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教学与情感教育的整体统一论文

2024-04-17

声乐教学与情感教育的整体统一论文(精选9篇)

篇1:声乐教学与情感教育的整体统一论文

声乐教学与情感教育的整体统一论文

一、声乐教学的本质是情感教育

情感本身就是心理主要品质,情感是对客观世界的内部感受,是人与人之间存在关系的反映,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台自身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通过声乐表演将内心体验呈现并供观众感受欣赏,将这种内心体验转化为听得到看得见的艺术形式,是以自身需要为基本前提的,与自身毫无关系的事物,就难以产生感情。声乐教学是教师以敬业的责任心去教授歌唱的技能技巧,而学生是以渴望的心态去学习掌握歌唱的技能技巧,这种共同的需要是声乐教学产生并依存情感心理的现实基础。凭借着这个基础,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应该关爱学生,并能富有情感地进行教学;学生也应该敬爱老师,以积极的态度,满怀热情地进入声乐的学习境界。这种以“尊师爱生”为基础的情感现象,是一般教育过程中普遍存在的情感特征。

声乐教学的指导思想是以审美为核心的,它有着更广阔、更深邃、更有意义的情感世界,它是以歌曲及其演唱为中介的审美情感。

声乐教学的内容,包括有歌唱基础知识讲授,呼吸、发声等基本技能训练和不同的歌曲演唱方法及技巧练习。但是其最核心的本质内容和最基本的教学目标无疑是通过声乐作品的演唱,使学生能够用自己的歌声把歌曲的情感内容生动、准确地表现出来,从而逐步掌握和提高声乐的演唱技能技巧。因此,对歌曲情感、意境、艺术风格的认识与把握是声乐教师在教学中特别注意的内容。

声乐艺术,是歌词与旋律的有机结合,它生动而形象地抒发了人们的生活感情,这种情感是高于生活的,它不是简单的纯生理的喜怒哀乐,而是一种富有思想内涵的审美情感。声乐的奇妙在于它能通过人的歌喉,将书面的歌谱转化并升华为生动的歌唱。不仅可以把歌曲的审美情感抒发出来,而且还能激起听众的情感回应,形成一种互动心理效应。这种“二度创作”体现并实现了歌曲“表情达意”的审美价值。因此,在歌唱过程中,必须以情感的体验、情感的表达为前提,让情感成一条主线,贯穿歌曲的始终。人们常把“声情并茂”作为评价歌唱艺术的基本标准,声乐教学也应该以此来进行教与学的要求和评价。传统的.声乐教学,大多从歌唱的姿势、呼吸、发声、咬字吐字等多方面训练学生,从功能意义上来说,这四项技能主要是解决“声”的问题,无疑是十分必要的。但声乐教学的本质是审美教育,是通过歌唱艺术和实践,使学生掌握声乐美的表现和创造能力。而“情”是声乐美感的核心,是歌唱艺术的基本特征。所以,只有当“声”与“情”有机融合并充分洋溢在歌曲演唱过程中,唱歌技术才有可能转化为歌唱艺术。声乐教学的主题品格也才能得到回归。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既学会了唱歌的本领和技能,也获得了丰盈的审美愉悦和享受,使心灵得到了净化,情操得到了陶冶,体现出音乐审美教育的本质力量。所以说,音乐审美教育又是情感教育,而声乐教学则是通过具体的情感心理活动过程,有目的地实现声乐的情感教育。

二、情感是歌曲的艺术生命,是声乐教学的灵魂

声乐教学实践证明,情感是歌曲的艺术生命,是声乐教学的灵魂。因此,如何激活歌唱学习过程的情感心理,自然成为声乐教学的主要内容。

教师作为声乐教学的先导主体,必须先精通声乐教材,在注意歌曲思想品位、技能训练要求、学生个性化特征等前提下,尽可能选择那些各种题材和体裁的经典作品作为教材。实践经验证明,举凡传世之作的经典歌曲,无一不蕴含着人类深邃的思想感情精华,有着广阔的审美情感开发和表现空间,再高明的歌唱家也挽救不了其先天不足的作品。在选择好歌曲教材之后,必须对作品的内容和音乐表现手段进行深入的分析,从歌词到曲调,从感情到理性全面认识和了解歌曲特定时代背景和风格,从中准确地感悟出作品的情感表现特征。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应该先进入歌曲的艺术境界,通过演唱实践,领略和探讨这首歌曲的整体风格和情感基调,并能设计出相应的演唱处理方案。这些前期准备工作,都是在备课阶段所进行的,在做此项工作时,要多分析细研究,以保证声乐中的情感准确而深刻地表现出来。

在声乐教学中,还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必须把范唱作为点燃教师和学生情感的火花和打开心灵的一把钥匙。因为通过范唱可以使教师深刻体验歌曲的意境,把歌曲的情感内涵生动具体地表达出来。还可以把这种审美情感传递给学生,使他们受到感染,受到教育,并激起他们迫切学唱的愿望和要求,所以范唱是直观教学原则的最生动、最具体的体现。但是,我们遗憾地看到,当前声乐教学的范唱遭受到空前的冷落,除了大课还有一些教师坚持范唱外,小组课和个别课很少有教师能准确而有表情地将歌曲从头到尾认真地范唱一遍。这里我们暂且不谈工作态度,仅就没有范唱的教学而论,这是违背艺术教育规律的。只用钢琴教唱,只在学生发生问题时范唱一两句,甚至只用“说歌”代替范唱,都无法完整地展示歌曲的艺术形象,无法深刻地抒发歌曲的情感内涵,是一种打了折扣的声乐教学,此种声乐教学少了一种重要的教学内容――情感教育。

歌唱的情感由于是一种审美情感,它比生活中的情感更集中、更生动、更具有感染力,因此在声乐教学中必须注意歌曲情感的艺术处理。无论是教师的范唱还是学生学会后的完整练唱,都需要在深入分析作品的基础上,根据声乐美学的原则进行一些创造性的加工。例如:演唱情感的变化,速度的变化,力度的对比等等。不过,需要的是歌曲演唱处理,不是简单的形式变化,而是从表达情感出发,以生活语言为基础的艺术升华。这种源于现实生活的审美创造,可以避免那些索然无味的平淡演唱。如果我们把歌曲的艺术处理和演唱时的进入“角色”有机地融在一起,那歌声才是情真意切更加动人。声乐教师应该通过启发和示范,引导学生努力感悟情感、表现情感。

三、歌唱情感与内在情感的整体统一

在声乐教学中的情感心理应予以重视,因为,人是一个完整的有机生命体,情感心理活动必然会溢于言表,产生情感与肢体的表露效应。在声乐教学中,除了歌声表达情感之外,面部表情和一定的形体动作,也情不自禁地出现协同反应。因此,那些富有真情实感的歌唱必然会自然流露出与之相适应的表情,甚至还会出现某些手势以帮助表达内心的感情。但是,这种情感心理的内在联系,往往不被声乐教师所注意,大多是只注意发声方法,不注意情感表现,既不示范也不作要求。于是到了考试和汇报演出时,学生的演唱姿势相当拘谨,表情冷若冰霜,两手不知所措。目前,我们的声乐教学已经改变了一些传统的死板演唱形式,使声乐的演唱形式有了进一步的表现空间。但仅有这些是很不够的,必须引导学生通过情感和整个心理的内在联系,获得情感心理上的内外统一。由于这种反应是内心情感的表露,所以达到了歌唱情感与内在感情的整体统一。

