作奠定基础。

幼儿在小组合作时要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这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更是人际交往必备的素质。只顾表达自己的意见,不会倾听他人的评价,唯我独尊,是现在孩子的通病。因此,教师要通过引导让孩子在互相尊重中把合作搞得更加融洽。比如,幼儿在玩角色游戏前,大家一起商量,分工合作;当玩具或游戏材料不够用时,可相互谦让、轮流或共同使用;当同伴遇到困难时,要主动用动作、语言去帮助他;当自己遇到困难、一人无法解决时,可以主动找同伴协助等等。通过这些具体的合作情景,幼儿逐渐习得合作的策略,在合作中学会尊重对方,理解对方,从而学会合作。

对策三:实施有效的组织,发挥教师的作用。

在合作学习中,由于有的幼儿反应较慢,表达跟不上节奏,羞于开口,久而久之,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就降低了,要改变这种现象,教师的作用尤为重要。这时,教师应成为一个真正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一、教师要承认和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避免用划一的标准评价不同的幼儿,对那些弱势幼儿的要求不可一步到位,要坚持循序渐进,对每个小组进行分层指导。在引导幼儿合作学习过程中要因题而异,通过巧妙的诱导,用多种方式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二、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给那些平时不善言谈的幼儿留有独立思考、大胆发言的时间与空间,保证每一位幼儿都有表达自己看法的机会。

三、可尝试实行轮流组长制。在每个小组内轮流推选一名小组长。组长负责小组内材料的收集、讨论问题后的交流工作等,让每个幼儿都有锻炼的机会,从而积极参与小组合作活动。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实践探究,我发现班上孩子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激发,相互间的交往能力也得到了更大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一、小组合作学习让幼儿学会了理解别人的意思,学会了关爱

“秋游中的分享”活动中带什么小零食引起了孩子们的争论。有的同伴不同意别人提出 的零食,在给予充足商量的时间仍没有结果时,我介入了,鼓励幼儿大胆地将自己的想法都说出来,引导幼儿先别否定别人,听听别人的想法。原来不同意带桔子的幼儿认为桔子火气大,医生建议少吃,听了她的话语孩子们安静了,原先不同观点的那位马上也说“对对,我爸爸也这样说的,少吃”。结果他们选择带蜜柚,蜜柚是清火的。我顺势引导那位提出不同意见的幼儿当场对大家说了谢谢,使他体验到自己关爱别人后的回报。这样的交流使幼儿听到了同伴的想法,发现不一样的意见有时也是很有道理的,懂得了倾听的重要性,帮助幼儿逐步摆脱自我为中心的思维倾向。这次分享活动后家长纷纷提到自己的孩子在准备食物时说的最多的是“这是我们小组喜欢的,我是为大家准备的。”小组合作赋予常规的秋游活动更有价值和意义了。在此后的几次活动中我们还进行了说说我们小组好的活动,让越来越多的幼儿想到了别人的好,对自己的关心。当然有的幼儿还听到了别人对自己的希望。

二、小组合作学习推进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在主题活动“秋天”生成的活动“幼儿园里的树”中,我利用散步时间带着孩子们去操场看看找找哪些是自己认识的树,互相说说,然后孩子们很快就选出了几棵最喜爱最想了解的树(松树,柳树,棕榈树),并决定分组进一步开展深入研究。

集体交流的时间到了,松树组首先亮相,在小组同伴彼此加油声中,源源以小海报的形式向大家介绍了松树的生长特点、生活习性,以及形容松树的一些成语,小组成员相互补充。

柳树组没有直接告诉别组自己研究的树的名称,而是以猜谜语的形式考考别组的朋友,这种形式很新鲜,一问,原来是家长出的主意,孩子的积极性感染了家长。介绍中他们特地提到了自己小组用小手来测量的过程,用他们的话说是“哈巴”。活动现场我让他们现场演示了“哈巴”这环节。别组的幼儿也纷纷试验,把“哈巴”放在了卷尺上,测得了准确的答案,然后又用那卷尺去实地测量验证。因为用小手来做测量工具是个别幼儿、一个小组的经验,实地演示生生互动,使别组的孩子获得了经验。在别组幼儿拍手赞扬声中该组的孩子也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棕榈树组的幼儿把自己了解到的知识大胆采用提问的方式来考考同伴,问问答答使活动气氛变得活跃起来,他们毫不示弱介绍自己的测量方式是与众不同的先用长纸条围在树上做记号,然后借用十厘米的那种直尺十厘米折一下,十厘米折一下,最后加起来得出答案的过程。我引导孩子们说这个方法与别的小组一样吗?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孩子们说“与众不同、独一无二”)把语言的要求有机地整合在其中了。

三、小组合作学习增强了幼儿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还是在研究“幼儿园里的树”的活动中,松树组的幼儿特别提到他们小组在研究时发现松树上有一种黏液,但说不上来是什么东西。大家一起讨论究竟是什么?但到最后都没有答案,于是小组成员决定回家再找资料,最后解决难题。此时我及时肯定了松树组发现问题能主动去研究调查,寻找答案,这是非常可贵的。此时我的作用既是肯定松树组,也是激励其他小组去学习借鉴。松树组的研究展示在朗诵儿歌“学做勇敢的小松树”中结束了,此时研究棕榈树的蓝蓝拿出了他们组的秘密武器——松果,提出了问题“这是什么?你们怎么没说到?”松果的出现让所有的小朋友再一次讨论开了,有的说是松树上的,有的不肯定,因为收集到的资料里没有这内容,幼儿园也没有看见过,最后松树组的一句“我们再去找找资料研究研究”表达出此组孩子极强的探究欲望。我想活动的最终目的已经达到了。

四、小组合作学习为个别弱势幼儿找到了亲近的发展台阶

个别弱势幼儿在整个集体面前很难找到展示自己的舞台,而小组合作学习恰恰为这部分幼儿提供了一个发展的台阶。在宽松的小组环境中,这些能力相对较弱的幼儿能轻松地展现自己,哪怕是说错也没关系,他可以在同伴的帮助下获得成功的体验,一旦他有小小的亮点,老师同伴则马上会给予肯定,当然这是需要老师循循善诱的。在无数次的成功体验中,我发现我们的孩子喜欢小组合作学习活动。

