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声乐教学声乐艺术论文

2022-04-24

摘要:从声乐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入手,分析当前百色学院艺术系开设的民俗文化艺术表演专业在专业建设上存在的弊端和不足,进而提出从教学观念、教学内容、课程设置以及教学实践等方面对声乐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关键词:民俗;艺术;表演;声乐;教学作者简介:王鑫安(1978-),男,河南伊川人,百色学院艺术系,助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专业声乐教学声乐艺术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专业声乐教学声乐艺术论文 篇1:

试论高等艺术院校声乐专业组合演唱课程的教学及舞台艺术实践

摘 要: 高等艺术院校声乐教育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声乐知识,以获得演唱状态能力和解决声音技术问题为目的,训练学生具有一定的舞台表演能力和声音控制能力。在高校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学形式多种多样,无论哪一种方式最终目的都是要完成教学目标,合唱组合的教学形式就是其中的代表形式,因此,在声乐教学中,利用合唱教学特有的优势,可以弥补传统声乐教学方式的劣势和不足,对提升高等艺术院校的声乐教学目标有着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 高等艺术院校;声乐教学;合唱组合;应用

合唱是一种表现力极为丰富、感染力极强的高雅音乐艺术表演形式,合唱训练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要求学生具备多声部合唱的能力及合唱基本技能。合唱训练是通过科学的发声方法进行集体演义多声部艺术作品的表演过程,能建立学生的音乐感知力(如:音准、节拍、节奏、调式、调性、作品结构、音乐体裁、音色、音区、速度、力度等音乐元素)。同时,合唱也是最能体现团队振奋的精神和协调合作的音乐活动,对培养学生集体协作精神以及提高学生的音乐整体素质和实际运用能力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组合演唱课在高等艺术院校声乐教学过程中的优势

(一)丰富了高等艺术院校声乐教学课堂演唱形式。

长期以来在我们的声乐课堂上却只有“独唱”这一形式,“组合演唱”则通过声乐小组课的授课方式,几人或十几人一组的课堂训练来编排重唱、表演唱等一些多人的演唱形式,使我们的声乐表演教学不再“单一”。

(二)能够提高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协调能力。

组合演唱要求演唱者必须做到統一、协调、细致,这包括声音、歌曲处理、情感、表演等等各方面。所以在编排过程中学生必须相互探讨,共同协商,这无形之中提高了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协调能力。

(三)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表演能力和舞台感。

由于组合演唱形式要求表演者不但要有高度统一的声音,还要有张扬而丰富的形体表现,所以在小组课的课堂上形体表演也是训练的重要部分,这对于增强学生的表演能力是非常有利的。而课堂上学生之间的相互观摩,也使他们增强了舞台感,还能够互相学习,发现差距,把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

(四)有利于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

组合演唱中学生在演唱多声部的作品时,声部之间的相互干扰、协调,会促使学生提高自己对音准、节奏等多方面的要求,而音乐上的互动,将他们的演唱情感得到充分的释放,进而乐感也会得到很好的提高。

(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

组合演唱不仅需要老师的课堂指导、训练,还需要学生自己课下的组织编排,在编排过程中对于歌曲的处理,表现他们可以提出各自不同的见解或独特的设计,从而把作品完成得丰富、生动而具有新意。这既培养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又充分激发了他们的创造精神。组合演唱的小组课由于授课人数、形式、内容与要求都不同于个别课,因此教学要多方面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地发挥其优势,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六)有助学生社会性的形成 。

合唱是个集体性表演项目,它强调“和”,它需要参与者的无间合作才能将音乐美表现出来。合唱教学就是一个合作性学习的过程,就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合作,学生和学生合作过程。合唱作为集体性的表演艺术形式,需要音色统一,声部均衡协调、层次清晰,咬字吐字 规范、整齐。它要求的是符合共性的个性,在这一前提下,每个参与者都需要了解合唱曲目所要求的共性,这就是一个教学者和受教者的沟通交流过程。在了解理解共性后,参与者又要根据自己的个性,从音准、音色、音量、速度、节奏等诸多方面不断地调整和修正自己的声音,并配合其它参与者的声音,把自己的个性融入到集体共性中去,才能做到既能听见自己的声音,又能听见别人的声音。这就是参与者的一个沟通、协调的过程,也就是学生之间合作的过程。因此,合唱教学可以看作是一个个人和集体的融合过程,一个集体的形成和集体目标明确的过程,它需要每个集体组成部分的沟通、了解、协作、妥协,将个人目标组合成集体目标的过程,这和个人融入社会的过程是一样的。

