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学习的思考

2022-09-03

第一篇:小组合作学习的思考

高效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与思考

唐 超

【摘要】新课改从有效教学到高效课堂,新的理念,新的方法焕发着蓬勃生机,原有的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单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已被打破,出现了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合作学习方式。但在实践中由于对高效课堂所倡导的理念理解不到位,以至于很多教师产生了认识上的模糊和困惑、矛盾与冲突,继而引发了教学实践行为上的偏差,出现了一些形式化、片面化、绝对化的做法。如何在有效的基础上做到高效合作,有效的情景预设,优化合作过程,正确的评价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关键词:高效课堂 小组合作学习 实践与思考 正 文: 新课改从有效教学到高效课堂,新的理念,新的方法焕发着蓬勃生机,我们的课堂在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展示的同时,原有的单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也已被打破,出现了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合作学习方式。在高效课堂理念的指导下,合作学习这一教学策略,要求三五个学生围成一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局面,整个课堂都要“活”起来,要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但在实践操作中,在肯定小组合作学习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很多值得深思的东西。

如:课堂由自主学习转为合作学习时,教师提出了一个问题,立即宣布小组讨论。前排学生唰地回头,满教室都是嗡嗡的声音。课堂上呈现出一片“朝气蓬勃”、“热热闹闹”的景象:学生忙于肆无忌惮地交流,小组忙于旁若无人地讨论,教师忙于在各小组间转悠,有的小组你一言我一语,每个人都在张嘴,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有的小组组长一人唱“独角戏”,其余学生成了旁观者,有的组甚至大家都干坐着,把时间白白地浪费掉了;有的小组的学生把此时作为玩耍的最好时机。

这其中的原因,是一些老师对高效课堂的理念理解不到位,以至于产生了认识上的模糊和困惑、矛盾与冲突,继而引发了教学实践行为上的偏差,出现了一些形式化、片面化、绝对化的做法。殊不知大量的小组活动,使学生沉浸于活动之中,对外物的刺激变得麻木,它让我们失去了倾听的空间,也丧失了反思的品质,其结果是小组合作学习中效率下降、

1 教学任务难以完成,有时看是活泼热闹的课堂,最终连有效都难以达到,更别说高效。长此以往,学生对合作也就失去了信心,老师也对合作学习的合作苦于乏术。那么,怎样才能克服以上问题,增强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呢?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

一、有效的情景预设,激发学生合作兴趣

合作式学习也称为“问题导向式”学习,“问题”往往被视为合作式学习的核心。既然合作式学习是以解决问题的形式出现,那么教师就要巧妙地把学习内容转化为问题情境。问题的确立对学生学习整个过程起导向作用。它能使学生明确合作目标,引导思维方向,诱发合作欲望,产生思维动力。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寻找与内容密切相关的,可以激发学生兴趣的的材料,创设出特定的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

例如教学《法律为序强有力》一课时,在进行法律的作用时交流前,教师可先出示一个案例,通过案例引导、设问。使学生生成问题,从而产生了合作欲望。教师趁机提出问题,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

二、优化合作过程,提高学生合作实效

合作学习做为最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在学生合作到一定程度时,教师应及时组织学生对不同见解进行综合、归纳,提出正确的思想观点。同时,对讨论中积极发言的学生给予肯定,对有独特见解的学生予以表扬,对讨论表现出来的典型思路给予评议,启发学生正确的思考问题,提高分析判断解决问题能力。那么如何更好地优化合作的过程呢?笔者认为:

首先构建结构合理的合作小组。一是小组人数要合理,一般以4~6人为宜,人数太多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个人才能的充分展示,人数太少也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互助。二是分组应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这样分组有利于学生间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三是小组成员就是动态的,可以是组间男女生的互换或流动,也可以是组间某些角色的互换或轮换,还可以按活动主题的需要让学生进行自由组合。这不仅使学生有新鲜感,提高合作学习的兴趣,而且还可以改变学生在小组中长期形成的地位。

2 其次小组成员要合理分工,明确职责。小组合作学习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同时也给教师控制课堂秩序带来了困难。因此,在小组内应做好具体的分工,小组内应设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各一名,小组长应选有较强组织能力和合作意识的学生担任,小组长的主要职责是对本组成员进行分工、组织全组成员有序地开展活动,教师根据不同活动的需要设立不同的角色,并要求小组成员既要积极承担个人责任,又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发挥团队精神,有效地完成小组学习任务。

再次培养学生民主、和谐、自由的学习氛围。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参与热情,采用多种形式鼓励学生特别是学困生积极地参与活动。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对学习内容不但要自我解读、自我理解,而且要学会表述、学会倾听、学会询问、学会赞扬、学会支持、学会说服和学会采纳等,这要求学生要有较强的合作互助意识和较高的学习与交往的合作技能。否则缺乏必要的合作技巧,就无法有效地合作学习。教师应该加强学生倾听行为的培养。指导学生专心听别人发言,努力听懂别人的发言,学会思考,尊重别人的发言。培养学生先准备后发言的习惯,要求学生在发言前认真思考,能够围绕中心规范有条理地表述。同时要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求助和帮助行为,学习上遇到困难时,要向同学请教,学会对别人的意见表示支持,并能进一步扩充,向别人提供热情、耐心、有价值的帮助。

