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信息技术优势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2024-05-23

利用信息技术优势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精选11篇)

篇1:利用信息技术优势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利用信息技术优势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信息技术主要是指人们获取、储存、传递、处理信息的各种技术。它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刺激着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在教学实践中,就利用信息技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我作了如下几方面的探索。

1、随着教学设施更新改进,现代信息技术走进课堂,让课堂充满活力,也转变了我的教育思想观念。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尽管年龄有点大,我还是想尽量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合作探究学习的空间。

课堂上,采取活泼新颖的教学形式,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和各种教学情境,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和练习,培养学生合作互助学习的能力;利用网络、PPT等手段展示问题、拓展链接,引导学生交流互动,激发学习共同研讨及主动学习的情趣与创造性思维,实现“学会学习”的目标。由于网络环境的特殊性,在协作探究学习上具备了更多的潜在优势,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等媒体手段的合理应用,使学习内容有形有声有色,具有较强的直观性,能够引导学习者直接认识事物的发展规律和本质属性。

2、课后,利用班级微信群、QQ群与学生、家长进行交流互动,组织学生自主学习,激发探索求知的情趣,提高自学能力。师生彼之间经常在学习过程中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从而在成员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联系。

3、因特网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知识库、资源库,是按照符合人类联想思维特点的超文本结构组织起来的,特别适合于学习者“自主发现、自主探索”式学习。因此结合教学内容,经常布置预习搜集资料的作业,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搜集整理资料,这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也培养了学生利用网络自主学习的能力。有的学生高兴地说“老师,我从电脑上看了,钱塘江大潮真的非常壮观,除了一线潮,还有交叉潮、冲天潮、丁字潮、回头潮„„那气势可大了!”“老师,你告诉我们的有声书真好听,这两天我在听《爱的教育》”„„由此可知,能看得见、听得见的多媒体技术,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所获取的信息量要比课堂多得多,学生们在现代教育技术营造的教育环境中学习,思维更活跃,更能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大大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和效率。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对信息的获

取、处理、创造、表现的能力,即信息能力都能得到很好的培养。

4、信息技术能够创设学习情境,促进主动学习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创设出声像结合、图文并茂的课堂语言情境,如此立体的、丰富的、有趣的呈现方式,能从不同角度去刺激和感染学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5、信息技术能够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自主性学习主张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不是学习的主宰者,而是学习的指导者。教师要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接受型的被动学习为探索型、发现型的主动学习。现代信息技术一方面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另一方面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演示和浏览的工具,更主要的是为学生自主探索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因此教师在设计多媒体课件时,要尊重学生个别差异,从多角度、多方位设计教学的内容,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于一体生动形象地呈现教材中的语言材料。学生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来弥补教材和课堂学习的不足,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性地进行学习。

总之,信息技术为教育带来了全新的领域,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信息技术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密切信息技术与其他各学科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学校教育的现代化,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重要作用。

篇2:利用信息技术优势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樊城区竹条二中 杨飞 【摘要】:本文从中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必要性入手,简要描述了当今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对教育带来的冲击和影响,然后从多个方面论述了信息技术对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促进作用,并结合实例谈了自己对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教学的价值及发展前景的认识。

【关键词】:信息技术

发展 学习方式

变革 【正文】:

如今社会是个多元化的综合体,对知识掌握的多少已经不是最重要的,而如何掌握知识才是尤其重要的,这个道理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中学生对知识的获取,能力的逐步提高,习惯的逐渐养成,归跟到底都是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的结果。所以,基础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因此,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

在以往的教学中,由于种种原因,教师只能用简单的“填鸭式”的方式来进行教学:教师注重的是传授知识的本身,关注的是如何把结论准确无误地给学生讲清楚,让学生彻底明白;而学生的学习方式基本上是被动的、机械的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这种教学方式严重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及学习能力的提高,同时也是与现今的素质教育是背道而驰的。我们试图通过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的途径和方法等各方面的改革,帮助学生改变这种单纯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探究如何在开展有效地接受学习的同时,帮助学生形成一种对知识主动探究,并注重实际问题解决的主动积极的学习方式。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对基础教育带来的影响和促进作用加速了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进程,而信息技术成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催化剂。

《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在其课程基本理念中指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信息技术为基础教育的改革带来了怎样的冲击,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又提供了哪些便利条件呢?

信息技术主要是指人们获取、储存、传递、处理信息的各种技术。它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刺激着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1.信息技术的交互平台,为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创设了良好条件。

我们知道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由于时间和空间等因素的影响,教师很难做到和班里的每一个学生进行交流,学生与学生的交流也局限于四人小组等小范围内,另外教师因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因素的影响也很难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究的时间,而信息技术所具备的强大的交互功能恰恰解决了这些问题。信息技术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首先在信息技术这个平台中学生可以自由地分配自己的学习时间,对于自己理解的知识,可以用较少的时间,对于自己掌握起来有一定难度的知识可以多花点时间,不再需要跟着全班统一的教学进度;其次,学生在遇到困难时可以向计算机寻求直接的帮助,可以通过QQ寻求他人的指点,还可以邀请老师,同学共同参与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实现人机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甚至还可以通过Internet向远在千里之外的朋友寻求指导,突破了地域的限制。在信息技术这个平台中,学生的自主性得以充分发挥,探究的时间更充分,空间更广阔,合作也可以通过netmeeting、视频会议、聊天室、留言板等多种方式进行,从而实现合作方式的多元化。

2.信息技术的开放环境,是实现个性化学习的良好基础。

“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是我们一贯主张的教育教学原则,这一教学原则实际上体现的就是个性化学习。在传统的教学中个性化学习只是一个理想化的追求。而信息技术的开放环境却为实现个性化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网络教学中,每一个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能力、兴趣、爱好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学习进程,学习资源,按照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使学习变成了一个各取所需的过程。例如我利用局域网上的一节网络课《总复习——约数和倍数》:我把这节复习课分成问题情境、知识点滴、问题解决、分层练习、友情链接等几个大块,有的学生可以直接解决问题,有的学生却要在先复习了相关知识点以后才能解决;有的学生在完成练习时觉得第一层练习太容易直接跳过第一层进入第二层甚 1 至第三层进行练习;有的学生还在练习,有的学生已经徜徉在友情链接中汲取网上其他知识的琼浆。针对这些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况,我在每个内容上都设置相应的链接,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学习,学生的自主性得以充分发挥,个性化学习得以实现。

3.信息技术资源的丰富实现了教育的社会化,学习的生活化。

在当今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是不可想象的,信息的来源更为广泛,信息量也更为丰富,这就使得今后的学习必须由学校的一次性学习向终身学习转变。这是一个教育社会化、信息化的时代,互联网为教育走出校园,迈向社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小到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商品的价钱,交通工具的速度,大到现代数学知识的最新研究成果,国际社会时事,在互联网上都能查到,互联网上的内容包罗万象,应有尽有。我们说“数学来源生活,反映生活的需要,也必将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网络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了解社会,接近生活的窗口。相信在未来的若干年内,教育将从学校走向家庭、走向社区、走向乡村,走向任何信息技术普及的地方。互联网将成为真正的没有围墙的学校,网络化学习将成为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日常生活乐趣的一部分。

