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

2022-08-23

第一篇: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

让数学回归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

达玉才

数学生活化是新课堂理念的具体化,它要求数学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实际出发,提供学习的探索材料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容易唤起学生的研究兴趣和探索欲望。那么,在学生的知识形成发展过程中,如何使数学教学生活化更具有活力,更加有效呢?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就此谈几点认识。

一、精选生活素材,构建数学意义。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提出“现实原则”,即数学教学要源于现实,扎根现实。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与人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数学中,教学要善于依据数学内容,去捕捉“生活现实”,精选“生活素材”。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提供充分的数学事实,使他们通过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经历生活情境“数学化”的过程,借助生活中的原型构建数学意义,从而真正地获取知识。

例如,红彤彤的糖葫芦学生买过吃过,教师可以利用学生这一熟悉的生活经历,作为学习有余数的除法的素材。在学习小组里,每人领一袋(10粒),分别按每串是2粒、3粒、4粒等情形动手串糖葫芦。同样是10粒,由于串法不同,出现有的正好串成几串,有的还余几粒等现象,由此导出有余数的除法,揭示“余数”的本质特征,帮助学生建立数学认知结构。通过选取“串糖葫芦”这一生活素材来构建“有余数的除法”的数学意义,学生感到现实、亲切,有助于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多方面也得到一步的发展。

二激活生活经验,学会数学思考。

数学思考是一种心智技能活动,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内在隐性活动。对小学生而言,往往在生活中形成的常识,经验是他们理解,掌握基本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学会数学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尽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三、设计生活情景,培养应用意识。

注重“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学课程标准》的重要目标之

一。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要让学生参与一定的含有数学问题的实际活动,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索中应用数学,切实提高数学素质。教师要根据数学内容结合校情,班情设计生活情景,开展实际活动。

总之,实践表明抽象的“数学课本知识”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割裂数学与生活有机联系的课堂数学难以真正达成数学课堂教学目标。因此,我们广大教师应牢固树立“用教材”的新理念,善于根据数学内容“链接”生活,精选素材,设计情景、激活经验,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与生活实践的“交互作用”中构建数学意义,学会数学思考,培养应用意识,从而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第二篇: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

每一位教师都应把教学植根于这种民主、平等、自由的课堂氛围中。只有如此,学生才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的观点,大胆探索。

一、联系生活实际,激活学生思维。

在教学《小数的性质》时,我出了一道有趣的数学题,在黑板上写“

8、80、800”,问学生:“谁能加上适当的单位并用‘等号’把这三个数连起来?”这个问题学生感到新奇,思维十分活跃。有的说加上元、角、分,有的说加上分米、厘米、毫米,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此时,数学学习已变成学生的一种自我需要,学习兴趣大大增加。

二、提高学生用数学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例如,在教学《列方程解应用题》这一课时,我创设了“某班要去当地三个景点游览,时间为8:00-16:00,请你设计一个游览计划,包括时间安排、费用、路线等”。学生在解决这个问题过程中,要了解景点之间的路线图,各景点的门标及乘车所需的时间、车型与租车费用,同学喜爱的食品和游览时需要的物品,最后还要计算出每个同学需要交纳的费用等。这样就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目改编成了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使学生积极投入学习生活中,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提高学生用数学思想来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开展争论,激发创新情感。

创设生动活泼的情感氛围,抓住小学生喜欢争论的心理特点,通过争论有效地刺激兴奋点,一步步地把学生情绪推向高潮,“进入角色”,这样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比的意义》时,我故意提出:“你认为比的后项可以是零吗?为什么?”学生好胜心马上被激发,展开争论。一学生说:“比的后项不能是零,因为根据比的意义,两个数相除又叫两个数的比,既然除数不能是零,那么比的后项也不能是零。”另一个学生马上反驳说:“比的后项可以是零,我是体育迷,在电视上看到记分牌上有2:0的。”课堂上气氛一下子热烈起来。

孩子是纯真的,要使课堂上的学生也像生活中一样充满活力,就要用爱心去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情感因素,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第三篇: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发包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参与特定的教学活动,获得一些体验,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并且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对此进行解释和应用。”这就要求数学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来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

一、 源于生活,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情境

教学来源于生活,是生活中关于数与形的提炼和抽象。小学生数学的认知结构的形成,首先必须依赖于生活实践活动。现实生活是学习数学的起点。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且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获取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事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在教学中,以教材为蓝本,注重密切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创设轻松愉快的数学情境。