最后交流合作成果,体验成功乐趣。学生经过合作,获得了合作性的学习成果,并希望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赢得老师和同学们的肯定,也希望在开展合作研究成果的过程中听取教师和同学的意见和建议,以便修正和完善自己的成果。因此,教师要在堂上安排一定的时间,通过开展小组讨论和互相质疑等办法开展成果交流活动,师也可以以学生的身份平等地参与讨论。

三、及时正确评价,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合作性学习是学生自已动脑动手解决问题的过程,合作结论不可能是统一标准的,因此,教师点评不能用整齐划一的对或错来评判,应对学生具体结论作具体分析,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点评应以激励为主,即使学生有点滴成功,微小进步,也应得到表扬和肯定,使学生体会到合作成功的乐趣。

3 重视个人评价与集体评价相结合。评价在教育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运用适当的评价能产生积极的激励作用。对在合作展示中每位学生、每个小组的发言尽可能给予激励性的评价,使学生感受到合作展示交流的快乐。

重视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教师除对小组学习结果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外,更要注重对学习过程中“小组合作表现”进行评价,即对小组成员的差异性、小组成员分工的合理性、小组成员的合作方式、小组成员的参与度、小组成员的合作态度等进行评价,更多地去关注学生的倾听、交流、协作情况,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和个人及时进行充分的肯定。

总之,高效课堂的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把握合理可以有效地促使学生间的知识、态度、情感交流,互帮互学、共同提高,体现新课标“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以人为本”的思想,通过学生的合作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学会与人相处,学会做人,学会学习,从而形成健全的人格。同时,对学生的多元智能的形成和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提高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教学中我们要不断加强研究、努力探索适合政治课高效课堂教学小组合作学习,不断健全和完善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高效课堂九大“教学范式”》 《高效课堂22条》

第二篇:初中物理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思考

陕县教体局教研室 杨恒伟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一般是在大小不等的学习合作团组内展开的。团组合作则是合作学习中采用较多的组织形式,故每一学科、每一课堂中都能见其“芳踪”,然而,在这股合作学习热潮的背后,由于对团组合作学习的理解和操作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偏差,致使团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不高,有的甚至于异化为课堂的“点缀”。因此,如何进行团组合作学习、提高其有效性,值得思考。

一、合理组建合作学习团组。

教师必须建立分组合理,职能明确的合作机制。组建团组时首先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所谓异质团组,表现为团组成员在性格、成绩、能力、家庭等方面有一定的差异和互补性。“组间同质”即团组间尽量减小差异.使其各方面情况相当.尽量使团组之间的竞争公平、合理,尽量满足学生的个性需要。

二、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教学环境条件等,适当适时合理有计划、有序地进行团组合作。

(1)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教学环境条件等合理选择有合作学习价值的学习内容,忌生搬硬套。有些内容很简单,学生很容易理解,用讲授或自学的方法可以清楚的,有的教师也要花大量的时间精力,组织学生讨论。这样的方式是不经济的。因此,教师备课时要分析内容的性质、难度,是否有合作学习的价值,可用其他教学方法就能达到目的的内容,不必一律交由学生讨论,切忌生搬硬套。例如苏科版八年级下册《浮力》这一节 :物体在上浮、漂浮、悬浮时是否受到浮力,学生只需结合学生自身的实际和课本插图自学就能明白,基本不需进行团组合作;而下沉的物体是否也受到浮力的作用呢?这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矛盾,有一定的难度,具有合作学习的价值。再如苏科版八年级上册《人耳听见的声音》这节内容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学和老师补充说明弄清楚,几乎没有必要进行合作学习。

(2)适当适时地安排合作学习。

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一节课中盲目地采取团组合作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次数太多,不能一一落实,使最后教学内容不能很好完成,结果收效甚微。为了课堂效益的最大化,必须适当地安排合作学习次数。例如苏科版八年级上册《声音是什么》一节中可进行合作学习的地方很多:①声音的产生。 ②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发声。③气体能传声④固体、液体体能传声,⑤真空中能传声吗?⑥声音是具有能量的,等。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为了课堂效益的最大化,一般会安排①④⑤。

同时还要注意抓住团组合作的契机。在课堂中开展团组合作学习,不能单凭教师的意愿,想什么时候合作就什么时候合作。应当从教学的具体内容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握合作的最佳时机。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团组合作的优势,促进学生有效的合作学习。常见的时机有① 团组出现较大分歧时,例如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②学生的思路不开阔时,例如苏科版八年级下册《透镜》中,请你运用3种方法来辨别凸透镜和凹透镜,③当一定数量的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而个努力又无法完成时等等。