篇3:利用信息技术优势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一、加强资源获取工具教学, 促进学生利用资源进行学习

信息技术工具是学习者发现与获取所需资源的良好途径, 如何在信息海洋中快速、准确地找到自己所需的信息, 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率。在教学过程中, 首先要加强利用搜索引擎获取学习资源能力的教学, 让学生学会搜索引擎的基本使用方法, 提升学生利用网络媒体搜索所需资源的本领,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效率的提高。其次要加强学生浏览各类专题网站获取信息的教学。一般来说, 专题网站都有自己的特色, 可以比较容易查询到某一方面的相关信息与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向学生推荐有特色的专题网站, 让学生学会浏览网站的基本方式, 提高学生获取资源的针对性与获取效率。再次要加强学生利用各类资源库获取信息的教学。教学过程中要教会学生在校园网络环境下, 充分使用教学资源库或百度文库资源, 提高从中查找所需资源的能力, 完成问题解决的任务。

二、加强信息技术工具教学, 促进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网络环境下提供的学习环境具有强大的通讯功能。通讯能力的提高, 也扩展了学生的视野, 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式, 扩大了学生的合作范围, 减少了合作中不必要的精力支出, 打破了在传统教学中交流的局限。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适当加强ICQ、BBS、E-mail、Net Meeting、多媒体网络教室系统等交流通讯工具的教学, 让学生掌握交流通讯工具的基本使用方法, 扬长避短, 发挥信息技术工具的优势, 实现合作学习者彼此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有效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三、加强创作实践工具教学, 促进学生实践创新学习

建构主义认为, 学习者对知识的掌握是通过同化、顺应、平衡, 在学习伙伴间的交流、对话、协商、讨论过程中运用意义构建的方式获得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面对大量的资源, 只有经过分析、筛选、加工, 才能更有效地促进知识的内化与构建。数字化环境下, 有助于学习者知识构建的工具有很多。比如, 利用白板编辑文字、添加图形等可培养学生的应用信息的能力;利用Power Point等工具可培养学生的作品创作能力;借助Front Page等网页开发工具可培养学生对信息的组织、创造能力。学生在自己完成自己作品的同时, 可以在生生之间进行交流与研讨, 提高学生在数字化环境下的问题思考、用数字化信息表达交流的能力, 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构建与提高。

四、加强探究发现工具教学, 促进学生自主发现学习

素质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探索能力。借助数字化工具, 可以将需要呈现的内容进行搜集、整理, 再加工处理, 转化成为数字化的学习资源, 根据教学的需要, 让学生在情境中进行探究、发现, 加强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因此, 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一般学习软件的应用教学,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通过教师集成的数字化资源教学软件对所设置的问题情境进行思考、探索, 利用友好的交互界面, 提高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 利用几何画板探究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 利用虚拟实验室完成在日常条件下难以完成的物理、化学实验等, 让学生通过在数字化资源创设的虚拟环境中实际操作、探究, 读取数据, 科学分析, 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态度和能力,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掌握科学探索的方法与途径。

五、加强测评反馈工具教学, 促进学生自我矫正学习

有效的练习是提高学生学习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 是学习环节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借助信息技术工具可以大大提高练习的密度与质量, 拓宽学生的练习面, 有效地组织学生的练习。信息技术环境下, 网络资源及学校资源库中为学生提供了各种类型的试题库, 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各类测评反馈系统的使用方法教学, 让学生通过使用一些随机出现的、不同等级的测试题目, 提高练习的效率, 借助统计分析软件和学生反应信息分析系统进行学习水平的自我评价, 促进学生的自我矫正学习, 促进学习水平与效率的提高。

篇4:利用信息技术优势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关键词】 信息技术手段 学生 学习方式

【中图分类号】 G623.5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5)03-090-01

0

一、运用信息技术,实现了学生学习端前移

1.运用QQ空间,实现学生自主学习

现在,我们学校各个班级都创建了班级QQ群,在群里各任课教师教师将一些活动图片、学情通报、学法指导、推荐图书、教学课件、微课视频、导学设计等学习资料推送到班级QQ空间,方便了家中有电脑的学生提前学习、预习新课。同时也方便了教师、家长、学生三方的互动交流,便于家长及时了解学情及学习任务。体现了“学生先学教师后教”的原则,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终生发展打下了基础。

2.巧用“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助推学生自主学习

在“国台”平台上,有丰富的同步各科、各版本的教学资源,包括课件、视频、音频、动画、图片、资料等,这些资源推送可实现学生提前学习,获得新知。还可通过“国台”班级空间的班级留言、班级问吧等窗口让学生将自己学习、预习中不懂的问题、疑惑、单词的读音等通过留言、问吧的方式和教师交流,实现了师生间的零距离面对面的交流、解答。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学生快乐学习

我们可以看到:在信息技术支撑下的课堂,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更集中了,参与面更广了,主动性更强了。在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学生能够大胆走上讲台,展示自己,体验学习,实现了生生互动,生机互动,课堂不再是我们教师个人的主阵地,而是学生“我的地盘我做主”。将过去的“让我学”变成“我要学我爱学我乐学”。

与此同时,在交互式的教学模式之下,实现了“兵教兵”“兵练兵”学生角色的转变更促进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的有效性,这正如金字塔理论中提出的“金字塔基座位置的学习方式,是“教别人”或者“马上应用”,可以记住90%的学习内容”,正真实现“忘不了的才是素质”。

三、运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合作学习

小学英语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往往是英语老师最常用的课堂教学环节。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将枯燥乏味的单词复习与巩固,通过chant的形式在小组内进行合作学习,使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并且容易记住。把课堂内学的内容延伸到课外,并与父母一起分享学习英语的快乐。在词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改变了以往只注重全班教学,即师生之间的双边互动的单一形式,也不再只停留在向学生不断输入新词汇和巩固已有词汇上,教师及时利用合作小组活动为学生创造机会应用记忆库里的词汇,也就是让学生有语言输出的机会,即听、说、读、写中的说和写,语言输出是词汇学习的重要步骤,如果不能正确使用认识的词汇,那么,这些词汇只能是接收词汇,而不是输出词汇,也就不能说完全掌握了这些词汇。对于学生输出的语言材料,教师可以为学生充分提供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的时空,例如:让学生之间相互纠错、单词听写、游戏(如Touchinggames,,Bingo等)、信息差活动(Guessinggames)、词汇归类活动(Vocabularyclassified)等量大、内容多、学生自主性强的讨论形式的任务适合进行小组活动,从而发挥学生自主性,加深理解,巩固记忆,达到扩大词汇量的目的。

四、利用信息技术,拓展学习方式

传统的教学中,老师授课结束后,学生只能依赖有限的记忆,无法对老师讲解的内容进行全景回顾;再加上学生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就会存在一定的困难;教师若利用校园网将授课的课件发布到网络上,课后学生就可根据课件对所学知识进行回顾、消化,既为学困生提供了再次学习的平台,又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另外,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遇到疑问还可以通过师生的QQ群、Email等交流方式获取解答,这样就大大拓展了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也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五、借助信息技术手段,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我校引进使用长春慧海科技“中小学素质教育信息化管理与评价平台”,使我校的管理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也给老师们提供了一个更合理的评价平台,它记录了学生、班级、教师在教学中的点点滴滴,注重了学生学习的过程管理和评价。教师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及时给予奖励和提示,表现好的学生能获得“学习之星卡”,对课内违规的学生及时进行对应的“提示”,这样一来,家长可以随时了解学生的在校表现,学生即知即改自己的学习行为,同时也可随时查看自己一周或一月或一学期的得卡情况,在家长和学校之间搭建了沟通的桥梁。

