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6走进数学学习 享受数学美

2024-04-27

b6走进数学学习 享受数学美(通用4篇)

篇1:b6走进数学学习 享受数学美

如何让学生在美术课学习中享受美

内容提要:在高中美术欣赏教学中要重视学生欣赏能力的培养,但前提是学生要有学习美术的兴趣,本文着重讲述了如何提高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

关 键 词:美术 学习兴趣 欣赏 鉴赏能力

一.发现问题(发现某些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美术没有兴趣,尤其是对现阶段教育教学的陈旧模式感到枯燥乏味,因此学习与生活脱离,课堂活动方式缺乏等问题频频出现。以及对美术理论知识的缺乏,不知道怎样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相结合,专业水平进度缓慢,从而对美术失去兴趣。而不少老师认为:美术课上只要让学生依葫芦画瓢,画出几张画,课堂不出问题就行了。在美术教学中只是一味叫学生临摹,三年下来,学生已经习惯了照抄别人的模式,习惯性思维占据了他们的脑海。理论性和知识性的东西却一无所知,缺乏想象力的训练,如此下去,只会使他们变成墨守成规、一事无成的人,也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二.确定问题(指出重点问题)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虽然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与其他科目有所不同,是以实践操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来抓,但理论知识的掌握也是非常必要的。如果缺乏对理论知识的认识,那么学生在作画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就不知道该怎么解决,因此也就失去了对美术的兴趣。所以,美术教学的模式也应顺应时代的变革,课堂教学应逐渐摒弃以往传统的应试教学模式,探索构建适应现代教育的美术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对学习美术的兴趣,以期望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一方面从目前的教学情况来看,现在的美术专业教育只是注重实践操作的过程,而忽视对理论知识的传授,或者即使传授了,但也只是一知半解,没有对理论知识的继续再深入。另一方面从学生的专业素质来看,专业水平好的学生在达到一定专业水平的时候就原地踏步、停止向前,而专业水平差的学生,由于对理论知识缺乏认识,实践操作始终跟不上好的学生,由此对学习美术失去兴趣,甚至失去信心。因此学习美术应该引导学生以自己的个性去学、去创作,教师不能用一种所谓的标准去教,而应在教学中勇于改革现在的教学模式,善于发现学生的学习心态、引导学生了解一些理论知识、掌握一些基本技能。对以上种种的教学难题,我们必需深刻反思,认真仔细地去探索研究,寻找解决该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我们应该先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心态以及对美术的认知水平,通过各种渠道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三.寻找解决途径 从学生方面:

1、通过欣赏名家作品,了解名家名画,叙述艺术家们的光辉人生。用美的作品熏陶、感发学生,对学生的精神起激励、净化、升华的作用。

2、引导学生对范作进行鉴赏:可以赞赏,可以批评,可以临摹,更可以改头换面,或者“移花接木”,或者创造更新更美的形象来替换它、否定它。充分体现出让学生的心灵说话,让学生的作品说话的自主性、主体性。

3、开展各种相关活动,如各班或各班之间进行各种形式绘画比赛,举办绘画展览,摄影小组活动和展览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强化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通过作业互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深他们的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5、使学生在充满宽松、和谐的气氛中学习,体验成功和欢愉。

6、充分发挥视觉艺术教育功能,着重培养并发展人的审美情感。发展学生对美的细致的、独特的、敏锐的感受能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强烈的表现欲望。启发学生依靠直觉感受、想象和灵感来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从教师方面:

1、到著名的美术高校去进修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

2、请教名家,请名师来我校参观指导,开设相关的学术讲座进行学习和研究。

3、与其它兄弟学校进行经验交流,借鉴他们教学上的优点,改善教学程序,提高教学质量。

4、积极利用现代技术和自身专长扩充教材的感性资料。例如搜集速写、素描的图片、刊物、电子读物在某一学期里让学生详细地了解感受造型的各种手法并通过临摹、改画添画、间接写生、直接写生等实践练习,体会结构的美感、明暗的美感。又如在某一学期里着重了解国画的相关知识,培养对民族艺术深厚的感情和熟练的操作技能,体会水墨的特性。四.应用解决途径

