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世博”理论学习记录

2024-04-27

“走进世博”理论学习记录(共12篇)

篇1:“走进世博”理论学习记录

“走进世博”理论学习记录

一、活动名称:走进世博

二、活动时间:2010年4月1日

三、活动目的:让同学们对世博会的相关知识和世博会的举行意义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与认识,也在大家在学习之余了解时事。

四、活动地点:生科院108教室

五、参与对象:生科院生物科学专业生科二班团支部全体成员

六、参与人数:34人

七、负责人:xxx

八、记录人:xxx

九、活动过程:

(1)由班级组织委员结合所做的ppT给大家讲解世博会的起源,发展及历届世博会的举办情况。

(2)讲解有关上海世博会的相关知识。

(3)向大家提问,让同学们根据上海世博会的会徽图来谈谈自己对会徽组成及象征意义的理解。

(4)向大家播放上海世博会宣传片视频及展示上海世博会各国的展馆图片。

(5)最后以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曲结束本次理论学习。

十、活动效果:

此次活动让支部成员对世博会有了基本的认识,也让大家开始认真思考学业以外的社会时事,利于提升大家的综合素质。

十一、学习心得

“走进世博”感想

本次理论学习类容丰富,形式多样,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感到很快乐。并且学到了实实在在的东西,所以觉得很有意义。让我印象最深刻,感触很深的就是上海世博会的宣传片。我看到了中国多彩的文化,高速发展的经济,和日趋完善的社会政策。作为中国人的我感到很自豪很骄傲。看视频时真的是热血沸腾。也了解到,今年在上海举行世博会的机会是很难得的。这也说明了中国正逐步强大起来,有了一定的社会地位。这与广大人民的不屑奋斗和国家领导的精明指挥是分不开的。我希望这种精神能继续发扬,使中国真真正正成为一个世界强国。我真心祝愿上海世博会能取得圆满成功。

2010年4月2日

“走进世博”感想

在上海世博会即将来临之际,我们支部举行了这次“走进世博”的理论学习。我觉得是非常及时的,也是很有必要的。作为中国当代的大学生,理应对社会时事有更多的了解。更何况是这种能让全国人民振奋的喜事呢!

说真的,世博会这词虽很熟悉,但我所了解的真的是很少很少。通过这次学习,我了解了世博会的起源,发展,及其举行的意义。真可谓是受益匪浅。

通过对上海世博会相关知识的学习。我特别欣赏上海世博会的会徽。一张小小的图片不仅表达了中国人民举办一届属于世界的、多元文化融合的博览盛会的强烈愿望,而且表达了世博会“理解、沟通、欢聚、合作”的理念。绿色为主的色调,富有生命活力,增添了向上、升腾、明快的动感和意蕴,抒发了中国人民面向未来,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创造激情。设计的真的很好,表现了中国的个性……。听着世博主题曲我仿佛看到了世博会盛大的场景。

xxx

2010年4月2日

篇2:“走进世博”理论学习记录

□ 吴建中

世博会,全称世界博览会(World Exposition)。世博会是由一个国家的政府主办,有多个国家或国际组织参加,以展现人类在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领域取得成就的国际性大型展示会,其特点是举办时间长、展出规模大、参展国家多、影响深远,享有

“经济、科技、文化领域内的奥林匹克盛会”的美誉。

博览会起源于欧洲早期的集市。从15世纪起,欧洲诸国举办过多次有影响的大型

博览会。18世纪中后期,伴随新的技术和产品的不断出现,人们逐渐想到举办与集市相

似但只展不卖的博览会。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英国、法国都举办了多届有影响的工业

博览会,以此推动本国工业生产技术,宣传新产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博览会的规模逐步扩大,参展的地域范围从一地扩大到全国,由国内延伸到国

外,直至发展成为由许多国家参与的国际性博览会。第一届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博览会是

1851年伦敦万国工业博览会。

按照国际展览局的规定,世博会按性质、规模、展期分为两种:一种是注册类世博

会,展期通常为6个月,从2000年开始每5年举办一次;另一类是认可类世博会,展期通

常为3个月,在两届注册类世博会之间举办一次。

世博会的组织机构是国际展览局(Bureau of International Exposition),简称BIE,总

部设在巴黎。国际展览局属政府间国际组织,其作用包括组织考察申办国的申办工作,协调博览会的日期,保证博览会的质量,规范博览会的活动等。国际展览局目前有1

54个成员国(统计截至2008年7月1日)。

一、人类文明的盛会

世博会是人类文明的盛会。1851年创立的世博会在漫长的发展进程中,逐步形成了

一套独特的核心价值体系。它反映了世博会这一特定活动形式的指导思想以及区别于其

他博览会的特性,体现了世博会组织机构、主办方以及参与方在发展中所形成的共同意

识。

1.进步——世博精神和理念的集中体现

欧洲18世纪启蒙运动以后,随着人类理性的不断提高、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

后来达尔文进化论的深刻影响,“进步”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和观念。“进步”意味着

人类社会和生活与时俱进。早在1851年,水晶宫的创始人就高高地举起“进步”这面旗

帜,为世博会以后的发展定下了基调。150多年来,世博会始终如一地保持了自己独特的性格。从首届伦敦世博会一直到2008年萨拉戈萨世博会,可以看出“进步”这一核心

价值理念贯穿于世博会的全部历史之中。正如美国前总统麦金莱(William Mckinley)

所说,“世博会见证着时代的进步,记录下世界的进步历程。它激发了人类的活力、进

取心和智慧,促进人类的聪明才智的发展。”(阿尔弗雷德·海勒著《文明的进程:世

博会的发展与思考》,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2003年)

“进步”这一核心价值观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工业与艺术的结合。在当时欧洲,世博会是体现国家实力的一种表现方式。看一个

国家发达与否,主要看制造业和艺术的卓越程度,两者相辅相成,一方卓越必然会影响

另一方。因此,世博会在创立之初,特别强调工业与艺术的结合。如1851年世博会的分

类法中,艺术就已经成为展示体系的四大部分之一。1862年,伦敦世博会官方标题就是

“伦敦国际工业与艺术博览会”。1867年巴黎世博会也展示了从石器时代到1800年的人

类进化史,并把艺术放在分类体系中的第一大类。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艺术馆一直

是世博会园区中比较醒目的展馆。

人文精神。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世博会更加重视人文精神的弘扬。1904年圣路

易斯世博会以人为中心,分别按“地球的人”、“生产的人”、“经济的人”进行分

类。1967年蒙特利尔世博会的主题为“人类与世界”,把主题进而划分成若干副主题,即“人类——探索者”、“人类——生产者”、“人类——创造者”、“人类——社

区”、“人类——自身健康”、“人类——供给者”等。在世博会发展的进程中,“以

人为本”始终处于突出的位置。

世界和平。经历了战争以后,人类更加珍视和平。1958年布鲁塞尔世博会是第二次

世界大战以后首次举办的博览会,该博览会以科学、文明和人性为主题。对过去互为敌

对的国家而言,这是一次彼此交流和沟通的极好机会。各参展国家展示了各自对世界科

学、技术、政治和文化的贡献。实践证明,世博会是推动世界和平、促进文化融和的盛

会。

可持续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举办的几届世博会形成了对“进步”再思考的一

条主线。人们针对工业化、尤其是两次世界大战对科技的滥用以及对环境的破坏进行反

思,因此期望现代发展不再服务于经济和政治竞争,而应该提供改善人类生活质量的可

能性,并夯实世界和平的基石。这些世博会更加突出对进步的反思和“以人为本”的理

念,如1958年布鲁塞尔世博会的“科学、文明和人性”、1967年蒙特利尔世博会的“人

类与世界”与1970年大阪世博会的“人类的进步与和谐”等。同时,这一时期人们开始

思考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如1974年在斯波坎举办名为“国际环境博览会”的世博会,第一次明确以环境为主题。从1992年联合国颁布《21世纪议程》以来,1998年里斯本世博

