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声乐情感教学论文

2024-04-13

浅谈声乐情感教学论文(共8篇)

篇1:浅谈声乐情感教学论文

情感声乐教学论文精选

一、情感:歌曲的艺术生命,是声乐教学的灵魂

艺术大多都是有着生动形象的,能够让听众得到情感上的满足,以情感人是文艺形象和艺术作品的明显特征,艺术欣赏的过程和单纯知识的获取、道德说教的接受是不同的,在情感得到愉悦的过程中,加深作品的教育意义和思想内涵,使得精神获得升华。声乐的优美之处就是它可以通过演唱者的歌喉将刻板的曲谱变成生动优美的演唱,通过这样激起听众情感上的共鸣,也把歌曲中的情感很好地抒发出来,通过旋律与歌词的完美结合表达情感和内在涵义,审美感受更加强烈,这样利于形成心理上的互动,体现和实现了传情表意的审美价值。传统的声乐教学中,训练学生一般通过歌唱的姿势、呼吸、发声、咬字、吐字等多方面来进行,这几个技能主要是从声乐技巧的角度来解决问题,人们经常以声情并茂来评价一首歌曲的好坏,并以此为标准,所以在声乐教学中也是以此作为教、学的评价和评估。情感作为歌曲的艺术生命,情感的表达和体验就是在歌唱过程中必须要注意到的,这样情感就可以作为中心,贯穿始终。但是“情”不同于“声”,它是歌唱艺术的基本特征,是表达声乐美感的中心,所以说在演唱过程中,要有“声”、“情”的充分融合并且完全体现在歌曲中,歌唱技术就可以转化为歌唱艺术,回归到声乐教学的主题。就像读一篇文学作品一样,断句标准、发音准确是必要的,但是若缺少了情感,就不能让人融入文章的情感和意境。所以,在声乐的教学过程中,只有节奏和音准的正确是不行的。声情并茂的演唱,能够充分表达歌曲情感,增加艺术感染力。要分析和理解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通过对不同情感的充分表达,诱发声乐表演的内在体验,深刻体会创作者的情感表达,这样就可以更加完美地表达作品的情感。作为表演者,把握作品情感的准确性是十分重要的,每个音乐创造者都在自己的作品中埋藏了深刻的情感,好的音乐作品常常是“乐随情起,情由心生”的外化,情感表达的不充分就无法体现作品的优美。表演者在表现音乐时,要正确理解对于感情流露具有记录作用的旋律中蕴含的情感及其变化,将自我的情感融入作品中并完美地进行表达,这样就能丰富乐曲的形象,打动并感染听众,促进审美的愉悦。如《吐鲁番的葡萄熟了》这首瞿琮作词、施光南作曲关牧村首度演唱的歌曲,它风靡一时的最主要原因就与关牧村的演唱有关,在演唱时,关牧村把歌曲里面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当然了除此之外她充分运用强与弱、快与慢、舒展与细腻还有质朴、厚重、豁达的演唱风格等表现手法,使听中国梦能够引起共鸣,让大家都喜欢它,也是因为这样,表演者与创作者产生情感共鸣的时候作品的情感就会被升华并且完美体现,以美好的形态展现给观众,音乐也就有了丰富的内涵和绚丽的色彩。即情感是歌曲的艺术生命,是声乐教学的灵魂。

二、情感教育:声乐教学的本质

不同的歌曲演唱方法、技巧练习、歌唱基础、知识讲授、呼吸及发声等基本技能训练都是声乐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声乐演唱中,学生们能通过自己的歌唱将情感完美的表达,使之生动准确,然后熟练掌握声乐演唱的技巧和方法。这也就能看出声乐教学以情感为基础,本质上也是情感教育的一个过程。以师生、表演者、欣赏者通过歌曲带动心理互动、情感交流的审美享受为主要方式的.声乐教学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学会更多唱歌的技能和本事,审美愉悦和情感享受的丰富,最终能够陶冶情操、净化心灵,表现出审美教育中的本质力量。审美是声乐教学指导思想的核心。声乐教学中的主要内容就是教师应该如何激活歌唱学习过程的情感心理。学生尊敬老师,并且积极向上、充满热情地投入到声乐的学习中;相应的老师也要关心学生,引导他们正确地进行声乐的学习。教师作为教导声乐学习的主体,在注意歌曲思想品位、学生个性化特征、技能训练要求等的时候,还要精通声乐知识,选择不同题材和内容的经典作品作为教材进行学习。那些流传许久的作品都有十分广阔的表现空间和审美开发价值,蕴含着人类经典的实现以及感情精华,作品的优劣也影响着演唱的效果。对于作品的深刻分析和认真解读是非常必要的,从曲调到歌词,从理性到全面的认识和理解作品的风格和时代背景,准确领悟作品的情感内涵。

篇2:浅谈声乐情感教学论文

一、优化练声,为情感表达提供保障

准确表达歌曲情感依赖于演唱者的演唱技巧。因此,在声乐教学中,教师不能放松对于发声技巧的训练。作为声乐训练的基础,发声练习应当因材施教,通过针对性的练习提升每一位学生的发声能力。传统教学中发声训练常于歌曲练习分开,运用课前时间调整声音状态,解决存在问题。为提升发声练习对于情感表达的辅助作用,教师可以将所学歌曲的重难点进行提炼,转变为适合学生进行训练的练声曲或者练习模式,则能够有效加深学生对于歌曲的认知,在反复练习中潜移默化感受歌曲情感。在具体改进中,教师可以从语言、音高以及歌曲旋律入手,适当改造歌曲中的重点难点内容,为之后的歌曲演唱训练扫除障碍。在练声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端正练习态度,让学生认识到练声也是一种歌唱,是一个创造美的过程。每一段声情并茂,引人入胜的表演都与演唱者日常的训练密不可分。练声时,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演唱意识,在练习的过程中也要注意自身的形象美感,以饱满的热情和良好的精神状态投入练声过程,面带微笑,想象自己能够将声音传递到远方,想象自己正在进行一场歌唱表演。练声是一个强化技能,提升自我的过程,也是一个创造美的过程,在对着镜子进行练声,有利于帮助学生发现曾经忽视的问题,改正不良发声与表演习惯,进行针对性练习。热情洋溢的练声训练可以有效避免练声的枯燥性,使练声效果事半功倍。

二、研读内容,为情感表达奠定基础

表达歌曲的情感建立在对于歌曲内容的准确理解与把握之上。因此,为提升学生演唱过程中的情感表达能力,教师要培养学生仔细研读歌谱与认真分析歌曲内容的良好习惯。歌谱的分析要做到精细,既要关注歌曲创作的时代背景,也要向学生介绍作曲家的创作风格以及创作意图等内容,分析旋律特征以及语言特点,进而形成对于歌曲的感性认知与理性理解,准确把握歌曲的感情基调。例如在教授《西部放歌》时,教师应当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歌谱,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把握时代脉搏,体会歌曲中的宏伟气势与豪迈气概,品味朴实的乐曲基调。通过将西部民歌作为素材,作者歌颂了辛勤劳作的“黄土地”儿女,以及其建设祖国西部山河的坚定决心。歌曲由歌唱家王宏伟演唱,他那纯正而极富穿透力的嗓音有力诠释了歌曲内涵,让人心潮澎湃,激起人们创造美好生活的斗志。如果忽视作品的创作背景,就难以挖掘歌曲的深刻内涵,影响歌曲表演的情感表达。在了解歌曲背景等基础上,还应当对歌曲的具体内容进行进一步的深入剖析,加深对于歌词理解与感受,在结合自身经验的基础上揣摩作品意象,理解其中的情感变化,从局部到整体把握歌曲情感。例如,在教授《教我如何不想她》时,学生在了解了作者刘半农远在他乡对祖国与亲友思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歌词含义。题目中的“她”既是祖国、亲友。也可以是心中朝思暮想的人。在演唱的过程中,演唱者通过歌词与旋律,将心中的无暇遐想寄托在歌唱表演中,抒发自己对于“她”的无限思念。