我们重视声乐教学中情感心理的功能,强调要激活歌唱学习与训练时的情感,这并不是主张情感高于一切,但也不否认理性认识对歌唱艺术的指导作用。特别是歌唱者投入到歌曲情感之后,必须注意情感的调控。要有主体自觉意识,要做情感的主人,而不能做情感的奴隶,否则,将会产生负面影响。例如:有位教师要求一个学生在演唱《海风阵阵愁煞人》时要进入角色,学生特别投入情感,结果唱到中途“爹爹染重病,他卧床昏沉沉”时,悲痛欲绝,泣不成声,唱不下去了……像这样情感失控的例子虽说不多,但却深刻而生动地说明了声乐及一切演唱,不能没有情感心理活动,不能没有真情实感的表达,但也不能造成情感失控,不能完全失去自我意识。这和戏剧表演的心态要求是一致的,既要超越自我,但又不能完全超越自我,抓住“自我”和“演员”两种心态,选择好情感表现的最佳状态。

虽然情感心理与智力性心理无关系,但声乐教学与它的关系极为密切,我们教师应该充分发挥情感心理在声乐教学中的特有优势,调动好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情感心理调整到最佳壮态,抓住声乐艺术的特征,使声乐教学与研究达到一个新的顶点。

参考文献:

吴天球:《让你的歌声更美妙》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

篇2:声乐教学与情感教育的整体统一论文

一、突出声乐教学的“技术性”特征

与其它艺术相比,声乐具有高度灵活的表现形式。然而,声乐又受到了人的生理限制,演唱者的音域、声线、气息等都决定了声乐是否具备艺术性。因此,声乐学习需要较高的“发声”技术,而如何引导学生将单纯的发声转化为跳动的音符,满足声乐的艺术要求,是教师教学的核心部分。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主要两个层面引导学生实现从“演唱” 到“声乐艺术”的转变。

第一,要让学生学会“测量”自己的音域,以及懂得如何拓宽音域,同时掌握不同音色的表现方法。声乐的形成源于呼吸、声带、口腔、舌头和鼻腔的协调,从生理上看,虽然每个人都有相同的发声器官,但受体质和生理特征影响,每个人的呼吸、声带、 口腔、舌头、鼻腔在发声和相互协调时都会有一定的差异,如此, 这也决定了人的音域有所不同。要让学生学会测量自己的音域,并因此而确定自己的演唱风格,同时,要引导学生对音域进行分类, 如女高音(b-b)、女低音(e-e)、男高音(a-a)、男低音(D-d)等等。在此基础上,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修饰自己的音域和音色,为简单的发声赋予艺术色彩,提升音色和音域的外在表现力。教师可组织学生根据自己的声音特点首先对自己的音域进行定位,继而通过加强练习不断拓宽音域,从而让学生掌握发声技巧,提高声乐的表现力。

第二,要让学生掌握“发声”的技巧。发声是人的本能,也是正常的生理反应。然而,简单的发声却是声乐学习的核心部分,让学生掌握发声的技巧,对提升学生的演唱表现力具有重要意义。歌唱“起音”是练习发声的重要环节,在声乐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掌握三种“起音”的方法。首先是“激起声”,发声要点为首先吸气,随后保持胸腔不动,声带自然闭合,随即自然调控气息促使声带振动发声。在声乐练习时,“激起声”是练习顿音、跳音的重要方法,也是调整呼吸,避免气息不顺的重要手段。二是“软起声”,发声要点是在进行声带闭合动作的同时呼出气息,开声与气息振动声带同时进行。“软起声”是练习“连音”和“长音”的主要方式,其发生柔和、平稳、舒展,是引导学生掌握发声技巧的重要举措。三是“舒起声”,发声要点为声门先开,继而以气息振动声带,使声音出现短暂从缓到急的过渡。在声乐练习中,“舒起声”主要用于帮助学生软化发声,矫正声音过于僵硬的弊病。

二、突出声乐教学的“艺术性”特征

与声乐的“技术性”相比,突出声乐教学的“艺术性”更是音乐课程对教师提出的要求。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在演唱练习中强调声乐的三种表现力来突出歌曲的艺术性。

首先,在演唱歌曲时,教师可让学生通过气息转换来表现音量的强弱、音色的明暗以及音调的快慢,从而对声音进行造型。同时,在特定音域内,长短音的浮动是营造歌曲意境的重要手段,教师可引导学生以呼吸控制气息,以气息控制音调的浮动,表现明快或舒缓的节奏,以此来突出歌曲的主要内容,从而表现出演唱的艺术性特征。

其次,引导学生在声乐练习中强调音域的表现力。在生理制约下,虽然音域的变化范围比较狭隘,但却足以揭示歌曲的思想内核,展现丰富的内在世界,并根据音乐塑造形象的内在要求,在情感需要加强或者矛盾激烈冲突时,恰如其分地通过音域的变化来表现歌曲的外在。在练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尽可能的完美展现声音的物理属性,刻画空间属性。要让学生在表现音域时展现自己丰富的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用两种因素突出声乐的质感,表现音乐作品的内在情感,从而为演唱赋予更大的艺术魅力。

最后,引导学生在声乐表演中突出发声的层次感。一首优秀的音乐作品往往具有内在和外在两个潜在属性,而要想将这些属性表现出来,需要演唱者的发声具有清晰的层次感。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将音调和音色进行细化处理,通过强弱、快慢等表现方式,将作品所要表达的内涵、思想及情感层层展开。这种教学方法旨在引导学生突出音乐的典型形象,在特定的空间范围内,营造一种错落有致的氛围,通过发声的层次感来进行层次渲染,以消除演唱同一首歌曲时“千人一面”、缺乏特色的弊端。

三、实现声乐教学“技”与“艺”的辩证统一

严格来说,引导学生掌握发声技巧、塑造个人演唱风格仅是声乐教学的基础部分,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赋予声乐更多的美感和表现力,突出声乐表演的艺术性,实现声乐教学“技”与“艺”的辩证统一。

首先,在教学中教师需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对于师范高专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心理和生理都已经成熟,对外界能够引发他们情感共鸣的因素也比较敏感,而在当前的网络时代,这些因素无疑是比较丰富的,由此,这也决定了学生在兴趣喜好方面有着更多的选择。音乐课的艺术元素是吸引学生积极参与的重要因素, 然而,正因音乐对艺术的要求较高,考验学生的基本功和艺术天赋,才导致很多学生对音乐课程“若即若离”,容易乐在其中,也容易产生放弃心理。因此,教师需要调动一切资源来引发学生对音乐课的关注,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寓情于美,以美动情,使学生始终保持学习音乐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也享受音乐带给他们的乐趣,从而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