会、2000年汉诺威世博会、2005年爱知世博会、2008年萨拉戈萨世博会以及2010年上海

世博会都延续了“可持续发展”这条主线。

综上所述,“进步”在每一个时期或阶段都有其独特的内涵和表现方式。“进步”

作为世博会核心价值观,贯穿于整个世博会的历史之中并始终与时俱进。可以肯定,“进步”这一核心价值理念仍将主导并影响未来的世博会。

2.创新——反映世博会追求卓越的价值观

世博会是展示发现和创新的舞台,并以诸多“世界第一”而闻名。“创新”这一追

求卓越的价值观是体现“进步”这一主线的理想方式。“创新”是一种姿态,它激励人

们去探索历史、自然以及大千世界的未解之谜;“创新”是一种方法,它强调用科学的方法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创新”在世博会早期主要体现在竞争上,后来重心逐渐地

转移到对未来的探索和思考上。

世博会一开始激励竞争最直接的表现方式是评奖。从1851年伦敦世博会一直到20世

纪中期,每届世博会都有奖项,一般都有几千个,1900年巴黎世博会获奖数达到4590

5个。从1851年首届世博会后一个多世纪里,评奖成为体现成就的最重要的标志。后来人

们逐渐意识到,这种加剧国与国之间产品竞争的方式逐渐背离了世博会的核心价值观,并与世博会重心由展示产品和技术向展示理念和文化的发展趋势格格不入,因此,1966

年,蒙特利尔世博会展区总代表团决定放弃评奖比赛。以后直到2005年爱知世博会为

止,世博会对展品的评奖中止了近半个世纪。

1851年伦敦世博会第一座由金属与玻璃预制板建成的大型建筑,1876年费城世博

会的贝尔电话、留声机和爱迪生电报以及1915年旧金山世博会的柯达彩色胶卷等成就,在当时都具有里程碑意义。世博会是展示发现、激励创新的舞台,人们都希望利用世博

会这一平台来发布最新的技术产品或研究成果。很多创意都在世博会后广泛地应用于社

会,造福于人类。从今天常见于图书馆的等级体系分类表,到国际化大都市不可缺少的主题公园以及国际会议中心等,都曾首创于世博会。“创新”反映了世博会的追求,也

是推动世博会向前发展的不竭源泉。威廉·麦金莱说得好:“每一届世博会无论规模大

小,都使人类文明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各种思想的相互碰撞总是能给人以启迪,使人类的大脑更充实、双手更灵活。接踵而来的是友好的竞争,它是产业进步的动力,是发明

创造及人类活动各领域所作努力的灵感源泉。”(阿尔弗雷德·海勒著《文明的进程:

世博会的发展与思考》,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2003年)

3.交流——体现世博会作为场所存在的价值

世博会是世界的缩影,人们通过世博会认识和了解世界。150多年前,世博会的主

办者希望将整个世界全面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所以采用百科全书式的展示体系,让参

观者可以在园区内体验世界上最好的技术和产品。后来,随着世博展示的重心向理念和

文化转移,传统的展示方式让位于能深刻反映人类共同关心的课题的主题展示体系。进

入信息化社会以后,发达的大众传媒技术为人们了解世界提供了更好的机会。于是,有

人开始怀疑世博会是否还有继续存在的必要。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需要重新思考和挖

掘世博会作为场所的价值。

世博会走过了150多个春秋,它之所以在今天仍有很大的吸引力,就是因为人们在发掘世博会生存价值的过程中不断创新,不断赋予它新的生命力。

世博会提供了文化交流的舞台。文化没有强弱之分、贫富之分、新旧之分,大小之

分,每个国家或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世博会提供了一种平台,以展示各个民族、各种文化特有的文化传统、科学发现和创新精神。今天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文化交流的重

要性。正如1970年大阪世博会加拿大馆设计者阿瑟·埃里克松(Arthur Erickson)所说的,世博会满足了人类本性深处隐藏着的一种“欢庆节日”的愿望。在当今这个机械的世界,社会的内在冲动已经丧失了价值,不为人所看重;但仍有那么一些事情,特别是

这样一种颂扬人类成就与愿望的庆典,仍值得我们为之付出努力(阿尔弗雷德·海勒著

《文明的进程:世博会的发展与思考》,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2003年)。世博会正是

满足人们这种节庆愿望的最佳场所。为了丰富世博会的活动,世博会将娱乐活动纳入了

自己的活动范围。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娱乐活动将有2万场之多。

世博会提供了思想交流的论坛。从19世纪末开始,人们就在努力促使博览会从技术

竞争的平台转向思想交流的平台,把注意力集中到对全球未来的共同探讨上。世博会本

身就是一个论坛,它让世界各地的人们聚集在一起,为各种观念的碰撞和交流提供了独

一无二的方式。这就是世博会的魅力和价值所在。从1873年世博会开始,论坛逐渐成为

世博会不可缺少的主体活动之一。上海世博会的论坛活动将分为三个层次:公众论坛、主题论坛和高峰论坛。

在15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世博会之所以保持了始终如一的办会理念,就是因为世

博会从一开始就把自己定位于文化的而不是商业的博览会,从一开始就确立起有别于其

他任何博览会的文化性格。更为重要的是,世博会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核

心价值体系。正是这种崇尚进步、激励创新、促进交流的价值观,推动着世博会不断地

创造一个又一个新的辉煌。

二、中国与世博

1.结缘——中国与世博会的历史渊源

当早期世博会在欧美举办时,当时的中国人把世博会称为炫奇会或赛奇会,这是大

清帝国对世博会的一种理解,这是由于当时的人们还未能从把技术看做是“奇技淫巧”的认识中摆脱出来,更不用说深入思索这些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对人的价值观

-31-的冲击等问题,以至于最终忽略了能密切接触首届世博会的机会。1866年,清政府总理

衙门首度应邀参加法国巴黎博览会,但对于博览会免除参展出口税的惯例产生疑虑,担心免税将发生走私偷漏,因而仍然未能以官方名义答应参加1867年巴黎世博会。直到

1873年维也纳世博会,中国才有了以官方名义正式参与世博会的记录,但那一时期世博

会的具体组织基本上是由外国人代办的。

(1)世博中国第一人

1850年,英国向全世界宣布,将于次年举办首届伦敦世博会,维多利亚女王盛情

邀请各国政府届时参加。当时在华的英国官方机构和洋行竭力向中国官员和商人们游

说,希望他们参加在伦敦举办的世博会,但由于当时的中国人并无此意识,因此首届世

博会没有得到中国政府的重视。然而极具商业机敏和智慧的商人徐荣村获悉后深知这是

一次难得的机会,他很快命人精选了12包自己经营的“荣记湖丝”,紧急船运到伦敦。

最初,由于包装上的粗糙,“荣记湖丝”遭到了冷遇。但好在世博会长达数月,经过反

复比较,“荣记湖丝”的各种优点逐渐显现出来,受到了众人的青睐。最终,“荣记

湖丝”在首届伦敦世博会上获奖,英国维多利亚女王亲自颁发奖牌和奖状。这一珍贵的历史记载使徐荣村成为“世博中国第一人”。徐荣村,名瑞珩,字德琼,广东香山人,是上海开埠后第一批来沪闯荡的商人,在英商“宝顺洋行”(Dent & Co.)担任买办。

