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等待成为一种习惯

2024-05-01

当等待成为一种习惯(精选14篇)

篇1:当等待成为一种习惯

当坚强成为一种习惯

当坚强成为一种习惯时,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困难无法战胜。命运不是绝对公平的,因为有的人的生活注定将与众不同。每次看见那些残疾人时,我都不敢让眼光在他们身上停留太久,因为我怕自己不经意的眼光会在无形中刺痛他们脆弱的心灵。

人们总是习惯性地把残疾人归为弱者。事实往往亦是如此,身体上的残疾不仅给他们的行动带来极大不便,更为他们的心灵造成了巨大的创伤。许多残疾人难以接受自己的现状,仿佛再也看不到人生的希望了。因此,他们对生活失去了信心,整天唉声叹气、情绪低落,甚至脾气暴躁。更有些残疾人安于自己的弱者身份,已经把向正常人索取看作是理所当然的。或许我无权对他们的生活妄加评论,因为,我毕竟不是他们,也难以真正体会他们的痛苦。但是,非这样不可吗?无论如何,生活还是要继续走下去呀!

曾经遇见一个女孩,双腿都残疾,只能靠拐杖支撑着行走。她那缓慢而奇怪的走路姿势常会引起路人的一阵窃笑。她也曾经为这些事伤心苦恼过,但乐观的她在痛苦中说服了自己,很快就从忧郁中走了出来。她总是那样想,别人要笑就让他们尽情笑吧。我们不可能去决定别人的行为,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态度。她留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就是:"不要问我为什么那样地坚强,因为坚强对我来说早已是一种习惯,如果你是我的话,你也一定会像我一样坚强。“现在的她生活的很快乐,很知足,并没有觉得自己与别人有什么不同。因为坚强对她来说早已成为一种不会更改的习惯。不管遇到什么样的打击,坚强的她都可以挺过去。在电视里看过一期关于残疾人就业问题的节目。有一个双腿残疾只能坐在轮椅里的年轻小伙子说自己这两年来找过三千多份工作都惨遭拒绝。因此,心里十分郁闷,感叹社会的不公平。就在这时上来了一位看上去十分大方而又自信的女士,她那阳光般的笑脸让人看不出她与正常人有任何的区别。但仔细看就能发现她的一只手上只有三根手指而另一只手上只有两根手指。虽然是这样,但经过一番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奋斗之后,现在的她已经是某知名企业的业务经理了。打字曾经对她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可现在的她一分钟却可以打七十多个字了。而且她还练就了一手很好的毛笔字,并在现场写了“自强”两个字送给这个小伙子。她对这个年轻小伙子说到:“不要总是埋怨这个社会不公平,而不去认真思考自己是不是还不够优秀。只有当你自己足够优秀时,才能在社会上获得你想要的荣誉和地位,无论是谁都不会例外。”无论身体上的缺陷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多少的困难与挫折,我们都必须把坚强当作一种习惯,努力使自己的心身变得更加强大,让社会肯定我们存在的价值与意义。感动中国人物刘老师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命运对他来说是那么的残酷,仿佛挑逗一般难以琢磨。从小就梦想能够成为职业球员的他,在十岁,一个还充满着天真与稚嫩的年纪就因为触电失去了双臂。经过一番长期痛苦挣扎之后,坚强的他不仅学会了用脚刷牙、吃饭、写字,而且还学会了游泳,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还进入了北京市残疾人游泳队。他的愿望就是要在北京残奥会上拿到一块金牌,也算是对日夜辛苦的母亲一点安慰。就在这时,命运又对他开了一个更加残酷的玩笑。自身免疫力的下降和长期艰苦的游泳训练使他的身体出

现了严重的问题,他必须放弃游泳否则就会有生命危险。这样的打击对于正常人来说恐怕难以承受,以致会走上绝路。但是,坚强的刘老师没有放弃自己,而是把他的生命演绎的像他的名字那样伟大。没有了手,用脚照样能弹好钢琴。但是,用脚弹钢琴的艰难与痛苦是任何文字都难以完全描述的。把坚强当作一种习惯的他同时也把坚持当作一种习惯。长期坚持不懈的练习,脚磨起了泡,磨掉了皮,也不肯放弃。终于一曲《梦中的婚礼》,陶醉了无数的人,也让他的人生重新灿烂起来。刘老师用他的坚强与坚持证实了自己人生的价值。

篇2:当等待成为一种习惯

前两天与一位几年不见的老同学通电话,老同学询问我的近况如何。我心底里泛起的快乐和幸福,伴随着微声笑语,使老同学深受感染,手机的听筒传来的是“老同学,我欣赏你的微笑!”

早上起床,我轻轻的拍起又在懒床的女儿,女儿朦胧着眼睛跟我说:“妈妈,我最爱你的微笑!”

办公室里,我与一个上课时很不遵守纪律的小同学谈心,很快,他主动向我承认了错误,在离开办公室的时候,他的一句话令我感触颇深:“老师,我喜欢你的微笑!”

“只要你脸上常带着微笑,人人就会对你友好,微笑代表着你没有烦恼,微笑表示你有礼貌。如果你常把笑容挂在嘴角,那是多么自在逍遥;如果人人能够互相带着微笑,这个世界是多么美好!”这是我非常喜欢听的一首歌,歌词很美,歌声很美,歌者邓丽君的微笑更美。

当微笑成为一种习惯,微笑就是一粒种子,谁播种微笑,谁就能收获美丽。我以为,微笑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表情,是世界上最动听的语言。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过:“在这个世界上,除了阳光、空气、水和笑容,我们还需要什么呢?”微笑于我们,就象是阳光、空气和水一样重要。给成功者一个微笑,那是赞赏;给失败者一个微笑,那是鼓励;给快乐者一个微笑,那是分享;给悲伤者一个微笑,那是安慰。微笑是黑夜里的星星,微笑是迷雾里的阳光,微笑是寒冬里的碳火,微笑是夏日里的冰凉。一个微笑,传递着快乐、真诚、信任、鼓励、欣赏、关怀或安慰,一个微笑,缩短了心与心的距离,一个微笑,让爱在空气中流淌。

“以人为本,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老师和学生之间必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我觉得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学会微笑着对待每一位学生,让微笑成为一种习惯。