一年的实践使我发现在幼儿园大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能让幼儿进入社会竞争合作的最初体验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让自我为中心的幼儿懂得要遵守集体的规则,要尊重别人的想法;让缺乏自信的幼儿在宽松的环境中增强信心;让强势的幼儿学习宽容。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激发了幼儿的集体荣誉感,能积极为自己的小组出力加油,同时也激发了幼儿对周围的新鲜事物感兴趣,愿意探究其中的奥秘。小组活动促进了幼儿各方面能力的提高。

参考资料:

张兴旺:2002 《语言教学与研究》

刘洪武:2003 “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与探索” 吴永远:2004 《合作课题的研究意义》

吴永远:2004 《小组合作学习两种新策略的研究》 范 峥:2006 《构建有效的小组合作方式》

篇2:六人小组合作学习初探

敦化市教师进修学校 高万清

在大石头镇中学工作期间,与教师共同探索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学习方式,通过探索部分教师教学方式发生了较大转变。整个学校形成了学理论、研教法的良好风气,在学生当中出现了 “比、学、赶、帮、超”的喜人景象,有些学科的成绩明显提高。调到敦化市进修学校之后,走遍了全市各初中,看到很多学校都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索,为了促进全市推行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学习方式,将各校的成功经验汇总如下。

一、齐心协力搞好小组建设

小组建设是合作探究的基础,班主任应该同科任教师共同商讨组建本班的学习小组。

(一)小组划分的原则

1、异质互助原则:教师应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等差异进行分组,把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这样分组有利于学生间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

2、实力相当原则:每个学习小组各种类型的学生人数相当,成绩大致相同,有利于展开竞争。

3、有利交流原则:小组人数要合理,一般以4—6人为宜。人数太多会降低学生个体的活动量,不利于个人才能的充分展示,人数太少缺乏不同类型学生的相互补充,也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互助。

4、动态平衡原则:小组合作学习运行一段时间后,应对各小组的表现及成绩进行阶段总结,然后对不合理因素要进行调整;进行小组之间成员的调整,使其实力均衡;进行小组内角色的调换,可以改变学生在小组中长期形成的地位,即有的学生始终处于控制地位,有的学生始终处于从属地位,给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

(二)对小组成员合理分工,明确职责。

小组内应设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等不同角色。小组长应选有

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合作意识的学生担任。小组长的主要职责是对本组成员进行分工,组织全组人员有序地开展讨论交流、动手操作、探究活动。还可以设置学科组长和其他方面的负责人,一是为了减轻组长的负担,二是让更多的学生得到锻炼。记录员的职责是将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记录下来。应该鼓励学习积极性较低、成绩较差的同学担任汇报员,促使他们参与合作,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职责是将本组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后在全班进行交流汇报。教师应帮助小组长根据不同活动的需要随时进行角色的调换,并要求小组成员既要积极承担个人责任,又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发挥团队精神,有效地完成小组学习任务。

(三)加强小组长的培养

1、加强对小组长的思想教育,提高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知道

送人玫瑰手留余香的道理,让他们认识到组织小组学习对本人成长的作用,为他们树立长远目标,激发他们干好本职工作的内驱力;同时,设立对小组长的评比表彰项目,为他们树立短期目标,调动他们的积

极性。

2、定期召开小组长会议,教给小组长管理学生的方法。通过开

会及时了解各小组存在的问题,给小组长出谋划策,帮助解决疑难问题。如:教给他对组员进行合理而简单的分工;不同层次的问题指定不同水平的学生回答。教给组长讲题的方法与技巧,提高讲题的效率。教给组长在交流过程中进行灵活协调,当出现意见分歧时,组长应问个为什么,请组员说出理由;当出现冷场现象时,组长应带头先发言,起表率作用。教给组长善于收集组员在交流中对同一道题目所作出的不同解答,组长要归纳组员的学习成果,并且负责把本组学习的成果去粗取精。

3、适时更换小组长。当有新的同学符合条件时,就要更换原有的组长,也可以实行组长竞选制,培养每一个学生的组织能力,产生

多位组织者,提高学生的团体协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交流能力。

二、努力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

有些班级虽然已经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但效率不高,原因有二。

一是小组交流的方法不合理,二是老师选择的问题不科学,所以提出一下意见。

(一)教会学生按照流程进行合作学习。

学习过程一般按照“独立思考---小组讨论---汇报交流---产生

新的问题”的流程完成。在得到老师提出的问题后,每个学生首先得独立思考,尽量自己解决所有问题,避免小组交流时“人云亦云”、盲目从众,并且把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标记下来,提供给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时积极参与、踊跃发言、认真倾听,并且按照分工完成自己的职责;小组汇报时,除了汇报通过小组交流解决的问题,还要把没有解决的问题提供给老师;最后由其他组回答或由老师解决。在讨论每个问题时,应该按照以下程序进行:这个问题应该怎么想?为什么这么想?还有别的思路吗?那种最简捷?促使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培养精益求精的良好习惯。

(二)精心设计问题,提高小组交流的效率。

任课教师应该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在课前精心设计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并通过恰当方式明确的呈现给学生。如果问题过简,就会让讨论流于形式,如果过难,小组无法解决,浪费时间。

(三)充分调动差生的积极性

根据能力恰当分工,让差生为小组承担一定的工作,增强其责任感及集体荣誉感;对差生的每一个向好转变,及时表扬鼓励,让其尝试成功,树立信心;对其薄弱学科指定专人负责,帮助提高。

三、及时评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对小组学习的过程和结果及时进行评价,可以帮助学生及时改正错误,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还能调动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让学生互帮互助,全员参与,杜绝小组合作学习中的看客。在评价过程中要遵循以下原则。

1、公正合理的原则:评价的方法和标准对各组应该努力做到公平公正;对小组的评价应由学校、班主任、科任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以求评价范围尽可能全面周到,以利小组成员发挥各自的优势为本组