(3)团组合作学习应该是有计划、有序的。

要保证团组合作有效,保证学习目标的顺利完成,要求课堂行为必须是有计划、有序的,尤其是学生思维必须是有序的。

曾经有人认为现代课堂在合作学习中有许许多多的不可预见性,那么似乎可以简化备课,甚至不备课,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没有教师备课时的全面考虑与周密计划,就没有课堂上的有效引导;没有课前的设计中充分地预见,就难以使合作学习按照既定的目标和方向发展。没有上课前的胸有成竹,就不可能有课堂中的游刃有余。因此,教师必须在课前从教学内容、学生、教具等计划好团组合作的各个环节。

同时还要注意在团组合作中学生思维必须是有序的。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总体原则是由易到难,由现象到本质,按照由一定的顺序加以排列,组合成题。例如苏科版八年级上册《声音是什么》一节中进行合作学习:声音怎样产生的?为了便于学生合作与理解我设计了几个子合作课题:子合作课题①如何让你桌上的器材和身边的物体发声?;子合作课题②:如何让正在发声的物体不发声?;子合作课题③:发声与不发声的物体有什么区别?从而保证合作的层次和关联性,以便于学生的思维保持连贯、有序。

三、团组合作学习必须进行有效的管理

[案例]:我曾经听过苏科版九年级上册《变阻器》一节课。教师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理解变阻器的原理、结构、使用和作用,把学生带到实验室中上课,并对滑动变阻器的使用和作用进行了团组合作学习。学生一进实验室,就开始出现躁动,出现较大的噪音,并开始“研究”起桌上的器材来。团组合作学习时,声音就更大了。当一个学生发言时,其他学生并没有认真听,而是一味地举手,不停地喊“老师,我……我”,以至于学生难以听清彼此的说话声。或者当教师没有让自己发表意见时,觉得这些与自己无关,于是自己干自己的事,。老师不得不停下来讲纪律、讲要求,一会儿大部分学生安静了下来,没过几分钟,学生又开始干自己的事,说的说,笑的笑,玩的玩。一堂课就在这种纷乱的氛围中延续到了下课的时候。

这样就不能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其后果必然是学习效果的低下。 为了提高团组合作的有效性必须进行有效的课堂管理。

首先就是建立有序的课堂规则的过程。教师每天面对几十个性格各异、活泼好运的孩子,如果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课堂常规,就不可能将这些孩子有序地组织在一起进行教学活动。实践表明适时将一些一般性要求固定下来,形成学生的课堂行为规范并严格监督,不仅可以提高课堂管理效率,避免秩序混乱,而且在学生适应这些规则后会形成心理上的稳定感,增强对课堂的认同感。上述案例中如规定进实验室时①安静,不要随意乱动桌上器材。②在团组合作中如出现问题而又需要老师时要举手报告,不要在座位上大声喧哗。③团组合作时声音不能太大,不要影响到其他团组的同学。④团组同学或教师讲话时,其他的同学要学会“倾听”,不要随便讲话,有不同意见的可以举手发言。⑤规定各合作团组课堂纪律管理人员。等等。

其次,有效地管理好时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效率,对时间的管理是课堂管理的重要内容。教师往往是时间管理的唯一者。因此,教师在备课中明确团组合作学习中需独立思考的时间,合作学习的时间。切忌:虎头蛇尾、蛇头虎尾、有头无尾、无头无尾等合作的低效现象。

总之,只有我们每一位教师心中揣着“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新课程理念,不断思考,才能更有效性引导学生进行物理团组合作学习,才能使学生多拥有一些真正意义上团组合作学习,不断地提高团组合作的有效性。

第三篇: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怀化市芷江县楠木坪小学艾小平小学高级教师

【摘要】:建立有效的数学小组合作学习十分有必要,小组成员之间可通过面对面的互动交流来运用语言,求得知识、提高技能,学生通过竞争与合作学习能及时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和集体荣誉感,改变学生价值观、态度、能力和认识世界方法的社会化,有利于人格和心理的健康成长,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本文分析了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诸多不足,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了一套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的操作模式。

【关键词】: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思考不足措施

交流、合作是人类社会生存至今的重要动力,面对知识经济的到来和高科技的飞速发展,竞争越加激烈的21世纪社会,合作意识更是21世纪人才的重要意识。因此,在基础教育改革浪潮中,实施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渠道的课堂教学,探索小组合作学习与小学生素质的发展,其实践意义是很明显的。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本次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有效学习方式之一,因其具有使学生优势互补、形成良好人际关系,促进学生个性健全发展的优点,越来越多的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这一方法。但是,我们在教学实践及听课中发现,真正要将小组合作学习行之有效地开展,绝非易事。因此,我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了如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研究与尝试。通过对洋思模式和杜郎口模式的研究,并远赴课改取得卓越成效的通道四中和安江二完小等学校进行观摩,把他们的成功之处用到自己的教学之中,使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的基础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的个性探索与小组的合作探索有机结合,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主体性、创造精神、实践能力及合作意识、交往品质等多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通过这两年的实践,我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了明显提高,学习成绩也比同年级其它班级高出一大截。下面就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谈谈我个人的体会。首先不少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理解不够准确,在教学实践中存在诸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合作小组分组不合理 ,小组成员分工不明。