1、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探索适应的教学程序

2、综合有关的音乐、文学作品、表演艺术、数理常识,进行感悟

3、调整学生学习心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4、加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巩固理论知识 五.分析结果,首先学生在学习态度上大大改善,并且对美术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尽如此,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也起到了促进的作用。并在实践活动中不断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及其它各方面素养,充分发挥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作用,掌握了美术学习中所应掌握的一些基本技能。在课堂上,同学们也充分发挥了学习美术的积极性。同时也使学生的情感发展得到满足,艺术视野不断开阔,表现技能不断提高。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流畅、灵活,具有独创性,对问题具有敏感性和提炼、重新组织的能力,也就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其次是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得到了极大的转变和改进。正由于此,学生的美术素质得到了全面的提高。把以往的教学模式由感性模式升华为理性模式,大大改善了现阶段美术教育教学那种陈旧化的模式,并促进其他相关学科教学方式的更新。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由此也整合了学生的社会生活情境和审美意识、人文意识、技能意识,使他们在课堂上感受到了美的环境和形式,感受到了学习的愉悦。他们的学习热情极大地鼓励了教师们更投入地进行实验研究。六.理论发展

1、从学生来看:在学习美术时主动性和积极性有所提高,在实际作画过程中,遇到困难时能发现自己某方面的潜力,及时解决难题,从而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2、从教师来看:改革了学生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并且也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和自身的专业素质。

3、新问题的提出:如何把学生的学习进一步深化?如何合理地运用时间,解决课时的有限性和实际操作的耗时性之间的矛盾? 在教育目标上,教学由教师单一主导化逐步转变为学生的自控化。注意发展他们的个性、独创性,给学生以广阔的思维空间。

教学态度实现民主化,与学生成为没有代沟的朋友,情感交融,课上声情并茂,课下和蔼可亲,激发他们的情感效应。

教学内容讲究现实化,强调校外美术教学的特点,扩大知识面,掌握多种知识和技能,特别是综合分析能力和创造想象能力。

教学方法实现多样化。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上课。总结:从工作实践出发,贯彻校外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原则,大胆地进行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创新。从理论到实践,从理念到操作,逐渐摸索自己完整的体系。并有相应配套的教材、教具、教学方法和活动形式的支持来体现自己的特点,把特色教育纳入教科研轨道,做到以科学理论为依据进行理性思考,以科学方法为指导进行具体操作,以实践结果为基础进行理论飞跃,以新的理论为起点进行新的构建。

论文标题:

《如何让学生在美术课学习中享受美》

作者: 楼 尉 单位: 诸暨市浬浦中学

手机: ***

篇2:理解数学,享受数学

一、数学是什么

1. 数学是理性思维的科学.

著名数学史家克莱因说:“数学是一种精神, 一种理性的精神.”是的,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它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一门科学.虽然作为学科课程的数学经过生活化、人为化, 但亦不能离开科学的准则和结构.任何事物都有一定的量, 因此, 关于显示生活中的各种与形状和数量有关的问题, 都可以作为数学的研究对象, 但是, 数学并不完全等同于知识的简单汇聚, 数学知识是由许多具体的特殊的数学现象, 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进行不断分析和探索而得到的.它是一种对于人类理性思维的养成和发展有着特别意义的科学活动.

2. 数学是生活.

现实世界是数学的丰富源泉.“宇宙之大, 粒子之微, 火箭之速, 化工之巧, 地球之谜, 生物之谜, 日月之繁, 无处不用数学.”数学家华罗庚的这段话言简意赅地说明了数学的广泛应用性.数学即生活, 它来源于生活, 扎根于生活.可以这样说, 学生一生下来就生活在数学的氛围之中, 学生因为生活而了解数学、学习数学.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生活、工作, 有自己独特的思考世界、反映世界的各种数学概念、运算方法及有关数学知识结构, 因此, 每个人都有自己特定的数学现实.

3. 数学是美.

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说:“数学, 不但拥有真理, 而且有至高的美.”数学的美不像自然美、艺术美那么鲜明、亮丽而潇洒, 甚至也不像其他社会美那么直观和具体, 它抽象、严谨、深沉、冷峻而含蓄, 是一种理智的美.数学美要求欣赏者具有一定的数学素养, 而且还要求其摒弃任何主观情感, 这样才能体味其美的真谛.

二、让我们享受数学

1. 享受数学的有趣.

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学生有了兴趣, 就会产生探求知识的欲望, 形成积极的“心向”.

在教学中, 应有意识地不断创设与学生心理需要变化同步的情境, 诱发其学习的热情, 促使学生更深入地思考.让学生时常感受到“数学真奇妙”, 从而产生“我也想试一试”的心理.要达到这样的效果, 可利用愉快的游戏、生动的故事、激烈的竞赛、入境的表演、热情的掌声等创设出一种愉悦的学习情境, 诱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在这样的情境下教学, 除了知识的传递, 更多了一份情感的交流、一次思维的碰撞.精心的设计, 定能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 使学生萌发出一种数学真有趣, 我要学好数学的愿望, 从而更加乐意去学习数学.