争光。

2、促进发展的原则:评价的目的在于激发和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所以,在量化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其他工作时,对分数应该多加少减,防止产生抵触情绪。评价过程中,应给后进生和后进小组提供优先发言权,创造赶超先进的机会,调动积极性;对学习小组的评价应突出过程和成绩提高的幅度,不能只关注成绩的绝对高低。

篇3:小组合作学习初探

一、指导和训练学生, 让学生学会合作技巧

在指导学生小组内如何合作时, 我首先采用的是正面指导的方法。比如:在小组展示时, 老师针对组内成员如何分工, 如何提高参与量, 常见题型展示时的合作等方面亲自指导。另外, 我还采用了强化训练的方法, 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初期, 常常布置一些集体性作业, 迫使组内成员不得不运用合作技巧来解决问题, 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二、有效组织、及时引导与适时调控, 不使小组合作流于形式

在最初的实践中, 我发现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出现以下几种情况:一是个别学生小组讨论时不积极, 合作与自己无关;二是讨论时抓不住关键, 看着热闹, 实质上没升华出有价值的东西;三是遇到困难时冷场。所以, 我认为在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时, 老师一定要有效地组织, 及时地引导, 适时地调控。比如课前提供预习提纲;课上学生遇到困难及时引导点拨;课下适时变换评价方案, 激发学生合作愿望, 营造一种以中等生为大众力量、优等生点睛升华、差等生积极参与的合作氛围, 使组内建立起真正的合作而不是流于形式的作秀课。

三、建立评价机制, 调动学生合作积极性

受传统教育模式与学习方式的影响, 我在刚开始实施学生合作学习时, 学生合作愿望不强烈, 我就在班内采取了以每节课参与量累计相加的方法来评价每个学生, 几天后学生积极性提高了, 课上同学们争先抢答。可是不久却又发现, 课堂成了好学生的课堂, 中差生抢不着机会。于是, 我又制订了以算组内学生人数参与率的方法来评价组与组, 形成组与组之间的竞争, 促使学生必须合作。于是, 生与生之间, 组与组之间两种方案配合使用, 相得益彰, 效果颇佳。

另外长期使用一种激励方法, 学生容易失去兴趣, 热情渐退, 所以我们还要不断变化激励方法, 如加分、升级、发奖、评优等, 花样百变, 不断激励学生的合作学习兴趣。

总之, 在倡导和谐社会、以人为本的今天, 积极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意义非凡, 我们每一位21世纪的老师都要有所作为, 并为之探索!

篇4:小组合作学习初探

我们班共有56名学生,我总体实行大班“小班化”管理,将其划分为旗鼓相当的两个大组。每个大组选择思想品质好、学习成绩拔尖、具有专长、有一定组织能力,在同学中有一定威信的学生作为固定的大组长,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平时,一些简单的问题就由大组长全面负责。每个大组的成员按综合评定给他们一一编订学号。按“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将每个大组又分7个小组。制订好切合我班实际的小组合作学习公约及评分规则和评分表,没有特殊情况,每一周小组总分评比一次,评出小组第一名和第二名,予以奖励。倒数第一名和第二名的小组,予以惩罚。每一学月大组总分评比一次,差的一组的被罚物品奖励给好的一组。

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提高教学监管力度。因为一个人的能力和思维方法是有限的,一个老师在教学的时候要面对几十个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和管理上就会出现很多漏洞,很多细节的地方我们不能及时注意,尤其是在平时的作业方面,学生有很多时候为了省事就不去思考,不能够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实际知识掌握能力。在进行课文背诵上,老师是不能进行逐一检查的,很多学生就会钻空子,对老师完成的任务不重视。当我们进行分组教学的时候,开展“二关”互检互助的合作学习活动:第一关是本组组长关;第二关是别组的组长。一个小组长就相当于小老师,可以及时地监督小组成员学习,可以对学生的学习任务进行及时的抽查,这样就保证了每个学生都能够去认真学习,为了能够顺利地完成抽查,学生就会主动进行学习。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我们在进行平时教学的时候每个班级都会有几个不是很主动的学生,上课的时候学生喜欢开小差,喜欢玩东西。在进行小组合作教学以后,当老师布置了一道题,小组长可以监督做题情况,有不理解的大家可以进行讨论,可以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在小组讨论的时候学生会很主动地进行思考。老师可以统计学生出现的问题,并统一起来进行回答,这样不但可以提高教学效率,还可以培养学生思考的能力,学生在进行思考的时候会有很大的进步,在老师的鼓励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进一步地提高,那么学习成绩也会提高。

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我们要提高教学效率,不断地进行方法的优化。我们在进行新课程建设的时候,要不断加入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教师提出的任务和问题单独让一个学生来做,会很浪费时间,而且思维还有很大的局限性,如果开展小组讨论的话,效果就会有所不同,可以调动学生思维活跃性。我们要在合作学习当中让学生进行方法的掌握,通过学习方法的交流,在对比中可以找到合适自己的方法,这样学生就能够取长补短,完善自己的学习方法。

总之,在进行合作学习的时候,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这样学生可以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让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得到增强。

参考文献:

篇5:初中英语小组合作学习实践初探

内容提要:本文介绍了初中英语小组合作学习积极作用,小组合作学习在英语教学中的优点,如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合作精神、团队意识,提高协作能力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初中英语,小组合作,自主学习,团队精神。

一、合作学习的含义与特征。

1.含义:小组合作,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小组为形式,学生通过分工合作共同达成学习目的,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一种教学策略。小组合作学习是与“个体学习”相对应的一种教学策略和学习组织形式,是一种学生在小组中通过明确的责任分工,完成共同任务的互助性学习。

2.特征:现代教育主张通过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主动参与,培养其自主意识、自主能力和自主习惯,使其成为一个具有主体性人格的人。小组合作学习可以使每个学生平等地参与学习,并有充分发言和表现自己的机会。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主动探究,学生的进取意识、创造意识和竞争意识能较好得到强化。合作学习真正使每个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受到尊重。