有的人可能会说,微笑是天下最容易做到的事情。是啊,微笑原本不必如此吝啬,可真正发自内心的微笑又有多少?我给自己一个约定,无论在生活上遇到什么不如意的事,只要一踏进教室的大门,挂在脸上的,应该只有微笑。上课时,我向学生微笑,投去友善的目光,进行我的课堂教学;课余时,我和同学们微笑着谈心、说笑话„„慢慢地,我和学生之间建立起了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形成了良好、和谐的心理气氛。学生们都把我当作知心朋友,敞开心扉,让我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倾听他们的心声,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当微笑成为一种习惯,微笑的魅力竟然这么大。

我把这样一句话当做自己的座右铭:不管一切如何,微笑着面对生活!清晨醒来,从心底给自己绽放一个微笑,新的一天开始了,一切都是多么的美好。上班时见到同事,展露一个最真诚的微笑,微笑感染了别人,也快乐了自己。高兴的时候,我对自己微笑,在微笑中让快乐渗透每一个细胞;悲伤的时候,我对自己微笑,悲伤便在我努力的微笑里渐渐地消散了;在挫折中,我对自己微笑,告诉自己,经历是一种财富,一切都会过去,一切都会更好;在得意时,我对自己微笑,告诉自己,其实什么事都要试过才知道,只要努力,许多事我都能做好„„

篇3:寇玉鹏:当忙碌成为一种习惯

2012年4月25日周三多云

今天的采访对象是河南师范大学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辅导员寇玉鹏。河南师范大学位于新乡, 可我的采访却是从郑州开始。

昨天, 寇玉鹏接到校团委通知, 要在今天赶到郑州参加第十届“挑战杯”河南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组织工作培训班。

7:56, 我见到了多次打电话沟通采访事宜的寇玉鹏, 和想象中的并无二致, 干练, 成熟, 充满激情。

从新乡到郑州, 最快也得一个多小时, 我想寇玉鹏一定起了个大早, 赶到郑州还要先和我会合。正想对他说些歉意的话, 他似乎明白了我的意思, 连忙说昨天晚上就到郑州了。

原来, 寇玉鹏的爱人家是郑州的, 媳妇和刚刚满月的孩子都在郑州。所以, 当他知道要来郑州参加培训, 昨天晚上就赶到了郑州。

“孩子刚刚满月不久, 这几天非常忙, 我没有时间照顾孩子, 媳妇一个人照看孩子特别辛苦, 就让她们回了郑州, 这边有老人可以帮忙照看孩子。”寇玉鹏幸福地说。他已经好几天没有见到孩子了, 虽然昨天到郑州时已经很晚, 孩子都睡了, 他还是抱起孩子亲了又亲, 舍不得放下。

听到这, 我心里有一丝酸楚, 但看到他说起孩子的幸福表情, 又不禁为他高兴起来。

培训班9:00开始。本次培训邀请的是去年全国“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的评委, 就如何提高参赛作品质量进行了专题辅导, 很有针对性。

寇玉鹏听得非常认真, 并不时地记笔记。去年, 河南师范大学在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上共有3件作品获奖, 仅寇玉鹏指导的作品就有2件, 其中一个获得二等奖, 一个获得三等奖。

“听了辅导, 才知道我们的差距还真不小, 也知道了该在哪些方面完善创业项目作品。”寇玉鹏说。

14:00, 第二场讲座开始。下午的讲座和寇玉鹏指导的项目没有太多关联, 还没有等讲座结束, 他就准备提前返回学校了。“学校还有好多事情等着我处理呢。”

16:30, 我们已经上了高速公路。在路上, 我问他如何看待“90后”的大学生。

寇玉鹏没有正面回答我, 而是给我讲了一件事儿。寇玉鹏带的是理工科学生, 一般来讲, 他们并没有太多的文艺天赋和才华。就在去年快过元旦时, 2009级化学1班的班长找到寇玉鹏, 说要组织一场元旦文艺晚会。寇玉鹏没有反对, 但也没有给予太多的关注, 心想着这只是学生的一时热情, 等遇到困难他们自己就放弃了。

后来, 文艺晚会不但举办了, 而且还在学校音乐厅面向全校师生演出, 校领导、院领导也都参加了, 晚会相当成功。在寇玉鹏的印象中, 这在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晚会过后, 寇玉鹏做了一次深入的反思。时代在变, 学生在变, 辅导员的工作理念和工作方式也要与时俱进。他认为, 做辅导员工作更多地要运用“疏”与“导”的方法。所谓“疏”, 就是指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先不否定, 给予一定的关注和支持;所谓“导”, 就是指循循善诱, 把学生思想和行为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来。

18:00, 当我们到达寇玉鹏的办公室时, 已经有好几个学生在等着他。寇玉鹏先是电话通知2010级化学2班团支书卓绍丽修改“明星团支部”答辩PPT, 明天来办公室具体商量。大学生环保协会会长杨佳汇报了“绿满校园———环保科普知识课堂”的组织情况, 寇玉鹏又帮她协调了活动横幅、证书制作等事项。

19:00, “新东方2013考研英语走进河师大”讲座由寇玉鹏主持。走进报告厅, 才发现来听讲座的学生很少, 寇玉鹏觉得很尴尬。原来, 其他院系前几天刚刚举办过新东方考研英语讲座, 学生还以为今晚的讲座和前几天的一样, 所以来听讲座的人很少。寇玉鹏并不知道这个情况。

讲座只好临时延迟, 寇玉鹏一边让学生干部通知学生来听讲座, 一边给新东方的老师解释原因。

19:30, 学生陆陆续续都来了。讲座开始后, 寇玉鹏才松了口气。“像这样无法预料的事情每天都会发生, 最让人头疼了, 但是还得尽量处理好。”

21:00, 2009级学生党支部会议准时开始, 寇玉鹏主持。这次会议的任务很繁重:13名预备党员要转为正式党员, 22名入党积极分子要发展为预备党员。按照程序, 每个人都要有简短的发言, 然后推荐人还要发言, 最后党员举手表决。

23:03, 党支部会议完成了所有议程, 顺利结束。散会时, 寇玉鹏喊住了2009级3班的学生干部, 让他们到办公室, 他要了解一个违纪学生的情况。

23:22, 学生终于都散去了, 办公楼恢复了难得的平静, 一时间让我有些不适应。

虽然我只是一个“旁观者”, 但一天下来, 困意早就来了。而寇玉鹏呢, 还是精神抖擞的, 似乎有用不完的劲儿。

到宾馆时, 已经0:12。我问寇玉鹏:“一天下来, 工作安排得满满的, 没有任何属于自己的时间, 不累吗?”