通过使用此平台,我们明显感觉到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注意力集中了,发言积极了,课堂听写成绩满分多了,上课违规的学生少了……这说明学生对此评价平台也是认可的,通过数字平台评价机制的运行,缩小学生间的差异,不同程度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业成绩。

篇5:利用信息技术优势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摘要]: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后进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就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特性与后进生的学习方式进行整合,激发后进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其获取并保持知识,促进其原有学习方式的改进,提高学习成绩,提高综合素质。

知识经济形态下运用信息技术对后进生问题的研究,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它将有利地促使后进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创造。

[关键词]:信息技术 后进生学习方式 整合一、研究的有关概念界定: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后进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就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特性与后进生的学习方式进行整合,激发后进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其获取并保持知识,促进其原有学习方式的改进,提高学习成绩,提高综合素质。

1、信息技术环境的特性

信息技术环境具有与人的交互性、提供外部刺激的多样性、超文体性及网络特性等特性。

A、资源的海量化:知识爆炸这个词语只有在网络上才能充分地体现出来。

B、形成的多样化:多媒体电脑的信息呈现方式是多种多样——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

C、活动的交互性:人与人的互动,人与机的互动,而且这种互动跨越了时间、空间的限制。

D、学习的主动性:以上特性决定了信息化的学习必然由学习主体进行自主选择、探究。

2、后进后的学习方式

后进生的学习方式不是一个单纯的方式问题,所涉及的内容包含了后进生的家庭、班级环境、学习动机、态度、习惯、兴趣、情感、性格爱好和自我意识等,故在研究后进生的学习方式并寻求改变方法时应充分考虑以上因素。

3、整合以多媒体网络技术为信心的媒体技术与教育技术融合所构成的多媒体网络教育是将信息技术与后进生学习方式整合的主要途径,整合方法形式多种多样,诸如通过信息技术将讨论、合作、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等学习方法取代后进生原有的学习方法。

二、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后进生的问题是个热点问题。后进生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普遍认为是学习态度不端正,要求自己不严格,其实从根本讲主要是小学生本身就有的个别差异所致。转化后进生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关于后进生转化的方法经验也很多,但因为各地差异及学生个性不同,别人成功的经验不一定有效。我校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特点,尝试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对后进生进行转化,学校通过设计课题进行了专题研究,希望通过科学有益的探索研究,走出一条后进生转化之路。

如今,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彻底地改变着人们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以至生存方式。尤其是以多媒体网络技术为核心的媒体技术和教育技术融合所要构成的信息化教育环境,以其交互性而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充分体现学习主体作用,以其提供外部刺激的多样性而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以其超文本特性实现对教学信息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以其网络特性而利于实现能培养合作精神,促进高认知能力发展的协作式学习,以其超文本特性与网络特性的结合,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促进信息能力发展的发现式学习,给教学的教和学生的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可以说现代的学习是浏览、查阅、超文本的网络方式。

小学生以无意的注意为主,作为后进生更是难以集中注意力在学习当中。信息技术以直观性

及趣味性见长,它能有力抓住后进生的心,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这是我们研究的理论基础。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实现对后进生的转化,首先是实现了观念的转化,就是把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对象转变为学习工具,把信息技术转化为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载体,把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日常的教育教学结合起来,真正让学生把信息技术运用到学习之中。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对后进生的转化,实际也就是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后进生学习中实现自主学习、主动探索、合作交流,让后进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帮助后进生感受到学习的无穷魅力。

后进生之所以后进,根本原因就是对学习缺乏兴趣。而信息网络技术以其巨大的优势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我们基于两者特点,设计出这一教学研究课题,就是想努力利用信息网络技术为后进生转化搭建一个研究平台,通过专题的研究,探索一条新的后进生转化之路,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做出应有贡献。

三、国内外研究状况:

(一)国外关于后进生研究现状述评

从十九世纪初至今,国外关于后进生的研究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早期研究的理论基础是外科医生对脑损伤病人的学习能力与表现的研究,研究报告多来自于医学临床病例。此期的研究者重视的是病因上的讨论,论题集中于对语言障碍和阅读障碍的研究。

1963年,柯克(samual.kirk)发表了主张采用“学习障碍”的著名演说,标志后进生研究转化的开始。研究重点由过去的大脑解剖转变到以补救教学和训练为主,有许多心理学和教育工作者开始投入到后进生的研究。他们更多关注那些多数心理能力表现正常却同时表现出干扰常规课堂学习的种种认知局限的儿童。

1980年以来,后进生的研究呈多元化、个别化趋势。特别是计算机、网络应用于教育后,研究者越来越深入地认识并开始重视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对后进生学习兴趣的激励学习方式的转变。他们认为信息技术交互性的特点对后进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有很大的影响,从而带动学习方式的转变。

(二)国内关于后进生学习研究状况

我国大陆地区关于后进生的研究历史是从二十世纪80年代初开始的。

在“文革”后教育全面恢复时期,这方面的研究内容主要是有关成功的教学经验和学习苏霍姆林斯基做法,研究对象包括后进生。

其后,我国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以后,有关科研机构和人员开始专门从事这一领域研究,设立了专门研究课题,并及时介绍国外有关理论,从不同角度探索中国后进生的现状和特点。

自从发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至今,后进生的研究在指导思想上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研究重点已从探讨学习困难的学生特点转变到如何通过教育干预切实改善他们落后的学习状况,以求大面积义务教育质量,同时探讨如何指导帮助学习困难最终形成学习能力,提高学习实效,完善综合素质。

进入新世纪,知识经济形态展现并成为冲击各个领域的潮流,特别是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为后进生的研究带来了更广阔的前景。我国越来越多的人在进行信息技术下的后进生的研究。来自上海市教育科学院的最新进展表明,该院运用反聚类分析方法已将后进生划分出四个主要类型,既暂时性困难、能力型困难、动力型困难、整体型困难。他们分别占18.4%、5.7%、57.8%、12.2%。

(三)总之,知识经济形态下运用信息技术对后进生问题的研究,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它将有利地促使后进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创造。

四、研究的理论依据:

1、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要通过信息技术使学生具有获取

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与应用信息等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用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要努力创造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陈至立部长指出:实现教育信息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经济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教育现代化的基础和条件。在基础教育新课程的改革中,我们一定要把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放在重要位置。

3、网络教学的理论基础是奥苏贝尔的“学与教”理论和建构主义的“学与教”理论两者的结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学习环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则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要求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育思想与教学模式,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

4、现代信息技术为教学构建了一个多媒体、网络和智能有机结合的个别化、交互式、开放性的动态教学环境。教学环境不只局限于“场所”而是包括“学习资源、教学模式、教学策略,学习氛围、人际关系”等要素,利用网络可以达到信息资源共享,激发后进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聚合思维和搜集、获取信息的能力。