二、合作学习的优点

1.合作学习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小组合作学习要求学生向别人发问,向别人阐述自己的看法。这不但可以增加学生学以致用的机会,更可以增强他们对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还可以使他们接受不同的观点,扩展他们的视野,促进思维的发展。

2.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学习把学生由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它主张那些已经掌握某种知识和技能的学生把知识和技能教给其他成员。作为讲授者的学生,为了能够教得更清楚、透彻,必须对所学的材料进行认真的阅读和分析。其他学生也希望在课堂上表现出色,因此他们要做好充分的预习工作。认真预习课文,遇到不会的单词主动查字典,并查找资料中的有关注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自学能力也提高了。

3.合作学习能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在组织对话和操练中,小组长要根据实际情况安排谁先谁后,谁问谁答,充分考虑对话的难易度和学生的水平。特别是在英语短剧的自编自演过程中,学生除了要选择、组织对话内容,认真准备道具,进行角色安排,还要在排练中对效果和出现的问题进行修改,并不断的总结,大大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

4.合作学习能增进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在英语教学中,情感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动机、兴趣、态度等。学习者的情感状态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积极的情感能创造有利于学习的心理状态,而消极的情感会影响学习潜力的正常发挥。研究表明,当人处于某种消极的情感状态时,认知活动自动停止,即使不停止,认知活动也不会有实际的效果。合作学习在关注情感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其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减少学习者的焦虑感(2)。增强学习者的自尊心和自信心(3)。有助于学习者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小组成员之间以及学习者和教师之间的团结、合作、相互支持的人际关系对英语学习的效果是非常重要的。

5.合作学习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由于强调小组中每个成员都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并且每个成员都带有极大的热情,学习任务由大家共同分担,集思广益,各抒己见,人人都尽其所能,这样问题就变得容易解决。

二、合作学习的实施策略

1.合理分组。合理的分组是合作式学习取得成功的前提。要进行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首先必须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小组成员的组成一般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即小组内各成员间性格、性别、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存在差异,由于每个小组都是异质的,这样就使得全班各小组之间产生了同质性,这就是合作学习的分组原则。组内异质为小组成员间互相帮助提供了可能,而组间同质又为全班各小组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小组的组成应由老师和学生共同商讨决定,要考虑学生的成绩、性别、性格、交际能力等。要引导学生学会与不同的人相处,尤其要关心那些交际能力弱、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同学,争取组内同学共同进步,要求组内每一个成员做到全身心投入和全程参与。每个小组的人数应适当,每学期调整一次。笔者将全班分成12个组(每组6人),将学生的座次按异质小组适当调动,然后按座次就近组合,这种方法操作起来比较方便,且小组成员相对固定。小组成员共同为本组取名,如:apple group ,golden group ,greenlight ,sunshine group 等,各小组确定一名组长。(组长可以由组员轮流担任。)

2.有效的开展活动是合作学习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根据教学安排和教学内容的不同可设计成各种任务活动,它可以是教学过程的一段或一个环节,也可以一节课都进行活动,乃至几节课或课外都进行活动。简言之,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在课前、课中和课后进行。

第一.课前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一般可设计以下几种:A.预习课文或对话,包括查字典,找相关背景知识的资料,找出重点,难点,思考问题,提出置疑以及预做课后练习等,小组的每个成员分别做好准备,再相互讨论,补充,再指定代表小组发言的成员,记录小组的集体成绩。例如,笔者在教学七年级上册第五模块,第二单元时,布置了如下课前学习任务:a.How many words about food have you learned ?b.How many words about drink have you learned ?c.What’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healthy food(drink)and unhealthy food(drink)?d.搜集其他有关Healthy food(drink)的资料。这种小组活动既能营造课前合作学习的气氛,又能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B.课前表演。.课前表演就是在每堂课开始的前五分钟左右的时间里,让学生围绕学过的,将要学的或课外的内容,充分发挥其创造性,采用英语表演的形式创设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以便学生迅速、轻松地进入学习状态。课前表演一般有对话表演、讲故事、看图说话、游戏提问等。教师可以把表演的任务落实给某一小组,每一 小组在学期中都有表演的机会。C.课前表演还可围绕当日天气、班级记事、新闻报道和名人故事等安排“课前几分钟报告”活动。

第二.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整堂课完全运用合作学习方式的情况相对较少。大部分教学要将班级集体授课和小组合作学习结合起来灵活运用。针对课堂合作学习的教学设计,教师备课时要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所要体现的新理念。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的趣味性、可行性、真实性和探究性,问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活动要能够促使学生获取、处理、和使用信息,用英语和他人交流,发展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设计好哪些内容需要合作学习,什么时候进行合作学习,合作学习的时间是多少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的围绕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开展言语交际活动。例如,笔者在教学七年级上册第七模块第二单元时,为了让学生熟练运用行为动词的一般现在时这一语法,在学完本课的课文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描述组内某个成员的学校生活。首先独立思考三分钟,让学生思考所要用的时态及动词短语、时间状语等;其次,让中等生确定主要短语,鼓励差生大胆参与,优生执笔去写;然后选择五到六组口头展示他们的合作成果,并让其他组给予评价指正;最后,教师点评,组织学生选出优秀小组,并记录下评价结果的等级。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学生都在用本单元的重点语言结构进行交际,有助于训练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提高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增强了小组成员间的合作意识和竞争能力。第三.课后的小组合作学习。教师还应指导课后的小组合作学习,如:布置小组成员间的词语听写,课文朗读与背诵、检查书面作业、进行会话、写作练习等。教师既要鼓励学生独立完成作业,又要了解小组合作学习对每个学生的实际帮助,并且纵观全班各组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优点,进行及时表扬、鼓励、指导与建议。

3.教师的角色意识和对学习过程的调控能力是合作学习取得成功的关键。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首先是通过教师的角色变化来实现的。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向导和促进者,有时还是学习的合作者。教师在合作学习中的角色意识应体现在;

(1)协调意识。合作学习涉及多个要素,涉及多名学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活动时,发挥着创设学习环境和气氛,维持学习秩序等作用。

(2)激发意识。教师提出的学习任务要能起到激发学生产生欲望的作用。教师要设法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需要,言语审美需要、言语求知需要等。