三、舞台实践,为情感表达提供契机

声乐表演不是为了自我陶醉,而是为了使艺术的生命在舞台中绽放。舞台表演与日常训练拥有很大差别。因此,在声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通过组织舞台实践,为学生在表演中抒发情感奠定基础。舞台表演是情感的交流。在表演过程中,演唱者通过自身的歌声、动作、表情等于演员、伴奏以及听众进行交流,克服紧张情绪,全神贯注投入表演,进而将歌曲情感流畅抒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对学生的舞台表演进行具体的指导,例如形体动作、面部表情,甚至于心理变化。常言道,眼睛是心灵之窗,在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对于学生的眼神训练,通过眼神的`交互拉近与听众的距离,实现与演员以及伴奏者的协调配合,更好的传情达意。具体训练可以通过考试测验的方式进行,在每学期,学生都应当精唱八首作品,通过必唱曲目与抽唱曲目结合的方式进行测验。另外,还应当依据学生具体情况组织声乐演唱实践,每次六至八名学生参加。对于学生在表演过程中表现出的优缺点,各个教师应当进行点评与指导,为学生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除此之外,教室还应当鼓励学生参与各类文艺表演以及歌唱比赛,组织学生参加音乐会,并依据学生的参加积极性与学习效果对学生进行评价,让学生在积极实践的过程中把握情感表达训练的契机,提高演唱过程中的情感表达能力。

篇3:浅谈大学声乐教学情感培养

一、声乐教学中情感培养的重要性

(一)构建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教学是由师生共同完成的,声乐教学由于其特殊的师徒关系,离不开师生间的配合、互动。老师和学生无形中就成了一种伙伴关系,而这种伙伴关系不同于别的学科,声乐教学本身就是情感的交流,所以,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让整个课堂就显得更加民主、和谐、平等。这样,既有利于学科本身的教学,也有利于学生与老师间情感上的培养。

(二)感悟声乐的艺术性

一直以来,将声音与情感交融在一起,把歌唱艺术与内心情感结合到一处,是声乐爱好者的追求。歌唱者通过声乐的发声、词语的表达、文字的平仄、歌曲内容的抒发、歌唱艺术的形态等组成一个完整的艺术品,结合演唱的独特魅力,与观众产生内心的共鸣。观众通过歌唱者的动作表现和音色的互相结合,使自己更加投入歌唱者情感的抒发,让自己与歌唱者产生共鸣。声乐的艺术性来源于情感因素在声乐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只有“声”与“情”完美结合, 才能使歌唱达到感人的境界, 产生极富感染力的艺术效果。

二、声乐教学中的情感培养途径

(一)读懂作品,透彻分析声乐作品中的思想内容

声乐是听觉艺术,也是表现艺术,所以,它离不开好的歌词和恰当的表现形式,而要想读懂作品,就要读懂歌词, 透彻分析它的思想内容,理解声乐中表达的情感和内涵。一首歌好不好,往往可以从歌词里看出。好的歌词对作品思想内容的表达有质的提升, 也会影响到听众对歌曲的理解。此外它能帮助听众更深刻的理解作品的主题, 所以,歌词同歌唱者的表演艺术形式一样重要。

(二)掌握歌曲的旋律美感,理解歌曲的内涵与本质

观众之所以会觉得歌曲动人心弦,一方面在于它的表现形式,即歌曲在被演唱时,被赋予了时而高亢、时而低沉、 时而激越、时而委婉的旋律线条,而这个旋律线条分为上、 中、下三种,每一种都有它特定的表达形式。大学声乐教学中培养情感,就得先了解情感,而学会旋律线对情感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只有掌握了歌曲的旋律美感,才能理解歌曲的内涵与本质,才能在声乐教学中做到情感上的培养。

(三)做到“声”与“情”的有机结合

在声乐艺术的学习过程中,将“声音”与“感情”紧密联系在一起,是非常重要的。情感是声乐的基础,也是声乐艺术追求的目标,声乐艺术的完美体现就需要在情感角度上追求突破,没有情感就不能说是声乐艺术,只有做好声音与情感的结合,才能完美地展现声乐艺术的真谛。当下不少歌手根据古诗词改编的歌曲如《明月几时有》、《静夜思》等, 歌唱者通过这些歌曲反映出自己的落寞、无奈以及对亲人的想念。其实,这些情感都是歌唱者真实存在的,很多歌手为了有一个很好的演唱效果,会去想象那种意境,甚至亲身体验,这样才能唱出那种沧桑的嗓音,丰满的情感,才能在声音和情感上完美地诠释出这首歌的灵魂,达到真情真意的感人效果。

(四)激发想象,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

创作就是艺术想象活动,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 演唱者头脑中在原有表象的基础上加工改造出歌曲新形象。 而现在的大学在数十年的应试教育中,想象力慢慢的就消磨了。所以,在声乐教学中培养情感,应当重视想象力的培养, 这种想象力不仅仅依靠声音技巧,更多的是情感上的流动, 为了使自己进入角色和情境中,需要借助想象的翅膀,将生活转化为艺术。老师应该在课堂上创设一个情境,让学生去想象,去感悟,去理解情感的流露与表现,通过不同的情境和角色,在声乐教学中让学生培养情感。

三、结语

大学声乐教育中情感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是一个重要的过程,它对学生情商的培养、情操的陶冶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需要不断努力和改进,去提高学生艺术修养,让他们深知艺术源自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让学生能在音乐的实践中扩大自己的艺术视野,加强艺术的感知力和想象力,把自己融入到作品的情感世界中,进而形成自己的风格和特色。

参考文献

[1]张璐.谈声乐教学中情感的培养[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07(02).

[2]翟鑫.声乐教学中情感的培养[J].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4).

篇4:浅谈声乐教学中情感的激发

【关键词】声乐教学 情感激发

【分类号】J616.2

德国著名女高音歌唱家汉姆波尔说过:“如果有人问我歌唱艺术的含义是什么,我不会从声音技巧的角度去说明,我要说的是感动听众的才能。如果歌唱者仅仅是把音唱出来,充其量只不过是一位技术工匠而已。”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具备“感动听众的才能”呢?这就给我们声乐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中,面对学生刚刚迈进声乐学习的门槛,学习程度普遍不高的情况,我认为教学中情感的激发是培养学生学习声乐的兴趣和信心的关键。

在声乐课堂上,因为没有特定布景、道具、服装、化妆以及角色间的相互交流与刺激,学生往往难以进入角色,做到“以情带声、声情并茂”,这时教师就应当激发学生的情感,在科学发声的基础上引发学生对作品的兴趣和认识,以及情感的激动和表演创造的热情,使演唱更加生动感人。

在教学中,我常使用的方法有:

一、联想、想象法。例如歌曲《红旗颂》、《绣红旗》等,由于学生没有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亲身体验,往往很难领会歌曲的深刻内涵。作为老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平时看过的电影、照片、小说中回忆总结出当时的社会氛围、思想、装束,从而对角色做出准确的想象,加深对歌曲内涵的理解。