“我做辅导员已经10多年了, 早已经习惯了这样的忙碌。”寇玉鹏笑着说。

我本来还想跟寇玉鹏进一步聊聊, 但是一躺在床上, 很快就进入了梦乡。

2012年4月26日周四晴

7:12, 寇玉鹏洗漱的声音把我惊醒了。他昨天和学生已经约好了, 今天7:30要去指导健美操队的训练。

自寇玉鹏兼任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团委书记以来, 他不但要忙于辅导员工作, 还要整体考虑全院的学生工作。

累, 那是当然的, 但成绩也接踵而至, 幸福感和成就感让忙碌的寇玉鹏并没有太多的怠倦感。2011年, 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以第一名的综合成绩荣获全校“学生工作先进单位”, 对理工科院系来说, 这相当不易;2009级学生毛润泽在第四届“东芝杯·中国师范大学理科师范生教学技能创新大赛”以化学组第二名的成绩荣获二等奖……

8:20, 寇玉鹏打开电脑, 桌面上的日程表提醒他今天必须完成5项主要工作:“1.指导健美操队训练。2.修改‘明星团支部’答辩PPT。3.找孟潇、周小凡谈话。4.指导蒋楠、岳越演讲。5.主持‘绿满校园———环保科普知识课堂’讲座。”

“明星团支部”答辩PPT是第4次修改了, 寇玉鹏已经把40多页的PPT简化为目前的十几页, 但是仍有问题。

“最主要的问题是太常规化了, 没有特色, 大家可能都会按照常规的思路演示, 这样的话就引不起大家的注意, 自然也就得不了高分。”寇玉鹏一边在电话中给卓绍丽指出问题, 一边写修改提纲。

9:30, 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党委副书记白鑫刚主持召开学生工作例会。短短30分钟的例会总结和安排了15项学生工作。寇玉鹏汇报了昨天参加培训班的情况, 并提出了创业项目作品的修改建议, 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肯定。

据学生反映, 寇玉鹏得知其学生中有人信仰基督教, 还有发展同学信教的苗头。他深知此事的敏感性, 于是在会上提出了这个议题。大家建议, 先由寇玉鹏找该学生谈谈, 摸清具体情况然后整理一份调查报告, 上报学校。

也正是在这个会上, 寇玉鹏又接到了一份紧急任务。下午, 省委高校工委党建工作检查组要到学院检查相关工作, 由寇玉鹏负责整理党员发展材料。

10:15, 卓绍丽下课后直接就到了办公室。寇玉鹏简单把修改建议给卓绍丽说了说, 告知她下午3:00之前必须修改好, 在答辩之前, 寇玉鹏还要把最后一次关。

10:35, 寇玉鹏登录“高校通”, 通知部分学生来办公室整理学生党员发展材料。同时, 发信息给那位信仰基督教的学生, 通知她来办公室谈话。

11:00, 岳越来到办公室。岳越在双语演讲赛中文组预赛中以第一名的成绩进入了决赛, 但是在寇玉鹏看来, 他在预赛中表现得还不够完美。

“演讲稿本身已经很好了。但是和你最大的竞争对手相比, 在服装、表情、语言技巧方面仍需改进。”寇玉鹏耐心地给岳越分析存在的问题。

12:30, 由大学生环保协会主办的“绘出绿色时尚”环保袋图案设计大赛准时举行, 寇玉鹏作为指导老师和颁奖嘉宾参加了此次活动。“学生自己动手设计时尚环保袋, 可以提醒他们在生活中不使用一次性塑料袋, 减少白色污染, 从而增强同学们的环保意识。”寇玉鹏说。

13:50, 上午通知的整理学生党员发展材料的学生已经来到了办公室。寇玉鹏和他们一起重新核查党员发展材料是否完整, 几百份材料足足花了他们一个半小时的时间。

15:30, 信仰基督教的小李来到了办公室。寇玉鹏放下手中所有的事情, 让其他学生回避, 和小李谈起了信仰问题。由于此问题比较敏感, 寇玉鹏就和小李从聊《圣经》开始, 让她消除戒备心理, 从侧面了解她是如何信仰基督教的。通过谈话沟通, 寇玉鹏意识到这个问题并不是一次谈话就可以解决的, 他最后告诉小李, 信仰宗教自由, 但在大学校园里不允许传播宗教。

17:00, “绿满校园———环保科普知识课堂”准时开讲, 主讲人是“民间环保大使”“绿色中国年度人物”田桂荣。这位对环保事业有着执著追求和突出贡献的长者, 寇玉鹏称她为“田大妈”, 寇玉鹏在学生时代就曾追随田大妈的脚步, 徒步150公里沿卫河、黄河考察污染状况。

19:00, “明星团支部”答辩会如期举行。卓绍丽发挥得不错, 2010级化学2班团支部如愿获得“明星团支部”荣誉称号。

两天的跟踪采访下来, 对我来说, 体力明显已经有些不支了。这期间, 除了睡觉, 寇玉鹏几乎没有任何属于自己的时间, 他的一切都和学生密切相关。永远微笑的表情, 对学生或温婉或焦急的谈话, 大步流星的步伐, 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这是寇玉鹏给我留下的最为深刻的印象。

20:30, 临近采访结束, 我对寇玉鹏说, 今晚早点休息吧。可寇玉鹏早就安排好了工作, 学院编制的《大学生生涯规划指导手册》还需要他校对, 五一过后就要印刷了。

篇4:当“抢”成为一种习惯

职场竞争激烈,忙碌是正常现象。但有的人忙得充实,有的人却忙得很疲惫。他们每天穿西装打领带,在都市穿梭,在办公室忙碌,但收入不高,积蓄不多,升迁无望,因此被称为“穷忙族”。