其次,为学生们开辟一个更为广阔的声乐表现空间十分重要。 这就需要教师要打破传统教法,打破教材与课堂存在的时间与空间的局限性,用适合于学生认知规律,适合于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开放式”教学方法来“因人施教”。就如在教学生演唱“黄河怨”时, 如何让对黄河、对革命比较陌生的中学生唱出这组歌中悲壮的、激情的气势磅礴的情感?引导学生先将创作这组歌的作者经历、创作背景、创作特点等内容进行了解和理解,激发起学生与歌曲的情感共鸣,让他们仿佛置身于当时的历史时期,置身于坚持战斗的命运中,学生在演唱时就会突出情感,提升歌曲的表现力。

此外,让学生掌握到唱歌技巧并非声乐教学的最终目的,如何在实践中去将自己歌唱的潜能开发出来才是教学根本,所以,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声乐练习必不可少。如改变以往传统的照本宣科的方法,不再让学生机械而单调的重复练习既定曲目,而是让他们在原有声乐练习曲谱上进行改编,鼓励他们大胆创新,如给一首乐曲配上一首古诗;为某首曲子添加一点其他乐器的伴奏;还可以将某些组曲改编成“歌剧”的形式进行练习。让学生进行创新练习的目的在于让他们学会如何与声乐进行互动,如何主动的进行认知, 如何通过独立创作将声乐中深刻的内涵挖掘出来,并为自己所用。 因此在学生创作过程中,不要过分强调作品的“质量”,只要他们的态度是积极的,向上的,就要引导他们不断深入音乐,创新音乐。

四、结语

篇3:谈声乐教学与情感教育的统一等

声乐教学,是建立在情感体验的过程中,情感是人的整个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演唱的目的是用熟练的发声技巧,生动的表达作品的思想感情,以优美的歌声去感染大家。假如在学习声乐时只注意写作技巧、作曲手法、结构形式等方面,而在感情上无动于衷,那么他对声乐的学习电只是“见其文而未见其心,见其表而未见其里”。所以“声情并茂的演唱”是声乐教学者与学习者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如何在学习中引导学生以情带声、声情并茂,是贯穿整个教学:工作的重点。在这里,提出自己的几点方法,仅供参考。

1教师要身体力行,从而引起共鸣。学生的言行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与他们朝夕相处的老师自然地成为了他们学习和模仿的对象。如果一个音乐教师总是优雅的仪表,亲切而真诚的问候,清晰简洁的谈话,和以自己对音乐的热爱、对学生的关爱去感动学生,相信一定会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于潜移默化中打开学生的心扉,引起学生的感情共鸣。一个对音乐、对音乐教育、对学生毫无热情的老师是不可能教出充满爱心的学生的。

2教师在对教学内容的分析与理解中激发情感体验。对艺术的学习绝不能停留在感官愉悦阶段,只有拥有相关知识的文化背景支撑,才能站在更高层次上去欣赏艺术作品,感受艺术作品,评价艺术作品。因此,为了强化教学中的情感体验,还必须对音乐表现的要素如作品的体裁、结构、调式、调性乃至和声等作必要的分析与思考,让学生掌握尽可能多的与作品内容相关的必不可少的背景知识,从而引发学生健康的、有益于身心的情感体验。

3教师要巧妙利用教学方法促进情感体验。音乐教师要善于用生动活泼的形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音乐活动中获得审美的愉悦。如音乐欣赏中可运用朗诵、表演、填词、绘画、舞蹈等多种形式来丰富课堂,同时,音乐课程中对知识技能的教学同样离不开情感性原则。知识技能只有在情感的激发下才能够成为智慧。愉快的情感体验使枯燥无味的乐理知识变成了令人开心的游戏。

声乐的技术可以在几年之内完全掌握,而“以情动人”却是一辈子都要学习的“课程”。学生只有经过长期艰苦的磨砺,歌声才有可能做到“以情动人”。教师要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充分运用以情感人、以情育人的教学理念,使学生学会用音乐的方式表达和交流情感,获得创新、表现和交流的能力,达到健全人格、陶冶情操的目的。

作者单位:曲阳一中

从心开始的谈话艺术——《烛之武退秦师》与《触龙说赵太后》比较阅读

张翔

郑国大夫烛之武与赵国左师触龙于国家危亡之际,凭利刃之舌、悬河之口,分别说服了秦伯和赵太后,挽救了危局,保全了国家。对比起来,他们的说话艺术有许多相同之处。

例如:目的相同。都是为了自己国家的利益;形势相同,都是发生在兵临城下之际:对象相同,都是面对一个国家的执政者;才能相同,都是能言善辩之士等等。尽管如此,但这些都不是他们成功的主要原因。

这两位说客之所以都能达到预期目的,成功的关键在于他们在说前揣摸准了对方的心理,采用了不同的说话技巧。

烛之武临危受命,出使秦国,在秦国的朝堂上,他说的对象是利欲熏心的秦国,所以他庄重严肃,以一个政治家的风度,纵论时势,直截了当地从当时秦晋攻郑,郑必灭亡的事实说起,然后置自己于事外,站在秦的立场上,帮助秦分析郑亡后的情况:郑国土地归秦,则秦鞭长莫及,无法管理;国土归晋,则增加了晋国的实力,相对削弱了自己的力量,以此说明郑亡于郑有补于秦不利。然后再说郑存可作秦的“东道主”,即驿站,也就是多了一个支点,多了一块牵制晋国的基地,以此说明郑存于郑无补于秦有利。最后分析晋国见利忘义、“何厌之有”的事实和本质,得到郑国后势必“西封”而“阙秦”,对秦更加不利,乃至会威胁秦的本上。这样以利晋而说之,以利秦而诱之,以后果而戒之,一层一层地对比分析,陈说利弊,使秦打消了亡郑的想法,而与郑结盟,瓦解了秦晋联军,保全了自己的国家。

触龙则不然,他是在无人敢进言的情况下,主动出击游说赵太后的,对象是自己的“用事者”,自然显得随意一些,但他而对“盛气而揖之”的太后,深知如若直截入题,必遭“唾其面”的下场。所以他“顾左右而言他”,采取迂回战术,先谈身体状况,拉近与太后的距离,争取到了说话的机会。然后,他仍不说正事,而是求太后给自己的小儿子安排一个职务,从而引出“爱子”的话题,并且指出太后爱的是女儿燕后,而不足长安君,激发了与太后的争论。再欲擒故纵,引出什么是“真爱”的问题,陈说“真爱”必“为其计深远”的道理,又用赵国及诸侯国的子孙不能世代为王的悲惨史实,揭示出他们不能沿袭王位的原因——“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渐渐表明了“真爱”就应该让儿子为国建功立业这个观点,从而类推出只有让长安君建功之业,才能使他今后在赵国立足的结论,至此。“图穷而匕见”,说的目的也达到了。

烛之武抓住一个“利”字,直陈其事;触龙抓住一个“爱”字,迂同引导,但都是首先从心理上突破对方的防线,这就是他们成功的关键。

篇4:声乐教学与情感教育的整体统一论文

声乐是一门听觉艺术。歌唱者要准确地表达声乐作品内容, 运用最美好的声音与观众之间进行思想情感的交流和沟通, 都是通过听觉来完成。人们对声音的感知是取决于声音的音高、音色、音量和音质。而对听觉的印象有两种:一种属于听觉器官对自身刺激的感受, 即内听觉;另一种则是歌唱者在想象声音时在其概念上产生的一种听觉印象, 即外听觉, 也就是歌者站在听众的角度去分析自己的声音, 去注意声音的客观听觉效果。对于第一种听觉印象, 一般较为人理解。但对第二种, 很多缺乏经验的声乐学习者往往会产生判断上的错觉。他们在实际演唱中自己感到声音“明亮、浑厚”, 而听者却恰恰相方。