五、信息技术环境下后进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的教学模式追求的是:

1、教学内容问题化。根据学科性质和具体的教学内容特点,由教师和学生将教学内容转化为各种形式的有价值的问题,并在网络上呈现出来,为学生在课内外的探究性学习设置逻辑起点。

2、教学过程探究化。学生主动地获取由教师汇编整理并设置在网络上的相关资料以及其它的网络资料,在获得基本知识后,在课堂教学中,围绕着相关的问题进行自我探究或集体讨论,教师以平等的姿态参与和引导学生的讨论,使教学过程由传统的传承型转变为探究型。

3、教学活动网络化。在教学活动中,改变过去教学内容主要来自于教科书的单一状况,强调培养学生从网络资源中获取素材,自我改造、重组、创造教学内容的能力,养成学生从网络获取资源的能力和习惯。

4、教学结果创新化。网络只是环境,探究只是手段,教学模式改革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由于上述的改革,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真正的确立,学习的主自主性、能动性、合作性得到发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人格。

其基本教学模式可以下图来表现:

学生→进入情境→自主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教师→创设情境→启发思考→指导求新→激励创新

六、应注意的问题:

1、不可全盘否定传统教学方式

教师应加强学习管理,加强课外辅导,尤其应重视后进生基本学习能力的培养,重视对考试策略的研究,否则在社会、家长与学生的多重压力之下,网络教学难免“逃生无门”。

2、软件重于硬件,观念重于设备

信息技术改变着传统的教育方式和教学过程,设备及技术无疑很重要,没有设备及软件,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但我们更应关注对教学过程的研究,要探索如何应用教育技术构建新的教学模式。

3、尚待解决的问题

篇6:利用信息技术优势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发挥信息技术优势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摘 要】小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热情非常高,这为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奠定了很好的心理基础。只要我们教师善于激发和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应用好课堂评价,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 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教学 自主学习实践 体会

信息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是信息社会的主要技术之一,它对人类文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我校开设信息技术为适应城市信息社会的基础教育的要求。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普及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途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指出:“中小学信息技术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在我校,运用网络技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的意识不断增强,在常规教学活动中广泛使用网络技术,这已经成为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主要手段,同时也为教学改革开辟了新的天地。网络运用于教育教学,促进学生自主化的学习已成为一种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研究如何有效地利用网络提高教学效益,促进学生发展是广大教师实践的需要。在实践中我们体会到:新课改要在全新的理念指导下进行实践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运用现代手段构建现代化的课堂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队伍建设是取得良好教育教学效果的命脉;更好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多年来,我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摸索,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自主学习不是放任自流,教师应该调节好课堂节奏。信息技术是以实践操作为主

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的课程,本身就具有活动课的特点,学生的自主性强,加上小学生的自律能力、信息加工能力尚缺,学生在进行自主学习时会受到学习内容以外的因素干扰,或者因时间学习长而走错方向,教师就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调控好课堂节奏,随时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有效的自主学习。比如创作《美丽的山村》这一幅画的时候,教师不是让学生随便去画,而是提供一个框架,让学生在此基础上去创作,不然的话部分学生在创作的时候就会出现把握不住内容而造成“不会画”的现象(我就出现过此情况),在创作的过程中,有些学生是较快完成的,这时应该安排他们去帮助其他同学,而不要让他们空着手“没事做”。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相结合,注重评价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模式强调学生自主学习,但不是说一定要由学生一个人来完成,相反,而应该与合作学习有机结合。在教学设计时,注意既要有自主学习的内容,比如完成一幅画的创作,又要有合作学习才能完成的内容,比如完成一份图文并茂的电子报,两者通过相互结合,可以让学生体验到集体智慧的力量。

二、利用网络资源的优势,开展新的教学模式的尝试

计算机教室不再仅仅是被计算机老师用来进行计算机学科教学,其他学科也经常使用计算机教室,我校各学科率先开展了网络教学。我们引进了部分教学资源库与我校教师积累的素材共同形成了学校课堂教学资源体系,专门安排了一个计算机教室用于其他学科教师开展网络教学。

在课后,部分学生通过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到因特网上继续查阅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整个教学过程看起来是在一个教室里进行的,但教学环境却是虚拟因特网环境,也就是说,学习者如果分散在校园各教室、实验室、图书馆,通过校园网络同样可以进行这样的学习和讨论,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高效的教学环境。教学过程中教师提供了很多网站,学生几天几夜都看不完,这样使学生明白在这信息爆炸时代,比学会多少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获取知识,如何在最短的时间里找到需要的知识,并如何利用这些知识进行创新。

这样的课堂模式实际上完全改变了我讲你听的师生关系,实现了真正的课堂教学民主,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保证。而这样的课堂教学氛围只有具有了先进的教育观念的教师,借助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大胆地应用实践才能达到。

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三、精选教学方法和策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对某一事物感兴趣时,认识就快;如果毫无兴趣,认识就慢,或者不予接受。就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来看,一般说来,对他们学习兴趣起主导作用的是直接兴趣,作用时间也较长。教师应帮助他们形成直接兴趣,并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适时地帮助他们把直接兴趣转化为间接兴趣。相对而言,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学生往往对直接接触计算机兴趣很大,愿意动手操作;而对于学习计算机原理,兴趣就小多了。有鉴于此,不妨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操作机器来学习新知识。这样,学生在计算机课的学习中就会感到轻松愉快,并保持较高的学习热情。在教学内容上,也应力求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可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征,有意识地介绍一些游戏软件、工具软件、优秀的辅助教学软件和作图方法等,让他们在比较轻松的学习情境中了解计算机知识,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程序。

四、利用好课堂评价,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对于学生的评价,以前我们一般是以教师评价为主的,甚至有时还会忽视了评价!而众所周知,处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活泼、好动、喜欢新鲜的事物,他们需要目标,需要导向、需要激励,我们只有不断收集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的信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给他们即时的反馈,才能让他们在不断的信息变换和新认知的产生中去挖掘知识的更深内涵!

有时候对学生进行不同维度的综合评价,能比较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成果。而事实上在一个大课堂中,教师不可能面面俱到地给予每一个学生及时而有效的评价,新教材它扩大了评价元,让更多的人参与到评价中来,看似微不足道,实则却是用意深刻!

