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2022-09-11

语文课程以它自身的特点 (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 成为每一个现代人必备基本素质或行为习惯的必修课。随着素质教育的强力推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小学专门设置语文课程, 是以学生语文素养形成与发展为目标奠基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以多媒体为网络和核心的信息技术的运用正是21世纪知识经济新时代科技创新的重要基础和突出特征。近段时间, 我们对全县的农村小学的信息技术及其应用进行深入调查发现, 信息技术逐步走进教师的工作, 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之中。但我们也发现, 在部分学校和教师之中, 信息技术没有语文、数学那么重要, 信息技术课经常被挤占, 没有多少教师能把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有效整合起来, 造成了大量优质资源的浪费,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在教学过程部分强调:“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 促进信息技术学科课程的结合, 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我对信息技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谈谈自己的看法。

第一: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一) 情景导入

杜威先生说过:“兴趣是生长中的能力的信号和象征。……兴趣显示着最初出现的能力。”因此, 对所学知识的内容的兴趣可能成为学习动机。我们深知兴趣是学生学习知识, 增长智慧的动力, 是激发学生不断创新的源泉。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新课的导入很重要, 导得好就有感染力, 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夸美纽斯认为, 激发学习兴趣是创造一种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小学阶段, 学生的兴趣以直接兴趣为主。信息技术具有图文、声像等功能, 能充分刺激学生的感官,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导入新课时, 合理运用信息技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上《迷人的九寨》的一课时, 老师一边播放九寨的美丽画面, 一边播放歌曲《神奇的九寨》, 让学生身临其境, 仿佛来到那美丽的镜湖, 珍珠滩瀑布、诺日朗瀑布、熊猫海瀑布等旁边。一下就吸引住了学生, 让学生如痴如醉, 陶醉在大自然的美景中, 让学生非常向往九寨, 马上想去领略九寨美丽的风光。

(二) 创设情景, 品读感悟

李克东教授指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 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 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由于多媒体与网络环境的运用, 使语文课教学发生了质的飞跃, 它丰富的形象、艳丽的色彩、呈现客观事物的时间顺序、结构和运动形式、自然风光、事件场面等主动展现出来, 还能对运动的声音、制作流程加以记录和重放, 同时这些信息提取与筛选超文本方式, 使老师演示、讲授融为一体, 重难点迎刃而解。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课本, 大多数都是图文并茂, 内容生动, 感情丰富, 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在教学中借助图片、音乐、动画等, 可以再现文本描述的情境, 让静止的动起来, 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 再加上反复品读, 使学生能领会文中情、文中意, 深刻了解文章中人物的特点, 抒发的感情和阐发的道理。如著名南宋词人杨万里的绝句《小池》, 以清新活泼的语言, 描写初夏荷花池的美丽景色, 表现了诗人对自然景物的热爱。教学中以美丽的自然景色录像导入, 樱桃红了, 荷花露出了花骨朵, 知了在树上唱起歌来, 快乐的夏天又笑吟吟地向我们走来了。她走进孩子们的生活, 走进孩子们的心里, 走进孩子们的梦中……这样有声有色、动静结合的情境渲染下很快对诗歌产生兴趣, 激起很想去深入学习这首诗的欲望。达到了“入境始与亲”的目的, 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怎能不乐于学习呢?古诗的语言十分凝炼, 可却是意味深长, 诗人往往在“情动而辞发”后还要反复推敲, 将自己丰富的情感融入每一个字。可是, 学生与诗人存在相当大的时空距离, 加上缺少对生活的认识, 要使他们从字里行间清晰地感悟诗人真挚浓烈的感情, 悟透某个含义深刻的字, 即使教师讲得头头是道, 学生还是体会不深, 运用多媒体将诗人所描绘的场景逼真再现。可使学生如闻其声, 如见其人, 如历其事, 从抽象的东西变为具体形象生动。

第二:信息技术能扩大知识领域, 激发创新思维

布鲁纳说过:“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 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的最好途径就是使学习者主动卷入学习, 并从中体现到自己有能力来应付外部世界。”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鼓励学生主动思考, 勤学好问。因为每个人都蕴藏着无限的潜在创造力, 普通人和天才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问题是缺少一把打开这座神秘宫殿的钥匙。相信学生是发展创造力的“兴奋剂”。老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要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机会, 多一些活动的空间, 多一些表现的机会, 多一份创造的信心, 多一些成功的体会, 那么学生将会向无数次的成功前进。多媒体计算机它能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多种感官综合刺激 (这有利于情境创设和大量知识获取与保持) , 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 (有利激发学生兴趣, 进行协商会话) , 能按超文本, 超链接方式组织管理学科知识和各种信息 (有利于学生主动发现, 主动探索, 发展创新思维) , 大大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 激活创新思维火花。