许多教师在新课程标准下都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但由于诸多原因,如班级人数太多,致使小组容量过大,教师让学生展开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里顿时热闹起来,你一言我一语。有的学生乘机做小动作,并没有按教学的目标执行,有想法的同学说起来没人听,没想法的同学叽叽喳喳,没有用心去聆听别人的思维过程。另外,在分组时,主要以学习成绩为标准,按成绩高低均匀分组,没有照顾学生的性格差异。成绩较好的同学有的性格内向,不善于表达,只善于思考,没有起到组织全组同学交流讨论的作用,影响了合作学习的效果。有的教师只是简单的把几个人分成一组,让成绩好的当小组长管着其余组员,成员分工不明,互无责任,关系松散,没有共同的凝聚力。

2、小组合作学习内容和时机缺乏恰当性。

教学中提出恰当的研讨问题是实施分组合作学习成功的基础。一个好的研讨问题,可以使学生有的放矢,在既定的目标下积极合作探索,使合作效果达到最优化,否则可能适得其反。而部分教师却误认为不合作就不是创新,不合作就不是实践新课程,因此每一节课都要挤出几分钟让学生匆匆忙忙分组讨论,合作探究。概念的理解要合作,公式的推导要合作,解题方法归纳要合作,甚至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也要合作,却不考虑合作探究交流的内容是否有价值,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3、课堂节奏太快,学生无时间合作交流。

有的教师上课过分追求形式完美,课本内容面面俱到,且增加诸多辅助性内容练习,教师的"一环紧扣一环",紧锣密鼓的快节奏上课,往往使学生对一个问题还来不及思考完全,来不及交流讨论,教师就已提问,迫的学生只是交换补充答案,根本没时间去探讨思维过程与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没有真正关注学生的合作情况,没有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使合作学习流于形式,走了过场。4 教师的评价简单,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许多教师提问时往往只从一组中选取成绩好的学生回答,以该同学的回答作为对小组的依据,没有顾及其他学生组员是否有同样的想法,从而使合作学习变成了一个人代表一个组,其他同学只是附和没有真正积极地参加进来,久而久之,不少学生从思想上附和而过,失去合作的目的,更使学生丧失了学习兴趣。

以上几个问题,都不同程度地影响学生分组合作学习的效果,违背合作学习的初衷,我经过反复的实践,并结合在小学数学骨干教师培训会和教研教改研讨会上的启迪,认为应做好如下几方面的工作:

1、科学分组,搭配合理。

我所执行的班级有48人,采取了4人一组分组方法,若人数太多会致使部分同学没时间发言,没办法和别人交流,小组成员搭配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原则。分组要保证每组成绩均衡,男女比例适中,性格内向、外向兼有,便于刚开始各小组的竞争。各组中对面坐的应该是成绩相当的,便于互相学习讨论,好差生排着坐便于兵教兵,每组设一个小组长(学习成绩好组织能力强)和一个记录员,小组成员按成绩好坏排序1—4号,并且规定易题由差生展示,较难题由中等生展示,难题由好生展示,每组展示任务事先由组长按难易程度安排到人,有时教师也可随意指名回答,这样保证每人都有机会发言,同时还要对学生发言次数进行登记,便于每周每月总结、评比、表扬。小组的建设就是充分利用学生资源,实现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的目标。

2、内容难度适当。

我们所设置的合作学习内容,要有一定的难度,有一定的挑战性,让学生既可以解决问题,又不很轻易地完成,必须经过一定的动脑思考、交流才能获得。最初设立小组时,教师可适当设置相应的学习梯度台阶,先轻松的而又经过合作才能获得成功体验,稳定住小组的集体性,在经历一个阶段之后要注意台阶过多的问题,减少台阶,使学生感到独立学习有一定难度,合作学习有很大收获使学生能自觉的融入到学习中去,从而自觉寻取他人的帮助合作与支持,使得合作交流有意义、有价值,学生才会有兴趣,小组合作学习交流才不至于走过场,流于形式。

3、把握好合作时机。

一节课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次数不宜过多,时间也不宜过长,不能让有效的学习时间流于形式,应该将全班教学、小组合作学习与个人独立学习三种基本的课堂组织方式有机结合,让课堂生动活泼而富有实效。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植树问题时我出示练习题:在一条长200米的跑道一边每隔5米植一棵树(两端都要植),一共要植树多少棵?