声乐学习者大多有过这样的感受, 当初次听到自己歌声的录影时, 会情不自禁产生这样的疑问:我的声音是这样的吗?我的一个叫聂颖的学生给我的印象很深刻:刚进校时我让她给我展示一下她的功底, 一曲下来, 当我把她歌唱时的录音放给她听时, 她惊奇的问:“这是我的声音吗老师?怎么会是这个样子?我觉得音量很丰满宏亮啊, 怎么……”我笑笑告诉她“你忽视了声乐学习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通过我的点拨, 她才意识到歌唱的内听觉与外听觉的差异, 即歌唱者的主观感受与客观听觉效果的不协调。很多情况下, 这一点是声乐学习者走出音乐学习迷宫的主要障碍之一, 其原因往往出现在主观方面, 来自于声乐学习者发声与听觉器官生理原因的限制而产生的错觉。因此, 声乐学习者在技术训练、发声练习和歌唱时不能完全凭借自己的主观感受, 更多站在客观的角度听自己的演唱效果, 由此而反复实践、反复琢磨、反复思考, 便可使对歌声的主观感受与客观听觉效果越来越协调, 从而达到歌唱时内听觉与外听觉的统一。

二、内外听觉统一的生理机制

歌唱的发声训练是塑造更趋于完美的“乐器”, 但声乐学习者无法把耳朵从嗓音这件“乐器”上分离开来, 因此要想站在客观的角度去鉴别自己发出来的声音时有一定难度的。要想得到美好悦耳的声音, 使内、外听觉达到完美的协调与统一, 好的共鸣是基础。正确的发声和美好的歌唱是建筑在依赖于共鸣、乃至最大限度的运用共鸣之上的, 这是任何歌唱训练的基本规律, 也是优秀歌手的嗓音应具有的特点。从歌唱发声的原理来说, 气息振动声带发出的原始音响, 叫“基音”。基音是细小微弱的, 当基音在人体的各个共鸣腔里得到充分的共振后, 产生大量的泛音, 这就是歌唱发声的“共鸣”。经过共鸣的基音不再是细微的, 音色被美化, 音量也被扩大了, 这时发出的声音即丰满、圆润, 又集中、明亮。这种具有泛音、集中明亮的声音, 有个性、有情感、有魅力、有表现力、有穿透力, 是最美的。而多数声乐学习者由于发声的共鸣焦点比较靠近口咽腔和喉咽腔, 如果经过歌唱技巧的提高, 能运用整体共鸣发声的方法给予指导并运用共鸣的技法发声, 其共鸣焦点从口咽腔和喉咽腔转移到头腔面罩部位之后, 其听觉的强烈感受就会使内听觉与外听觉一致了。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 从事这项专业的人主客观上有没有声音优劣的标准、耳朵有没有分辨歌声的能力, 对其细微的变化之好、坏、对、错能不能分辨出来是能不能成功的关键所在。因此, 歌唱者要想按照主观想象所发出来的声音与客观反馈来的声音协调一致对耳朵的训练也是很重要的。所以, 一定要在这方面下功夫, 多训练耳朵、多听多区别、多分析。就如学英语, 哪个发音是好的, 好在哪, 只有反复听, 听地道的英国人说话, 你耳朵里就有了听觉积累, 久而久之便有标准了, 有了辨别能力就知道哪个对哪个错了。

三、内外听觉统一的训练之道

有经验的声乐教师的指导训练, 是声乐学习者内外听觉训练上达成主观感受和客观听觉效果协调统一的有效途径。歌唱者一生的目的就是把自己最美好的声音以飨观众。要想达到这个目的, 除了父母所给的天生的“硬件”外, 教师有针对性的“塑造”也是不可或缺的。这就要求声乐教师具有丰富的经验并对歌声有敏锐的鉴别能力, 这样才能觉察学生的优缺点;也必须有声音生理方面的知识, 以及掌握说话声和歌唱声的两种同样自然的发声方法。作为声乐教师还需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加以总结、提炼, 从而用于教学工作。同时也要求声乐教师有一副灵敏的耳朵, 如果老师没有一付好耳朵、没有好的听觉, 不可能对学生的嗓音问题有正确的判断, 也就不会有好的针对性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从而也就无益于学生对声音的辨析, 无法帮助学生完成内、外听觉训练的统一了。另一方面, 教师必须找到简明有效地方式, 明确地向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 使自己易于被理解;而且还要根据学生智慧的程度分别进行传授, 即以不同的手法教授每个学生。必须找出最容易的办法把他的基础所需的正确歌唱方法, 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

发展声音的问题就像建房子, 地基打得越深房子房子才能建得越高、建得越牢。学生在刚开始接受训练时, 不能急于发大的声音。注意力应集中在使发声器官获得完全松弛, 要用轻声将声音放在正确的中心位置上, 并要以说话的声音作为引导, 这样就能塑造一个位置正、音调准的歌唱声音。

好的声音概念是非常要紧的, 声乐教师的最终目的就是改变学生的声音观念, 教学的全过程就是不断地把学生在自己主观意识下发出的声音客观的反馈给学生, 并及时准确地指导学生调整其主观内听觉, 以达到和客观外听觉的协调统一。

用客观的听觉来鉴别和指导歌唱是声乐学习特有的方式方法, 也是通过客观听觉不断了解自己声音的过程。声乐技巧的进步是主观感受与客观听觉效果, 即声音的内听觉和外听觉不断实现统一的过程。还要提及的是, 声乐学习者最忌讳顽固不化, “只缘身在此山中”, 在自我感觉良好的状态上停滞不前。要利用各种有利条件, 想尽一切办法, 真实地还原自己的声音, 细细地加以分辨, 完全站在客观的角度品析自己的演唱效果, 以促进自身内外听觉的统一。

探讨内听觉和外听觉之间形成差异的外在表现, 感受歌声的主观感受和客观听觉效果的特征、生理依据, 并使其达到协和统一的方式途径, 可为声乐学习者在声乐学习、演唱的实践中提供认识和把握自己的尺度, 有助于学生与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达成心理上的默契与沟通, 提高学习效率, 也有助于声乐学习者从聆听规范的歌唱中窥出方法上的奥秘, 悟出其技巧上的端倪。