苏霍拇林斯基说“教学和教育的艺术和技巧就在于发挥每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使他感到在脑力劳动中取得成功的喜悦。”因此,教师在组织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应注意创设让学生获得成功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和享受成功的快乐,在教学活动应注意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特长和优势,创造条件帮助他们成功。展示学生的优秀作品,使学生有一种成就感,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形成了“学习——成功——再学习”的良性循环。

信息技术作为一个前沿学科,更要适应新课改的需要,这就需要我们教信息技术教师不断地去探索、去研究。通过实践,使我对自主学习这一教学模式有了更加深刻的理

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篇7:信息技术推动特殊教育方式转变

特殊儿童普遍存在记东西速度缓慢、语言理解能力低下、兴趣特长狭隘等缺陷。通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培训,希望能推动特殊教育的发展,为有着不同教育需求的残障学生提供各种新的教学策略和评估策略。

将信息技术应用于特殊教育,具有补偿、教育和交流作用,有助于实现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从技术特性的角度来看,信息技术在特殊教育中应用的实践场域为辅助技术应用与远程技术应用;从信息无障碍技术的角度看,信息技术可分为电子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无障碍技术,具体包括服务器端语音推送技术、交互式智能语音技术、公共场所听力补偿关键技术等。这些技术应用于特殊教育,能在宏观、中观、微观层面发挥补偿、辅助、指导、交流等作用。

构建绿色畅通学习环境,助力信息获取与认知

在特殊教育中,要使残障学生获得生涯发展,资源作为知识形态的技术、人类思维程序的外化,其建设绝不亚于搭建环境。丰富的资源,使残障学生在无障碍的学习环境中得到尽可能多的、丰富的“生涯体验”。信息技术能为有听力障碍的学生开发配有字幕的音频和视频资源;为有视觉障碍的学生开发大型文本书籍和听读资源。信息资源开发技术能将普通书籍扫描后形成图像资料,利用声音合成软件,转化为音频信息,扩展了视觉障碍学生的可用资源;网站设计开发技术能利用数据库和网页制作结合的方式开发方便视觉残疾者阅读的网页。绿色畅通无障碍学习环境包括物质无障碍学习环境、信息获取和交流的无障碍学习环境等。信息技术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体现在:智慧教室能够随着温度、湿度、光线、空气的变化自动开启调控系统,调整教室的温湿度、光线射入角度等,改善残障学生的学习环境;随处可及且有网络连接的电脑、可触摸电视等能够使残障学生随时获取外部信息,扩大交流范围;数字辅助设备使听力言语和视力有障碍的学生能够方便直接地获取信息,进行交流。例如,南京聋人学校每个教室都建成了多媒体教学环境,教学楼走廊配有触摸电视,学生可以随时使用。此外,学校还为每个学生配备平板电脑(Pad)终端,并全面覆盖无线网络,学生能通过平板电脑扫描二维码,轻松获取资源。

通过缺陷补偿,培养残疾儿童融入社会的能力

信息技术作为感官的延伸,能够支持呈现、模拟、放大教学内容,创造更多观察、触摸等亲身体验感知的机会,积极开发潜能,补偿缺陷。信息技术能够对康复训练起到支持作用,发展残障学生控制环境及根据经验做出选择的能力,有益于其获取信息和知识,培养学生的感知觉、生活技能和融入社会的能力。

在康复方面,全国部分学校建成了语言康复室、听觉康复室、感统教室、多感觉律动室、听觉康复室、多功能感官室、体感教室和视觉康复室。在补偿方面,我校建成了多感觉律动教室,可以将音频信号通过震动地板、音箱的听觉效果、灯光的视觉效果、分别或同时传递给学生,训练听障学生的反应能力,帮助他们掌握基本的律动技能。

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拓展了教育的新领域,推动了教育方式的转变。残障儿童普遍存在感受性慢、辨别力低,注意范围窄、稳定性差,识记速度缓慢、语言理解能力低,动机不足、求知欲差及兴趣范围狭窄等缺陷。信息技术的应用为有不同教育需要的残障学生提供各种新的教学策略和评估策略。突破交流限制,让社交更广泛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残障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交流机会。技术能够改善和突破残障学生与他人交往中的限制,使他们与别人的交往更加便捷。例如听障学生可以利用电脑或手机上利用电子邮件、微信与教师、家长、同学实现互动交流。

为了使信息技术在特殊教育中尽可能地发挥作用,到2020年,我国特殊教育信息化应从环境、资源、应用、人才培养、管理等方面实现以下目标:

(1)基本建成人人可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无障碍信息化学习环境,实现教育信息获取与交流的无障碍;

(2)基本建成康复训练环境,普及康复训练系统,实现康复与教学的整合;

(3)特殊教育数字资源日趋丰富并得到广泛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平台逐步建立,政府引导、多方参与、共建共享的资源建设机制不断完善;

(4)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独特优势,在信息化环境下实现缺陷补偿、康复与教学相结合等能力明显增强,教学方式不断创新;

(5)完善特殊教育信息化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体系,形成建设、培训、宣传和应用推广保障机制。

篇8:利用信息技术优势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一、信息技术促进学生由被动学习到自主学习的转变

自主学习,又称自我调节的学习,一般指学习者自觉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的过程。自主学习强调“自主”,即通过学习者的自我设计、自我调节、自我监控、自我评价等活动,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在内在动力的支持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信息技术不仅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也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演示和浏览的工具,更重要的是为学生自主探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学生在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不仅提高了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而且提高了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提高了收集、选择、分析、运用信息的能力和意识,而且学会了如何去自主、创造性地学习。例如:在开展《黄河,母亲河》综合性学习的时候,教师首先针对教材内容滞后的现状,为学生创建了一个局域网络学习的环境,制作了“古老的文明发源地———黄河”的综合性网页。这个网页由“原文在线”、“热点追踪”、“更多发现”、“历史回顾”和“学术论坛”五大模块组成,以图片、文字、音像资料等多种形式呈现给学生,极大地补充了现行教材的不足,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有利的支持。

课前,教师鼓励并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通过看课外书、看电视、听广播、上网查阅等多种方式收集有关信息。课上,在教师所确定的“第一篇章溯源篇: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的历史,走近黄河的文化。黄河———中华民族的文化发源地”和“第二篇章奔腾篇:滔滔黄河水,悠悠中华情———黄河地理知识知多少”两项大的研究专题下,学生自主选择研究主题、研究任务和研究内容。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特点是不一样的,在自主选择专题后,学生开始学习。有的进行网页浏览,有的结合自己收集的学习资料进行学习,还有的在网上和其他学生进行交流。在完成自己的专题研究后,学生将研究成果上传到学校校园网上,教师适时对学生发布的研究成果进行点评,其他学生也可以浏览、点评。这不仅为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评价提供了依据,而且为学生进行自我调控提供了平台,加强了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同时,学生还可以在“学术论坛”中进行更为广泛、集中的讨论,彼此之间的交流更为深入。

由此可见,信息技术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教师不再是“位居前线”的知识传授者,而是“退居二线”的引导者、组织者,其作用是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有利的条件和空间。信息技术的运用使得学生在提问、交流、探究、解决问题等方面都可以充分、自主地发挥自己的优势与潜能,这是常规教学所无法比拟的。

二、信息技术促进学生由灌输性学习到探究学习的转变

探究学习与接受学习相对,强调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发展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通过在探究学习每个阶段对信息技术的运用,为学生提高各方面的能力提供了快捷、高效的工具。

在进行《火烧圆明园》教学时,课前,教师要求学生通过网络及其他途径收集大量有关圆明园的资料,并根据自己的需要对这些资料进行选择、分析、处理。

课堂上,教师首先让学生根据兴趣分小组,讨论确定小组研究的专题。每个小组研究的专题都不一样,其目的是让学生从不同的侧面来感受、了解整个事件的特点。

研究过程结束,学生分组汇报,展示他们的研究结论和成果。在汇报时,每个小组利用计算机、网络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在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时,还将他们汇报的文字材料发布到网上,这样小组之间就有了一个互相了解和学习的机会。