2. 享受数学的实用性.

例如:某厂今年初贷款100万元, 复利计息, 年利率为10% (即本年的利息计入次年的本金生息) , 计算从今年末开始每年偿还固定的金额, 恰在第12年末还清, 问每年偿还的金额是多少万元?

解:设每年偿还的金额为x万元, 依题意得:x+x (1+10%) +x (1+10%) 2+…+x (1+10%) 11=100 (1+10%) 12解之得x=15 (万元) .

3. 享受数学的精彩.

数学课堂是学生思考的天地, 教师创设的一切机会都要为了让学生学会思考, 乐于思考、善于思考, 只有这样, 数学才能展示其精彩的一面.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不但使学生产生好奇心, 而且它能利用外部多方位刺激,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主动学、乐于学.在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 我们可以结合多媒体技术的图像显示模拟逼真的动画, 把要授课的内容生动化、娱乐化, 对学生的感官进行多方刺激, 从而创设一种学生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 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把数学知识变成趣味数学.创设一种学生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 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对下一步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4. 享受数学的成功.

“教育教学的本质就是帮助学生成功.” (柳斌语) 如果一个学生从未获得成功, 没有成功的体验和机遇, 往往会自卑、消极, 甚至自暴自弃, 而一次成功的机会却可以十倍地增强学生的信心.因此, 课堂上教师应毫不吝啬自己鼓励的眼神、赞许的话语, 批改作业时尽量少一些令人生厌的“×”, 可以写上“再算算”、“你离成功只差一步了!”这样的文字, 或者给他一个难受的“哭脸娃娃”.聪明的孩子一定会从你的一言一行中体会到很多……

数学教学中, 只有给学生以尊严、以鼓励、以勇气、以热情, 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 数学教育才能真正成为一种精神享受.

篇3:让数学美走进中职学校数学课堂

[关键词]数学美学 数学素质 品德美 课堂美 情景美

数学美是关于数学审美活动的科学,数学审美既存在于数学家数学创造之中,又存在于数学教育之中。尤其是数学教育,其中充满数学美的体验、学习和创造过程,凡接受数学教育的人,都不同程度地要受到数学美的熏陶。我们知道,数学不仅是一门应用广泛的基础学科,也是一门充满审美情趣的艺术。中学数学教学大纲中首次明确提出要使学生“认识数学的科学意义、文化内涵,理解和欣赏数学的美学价值”,将数学美育提到了数学教学的议事日程。数学美是人的本质力量通过宜人的数学思维结构呈现的,它以抽象的形式反映和谐的自然图象。我们对数学美的追求又反过来促进数学思维能力的提高。所以,数学审美教育是数学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一、从数学美学学科探讨上来谈

数学美与其他科学美一样,表现为一种抽象的美。数学美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从数学的内容看,有概念之美、公式之美、体系之美等;从数学的方法及思维看,有简约之美、类比之美、演绎之美、抽象之美、无限之美等;从狭义美学意义上看,有对称之美、和谐之美、奇异之美等。

例如,在组合概念及组合数公式教学时,这节内容似乎毫无美感而言,但请学生思考下列问题:①把高低不等的7个花瓶排成一排,要求正中间的最高,从中间向两边看,一个比一个矮,这样的排法种数有几种?②7个相同的乒乓球放入编号为A、B、C、D的4个盒子中,问每个盒子中至少有一个乒乓球的不同放法有几种?当学生发现都可以利用组合概念及组合数公式归结为答案 =20时,就会体会到一种数学的力量,体会到抽象之美、概念之美、公式之美。

可见,美是教材中所固有的,但教材是按知识体系展开的,数学美只是蕴涵在其中,挖掘、整理、显示出教材中的数学美,用美的眼光审视数学教学内容,这不仅是数学美学研究和数学课堂教学研究的双重课题,也正是数学教师让数学美走进数学教学课堂,使学生能够感受和欣赏数学美,把数学的美育功能真正落实在教学课堂上要做的一件有意义的工作。