二、合唱组合形式在高等艺术院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

(一)合唱组合形式在发声训练中的应用。

合唱组合不仅对于整体的音乐素养要求较高,对于个人的独唱能力同样要求较高,这样才能让再之后的整体演唱中,每个人都把握好本手歌曲的内涵,众志成城,完成歌曲演唱,而不是靠着几个人的独唱支撑一个合唱。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习惯有音响的存在,然后每个人都做好独唱的训练,再去到专门的录音棚,聆听自己的演唱过程,通过客观的听自己的演唱过程,更好的对自己定位,找到需要更改的地方,更好的完善自身。

(二)合唱组合形式在声部训练中的应用。

在合唱的过程中,会出现高低声部和和声的划分,不能所有的学生从头至尾都按照独唱的形式演唱,那么合唱就成为了多人独唱,也就失去了合唱的意义。在借鉴众多组合的成功经验可以得出,在一个组合中,每句歌词都有分工,有人负责高音部分,有人负责说唱部分,也有人负责和声,但是这种角色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不同的歌曲内,演唱角色也可能发生变化,因此在组合形式演唱的时候就要注意声部的划分,让合唱中有高低起伏之分,而不是一马平川。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歌曲声部的划分,挑选不同的学生负责或高音、或和声的部分,并且再换一首歌之后,这个分配也要重新安排,保证每个人对于每个声部都能训练,在实际的歌曲训练中也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歌曲合唱

时的状况,更加有真实感。

(三)合唱组合形式在舞蹈训练中的应用。

音乐和舞蹈从来都不可分割,舞蹈就是在音乐的基础上产生共鸣,身体的一种本能反应,舞蹈既符合歌曲的表现特点,也能为歌曲的表现力加分。并不是说要让每个学生唱歌的时候手舞足蹈,而是根据歌曲的意境起舞,集体舞的对视觉的冲击更大,再结合歌曲的听觉冲击,让合唱不仅能聆听,还能观看,所以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也要注重对舞蹈的编排,让舞蹈对歌曲的演唱起到添色作用,在对音乐的节奏感把握上,从歌曲到舞蹈都准确到位。

三、结束语

合作演唱课在高等艺术院校声乐教学中的运用对培养学生集体协作精神以及提高学生的音乐整体素质和实际运用能力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高等艺术院校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科学、合理的安排合作演唱课程,发挥合作演唱课程对声乐教学的积极作用,以提升高等艺术院校声乐教学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魏艳. 组合演唱给声乐教学带来的启示——试论声乐小组课中组合演唱的教学[J]. 民族音乐, 2012(3):98-100.

[2] 薛静. 论流行音乐演唱组合课程的教学及舞台艺术实践[D]. 南京艺术学院, 2013.

[3] 崔燕. 试论组合教学法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运用[J]. 当代音乐, 2015(9):70-71.

作者:陈丰

专业声乐教学声乐艺术论文 篇2:

民俗文化艺术表演专业下声乐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

摘要:从声乐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入手,分析当前百色学院艺术系开设的民俗文化艺术表演专业在专业建设上存在的弊端和不足,进而提出从教学观念、教学内容、课程设置以及教学实践等方面对声乐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关键词:民俗;艺术;表演;声乐;教学

作者简介:王鑫安(1978-),男,河南伊川人,百色学院艺术系,助教。(广西 百色 533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百色学院教学研究一般项目“民俗文化艺术表演专业下的声乐教学改革”(项目编号:2010JG10)的研究成果之一。

音乐表演(民俗文化艺术表演方向)是百色学院艺术系开设的特色专业方向之一,百色学院也是目前全国唯一一个开设此专业方向的高等院校。从2007年招收第一届本科生至今,艺术系教师经过几年的艰苦探索和实践,在民俗艺术表演专业的教学中积累了不少的经验教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艺术系学生在参加全国大学生文化艺术节、中国—东盟艺术教育成果展以及CCTV青年歌手大赛等许多赛事中,都凭借民俗艺术表演节目屡屡获奖。然而,也正由于是全国第一个开设此专业方向的高校,没有任何先例可以效仿,完全靠自己“摸着石头过河”进行专业建设,其难度可想而知。在几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也栽过不少跟头,吃了不少苦头。