当时的上海,群商云集,良莠杂糅,而徐荣村则以“货则上品,售之则上价”为经商之

道,在沪经营丝绸、茶叶、蜚声商界。

另据一幅由英国画家塞鲁斯画的油画显示,当时中国船“耆英”号上的一位广东人

(人称“希生广东老爷”)也参加了首届伦敦世博会。“耆英”号上有不少中国的工艺

品,因此在纽约和伦敦吸引了不少当地人士上船参观。英国女王以及狄更斯等名人都曾

参观过“耆英”号。由于在首届伦敦世博会上有中国展品参展,所以希生作为嘉宾被邀

请出席了伦敦世博会的开幕式。1851年5月22日《匹茨菲尔德太阳报》对油画上的这一

情节有一段精彩的描述:希生与其他外国使节站在一起。当唱诗班唱起亨德尔的《弥赛

亚》哈利路亚合唱曲时,希生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突然从外国使节、达官贵人中走到

女王前,优雅地向女王行了礼。当时一些英国媒体报道说伦敦世博会吸引了中国等2

5个国家的参与。油画之所以把中国人排列在突出的位置,完全是为了突出中国的参与。

(2)官方首次受邀,民间代表参博

1866年,清政府首次被邀请参加法国巴黎世博会,由于“轻商”观念严重,当时的清政府并无意参加世博会,因此也没有派出官方人员参加,而是一些民间商人以私人身

份参加了此届世博会并获得了一些奖项。当时身在海外的中国文人王韬,以游客身份参

观了1867年巴黎世博会并以文字形式记述了这次盛会。

王韬是晚清著名改良主义思想家。1849年进入英国人在上海办的墨海书馆翻译中国

典籍,深得传教士理雅各(James Legge)赏识。1867年,理雅各返国,邀王韬同行,由

此开始他在欧洲两年多的生活。王韬在自己的著作《漫游随录》中记述了1867年他在法

国参观巴黎世博会的见闻,其中除了介绍世博会的情况之外,还专门记载了一个广东戏

班在世博会上演出的情景,这是首次见诸中国人笔墨的世博会印象。

寄旅伦敦的王韬还有幸见识了已搬至伦敦郊区的首届世博会的“水晶宫”。王韬笔

下的“水晶宫”是这样的:“……地势高峻,望之巍然若冈阜。广厦崇旃,建于其上,逶迤联翩,雾阁云窗,缥缈天外。南北各峙一塔,高矗霄汉。北塔凡十四级,高四十

丈。砖瓦榱桷,窗牖栏槛,悉玻璃也;目光注射,一片精莹。其中台观亭榭,园囿池

沼,花卉草木,鸟兽禽虫,无不毕备。”

1869—1872年,沟通地中海与印度洋的苏伊士运河通航,缩短了欧洲和中国之间的航程;1871年上海与伦敦之间又接通了海底电缆,沟通的便利为中国参与世博会打开了

方便之门。

从19世纪60年代,中国就与世博会结下了不解之缘。从1866年总理衙门首度受邀参

加法国巴黎博览会起,至1911年清朝覆亡为止,在短短的46年期间,中国共计收到超过

80次以上的邀请。但是,清朝总理衙门均因对世博会不甚了解,而以拖延敷衍推辞。

(3)洋人代办中国参展活动

1873年维也纳世博会,中国政府第一次由官方派代表出席。但长期以来,中国一直

处于与世隔绝的封闭状态,长期的闭关锁国政策使人们安于现状,甚少与外界交流,有

能力办理外交,参与国际性活动的人才寥寥无几。同时财政短缺,缺乏参展所需的大笔

经费。由于海关主要是负责进出口贸易和各国之间的商业往来等事务,所以总理衙门便

授权当时的海关总税务司、被称为“中国通”的赫德负责选送展品和参展等事项。以赫

德为代表的海关人员投入了很大的精力。首先是展品方面,包括筹备海关展览品以及在各口岸向民间征集展品,并对展品的收集、编排和运送等环节作了详尽的指示。其次,为了展示中国的港口和国际贸易状况,赫德决定将中国部分口岸的对外贸易情况展示于

世界各国面前,包括中国各个口岸进出口商业贸易的样品、航运情况图表和货物的进出

口数据等。此外,上海税务司还根据各司的材料编写了海关第一本十年贸易统计报告。

海关总署对各海关税务司采取了激励机制以鼓励他们更好地完成收集展品、统计数据等

工作,这也最终保证了世博会筹办工作的顺利完成,显示了当时海关的实力。由于维也

纳世博会展览的成功,中国政府陆续参加了之后的世博会,但是,也由此形成了清王朝

委托懂得外交的中国海关总税务司承办世博会这项国际性事务的惯例。

1876年,美国为庆祝建国100周年,在费城举办了名为“美国独立百年展览”的世

博会。中国早期参加世博会均是由中国海关总税务司英国人操办的,代表中国参加的也

多是在海关任职的外国人。但这一次在海关随员中有一位是当时的浙江文书李圭,因此

1876年费城世博会是第一次真正由中国人代表中国参加的世博会。李圭是由中国东海关

税务司德璀琳推荐给赫德被派去参加美国费城世博会的,他此行的主要任务是“将会内

情形并举行所闻所见者详细记载,带回中国,以资印证”。在世博会上,李圭亲眼目睹

了外国各种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机器,并由此产生了诸多感触,写下了《环游地球新录》

一书,记录了这次世博会。李圭详细记述了在世博会上所见的各国展品情况。他意识到

参与世博会展览比赛的“皆为有用之品,可以增识见,得实益,非若玩好仅图悦目者

也”。对于像费城那样大型的展览会,不少人认为那只是在白白浪费钱财,而李圭却明

确指出:“其志在联交谊,奖人才,广物产,并借以通有无,是有益于国而不徒费。”