“穷忙族”一词,最早出现于上世纪90年代的美国,指拼命工作仍然无法摆脱最低水准生活的人们。“穷忙族”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每天脚不离地的忙着,甚至超时工作,却不知忙些什么,为什么而忙,看不到效果,也看不到希望。甚至有些人迫于生计,或本身技术含量不高,身兼数职,每天疲于奔命,没有时间充实自己,不但脑力退化速度越来越快,职场竞争力也越来越弱,这样的恶性循环,到头来只能是一场忙碌一场空。

《穷忙族》作者门仓贵史是日本知名经济学家,他对“穷忙族”下的定义是:每天繁忙地工作却依然不能过上富裕生活的人。《炮打穷忙》把“穷忙族”比喻成“驴子”:忙碌在磨盘旁的驴子,日夜不停地忙碌,得到的却永远只是一捆干草。

最近,有人在网上列出了“穷忙菜单”:

1.一周工作超过54小时,但看不到前途;2.一年内未曾加薪;3.三年内未曾升职;4.薪水很低,到月底总是很艰难;5.积蓄少,无力置产;6.工资不低,但花钱很大手笔;7.收入不低,但内心没有安全感;8.忙得团团转,一停下来就有罪恶感;9.白天工作,晚上回到家还得工作;10.老是计划干一番事业,但总是忙不完手里的事情。

2.据说在这10项中,如果你有3项或3项以上与之相符,就属于“穷忙族”的一员。

《穷忙族》的中文编辑袁博说:当我第一次听说“穷忙族”这个词的时候,仿佛真的“找到组织”了。而让袁博意外的是,在讨论书稿的时候,他的领导也认定自己是“铁杆穷忙族”:孩子还小,未来的开支无法预估;老人身体欠佳,照顾老人成了重要的家庭任务;工作更是五味杂陈,难以尽数。

“我在北京打拼多年,到了谈婚的年龄,仍住在每月2000元租金的出租屋里。”在媒体工作的王女士说自己是不折不扣的“穷忙”,每月的收入一半交给房东及水电煤、交通,一半用来应酬和交际,根本无法积蓄,就连想做“房奴”和“车奴”都没资格。

其实无论各自境遇如何,面对未来的迷茫和安全感的缺失,成为了我们最大的共同点。那些创业小有所成的同学令人羡慕,但说起工作,无外乎时下境况如何不好,生意如何难做;那些做公务员的同学貌似一生无忧,但每每谈到收入,又悔恨自己收入稀薄,入不敷出;而在企业打工的同学,则大多前路漫漫、得过且过。

“穷忙族”说自己“越忙越穷,越穷则越要忙”,因为穷和忙,似乎与富者的差距越拉越大:富人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有多余时间吸收新知,懂得多渠道投资、累积财富,闲暇时还能考证照,念EMBA,加强专业能力,升迁更迅速;而“穷忙族”还停留在劳动时代,忙于处理事务性工作,对公司产值贡献不大,薪资水准无法和付出成正比,他们为了养家糊口,甚至要兼好几份工作,没有时间投资自己,到最后形成恶性循环。

3年前的网友小霍大学毕业,进入一家贸易公司工作。起初公司业务并不多,自己又是一个安于现状的人,觉得坐坐办公室,工作稳定,3000多元的月收入,虽不高但也过得去。随着公司经营范围的扩大以及业务量的增长,公司对员工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新大学生不断加入,小霍越发感受到压力。但现在公司事情多起来,自己更没时间去充电了。

“穷忙族”之所以穷忙,原因很多,但大多数人有一个共同点,即对未来并没有良好的规划,于是当公司客户调整战略、家庭生活产生变故、自身素质不能适应环境等情况出现时,常常被弄得措手不及,导致工作失误,境遇急转直下。

救赎:开源节流知足常乐

要想摆脱“穷忙”,并没有什么简便易行的妙法,只能靠自我救赎,需要从理念上进行一次脱胎换骨的更新。综合职场专家和心理专家的意见,大胆给想告别“穷忙族”的白领以下建议:

客观评价自身能力,知足常乐。可以执著于工作目标,但也要考虑到总有人力所不能及的事情,不要让高标准给自己徒增烦恼。

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制定明确的人生和工作目标,目标和实际情况基本相符,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相结合,按照职业规划有的放矢地实现目标。

保持终身学习和发展的观念,学会科学理财,不盲目与人攀比,这都是摆脱“穷忙”必不可少的招数。

篇5:当文明成为一种习惯

文明是什么?

如果非要咬文嚼字的来解释一番,那么,百度是这样释义的:文明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它的主要作用,一是追求个人道德完善;二是维护公众利益、公共秩序。

所以,文明体现在哪?

文明不单单指的是舍己为人、见义勇为,文明就在我们身边,涵盖了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一个手势、一句问候,都在展现着文明。

今年9月的一个下午,骄阳似火,秋老虎毫不留情的展现着它的威力,下班后,我和往常一样坐上回家的公交车,公交车上人不少,但车子的后面,还零散着几个座位,我找了个位置坐下,车内的空调一下子便驱逐了炎热的气温,也带走了高温产生的丝丝烦躁。

车上很快便坐满了,就在司机快开车的时候,上来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老人没有人陪伴,颤颤巍巍的抓着扶手往车里走,边走边寻找座位。看到老人走过来,虽然自己很累了,但却不可能对这样已经步履蹒跚的老人熟视无睹,刚准备让座,坐在我前面一排的一位年轻妈妈站了起来,并拉着一位大约5、6岁小男孩的手,往下车的门走去,估计是快到站了,提前做下车准备。位子空出来了,老人正好走到空位前坐下,全程没有任何交谈,一切都很自然。

大约十多分钟后,我到站,顺着人群下了车,不经意间发现,本该前几站就下车的母子居然和我在同一站下的车。错愕过后,一瞬间我就明白了这位年轻母亲的智慧,她在以身作则,用行动告诉自己的孩子,给老人让座,是应该的,是必须的行为,不需要任何感谢或溢美之辞。

在这一刻,我发现,文明不需要去刻意的表现和歌颂,文明正在成为一种习惯深入人心,曾几何时,我们把公交让座当成好人好事写在小学的作文里,但时至今日,我们发现,给老人让座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下意识行为。