如教学《长征》这首诗, 依托多媒体及网络环境, 再现红军长征过雪山草地, 飞夺泸定桥, 攻克腊子口等艰苦的行程, 激烈的战斗, 透彻地理解远征“难”;还创设情景激活思维, 展现金沙江水流湍急, 两岸悬崖峭壁, 大渡桥高悬天宇, 铁链铮铮, 引发同学思考, “金江水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中“暖”“寒”表现什么意思?有的同学认为金沙江水流湍急, 拍打崖石, 拍热了, 表现金沙江强渡非常艰难;有的认为指红军强渡金沙江成功, 心情非常的热烈, 高兴;有的说暖对寒主要说长征经历过两大战役……又如《鸟的天堂》网络中展现大榕树叶子繁茂一簇堆在另一簇上, 阳光辉映绿灵动, 让同学以此景理解“颤动”, 学生看着图画展开联想:是风吹榕树叶晃动, 是阳光照在树叶上角度不同出现光的闪动, 是榕树丛后有归巢的小鸟在跳跃, 树叶反射水面波光在颤动……丰富的资源激发创新思维:在《长征》一课中, 学习了长征诗, 设计了毛主席诗词知多少演讲活动, 同学们上网 (校园网) 查询, 下载, 学习、理解、演讲, 有的讲菩萨蛮·大柏地、忆秦娥·娄山关、沁园春·雪, 讲出长征的艰辛;讲出弹洞前村壁激烈的战斗;讲出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雄才大略。每个独特的见解, 都展示着同学们创新思维的一个新境界, 提高了教学效率。

第三:信息技术能多角度的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创造能力是人的最重要的素质, 是人的各项素质的核心, 小学阶段是青少年思维发展的启蒙时期, 在这一时期他们能否具有一定的创造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对于他们将来能否成为创造型人才至关重要。在语文教学中就是要通过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 进一步诱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 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培养思维的创造性,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激发学生创新情感, 要鼓励多角度思考问题, 训练思维的多端性, 要扩大知识面, 训练思维的变通性。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生动形象, 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开发潜能,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设和谐的情境,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 寻求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

如《圆明园的毁灭》一课用多媒体和网络支撑, (1) 网页展示, 以境激情。通过网络, 点击“圆明影库”, 播放《火烧圆明园》配课文录音, 让学生如身临其境, 目睹侵略者的暴行, 深刻感受他们的疯狂洗劫, 对文明的毁灭的罪恶行径。 (2) 主题探究, 合作学习。网络再展现全国人代会通过重建圆明园议案, 要同学们当工程技术人员, 进行重建设计, 以此为主题展开对课文深入学习, 得出三个必须解决问题, 即布局、景物、珍宝。 (3) 网络资源, 自主探究, 引导同学根据自己的兴趣, 选分题研究, 同学各自通过网络收集有关信息, 即圆明园布局相关的信息库, (如圆明园布局资料、人文景观、圆明园珍宝的介绍以及它现在何处) 真切感受圆明园布局“众景拱月”的新奇, 殿堂的恢宏, 买卖街、山乡林野的情趣, 诗境再现的韵味, 西洋景观的典雅, 名种奇珍异宝的珍贵, 同学既深切理解课文, 又激起探究的情趣。网络还提供现代人文景观, 蓬莱瑶台、武陵春色的诗、九寨沟、巴黎铁塔、凯旋门等资料, 拓展视野, 激发创新热情。 (4) 人机对话, 实践创新。在分主题探究中, 应用网络, 设计新圆明园布局图。中间是大图框, 四周有可以拖动的扳块资料, 如亭楼、花草、名胜古迹、世界著名建筑, 学生拖动在框中拼出新圆明野外布局, 张扬个性,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 自主创新。在让圆明园珍宝回归主题研究中, 同学们又有自己见的, 或通过国际市场拍卖收买, 或通过网络发信息寻求海外侨胞捐赠, 可通过外交途径促督交还……创新思维得到训练, 同时这个环节集学生语文表达, 美术创作, 人文社会、思想教育综合实践一身, 同学们乐于参与, 善于实践效果很好。

21世纪是一个全球化、网络化、信息化的知识经济时代, 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 调整教学内容, 改革教学模式。我们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所具有的“交互性、创造性、拓展性”等独特功能, 努力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

摘要:语文课程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 则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 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的基础。培养信息素养是语文课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语文教学中, 有效运用信息技术, 进行激情引趣, 品读感悟, 发展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进一步增强课堂的有效性。

关键词:语文教学,信息技术,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 李克东著《新编现代技术基础》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9.

[2] 叶谰:《让课堂焕发生命力》.

上一篇:浅谈新课改的有效性下一篇:独立学院管理学课程教学的一些具体问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