学生先自主列式计算,教师再将题中的(两端都要植)去掉,提问:这样一共要植树多少棵?植树棵数会有变化吗?这种有挑战性的开放性的问题可组织学生小组合作,验证猜测,得出结论。此时安排的小组合作时间为8分钟左右,让学生有一个验证猜想、交流思想的机会,然后组间交流,展示成果,得出三种不同的结果。

4、评价要科学 ,激励要充分。

小组合作学习是组内合作,组间竞争,学生的回答是全体成员交流合作的结果,代表着小组的成绩,所以,教师既要提成绩好的学生也要提成绩一般或成绩差的学生,既要提结果,更要提过程。对于学生的发言要树立“发言无错”的观念。题目做得不对,就从表达、语言、神态等方面肯定,题目的解法不对,还有别的同学补充更正,他自己就会明白,老师批评了就会打击他的积极性;对老不参与的同学也要进行个别谈话,让他明白:现在的社会要的是人的综合素质,你不表现自己,有很多机会就抓不住,就很难成功;同时还可用不同的竞争法来激励:一是精神鼓励,在课堂活动中,老师让全班同学给积极发言的同学、有进步的同学鼓掌,给他献歌等,老师也一定要参与其中,从而形成氛围,带动所有学生。二是物质鼓励,我在黑板左边设置了一个“比一比”专栏,根据小组数设了12栏,在课堂活动中,对于讨论积极,发言积极的学生用画“正”的方法进行登记,便于每周每月的总结、评比和表扬,每周评选出的最佳小组,老师可发给他们几毛钱的本子、笔等,并公布在班级宣传窗里,每月评选出的最佳小组,老师要发给他们奖品,还要颁发每月最佳小组的荣誉证书,并公布在班级宣传窗里。这样就形成了小组之间的竞争机制,营造了一个积极、向上、互帮互助的学习氛围。

总之,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标准要求下的教学及学习方式,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用,更要结合我们及我们的学生实际选择有效地应用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我相信: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随着我们意识的不断提高,我们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会进一步深入。作为一名新课程改革的实践者,我愿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与新课程一起成长,迎接数学教育的新时代!

第四篇:“生本课堂”下的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思考

保康县两峪乡中心学校

毛承香

“生本课堂”教学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一直是困扰我们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生本课堂”教学改革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小组合作学习是本次改革积极倡导的有效学习方式之一,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实现质疑、释疑、方案最优化的讨论等活动,通过学生在小组中开展学习活动,借助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有效促进学生之间的共同进步,从而达到最佳学习效果。

一、目前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小组成员没有明确的问题意识和责任分工。部分学生尤其是基础差一点的学困生由于没有责任感和集体观念,始终是“旁观者”。 在热热闹闹的小组活动中,一部分学生积极地发表意见,参与讨论,而另一部分学生,他们一直沉默不语,甚至无所事事,代表小组的发言、展示和汇报更是与他们毫不相干。自始至终,他们都没有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来。

2、教学内容的设计不合理。部分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时,无视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需求,碰见问题就小组合作学习(常见形式就是小组讨论),根本不顾问题的价值、重点、难点要讨论,显而易见的问题也要讨论,好像只有这样处理问题才算真正体现了新课改精神,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为了合作而合作”,完全是在走形式。实际上,有些问题更适合学生独立思考,完全没必要小组合作学习,尤其是教材中一些基础性的知识,学生意见基本一致,根本没必要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进行他们所谓的“合作学习”。

3、小组合作之前缺少让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老师提出问题就讨论,在学生对问题还没有形成独立见解之前,就急于展开交流、讨论、研究,由于学生的思维没有完全打开,容易被他人同化,造成合作时“人云亦云”的现象,同时思考问题的程度不会缜密、深刻,致使对问题的研究讨论难以深化,没有更深层次的思维逻辑方面能力的开发和锻炼。

4、小组合作学习有时候还处于 “一窝蜂”、“放任自流”的状态下。学生讨论时,教师往往是“冷眼旁观”,甚至站在讲台之上,独自欣赏学生讨论的“热闹”场面或干脆无所事事,生怕自己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生中去会妨碍了学生们讨论的热情。而事实上,学生们因为没有了教师的及时点拨引导,在小组学习中很可能会显得盲目、不知所措,甚至有些学生因逃离了教师视线而各行其是。片面的“热闹”取代了教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真实意愿,导致的直接后果是“课上一窝蜂,课下拼命补”。

5、评价方式单一,并以加分定优胜为主。小组汇报结束时,往往只有教师的评价,宣布某一组获胜或是表现最好。在这个小组欢呼雀跃时,只见其余各组一声叹息。这种评价方式给长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带来的消极作用由学生们的心理活动可见一斑:不服,“其实我们小组也做得很好!”;嫉妒,“不就因为谁谁谁(优生)在他们组嘛!有什么好得意的?”;埋怨,“都怪我们组的谁谁谁(差生),害了我们!”显然,这种评价方式在使少数学生获得鼓励,体验成功的同时,却让更多的学生成为失败者。尤其是对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时的表现情况没有给予必要的评价反馈。

二、对于实现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1、建立合理的学习合作小组。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要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人人体验成功、探索与发现的乐趣。合作学习中的每个学习小组均为一个小集体。合作学习就是通过这样一个个小集体发挥“兵教兵、兵帮兵”的作用,完成探究任务。因此,小组内部人员的安排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认真考察学生个性差异、能力特征,对每一位学生的学习习惯、性格爱好、成绩差异等因素做详细了解,进行异质分组后,在组内对每个组员还须进行合理的分工,角色的调配。组长要充当小老师的角色,在自己完成好任务的前提下,组内其他不会的他应负责讲解。同时他还应该检查、督促组内成员的完成情况。在小组学习中,成员研究并讨论疑难问题,还相互评改作业、举行小测验或自我测试等等。