巴尔扎克曾说过这么一句话:培养一个贵族,需要三代换血。文明也是一样,只有文明深入骨髓,成为所有人下意识的行为时,文明才能成为一种习惯,文明社会才实至名归。

篇6:当思念成为一种习惯散文

当思念某个人成为一种自己的习惯时,你会慢慢的发现,这种习惯就好像每天的穿衣吃饭喝水一样顺其自然。你会将这种思念随时随地的散发出来,可能由于见到的某件东西某个突发的感慨你就会将思念的程度愈演愈烈。

每天,出了校门,在左角的拐弯处我都会忍不住偷偷的看上几眼或者是直接的凝望几眼,因为内心在期待着,期待着某个人的出现,期待着那个人就静静的坐在台阶上像当初一样的等待自己出现。

我忍不住的想说,我很思念某个人,很思念很思念。每天都会在那个拐弯处看那白色的轿车出现,期待着某个人就坐在车子里像我凝望他一样地也在静静地凝望着我,即使他没有从那辆白色的轿车里走出来,凝望就够了。

感情来的太快走的也太快,不确定这种离开是不是算真的`结束,可能内心还有丝丝的期待,毕竟离开是被迫无奈。但我总觉得总有一天我们还会相见,这是内心的一种强烈的呼唤和声音,就好像每当午觉快睡醒时思念那个人的画面就忽然的出现了。

篇7:当并购成为一种习惯(上)

并购也一样,那些经常做并购交易的企业自然而然的就养成了并购的习惯,当并购成为一种习惯,企业会受益无穷,还是会过犹不及? 这个问题需要我们辩证的去看待!

如果是做正确的并购,为了实现某种正确的企业战略目的而做的连续并购,那这种并购习惯就是好的习惯,假以时日,好的习惯就会产生好的行为结果,反之,那些为了并购而并购的连续并购就不是好的习惯,时间久了,坏的并购习惯就会产生坏的行为结果,那就是把企业拖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所以说,并购不是灵丹妙药,更不是万能药,包治百病,也不是什么行业,随便什么企业都适合做并购,连续的并购交易更是要三思后行,要知道,并购只是一个工具,而不是企业的根本,企业应该始终围绕自己的战略来经营,为了股东价值最大化而努力。

接下来,我们通过分享一个典型的并购企业案例来说明并购习惯的利与害,那就是在国内医药行业曾以疯狂并购得以迅速发展壮大的东盛集团。

东盛集团,这家来自陕西的民营企业在前几年的医药行业可谓无人不识,除了众人所熟知的德隆、华源、三九、科龙等并购失败的多元巨型企业,东盛集团可谓是又一个典型的因迷恋连续并购而失败的企业案例,应该说东盛等国内企业的并购失利反映了我国企业在并购经验与技术上的浅薄与盲动,

来自陕西的郭家学,在上世纪90年代初的几年时间做茶叶饮品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郭家学抓住机遇花费几百万元,以承担债务的方式并购了陕西卫东制药厂,这次并购,开启了陕西民营企业并购国有企业的先河,正是这次并购,让郭家学尝到了并购的甜头,东盛由此正式涉足医药产业,开始了它的疯狂并购之路。

在初尝并购甜果以后,郭家学马不停蹄的又先后并购了两家医药企业,分别是国有医药商业企业西安市医药化工供销总公司和中美合资企业陕西济生制药有限公司,形成了产销一体化的医药集团雏形,更让人想不到的是郭家学在并购了一家上市公司:青海铜仁铝业,通过资产置换实现了借壳上市,同年,同仁铝业更名东盛科技,郭家学的东盛集团拥有了资本运作的平台。

篇8:当等待成为一种习惯

今年我任初三班主任, 接手的班级不是初三年级最优秀的班级, 可是, 却是一个让每位任课老师都觉得温暖、放心的集体, 一个健康、积极、向上的集体!作为一名班主任, 我和同学们共同进步着, 在行为习惯、学习习惯的形成和持续落实上, 我们没有立竿见影的成效, 不过我们在不断地进步、慢慢地成长着。我觉得, 耐心是一种温和的力量, 可以让习惯自然茁壮, 而等待比耐心更富有智慧、更有信心, 更有希望。因为等待, 所有的花都会开, 所有的成长都会有结果!所以, 等待, 也是一种优秀的习惯。下面, 我就把自己做班主任的一些粗浅的做法和感受和大家分享一下:

一、给予足够时间, 有足够耐心, 学会静等问题暴露

刚接手一个新班级, 一些有经验的老班主任通常会给学生立起规矩、要学生怕、恩威并济、不怒而威……让学生在“新班上任三把火”的煎熬中度过。我曾经也这样做, 可没多久, 我就觉得每天都是虚假的, 有点力不从心。因为世界上连两片相似的树叶都没有, 何况是人, 如何去复制别人成功的体验呢?所以, 我就老实地做自己, 放慢脚步、放下假威严。这时候, 我发现很多同学也开始卸下乖孩子、好学生的伪装, 开始蠢蠢欲动动起来:爱讲话的、爱闹的、说俏皮话的、赖在地上不起来的、不能静下心学习的等, 百般姿态, 尽收眼底!这时候, 我突然感激自己的这种自我回归:我清楚地认识到, 时间差不多了, 同学们展示得也差不多了, 该是极具针对性地各个击破的时候了。

所以, 不要怕问题暴露, 尤其在不了解学生时, 要给他们时间, 让他们展示真实的自我, 这样, 才能建立一个针对性强、防患于未然的有效班级管理机制。

二、事缓则圆, 等待就是最有力的支持和激励

不要急着让学生知道你在了解他、关注他;不要着急去规划什么, 要静等水到渠成, 等到他们想让你了解的时候, 等到他们想开口的时候!我们班有一位很有个性的女孩, 我们曾经简单交流过, 知道她有点不合群, 不顾别人感受, 不愿意融入班集体, 更别说什么行为规范了, 而且有点孤傲 (阅读面比较广) , 不愿与人接近。所以, 我在等合适的机会想和她好好聊聊。可她一直不让我有机会!期中考试后, 她来找我, 很冷淡地说:“老师, 你给我开张假条, 我要去我舅妈家。”我问她为什么, 她直说:“讨厌在学校里被束缚的感觉。”我试着开导她, 她却对我说不希望有人打搅她自己的世界。当时, 我真的不知该怎么说, 只有顺着她的话试探着说:“有个叫毕淑敏的作家, 她也有个关于精神世界的著名理论, 你知道吗?”她好像一下子有了温度, 说她最喜欢毕淑敏。我们的话匣子打开了, 从毕淑敏的“三间小屋”理论谈起, 告诉她, 精神世界最小的那间才是小我, 其他两间分别是爱与责任……从此, 我觉得她开朗起来了, 虽然个性还是很鲜明, 可是, 看她劳动时、学习时认真的模样, 觉得她的小眼睛都是闪亮的。