目前,民俗文化艺术表演专业方向在教学模式、师资配备等方面还存在着诸多不合理、不健康因素,对此如果不及时加以解决,不仅制约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影响到本专业的可持续发展,更勿论突出特色、打造精品专业了。声乐课是音乐表演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在专业建设中占有重要位置,在民俗艺术表演方向中亦是如此。在声乐课的教学过程中,百色学院艺术系的声乐教师同样遇到了上述的一系列问题,笔者将以声乐教学模式为例,对这些问题进行梳理,进而探讨在民俗文化艺术表演专业下,对如何进行声乐教学模式改革提出自己的思考,以期达到“窥一斑而知全豹”的目的。

一、民俗文化艺术表演专业下声乐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师资配备来看,百色学院艺术系现有专任声乐教师8人,都毕业于专业音乐院校,其中美声唱法教师3人,民族唱法教师5人,而8位教师中,对民俗声乐表演比较了解的教师只有1人。从学生情况看,音乐表演专业学生4个年级共有213人,主修声乐的学生有179人,占学生总数的84%,其中民族唱法学生最多,有163人,占声乐学生的91%。从授课方式来看,声乐主修生上课采用“一对一”的小课授课方式,每周每人一节,非声乐主修生上集体课,每周2节。从课程设置和教授内容来看,与一般音乐院校(系)开设课程和所教内容基本一样,只有一门“原生态歌舞表演”略显与众不同。从教学实践环节来看,学生从大学一年级到大学三年级每年下乡采风一次,其他实践主要是参加各种舞台演出活动。以上就是当前百色学院民俗文化艺术表演专业声乐教学的基本情况。

作为百色学院艺术系的特色专业之一,笔者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亲身体会到这样的声乐教学模式存在很多弊端和缺陷,不仅背离了百色学院人想要办出特色的初衷,而且如果长此以往,形成定式,不仅偏离了专业轨道,而且对本专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十分不利。

1.目标不明,定位不准

百色学院最初开设民俗文化艺术表演专业方向,主要是为培养具有较强的民族歌舞和原生态歌舞表演能力,较为全面地掌握民俗文化概况和具有一定的民俗文化研究能力的人才。然而,在现实的声乐教学和实践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没有真正认清这个目标,或者说即使认识到了也没有真正朝这个方向迈进和努力,授课内容与上课方式等都与普通音乐院系基本一样,在师生思想定位上造成了一定的混乱。

2.教学内容与教材使用中民俗文化内容过少

由于目标不明,定位不清,所以声乐课的教学内容仍然是在教授美声或民族唱法的发声方法,上课练声、演唱作品,演唱的作品也大都是传统的声乐教学作品,与民俗文化艺术表演基本不搭调。在教材的选择使用上,目前选用的教材多是仿习正规音乐院系选用的教材,大部分内容是创作歌曲,还有一少部分的民歌和美声歌曲,真正意义上民俗文化的作品极少。在此需要强调一点,笔者并不是反对要教授美声或民族的发声方法,相反,还认为这样可以提高和改良民间原生态唱法的音色,但如果偏废了一方,照目前民俗文化艺术内容极少的情况发展下去,离当初办出民俗文化特色的宗旨只会越来越远。

3.课程设置与教学形式缺乏创新,师资配备不均衡

目前,百色学院艺术系开设的课程也仍然是沿袭专业音乐院系的课程设置,尽管“原生态歌舞表演”一门课程有所创新,但仅此一门显然是远远不够的,且这门课程仍处于摸索阶段,还有待改进和完善。在声乐课教学形式方面,仍采用传统的“一对一”小课形式,虽然这样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解决他们个人歌唱技术上的不足,但对于学生之间的协调配合训练明显不足,而好多真正的、民间的民俗艺术表演都是由于相互配合得好才更显魅力的。关于师资配备,如前所述,目前艺术系专任声乐教师有8人,但真正比较懂得民间歌唱艺术的只有1人,这样的师资配比对于民俗艺术表演专业而言显然是很不合理、很不均衡的。

4.教学实践环节民俗艺术方面内容相对薄弱。

在教学实践环节方面,艺术系比较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参加各种校内外的演出活动也较多,但与学生参加的各种活动相比,有关民俗文化艺术的内容仍然偏少,除每年一次的采风活动之外,基本没有其他民俗艺术实践活动,要么就是参加比赛、展演时,由教师临时组织排练一些具有民间民俗特色的作品去参加比赛,活动结束之后又回归常态,如此一来,学生对真正民间民俗艺术的了解只流于表层,民俗文化知识更是微乎其微,对于培养学生成为真正的民族民俗文化艺术人才相距甚远。