2、合理安排合作内容。小组合作学习虽然是一种好的学习方式,也并非所有的内容都可以采用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要根据教学内容要求适时而用,不可滥用。小组合作学习是学习方式之一,但不是唯一的。有的教学内容需要合作交流,有的教学内容不需要合作交流,只适合教师讲解、演示。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现状进行选择是否该进行合作交流。合作学习的内容要难易适度,如果所布置的问题太难,学生不知如何下手,不但耽误时间,而且会适得其反,让学生对合作失去兴趣;如果合作要完成的问题过于简单,不假思索、轻而易举就可得到答案,这样的合作只是流于形式。合作交流的内容要有一定的讨论价值、有一定的思维含量。问题要靠近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吃,千万不要过于简单。否则,在没有合作价值的情况下,合作就是一种重复的、不起任何作用的劳动。

3、做好小组合作中的老师角色。有的老师认为,合作学习就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由合作,教师只是旁观者,只要在学生汇报时听听、在学生展示时看看就可以了,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需要经过一个由易到难,由“扶”到“放”的过程,循序渐进。学生的合作讨论自控能力以及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欠缺,教师要积极参与其中,既关注局部,又顾及全班;既把握讨论问题的讨论进度,又把握讨论问题的中心。对讨论有困难无序或偏离主题的要及时进行适当有效的引导,但又要放手让学生大胆讨论。合作学习不只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

4、建立鼓励评价机制。评价激励对小组合作学习起着导向与促进作用。为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激励学生不断提高小组合作活动的水平,要加强激励评价。同时在教学中坚持不懈的进行课堂评价,每节课都要坚持评选出优秀学习小组,学习小组每日评选出本组的“优秀小组发言人”和“优秀展示者”以及“最佳质疑者”,班级每周利用班会时间评选出本班的优秀学习小组2个。以上举措激励所有学习小组及组员主动承担责任,使小组内出现互动、互助、互勉、互进局面,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全面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

第五篇:班级小组合作量化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姜 际 龙

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班级管理如何,直接关系到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以及学生思想、道德等各种素质的养成。作为班主任,班级常规管理的头绪多,事务杂。学生的学习情况、日常行为规范及教室卫生、文体等,往往要花去我们许多宝贵的时间和精力,有时为此疲于奔命,甚至感到心力交瘁,但一有疏忽就会出现漏洞。因此,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我们班主任必须要积极思考和改进班级管理的模式和工作的方法。在多年的班级常规管理实践中,我不断思考和摸索新的管理模式,逐步形成由“教师一人管”为“学生人人参与”、从班级管理的人治到法治的管理形式,且已经形成并实施了班级小组合作量化评比的管理模式,有效地克服了以往班级管理的弊端,取得了良好成效。

一、班级小组合作量化管理的意义

班级作为一个群体,具有群体的一般特征:即遵守共同的行为规范、在感情上互相依赖、在思想上互相影响、而且有着共同的奋斗目标。但班级又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这个群体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处在成长过程中,每位学生个性差异都很大。 班级小组管理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基础之上既培养学生主人翁精神也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班级小组合作量化管理是根据班级的具体情况,在学习、卫生、纪律、文体等方面制定出统一的目标和考核标准(即班级小组量化评比细则,见附表),对小组成员进行定性、定量考核,个人考核成绩纳入小组总成绩,每周利用班会对小组在上一周考核结果小结一次,每月(结合段考)总结每学段得分并评出优秀小组,对小组成员进行适当的奖励,每学期总结学期总分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对小组及个人进行奖励。在这班级小组量化管理评比中,制定统一的目标和考核标准,体现了班级小组管理的目标指向性和可操作性;每周小结、每月、学期总结有效的预防了学生的反复性与狡辩心理,既增加了学生的主人意识、增强了学生的团队精神,也体现了班级小组管理的时效性、综合性、系统性。考核标准的制度化和细化,改变过去人为性考核的主观性,体现了班级管理考核的公平性、科学性。总之,实行这一管理制度,体现了班级管理工作的客观规律和人的动态成长规律,调动了班级每位学生的工作、学习积极性,克服人为因素的影响,为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等各种素质的养成,实现学校教育教学的总目标,开创了一条行之有效的新途径。

二、班级小组合作量化管理的实施

第一步:制定量化管理细则

根据起始年级班情,对班级常规管理的各项工作:学习、纪律、卫生、文艺、体育、宣传等等方面,制定了量化细化考核的指标,根据工作情况细化考核的加、减分值,例如模块考试优秀者、校运动会获得名次者、校文化艺术节活动中取得成绩者、一周劳动使班级获得卫生流动红旗者等均可获得相应的加分,而迟到、旷课、上课违纪等行为均会相应扣分等。管理细则提前印发给学生让学生先学习、讨论、提出意见建议,班主任利用班会课进行辅导、宣传、讨论最终确定方案。让每一位学生明确本班常规管理的各项工作,明确各自的工作任务和责任,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见附件一)