对声乐学习者来说, 内外听觉训练中的高度自觉也是非常重要的。歌唱是复杂的生理心理行为, 声音的正确位置、共鸣、气息都是经过不断练习形成的技能。而参与发声的器官, 发声时既看不见又摸不着, 是要靠全身许多器官科学协调地配合才能完成。所以, 初学者必须有灵敏、悟性的头脑, 通过自己体内的发声器官去体验去实践;必须能监视自己的内部感觉, 当老师确定他哪些是正确的时候, 他就可以记忆自己是怎么样做对的, 并可以有能力再现正确的声音。这就要求每个歌唱者在练习过程中要用勤劳的汗水和智慧, 苦练加巧练, 认真去体会每一个正确的歌唱动作。一个有经验的歌唱家在与庞大的乐队、合唱队同台表演时, 合唱队与乐队的强烈音响会使他听不到自己的声音, 只能靠内心听觉指挥自己歌唱才能胜任。相反, 一个没有经验的歌者, 他常常会被这种威慑的音响压力所迷惑, 产生晕眩, 使听觉、感觉与发声状态失调, 以致拼命喊叫。内心听觉使得演唱者把注意力集中到他要发出的声音形象上去, 不会因为外界的干扰打乱正常的演唱。因此, 无论在初学阶段或日后的演唱, 都必须坚持不懈地运用内心听觉的方法, 让它成为一种下意识的行为, 从而使自己的声音演唱不断取得良好的进展。

篇5:声乐教学与情感教育的整体统一论文

【关键词】学前教育;声乐教学;唱法结合

一、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特点,

与其他类型教学的区别

从专业技能训练的角度来说,一个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就业之后能否胜任工作,关键在于以下几点:一是歌唱技能,这是本文论述的重点。歌唱技能是指教师范唱、组织歌唱学习课程的能力,由于歌曲教学在幼儿教学中占有非常大的比重,因此,歌唱技能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习者尤为重要。二是舞蹈编创技能,及能够准确的把握音乐的律动感觉,通过舞蹈编创思维的引导,将肢体动作有机的组合起来。三是钢琴伴奏能力,这与歌唱技能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学前教育专业的钢琴伴奏能力不在高深,而在于节奏简明、律动明显、和声织体简易、易于被幼儿听觉把握。四是熟练掌握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从以上几点来说,我们可以看到学前教育专业与音乐学、音乐表演专业的学习者在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上的巨大差异。那么,具体到声乐教学的差异,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来进行总结:第一,教学目标上的差异,音乐学和音乐表演专业所开设的声乐教学课程往往以培养专业声乐人才为目标,需要演唱者具备较强的声乐演唱能力,而学前教育专业以学习者的综合演唱能力为目标,即能够熟悉不同唱法的演唱方式,能够流畅、准确、完整的表现歌曲,具备一定的范唱、自弹自唱、教唱的能力,换言之,二者的差别在于,前者注重的是個体声乐演唱能力的提升,后者注重的是实践教学综合能力的提升;第二,相较音乐学和音乐表演专业,教学中所运用和学习的作品也存在极大的差异,前者以中外艺术歌曲、歌剧咏叹调为主要演唱作品,不涉及儿童歌曲,后者则以儿童歌曲、经典歌曲为主。

二、学前教育专业部分声乐教材分析

对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材的分析,我们选择了几个教具代表性的教材,包括《全国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规划教材:声乐①》(后文中简称教材1)、《学前教育专业音乐系列教材:声乐②》(后简称教材2)及《全国学前教育专业新课程标准十二五规划教材:声乐③》(后简称教材3),三部教材的内容布局有相通之处,都由声乐演唱理论和作品的结合,其中声乐理论的陈述都涉及到歌唱的呼吸、姿势、共鸣和嗓音保护,不同之处在于曲目的设置上,教材1由两大模块组成,第一个模块是声乐演唱能力的培养,因此包括了声乐演唱的基本理论和三个难度层次的曲目,如初级曲目《浏阳河》、《渔光曲》,中级曲目《黑龙江岸边洁白的玫瑰花》、《尼娜》等,高级曲目《黄河怨》、《月亮颂》等,第二模块由幼儿歌曲特点、发声原理和歌曲组成,其中歌曲的编排以题材内容为主,如抒情歌曲、舞曲、劳动歌曲、进行曲等。教材2同样有声乐理论和乐曲两部分组成,不同的是,教材2中的声乐理论讲解更为详细,且声乐理论的陈述会搭配适量的实践曲目,而没有将儿童歌曲和成人歌曲单独分列出来,补充了儿童戏剧的内容。教材3与教材1类似,声乐理论与曲目单独分开,声乐曲目上也有难度的分级,不同的是这部教材中补充了合唱歌曲,又将幼儿歌曲和儿童歌曲分开来。

三、根据教材内容,看多种唱法的结合与统一

根据以上教材的分析,我们从曲目的安排中找到运用多种唱法的依据,例如教材1中,不同难度分层的作品都由中国歌曲和外国歌曲两部分组成,中国歌曲中如《浏阳河》、《槐花几时开》等都是地域性明显的民歌,需要采用民族唱法,而外国歌曲中《我亲爱的》、《阿玛丽莉》等都是早期的意大利古典声乐作品,需要采用美声唱法演唱,而幼儿歌曲、儿童歌曲常要求我们采用最自然的声线演唱,类似于通俗唱法或者童声演唱方式,再如教材3中的合唱歌曲要求我们能够掌握一定的合唱演唱和教学能力。综合来说,在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中,需要将民族唱法、美声唱法、通俗唱法、童声演唱、合唱教学灵活而有机的结合起来。

那么,如何做到多种唱法的结合与统一呢?

首先,根据声乐演唱的训练要求出发,我们应当先从民族唱法或者美声唱法入手,学习者先熟练的掌握一种唱法,将歌唱的腔体、呼吸、心理、共鸣、情感、咬字等方面的演唱技能协调统一起来,在学习一种唱法的过程中熟练歌唱发声的基本原理。从不同唱法的演唱要求来说,笔者建议学习者先从美声唱法入手,由于美声的演唱十分注重歌唱器官的协调、开放和利用效率,注重音乐的连贯统一,对于声乐的打造完全从个体的先天条件入手,以其发声器官的规格来严格定位其声部声种,在一定程度的美声学习基础上,学习者也能转化到民族唱法,二者在呼吸、高音技巧、咬字发声等多方面的相通之处。

其次,由一种主要的唱法出发,逐步的学习其他唱法的演唱。通俗唱法要求我们运用自然的嗓音音色,共鸣器官以口鼻腔为主,咬字要求自然清晰。相较于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来说,通俗唱法更加具有亲和力,且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因此,在学前教育的声乐教学中,适当的加入通俗歌曲的教学能够大大丰富教学的内容,也能为学习者后期的教学工作提供更多的教学素材和技术储备。

再次,童声演唱歌曲也是教师应当涉及的范围,由于学前教育专业的最终目的是教育2~7岁的儿童,教师通过美声唱法、民族唱法及通俗唱法的学习上能够提升个人的演唱能力和对歌唱各器官的认识,但是真正运用的实践过程中时,这些唱法都需要经过童声演唱的改造和改良,即要求教师能够用自然、亲切、接近幼儿发声音色的方式来诠释作品,因此,在三种主要唱法的基础上,还应当适当着力于童声方式的歌曲演唱实践。

最后,合唱教学的演唱与训练是学前教育声乐教育的一部分,是学习者从业之后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之一,因此,合唱指挥的基本手法、合唱演唱的基本要领都是学前专业声乐教学中应该涉及到的内容。