鉴于以上的种种问题,我们首先应客观看待,冷静分析,找出原因,然后制定出适合本校本系特征的改革策略和措施并付诸实施,从而保证声乐教学乃至整个民俗文化艺术表演专业朝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

二、民俗文化艺术表演专业下声乐教学模式改革的策略与措施

1.明确目标,转变观念,找准定位

艺术系要统一全系师生思想,同时加大宣传、营造氛围,明确培养民俗文化艺术人才的目标,找准定位。教师应转变观念,真正扑下身子去了解学习民族民间、民俗原生态歌曲等,从中汲取营养并运用到自己的声乐教学中去。此外,还应帮助学生转变思维方式,促使他们认清民俗文化的巨大价值以及从事民俗文化研究和走专业特色化道路成才的良好机遇。

2.改进课程设置与教材使用,大量增加民俗文化艺术内容

明确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目标后,要对音乐表演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革新,在原有课程的基础上,增加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内容的课程,在教材的选用上,应多采用从民间采风回来得到的“鲜活教材”,从而不断加大学生对民族民间、民俗艺术知识和信息的占有量,真正为进行民俗文化艺术研究做好准备。

3.改革声乐课上课方式,完善师资结构

改变声乐课传统的“一对一”上课方式,采用个别课、小组课、集体课相结合的上课方式。个别课主要训练学生如何发声,借鉴科学的发声方法,美化学生的歌唱音色;小组课主要训练他们的协调配合能力和互相间的艺术默契感,体会民俗民间音乐的风格特征;集体课主要讲授一些民俗民间的音乐文化知识以及让学生体会民间艺术在集体活动中的呈现方式。不断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措施,完善师资结构,聘请校外优秀民间民歌手担任原生民歌演唱的教学工作,同时派出本系声乐教师走出校门,深入民间进行“接地气”般地采风学习,尽快扭转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方面师资薄弱的局面。

4.加强教学实践,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民俗文化艺术表演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专业,必须在现有基础上加强教学实践,同时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一要增加学生采风次数和时间,除了系里组织的采风必须参加外,还要求他们利用寒暑假时间进行田野采风,深入学习民间文化知识。二要训练学生对采风回来的材料进行加工整合,改变被动的学习方法,多采用研究型的学习方法,提高创新思维,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逐步掌握科学研究方法,最终成为有一定民俗文化研究能力的人才。

三、结语

声乐课是音乐表演的主要课程之一,其教学质量也直接影响到民俗文化艺术表演的专业建设,针对百色学院这几年的声乐教学中的种种问题,笔者认为应解放思想,克服困难,切实从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课方式、课程设置以及教学实践等方面,对整个声乐教学模式进行全面而深入的改革。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本专业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最终取得丰硕的成果。

参考文献:

[1]辛兆义,张艳.大连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改革的思考[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5).

[2]李首明.关于构建科学、合理的声乐教学模式的探讨——高校声乐教学改革的一些设想[J].中国音乐,2007,(3).

(责任编辑:李海静)

作者:王鑫安

专业声乐教学声乐艺术论文 篇3:

浅谈微课在初中阶段艺术生声乐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声乐教学不同于音乐常规课,但和常规音乐课一样能够运用智慧课堂丰富课堂形式。这是大数据信息时代下的产物,利用信息时代让教学形式变得更加丰富,同时在大数据的推动下,微课教学的模式变得广泛、有效,大力推进了课堂的效率。声乐教学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艺术,随着声乐艺术的发展也逐步进入到音乐课堂,本文从新形势下的大数据信息与课堂紧密结合的角度思考、分析传统声乐课堂教学与微课的创新应用对比。

关键词:声乐教学;微课应用;新形势

在信息技术发展迅速的现代社会,多媒体的使用已经是教学的常规手段。而微课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也已经深入进我们的教学当中。传统的声乐教学中,以老师与学生面对面讲解、口传示范为主要授课方式。在微课广泛应用下,将传统式的声乐教学与新兴的微课教学相结合,有效的改善基本教学模式,起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也让老师们愿意使用微课进行声乐的教学。这也是对于初中阶段的声乐教学一次科学且全新的教育理念,这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和兴趣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微课——教学发展的“新力量”