现实的学习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诱导学生积极思维,使其产生内在学习动机,并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如教学“认位置”,以学生眼前的教室为情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观察生活中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位置关系的场景,让学生在从指定观察到自由观察、换位观察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使他们不光会表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还能感受到物……

第四篇:让生活走进课堂让数学贴近生活

征文

让生活走进课堂让数学贴近生活

阳城县第三小学马晓波

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现实生活中寻找数学题材,让教学贴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摸到数学,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能够深刻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是解决生活问题的钥匙。

一、结合生活实际,合理组织教材

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关键是教师是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采集生活数学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有时教材中的例题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远,比如加工零件、工程问题等方面的知识,与信息技术发展迅猛的今天相比,教材内容的更新显然不能适应新形式的要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联系生活实际,吸收并引进与现代生活、科技等密切相关的具有时代性、地方性的数学信息资料来处理教材,重组教材内容。例如教学乘法:一个粮店一天售出面粉8袋,每袋25千克,一共售出面粉多少千克?这样一道例题学生感觉与自己生活比较远,与自己的关系又不是很密切,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于是我利用课后的一道练习题为例,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延伸开来。开始我就让学生猜测 1

一个滴水的水龙头每天要白白的流掉多少千克水?同学们一听生活中经常能遇到类似的事情,于是兴致盎然:有的猜测5千克,有的猜测10千克,还有猜测20千克的。一个漏水的龙头一天流掉10千克,一个月(30天)会流掉多少千克水?学生马上算出300千克。随着计算结果的出现,学生不觉吃惊:这么多呀!这道题来源于生活所以他们感觉不难,而且有趣,同时也受到了节约用水的教育。这样就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了学生感兴趣的的题目,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生活中,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提高学生用数学思想来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巧用生活理念,构建数学课堂

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学生能迅速进入思维发展的“最近区”,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数学教学应考虑学生的生活基础,努力在学生生活与数学生活之间建立一种相似或相对的联系,这样学生更有构建的基础和探究的动力,在激发探究兴趣的同时,指点出探究的方向。如教学“购物策略”时,谈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师:三家“德克士”分别推出了优惠策略,你说去哪家最合算?

出示优惠策略:甲店(一律九折优惠)

乙店(消费30元以上八折优惠)

丙店(消费10元返现金1元)

问:去哪家合算?理解了各店优惠策略的含义后,学生展开讨论,并通过举例很快找到答案,如果消费30元以下,去甲店合算,

消费30元以上,则去乙店合算。通过讨论与交流,学生逐步发现如何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商家,体会到数学是帮助人们作出判断和进行决策的工具。

又如在教学“利息”这一课时,课前从学生的压岁钱入手,提出“怎样处理这些钱”“存入银行有什么好处”等问题,让学生理解储蓄的意义。然后安排学生到银行调查一下利率或亲自存一次钱。这对于提高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能力和增强学生的积极性都有积极意义。在利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与储蓄有关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同时,也让学生学会合理理财,逐步养成不乱花钱的好习惯。

三、创设生活情景,增添学习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把问题情境生活化,就是把问题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亲自体验生活情境中的问题,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问题情境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有利于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的数学是无处不在的,并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例如,我在教学圆的周长时,从学生熟悉的400米接力赛引入课题,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下便被调动起来了。接着, 用龟兔赛跑的故事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并利用多媒体动态的展示其过程,学生始终被故事牵引着。又如在教学最大公因数时,我将抽象的“最大公因数”这一概念生活化,创设了“帮学校买地砖,该买怎样的地砖,铺起来既美观又大方,同时又实惠。”这样一个问

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同时使学生觉得所学的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是很有作用的。

四、加强实践操作,培养应用能力

要把课堂上所学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往往被错综复杂的生活现实所难住。这就要加强实践操作,培养把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的能力。例如,教了“比和比例”后,我把学生带到操场上,要学生测量计算操场边的旗杆的高。旗杆那么高,如何测量?多数同学摇头,少数几个窃窃私语,提出爬上去量,但是两手抱着旗杆怎么量?有人提议拿绳子,先用绳子量杆,下来后再量绳子。这可是个好办法,可如何上去?这时我取来一根长2米的竹竿,笔直插在操场上。这时正阳光灿烂,马上出现了竹竿的影子,量得这影子长1米。于是我启发学生思考:从竿长是影子的2倍,你能想出测量旗杆高的办法吗?学生想出:旗杆高也是它的影长的2倍。(教师补充“在同一时间内”。)这个想法得到肯定后,学生们很快从测量旗杆影的长,算出了旗杆高。接着,教师又说:“你们能用比例写出一个求旗杆高公式吗?于是得出:竿长:竿影长=旗杆高:旗杆影长;或:旗杆高:竿长=旗杆影长:竿影长。在这个活动中,学生增长了知识,锻炼了能力。