二、从数学素质教育研究上谈

1.教师需要对教材作审美分析

因为数学美虽然是一种自然的、真实的美,但它不像艺术美那么外显,也即,数学美的信息是隐藏在数学知识、数学方法、数学语言之中的,是隐形的。数学教师的责任就是从教材内容、解题方法、例题选择等方面,提炼美的因素,并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充分发挥想象力,细细品味其中固有的美的情感,从而陶冶思想情操,激发学习兴趣,改善思维品质,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充分发挥审美示范作用,特别是要善于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美的方法去分析、解决问题,在发展逻辑思维的同时,培养形象思维和审美直觉,让学生能从审美的角度去求得对问题的更深入的理解,以美启真,由真化美,使真与美在交融中得到统一。

2.教师需要探求让数学美走进数学课堂的新途径

(1)利用明显的形式美展示隐含的美。数学美往往表现为一种含蓄的美,所以有时即使把美的数学材料放在学生面前,学生也很难领悟其中所蕴涵的美。教师应该把这种美充分展示出来。

例如,在学习黄金分割的概念时,学生很容易求得黄金分割点C分线段AB的AC= ,但不会知道AC=叫做黄金比值。这个样子多少有点难看的无理数AC=叫做黄金比值会使学生感到莫名其妙。教师对此应作深入的分析,才能使学生感受到其中所蕴涵的美。“黄金分割”除了自身直觉美感外,它的许多美妙性质还有一种奇异美:不仅与其它的数有密切联系,在社会、生活、人体、艺术等方面也有广泛应用。

(2)挖掘潜在的美的因素。数学美除丰富多彩的外显形式外,还有许多潜在的美的因素。数学教学中,要留心观察、充分挖掘、合理运用。

例如,诱导公式应用定义证明的前5组:k360°+(k∈Z),180°+,180°-,360°-,-,这五组诱导公式中除第一组之外,其余四组的证明都是根据定义和角的终边关于原点或坐标轴的对称性推导出来的。对此合情推理,学生不仅兴趣盎然,而且获得数学公式内隐的简洁美、对称美的享受。

(3)以美启真,将美学原理应用于解题实践。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现有的审美能力,引导学生根据美的原则,“发现”数学原理、公式、即以美启真。

3.教师需要创设数学课堂教学之美

如果说数学之美是抽象的,较难为人们所理解,那么,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之美,就是比较形象的,较易为学生所理解,学生也较易为之感染。数学美是全人类的“艺术作品”,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之美,从狭义上讲,是数学教师个人的“艺术作品”,学生对数学或喜爱或厌恶,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我的体会是,让数学美走进数学课堂,而数学课堂的教学活动之美的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教师个人行为的品德的美。数学教师端庄而不呆板,秀美而不浮躁的外表首先会引起学生视觉上的美感;数学教师认真的工作态度、良好的敬业精神会影响学生;数学教师对数学学科执着的追求和丰富的学识(不仅仅表现在数学上的),在课堂教学中所表现出对数学的浓厚兴趣以及对某个解法的那种“喜形于色”的神态会感染学生;教师的人格力量是无穷的。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的修养,做到外在美和内在美的高度统一。

(2)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美。我们知道,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美,突出体现在“有序”及“和谐”上。数学本来就是有序而和谐的,但是数学内容、现象又是纷繁杂乱的,数学课堂教学的设计,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体现数学的有序及和谐。一堂好的数学课,应是表现一个或几个数学内容的一个有机整体。因此,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有序及和谐,具体表现在:课堂教学中层次分明(有序)、重点突出(和谐)。教学层次的设计,或为递进关系、步步深入;或为并列关系、各个展开讨论。但无论如何,应突出重点,围绕某个主题展开。

(3)课堂活动中的情景美。我们知道,要达到课堂活动的情景美,必须满足三个条件:

第一,教师对教材及教法非常熟悉,同时教师自身应当有较高的艺术素养——教师与教学内容相融;

第二,教师的兴趣、爱好、心理指向等与学生的兴趣、爱好、心理指向发生情感交流、转移乃至共鸣,同时,教师与学生关系良好,教师爱护学生,学生尊敬教师——师生相融;

第三,学生对教学内容表现极大的兴趣——学生与教学内容相融。

因此,在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精心设计好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运用一切有效的方法和手段,营造一种知识与能力的结合、数学与艺术交融、教师与学生共鸣的优美情境:要营造和谐有序的教学氛围,要善于掌握一个疏密相间、张弛有度的课堂节奏,要创设师生思维同步的教学节奏,要充分利用教具及现代化教学手段。

总之,纵观数学史,数学家们都极为重视美学在数学研究中的方法论意义。另外,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美学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可以提高学生对美的鉴赏能力和增加他们的审美情趣,这对学生德育的发展又有现实的意义。