最后,教师指导学生通过“网络论坛”,将小组的研究成果发布在相应的论坛里,从而引导学生在更广范围内和他人进行交流。

《火烧圆明园》这节课的特点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即教师通过创设一个开放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探究学习。学生通过对信息技术的运用,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合作伙伴的社会课理念,让学生通过上网收集信息、动手操作、表演等不同渠道对课文从“一般性印象”转化为融会贯通。

三、信息技术促进学生单一性学习到合作学习的转变

合作学习强调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信息技术在合作学习中的运用更多地是作为学生交流、表达的工具,也可以作为学生合作本身的工具,比如:网络合作学习就是信息技术与合作学习融合的有效途径。在网络合作学习中,学生可以创建网络合作小组,可以通过论坛进行交流和研讨,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评论,可以通过留言板和电子邮件进行沟通与交流,可以通过聊天室等进行实时交流、合作,还可以通过虚拟共享白板进行合作。

篇9:利用信息技术优势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关键词】信息技术;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新课程要求学习方式的转变,就是要转变单一的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究等认知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运用信息技术,启发学生主动学习

1.展示相关图片,创设问题情境。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有无限的潜力,在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我在讲解《椭圆的生成及其主要参数》这一节课时,运用ppt向学生展示椭圆形的桌子、镜子、精美挂件等图片,学生自然会想到如何才能制作出这些物品——即如何作出椭圆,教师这样围绕学习内容巧妙地设置问题情境,符合学生渴望探索、解决未知问题的心理,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2.创设动感画面,加强知识铺垫。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堂教学的预期效果;而通过多媒体创设动态情境,以鲜明的色彩,活动的画面把教学内容展现出来,既可化抽象为具体,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又可促进学生的思维,大大丰富了教学内容的表现力和外在张力。如:在《椭圆的生成及其主要参数》的教学中,我先运用几何画板,演示椭圆的生成过程,使学生清楚的看到椭圆形成的轨迹,为学生自己动手作椭圆做好了铺垫,同时为得出椭圆的定义做好了铺垫。这样设计教学过程,既能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激发学习兴趣,又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运用信息技术,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1.运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合作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因此,数学学习的过程必须让学生尽可能地经历合作与交流,感受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过程,通过互动体验认识数学和数学思想,培养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态度,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如在探究椭圆“扁、圆”变化的特征时:

师:用几何画板演示椭圆“扁、圆”的变化过程。生:观察变化过程,得到①F1、F2分开一些(c增大),椭圆越“扁”;②F1、F2并拢一些(c减小),椭圆越“圆”;③F1、F2重合(c=0),椭圆变成“圆”。师:能由“c 越大,判定椭圆越扁吗”?

这一问学生感觉到问题出现了,接着教师组织学生每组4人分工,分别作①长轴长为5,焦距分别为3和2的椭圆;②长轴长为10,焦距分别为6和4的椭圓,让学生自己动手作椭圆,并把自己所作的椭圆与其他三位同学所作的椭圆进行比较,分析、总结椭圆扁、圆变化规律。

生:①2a=5,2c=3对应的椭圆与2a=10,2c=6对应的椭圆相似,2a=5,2c=2对应的椭圆与2a=10,2c=4对应的椭圆相似。即:c和a的比值相等,椭圆相似。②2a=5,2c=3对应的椭圆比2a=5,2c=2对应的椭圆“扁”,2a=10,2c=6对应的椭圆比2a=10,2c=4对应的椭圆“扁”,即:c和a的比值越大,椭圆越“扁”。从而引出椭圆的另外一个参数—离心率 ,并得到“e越大,椭圆越扁”。

2.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探究学习。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探究过程。因此,根据学习内容,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创设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的问题情境,对于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是至关重要的。如:偶函数定义中“定义域关于坐标原点对称”学生认为是画蛇添足,为了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概念,我设计了如下教学方案:

师:函数在[-3,3]上是偶函数吗?生:因为f(-x)==f(x),所以是偶函数。师:函数在(-2,3]上是偶函数吗?生:因为f(3)=9,而f(-3)不存在,f(3)f(-3),所以函数在(-2,3]上不是偶函数。生:“定义域关于坐标原点对称”是判定函数是否是偶函数的必要条件。师:函数是偶函数,则生:由偶函数“定义域关于坐标原点对称”可知,得到。

这样步步紧逼,穷追不舍,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理解偶函数的概念。

三、利用信息技术,拓展学习方式

传统的教学中,老师授课结束后,学生只能依赖有限的记忆,无法对老师讲解的内容进行全景回顾;再加上学生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就会存在一定的困难;教师若利用校园网将授课的课件发布到网络上,课后学生就可根据课件对所学知识进行回顾、消化,既为学困生提供了再次学习的平台,又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另外,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遇到疑问还可以通过师生的QQ群、Email等交流方式获取解答,这样就大大拓展了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也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总之,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创设出声像结合、图文并茂的课堂学习情境,以立体的、丰富的、有趣的呈现方式去刺激和感染学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但任何技术都只是一种工具,一种手段,手段应该服从目的,教师应当找准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切入点”,使它真正为数学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篇10:如何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全程性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针对学习的全过程而言的,从学习资源的开发、实施到学习结果的评价都必须体现这种学习方式,它不仅仅是指通常所说的直接的学习阶段和过程。首先,从学习资源的开发来看,教师具有开发语文资源的自主权,教学内容必须吸纳学生的经验,学生同样具有开发语文资源的自主权。其次,从学习资源的实施过程和方法来看,学生与课程文本之间应该是一种积极的互动关系,而不是被动接受别人已经编定的课本,教师不应把整个教学过程看成是既定教案的一板一眼的演绎,而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探究欲,并根据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既定的教案。在教学方法的选用上,应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心智水平,克服刻板、单一的教学方法,使教学方法呈现多样化的格局。此外,从学习结果的评价来看,应做到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对评价与绝对评价、客观性评价与主观性评价、教师评价与学生自我评价的有机结合。在评价内容上要考虑到语文课程综合性的特点,强化教学评价的激励功能和发展功能。