四、结语

综合来说,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注重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唱法的问题上,它要求学习者能够充分的了解各不同唱法的基本要领和区别,能够灵活的在教学中运用多种唱法。总之,在学前教育的声乐教学中,应该以一种唱法(如美声唱法)为主导,然后辅之以其他唱法(民族唱法与通俗唱法),适当的练习童声演唱的方法,并学习合唱指挥、合唱演唱的相关方法,才能真正的做到多种唱法的结合与统一。(作者单位:山东省济宁第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注释:

①本教材由徐浩,刘世音编撰.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第1版.2011.05

②本教材由陈荣编撰.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出版.第一版.2014.07

③本教材由卢新予编撰.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第一版.2012.08

参考文献:

篇6:声乐教学与情感教育的整体统一论文

关键词:高中声乐,情感的培养与表达

在高中声乐教与学的过程中, 由于声乐这一艺术形式自身所具有的特殊性, 很容易造成教师和学生对声乐技巧的片面强调而忽视了声乐艺术的核心, 从而影响了高考成绩。我通过教学实践得出, 声乐教学中情感的培养与表达才是声乐教学的核心。

如何才能在高中的声乐教学中准确把握情感的培养和表达呢?首先要明确声乐艺术的情感特征。声乐艺术的情感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从声乐艺术情感的心理特征来看, “情感”本身就是心理主要品质, 它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内部感受和心情的反映。歌唱者只有将情感呈现并和观众引起情感上的共鸣, 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声乐艺术表演, 也就是说歌唱者要运用声音和肢体以及表情把歌曲所表达的情感转变成人们知觉的东西。这样看来, 我们也可以说, 声乐艺术表演就是情感的表现形式。

(2) 从声乐艺术的表现形势来看, 歌唱者歌唱的是情感艺术, 它是针对心情、表现心情的。如歌曲《送别》, 这首歌表现了好朋友离别时伤感、依依不舍的情感。我们的情感肯定不能是欢快的,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但是, 我们也知道歌唱艺术是通过歌曲的旋律、速度、节奏、声音、力度、音色等演唱要素直接表现情感的, 起伏跌宕、抑扬顿挫的旋律最能生动地传达演唱情感, 在这些音乐要素当中, 速度和节奏是演唱生命的韵律, 速度和节奏的快与慢、张与弛的变化都直接表现着情感的变化, 速度和节奏快就一定可以表现出热情、活泼的情感, 速度和节奏慢就一定是充满忧伤、深沉和悲痛的情感, 中速则表现出雄伟、庄严的情感。由此可见, 声乐艺术的情感是由音乐要素决定的。不同的速度、不同的节奏表现出的情感各有差异, 歌唱的情感表现是歌唱者的首要任务, 但还要正确理解各音乐要素, 才能够正确地通过声音和表情动作完成歌曲的情感表现。

高中声乐教学的指导思想是以艺术审美为核心, 以歌曲及其演唱为表现形式的情感审美。内容包括基本发声技能的训练和音乐感觉、音乐表现力的培养以及不同音乐风格作品的把握, 等等。其最核心的内容和最基本的教学目标无疑是通过声乐作品的演唱, 使学生能够用自己的歌声把歌曲的内在情感生动、准确地表现出来。因此, 对歌曲的情感表达技能的训练是高中声乐教师在教学中需要特别注意的内容。

然而, 传统的高中声乐教学, 大多从特长生歌唱的姿势、呼吸、发声、咬字吐字、共鸣腔的运用、声音的位置等方面训练学生, 但这肯定是不全面的。我们高中声乐教育的本质是美的教育, 是通过歌唱技能的训练, 使学生在掌握声乐技能的前提下提高美的表现力和创造力。正因为以上所说, 情感表达才是声乐教育中美育的核心, 是歌唱艺术的最基本特征。所以, 我们只有把学生的“声”与“情”有机融合于歌曲演唱时, 唱歌才有可能转化为歌唱。通过自己的高中声乐教学实践, 我得出了在高中声乐教学中正确把握好情感的培养和表达的一些想法, 现写出来, 与同行共享。

第一, 我们的高中声乐教师作为教学的先导者, 要针对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具体情况, 选择不同难度的歌曲, 还要尽可能多地选择不同风格的经典歌曲作为学生的演唱曲目。为什么呢?因为经典歌曲往往更多地蕴涵着人类更深层次的感情精华。选择好歌曲之后, 教师们还要针对作品的内容对其音乐表现手段给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 比如从歌词到旋律等方面, 让学生全面认识和了解歌曲的时代背景和创作风格, 从而使得学生准确地提炼出作品的情感表现特征。还有就是, 教师应该结合自己的演唱实践, 辅导学生体会和领略歌曲的风格特征和情感基调, 并相应地得出歌曲的演唱处理。做到以上所说, 学生在演唱中才有可能将歌曲的内在情感准确而深刻地表现出来。

第二, 高中声乐课一般采取小组课和单人课, 上课时间还应特别注意声乐课的氛围营造。统计表明:和谐、亲切、热情的声乐课, 有利于学生进入歌曲的情感世界, 对歌曲正确的情感表达提供了基础。

第三, 我们不能忽视教师的示范作用。在声乐教学中, 声乐教师还应特别注意把范唱作为激发学生内心情感的方法。教师只有以饱满的热情唱出歌曲所要表达的情感, 才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使学生在听觉上保持对音乐的热情, 从而激发学生迫切学唱的愿望和欲求。另外, 我们作为声乐教育工作者, 在声乐教学示范时, 力求通过自己的范唱诱发学生兴趣, 引起美感, 产生共鸣, 使学生感受美、体验美、鉴赏美, 那么, 对我们自身修养与欣赏水平的提高不是也起到了促进作用吗?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高中声乐教学对于教师们来说虽然不是一个全新的领域, 却蕴涵着诸多新的教学理念, 对教师们提出了新的挑战, 特别是情感的培养和表达。本人仅以此文提出个人的一些看法, 希望同行们给予宝贵意见。

参考文献

[1]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1998.

[2]俞子正.声乐教学论[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篇7:声乐教学与情感教育的整体统一论文

关键词:情感元素;声乐教育;重要作用

音乐是一门视听艺术,通过音乐中所蕴含的旋律可以引起共鸣,成为维系人与人之间情感的纽带,促进情感升华。作为音乐中两个密切联系的元素,在声乐教学时有效融入情感元素是尤为必要的,有助于学生更为深刻、准确把握歌曲内涵,准确将歌曲表达的内涵展现出来。声乐课教学作为一门集多种学科于一体的综合艺术,融入情感元素是尤为必要的,主要是由于在音乐创作和赏析中,对音乐感知都离不开情感元素的融入,只有这样引起共鸣,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不难看出情感元素在声乐教学中的重要性。由此看来,加强情感在声乐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对于后续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开展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一、我国声乐教学现状