二、诵读歌词法。就是让学生在学唱歌曲前像朗诵诗词一样,有感情地诵读歌词。在诵读中歌曲用心体会加深理解,找出需要强调的字、句并加以润色,唱出语言中的韵味、轻重、快慢、语气及语势,从而达到情真意切的效果。例如歌曲《故鄉的云》:“天边飘过故乡的云,它不停地向我召唤,归来吧,归来呦,浪迹天涯的游子;归来吧,归来呦,别再四处漂泊。” 这样的歌词更像是一首文笔优美的散文诗。学生在一遍遍诵读中,不断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陶醉于优美的意境,自然而然地从内心涌出对祖国、对故乡的思念、眷恋,从而激发出学生演唱歌曲的热情。

三、偶像引导法。例如歌曲《长大后我就成了你》、《英雄》,可以引导学生从身边的人物中找出崇拜的偶像,带着对偶像敬佩、热爱的心情去演唱歌曲。

四、伴奏引导法。例如舒伯特的歌曲《菩提树》,可以通过弹奏快速六度音程三连音的进行,模拟树叶被风吹动的沙沙声,令学生在聆听伴奏的过程中仿佛身临其境,产生无尽的联想,更好的投入到歌曲的演唱当中。

清代声乐理论家徐大椿在《乐府传声》中说:“唱曲之法,不但声之宜讲,而得曲之情宜重。唱曲不得其情,则正邪不分,悲喜无别,即声音绝妙,而与词曲相背,不但不能动人,反令听者索然无味矣。”这些论述充分强调了“情”在声乐演唱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主张“唱歌兼唱情” 、“声情并茂”,把“声”与 “情”两者完美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增强艺术感染力,为歌声插上腾飞地翅膀。

参考文献:《声乐学基础》石惟正著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7

作者简介:

篇5:声乐艺术中情感融入思考论文

摘要:作为情感艺术,声乐相当于上帝无私地馈赠给人类的独特情感;声乐将人类掩埋在心中,无法通过语言进行描绘的真实情感,通过歌唱加以表达;所以有关声乐的作品中含有人们对于世间万物的情感。而歌者最重要的使命无疑是向听众们完美展现歌曲所要表达的意境与情感,再现声乐创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心情绪;这就要求演唱者在演唱声乐时相应地融入情感;当演唱者引起听众们的情感共鸣时;声乐的作品便深入听众们的心灵深处。所以情感相当于声乐作品的灵魂,更是精髓;在对声乐作品进行演唱时;演唱者对情感的处理至关重要。本文章探究与讨论了怎样在声乐艺术中更好融入情感。

关键词:声乐;演唱;情感

声乐的演唱;即凭借歌者的音色、发声的方法、吐字方式、运气方法、演唱技巧等途径表现声乐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在不同的环境和背景中;人们会呈现迥然不同的心理上的反应。当人类的情感渴求某种特殊、夸张和优美的适当发泄时;歌唱自然成为内心情感的发泄而产生了。在声乐的演唱中;歌者所怀有的情感极其重要;如果歌者在演唱的过程中没有融入个人情感;而片面着重发声的方法或炫技;那么他就类似于发声的设备;使听众无法完整地领略包含在声乐中的意境,于是听众觉得枯燥乏味。但倘若在对声乐的作品进行演唱时;演唱者融入恰当适宜的情感;不仅会取得成功;而且能唤起听众在情感方面的共鸣;让听众们喜欢这个声乐作品。

一、情感和声乐的演唱间的关系

1、相结合的情声

在声乐的作品里;蕴含其中的情感能将声乐作品的魅力和艺术美表现得淋漓尽致;也就是说,只有情感饱满的声乐的演唱才会形成强烈震撼的艺术渲染力;才会带给听众持久的情感方面的共鸣。因此;声乐的作品的演唱者必须充分挖掘自身潜藏的情感与体验;进而更好地提高在声乐的表演方面的水平;达到情与声的结合。有四步可以培养演唱者的情感,即第一,要对声乐的作品有充分的理解;并以此为基础,深入挖掘这些声乐的作品中所蕴含的特殊情感;第二,融合自身和作者;切身体验着作者的真实情感;第三;融会贯通那些特定情感;最后;在对声乐的作品进行演唱时;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从而创造新意。

2、相融合的声和情

声和情相融合的声乐的演唱才是真正成功意义上的演唱;并且在听众看来,只有这种演唱才可谓美妙无比的演唱。“声”是说歌者声音的技巧;“情”是指声乐的作品中的相关内容;歌唱者在演唱声乐时,首先要深入理解声乐作品的内容,体会作品中包含的`情感;然后利用与此相对应的声音技巧把声乐的作品完美地演奏出来;这样就能达到声情并茂的效果,从而将声乐的作品的所有内容更完整地呈现给听众。久负盛名且擅长高音的女歌唱家卡拉斯曾经说过;美声不仅仅要求具有美丽动听的声音,还应具备将声音恰当地分解成几块以把服务提供给音乐的能力;在某种意义上,这句话道出了实现声音的技巧和情感的融合的重要地位。

二、在声乐的演唱方面的情感上的处理

1、了解创作声乐的作品时的背景

在创作有关于声乐的作品时;作者一定处在确定的年代背景下;而且有某些情感方面的体验和关于写作声乐的念头;其实这些都是创作声乐作品时的背景。在从事音乐的创造时;作者需要源自生活的灵感,所以声乐的作品中势必包栝该作者对于生活的真实体验和独特感悟。由此看来,充分了解创作声乐的作品时的背景;能帮助演唱者准确体会出作者的独特情感和真实意愿;这样在他演唱声乐时;就能充分把握自己的情感。

2、全面理解所要演唱的声乐的作品中的歌词

对于相同的声乐的作品来说;演唱比乐器的演奏更加感染人心;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歌者在演唱的过程中;可以使听众们借助歌词来仔细体会这个声乐的作品;还可以传达出声乐作品中蕴含的情绪和情感;引起听众的共鸣。歌词是核心;因此在进行声乐的作品的分析时;要着重分析其中的歌词。与诗歌及小说和散文不同;歌词需受音乐的束缚;因此歌词本身有其独特的内在衍变的方式。故演唱者在演唱声乐时;一定要认真分析并正确理解歌词;准确把握其中的思想情感。

三、准确地把握与声乐相关的作品中的音乐的风格

形成并发展音乐的风格需要一段历史进程;不同的历史时间段有各自独特的音乐的风;因而;要想准确分析声乐的作品所体现的音乐的风格时;必须结合创作者当时生活的年代、区域、民族和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原因在于迥然不同的民族或者地区;会形成不相同的音乐的创作风格。例如中国南方和北方的音乐创作风格显然就有十分大的差别性。江南小调温柔、婉转、秀丽;而东北民歌大气、幽默;在声乐的演唱中;情感不仅成为表达演奏声音的技巧的根基;同时也被看作其灵魂;二者不可或缺,构成有机的艺术综合体。为了更好把握声乐的演唱情感;演唱者需通晓正确的对情感进行处理的方法;这就需要充分了解创作声乐的作品时的背景,分析声乐作品的歌词中所包含的思想情感。