篇11: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摘自一、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尤其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前,全国38个实验区的实验工作已相应展开,20个学科49种中小学新课程实验教材已首次在实验区使用,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随着实验工作的不断推进,新课程改革必将在发挥课程功能、优化课程结构、调整课程门类、更新课程内容、改革课程管理体制和考试评价制度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进而对整个基础教育改革,乃至整个教育改革产生全方位、深层次的冲击与影响。对新一轮课程改革已经产生和必将带来的诸多影响进行理性思考,笔者发现,其中最为关键、最为彻底、也最为核心的是这次课程改革所带来的学生学习方式的深刻变革。在某种程度上,这一方式的转变,可以看作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取得实质效果的首要标志,也是本轮课程改革区别于以往任何一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二、作为一项复杂、重要、紧迫的系统工程,我们之所以把本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最终定位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并视之为改革成败的首要标志,这是对当前国内外政治、经济、科技以及教育自身发展等因素进行具体分析和整合思维的结果。1.21世纪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从新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所面临的伟大而艰巨的任务来看,也迫切需要加快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步伐,努力培养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对照这一要求,无论是我国基础教育的质量,还是素质教育实施的进展和成效都有着明显差距。就目前而言,制约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深入推进的,可能存在许多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其中尤为突出也最为直接的原因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单一、落后、机械。如果不及时、有效地在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解决这一问题,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国现代化建设人才素质的提高和综合国力的增强。因此,为更好地迎接新世纪的挑战,进一步积蓄我国与世界各国的竞争力,我们必须站在新的高度,在广阔的背景中审视本次课程改革,努力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2.人类社会已告别农业经济,并越过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时代迈进当知识经济、经济全球化等浪潮席卷而来的时候,我们必须迅速而清醒地意识到新经济模式已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适应知识经济对社会发展产生的深刻变化和严峻挑战,如何抓住知识经济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所带来的机遇,顺利完成我国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过渡,实现跨越式发展,这是摆在我们每个人面前的新课题。教育,作为为新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持的支撑体系与动力系统,理应首先对知识经济的到来与发展作出敏锐的反应。显然,以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为突破口,在教育系统内部进行观念的、行为的变革与创新,这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价值与功能的充分体现,也是对知识经济的积极应答。3.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进入了一个信息化的时代高度发达的信息技术将从根本上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也将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学习的主要途径不再依靠书本和老师的讲授,以课本为主要信息载体的局限性一下子被克服。面对浩瀚的知识海洋和不断更新的网络信息,原先固定老师、固定班级、固定内容、固定速度、固定标准的单向的学习格局将彻底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全新的、并已迅速普及的网上学习。学生以计算机和网络以及其他多媒体设备为中介,在自主筛选、合理接受、科学加工、适时反馈的信息传输中可轻松自如地完成富有个性化的学习全过程。这种学习方式快捷、高效的优越性是传统学习方式无法比拟的。4.我国已正式加入WTO,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将发生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伴随我国教育服务业更为深入地纳入国际服务贸易体系,WTO必将为我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启迪新的思维,同时也给教育理论界和实践界增添新的内涵和动力。这将有利于我们在WTO的规则范围内构建新的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确立起全新的教育质量观、学生观和学习观,进而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5.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教育自身的发展呼唤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两基”任务的完成,高中教育逐步普及、高校扩招等一系列措施的出台和成果的取得都给教育带来了发展的机遇,也为广大学生的学习带来了极好的机会。这需要我国中小学学生清醒地认识到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及时调整和改进原有的学习方式。在教育改革的大潮中,对传统的、已经习惯了的学习方式进行重新审视与定位,合理扬弃并科学取舍,这是教育进一步发展的需求,是一种必然抉择。三、传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和依赖性基础之上,忽略了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本次课程改革力图逐步改变这种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的局面,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充分调动与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元化的学习方式。这一方式的转变,不仅意味着学生在学习态度、学习意识、学习习惯品质等方面的改变,而且意味着学生个人与世界关系的转变和存在方式的转变,更意味着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个体其主体力量的增强和生命价值的彰显。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我们将极力倡导以下一些学习方式:1.基于合作的学习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推动现代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协作。对传统的学习方式进行反思,我们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很少有合作互助的机会,合作的意识和动机显得十分淡薄。绝大多数学生在通常情况下,表现出一种学习的“个人主义”。这种学习方式使他们缺乏合作的愿望和冲动,不愿与他人一道分享学习成果。久而久之,造成了学生之间的相互隔离、嫉妒、疏远和对立。建立在合作基础之上的学习方式,要求学生将自身的学习行为有机融入到小组或团队的集体学习活动之中,在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时,展开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在合作学习的场景中,不仅学生,而且家长、老师、社区人员都可参与学生的学习,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与家长之间、学生与社区人员之间可进行广泛的合作与交流,每一位学生都可以积极表达自己的意见,与他人共享学习资源。这样的学习方式能有效转化和消除学生之间过度的学习压力,有助于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进行积极的沟通,形成学习的责任感,培养合作的精神和相互支持、配合的良好品质。2.基于问题的学习传统的学习方式是一种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主要表现为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老师出题学生解答。这种问答式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怀疑、好奇、挑战的精神在逐步丧失。新课程改革将把培养学生的问题能力作为提高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来研究,努力营造多种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掌握和确立一种基于问题的学习方式。所谓基于问题的学习方式,就是要求学生以问题作为学习的载体,自觉以问题为中心,围绕问题的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来组织自己的学习活动,并在这样的活动中逐步形成一种强烈而又稳定的问题意识,始终保持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科学上的突破、技术上的革新、艺术上的创作,无一不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由发现新问题为起点,到解决新问题为终点的过程。衡量学生的学习重要的不是看学生掌握了多少,而是看学生发现了多少;重要的不仅是要学生解决问题,而是让学生善于发现问题,主动提出问题,有勇气面对问题;重要的不是学生提问的正确性、逻辑性,而在于学生发问的独特性和创造性。只有学生以自己敏锐的洞察力发现了问题,学习才有强大的动力,才能真正开启心智的大门,才能真正激发学习的热情,也才能真正领略到学习的乐趣与魅力。无疑,这种感受的获得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更有意义。这正是基于问题的学习方式最终所追求的。3.基于实践的学习实践活动既是认识的源泉,又是思维发展的基础,学生学习知识的获取,学习技能的培养、学习素质的提高,无不是在实践中得以实现的。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学生的学习是以实践为基础和生长点的,学习与实践是相辅相成、相互依存、互为统一的有机整体。传统的学习方式割裂了学习与实践辩证统一的关系,过分甚至仅仅强调书本知识的学习,忽视了学生的社会生活实践,结果造成学生高分低能、厌学逃学等不良后果。学生学习书本知识固然很重要,但仅局限于此是不够的,也是很危险的。因为现成的书本知识,是他人的认识成果,对于学生来说,并不是他们亲自得来的,是一种间接知识,一种偏于理性的尚未和感性认识结合的不完全的知识,学生要把这些知识转化为自己的东西,转化为理解的和能够运用的东西,还必须有一定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为基础。这就必须在学习过程中加强实践活动的开展,如以认识事物、获取知识、发展能力为目的的认知实践,以处理自身日常事务的生活实践,以处理与他人相互关系、与他人交流合作的交往实践等。学生生活于火热的社会实践中,诚然,作为其生活的`重要部分的学习活动也应深深地根植于实践。学习不是一种封闭在书本上和禁锢在屋子里的机械识记的过程,在某种意义上,学习与生活、与实践是有着相同外延的,是“合一”的。只有在多姿多彩的社会实践中发掘学习资源,学习才是生动的、鲜活的、真实的;只有在丰富多样的社会实践中展开学习过程,学习才是完整的、详尽的、美妙的;只有在绚丽多姿的社会实践中体验学习感受,学习才是亲近的、深刻的、诗意的;只有在变化多端的社会实践中评价学习成果,学习才是高效的、智慧的、灵动的。由此我们认为,新的学习方式是基于实践的,它定然以实践为依托。4.基于探究的学习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探究过程。传统的学习观则否定这一属性,片面地将学生的学习理解为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在认识条件上,学生的学习是依赖教师的,是在成人的控制下进行的;在认识对象上,学生的学习以人类积累的知识经验,特别是以书本知识为主的;在认识方式上,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接受”和“掌握”。在这种观念指导下的学习是一种满足于被动接受知识传输的学习,是偏重于机械记忆的学习,这样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主体性与能动性丧失殆尽。从能动的反映论来看,学生的学习总是以自己现有的需要、价值取向,以及原有的认知结构和认知方式为基础,能动地对所要学习的内容进行筛选、加工和改造,最终以自身的方式将知识吸纳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去。这表明学生学习不是被动接受和认同,不是对现有知识的直接占有,而是带着“个人的自传性经验”独立分析、判断与创造的活动,这是一种基于自己与世界相互作用的独特性经验之上的“继续不断的构建”过程,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探究过程,有着浓重的创新色彩。由于多种原因,人们对探究学习常出现一些误解。一是对探究学习的神化,二是对探究学习的泛化。学习过程中必须有学生自主探究的活动内容,但又不能机械理解为整个学习活动必须完全由学生自己提出、研究和解决每一个问题。其实,探究学习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独立思维,无论是直接还是间接地接触所要解决的问题,只要真正调动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就可能形成一种探究式的学习。我们倡导探究学习,主要是要求学生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时的相似过程,从中掌握有关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注重的是过程,而不是追求其结果。5.基于个性的学习个性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个体是在社会实践中作为主体而表现出来的思想和行为的总体特征,我们把能够充分体现学生个性特征,最有利于发挥学生个性特长,并取得最佳学习效果的学习方式,简单地称之为“基于个性的学习”。基于个性的学习方式是多层次、多维度的复合体,概括起来它有三个方面的规定性:一是学习的自主性。这是说学生在一定条件下,必须能够对自己的学习活动具有支配和控制的权利与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要善于摆脱对他人的依赖,合理确定学习目标,主动规划学习进程,科学制定学习策略,主动调节学习情绪,客观评价学习效果。要逐步确立主体意识和观念,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增强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二是学习的独特性。由于遗传、家庭背景、成长环境的不同,每一位学生个体都有着与众不同的独特品质。正是这种差异和独特性,构成了他自己的个性,使这个学生与其他学生区别开来。我们在指导学生学习时要最大限度地尊重和利用这种独特性,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状况和实际需要,选择和采用自己喜欢并有效的学习方式。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搞“一刀切”、“标准化”,让不同学生在同样的时间内,根据同样的条件,运用同样的方法,按照同样的速度,掌握同样的学习内容,并达到同样的水平和质量,这是违背规律的,也是愚蠢的。三是学习的创造性。创造性是个性的核心品质,帮助学生学会创造性地学习,是最可贵的,也是最困难的。这需要我们在学生的学习中加强“趋异”、“求新”、“自信”、“冒险”、“进取”等品质的训练和培养,指引学生敢于认识和研究自己所不知道的问题,善于将新的学习内容灵活变通地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从而改变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实现对自身的超越。我们提倡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但不是推崇“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在集体与组织中,有时学生的学习不能不受到一定的制约。对于一个班集体或组织,要保证其学习的整体性、有序性和高效性,成员之间就得遵守最低限度的规则。必要时,还要统一步调,统一行动。这未必就是轻视或压抑个性。6.基于对话的学习对话,在日常生活中是个极其平凡的字眼,原指人与人之间的谈话,现已成为当代社会使用频率较高的关键词之一。从国际事务