(一)声乐教学种技巧、轻情感

情感作为声乐演唱中的重要内容,只有充分融入情感才能演唱出更加美妙的音乐作品,但是纵观我国声乐教学发展历程,存在明显的种技巧、轻情感现象。尤其是在具体实践教学活动开展中,大多数教师只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注重对学生发音技巧和肌肉动作训练,要求学生快速掌握曲式、音准、速度和力度等发音技巧,对于情感教育重视程度却不高[1]。这种重技巧、轻情感的教学模式如果长时间应用下去,将导致学生产生一种疲倦感,丧失对声乐学习的兴趣,限制学生的声乐技术水平提升,声乐表演也将失去原有的活力和内涵。此外,即便学生掌握更高水平的声乐技巧,在演唱各个方面都表现的十分突出,但是由于缺少情感元素的融入,会导致学生的演唱变得十分僵硬、单调,带给人一种没有走心的感觉。一般情况下,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学生只能被动反复的联系,难以全身心投入其中,学习动力不充足,最终失去了演唱中情感投入的能力。

(二)声乐教学模式较为陈旧

我国的声乐教学模式始终沿袭以往大课和小课组合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在声乐教学中融入情感元素,为学生提供更加充分交流和沟通的时间,但是由于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学生人数急剧增加,造成师生比例悬殊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对这种传统教学模式产生冲击。基于此,教师能够完成预订的教学目标就已经十分艰难,想要再利用多余时间进行情感教育显得过于艰难,所以声乐教学中的情感教育陷入了一种困境。教师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学变得更加生硬,面对如此大规模的学生,很难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进行指导,自然就找不到成就感,长此以往,将导致教学失去兴趣,缺少活力,严重影响到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和谐关系,更加不利于情感教育活动的开展[2]。

(三)评价形式单一

当前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作用十分重要,有助于学生发现自身缺陷,更好的完善和提高自我。但是很多声乐评价体系在教师的主导下,主要是考察学生专业技巧能力,对于情感元素的融入却未能够给予足够的重视,加之学生数量较多,想要教师去全面考察学生的价值观和思想变化成为空谈。

二、情感在声乐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一)情感教育有助于丰富学生情感体验

学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中,如何能够寻找更适合自己的生存方式是十分关键的,在不同阶段对于情感的调理同样尤为重要。无论是在人际交往、学习还是生活中,都在无时无刻调控自己的情感,如何能够更准确的把握他人和自身的情感,有助于营造更为和谐的沟通关系[3]。声乐教学中融入情感元素,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丰富的情感体验,完善情感世界,对于未来发展意义深远。

(二)情感教育有助于促进学生认知水平提升

情感教育有助于提升人的认知水平,如果得不到充足的情感教育,将会影响认知水平提升。声乐艺术作为人情感元素的具现化,在很多声乐作品中都饱含情感,学生在练习中可以其中丰富的情感元素,形成良好的情感体验习惯,提升认知水平。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声乐教学中融入情感元素是尤为重要的,通过情感教育,有助于丰富学生情感体验,提升认知水平,升华和完善自我,为后续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冯晓晨,王翠玲.浅析声乐演唱中的情感表现[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4(39):285-286.

[2]赵艳梅.浅析情感在声乐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J].未来英才,2016(13):216.

[3]屈海君.浅谈声乐演唱技巧与情感表达的内在关系[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12(13):111-112.

篇8:声乐教学与情感教育的整体统一论文

一、声乐教学中的情感表达

声乐艺术并不是简单地对歌曲进行演唱,而是通过歌唱来传达情感,必须在人们自身声音的基础上,通过系统正规的训练,使得歌唱者可以掌握相应的技巧,对情感进行良好的表达。因此,在进行声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重视情感表达的训练,结合儿童自身的思想特点,引导其利用声音的变化来传达思想感情,使得听众可以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声乐的意义所在。对于一个声乐演唱者而言,无论其技巧多么娴熟、音色多么优美,但是如果缺乏良好的情感表达,他的歌声就是空洞的,不可能触动听众的心灵,引起情感的共鸣。因此,在声乐教学中,应该充分重视情感表达,加强对于学生情感表达的训练,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影响情感表达的主要因素

在儿童声乐教学中,存在着许多影响情感表达的因素,需要教师的重视和解决。一是过分重视技巧,忽略情感表达,部分声乐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中,为了尽快提升学生的水平和技巧,往往一味强调技巧训练,而忽视情感表达的训练,无形中拉远了学生与听众的距离,也使得其失去了艺术的真实感; 二是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差异,对于同一首曲子,不同的人存在不同的认识,也会带给听众不同的感受。在声乐教学中,对于作品的把握和演绎等都可能影响情感的表达,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因材施教,加强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得学生可以充分了解作品所要传达的情感以及情感的有效表达方式,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三是缺乏舞台的训练。对于声乐学习而言,舞台训练是非常重要的,丰富的舞台经验可以使得演唱者与听众之间产生共鸣,对声乐作品的特点和风格进行充分发挥,引发人们内心对于其中所蕴含的情感因素的感受。但是目前许多教师在声乐教学中,没有重视舞台训练,学生在课堂上可能演唱得很好,而一旦上台就会出现紧张情绪,影响表演的效果。

三、儿童声乐教学中情感表达训练方法

针对声乐教学中影响情感表达的因素,教师应该充分重视起来,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强化情感表达训练,提升声乐教学的效果和水平。

1. 重视情感培养。在课堂教学中有的老师只重视声音的位置和歌曲的旋律、节奏等,忽视了最能引起听者共鸣的情感培养,教出的学生用一个比喻来说就是没有感情的“唱歌机器”。在儿童声乐教学中,教师应该端正自身态度,把学生情感方面的培养和教育重视起来。而对于情感表达能力的培养,并不是单纯地依靠课堂教学就可以实现的,需要采取多种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在对声乐作品进行学习的过程中,重视情感的表达,养成表现声乐情感的习惯,使得学生可以在演唱声乐作品的过程中,充分调动自身的情感,并通过声调、音色等的变化表达出来,使得听众可以从中了解到作品形象的情感状态。不仅如此,情感的有效掌控需要沟通和交流,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儿童的心理特点,以孩子们乐于接受的形式,加强情感方面的交流,将情感表达的培养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为学生提供自由交流和情感表达的空间,使得孩子在情感表达中能够自我欣赏从而获得自我的肯定。

2. 丰富教学方式。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年龄差异、性格差异等,采取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加强对于学生情感表达能力的培养。例如,对于4 ~6岁的幼儿学生,由于其年龄小,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好动,可以从音准和节奏方面入手,开展教学工作。在歌曲选择方面,可以选择一些轻松愉快,节奏鲜明的作品,如《小羊》《春天的孩子》等。还可以进行歌曲接龙、旋律倒影等音乐游戏,使得学生可以在多彩的游戏和活动中感受到歌唱艺术的魅力。而对于7 ~ 12岁的学生,由于其对于音乐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强化基本乐理、发生技巧等的训练,同时向学生传授声乐发展的历史以及一些优秀作品的创作过程,通过对作品情感的深入分析,引导学生情感表达能力的提升。另外,在演唱时还可以配合肢体动作来增加情感表现力,例如: 针对儿童好动的特点,在教授蒙古族歌曲《我的草原》、摩梭族歌曲《摩梭小月亮》、苗族歌曲《蝴蝶妈妈》等作品时在间奏部分可以结合相应的民族民间舞表演动作,使得学生可以在肢体语言表达中不知不觉地掌握各民族歌曲演唱特点,表达内心情感。