参考文献

[1]韦平楠;王一人.寓情于声;声情并茂――论声乐演唱中的情感表达[J].大众文艺;,12

[2]张梦.对声乐演唱中的情感处理问题的探讨[J].世纪桥;2011,09

篇6:论声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摘 要:情感体验是影响演唱者声音质量、表情动作和演唱效果的重要因素。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不能只停留或纠缠在声音的外在质量之中,而应该意识到声音的质量必须以内在的情感体验而引发出的艺术表现和审美的需要为依据,从而提高我们的声乐教学水平。

关键词:歌曲;声乐教学;情感体验

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不仅认识客观事物的意义和作用,而且在认识客观事物的同时,总是伴有各种不同的态度。当人们对客观事物抱有种种不同的态度而意识到自己在爱、恨,或悲伤、或欢乐时,这便是人的情感。人的情感不是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身,而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和体验。这种态度和体验反映的是人和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关系不同,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就不同,体验也就不同,因而产生了不同的情感。

声乐艺术是一种善于表现和激发感情的艺术,有了优美的歌喉与清晰的咬字吐字的完美结合、以及声音语调造型的艺术处理技巧,而缺乏情感的准确依据与生动表达,是不可能完成声乐艺术的创造任务的。俄罗斯著名的男低音歌唱家夏里亚平(1873—1938)说过:“对于一个真正的歌唱家来说,仅仅掌握歌唱技术是不够的,还应该用声音表现出各种音乐情节,表现出人物的各种心情,发出为表现一定情感所需要的音调。”我国传统的歌唱理论从《乐记》开始,就总结了“声”与“情”的关系,“情动于中,故形于声”。甚至连唐代诗人白居易也说:“乐者发于声,声者发于情”。可见,声乐的艺术魅力与美感效果,取决于演唱者的情感表现,但要达到声情并茂,以声传情却很不容易。所以连诗人白居易也不得不感叹:“古人唱歌兼唱情,今人唱歌唯唱声!”

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往往会不自觉地停留或纠缠在声音的外在质量之中,仿佛追求声音的外在质量是声乐学习的唯一标准,而没有意识到声音的质量必须以内在的情感体验而引发出的艺术表现和审美的需要为基础,从而提高我们的声乐教学水平。因此,当我们的学生在舞台上演唱时,观众常常说:“唉!美声唱法,听不懂”,而我们自己则常常以“曲高和寡”来解释一番。其实,任何只注重“声”或“情”其中一方面的声乐教学都是不完整的、不科学的。声乐教学应该从过去的只重视技能、技巧的学习方法转变到重视由情感体验引发出的声音技巧与精神表现相结合的轨道上来。

一、歌词的情感体验

声乐艺术是音乐与文学语言相结合的艺术,和文学语言的关系十分密切。由于文学语言的帮助,声乐具有思想的细腻性和感情的确定性等特点,这是其它艺术所不及的。“言为心声”,语言本身就具有传达和表现思想感情的功能,可以直接倾诉内心所体验到的每一种情感。一般说来,人们在用语言表达感情的时候,丰富的情感会产生出多样化的语言色彩变化。例如:人在欢乐的时候,说话的音色是明朗的;在悲伤的时候,说话的音色是暗淡的;在表达爱恋之情的时候,说话的音色肯定是甜美、柔和的„„于是,人类的语言色彩自然而然地就成为感情表达的一种方式。在声乐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将生活中的这种情感表达的自然方式,经过艺术的创造和适当夸张,恰如其分地运用到歌唱的语言表现中去,就能使歌声产生情感的艺术魅力。

所有的音乐都是为了表达人的思想感情,而声乐是最能直接表达人们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形式。声乐的思想感情,虽然是借助于歌词语言与音乐曲调共同体现的,然而要掌握歌曲的具体内容与情感的细微变化,主要还在于对歌词的理解、体验和感受。这是因为语言是思想的直接体现,人物、事物、景物的种种表现,抒情、叙事、咏叹的种种变化,喜怒哀乐的种种表情„„无不都是通过语言表达的结果。因此,通过歌词的深入分析、感受正是声乐艺术表情达意的关键。

对于演唱者来说,要做到“不唱无情之曲,不为无情之唱”,就必须做到“未成曲调先有情”。一首歌曲的感情体验,一般是先从歌曲的局部分析理解入手,再到歌曲整体概括掌握,既有感性的形象认识,又有理性的逻辑综合,并在反复艺术实践中加深认识而不断完善的。有了理解才可能感受,有了感受才可能有感而发、有感而唱、以情动人。因此,演唱好歌曲的前提是熟读歌词,弄清歌词表达的中心思想,再结合歌词的音节、声韵而有感情地进行朗诵,从中熟悉词句的韵律感,同时也为歌唱中正确的咬字、吐字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通过朗诵歌词,使无声的歌词变成活跃、生动的有声语言,可以帮助演唱者找到语感和语言的动态美,体验语言在表现人物思想感情中的特殊功能。这样,为语言与音乐的结合、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迈出了艺术实践的第一步。

任何一首歌曲都带有特定的情境描绘,不同歌曲的情境,包含着不同时间的人物、地点、景物等视觉现象。声乐教师在讲解、分析作品时,应千方百计的使歌曲回复到原始自然状态(即当时的情景、时间、地点、人物等),让学生找到歌曲中主人公的内心感受。因为只有当学生在自己内心视觉的银幕上创造出自己的一切想象,同时引发相应的情绪,并激起符合歌曲情绪的情感,才可能创造出有思想、有感情、有个性的鲜明的人物形象。现(当)代的艺术歌曲或传统民歌,与我们生活较接近,我们分析理解其基本内容与主题思想是不难的。但是,中外古典歌曲如果不弄清歌曲表达的意义,只是按照字音与旋律的变化漫无主次的去唱,只闻其声而不知所云,这种“无情之曲”是绝对不会感人的。歌词是塑造歌曲艺术形象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它运用文学的表现手段把歌曲的情感展现出来,从而使艺术形象更加鲜明、更加突出。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对歌词进行必要的、生动的描绘和解释,用富有激情的语言引导学生有感情、有表情的朗诵歌词,能够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从而让学生更好地领会和感受歌曲的艺术形象。

例如古曲《阳关三叠》,它是作曲家根据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诗——《送元二使安西》(又称《渭城曲》)而谱写的一首琴歌。这首歌的原词虽然只有短短四句:“渭城朝雨悒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但要真正理解它的含意,就必须逐字逐句的进行分析。这是一首作者送友人去边关服役的送别诗——清晨细雨蒙蒙,四围杨柳青青,景的渲染增添了“依依顾恋不忍离、泪滴沾巾”的深情。“更尽一杯”把对友人的祝愿、关怀、嘱托、留恋,尽心倾注而出,待你出关之后没有故交挚友相随相伴了„„这首诗在谱曲时,作曲家为了加深情感的抒发,除了增添一些词句外,又把全诗反复叠唱了三次。“三叠”曲调的变化、反复连续陈述,使送别之情更加沉郁而深切,充分表达了送别远行友人的诚挚情意。有了对词意的深刻理解,演唱者还可以设身处地的去想象、去联想、去体验、去感受那种依依惜别的友情。美国的艾伦·科普兰曾经说过:“我愈是参与音乐生活,就愈是确信:自由想象的思维能深入到所有的音乐创作和音乐欣赏之中„„”。我国著名声乐教育家喻宜萱教授也曾经说过:“教师要做的最主要的是培养学生自身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中做到举一反