班主任要学会等待, 用最合适的方式去表达对同学们的感情。圣诞节的时候, 看到校园里的很多男同学开始忙碌起来, 准备送礼物了。针对这种情况, 我在思考, 我要以怎样的方式才能干扰到我们班女同学可能收到的仰慕和表达?后来, 我看到水果摊上的蛇果很畅销, 我想大约找到了一种既能表示我的感情又能有一定抵制作用的方法!俗话说, 女孩富养, 男孩有时候也需要!于是我给每个宿舍都准备了蛇果 (至少一红一青) , 看着每一位学生开心的模样, 我想我成功了!我把所有男孩女孩都放进同一种氛围, 也许就没有学生因为个别人送的平安果而别有情怀了!

三、要学会等待, 所有的成长都会有结果

金无足赤, 人无完人, 即使是玫瑰, 也有小刺存在。

上届初三, 我班上有这样一位男生, 看到他, 就知道他有个不正常的家庭 (后证实他父母早已离异, 和母亲相依为命) 。而且, 穿着上, 我觉得严重损伤了他的自尊!临近寒冬, 还穿得十分单薄, 且衣服都打了补丁!行为习惯上, 他很极端:不愿与同学相处, 就像一只刺猬!一考试就逃跑, 谁都拦不住, 不理父母, 也不太听老师的话。看到他, 我就觉得心疼, 却不知该怎么帮助他, 怕把他的刺全部刺激起来!刚好, 学校给应届生的困难补助下来了, 我就请他班主任私下里和他说, 特地申请了一份不多的补助, 问他需不需要。一开始, 他还坚持说不需要, 后来, 在班主任的开导解释下, 说这是学校给予奖优助困的, 很不容易才申请到, 他才勉强接受。当时, 我从心底里感激他, 感激他没有那么倔强, 感谢他感受到了班主任的善意!后来, 我明显觉得他脸上的笑容温和起来, 和同学的交流也多起来了。当然, 我从不敢和他太接近, 怕他发现这个秘密!后来, 还小用技巧, 使他和我立下了个口头约定:“考试不跑了!”最后的中考经过他自己的不断努力, 很顺利地进入了一所四星级高中学习, 胜利的花朵在他脸上再一次绽放!

篇9:当“打包”成为一种习惯

“你在开玩笑吧?”当我们要求把面包和黄油打包时,莫斯科高档餐厅GalleriaCafe的店员惊奇地说道。在那里就餐,每人要花150到400美元。餐厅经理随后向我们解释为什么Galleria不建议客人打包。“我们这里选用的食材十分新鲜,品质又高,”他说,“没有理由现在不把它们吃完。通心粉20分钟后就味同嚼蜡,好菜搁久了也会索然无味。”

巴黎:“一个都没有”

巴黎也是如此。当我们要求打包时,人们露出惊异的表情,仿佛在说:“没搞错吧!”

在情调优雅的LaBraisiere餐厅,店员听到我们打包剩菜的要求时,表现得很惊讶。由于这家法国餐厅特别强调迎合客人的各种需求,店员很快就用锡纸把剩菜整齐地包起来,装在塑料袋里拿了过来,锡纸上还用记号笔标着“鱼肉”和“羊肉”。

后来当厨师过来询问饭菜是否可口时,我们问他这里有多少人会把剩菜打包。“一个也没有。”他回答道。

伦敦:“剩菜是给狗吃的?”

伦敦没有打包的习惯。餐厅招待说,少数几个要求打包的客人,也大多是把剩菜带回去给狗吃。我们要求打包的烤檬鲽应该不是狗的首选食物,不过店员还是很快把它用锡纸包好给我们

送来。

新加坡:“面包也打包带走?”

当同样的实验从欧洲移到亚洲后,我们发现,亚洲餐厅提供打包服务的热情甚至要超过美国餐厅。

在Morton's of Chicago牛排店的新加坡分店,我们要了一条蒜香面包边吃边看菜单。当店员端来大盘子的牛排时,注意到我们桌上还有条吃剩的面包,于是干脆利落地问道:“面包是撤下去,还是打包带走?”她帮我们把吃剩的牛排打包时也同样干脆利落,最后给我们一个白色的大方塑料袋,里面有3个印有Morton's店标的打包盒。

在新加坡,打包是广为接受的习惯,餐厅也预料到客人会要求打包,新加坡酒楼餐馆业公会会长黄万球说:“这里的人不喜欢浪费食物,也不喜欢浪费钱。”

曼谷:“熱汤也打包”

曼谷也同样如此。打包是惯例而不是偶然,至少在泰国菜馆和中餐馆是这样的。不过那里的打包袋上没有可爱的小狗图案或诗句。吃剩的饭菜——即使是一点点热汤——都会被倒进干净的塑料袋里,用红色的橡皮筋将袋口绑好。

东京:“本店不允许打包”

不过在东京,调查者在一家高端购物中心内一个名叫Torafuku的餐厅碰了一鼻子灰。“对不起,”招待说,“不管剩下的是什么菜,本店都不允许客人打包。”这是那家购物中心出于卫生考虑,对所有餐厅提出的要求。虽然在日本没有禁止打包的法律,但日本的卫生部门并不推荐打包行为。

日本的这种做法一定会得到美国饮食协会的赞同。美国饮食协会提醒公众说,打包的食品吃起来并不卫生,除非它被放入冰箱储存,并在吃前加热至165华氏度。不过,要做到这点需要配备一个肉类温度计。