微课是在课程的基本要求当中,以配有精彩图像和声音的短视频来为学生讲解知识点的授课方式。微课教学时间短且教学重、难点突出,知识点精炼简洁。在使用微课前,教师要准备教案、课件PPT、微课学习任务、微课学习计划等内容。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老师把上课的所有内容转变为学生的学习材料。声乐本身是传统的艺术类别,在日渐发展的社会背景下,一对一或者其他单独上课的教学形式已经无法满足声乐教学的需要。学生之间存在着先天条件差异,教师上课时间能动性较低,所以,微课的信息化教学大大的满足了学习的需要。在信息新时代社会背景的影响下,初中生对于互联网信息比较敏感。在声乐演唱方面,有许多的在线音乐和歌唱类的综艺节目可供选择,这是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时代氛围的方式,也是能够刺激学生的表演、学习欲望的表现。微课所占据的优势还表现在空间位置的转换中,学生无论身处何地,只要通过观看视频都可以进行移动学习。在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下,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这样的形式变得更加轻松,从老师的角度出发学习内容没有变化。这样的优势克服了部分学生因为声乐课堂传统教学的枯燥或某些原因,掌握不好知识点而导致发声、演唱技巧出现误差的问题。在反复观看微课教学视频的情况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多次练习。所以,微课是现在教学发展的需要,是所有声乐老师的有力教学手段。

二、传统教学与微课的创新应用对比

(一)专业方面

声乐的学习从模仿老师演唱开始,在发声技巧和表演能力逐渐成熟的过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风格和音域。作为一名专业学习声乐的人来说,不仅在理论上要有足够的基础,实践方面更是要有淋漓尽致的表演能力。初中阶段,男女生都受到青春期变声的影响,老师要把握这个特殊阶段的嗓音特点需面对不同个人情况和不同专业程度的学生,這时需要更多的是教师个人的教学经验和专业技能积累。比如在气息练习和练声过程中,传统的声乐老师除了要关注学生本身的演唱,还要反复的给学生做正确示范。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理解上课时“位置要高”、“声音要圆润音色要明亮”等等这样的专业要求。对于学生演唱音色的指导更是需要老师做出音色示范,以达到学习目标。这时,在上课的过程中,学生就会出现各式不同的问题,比如:音不准、易忘词等。久之,老师的教学时间都花在不稳定因素的指导中,不仅消耗课堂时间同时也消耗师生的精力,这样就很难在有效的时间内达到预期的上课效果。但微课的教学方式不需要将整节课的内容全部呈现,老师抓住重点、难点截取其一为学生解决易出错的问题。在对于课程资源利用上,微课的教学能够让学生接收到的学习讯息更突出。微课的教学方式帮助教师解决了这一问题,让学生通过观看老师准备的微课视频,可以反复聆听、学习,把老师在微课中录制的正确示范可以无数次的循环对比自己的练习和演唱。在此过程中,考验着老师的教学能力,对于课程资料内容的使用必须是认真提炼的知识;也对老师的多媒体使用要求逐渐提高,运用数字化和大数据资源的功能性,更好的、有效的开展教学且提升自身的专业、教学等综合能力。

(二)形式方面

在传统声乐教学中,以老师“口传相教”的方式进行,老师做出演唱示范,学生进行模仿和技巧训练。在声乐教学的过程当中,加入微课教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声乐老师要进行精心的备课,将教学过程和所有涉及的教学内容都做好详细的教案,规划好具体的重、难点然后规整到微课视频当中,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最佳。只有这样,才能增加多方面的教学内容。第二,声乐方面的问题,学生可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理解,老师在为学生解答疑难时要更有针对性,而非一对一死板的讲解。在微课的帮助下,为了提高学生对于声乐作品的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让学生欣赏不同版本的演唱、表演视频,让学生体验其中的艺术情境和老师所要表达的教学信息,这是最主要的。

三、结语

微课以学生为主体,把学生的学习内容从碎片式通过老师的设计变成一个完整的微视频呈现给学生,这个视频不受任何空间的限制,实现随时随地都能学习。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资源太过于单一,面对这样的情况,需要老师调整上课的教学手法和方式,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填补资源单一的缺口。综上述,传统的声乐教学已经无法满足现状的课堂需求,应顺应时代的变革,跟随信息技术的脚步,利用微课教学,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的主动能力、演唱的积极状态和声乐表演的艺术性。

参考文献:

[1]陈井.微课、教学微视频在声乐课堂的创新应用[J].黄河之声,2015,11.

[2]王建涛,吴荣.微课在声乐教学中的探索[J].音乐与舞蹈学术论坛

[3]匡泓锦.基于微课的反转课堂模式在高效“声乐演唱”教学中的应用.[J].通俗歌曲,2017(3).

作者:刘优

上一篇: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研究论文下一篇:财会流程的会计信息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