三、由此及彼、善于联想。学生的丰富的想象力是艺术创造的重要因素”。又如《忆秦娥·娄山关》(毛泽东词、田丰曲)这首歌曲中的“苍山如海,残阳如血”这句的写照,不仅使人看到一幅色彩鲜明的壮丽景色。在积极想象思维的推动下,能使演唱者在想象中“经历”娄山关的血战和仿佛看到红军战士英勇奋战的壮举,想象到红军跨山越关向前迈进的雄壮气势和豪迈气概。再如《牧歌》(蒙古族民歌)这首歌曲,根据歌词描绘的意境,可以想象:在晴朗的天空中,一片片低低飘浮的白云覆盖着一望无边的、绿油油的草原,一簇簇白色的羊群在草原上缓慢地移动。天上的蓝天、白云和地上的绿草、羊群相互映衬、有静有动,一幅宁静、祥和、色彩鲜明的大自然美丽的画卷仿佛在眼前出现。演唱者触景生情,抒发出牧人对美丽的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同时,演唱者的想象还可以超出歌词规定的意境,创造性地添上远山、近水、阳光、鲜花以及牧羊人骑马放牧的画面。这样,演唱者陶醉在想象的意境之中,尽情地在歌声中抒发自己对宽广的大草原、对美丽的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于是,“情景交融、声情并茂”的歌唱艺术效果便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二、旋律的情感体验

声乐作品中的词作为一种情景的表现,自然是为曲调的抒情功能奠定基础的。词情是曲情的导向,而曲情又是词的深化和发展。词的喜怒哀乐引导着曲的走向,使乐曲的非确定性得到比较明确的情感基调,从而调动和发挥音乐特有的抒情功能去施展曲调的艺术魅力。歌唱中旋律的进行有着抑、扬、顿、挫,高、低、强、弱,连、断、收、放等多种表现手法,演唱中如何运用好“声”与“情”的作用去表达出这些情绪的转换交接和延续变化呢?

首先,我们应该明白作曲家在构思作品时,对每个乐句、每个音符的安排都是经过慎重思考的,它们相互成为一个有机体而发挥着作用。因此,演唱者对歌谱中的每一个组成部分,都应该有所认识、有所设想、有所创造,这样才能逐渐在艺术表现上达到完美的境界。音乐是表演艺术,一个演唱者需要有分析、理解作品内容和体验作品感情的能力,并且会用歌声去表达作品的内容和思想感情,这是一个演唱者应当具备的表现能力。歌唱者的表现能力是多种智慧、能力的综合:

1、对音乐作品中所反映的生活及人物的思想感情、神态和事物的内涵有观察、分析、理解能力;

2、对音乐语言、音乐表现手段所表现的感情有感受、体验和认识能力;

3、善于运用歌唱的技能、技巧,把所理解的内容、感受的情感用歌声表现出来的表达能力。如果演唱者没有分析、理解、感受、表达歌曲的能力,纵然有一副好嗓子,虽背得很熟,却因为唱出来的歌声很冷静、很平淡,而不感人,也就达不到歌唱艺术的目的和要求。因此,演唱者要善于感受、体验歌曲的情感,领悟其内涵,用歌唱技能、技巧把它表现出来,这是使歌唱富有艺术表现力的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一般说来,前奏是一首歌曲的触觉,它的出现拉开了歌曲的序幕,由它牵引着歌唱部分的到来,于是情绪由此生,歌声源源来。具体要求应该是在前奏第一个音奏响之时,演唱者就应该全神贯注地把对歌曲早已确定好的基本情绪渗入到前奏音乐的想象中去,让歌声在前奏情绪的激发诱导中自然而然地展现出来。前奏与全曲音乐有着统一的、不可分割的关系,它向听众预示着歌曲将要出现的某种基调,并为听众对后段音乐的了解创造出有利的气氛,它是听众与演唱者之间进行感情交流的桥梁。但有些演唱者对前奏的作用认识不够,认为那是钢琴伴奏的事儿,把歌唱与伴奏这对整体关系分裂开了。

其次,演唱者在演唱之前,要结合曲调进行反复视唱,领悟旋律的起伏、节奏的变化、和声与伴奏的配置(包括歌曲伴奏所创造的气氛和形象)。在视唱过程中,对曲谱的每一结构(包括前奏、间奏、尾奏)、每一个提示(包括表情、速度、力度术语)都要做全面的了解,对歌曲有一个客观完整的形象,这就好象绘画之初有个轮廓一样。再创造阶段,就是演唱者必须从纸页上的歌谱中跳出来,把从文字与音符中所获得的印象,经过演唱者本人思想的反复领悟、不断体验而受到感动,并激发起内心真切感情的激荡。置身其中通过自己的形体、手势、眼神、表情和包含饱满情绪的歌声来感染观众,把复杂多变的心情给观众交代清楚,才能让观众听出味儿来,甚至于想回去翻翻书,研究这个音乐,提高自己的欣赏能力和丰富文艺修养。这样,歌谱就会被溶化,歌词与旋律才可能升华为演唱者的乐思和音乐语言,从而在歌声中真实生动地表现出来。比如视唱歌曲《洞庭渔米乡》,在第一段高亢的慢板山歌腔演唱时,可以把自身置于纵观湖面全景的高瞻远瞩的立足点,着意形成宽广优美而富于诗意的艺术气氛与场景。经过间奏到了歌曲的第二段演唱时,又可以把立足点转移到渔船上,从和渔民共同劳动的深切感受出发,使歌唱表现生动、亲切、富于强烈的生活气息与感人的艺术效果。在最后一段歌词的演唱中,立足点又随渔船扬帆远去,通过音量的变化控制,形成深远延伸的艺术意境,这样既回味了歌唱所表现的完整音乐形象,又使歌曲的韵味形成了余音不绝的感觉。

再次,演唱者还必须抓住整首歌曲的核心,即高潮的处理。高潮,一般是歌曲中最高的主旋律音,从情绪发展来看,高潮的形成是思想感情最饱满、紧张度最强的时刻。高潮在歌曲中常常有以下几种情况:

1、高潮在结尾处出现,如《松花江上》等;

2、高潮在中间出现,如《绿树成荫》等;

3、没有高潮,旋律只是微微起伏,无大的波动,如《摇篮曲》(舒伯特曲)等;

4、有一个以上的高潮,如《清晰的记忆》等。所以,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高潮的发展要合理、自然,不能在高潮到来时,才去加工渲染,而是要善于利用高潮前后关系中的对比作用来烘托它。歌曲中高潮、低潮对比所产生的作用,就好象大海中波涛起伏时所形成的波峰一样,有着活泼的动力感,对歌曲起着不断的推进作用。有些学生在演唱过程中要么平铺直叙,无轻重强弱之分;要么无低潮的存在,全曲演唱都处于激昂慷慨的状态之中。这些,都是由于演唱者不懂得艺术表现中需要一张一弛、一屈一伸的对比的道理。

总之,旋律是歌曲在思想感情内容上的主要造型和表现。任何一首歌曲,其旋律都有典型的艺术形象,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感受能力,利用旋律本身的魅力(节奏松紧的对比、强弱的对比、乐汇的不断递进、音阶的跳进级进等表现手法),向学生揭示歌曲的艺术形象和介绍音乐的表现手法,以增强歌曲的感染力。