3. 加强情感引导。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始终将自身放在主导地位,在充分考虑学生思想特点和内心情感的前提下,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选择,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同时,曲目的难度应该循序渐进,而且各种题材都应该有所涉猎,通过各种手段加强对于学生的情感引导。例如: 11岁的学生一金,她的声音宽厚明亮,在学唱藏族歌曲《哦,香格里拉》时,唱的比较直白没有内容,为了让她进入音乐,我先给她讲藏族的生活习惯、服饰特点,又听了几首成人藏族歌曲和器乐曲,看了藏族舞蹈,打印了布达拉宫、雪山、牦牛等图片。一开始先让她看着图片来唱,熟悉之后让她边唱边想象歌词描述的情景,脑海里浮现出画面,在唱某些乐句时还加了一些装饰音。通过这样的训练,她演绎的歌曲体现出了藏族歌曲的特点和热爱家乡的情感,在演出时打动了观众,甚至有前排的观众感动的掉下了眼泪。又如,5岁的学生张萌萌在演唱《小小心愿》时,我先给她逐字逐句讲歌词的意思,又给她讲了歌曲创作的背景,还讲了歌曲中提到的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讲完后孩子很兴奋,积极的要学唱,在学唱过程中还加进了自己的二度创作。后来在演出中,她富有灵气的演唱打动了观众,还有部分观众激动地站起来鼓掌。

四、结语

篇9:声乐教学与情感教育的整体统一论文

关键词:职教;幼师;声乐教学;情感;重要作用

音乐是一门听觉和视觉的艺术,音乐的特点就是可以引起人们的共鸣,这个特点决定了音乐可以促进人们之间的感情。声音和情感是其自然联系的纽带。因此,我们在声乐教学时,只有充分地分析和把握歌曲的感情,才能准确地表达歌曲的意境。

声乐课程是幼师学校音乐教育教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该课程与专业艺术学校的教育目标不同,幼师教育声乐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幼儿教师,而不是精湛技巧的专业人才。幼师学校教育专业的学生年龄阶段一般在15-18岁之间,有的来自于城市,有的来自于农村,幼师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很多幼师学生在入学之前对音乐知识一无所知,经过在校期间声乐课程的系统学习,虽然大部分幼师学生可以掌握声乐的基础知识和发生状态,但是由于幼师学生自然条件不同,幼师学生掌握的效果会有很大差别,但是声乐的学习却可以激发幼师学生的情感表达。因此,在幼师教育声乐教学中,强调情感的作用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幼师教育声乐教学中情感培养的重要性

1、幼师声乐教学的方式。幼师教育声乐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方式有以下三种:(1)技巧的培养。有了科学的发声方法,才能正确的演唱歌曲。正确的发声是有技巧的,首先是吸气正确,其次是呼气得当。幼师学生用半打哈欠的方式把喉头放下,保持稳定,找到气息支撑的感觉,保持吸气状态,然后歌唱。(2)乐感的培养。乐感指的是音乐的感染力,演唱者通过充满感情的演唱,把音乐作品的情绪和内容准确的传达给观众,最终引起共鸣。(3)情感的培养。情感,通俗的讲就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观点和态度,它反映的是人们和客观需要之间的关系。歌唱就是一种情感艺术,没有情感的歌唱不能算是声乐艺术。所以我们在进行声乐教学时必须注重培养幼师学生在歌唱时要以情感人。

2、情感培养的重要性。首先,从声乐教学的理论上看,声乐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幼师学生唱好歌曲,把歌曲中所包含的美好思想感情表达出来,用声乐技巧和艺术形式表达人们的情感愿望。要完美的表达一首音乐作品就必须正确的处理情和声之间的关系。“情”指的是演唱时用真实的感情表达歌曲的思想内容,“声”指的是气息、发生和咬字等,也就是歌唱的技巧。在歌唱中,情和声是辩证统一的。情是主要的,起主导作用,声是表达感情的手段。

其次,从教育的对象来看,我们的幼师学生基本都是十六、七岁的孩子,他们多数是歌唱艺术的爱好者,在声乐的学习过程中,往往注重于歌唱旋律和技巧的掌握,而缺乏对情感的理解。为了让我们这些将来从事幼儿师范教育的幼师学生成为合格的音乐教育的专门人才,我们必须在声乐教学中,对这些幼师学生即进行系统的声音训练,更要重视对幼师学生进行他是有效的情感方面的教育,对提高幼师学生的审美情趣非常重要。

二、幼师教育声乐教学中情感培养的途径和作用

1、注重分析音乐作品中的情感。我们在教授一首歌曲时,不要急于让幼师学生去演唱,而是让幼师学生熟悉作品,理解作品,去尝试分析音乐作品中所要表达的思想跟请,研究作品的情感处理和艺术处理。例如《我和我的祖国》这首歌曲,它表达的是歌唱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当幼师学生对这首歌有了初步了解之后,接着去分析歌曲的去掉、风格等表现形式。经过一系列的训练,幼师学生的情感被激发起来,声音也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2、增强音乐语言的艺术性。教学语言是音乐课程中的重要工具,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在幼师声乐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用精炼、简明和艺术的教学语言讲解音乐知识,富有艺术的压延能够展现声乐中的艺术美,增加幼师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幼师学生带着音乐情感去学习,则会明显地提高教学的效果。

3、善于示范诱导感情。如果说用艺术性的语言讲解和分析作品是初级阶段,那么教师的示范就可使幼师学生对作品的理解进入更高级的阶段。

4、提倡个性化的情感处理方式。每个人对音乐作品都有自己的喜好和观点。因此,对相同的歌曲的理解和感悟也是不尽相同的。演唱者对音乐作品分析,运用自己的音乐思维,对演唱的声音特质,音乐的连接形式、高潮和结尾以及感情发展的层次变化等进行设计,这些设计都是极具个性的再创作。例如:阿宝、戴玉强和吴雁泽共同演唱的《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就是演唱者根据自己歌曲的情感的把握对歌曲进行了再创作,用极富情感的声音征服观众。

5、通过实践丰富感情。幼师学生进行实践的形式可分为两种:一是开展课外活动。开展课外活动时,幼师学生要经过反复的联系,用演唱来表达歌曲的思想感情,同样的一首歌,在有观众的课外活动中演唱时和平时上课演唱的效果是不一样的,無论是感情表达还是声音上都会有明显的改善;二是通过校外实习。在幼儿园中实习,不但给幼师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还是对他们学习成果的检验。让幼儿园这些还不懂事的孩子接受你的歌声,你就必须把歌曲唱的活灵活现,用感情去打动他们。在这个实践过程,幼师学生最佳的表现就是用富含感情的演唱赢得孩子们的掌声和欢笑。

6、利用现代科技创造感情氛围。现代科技可使音乐教学更加形象化、具体化。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设置音乐的意境,选取恰当的图片、视频和动画等设置音乐意境,从而吸引幼师学生,使幼师学生处于设置的情境中,增加幼师学生情感体验,产生情感共鸣。

总之,幼师声乐教学只有融入情感元素,才能使幼师学生声情并茂的演唱,提高声乐教学的效果。声乐教学中,我们要充分调动幼师学生学习的热情,进行情感教学,实现情感在幼师声乐教学中的积极促进作用。

上一篇:写赏月的小学生作文下一篇:好氛围好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