第二步:试运行一个学段

根据新生的自我介绍及意愿,选好班级干部,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培训辅导,让他们尽快熟悉制度、明确职责、分工协作,以班长为核心,班干轮流值日结合班级日志进行检查和记录,同时纪律委员、学习委员、劳动委员等进行分类记录整理到一周量化得分一览表上(贴在班级后墙)进行公示,这样既是让大家知道上周自己的表现同时也是对班干检查记录的公正性的一种鞭策,在第二周周一的班会课上,班长会汇总上周同学们的表现,提出自己的建议和要求。一个学段之后结合段考成绩算出每位同学的综合得分。(见附件二)

第三步:小组组建

班主任先通过一个学段的观察摸底将学生的综合情况排序,按照NBA选秀的方式将班级学生分成6个层次由学生自主进行5轮选择组成10个组,每组6人,(见附件三)为了使同组成员能加强沟通,在班级座位安排上也打破了传统的做法,组员位置可组内流动,组长组内民主选举可轮换。这种组建方式最大程度的保证了组际之间的公平竞争基础同时有利于组内成员之间的沟通交流。

第四步:小组凝聚力的培养

班级活动是最好的培养小组凝聚力的方法,充分利用班会课及其它课余时间开展大量分组活动,比如6人绑腿跑比赛、小组背靠背夹球跑接力赛、跳绳比赛等等(见附件四),在比赛的过程中使小组成员互帮互助增进友谊。第二学段结束时各小组内凝聚力已空前强大。

第五步:总结反馈,进行有效调控

班主任不定期组织学生反馈,公布前一阶段的考评情况,总结班级管理的成绩,指出普遍存在的问题,比如个别组成员迟到问题、个别组上课纪律问题、个别组组长工作不得力、个别组员依旧不能融入小组团队的问题等等,及时表扬先进,树立典型;适时批评,督促后进。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事事时时有人查”的全方位管理体制。这样不断的进行及时总结反馈,第三学段结束时班级各项量化管理制度的实施进入了常态,班级管理就像一部机器有条不紊的高效运转,而班主任只要适时的进行检修。

第六步:奖惩适度形式多样

奖励分为常规基础性奖励和阶段性奖励两大类,基础性奖励主要是学生平时在各方面的表现得分,以分数来呈现;而阶段性奖励则是在基础性奖励的基础之上进行综合,需注意的是不同方面(学习、纪律等)的得分需按一定比例折合成标准分后再进行合成,这样的得分才比较客观有说服力(见附件二)。每个学段按组别算出小组平均得分并排序,将班级位置划分为十个区域,小组按排序选择座位区域。(见附件五)每学期评出3个优秀小组组员每人额外加2分组长加4分,并从班费中拿出一部分奖励给小组作为小组活动经费;学校每年的三好学生、文明学生、优秀班干评比就以班级个人总分排名顺序来定,高三毕业的综合素质评价也以此为依据(见附件六)。而惩罚措施则大都由组内自己制定,比如有的组对迟到组员实行罚站一罚一上午,有的组则罚钱作为小组活动经费,有的组则罚打扫卫生,总之为了小组荣誉每个组都有自己的“灵丹妙药”;也有针对班干的惩罚措施,例如在平时检查统计中出现错误的从组长、课代表、至相应班干各扣

1、

2、3分,再比如在第2学期班干安排中,班长必需总分在班级前10内,其他班干必需在班级前35以内等(见附件七)

三、班级分组量化管理的成果

三年时光如白驹过隙,新管理条例的实施收到令人惊叹的成效, “学生学会了如何与组员相处,增强了集体荣誉感;学会了竞争,知道了实力是最重要的;学会了如何管理,知道了班主任、班干的管理有多么辛苦;学生学会了共同学习,感受到了学习中互通有无所带来的快乐。”,班级管理更加有序、高效,学生风貌出现了可喜的变化。

1、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学生干部是班级管理的核心力量,班干部工作积极性如何直接关系到班级管理的成效。实行班级量化管理后,改变了过去班干部不敢管、怕得罪同学的局面,由于有了一个统一的管理标准,班干部的工作得到全体同学的支持,管理考核的时效性和准确性明显增强,班主任的即使总结和现时评价,调动了班干部工作的积极性,使全体同学也有了相互比较,相互竞争。特别是组长的积极性得以大大提高,因为班级几乎所有的活动都是围绕小组展开的,无论是学习、劳动还是社会实践,甚至于外出春游活动,所以组长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比班长更为重要,得到的锻炼的机会也就更多,其积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

2、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自主管理的积极性。个人荣誉观念明显增强,集体主义思想深入人心,班集体观念、主人翁意识得到提高,班级合力形成。过去跳一跳可摘的“桃子”只有一个,怕争第一,甘居中游,不要挨批评就行,实现量化管理后每个学生只要做好工作,达到一定要求都可以同时获得这个“桃子”,出现了班干部、全班同学齐心协力摘“桃子”的新局面。一旦学生被扣了分,就会及时得到提醒,认真总结错误,寻求对策,争取以良好的行为进行弥补。