(3)参与和监控意识。在合作学习中,教师既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也是活动的参与者。当小组活动开展得顺利时,教师应及时给予表扬和指导,并进行现场观察和调控,为学生及时提供有效的指导。

(4)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是合作学习取得成功的保障。合作学习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评价的最终标准,把学生个人记分改为学习小组记分,把小组总成绩作为奖励或认可的依据,形成了“组内相互合作,组间相互竞争”的局面,使得整个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向小组合作达标。在小组评价时也要对个人合作学习的参与度、积极性、和独创性等作出恰当的评价,这样可在小组内部树立榜样,激发组内的竞争,以调动每个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打消个别学生依赖别人完成学习任务的思想。

通过实践,笔者认为面对六、七十位学生的大班,在初中英语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是改革英语教学,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有效实用的方法和途径,通过自主学习使学生学会对自己的学习负责,通过合作学习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培养协作精神,提高协作能力。当然,要使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出最大的功效,仍有赖于我们教育工作者对这种形式作更深一层的探讨、尝试和研究,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教学效率,以及运用语言的能力,从而达到学习语言的目的。

主要参考文献:

1.郭华“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论假设与实践操作模式”,《中国教育学刊》1998年第五期

2.曾琦“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学科教育》2000年第六期

3.《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小组合作学习”2003年第八期

4.《中小学外语教学》“初中英语合作学习的实施策略”2003年第十二期

篇6:六人小组合作学习初探

在新课程全面铺开的今天,新教学方法层出不穷,《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特别强调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如今在新课标指导下的英语课堂教师的教学方式、评价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许多新的变化,在探索和尝试的过程中,我发现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对于我们目前初中校采用的英语教学是一种很好的教学组织形式,这种方式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参与能力和言语交际能力,较好的完成任务。因此我们的英语课堂焕发了生机。

一、教师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首先教师要注意调整心态。再实践过程中我发现教师的态度直接关系到小组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否,我们应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信任、互相尊重的师生关系。不应以过分严厉的面孔,大声的斥责让学生产生恐惧的心理。试想一个过分严厉的教师在课堂上板着脸孔,对学生动辄大声斥责,学生怎会活跃,怎么会积极的进行合作学习。但是教师必须把握好尺度,提高控班能力,以防一些学生搅乱教学进程,必须制订行之有效的规则以及评价制度,并做到言出必行。

其次建立科学的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机制,这是小组合作学习取得成功的保障。把学生个人间的竞争转化成小组之间的竞争。把学生个人计分改为学习小组计分,小组的成绩不仅仅在于能否达到某个小组的目标,更在于能否提高每个成员的学习成绩,从而真正实现人人发展的目的。再次教师要善于观察和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时纠正学生的不良心理,如消极、自私、依赖和缺乏责任感。同时,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最佳心理状态,适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一个亲切而信任的目光,一句热情而富于激励的话语都可能引发学生健康的心理。

二、分工合作共达学习目标

英语课堂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我将一个班级分成几个由若干学生组成的小组。学生按其知识结构、能力水平、个性、性别乃至家庭背景等因素,混合分成四人一组,让每个组尽量均衡,尽可能处于同一个水平,具有同样的竟争力。也就是说,每个小组中成员的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性别等都要尽量均衡,而且要确定每组成员的分工,如组长、记录员、评判员等。成员的分工可轮换,以激励每个成员的积极性和责任感。教师还应督促各组学生做好组织学习、活动记录、成员自评和集体评价及评价记录等工作,帮助协调关系,答疑解惑。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通过个体努力以及小组成员间的合作、互助,完成指派的学习任务,每个成员的学习活动成为整个小组学习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最后将小组的活动成绩与其他小组进行对比。只有取得小组的成功,才能获得个人的成功,即个人目标的真正达成取决于小组集体目标的实现。

三、合理的搭配激起了小组内部“兵教兵”,“兵带兵”

在小组活动中,为了使本组的活动得以成功,他们会想方设法去考虑组内每个人如何应答,这时学生们的学习兴趣高涨,尖子生在帮助后进生的同时,自己也复习了所学知识,加深了印象。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都可以安插小组活动。如在日常会话中可以一改师生问答为小组学生互相问候、交谈。在新词教完后,可以在小组内开展组词竞赛。短语、句型教完后,小组内可以进行小型的写作训练,组内修改、订正等。

有时新授课也可以通过小组活动完成。比如,在学习book4,unit 2,lesson 10:plantplants 这一课时,小组之间解决howmanypartsdoplantshave? 以及whatiseverypartfor?在小组长的带领下,用画表格、列短语的形式,归纳出来,并在本组内练习用自己的语言复述。在此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后进生的主动性和优等生的乐于助人的积极性,做到小组内只要有一人会,便没有一人不会,从而实现共同进步。

小组之间展开比赛,进行交流。首先让比较优秀的小组代表发言,然后特别要注意让后进生发言。争取让最多的学生在课堂上大胆地尽情地交换各自的看法,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提高自学、分析等多种思维能力,而且在不知不觉中,学生的语言技能也得到了提高,学习潜能和创造力得到发挥,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克服了胆怯等不良品质,增强了自信心。

四、教师在小组活动中的作用

(1)教师首先应担当学习促进者的角色,结合现有的英语教学知识和经验,课前充分准备。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还是学习的参与者和调控者。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需求,使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从被动到主动,由启发到自发。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及时点评。

(2)教师还应指导课后的小组合作活动,如:布置小组成员间的词语听写,课文朗读与背诵,检查书面作业等。

五、合理实施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根据教学安排和教学内容的不同可设计成各种任务活动,它可以是教学过程中的一段或一个环节,也可以一节课都进行活动,乃至几节课或课外的都进行活动。简言之,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在课前、课中和课后进行。下面我就以this is my sister这一单元为例来说明。(1)课前的小组合作学习