我们应该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将数学美展现在数学课堂上,让学生们真正热爱数学,主动地去学数学。

参考文献

[1]徐本顺,殷启正.数学中的美学方法[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

篇4:让“美”走进数学课堂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感受美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积极寻找可使学生产生数学化的实际问题,把大量的数学题材置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境中,鼓励学生多角度多层面的发散思考,真正感受数学知识的“美”是无处不在的。

如教学“循环小数”时,教学前教师联系自然界中的循环现象,如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白天黑夜,太阳东升西沉等等,给学生创造思维的情境,引导学生跃入思维的海洋,通过学生对计算过程及商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等一系列的逻辑思维过程,逐步抽象:概括出循环小数的概念。在练习设计时,教师应注重趣味性和审美价值,以数学的内在美和趣味性激发学生的思维。在进行综合练习时,教师设计了这样两组练习:根据前三个算式的得数,直接说出后面算式的复数。

第1组:1÷7=0.42857 第2组:1÷11=0.09

2÷7=0.285714 2÷11=0.18

3÷7=0.428571 3÷11=0.27

4÷7=? 4÷11=?

5÷7=? 5÷11=?

6÷7=? 6÷11=?

7÷11=?

8÷11=?

9÷11=?

10÷11=?

在这样的练习过程中,能加深学生对循环小数的认识,同时也感受到了循环小数的内在美,从而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状态,在愉悦的学习过程中理解和掌握了概念。

二、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欣赏美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得好:人身两个宝,双手与大脑。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让学生动手操作,并且合作交流,真正让学生欣赏数学的“美”是无与伦比的。

如学习了“三角形的认识”后,教师提问:“不用量角器,把两块三角板拼靠在一起,能画出15°角吗?”两个学生一组进行合作动手操作。大家觉得很新鲜,马上投入操作活动中。教师点名让一位学生上黑板画,这位学生思路清晰,反应敏捷,他利用45°角与30°角的差画出15°角(如图1),还有的学生利用90°-(45°+30°)=15°,得出15°角(如图2)。

接着教师又提出第二个问题:“用两块三角板你能画出几种角度?”马上有位学生抢先回答:“30°、60°、90°、15°.”同桌补充:“还能画180°和360°。”教师微笑着说:“同学们像刚才那样合作交流,配合默契,动手画一画,把360°以内的角都画出来。大家还要想一想利用两块三角板画出来的角有什么联系和规律?”学生又兴趣盎然地投入操作活动中,有的只用1块三角板,有的把2块三角板拼靠在一起研究。然后各小组再进行交流协作,选一名学生代表上黑板写出画出的角度。最后教师综合全班同学答案,确定无遗漏后,启发学生:“这些角从小到大顺序说是15°、30°、45°、60°……360°,它们之间有什么规律?”教师这么一念一问,学生马上找出了其中的规律:这些角度都是15的倍数,一共有24个。

学生终于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揭开了三角板的角的秘密,欣赏了各种角度的神秘美。

三、贴近生活,理解领悟——体验美

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培养学生在贴近生活、理解领悟的基础上积累内化,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真正学生体验数学的“美”是无穷无尽的。

如在画出长方形、正方形的对称轴后,有位学生发问:“为什么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可以作对称轴,而长方形内的两条对角线不能做对称轴呢?”教师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帮助提问的学生解决疑难。最后学生清楚了:沿长方形的其中一条对角线对折,两个部分(三角形)不能完全重合,所以长方形内的两条线不能作对称轴。这样画对称轴的过程,加深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从中体验到轴对称图形的独特美。

四、自主探究,实践活动——创造美

自主探究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注重给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更广阔的空间,使学生在“创造美”的过程中享受成功的喜悦。

如在学习了各种平面图形后,教师让学生拿出大小不相同的圆形、正文形、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任意摆出各种自己喜欢的图形。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都争先恐后地想将自己的作品公布于众并以得到承认肯定为自豪。“创造性”活动开始了,于是出现下面一些图形,有的学生还帮助加以“命名”:

对于集体合作的成果教师予以赞许,对于一些自主探索有独创精神的学生,教师予以鼓励和赞赏,采用不同形式的表扬,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法国思想家卢梭认为,适合儿童的知识首先是在现实事物中寻求的知识和真理,应该让儿童通过活动,积累对周围事物的经验。综上所述,数学课堂中美不胜收,需要教师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去发现美、创造美,让“美”走进数学课堂!

上一篇:一年级周记春节下一篇:提高小学生写作能力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