三、丰富的生活体验

声乐艺术的特点在于通过美好的声音、清晰的语言来表达真实的情感。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和影响是紧密交错的。声音、语言固然都很重要,但没有真情实感就不能感动人,不能感动人就不足称为艺术。“情之相通,美寓其中”。一件艺术作品是否能够达到强烈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就是艺术家能否在艺术作品中准确深刻地揭示自己内心的真情实感是“美寓其中”的关键。在艺术家深入生活的实践过程中,其对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包括对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矛盾的人的内心世界)的精细观察,正确的思想观念和生动的现实现象在脑海中相互作用、相互推进,使逐渐明朗起来的人物形象在获得血肉的同时也获得了灵魂,他所要表达的思想已经不是外在于他的东西,更不是别人强加给他的,而是自己内心情感体验的结晶,是自己生命的内涵,是灵魂深处不可截止的喷涌而出的心泉。在这种“心泉”中流淌出来的艺术作品,不再是抽象的概念,更不是冷漠的逻辑推理,而是艺术家自己对生活的情感态度。他的激情、追求伴随着真实可感的人物形象,并随着人物的行动、遭遇激发起欣赏者的感情共鸣。所以著名作家杜鹏程在谈到他创作的《保卫延安》时说:“要把那忠诚、质朴、视死如归的人民战士的令人永远难忘的精神传达出来,使同时代人和后来者永远怀念他们,把他们当作自己做人的楷模。这不仅是创作的需要,也是我内心波涛汹涌的思想感情的需要。因而当写到那些激动人心的场景时,笔跟不上手,手跟不上心,热血冲击胸膛,眼泪滴落在稿纸上”。由此可见,艺术家只有把自己在生活中体验和感受到的真情实感倾注到他所塑造的形象中去,才可能创造出有血有肉、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来。

音乐艺术是一种表演艺术,音乐作品需要通过演奏、演唱等形式才能为人们所感知而产生艺术效果。一首经典的诗词以及旋律终归是“死”的,它必须通过演唱者唱“活”了才能让听众有所感受。歌唱——就是用人声来表达乐曲和歌词的思想感情,并通过这种思想感情的表达去感染广大听众,打动他们的灵魂、潜移默化地使他们从歌声中得到美的享受和陶冶、得到鼓舞和力量。演唱者的这种工作是创造性的劳动,他必须把自己做人的经验、深刻的生活观察、丰富的文化知识,长时间的对这首歌曲的内容(诗词和音乐)进行分析、体验,然后摸索出一个既有时代特征又有本人个性特征的、完整的艺术形象来奉献给听众。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在让学生演唱一首新歌前,首先应当让学生了解作品的风格、创作动机、创作手法、歌词的思想性、表达什么样的情感、歌词和音乐的高潮点、包括哪些地方旋律具有比较鲜明的个性特点、哪些地方有难度需要特别注意等,让学生全面的了解,并通过其全方位的了解,培养他们对歌曲情感的体验和钻研精神。声乐艺术的表现是能够弥补我们声音技术上的某些不足的,无论在声音方面,或者在咬字、吐字方面都应该下工夫苦练。但如果过分追求声音、强调吐字,有时反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若从歌曲的意境、从人物的感情着手,反而感到顺利。基本功是工具,对演唱者来说,是非掌握不可的,而且越扎实越好。但它单独存在却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必须与音乐表现有机地结合起来。艺术要感染人,而感染人是离开不了生活的。我们不接触生活,不体验生活又如何能表现歌曲呢?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在接受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尽量多观察、多体验发生在身边的各种复杂的人间情感,多了解一些描写各种人物细腻情感的文学作品、戏剧、电影、电视等(尤其是世界级大师们的优秀作品)。其次可以让学生平时多多接触社会,增加他们丰富的阅历和宽广的知识面,让他们善于理解和接受别人,多学会一些感动,将心比心、爱憎分明,具有积极开朗的心态、大气开阔的心胸,能够感受和体味到喜悦、悲伤、离别、思念、兴奋、悠闲、豪放等情感和情绪,并能够真正地受到感动。总之,一个麻木不仁的人、一个对“美”无动于衷的人、一个不容易激动和感动的人,是绝对学不好声乐这门艺术的。

任何艺术作品都是艺术家对生活的观察、体验、思考、审美判断的结晶和纯真情感的凝聚,可以说“没有情感就没有诗、没有情感就没有音乐、没有情感就没有艺术”!演唱者的最高目的不仅仅是要力求唱得悦耳动听,还要唱得发人深思、感人至深。所以,演唱者的演唱不仅仅是一种技能、技巧行为,演唱的生命更在于传达音乐中丰富的内涵及人类的情感。然而,由于声乐技能、技巧的学习难度很大,而且极其耗费时间和精力,以至许多人把学习声乐的注意力完全放在这方面,以为有了技能、技巧,声乐表演中的一切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其实这是对音乐很大的误解。对音乐表现中的艺术表现问题,只靠技能、技巧的学习是永远不能解决的。歌曲中所有的创作技巧都是为了更好地表达作品的思想感情,使作品的艺术形象得以完美的再现。教师必须深入地分析和掌握歌曲的艺术形象,发挥艺术形象的感染作用。在教学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在逐步深化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获得美的情感体验,学生就能在不断的音乐实践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陶冶情操、美化心灵。

篇7:情感培养在声乐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关键词:

声乐教学;情感培养;应用;问题

随着我国的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逐渐从物质上的追求发展到了精神上的享受,对于各种娱乐方式要求越来越高。而艺术可以让人们感受内心世界,交流情感。特别是音乐、舞蹈以及乐器等,在艺术领域中属于人们的重点精神追求。因而,在教学过程中,人们也越来越注重艺术的灵魂。老师们不是只完成教学任务就可以了,还应该传播艺术的感受能力以及艺术所具备的思想能力,让学生可以在学习过程中既能欣赏艺术作品,还能激发他们主动思考以及创作的能力。而将情感运用在声乐教学过程里,让学员们对艺术作品充满感情,有利于他们去充分理解作品,感受艺术的灵魂。声乐属于艺术中非常需要情感表达的一门艺术。演唱者要演唱好声乐,不仅需要高超的演唱技巧,还需要懂得如何将歌曲中包含的情感表达出来,如此才能在演唱过程中将这首歌曲发挥到淋漓尽致,引发听众的共鸣。如果演唱者只具备演唱技巧,却不具备丰富情感并将作品的情感表达到位,只会使得演唱死板无趣,不能直击人心。因此在声乐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们应该在传授演唱技巧的同时,注重对歌曲内在感情的理解。

一、我国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不重视艺术中的情感培养

若想一首艺术作品被大家认可,不能只有歌词以及曲调的优秀,还需要表演者的表演功力。而演唱者的演唱是否能打动人心,关键就在于其对歌曲的理解与表达,只有将歌曲的创作和演唱者的演唱结合起来,才能让该音乐作品得到大家喜爱。而现在很多高校是将声乐艺术简单地理解成声音艺术,不注重艺术所要表达的情感,而是只注重歌曲本身的演唱技巧,在某方面限制了学生的发展。例如有些学生可以给人声音优美的印象,但是由于表现能力不够以及精神内涵不足使得其不能被大家接受。

(二)忽略教学情境的作用

我国大部分高校老师在声乐教学过程中,需要反复讲解示范,才能让学生充分理解老师所讲授的内容,同时学生也需要多次练习后才能领悟该内容,这会使得教学效率大大降低。虽然多次练习对于学生的技能训练也是有作用的,但是如果能在教学过程中加入特定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去理解与探索,整个教学过程会事半功倍。例如,在教学的过程中营造该歌曲所具备的氛围,则能更好地激发学生们的理解力与感受能力,使得他们的歌曲表达更加充满精神内涵。