五、家庭作业设计,贴近学生生活

家庭作业是教师教学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但传统的家庭作业形式封闭单一,内容是课堂作业的重复,距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远。学生把家庭作业看作是一种负担,影响了学生学数学的兴趣。面对这样的情况,我在教学中注意改变家庭作业的内容和形

式,把家庭作业融入学生的生活,使家庭作业成为数学与生活的纽带。例如,当学习了“统计”后,我安排学生分小组,调查全校各班人数情况,并将调查的结果进行整理与分析。学习完表面积的概念后,我布置了这样的家庭作业:“请同学们回家后,选择你喜欢的长方体物体,把他们的表面积或用料算出来,明天汇报,看谁完成得出色!”第二天,学生纷纷把自己的作业呈现在大家面前:

生1:我测量了家中洗衣机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也就是洗衣机的长、宽、高。经过分析、比较,我发现只要测量出三个不同的面的长、宽就可以算出它的表面积了。

生2:我想知道家中的冰箱的表面积。通过测量我发现我们家冰箱的上面和下面是正方形的,还有另外四个面也就是前、后、左、右的面积都相等。

生3:我想知道我家长方体玻璃鱼缸的用料,其实只要求五个面的面积就行了。

课后,我与学生交流,学生说:“老师,我喜欢这样的作业,我觉得让我们实际去查查、量量、算算,既动了手,又动了脑。”“老师,我现在更喜欢数学了,因为我觉得它很有用,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种有意义的家庭作业,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和个性的发展。

数学教师应该创造性地利用和开发教学资源,应该将课堂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努力寻找数学与生活的结合点,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

到生活中去,去体验、去感受,尽可能地注入生活的新鲜血液、新鲜内涵,真正使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

第五篇:让生活走进培智教学数学课堂

【摘要】:智障儿童各方面的思维活动大大落后于正常的同龄孩子,对他们来说,学习数学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特别是重度智障学生,就算经过多年的课堂教学,最简单、最基础的数学知识依然很难习得。在教师的千遍万遍教学之下,有些学生好不容易学会了知识,却不会将其运用于现实的生活之中,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有些教师甚至放弃了让重度智障生学习数学。但是,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很多,要提高重度智障学生今后的生活质量,很多常用的数学知识非学不可,并且要学有所用。数学源于生活,启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关键词】: 数学知识 智障学生 课堂教学 生活化 智障儿童由于智商低,反映慢,抽象思维能力差,学习数学便是一大难题。而《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提出了“以生活为核心”的课程思想,突出了特殊教育课程特色。把基础教育课程设置中的语文、数学学科都称之为生活语文、生活数学。这是为了进一步弱化学科色彩,强化生活教育的思想。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当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紧密联系,设计富有生活情趣和意义的活动,让生活和教学成为一对“伴侣”,以激发智障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利用自身已有的生活经验去探索知识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以学为乐的志趣,变“厌学”为“愿学”,变“苦学”为“乐学”,使学习变得有趣,让学习过程变得愉快,促进学生和谐、健康地发展,为将来自理生活、适应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创设生活化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1、创设问题情境

智障学生感性认识不完全,思维直观、具体,不连贯,理解能力差,但是他们也有一定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能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使教学内容具有新奇性,便能吸引这些智障学生学习的注意力。例如我在教数前概念“配对”的时候,我便创设了“好朋友在哪里”的问题情境,我先拿出牙刷,一部分学生问:“牙刷的好朋友在哪里?”另一部分学生会一边找出“牙膏”,一边说:“牙刷的好朋友在这里?”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使学生沉浸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不但学到了知识,而且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

2、创设故事情境

智障学生对童话故事和动画片非常感兴趣,百听不厌,百看不烦。因此,教学中如果能合理创设故事情境,把学习内容编成简单的生活小故事,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便能有效调动智障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例如在教“1+1=2”时,我先出示了一个学生熟悉的动画人物小花猫,然后说小花猫要去钓鱼。同学们都很高兴,全神贯注地看着老师的动作演示,接着就让学生数,小花猫先钓了1条鱼,又钓了1条鱼,合起来钓了2条鱼。最后让学生编出故事、说出算式。这不仅引出了学习内容,还活跃了课堂气氛,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向高潮。