3、学风、班风日异好转,学习成绩大幅提高 。班级量化管理增强了班级凝聚力,调动了班干部及班级全体同学的工作、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早晨一个学生没到其他五个都在看手表,课堂上一个同学打瞌睡旁边同学肯定会提醒,考试一个同学没考好其他同学都会伸出援助之手,正是这种积极、主动的态度促进了班级管理的整体水平的提高,例如放假期间传达学校的紧急通知,只需要一个电话通知班长即可。而班级管理整体水平的提高,反过来又促使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因而通过班级量化管理,学生的学风、班级的班风都有了新的发展,大大促进了学生的思想、道德等各种素质的养成,班级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学习成绩也大幅提高。(见附件八)

四、班级分组量化管理的理论思考

1、实施班级小组合作量化管理,充分运用了激励的原则。 班级小组合作量化管理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动态激励管理。激励即激发鼓励之意,它指的是激发人的动机,诱导人的行为,使其发挥内在潜力,为实现所追求目标而努力的过程,也就是人们所说的调动和发挥人的积极性的过程。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动机是由他所体验的某种未满足的需要或未达到的目标所引起的,而人的需要和目标又是多方面的,一个人的行为动机总是由其全部需要中的优势需要引发的,并朝着这种优势需要的目标努力的。这种努力的结果,又作为新的刺激反馈回来,调整人的需要结构,指导人的下一个新的行为,这就是所谓的激励过程,也称动机—行为过程。班级小组合作量化管理,就是从需要出发,不断引发动机、动机指导人的行为,行为促使目标实现,目标实现又引发了新的需要和动机的不断循环反复,从而把班级管理推向纵深发展,实现班级管理目标。在班级量化管理中,一是改变了过去一个班级只能限定少数优秀生的传统做法,而现在每个学生只要表现好,达到一定的标准,都可以成为优秀学生,这样为每个学生创造了存在预期目标的可能性,激发了班级的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二是由过去的考核没有具体的指标,而现在则每时每刻都在考核,即每周总结一次,并进行公布,可不断地引发学生的需要→动机→行为→目标之间的不断循环,时效性增强,班级管理任务可以不断深化和完善。三是由过去的考核指标过于单一仅是学习,而现在的考核目标不但是多元的而且是联动的,这种目标考核必然引领和激励学生积极参与班级管理并学会与他人分工协作。

2、实施小组合作量化班级常规管理,不仅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法”的依据,使学生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怎么做,达到怎样的标准;更重要的是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每一位学生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主人翁意识,培养了学生的集体主义思想和团结协作的精神,提高了学生自主管理的能力,大大地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班级常规管理工作的千头万绪被理顺了,各项工作落到了实处,形成了“天天管,天天不要管”的良性循环。

3、分阶段实施小组合作量化管理。小组合作量化班级常规管理分三个阶段实施:一抓:班主任亲自抓,使学生初步走上班级常规管理的各项轨道。二辅:以班干部抓为主,班主任定期抽查为辅,充分发挥全体班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和检查督促作用。三放手:完全由学生自主管理,班主任不定期抽查,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4、实施班级小组合作量化管理,运用了系统理论,强调自主管理,增强主人翁意识。系统理论要求根据客观事物的系统特征,从事物的整体出发,从整体与部分、整体与结构、整体与外部环境的相关中,综合地、精确地考察对象,从而在运动与变化中及时地、正确地解决问题。实施班级量化管理就是根据系统论要求,从班级整体出发,根据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正确处理好班级与学生关系。强调自主管理、增强主人翁意识,为班级每一位成员提供参与和管理的机会,培养其自主管理或执行各自任务的责任感,提高其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为增强整个班级的活力提供可靠的保证。如早操、课间操、眼保健操、早自习教室卫生等方面的管理中,都进行责任到组,充分发挥了小组的作用,真正实行自主管理,增强了主人翁意识,使班级管理上了一个新台阶。

五、班级小组合作量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班级小组合作量化管理制度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际操作上都验证了它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但任何方法都会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问题,现将制度实施过程中所产生的困惑例举如下:

1、二个极端。一是个别小组缺乏组织领导人才组员积极性不高,小组缺乏竞争力,久而久之小组名存实亡;二是小组组员间过于和谐,组长又不能以身作则,从而对班级管理产生负面影响。

2、一个矛盾。由于班级的制度均以量化形式出现,过于笼统起不到激励作用,过于细致则牵扯班主任、学生大量时间和精力,特别是到了高三复习迎考阶段,这个度的把握很难均衡。

3、一个配合。这种分组目前只是在班级管理上应用,学科学习方面涉及不多,如何让各学科任课教师配合班主任一起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分组竞争,这也是我校“高效课堂”模式改革的一个重要话题。

当然,班级小组合作量化管理在理论上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在实践上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我殷切期望各位领导、专家、同行提出宝贵意见,让班级小组合作量化管理之花,焕发出它的生机和活力。

上一篇:写字楼物业管理特点下一篇:写字楼物业管理方案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