课前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一般围绕预习课文来进行,包括查阅字典、思考问题、提出质疑。在布置预习内容时,教师应提出富有挑战性的学习要求。比如在这一单元出现了大量的家庭成员的称呼词,如果把这些单词都安排在课堂内来教学,势必花去大量的时间。布置预习,有的学生自制力较差,难以很好的完成任务。因此我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小组成员间的互帮互学,一起听磁带预习单词,互相制约,互竞互赛。然后在课堂上进行小组间的单词朗读比赛。对于表现好的个人和小组给予记“优”,参与累计分数。这种小组活动既能营造课前合作学习的气氛,又能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2)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整堂课完全运用合作学习方式的情况相对较少。大部分教学要将班级集体授课和小组合作学习结合起来灵活运用。针对课堂合作学习的教学设计,教师备课时要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所要体现的新理念。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的趣味性、可行性、真实性和探究性,问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活动要能够促使学生获取、处理和使用信息,用英语与他人交流,发展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设计好哪些内容需要合作学习,什么时候进行合作学习,合作学习的时间是多少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围绕教学内容,创造性地开展言语交际活动。在教学this is my sister这一单元时,为熟练掌握基本句型,在基本认知句型之后进行句子或对话的拼接比赛,即把写在纸上的句子或对话剪成碎片后分给各个小组去重新拼成正确的句子或对话。但须注意对话不能剪得太碎,否则难度太大。在熟练掌握基本句型后,布置学生带几张照片来,照片可以是家人的、朋友的、同学的、老师的或名人的等等。课堂上先让学生进行组内活动,拿出照片,互相介绍自己的家庭成员、朋友、同学等,其他学生记录、填表。然后,进行采访活动:各组派出记者到其他组去采访,记者先把其他组学生的照片收齐,然后拿着照片采访。最后汇报采访结果,请记者介绍所采访的同学的家庭或朋友。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学生都在本单元的重点语言结构进行交际,有助于训练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提高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活动结束后评选出优秀记者和小组,并记录评价结果。小组活动时教师应认真观察各小组的进展情况,启发和引导学生间的互动,辅助弱者,并适时地为学生间的言语活动提供语言、句式等方面的帮助。此外,教师还要有意识地组织小组学习成果的交流,如举行组际间的会话比赛、问题抢答赛等,并同样根据学生表现给出评价,累计分数,以增强小组成员间的合作意识和竞争能力。

(3)课后的小组合作学习

七年级的学生在学习方面对教师的依赖还没能“断奶”,往往是上完课、做完老师所布置的书面作业后无所事事了。而语言的学习需要记单词、需要重复、需要运用,这些单靠课堂40分钟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教师很好地指导小组课后的合作学习活动,例如布置小组成员间的词语听写,课文朗读与背诵,进行会话练习和检查书面作业等等,由组长监督实施,要求组长及时汇报课后学习情况。教师既要鼓励学生独立完成作业,又要了解小组合作学习对每个学生的实际帮助,并及时根据反馈信息指导各小组有效地开展合作学习。

篇7:六人小组合作学习初探

摘要:课改十余年来,教育教学在改革中不断完善,体育教学也在探索中不断进步,其中小组合作是有效改进教学方法的趋势。我校自实施小组合作学习以来取得了相当的成效,比如,每年的体育中考成绩在全市排名靠前并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就是最好的证明。在体育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利于学生技能水平的大幅度提高;通过小组合作教学法,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让学生养成自觉锻炼、互帮互助的习惯,从而实现终身体育的目标。

1.体育课学习小组如何划分: 1.1:“同组异质,异组同质”。划分合作学习小组一般不提倡学生自愿组合,但学生个人意愿可以作为参考。小组的人员搭配一定要遵循“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即教师应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爱好、性格特征、性别等差异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各小组间实力相当。由于每个小组成员都是异质的,所以就连带产生了全班各小组间的同质性,这就充分体现了“同组异质、异组同质”原则。组内异质为小组成员间的互相帮助、互相促进提供了可能,而组间同质又为全班各小组创设了公平竞争的宽松环境。若同组同质,则容易造成两极分化、班级混乱,小组合作学习也就成为空谈。

1.2:按同质分小组。体育课在技能学习初期,将体能和运动技能大致相同的学生分在一组(每组约4~5人)。在组内让学生个体之间感觉差异较小,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共同讨论的方式提高技能方法,让学生觉得自己有赶超同伴的可能,通过良性竞争激发学生的运动动机,提高运动技能。在组间要有一定梯度,可以让学生根据运动水平选择不同的训练环境。例如,在立定跳远的学练中,水平较低的小组可以选择在由高向低处跳的场所,中等水平的学生在平地跳,水平较高的学生可选择由低向高处跳的场所。这样可以使学生都保持一定的自信心,同时也避免技能较好的学生产生骄傲自满的情绪。

1.3:小组内异质。所谓异质,是指组内学生在体能和运动技能方面均存在一定差异。小组内异质,是在同质分组的基础上,通过一段时间的学练,有些学生的技能有了大幅提高,同组学生的体能和运动技能水平产生一定梯度,这时不将技能水平已经提高的学生调离本组,而是让此类学生成为本组的“小教练”,结合自己的学习心得与本组同学共同讨论探究,充分发挥集体智慧的作用,提高本组学生的整体技能水平,尽力赶超其他小组。例如,进行立定跳远学练时,学生根据抛物线原理了解起跳后的运动轨迹。本体感受比较好的学生通过控制身体在空中的姿态提高了运动成绩,小组内学生在讨论身体运动规律和最佳空中姿态后,并通过学生的身体展示,让其他学生看到更直观、更真切的演示。当然,也许演示可能不尽完美和规范,但学生觉得自己能超越身边同学,会激发练习兴趣,从而进一步提高运动水平。