这样的闻识在当时代表了一部分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睁眼看世界”的胸怀。

(4)清政府正式组团参展

由洋人操办中国参展世博会的现象,直到20世纪初始有所改变。1904年,清政府

派出由溥伦贝子和黄开甲分任正副团长的正式代表团,中国开始由中国人自己作为代表

参与世博会。1905年比利时列日世博会,中国代表团的主席虽然由海关总税务司赫德担

任,但实际负责在列日参展事务的是中国驻比利时大臣杨兆,他被清政府任命为“黎

业斯赛会大臣”(列日世博会大臣)。1906年意大利米兰世博会,负责中国参展事务的是商务部头等顾问官张謇,由他提出建议,首次依照清政府刚刚颁行的《出洋赛会通行

简章》20条,由官方和民间联合自行参加国际赛会。自此,中国终于初步摆脱了由海关

洋员把持世博会事务的旧格局。

1904年美国圣路易斯世博会上,清政府派出了由溥伦贝子领衔的中国代表团参会,这是中国政府首次以官方形式率商民正式参加的世博会。慈禧太后亲自召见了传达邀

请的世博会委员,并向他询问了有关世博会事宜。在由溥伦贝子领衔的委员会宣告成立后,副监督黄开甲及其随从随即被派往美国,他也成为到达圣路易斯的第一位外国

专员。黄开甲,广东镇平人,晚清中国首批留美幼童之一,曾在耶鲁大学留学。他精通

英语,熟悉美国办事方式。一到美国,他就开始行使他的职责。立即着手建造展馆,用

6000多块精美手工木雕镶拼成了京城王府模样的中国馆。中国由此成为继英国之后在这

届世博会上第二个举行展馆奠基仪式的国家。

(5)20世纪初期中国的参展

1905年比利时列日世博会,中国代表团的主席虽然是英国人赫德,但实际负责参展

事务的是中国驻比利时大臣杨兆。

1906年的意大利米兰世博会,负责中国参展事务的是商务部头等顾问官张謇,由他

提议,首次依照清政府刚刚颁布的《出洋赛会通行简章》二十条,由官方和民间联合自

行参加世博会。中国终于初步摆脱了由海关洋员把持世博会的旧格局,使筹办世博会朝

制度化的方向发展。

在1911年意大利都灵世博会上,清政府决意由外务部、农工商部等联合负责,下令

各省会具体筹备参展,以上海为世博会品物总理处,订出“参赛办法”,出版“赛会须

知”,做了大量前期准备工作,并严令“神主魂幡”、“小脚绣鞋”之类反映“近世颓

俗”的物品一律禁赛,使筹办世博会朝制度化的方向发展了一大步,在行政管理方面,为以后中国参加世博会奠定了基础。

1915年巴拿马世博会在美国的旧金山举行,此届世博会是为了庆祝巴拿马运河正式

通航。1914年美国正式向中国政府发出邀请,希望中国组团参加巴拿马太平洋世博会。

此时的中国刚经历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国内振兴中国实业的呼声很高,参与世

博会这样的活动则格外引起人们的重视。刚成立不久的民国政府也希望通过参加此次世

博会重塑中国在国际上的新形象,故格外重视,做好了充分准备前往美国参展。

为纪念美利坚合众国对英宣布独立150周年,1926年美国在费城举办了世博会。此

届世博会上,除了东道主美国外,中国和日本是当时的参展大家。恽震作为政府官员,参加了此次世博会并写了一本《费城赛会观感录》。书中除了详细记载了此届盛会的特

色、不足和中国参展的情形外,由于他还是此届世博会五人高级评审团的成员之一,故

恽震对此特别留意,还在书中详细介绍了评奖规则,特地附录了中国在此届世博会上的全部获奖名单。

1933年美国芝加哥举办以“一个世纪的进步”为主题的世博会,并向各国广发邀

请。1932年南京国民政府接受美国政府的邀请,决定参加这次博览会。“行政院”通过

预算,成立了一个“中华民国参加芝加哥博览会筹备委员会”,全面负责参展事务。参

展筹备工作正式开始后,全国各地纷纷响应,并将征集的展品都运往上海。当时上海市

政府为此召开了数次会议,要求各机构拿出最好的展品参加世博会。就在筹办活动进行

得如火如荼之时,“行政院”以国难日深、经费困难为由突然下令停止参加芝加哥世博

会,但实际原因是国民党内部派系分明,矛盾重重。此时离世博会开幕仅两个多月的时

间了,各省运来的展品也已集中在上海装箱待运。就在这紧急关头,有关人士召开紧急

会议,决定由出品人自行组织协会参加世博会,不以国家名义参展,由此组成了一个中

国参展代表团赴美。因此,1933年芝加哥世博会是一次没有政府官员参与,完全由民间

自己组织力量参与的一届世博会,由中国人自行设计的中国馆也如期在芝加哥世博会开

馆。

(6)新中国参与世博会的历程

1971年,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8年以后,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逐渐融入世界。从1982年新中国首次参加美国诺克斯维尔世博会,到2008年西班牙萨拉

戈萨世博会,中国共参加了12届世博会,这充分表明了中国对于世博会是相当重视的。

1982年诺克斯维尔世博会是新中国建国后首次参加的世博会,当时的美国人很少了

解中国,因此

篇3:“走进世博”理论学习记录

在臧总的介绍中,记者对海程邦达这家公司不禁肃然起敬。作为一家青岛的企业,海程邦达运作世博项目并无地利优势,为了保证服务水平,他们付出了更多。

《中国储运》:作为此次世博会的指定物流服务商,海程邦达主要担负哪些职责?在物流方面,世博会有哪些严格的规定?

臧静:世博物流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物流工程,包括海运、空运、陆运、仓储、分拨、冷链物流等各个领域,涵盖了几乎所有的物流运输方式;有人计算过,其运输量相当于要建造一个城市。此次海程邦达主要为世博园整个DE片区、UBPA片区,以及日本馆、非洲馆、国家馆、中国馆提供物流服务,包括前期将所需的工程材料、各地特色的展览品以及演出品和日常的补充品的进口、运输、配送。此外,海程邦达还担负了世博会保障品业务,园区内三分之一特许店的补充品配送由海程邦达来完成。位于浦西的3000平方米的3号库也是由海程邦达管理的。

海程邦达从2007年就开始了世博物流项目的筹备,当时只是路鸣总经理带领4、5个人,现在我们的管理团队已经有70多人,操作团队150多人,此外还有现场的车队、装卸等工作人员200多人,在世博局注册的车辆有150余辆。

世博物流有很多严格的要求,比如时间上,每日的配送只能从零点到六点之间运作;现场作业方面,配送车辆不能开上人行步道和广场,不能靠近展馆,需要人工搬运;再如,展馆或特许店当日的配送量是在前一日预约的,如果日间出现断货,就需要启动紧急配送程序,店铺或展馆要向上一级管理部门发出补货申请,上一级管理部门再向指挥中心申请,由指挥中心通知调度室,最后通知相应的物流商进行紧急补货,而这些都是随时会出现的情况,因此我们的调度与操作人员要24小时值班待命。

《中国储运》:您认为对于海程邦达来说,服务上海世博会最大的挑战是什么?为了应对这一挑战,海程邦达做了哪些准备与调整?

臧静:海程邦达是一家青岛的公司,1995年成立,经过15年的深耕细作,可以说,海程邦达在国内市场已经闯出了一片自己的天地,在近几年的物流百强排名中,一直位于10~15名之间。

在青岛我们有自己的资源和人脉,有自己的车队和报关行,可是在上海运行世博项目,我们就没有主场的优势了,各项资源都需要在当地整合,我想这是我们世博项目遇到的最大挑战。

可以说,为了更好地为世博会服务,海程邦达不惜牺牲成本,投入了很大的人力和物力。在整合报关行和车队的时候,我们进行了非常严格的选择和评估,目前已有包括大众在内的6家车队和我们建立了合作关系。

世博物流项目难度巨大,对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从业人员有丰富的物流运输经验,更需要良好的沟通能力与外语水平。海程邦达为此组建了一支专业强大的世博项目组,一方面海程邦达陆续从全国各分公司抽调精干力量组成了30多人的核心管理团队,这些精兵强将分别来自青岛、西安、北京、上海等各个分公司,都是经历过大型项目的会展物流人才,我们是举全公司的力量来搞世博项目的;另一方面,在上海当地通过社会招聘等渠道,建立专业的世博物流团队,负责整个世博会物流沟通、协调以及客户服务等工作。到目前为止,海程邦达的世博物流团队接连通过了一个又一个的考验。

《中国储运》:世博会已经于5月1日正式开幕,请问目前的情况与当初的设想是否一致?

臧静:与往届相比,2010上海世博会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届,因此也给整体物流工作带来了较大的难度,在物流操作上没有任何案例和数据可供参考,需要在进行中一点点的去摸索。现在来看,基本上与设想是一致。即使政策和实际操作中有一些变化,但是不管怎样,我们服务水准不会变。

可能是现在做顺了,倒觉得比刚开园的时候要简单一些,而且当初很担心的一些事情,也在操作中尝试解决了,比如紧急补货等。

《中国储运》:此次世博会有哪些令您难忘的事情?