(三)对情感培养理解偏差

很多高校以及老师都能意识到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情感培养的重要性,但是对于情感培养的概念却存在理解上的偏差,例如将情感培养局限在大脑思维中,致使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正确的将情感培养与声乐练习结合起来,起不到有效的作用。

二、情感培养的方式

古人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富有情感的语言才能直击人心,获得他人的思想和情感的共鸣。教师的教学语言是应当饱含情感的,当自身的情感投入到教学内容上时,教学语言的魅力就立马突显出来,学生的情绪是能够受到教师语言的带动和感染的,这样富有情感的语言才能够牢牢的“黏”住学生的思想,形成强大的思想凝聚力。当然,这种情感是需要教师真情实感的进行投入,装模作样或者虚情假意是打动不了学生的。真情来自对表达内容深刻理解,来源于自身的人生经历和体会。

(一)精选教材类型

在声乐的教学过程中,若想要学生们真正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表达好作品,必须在正确的指引下,学习正确的作品。这一方面包括优秀老师的讲解与示范,另一方面还包括优良的教材,可见学校的教材应该在得到精选后才被老师使用。在选取教材的时候,学校应该结合教学特点以及声乐艺术本身所需,选取最为合适的教材,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们进行情感培养。对于现在市场上存在的鱼目混珠的作品,应该不予选择,而对于那些虽然优秀但是与本校教学特点不相符的作品也应该舍弃。

(二)设置特殊教学情境

设置特殊教学情境对于学生的情感培养非常重要,但是在现今的声乐教学中却没有被重视。在声乐教学过程中设置特有情境,使得学生们有一种身在其中的感觉,帮助学生们领悟音乐所表达的内涵。这种特殊情境是指教学过程中的外在环境,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音乐作品,同时还能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使得教学效果大大提高。

(三)分析作品背景

在不同的环境与时代里,会产生不同类型的歌曲,因而学生需要理解作品所在时代与环境,即作品背景。由于作品背景会影响歌曲创作者的风格以及歌曲的意义,因此老师在教学的时候可以讲解作品的背景,帮助学生去理解那个时代,并且培养他们的演唱内涵。这样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便能如同走进了该歌曲所在时代,在心灵上以及情感上都能更为接近当时歌曲所表达的意义。同时他们也能据此将歌曲类型进行区域划分,例如江南的歌曲婉约优美,西北的歌曲激昂豪放等,都有利于他们去加深对歌曲的情感理解。(四)情感与发声的结合在老师对学生教授声乐的发声时,除了要求发声的音准正确外,还应该对他们情感的表达力加以培养。例如在歌曲的发声练习中,如有需要表达悲伤情感的词段,可以让他们在发声的同时去联想悲伤的感觉,调节面部表情,表现出伤心与痛苦,甚至可以哭出声来,如此便能帮助他们日后演唱时收发自如。另一方面,这种教学方式还能调动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三、情感培养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

(一)帮助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

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加入情感培养,除了可以加强学生们对作品的理解力,同时也能加强学生们的学习主动性。当学生对作品与艺术充满感情时,便会受到吸引从而自发主动去研究音乐艺术作品中的门门道道,对艺术以及歌曲作品的见解也会越来越全面与独到。而当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上来之后,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互动将会更加便捷,老师能更好地向学生传授自己的丰富经验,而学生也能更好地理解老师所表达的意思。

(二)帮助学生把握音乐作品的情感

通过情感培养,例如在声乐教学的时候老师可以将音乐进行剖析,具体分析哪首歌代表什么样的情感,歌曲里所抒发的感情是怎样变化的,包含的感情是甜蜜还是悲伤,表达的是恋情还是革命等,可以使得学生们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所含的意义与情感。在演唱歌曲的时候,若演唱者具备情感的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以情感打动观众,可以更好地诠释其音乐作品。若是演唱时毫无感情,则会显得整个演唱空洞无力,不具备打动人心的力量。

(三)帮助学生充实音乐技巧

演绎好一首音乐作品,不仅需要表面的技巧,还需要内在的技巧。而内在的技巧说的就是歌曲的表达方式,包括在歌词里某段话或者某个词上应该如何发声,应该如何动作,应该具备何种表情等。而情感培养正是一种让学生们理解歌曲表达的情感后正确诠释歌曲的方法,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会通过各种方式来培养学生的音乐情感,教会他们如何在需要的时候改变发声,以更好地抒发音乐的情感。例如在演唱黄河大合唱时,前部分表达赞美应该发声柔美温馨,而在后部分表达愤怒时,应该发声激昂高亢,如此才能充分表达好这首作品。

参考文献:

篇8:浅谈声乐教学中作品情感的把握

关键词:声乐教学,作品,情感

情感是人对客观世界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 是人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 是对某种体验需要发泄的动态反映。情感是歌唱艺术的精髓灵魂。声乐作品仅仅是乐谱上的音符文字, 要使歌曲获得生命成为音乐, 就需要演唱者再现歌谱上那些显见的记录, 要去挖掘蕴藏在作品里那些无法记录的情感内容。因为无论词作者把歌词写得多么明确, 曲作者把歌谱写得多么详尽, 用了多少表情术语, 都无法表达歌词的情感内涵, 音乐运动的内在韵律和微妙变化, 词曲作者内心的文思、乐思与写在纸上的歌谱事实上存在着差距, 只有通过歌唱者有感情的歌唱, 才可能使这种内在的精神记录具有生命意义, 所以说情感是歌唱艺术的精髓、灵魂。

1 情感在声乐作品中的意义

声乐是通过歌唱来表达感情的, 在一般意义上, 声乐艺术主要通过歌唱式的言语动作或形体动作来塑造声乐艺术形象, 并体现作品的思想内涵。在声乐作品中, 如果想达到高品质的演出效果, 除了具备必要的创作条件和演唱技巧以外, 还离不开感受、体验、适应、表现等情感方面的控制和引导。人们在评价一首声乐作品的表演成功时, 经常会用“声情并茂”来形容, “声”是指外在的声音、技巧, 而“情”便指的是演唱者内在的情感表现和对作品情感的把握, 这方面甚至比技巧还能够发挥歌曲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展现音乐的灵魂和内在生命。情感是歌唱的灵魂, 唱歌时把握住了情感也就抓住歌曲的灵魂。

2 歌曲情感把握值得注意的现象

没有情感的、模式化的演唱是歌者的大忌。能够真实合理的表达内容是一名好歌手必须具备的条件。正如高尔基在“论文学艺术创作”时说的:“重要的是不在于你说的是什么, 而在于你如何说。”同样作为歌唱者, 问题不在于你演唱什么作品, 而在于你用什么方式去演唱, 演唱者是否用心体味过作者所要表述的情感。仅仅“照着音符演唱”是不够的, 也是不可取的, 同一首歌曲, 由于演唱者演唱的水平和文化水平的高低、理解能力的强弱、想像力丰富的程度以及生活经验、艺术实践经验、性格、爱好等方面的不同, 在艺术表现上, 在风格特点上会出现千差百异。

3 声乐教学中演唱的情感表达探析

3.1 要详尽地了解歌曲创作的背景和熟悉曲词

创作背景的掌握, 是为了把握歌曲的情感基调;了解、熟读歌词, 是为了帮助我们深刻地体会歌曲的内容、情感。两方面相辅相成, 最终目的是使自己在表现歌曲的情感内涵时有一个准确的情绪表达方式。演唱者有了这个框格之后, 表达歌曲的情感就不会“走题”。以歌曲《铁蹄下的歌女》为例, 当时在日寇的铁蹄下, 处于社会底层, 受欺凌、被压迫的歌女、舞女们“不甘心做人的奴隶, 不愿意让乡土沦丧”, 愤然起来反抗。作者就是想通过塑造这样的音乐形象来唤起全民爱国的斗争精神。那么演唱这首歌曲时, 就应是含有悲愤的反抗斗争情绪。