1.4:组间调整。将班级中个头不高、体能较差的男生调整到女生组,或者将个头较高、技能较好的女生调整到男生组。进行此类调整前,要让学生了解自己的身体条件与相对应的技能水平,需要通过理性学习合理提高体能和运动技能。教师可以给出合理的引导建议,让学生自己决定是否调动到其他小组。在构建好学习小组后,教师还要帮助各小组进行合理的人员分工,明确任务职责,学习时才不会盲从。一般情况下,在每个合作小组内要设一名组长,负责本组学习活动的组织、分工、监督等,小组每个成员都要有明确分工,让小组学习有序开展;为使全体成员都能获得锻炼的机会,条件成熟的小组还可以施行值日组长轮换制,每位同学都有参与本组管理的机会。当然,各种角色分工并不是长期固定的,组内成员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实现小组角色的互换,增进生生互动的有效性。只有细致明确的分工,成员的责任感和合作精神才能得以培养,学习任务才能顺利完成。为使全体成员都有得到锻炼的机会,还要建立组内成员的平等关系,注意各角色的培训工作。按男女性别,则可以分大组,在教学上采用男女生分组教学,女生在体能和技能方面与男生相比有一定差距,这样可大大减轻女生在学练时的心理压力,还能提高场地利用率和上课效率。例如,进行中长跑项目教学时,女生学练项目为800米,男生学练项目为1000米,同时男女生跑速差异也很大。

1.5:按技能水平分组:其特点是技能相同而爱好不尽相同。例如在游泳教学单元中,把会游者和初学者分为两个小组,教师用不同的要求对他们上课,既能使会游者水平提高更快,又能有更多的教学时间来教初学者,使初学者的能力提高更快。

1.6:按爱好相同分组:其特点是爱好相同技能却不尽相同。例如在球类数学单元中,同时出现篮球、足球和排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球类项目,从而充分调动积极性,技能和体质都会有较大幅度的提高。这也正是符合《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位学生受益。

2.体育课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原则:

2.1:均衡性原则。为了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使各个小组都能发挥最大的优势,分组时,要尽可能让各种层次的学生比较均匀地分布在各个小组,即每个小组都包含有成绩上、中、下的学生。只有把小组分布均匀,在竞争性方面才能更激烈,才更能激发学生的潜能。保持各小组之间的均衡性,有利于活动进度的相对统一;保持各小组之间的均衡性,有利于同学之间互相帮助、互相促进、共同提高;保持各小组之间的均衡性,有利于小组间的交流和竞争,有利于对各组学习活动的评价客观性。

2.2:公平性原则。小组合作学习离不开小组量化评比和竞争,因此公平原则是必不可少的。具体来说,就是分小组时要公平,在量化评比时标准要一致,分数要公开,奖罚要公平。

1.3.竞争性原则。小组合作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开展小组间的良性竞争。良性的竞争,能让竞争双方在竞争中共同发展,实现共赢。我每二周评选一次优秀小组和进步小组。

1.4:团结合作性原则。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在于小组成员之间团结合作,共同提高。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学生在参与运动的同时,学会并提高运动技能,保持身体健康,最重要的是培养合作意识和良好的意志品质。

1.5:自主性原则。小组成员间的差异让学生在小组中自主找到自己恰当的角色和位置,学生在学练时自然分配角色,比如,有一定专项技能的学生可能成为“小老师”,技能水平较差的学生可能成为“小学员”。让学生帮助学生,自主讨论和学练,必要时形成“一帮一”的学习,比起教师一人对众多学生的教法显然更有成效。

1.6:适应性原则。学生上体育课,不仅是获取知识,提高技能,也是增进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一个重要过程。在上体育课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果敢顽强的意志品质、良好的体育道德、合作精神和公平竞争的意识,让学生能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学会如何更好地融入群体,适应群体。

3.体育课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可行性论证:

体育课实施分组学习时,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加学生的责任感和凝聚力。上课时通过教师引导,让各个小组的组员互帮互助,小组之间进行沟通竞争,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氛围中不断提高自己,超越自己。例如:我从初一下学期开始,在学习中长跑(男子1000米、女子800米)时,尝试根据学生在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方面的差异,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层次,每层次的强与弱学生的比例大约各占25%,中层次学生占50%。在各层次学生中各选出一名学生当组长,负责该层次学生的监督工作。然后,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自身体能素质选择适合自己的目标,消除了学生对中长跑的恐惧和厌烦的心理,让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体验到“我也能跑中长跑了”的成功快感;让身体素质较好的学生增强了自信,促成他们积极参加小组比赛展示自己。在小组合作学习时,让学生决定自己小组的发展,增加学生的责任感和凝聚力,再通过教师语言激励等方式,使学生有参与感和责任感。上课时通过教师引导,让各个小组的组员互帮互助,小组之间进行沟通竞争,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氛围中不断提高自己,超越自己。学生按课堂教学目标的要求,在小组内开展互帮互学,互为学习资源,具体的学习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可由小组的某个成员示范,也可由小组成员各自练习交流感受,发现错误,提出纠正的办法,共同设法掌握运动技巧或提高运动能力。

通过近一个学期的不断摸索,不断改进,我发现自从采用了合作学习教学方式以后,体育课堂有了新的气象: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大大增强了,有强烈的上体育课的愿望;在教学过程中气氛好,学生积极性、主动性高,上课也非常投入。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进行合作学习,能让学生在小组的帮助下,解决平时个人能力所解决不了的困难,体会到合作的优势,能让学生认识到团结合作的重要性,使学生明白“我们一人总不如全体更棒”。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平等,感受公正,使不同天赋、潜能、气质、性格和文化背景的学生在彼此交往中都得到充分的发展,从而在学习中自觉的与他人进行合作,课堂气氛团结活泼、合作和谐。合作学习的方式使老师对学生指导的空间更大了:教师可以在最短时间内讲解教学内容和要求,指出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并示范,为小组合作活动提供载体;老师有更多的时间走进或参与到每个小组当中去指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还可以直接有效地解决教师面临大班额班级授课制的问题,同时,也符合新课程学习方式的要求。

4.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时应注意的问题及其建议:

从当前中小学课所采用的合作学习方式来看,还存在着理解与执行上的一些普遍性问题,主要有: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教师的引导作用和指导作用不够:讨论的有效性不高;课堂交流的参与程度不高,学生收获不大。针对这些问题,本人提出以下建议:

4.1.加强引导,教会学生学会合作学习的方法。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要讲清合作学习的要求与方法,如何确定小组成员分工,他们各自承担什么样的个人责任,成员之间如何交流,如何对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如何处理小组活动中出现的意外问题与突发事件,怎样汇报学习成果等等,指导学生有组织、有秩序、高效率地完成任务。