臧静:我们做的几个大项目印象很深。福建馆的妈祖雕像。这尊妈祖像高3.23米,重8吨,是由“妈祖故乡”福建省莆田市专门为世博会定制,材料选用缅白玉制作,是目前国内最大的汉白玉妈祖雕像。但问题在于省区市馆设计的地面承载力每平米只有2吨,也就是说运输设备和雕像的总重量必须控制在10吨以内,因此不能使用大吨位的叉车,只能采用专用的盘路工具,然而盘路搬运也有很多难点需要突破,比如说对托盘的强度要求非常大,否则将对妈祖像造成局部损坏,为此,攻关小组从原材料的设计、制作到运输,最终用了不到一天的时间就解决了这一难题,使得妈祖像得以笑迎天下游客。

中国国家馆的33米层是“低碳、行动、功能”展区,反映了中国用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东方智慧来破解现代城市节能减排的难题,为此上汽集团斥资1000万在日本定制了一款荣威新能源汽车,作为中国国家馆33M展示厅的重要展项。可以说此次吊运布展作业是截止目前为止,世博会吊装布展位置最高、操作难度最大、吊运货值最高的项目。世博会开园在即,中国馆又是世博会的重中之重,我们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否则在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的同时,也会直接影响到中国馆的如期展示。为保万无一失,我们之前制定了一整套吊装方案,先由吊车将车辆从零米层吊至中国馆9M平台,再通过专业万向轮将汽车移至吊点,通过卷扬机以及神仙葫芦等专业工具将汽车吊运至33M层。尽管如此,在吊装过程中还是遭遇了很多困难,但经过数次调整和精确计算,最终完成了这一吊装工作。

《中国储运》:为世博会服务对于企业来说不仅是一个考验,更是一个锻炼提升的机会,请问海程邦达在此次服务中,收获了哪些东西?有哪些令您难忘的事情?

臧静:海程邦达是从2001年开始涉足会展物流,目前已经为北京、上海、广州等地举办的APEC企业技术交流暨展览会、法兰克福家纺展、环球资源展、美国消费电子展等诸多国内外著名展览会提供服务,连续多年成为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指定物流服务商,并成功地为第29届北京奥运会帆船比赛、2008-2009赛季沃尔沃环球帆船赛等赛事提供物流服务。

有机构估计,本届世博会吸引的直接投资将达30亿美元,延伸领域投资将放大5至10倍,展会期间的参观总人数预计达7000万人次,就像我刚才所说的那样,本届世博会规模巨大,举世瞩目,其对上海及周边地区、乃至全中国经济的巨大推动力不言而喻、不可限量。因此我认为此次世博会对每一个参与其中的人来说都是第一次经历的大场面,都是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随着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升,未来举办大型国际化展览或活动的机会将越来越多,经过了世博会的洗礼,以后再遇到类似的项目,就完全知道如何去掌控,如何去沟通,在细节的把握和操作方面也会更加周到。而经过世博项目的锻炼,这些员工在高强度的工作面前积累经验,这对公司未来的发展也无疑是一笔宝贵财富。

不仅在团队建设上有所斩获,海程邦达的品牌影响力也在随世博物流而飞速提升。日本馆、德国馆等国家馆的物流工作让更多的国际组织和企业认识了海程邦达的品牌和服务理念。

我认为,上海世博会对海程邦达未来的发展将是一次很好的机遇,不仅使海程邦达与一大批全球知名供应商建立起较为密切的合作关系,为寻求更多的合作提供更广阔的平台,同时还使海程邦达建立起一支更加成熟的工作团队,而且是能够承接全球任何大型展会物流的专业团队,这都为海程邦达未来在展览运输物流领域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未来的海程邦达将是综合型的物流公司,无论是在传统的海运、空运、通关服务,还是在新兴的物流配送、保税物流、展览运输、供应链管理等领域将始终处于行业的最前沿,同时,海程邦达也将利用上海世博会物流运输服务为契机,全面强化服务理念,提升服务水平,全面打造完善的全球物流供应链服务品牌。品牌力的提升与团队的建设是海程邦达在上海世博物流项目中的最大收获。

《中国储运》:分别来自三个世博会指定物流服务商的工作人员是在一个大办公室里工作的,这无疑是一个交流学习的机会,也是一次协作运营能力的考验。请问,在这方面,海程邦达有哪些心得?在合作者身上中又学到了哪些东西?

臧静:三家服务商各有特色,一起合作就是取长补短的最好机会。从亚致力那里我觉得学到了外企的管理之道,比如说他们的效率更高,虽然大家的工作都是差不多的,但是他们的团队要更简练,我跟他们交流过,他们的团队管理经验非常丰富,流程也很高效,平均两个人就可以管理好一个片区。

篇4:走进上海世博会

中国:从后奥运时代步入“世博周期”

北京奥运会圆满落幕之后,上海世博会逐渐聚焦着世人的目光。

自1851年伦敦举办首届展览会以来,综合类和专业类的世博会已在近30个国家举办了124次。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简称上海世博会)是综合类世博会,综合类世博会每5年举办一次,是第一次落户发展中国家,其影响将远大于先前在昆明和沈阳举行的专业性世博会。与奥运会不同的是,综合类世博会的会期长达半年,被誉为“经济、科技、文化领域的奥林匹克盛会”。

北京奥运会从申办成功到成功举办,为中国的发展带来难得的“奥运机遇”。那么,在接下来迎接与举办上海世博会的过程中,中国又将迎来怎样的历史性机遇?在当前世界金融危机不断蔓延的背景下,一定程度上讲,上海世博会将成为今后两年世界经济的晴雨表,由大大小小的“世博机遇”孕育的“世博周期”,将为世界经济尽快复苏创造条件。

在经济不振的年代,盛会往往被赋予凝聚人气、汇聚资源、赢取发展机遇的特殊功能,并放大其正效应。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说,奥运会之后中国经济不会萧条,原因之一就是上海要办2010年的世博会,2012年广州还要办亚运会。在经济学家看来,这些盛会拉动的投资链条和人气,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同样经历了激烈的申办竞争,同样是中国第一次举办,同样被视为21世纪之初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引擎”???上海世博会与北京奥运会,都寄托着全体中国人对未来的憧憬和抱负。

上海市副市长杨雄指出,世博会是对上海的推动,更是对全国的推动,全球也将借助上海世博会分享中国发展的历史机遇。

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局长洪浩告诉记者,2010年上海世博会总预算为286亿元,其中建设费用180亿元、营运费用106亿元。此外,上海世博会预计吸引7000万人次的海内外参观者,平均每天近40万人次,会刺激旅游及相关行业发展。据国泰君安研究报告测算,参观者中的35%会作延伸旅游,并带动整个长江乃至华南地区旅游业发展。

受访的经济分析人士认为,上海世博会对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核心圈的经济拉动将是明显的,并且会产生发展的“溢出效应”:一是城市化。长三角区域研究专家郁鸿胜认为,上海世博会不仅将直接提升长三角城市群的水准,更重要的是第一次开设了一个展示、交流多种城市发展模式的“大课堂”。二是区域一体化。世博会更多的机遇隐藏在现场会展和巨大人流的背后。世博会是全球文化、经济、技术的交汇碰撞,中国由此所缔结的政治、外交、商务、人脉等关系,将为深化改革开放提供重要基础,其影响之深远,可能会出乎大多数国人的预料。