3.2 分析作品的内容, 把握作品的风格

要做到这一点, 首先要在全面分析声乐作品的基础上对作品进行内容分析。比如一部歌剧选曲, 第一步就应该对其进行剧情分析, 因为每一部歌剧往往都讲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 故事的结局或正或喜或悲, 剧中人物性格特征也各有不同, 在剧中担负着不同的角色, 起着不同的作用, 主宰着剧情的矛盾冲突、起因、经过、发展、高潮和结局。所以, 演唱者就需要了解这些人物形象和情节过程, 给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一个正确的定位, 比如要扮演法国古典歌剧《卡门》中女主人公的角色, 就需要了解角色所处的历史背景, 角色性格形成的前因后果, 以及卡门作为一位社会底层的吉普赛女郎, 角色形象中热爱劳动, 向往爱情, 崇尚自由, 能歌善舞的一面与令人厌倦, 残忍放荡的妓女形象的一面, 这样才能准确的把握这一角色, 进而把握整部作品的情感内涵。

3.3 细致的处理歌曲的情感

1) 咬字与吐字的情感把握。歌词是作者抒发心怀的文字表述, 具有情感性, 在某种程度上来讲。歌词就是一首歌的情感灵魂的载体。因此, 在歌曲进行演唱前, 必须首先熟读歌词。运用歌唱的咬字吐字的规律进行指导, 纠正自己的读音。由于歌曲所表达的情感不同, 在演唱时的咬字吐字都应各有特色。通常在演唱激昂有力的歌曲时, 咬字吐字应结实有力, 演唱节奏欢快;演唱情绪热烈的歌曲时, 吐字要较快、敏捷, 又要字字清晰;唱一些委婉、深情的歌曲时, 咬字则应柔和、连贯。而在演唱一些地方民歌时, 我们则应学习并运用一些地方方言, 从而使我们的演唱更加生动, 增强演唱的感染力。

2) 前奏、间奏、尾声的情感把握。

(1) 前奏的处理。所谓“未成曲调先有情”, 就是声乐情绪处理的宝贵经验。要反复推敲、仔细研究, 把歌曲中蕴藏的情感在平时练习中就练成下意识的状态。是什么类型的歌曲, 在前奏中以什么角色进入, 要胸有成竹, 许多歌曲的前奏就是该作品的主要动机, 演唱者要用一种适当的情绪助推着把观众引领到歌曲中, 充分发挥“过门”渲染情绪的作用, 不至于让观众听着很突然。

(2) 间奏的处理。间奏有承启下文和歌唱休止的作用, 但“演”不能休止, 要把情绪带到下一段歌词里。有些间奏通过转调变化, 情绪也跟着转换了, 演唱者要在演唱过程中有相应的情绪变化, 让这种变化做得自然而然。若是娱乐性演出, 可根据现场气氛适当调整情绪, 在间奏中与观众做好心与心的交流与沟通, 带领观众进入精彩环节。

(3) 尾声的处理。有些歌曲的尾声比较长, 歌词唱完后, 还有很长的尾声音乐, 演唱者要把歌唱的状态、造型保持一段时间, 维持到最后一个音符, 让观众有回味的余地, 产生“言有尽, 意无穷”的感受。

3.4 情感把握的同时需注意的关系

1) “声”与“情”的关系。如果发声技巧掌握不好, 基本功底不扎实, 演唱也就不可能达到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但必须认识到:声音训练是一个手段, 一个过程, 而情感表达才是歌唱的灵魂。歌唱必须以“情”带“声”, “声”为“情”设, 只有“情”“声”并重, 方能“声情并茂”。声乐教师一定要摆正“情”与“声”之间的关系。

2) “技”与“情”的关系。在传统声乐教学中, 声音训练往往与歌曲作品的练习截然分开, 当然上课的前几分钟做一些开嗓练习, 调整声音的状态, 再进行音域拓宽的练声, 解决存在问题是完全必要的, 如果在这些练习之后, 能够将声乐作品的重点和难点提取出来将语言或旋律稍作改变, 转化为适合训练的练声曲或进行半音模进式练习, 则将会对学生随后的声乐作品演唱练习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由此可见, 在声音训练中, 可从音高、语言、旋律着手, 对音乐作品的难点、重点加以改造, 成为适合声音训练的练声曲, 从而为接下来的音乐作品训练“扫除障碍”, 赋予练声曲以作品的情感色彩, 从而达到了“融情于声”的目的。

3) “意”与“情”的关系。歌唱活动是演唱者系统地运用生理、心理、情感、意志, 综合个人素质修养、技能技巧进行复杂的再创造的过程, 决不是简单的声音表演或追求单纯的音色美。艺术的美首先是情感的真挚, 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作品的情感作用, 积极引导学生重视对作品情感内涵的挖掘, 善于诱导学生主动地感受和体验作品的角色情感, 结合作品的语言、旋律, 因材施教地训练学生处理好意志与情感的密切关系, 使学生在练唱实践中能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用心灵去“歌唱”, 从而达到融情于声、情乐相合的良好教学效果。

3.5 真实、合理的演唱是歌曲灵魂的表现

作为一名演唱者来说, 演唱每首歌曲都有一个艺术再创作的任务, 在演唱的过程中, 既要忠实于作者原来所要表达的内容和情感, 又要在此基础上以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感受, 展开想象的翅膀, 去发现词曲作家在歌曲中所留下的情感空间, 尽情的联想、补充其内容, 丰富其情感, 并使之升华。如《我爱你, 中国》, 演唱者叶佩英将它表现的淋漓尽致, 她把感情的重点放在“我爱你”三个字上, 在演唱时, 从她的眼里, 我们可以感受到她脑海中浮现出祖国的万里山河、碧海蓝天、万顷良田, 演唱者将自己融入到这一美景之中, 才会在演唱时表达出对祖国深深的爱恋。

4 总结

将情感教学运用到声乐教学中, 这是值得研究的课题。教师在声乐教学中对学生的情绪、情感状态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不仅让学生掌握声乐这门艺术, 而且还要让学生正确、规范、动情、完美的去演唱, 这才是我们的目的所在。

歌唱中的情感表现并不是简单把谱子唱出, 或是一句用心去体会就可以做到的, 它是一个关于心理、语言、文学等学科以及各种实践经验的复杂的综合艺术形式。它要通过娴熟的声乐技巧并在此基础上对作品及其背景进行真实、夸张的再现和具有创造性的表现, 以期达到“以声传情、以情感人、声情并茂”的艺术高峰。这样的歌唱才会有无限的艺术表现力、感染力和生命力。

参考文献

[1]金铁霖.论中国民族声乐的艺术探索.人民音乐出版社.

[2]李晓贰.民族声乐演唱艺术.湖南文艺出版社.

[3]邹长海.声乐艺术心理学.人民音乐出版社.

[4]安宝慧.声乐教学中必须树立的几个重要观念[J].太原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1999 (3) .

[5]爱得华·汉斯里克.论音乐的美[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0.

[6]汤雪耕.怎样练习歌唱[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7.

[7]徐小懿.声乐演唱与教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1996.

上一篇:高考英语语法填空解题技巧下一篇:新课改英语教学工作总结及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