4.2不能只重小组形式,要加强合作学习方法的研究,搞好管理。要研究教材,根据教材的特点选用科学的教学模式,不是所有的教材都可以采用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新授课应采取什么样的合作形式,复习课应采用什么样的合作模式,要有针对性地选用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除此之外,还要考虑以下多种因素:合作前的准备,时间的设定,内容的选择,人数安排,小组的结构,合作的方式,场地设施的要求,环境条件,课堂纪律的保障,过程的监控、指导,成果的反馈、评估,安全事项等。只有选择科学的合作模式,考虑周全,安排妥当,才能使合作学习这种教学模式发挥出更高大的优势。

4.3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关注个体差异。承认个体差异是个性化教学的前提。在开展合作学习时,我们会发现小组活动中常常有种种不平衡的现象,如有的人总是抢先发言,争着表现,而有的同学却总是失去机会或默默地坐着,甚至对老师的引导帮助也不予理睬。对于这种种不平衡的现象,我们都要作出具体研究分析,想出解决的办法,如轮流当组长,变换扮演角色,对每个人合作的任务提出参与的具体明确的要求,保证每个学生都要参与的机会等。

4.4合作学习小组形成并运作后,管理及评价还应及时跟上,否则就会出现自由散漫、低效混乱的局面。评价的目的不仅是对学习目标达成度的评价,更重要的是,通过评价激励学生参与协作学习的过程。为此,在评价内容上,既注重学习目标的检测,又注重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合作性、创造性等方面进行评价。如何更大限度地发挥小组学习的积极作用呢?首先,在评价方法上,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要相结合,并突出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评价。其次,评价结果只让学生进行自我纵向比较,不进行同学间的横向比较。再次,教师与班主任应形成合力,变纪律约束的课堂组织形式为自我展示、积极竞争的课堂组织形式,通过层层反馈的评价方式进行学生的自我管理。

4.5:开展组间公平竞赛。在小集体的支持及压力下,不愿思考的学生在小组学习的氛围中不得不去思考、讨论找到问题的答案。这样有利于组内成员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又便于发掘小组的群体智慧,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4.6:小组成员的相对稳定和适当调整。小组合作的成员在一段时间内应是相对稳定的,这样有利于学生间的互相了解、优势互补。如果频繁的打乱小组,将使小组刚产生的凝聚力消失,才培养起来的团体意识消解,评价也不易操作。但是在小组合作学习一段时间后,各小组的发展如很不平衡,甚至出现教大差异时,对确实不能合作的小组,在两三周后可进行适当的调整。在对小组作出调整前,教师应认真观察,要及时了解合作不下去的原因,让被调整的学生明白此次调整的意图,从而更好地发挥各自的优势,进一步增强合作能力。

体育课中“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它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能激励学生发挥出自己最高水平;能促进学生在学习上互相帮助,共同提高;能让学生个性得到充分的、健康的、全面的发展;能增进同学间的感情交流,改进人际关系;能推动学生孜孜不倦,锲而不舍地努力,实现知识技能的积累和情商的发展。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对学生一生都是有积极意义的。

当然,小组合作学习虽好,但也不是万能的,它需要我们老师合理的安排运用,才能真正地提高课堂效率,让孩子们发自内心的喜欢上体育课。“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取!”

篇8:小组合作学习初探

小组合作学习的操作模式是:将班级学生编制成若干小组, 当教学目标或任务产生后, 先由学生在小组内合作学习, 教师可巡视, 也可参与某个小组的讨论。小组讨论结束后, 再在教师的主持下进行班级范围内的组间交流, 以完成教学目标或任务。为了使小组合作顺利进行, 笔者认为教师应做好以下工作:

首先, 教师在构建合作小组时, 应注意结构的合理性。一个教学班, 宜编制7~10个合作小组。合作小组过多, 组间交流不充分, 教师指导欠力度;合作小组过少, 组间交流便会冷场。每个合作小组一般由4~6人组成, 按照“组内异质, 组间同质, 优势互补”的原则编制。“组内异质”指的是在编制合作小组时, 应尽可能地考虑到学生的差异, 如男女搭配, 学生水平的低中高搭配等。这样做的目的是尽可能使每个小组都具有典型性, 像一个浓缩了的小型班级, 使每个小组的状态都具有真实性。“组间同质”指的是组与组之间在构成情况上基本一致,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各组实力基本一致, 使交流时能够做到“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这样分组不但有利于学生的优势互补, 相互促进, 而且为全班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合作小组产生后, 应保持其相对的固定性, 便于形成默契, 并定期对合作小组进行评价, 以增强其活力。但小组成员可以是动态的, 可以是组间男女生的互换或流动, 也可以是组间某些角色的互换或轮换。这样做不仅使学生有新鲜感, 提高合作学习的兴趣, 而且还可以改变学生在小组中长期形成的地位, 以便给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

其次, 做好小组合作的指导工作, 培养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在小组合作学习中, 学生在合作学习, 教师此时可具体参与某个小组的学习, 借机做小组合作的指导工作。如, 指导组长要认真负责, 对本组成员进行分工, 组织全组人员有序地开展讨论交流、动手操作、探究活动等。指导各组员要积极参与、分工协作, 发言时要有观点、有根据、有理由等。教师指导过的组要尽可能地多, 要面面俱到, 力求让每个合作小组都能正常而又积极地“合作”起来。教师只有亲自参与到各合作小组中去, 才能更贴近学生, 才能随时关注和掌握到各小组合作学习的进程及存在的问题, 以便及时进行调控, 同时给予巧妙地点拨与导向。小组合作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 同时也给教师控制课堂秩序带来了困难, 很容易使课堂教学产生看似热闹实则混乱的局面。这就要求教师建立一套“活而有序”的合作常规, 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如, 积极参与、踊跃发言的习惯, 认真倾听和遵守课堂纪律的习惯等等。

上一篇:展望未来的大学毕业赠言下一篇:高中新生欢迎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