世界:参加上海世博会就是看好中国

上海世博会是世博会历史上参展规模最大的一届世博会,参展方达233个。2009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各国经济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打击,但总体而言各参展方对参展上海世博会都表现相当积极,把参展上海世博会作为应对金融危机的平台和重整经济的契机。

为全力参展上海世博会,德国不来梅市专门在上海成立了政府联络处。不来梅经济和港口部副部长海纳?海瑟勒博士说:“我们不可能不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但这让我们更重视参展上海世博会。因为这届世博会是一届探讨城市未来出路的盛会。在这个全球共同关心的话题面前,不来梅不仅可以展示自己,也可以学习他人,寻找到更多合作机会。”

作为参展一方,不来梅代表了全球各方对上海世博会的期盼。洪浩说:“就像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期的美国芝加哥世博会一样,上海世博会正在危机中凝聚信心。各方齐心协力办好上海世博会,无疑有助于世界经济的复苏和重振。”

上海世博会彰显“绿色智慧”

上海世博会140多座各类场馆顺应“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的国际潮流,这些场馆的相关设计和展示可谓极尽科技创新、夺人眼球之潜能。

世博轴项目是上海世博会的主出入口和世博园区的中央立体交通轴线。作为上海世博会永久性建筑之一,世博轴长度超过1000米,分地下、地上各两层。它将为海内外7000万人次的参观者带来奇妙的昼与夜,它更是“绿色建筑”理念与技术的聚合体。

2009年12月竣工的世博中心,堪称引领中国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绿色新风的一个典范。据上海世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戴柳介绍,经初步估算,世博中心每年可节约能耗2160吨标准煤,煤电转换相当于上海一万多户居民一年用电总量;每年可节约自来水16万吨,相当于上海1000多户居民一年的用水总量。

按照中国启动的“世博科技行动计划”,绿色能源、低碳排放成为首要目标,在5.28平方公里的整个世博园区内,客运交通工具将实现“零排放”,园区内建筑和照明的二氧化碳排放将减少30%。此外,东道主还承诺将实现世博园区的生态和谐与资源综合利用,包括园区内雨污水收集处理率达到100%,工程废弃物和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100%。

占地6000平方米的日本馆,建筑外观呈弧形穹顶的蚕茧造型。其外表采用的透光薄膜,可吸收太阳能发电并在夜间发光;薄膜上长有三个洞和三个触角,前者可接收雨水并循环利用,引入阳光减少照明用电,后者可强化冷暖空气的流通,减少空调能耗。日本馆规划设计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多发掘大自然奥妙,少给大自然增加负担。以其为代表,世博会众多展馆都在追求成为绿色建筑,探索将人与自然相连而不是分隔。

结合螺旋形的建筑外观,丹麦馆别出心裁设计了一条300米长的自行车通道,同时准备了500辆自行车,供观众免费骑用。而在其屋顶,则是一个供野餐、休闲的区域,绿意盎然,自然气息浓郁。丹麦世博会秘书处项目总监约翰?汉森解释说,在今天的哥本哈根,环保的自行车已成为大众最理想的交通工具。经常去郊外野游、拥抱大自然,也是丹麦人的一种生活方式。这种令丹麦人自豪的生活方式自然要在建筑中得以充分表现。

印度馆最醒目的标志是一座半径达37米的传统穹顶,制作这一巨大穹顶的材料不是钢结构,而是传统的木头和竹子。印度展区总代表苏巴什?帕尼介绍,将现代技术与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印度馆从建设到布展的最大特色。大穹顶正是在“中国竹乡”???浙江安吉加工制作的,穹顶内没有一根梁、一根柱,施工难度很高。这不仅反映出中印两国建筑文化的交流融合,也通过对传统建材的继承,弘扬了生态环保的理念。

瑞典馆,同样有1/4的空间是用新型木材建设。这部分被绿色植物簇拥的木结构建筑,高约20米,被设计为瑞典馆的入口大厅。瑞典展区总代表安妮卡?雷姆比说:“我们想让观众一进展馆就树立一个新印象,即木材不仅是造纸原料,更是一种环保、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乃至生活方式。只要加入了创新科技,木材可以像钢材一样坚固耐用。”

上海世博会是集纳世界智慧的大舞台,从各国自建馆的建筑构造,到馆内所展示的主题和内容,无不折射出参展方的最新环保理念和前沿科技成果,充分显示了“绿色智慧”的无穷潜力。

由175根钢桩和1200吨钢结构结合而成的德国馆,其外墙使用的是一种网状、透气性能良好的革新性建筑布料,表层织入了一种金属性银色材料,对太阳辐射具有很高的反射力,就像建筑外墙之外的第二层皮肤,为展馆遮阳。同时,网状透气性的织布结构能防止展馆内热气的聚积,可有效减轻展馆内空调设备的负担。为期6个月的世博会结束后,德国馆的钢桩、钢结构连同1.2万平方米的“外衣”,都将拆除回收再利用。

芬兰馆“冰壶”的设计灵感来源于数亿年前冰川期留下的岩石壶穴。“冰壶”的白色外墙似由一块块冰搭建而成,而其真实“身份”是一种新型纸塑复合材料:以标签纸和塑料的边角余料为主要原料,表面坚硬耐磨,水分含量低,自重轻,不褪色。这种来自芬兰的创新建材将通过上海世博会首次大规模应用和展示。芬兰展区总代表佩尔蒂?胡伊图介绍,“冰壶”顶部的碗状开口设计,可促进自然通风,且能铺设太阳能电池板,为展馆制冷等设备提供电力;为应对上海夏季的酷热,“冰壶”房顶还种有植物遮阳;雨水也可进行回收再利用。全馆犹如一个微型的生态城市。

在“城市最佳实践区”,上海市的参展案例“沪上?生态家”,屋顶安装有“追光百叶”,可跟随太阳角度的变化自动调节,实现遮阳、照明多用途,一个小小的奇思妙想让人惊叹“绿色智慧”的无处不在。“上海世博会将成为荟萃全球绿色智慧、探讨人类可持续发展前途的一个平台。”上海世博会执委会副主任周汉民如此表示。(作者系新华社记者)

篇5:走进世博

世博,能够于2010年于中国开展,实为令国人庆幸的事。

在遥远的东方,静卧着一条存在5000多年的巨龙,如今的巨龙已飞腾,神龙摆尾,令世人皆了解了它的强大。而巨龙所幻化的民族,炎黄一族更是于此不断地崛起,这它的名字就叫——中华

这一强大的民族正在东方大陆冉冉升起,并成为了一个璀璨的明珠,虽然这民族曾经历过打击,几千年的血腥厮杀,几千年的刀光剑影,几千年的龙争虎斗,几千年的朝代更换,几千年的智慧与血汗,终于铸就了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民族——华夏。

世博的举办,不仅是世界各族人民的一次欢聚,更是历史对中华民族辉煌的一次见证。当国人听到这一消息,无一欣喜而若狂。对于世博,我们每一位中国公民,想必心中都有种情怀,一种傲国的情怀,这种情怀不仅是我们爱国的基调,更心中对国的一种信念。

2010,一个对全中国人来说都难忘的一年。那一年我中考结束,成功考进了我理想中的中学,怀着轻松带着愉快和初中三年的同学来到世博园内。许多人都抱怨园内人过多,排队的时间比参观的时间还要多,但事实上,能进世博,更多的应该是去感受一种对国的自豪,其次是对各馆的展览,况且中国人口十三亿,还要加上一些老外,人多也是合乎情理。

园区的馆很多,外形各不相同,而每个馆内都本国的风土人情和最新的科学技术。我参观的馆不多,但每个馆中所收获的都比我预计的要多,城市足迹馆是其中一个不错的馆,他将各地方各时期的城市都融会一体,让人感悟到社会的进步,也感悟到人类的智慧。

当夜色降临时,世博园内一片灯火通明,游人仍络绎不绝,我们一天参观下来还是觉得中国馆才是最棒的,做为中国人,就应该去中国馆看一看,观赏完后会被馆内的一切所感动、震撼。因为我是中国人,而骄傲,感到自豪,生在中国的我们是幸福的!