摘自《北京青年周刊》

篇10:高三作文:当依赖成为一种习惯

总爱右望,右边有耀眼的阳光。总爱右望,右边有轻柔的凉风。

总爱右望,右边有熟悉的面孔。总爱右望,右边有幸福的回忆。

习惯性右看,总是盼望着什么。习惯右看,因相信未来在右边。

习惯很难改变了,一切变得自然。习惯了,就会成为一种依赖。

-----------------题记

我一直都有着依赖的心理,不会做或没时间做的事情都需要别人帮忙,不是依赖父母,就是依赖朋友,总之,依赖成了我的帮手。

不知道什么时候,标志着我们已经独立了;不知道什么时候,标志着我们可以结束依赖了,可我并没有独立,或许我会感到一些自卑,一些神伤,可同时心里也有一种莫名的不满油然而生。

为什么在父母面前我们永远长不大,永远都要活在父母的监控之中,永远都达不到完全的独立?我想那些在自己孩子身上倾注了太多感情的父母,是不是就真的可以让孩子独立健康地成长?父母拥有对孩子关爱的本能,父母的不舍,让孩子们对他们更加依赖,孩子们的依赖与父母对他们的关爱于是就成乐正比,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乐此不疲。

有一种习惯叫做依赖,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这种习惯,依赖亦可以成为一种习惯。每个人都很容易去养成习惯,这是一种很奢侈的东西,拥有时不知道珍惜,失去时倍感失落!那时候的自己就不是简单的孤单,而是寂寞的孤单。

在人生的道路上,可能有荆棘,有陷阱,充满了困难,也充满了诱惑,我们的梦想一直在诱惑着我们前进,但当我们遇到困难时,别人愿意送我们一程,我们会怎么做呢?是一直纠缠在别人身上,像一棵无法独立的.牵牛花,必须依赖他人存在,还是学会面对我们自己的道路,学会成为一棵独立的参天大树?当然是亭亭独立的大树!敢于抗拒严寒,不惧风雨,雪压树冠挺且直的树!

不是说我们要拒绝别人的好意,我们完全可以借助别人的力量,来缩短我们的奋斗时间,加快我们成功的步伐,因为我们这棵小树要经历风雨才能长成参天大树啊!

当依赖成为了一种习惯,你无法投入生活。

当独立成为生活的中心,你就学会了坚强。

当独立成为生活的中心,你就会具备勇气,

当独立成为生活的中心,你就会走向成功,

当独立成为生活的中心,你就可放手一搏。

篇11:当思念已成为一种习惯经典散文

Mp4里有很多歌,就像题目一样删删又减减。

很多歌曲第一次听到的时候感觉是那样悠扬,一遍接着一遍地听,慢慢地再动听的声音也会变得乏味,可当要删除的时候又有点不舍。

于是就把它们都放在电脑的C盘,不经意间还会再次听到那些歌,一些或强烈或忧伤的调子还会勾起心中的弦,像是长久的记忆打开天窗,开出了灿烂的花,轻轻拨开,那些美好的事情都在透明的种子里安静的睡着。

可有时我的电脑偏偏总是出差错,每隔一段时间就要重新做一次系统,所以那些存在C盘里的歌就这样一去不复反了。有些还可以找回,可有些却再也寻不回来了。原因有很多,可能是忘了它的名字,可能是网站上很难搜索,或许也可能时已经忘了还有一首这样的歌。每次面对空白的文件夹都会努力的想很久,那些想不出来的歌曲就像是失去的记忆,成为了脑中的一片空白,不是完全的忘却,只是心里偶尔有一丝感伤,像是急刹车时心头猛然一空,然后又恢复了平静。等到那天忽然在电视上或是街道马路上再一次听到熟悉的旋律,便猛然想起在我的生活中曾经还有过这样一段记忆。

而这样终究还是好的,起码还可以找回一些什么,而有些记忆失去了就不再回来,可能是当时经历的时候就没有把它好好的把它记在心里。像是有些人永远是我们生命中的主角,可有些人却不是。

所以,忘记一个人并不证明什么。但如果你忘记了和他有关的所以事情,点点滴滴,那么这个人也就在你的生活中完完全全的消失;或者,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他已经完全留在了你的生活中。当思念变成一种习惯的时候,很多事情都变得苍白,唯有心还在之跳动。

删删又减减,很多人就像那些歌一样,在我们的生活中被我们删删减减。

有些人离开了,留下了美好的记忆,甚至在他们走的时候我们就像个孩子一样哭哭啼啼。当他过了一段时间后再回来,我们都已不再是原来的模样了。

倘若还能保留住曾经的感觉,就一定要抓住对方的`手不要轻易放开,因为人生不若机器,没有听清楚或没有听够还可以重播;