[1][2]下一页

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政治领域到学术研究,对话已成为人们追求的一种状态,或已成为人们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有效策略。人类社会即将和正在步入一个对话的时代,深入研究对话的实质,我们发现对话是对话主体在彼此交往过程中认知、情感、态度及价值等方面进行交流与碰撞、沟通与合作、激发与感染的过程,是一种致力于相互理解、相互协作、相互共生、相互促进的过程,是对话双方从各自的经验出发所达成的一种认知视界的融合。这种对话主体可以是人与人,也可以是人与物;可以是个体与个体,也可以是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可以是口头形式的,也可以是文本形式的。从不同视角深入剖析学生的学习,并将之与对话的实质相比照,我们似乎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学习,即对话。换言之,不呈对话的形态,或不发生真正的对话,就不是学习;不在对话中发生和推进的学习,就不是有意义的学习。长期以来,我们并未从对话的高度来认识和指导学生的学习,这导致学生学习中对话精神、对话意识的淡化与失却。在传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作为知识传播者闻道在先,术业专攻,将一种称为教学内容的东西传输给学生。由于师生知识、年龄、地位上的不平等,使得学生的学习被迫成为一种“注入式”、“接受式”的学习。虽然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也有形式上的对话,但几乎是机械的问与答,是一种浅层的语言活动,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或精神状态的对话。我们所倡导的对话式学习强调主体间的平等交往,双方都应以对对方的承认和尊重为前提,不存在关系上的尊与卑、主与次。每一个学生都与教师、同学或其他任何人一样,在人格上是独立的,都有着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建立在这种前提之下的学习,是一种面对面的、民主的、舒适的学习,才能真正走进“你”“我”的世界,才会发生各自向对方的精神敞开与接纳,才会促进彼此心灵深处的沟通与交流,也才会引发双方自由的探究、交往和碰撞。与传统的学习方式相比,基于对话的学习是一种自觉、自愿的学习,是一种和谐、融洽的学习,是一种民主、互动的学习,也是一种共享、共进的学习,它更强烈地突出了学习的主体性、交互性、协调性和生成性,它超越单纯意义上的信息传递,具有重新构建的意义。我们认为这是一种崭新的学习理念与学习方式,必将在新课程改革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和较好的落实。7.基于网络的学习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人们开始向网络时代阔步迈进。如今网络已越来越广泛地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引起了整个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在教育领域,网络信息成了教育的重要资源,计算机辅助教育正走向普及,教育信息化、现代化的进程正逐步加快,网络技术对现行教育的优化和生产力的开发起到了重要作用。建立于网络技术和网络信息基础之上的学习方式将越来越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基于网络的学习是学生学习方式的一个重大革命。它有助于将日新月异的知识信息及时传递到学生的学习内容中来,极大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有助于构建丰富的、反思性的学习情境,为学生的自由探索创造更多的机会;有助于实现学习资源的合理整合,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丰富的选择余地,增强学习的主体性;有助于模拟现实中难以实现的实验,培养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有助于……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不受时空限制的自由的终身学习必将因网络技术的不断成熟而成为现实。面对扑面而来的网络技术所带来的大信息量和时空结构的变化,我们必须在新的理论视野和操作环境下预设和扶持学生生成一种新的学习方式。一方面指导学生根据当前的学习需要引进网络技术,充分发挥网络在学生学习中的辅助功能。另一方面,指导学生学会根据网络技术所能提供的条件,主动地设计自身的学习活动,提升网络在学生学习中的基础性功能。要求学生在网络学习中增强搜集、获取信息、筛选检索信息、加工处理信息、储存利用信息的能力,正确处理好主与辅、多与少、人与机、虚与实等关系,追求网络技术的人本化应用,使学生成为网络学习的主人,而不是奴隶。

上一篇:企业员工上班迟到的检讨书下一篇:美丽的除夕夜作文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