篇6:“走进世博”理论学习记录

从1851年英国伦敦的“万国博览会”至今,世界博览会已经走过了一百五十多年的历程,这一百五十多年来,世博会汇聚展现了人类物质

今年,世博来到了

世博就在家门前,当然要去一览风采。当然也少不了介绍世博的一些书籍,《走进世博会——世博历史150年》,她就是一本介绍150年来世博历史的好书,再加上亲自去了世博,更是让我感触极深,

《走进世博会——世博历史150年》,是一本值得我们应该去认真阅读、慢慢品味的好书,是值得我们大家分享的好书,是值得我们去珍藏的好书。它,让我们更加了解世博,关心世博,让我们去感受世博的辉煌。

篇7:走进世博会作文

的世博会即将来临,而我们上海也光荣地获得了举办权,做为东道主的我们,应该再往后的日子里都要做一个光荣的榜样,而我作为上海的主人更应该显示出一种良好的风范。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和谐;让我们的城市越来越美好。

在暑假中,我和我的.同学想到了世博会即将来临。于是自愿和同学们组成一支“自愿志愿队”。在小区附近进行一些。我们事先准备好了呼吁单,之后大声提倡出“世博即将来临,我们应当自愿捡纸削,不用‘白色污染’塑料袋,应该用袋。让我们一起努力,共做优秀东道主!”

之后,有很多人看了我们都对我们大佳赞赏,并且十分支持我们的行为。

之后我们又去周围看看有什么情况。在一次观察中,我们发现了有一位青少年,在公众场合不守规矩,在吃完一些零食之后,明目张胆的将垃圾扔在地上,并且还若无其事的和旁边的同学说笑。我看到了之后,赶紧和我的同学们上前阻止,劝说他,可没想到他却出言不逊。还说道:“你们别以为很了不起,你们是太平洋啊。什么都管,我们做事情,需要你批准啊?”但是我们却不退却,依然不依不饶的大声宣传,阻止他们,并劝说他们赶快捡起来扔掉。听了我们的宣传,周围越来越多的人过来帮助我们劝说,这帮青少年看情况不妙,只好红着脸,默默捡起地上的垃圾扔进了垃圾桶,之后悄声无息的走了。周围的人都说道:“你们的活动太有意义了。继续加油吧!”

篇8:“走进世博”理论学习记录

首先来到的是“特钢大舞台”。据世博工作人员介绍, 作为世博会期间各类重大活动的主场地, “特钢大舞台”是利用上海第三钢铁厂特钢车间旧厂房改造而成, 在规划中注重对原有设施的利用与保留, 努力保护和延续好城市历史文脉, 减少建设投资。工作人员还介绍说, 由于之前钢铁厂对于附近水域的污染, 这次在对水质的改造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 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委员们纷纷表示, 世博的召开不仅是上海和中国向世界展示自我的机会, 更是城市和社会建设走向和谐发展之路的重要机遇, 是向世界和子孙后代实践“城市, 让生活更美好”的庄严承诺。

接着委员们一行来到了世博园区最大的单体项目, 世博园区空间景观和人流交通的主轴线——世博轴。世博会期间, 这里将是世博园区的主入口, 参观者进入浦东园区后可由此通达不同的场馆, 很像是城市环线交通的概念。作为最早开工的世博园区项目之一, 世博轴在空间视觉上跨越黄浦江, 把两岸的主题联系在了一起。参观期间, 世博轴正在进行外体的灯光调试, 远看如阳光点缀着形似浪花的世博轴。

一路上, 中国馆——“东方之冠”一直都是大家的焦点, 更是成为园区最引人注目的建筑。当参观活动最后来到中国馆时, 大家禁不住发出了由衷的赞叹, 认为中国馆极具特色的建筑造型和极具视觉冲击的中国红, 反映出了中国人从古至今都在追求的天人合一、万物和谐的哲学思想, 也体现出了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所迸发出来的活力与朝气。委员们表示, 以“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为主题的中国馆, 不仅是一个建筑, 更是一种精神的表达, 不仅已经成为上海的城市标志性建筑, 更将成为中国精神的凝聚。

篇9:“走进世博”理论学习记录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国际司司长、“旅游大篷车”活动总指挥马旭明、江苏省旅游局副局长袁丁、无锡市旅游局党委副书记王永和、华西村党村企总办主任吴仁宝、华西村党委副书记华西旅行社总经理吴协平等领导出席欢迎仪式。

这是“2010走进世博——旅游大篷车”大型宣传推广活动唯一的村级站点。华西村老书记吴仁宝代表华西村作了热情洋溢的致辞,近万名华西及周边村民参与了本次活动,华西村,无锡各大园林及旅游景区都到场设点向参观人员推介。其中有灵山胜境、三国城、梅园等景区。

国家广电总局国际合作司司长、“走进世博-旅游大篷车”大型活动总指挥马旭明在欢迎仪式上说:“还有43天,举世瞩目的2010上海世博会将拉开帷幕。今天,我们相聚在全国名村——华西村,举办“2010走进世博-旅游大篷车”宣传推广活动。我们走进华西村,亲身感受到了新农村建设典型的示范魅力。近年来,华西村紧抓机遇、精心谋划,旅游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我们相信,华西村的旅游业明天会更好。仪式上,马旭明司长代表国家旅游局向华西村赠送了50张世博会门票。

江苏省旅游局副局长袁丁表示:这次世博旅游宣传人篷车活动规模大、规格高、人员多、影响广,首站就来到华西村,充分表明华西村在省内乃至全国的社区乡镇中,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他还透露,江苏省已准备了55条精品线路、44个示范点对接世博。

被誉为“天下第一村”的华两村是全国参加此次活动的唯一的一个村。旅游业已成为华西支柱性产业之一,村内共有80多个景点,每日接待游客量可达1万余人,最近10年内,接待总量达到2000万人次。地处江、浙、沪等周边大中城市的人们,把华西作为休闲、度假的“后花园”。华西村也被列入长三角世博主题体验示范点。华西村党村企总办主任吴仁宝表示,世博会能吸引世界各地的游客从上海来到这里,将华西村更好地推向世界。他强调,今后将把旅游业作为华西村三大龙头产业之一,由观光旅游向生态旅游转型。

篇10:走进世博志愿者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志愿者标志的主体既是汉字“心”、也是英文字母“V”、又是嘴衔橄榄枝飞翔的和平鸽构成。与世博会会徽“世”异曲同工,在呈现中国文化个性的同时,表达了志愿者的用“心”和热“心”。

“V”是英文“Volunteer”的首字母,阐述了标志所代表的群体,赋予其清晰的含义;飞翔的和平鸽代表上海,也象征和平友爱,橄榄枝则寓意可持续发展和希望,传承”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世博会主题。

彩虹般的色彩,迎风飘舞的彩带,是上海热情的召唤。我们相信,2010年,在志愿者的协助下,来自世界各地的人将融洽地聚集在同一片天空下!