倘若各自都已有了新的生活,那也要握紧对方的手,真诚的给于彼此祝福,留下美好的回忆,说不定这是最后一次拉住对方的手。

篇12:当一切已经成为习惯

2、离开的人越来越多,留下的人越来越重要。

3、最美好的不是未来,是今天。阳光这么好,何必自寻烦恼。

4、两个人相处久了,难免会抱怨一句你变了,也许我们并没有改变,我们只是越来越接近真实的对方。

5、只有一种成功,那就是能够用自己的方式度过自己的一生。

6、人需要点脾气,才能活出志气。

7、不冷不热,在自然界是让人最舒服的温度,但是在感情里,却是最让人想死的温度。

8、若你不肯放弃永远,终有一天,时间会告诉你,一念执着那么多余。

9、看清了很多人,却不能随意拆穿;讨厌着很多人,却又不能轻易翻脸。有时候,生活就是要逼自己变得逆来顺受,宠辱不惊。

10、许多时候,我们不快乐,并非因为寂寞,而是太多的无能为力,太多的不愿割舍。

11、一个错误就足以让别人忘记你所有的好。

12、有时候觉得自己善良如天使,有时候觉得自己心里住着一个恶魔。每个人,大抵如此。

13、不管过去有多难,你都可以重新开始。

14、有些事不是努力就可以的,五十块的人民币设计得再好看,也没有一百块招人喜欢。

15、旧情复燃的结果就是重蹈覆辙,自作多情的下场就是自取其辱。

16、相信,每个人都有一种花会开在心底。纵使白驹过隙,岁月老去,依然会花香满衣。

17、每个人都会心情不好,有些人只是比别人更会隐藏而已。

18、别怀疑自己,别改变自己。别在意别人怎么想,大胆去追求自己想要的。

19、时间,渐渐带走了年少轻狂,也慢慢沉淀了冷暖自知。

篇13: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

关键是如何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呢?这就应该从学生初次接触读书本时说起吧!我认为学生对书本接触得越早越好。最早的书本应该是图画式的, 这花花绿绿的东西会激起幼儿极大的兴趣, 或许爱看书的种子从这时便被深埋在心中了。但是许多的农村家长意识不到这一点, 许多忙碌的家长也做不到这一点。培养学生爱读书的习惯或许自然就落到了学校老师身上。但传统的语文基础教育往往把学生引入误区。我不赞成按字、词、篇的顺序来学语文, 更不赞成教师动不动就让学生把生字词写几行甚至一张。本应生动的语文课上成了机械的灌输式的课堂。为什么把字词从活活生生的文章中割离出来呢?文字因成了句、成了篇而生色生香, 是语句、篇章赋予了它生命。让学生先去感受语言之美, 对语言产生兴趣, 它的意义应远远超过认识几百个字的意义吧!小孩子们读得书多了, 无形中许多字也在脑海中留下了印象, 印象反复叠加, 不知不觉便根深蒂固了。在我们的基础教育中, 光是抄写字词就占去了学生很大部分时间。小学教育变成了识记字词的教育, 因为现行的评价制度迫使老师所看重的是这一学期或这一学年的成绩。所以教师不能把眼光看得更远, 他们不得不关注眼前的成绩。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习惯养成具有非凡的意义。在众多的习惯中, 读书也应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习惯吧!偏偏许多时候家长忽略了, 教师也忽略了。

作为一名农村中心语文教师我痛心地发现, 许多学生都没有阅读的兴趣, 更没有阅读的习惯。我们不得不从头抓起, 培养他们爱读书的习惯, 具体做法如下。

一.让学生尝到读书的甜头, 爱上读书

初中学生的大脑已不是一张白纸任你涂写, 课堂上时间有限, 课下让他们去读, 只有少数学生能按要求去做。因为在没养成良好读书习惯的前提下, 他们是把这种要求当成一种额外的负担。所以当务之急是让学生尝到读书的甜头, 爱上读书。一个很好的办法就是通过课内的阅读教学, 激发学生在课外主动找读物看的兴趣。如开始时教师可向学生以讲故事的形式讲解某部作品中的精彩片段, 吊足学生的胃口, 部分学生为了了解下面的情节, 课下就会非常自觉地找来看。如果教师想进一步巩固效果, 隔一段时间可开一个以班级为单位的小型论坛, 真正认真读且读有所得的学生便有了施展的空间。他们尝到了读书的甜头, 便触动了对书的热爱之情。

二.养成做读书笔记的良好习惯

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 动笔的过程就是精简的过程、挑选的过程、内化的过程。

(一) 经典摘抄。对文中一些经典语句让学生养成及时摘抄的好习惯, 将别人的东西内化为自己的。

(二) 笔记心得。将阅读过程中点滴的心理感受记下来, 长期积累便是一笔很大的财富!

三.养成朗读、背诵的良好习惯

朗读要饱含感情地去读, 用情去读的过程便是学生与文章交流对话的过程, 是情感相互融合、碰撞的过程, 会引发学生心灵的共鸣, 拉近学生与书的距离。好的文章一定要背, 学生才能真正领悟其精妙之处!

通过以上方法, 读书由被动慢慢地变成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 最重要的是这种做法必须坚持。习惯的养成需要一个过程, 此种做法坚持初中三年, 足以将一个行为变成习惯。

篇14:当优秀成为一种习惯

表姐却丝毫没有懈怠,前前后后去了好几个当地比较有名的企业。她待惯了以公平竞争为核心的大城市公司,对家族企业显然不是太适应。即便这样,她还是很努力地一边改变自己,一边寻找适合自己的地方。终于,她在当地另一家著名的特产生产公司落住了脚。

作为广告总监,几年来,表姐为这家公司打造了全城的广告投放。我很少听到她抱怨公司里的明争暗斗或者不公平,她问我最多的就是最近行業里有什么好书,有什么好的资源能分享给她。

去年,表姐去了一家更加高大上的公司做副总,此时的她,无论是收入还是社会地位,都算得上当地的上层人群了。可她依然非常努力地工作,下班后继续读书。她经常跟我交流读书心得,很多书,我也有,可我都摆着没看。

其实我在北京的工作跟表姐差不多,但是很显然,我没她努力,也没她勤奋。 我觉得我在大城市里,又在行业里最好的公司,只要跟着大家一起混着,就不会太过掉队。在北京这么多年,仗着北京资源丰富,我就觉得这一切都是自己的。

其实并不是。那么多博物馆,我去的不超过三个;那么多旅游胜地,我去的不超过五个;周末那么多的同城活动——书友会、名人见面会、话剧表演音乐会,我也没看过几场……你看,城市再大,资源再多,你不参与,只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打转,跟在小地方有什么区别?区别也许是,承担着高物价和高房租,以及来到大城市闯荡的虚荣心罢了。

为什么大城市的我反而不如小城市的表姐成功呢?我想了很久,发现表姐身上具备很多优秀的品质,这些品质让她无论身处何地都能活出光芒万丈。

老家的人们习惯了安逸,上班得过且过,下班吃喝玩乐,晚上八九点就洗漱准备睡觉。而表姐经常晚上11点还没下班,下了班在这个时间也是看书。她把在上海的工作标准带回了老家,即便周围人都晃晃悠悠得过且过。表姐对自己和团队要求也非常高,所以,她的团队非常有干劲儿有士气。表姐在大城市待过,深知小城市里资源匮乏,但环境不动,人可以自己走。她经常自费去上海、香港参加各种行业会议和培训。没有资源,就自己出去找资源;没有人给你掏钱,就自己给自己投资。 她不仅广泛读书,还坚持做笔记,把书中的内容与自己的工作融会贯通,学以致用。 任何一个城市、一个公司、一个老板,都不会拒绝勤奋用功、热爱学习、自我要求高的人。当你回到小城市抱怨日子无聊没劲、生活没有希望的时候,多半是因为你自己放宽了标准。

大城市很大,好公司很多,但只有自己在其中参与并成长了,资源才是自己的。生活,在哪里都可以忙碌地奋斗,在哪里也都可以安逸地享受。当别人都吃喝玩乐的时候,你是坚持最久、最用功的那一个,你一定有出头的那一天。

上一篇:让路的思考作文下一篇:多音字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