3、创设操作情境

智障学生对自己动手操作获得的知识印象最为深刻,记忆也最牢固。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创设操作情境,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用眼观察、张口表达、用耳倾听、动脑思考这一过程获取知识,那他们获得的知识将是难以忘怀的。例如在教“长方形的认识”这一内容时,我让同学们找一找,看一看教室里哪些东西是长方形的?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讲桌是长方形的,黑板是长方形的,凳子是长方形的,门是长方形的……我再让学生摸一摸、比一比、数一数、量一量,通过这些过程来感知长方形的特点。同学们在活动中学,在活动中乐,达到激趣乐学之目的。

二、寻找生活化内容,解决数学问题

1、寻找教材中的生活内容

生活是一切教学现象发生的场所,是一切素材的来源,是知识和能力运用的广大空间。教学生活化就是以生活为根基,讲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教学生从抽象、虚拟的课本中解脱出来,感受自然、社会、事实、事件、人物、过程,使学生在于现实世界的撞击、交流中产生对世界、对生活的爱,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题参与教学活动的强烈愿望,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从而自发地、主动地去获取知识,陶冶情操。教学生活化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的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例如在教“钟面认识”的时候,我找来几种款式不同的钟表,让学生认识钟面上的数字,认识时针、分针,认识整时。再对照教室里张贴的学生作息时间表,再如学生早上7点吃饭,我先演示把钟表拨到7点,告诉学生这个时间是吃饭的时间,8点上第一节课,“谁上来把时间拨到8点?”同学们争先恐后地上来操作,通过一系列的演示操作,让学生了解了一天的时间安排,进而教育学生时间是宝贵的,要珍惜时间,好好学习,快乐生活。、

2、寻找生活中的教学内容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提出了“教育为生活做准备说”。斯宾塞指出:“为我们的完满生活做准备是教育应尽的职责;而评判一门教学科目的唯一合理办法就是看他对这个职责尽到什么程度。”我们有责任吧完满的生活作为要达到的目的摆在我们的面前……以便我们在培养儿童时能审慎地根据这个目的来选择施教的科目和方法。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师要紧密结合智障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生活中寻找出既包含一定的数学知识,又能被智障学生理解和接受的教学内容。例如在教“小数的认识”前,我先带领学生到学校的超市看看各种物品的价格,引导学生尝试读读商品的标价,这对认识小数是非常有意义的。

三、参与生活化实践,享受快乐数学

1、在校园生活中实践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利用生活中的丰富资源,努力挖掘知识的生活背景,想方设法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积极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以引起学生对生活情境的回忆,把学生带入真实的生活情境中体验,从而引导学生从创设的生活情境中发现知识,习得知识。在校园、教室尽量为智障学生提供生活化的场景,根据不同的授课内容创设相应的生活情境,让他们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教学活动,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空间。让他们在活动中掌握所学的生活知识和技能技巧,积极参加到课堂活动中去。例如在教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后,我先指导学生量一量教室中课桌的长、宽、高和黑板的长、宽,最后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外活动时间到校园里走一走,看看1米大约有几步?再围绕操场走一圈,看看有多少步?从而估计操场的一圈有多少米。通过校园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感悟,享受到了学习数学知识的价值,成功地突破了教学难点。

2、在日常生活中实践

教学时,也并不一直在教室内,而是带领孩子们走出教室,走向社会与生活,到现实生活的场景中学习知识,了解情况,同时还能实践运用,注重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和生活能力的培养。例如,在教“人民币的认识”以后,我就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到超市进行实践购物活动,这些孩子非常高兴。拿了10多元钱,买一些自己喜欢的物品,应付多少钱?钱够不够?如果够的,售货员应找回多少钱?如果不够,还差多少钱?这让智障学生通过辨别不同商品、计算价钱、独立到收银台结帐,将学到的知识通过日常实践活动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为以后融入社会创造了条件。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现实世界中寻找数学题材,把数学问题生活化,让教学贴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摸到数学。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从而使学生不再觉得数学是高不可及的,不再觉得数学是脱离实际的海市蜃楼而虚无飘渺,进而享受学习数学的快乐。 参考文献:

① 赵树铎:《特殊教育课程与教学法》,华夏出版社,1994 ② 陈云英:《智力落后儿童教育的研究》,华夏出版社,1999 ③ 肖非,刘全礼:《智力落后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华夏出版社,1993 ④ 张茂聪:《弱智儿童生活与教育》,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 ⑤ 相薇,聋校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研究.硕士论文,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0 ⑥ 斯宾塞著,胡毅,王承绪译。斯宾塞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58-59

上一篇:人民陪审员考试试题下一篇:让青春在军旅中闪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