世博会志愿者的口号

主:世界在你眼前,我们在你身边

副:志在,愿在,我在副:2010,心在一起 副:城市有我更可爱

(这个口号也是每位志愿者同学应该铭记在心的)

是否做过志愿者?(我们学校内部也有很多志愿者,比如说图书馆志愿者,学校迎新志愿者)

*志愿者的定义

志愿者是一个没有国界的名称,指的是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为改进社会而提供服务、贡献个人的时间及精神的人。

志愿服务泛指利用自己的时间、自己的技能、自己的资源、自己的善心为邻居、社区、社会提供非盈利、无偿、非职业化援助的行为。

(英语 Volunteers),是一个没有国界的名称,在西方发达国家中,是指不受私人得益的驱使、不受法律强制,是基于某种道义、信念、良知、同情心和责任感,为改进社会而提供服务、贡献个人的时间、才能及精神,而从事社会公益事业的人或人群。

在香港,志愿者被称为“义工” 志愿者行动叫做“义务工作”。香港义务工作发展局则将“义工”(“志愿者”)定义为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为改进社会而提供服务,贡献个人时间及精神的人。同时将义务工作定义为:“指任何人志愿贡献个人的时间及精神,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为改进社会而提供的服务。”

*志愿精神

志愿精神: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指出,志愿精神的核心是服务、团结的理想和共同使这个世界变的更加美好的信念,从这个意义上说,志愿精神是联合国精神的最终体现。

%志愿动机

如同入党动机需要转变。也许最开始是为了一张证书,单纯的为了荣誉,或者是为了敲实践章? 而慢慢的经过我们的思考转变,到最后的只是为了服务他人,服务社会,实现自己的价值。我们从志愿的过程中收获到的是自我满足,是自我价值的体现,也是自身的成长成熟过程。

*现实意义

(请李家启,邓倩君同学来回答一下,或者我们也可以说说如何看待志愿者)志愿服务是志愿者个人成长的重要途径;

篇11:参加走进世博会作文

一座座别具风格的场馆拔地而起,黄浦江畔正翘首以待。再过100天,中国将迎来人类文明成果荟萃的伟大盛会――年上海世界博览会。

向世界奉献一届“成功、精彩、难忘”的世博会,是中国对世界的庄严承诺。上海世博会是继北京奥运会后中国举办的又一国际盛会。举办上海世博会对展示中华民族50灿烂文明、展示新中国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辉煌成就、展示我国各族人民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而团结奋斗的精神风貌,对促进我国同各国各地区经济文化交流、增进我国人民同各国各地区人民相互了解和友谊、促进世界经济全面复苏,都具有重要意义。

上海世博会将是一次推动创新、促进合作的盛会。上海世博会为世界各国、国际组织和企业提供一个展示创新成果的平台,交流、合作的平台。围绕“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一主题设置城市最佳实践区,是上海世博会的一大创新。世博会点燃的思想火焰,必将催生一个古老国度的创新激情,加快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促进各国、各企业在坚持自主创新的同时,充分利用国际科技资源、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科技合作。

篇12:《走进世博150年》读后感

《走进世博150年》读后感

百年回眸,一个半世纪前问世于欧洲的世博会,已被视为是展示经济和社会成就、展示综合国力的舞台。今天,逐渐富强起来的中国已成为国际展览局的成员国,中国人民渴望在世博会的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页的梦想实现了。 春天,解放日报、新民晚报记者联袂出访比利时,在首都布鲁塞尔市一个巨大的原子结构模型塔前拍照留念,这个模型塔是1958年在此举行世界博览会的标志性建筑。在按动快门的一刹那,来自黄浦江畔的中国记者脑海里不禁闪现问号:世博会何时能在中国举行,由上海承办?这一问号一直萦绕在上海记者的心头。因为举办世博会,既是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象征,又是城市面貌日新月异的体现。  雄踞世界东方的中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将申办世博会视为推动经济与社会同步发展的“引擎”。中国不仅有能力申办世博会,而且有条件使世博会成为拉动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杠杆之一。  历史走到了一个世纪之交、千年更替的时刻。 自1851年英国伦敦举办的首届世博会开始,每一届无论是那种形式的,何种规模的都对举办城市的城市建设和城市形象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城市形象塑造和传递的重要平台。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中心,是在全球化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活动中最重要的因子,面对着日益激烈的全球化竞争,各个城市都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调整自己的定位,实施恰当的策略,塑造自己的形象,在分析和比较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城市现有的积极力量,发展区位竞争优势,增强城市的竞争力、凝聚力、辐射力和吸引力。在日益严峻的全球化经济浪潮下,城市形象成为城市的一个活的名片,直接刺激着生活在这个城市中的居民和外来人口、企业的大脑。  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的城市,在世界上的形象左右着各国对中国的评价,影响着以上海为代表的中国开放城市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和经济地位,在未来的十多年时间里,上海乃至中国所拥有的重大的全球性事件并不多见,抓住这一次千载难逢的机遇,将一个崭新的,甚至是“不可思议”的上海城市形象展现给全世界,不仅具有极强的经济意义,更有深刻的政治意义。  全球化让城市“体面的”走出去,当今世界的竞争是以经济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由于国家中的各种政治、经济、文化活动都是在城市中举办,城市称为一个国家的组成细胞,从这个意义上说,国家之间的竞争就体现在城市之间的竞争上。全球化的社会发展趋势让每个国家都主动的走出去,走向世界,脱离狭小的空间,实现与国际的接轨,城市作为人类一切活动中最核心的节点,反映了人类发展的进步,人类的`文化文明,人类的生存状态,是一个国家走向世界的文化名片。  上海世博会给上海传递城市形象一个强大的“扩音器”,从历史上每次世博会的举办看,世博会都会成为该城市迅速发展的催化剂,上海世博会的举办将会引发7000万的旅游人数,将会产生近3000小时的媒体报道,这些数量庞大的游客群体和报道将在世博会期间极大的推动上海的城市形象,通过媒体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一个核心的议题,改变、影响、提升、强化、放大着人们对上海的印象。  上海世博会助推上海在世界的文化认同。上海成功的申办了20的世博会,并选择了城市作为它的展示主题,在世博会选址所在的黄浦江两岸区域中,浓缩了上海近现代的城市发展轨迹:19世纪以前的老城厢、20世纪早期形成的外滩、20世纪后期形成的陆家嘴CBD以及正在建设中的北外滩国际航运中心正是全力展示上海近现代以来所有的文明成果的主力平台。面对全球化的激烈竞争,大约在20世纪90年代后,城市的发展和更新就具有了城市硬件设施建设以外的软的因素,这是对城市发展更适合人的居住踢出的高层次的要求――对城市形象的塑造和推广来提升城市竞争力以谋求更高的竞争能力。  上海世博会的举办,正是切合了当前上海城市发展的热点与重点,不仅涉及到上海历史的沉淀和历史文化遗产的综合开发,更涉及到上海作为一个国际大都市在世界特别是西方国家中的形象,又是对上海综合实力中软实力的充分表达和展示。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走进世博”理论学习记录】相关文章:

走进世博感受精彩07-28

专题复习走进世博会05-11

让自主学习走进课堂08-23

走进新课程学习总结09-11

游世博范文05-15

服务世博范文05-16

精彩世博范文05-16

激情世博范文05-16

世博介绍范文05-17

上海世博安保05-10

上一篇:大自然小学生作文下一篇:2020年清明节烈士陵园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