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 改变小学数学教学方式

2024-05-09

利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 改变小学数学教学方式(精选11篇)

篇1:利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 改变小学数学教学方式

利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 改变小学数学教学方式 重庆市石柱县龙沙镇小学校 谭玉兰

【摘 要】 21世纪是一个信息技术的时代,多媒体信息技术也已广泛进入农村课堂。多媒体信息技术能向学生提供并展示多种类型的资料,包括文字、声音、图像等;可以创设、模拟多种与教学内容适应的情境;形象、生动、直观的出现在学生眼前,是从根本上改变数学教学方式的重要途径之一。

【关键词】 多媒体 合理利用 小学数学 教学方式

《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让学生通过各种现代化媒介获取信息、帮助思考、促进学习,使他们有更多动手、动脑、思考和探索的机会,充分调动学生认识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尊重学生的创造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特别是农村的孩子,他们的知识面窄,接触新鲜事物相对较少,外出增长知识和见识的机会也很少。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时,如果能充分利用网络环境下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资源、图文并茂的教学内容来引导学生,而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数字讲解,定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探索有趣的数学知识的兴趣,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一年来的课改实践,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转变教学方式有了很大的帮助。

一、合理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新课程标准要求,也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和成长。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合理选择一些优秀课件,就能为学生创设直观生动、形象逼真的教学情景,激发学习兴趣。在教学时,要尽可能利用多媒体现代信息技术,创设一些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数学情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要让学生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就要把教学过程组织得生动有趣,而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合理运用,正好能满足这一需要。

如我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利用多媒体动画影像故事来引入新课。“有位老爷爷把一块地分给三个儿子。老大分到了这块地的,老二分到了这块地的。老三分到了这块地的。老大、老二觉得自己很吃亏,于是三人就大吵起来。刚好阿凡提路过,问清争吵的原因后,哈哈的笑了起来,给他们讲了几句话,三兄弟就停止了争吵。”生动形象的故事情节一下子就激起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这样的教学,既改变了传统引入课题的教学方式,还能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通过生动有趣、学生喜爱的动画和故事,很自然的过渡到新知识的学习。132639

二、合理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现代信息技术能设计以趣味图形、图像、动画、数字、符号等相互配合,辅以精炼的文字说明和动听的音乐,为学生创设直观生动、形象逼真的教学情景。恰好能改变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注意力不

集中的特点,让他们在无意识中就回到了课堂上。

我在一次外出听课时就注意到,一位一年级的老师在教学“数一数”时,就非常巧妙适时的运用了现代多媒体技术,上课一开始她将一幅生动美丽的校园图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马上被画面中的人物形象、色彩及热闹场面吸引住了,非常高兴,津津有味地看起来。这时老师并不急于把问题提出来,牵制学生的注意力,而是给他们一定的时间随意看自己想要看的,还可以说说图上有什么。当学生的好奇心得到满足后,再提出要求:“这里还有许多数学知识呢!图上画的是什么?各有什么?你们找一找。”把学生的兴趣引到数学上,让他们带着问题去观察,这时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所提的问题上,自觉地按老师的要求观察,然后再适时地指导观察方法,有意引导他们按顺序观察。很快就找到了从数量“1”到数量“10”所表示的物体,如“1位老师”,“1面红旗”、“2位小朋友跳绳”“3位同学踢足球”“4个垃圾桶”等等。这样分两个阶段进行观察,先让学生看自己想看的,再按要求深入观察,随着知识点的增多,对观察的要求逐步提高,使他们的观察渐渐地由表及里,由粗到细,由局部到整体,学会了观察的方法。符合低年级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特点。

三、合理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打破传统课堂模式,有效地改进教学方式

《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有效地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可能投入到现实的、探索中的数学活动中去。”在教学中合理利用

多媒体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学习载体,使学生在这一环境中协同多种感官,充分调动自我学习积极性,发挥主动性和自主性。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让学生在观察、实验、探究、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多种方式中进行数学活动,积累多样化的活动经验,创造性的解决问题,有效地改进教与学的方式。

如教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一册P96—97“9加几”时,“有几瓶牛奶”(9加几),多媒体课件给出两箱牛奶实物图(一箱9瓶,一箱4瓶),通过学生提问题,得出算式9+4,在计算9+4时得多少时,学生可以通过直接数瓶子得出:9+4=13;或者把牛奶换成飞来的小鸟代替,数小鸟得出9+4=13;或者将4分成1和3,先算9加1得10,再算10加3得13,即9+4=13;或者把9分成6和3,先算6加4得10,再算10加3得13,即9+4=13,或者直接用10加4得14,再用14减去1得13,即:9+4=13„„总之,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数学知识,通过生动形象的演示、观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探讨出“9加几”的计算方法,在鼓励计算方法多样化时,实现计算方法最优化。完全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使不同学生都能在不同程度上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时,抽象的讲解学生很难理解。我先让学生以4人一组的形式学习,让他们根据前面学习习近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通过拼摆法或者割补法,组内先观察,再讨论,从而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再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屏幕上演示出旋转、平移和比较的过程。通过自

己动手操作和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学生一目了然,很容易接受。这种教学方式的转变,既发挥了学生之间的互补作用,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使学生的思路得以开拓,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锻炼。

四、合理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能更多的贴近生活,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现代信息技术进入数学课堂,是当前教学形势新课程标准下的一个重要特征。农村的孩子,他们的知识面窄,接触新鲜事物相对较少,外出增长知识和见识的机会也很少。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了解更多贴近生活的数学知识。

例如:在教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三册“认识时间”时,由于时间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光靠老师讲解,或用传统的教具教学,都会感到非常枯燥,让二年级学生难以理解。我采用了多媒体课件教学,使原来非常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生动化,增强了学生的直观认识。首先,多媒体展示了一些生活中常见的钟,再让学生找出常挂在家里客厅的钟,就能清楚地看到钟面上有十二个数字、三根指针和格子。紧接着,通过图像的闪烁及声响效果,让学生了解到12个数把钟面分成了12大格,每个大格又被分成5个小格。然后,再通过动态演示一秒、一分钟和色彩的变化,时针走一大格,分针正好走一周的过程,让学生得出1时等于60分钟,学生在形声结合、图文并茂的演变中很容易就掌握了这些知识。

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与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学的联系越来越紧

密,特别是农村小学,教学资源相对滞后,有了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不仅可以把学习数学知识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还使原来枯燥无味的数学课堂容更加生动,更加精彩。但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只是一种教学手段和方法,作为教师,我们要坚持把握教材,因材施教,从实际出发,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恰当合理地利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学好数学。

【参考文献】:

《课程标准(2011)版》

篇2:利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 改变小学数学教学方式

通讯地址:安徽省黄山市歙县新安学校(245200)主要内容

现代信息技术为小学语文学习提供了理想的平台和环境,促进了小学语文学习方式的改变,提高了小学语文学法的实效性。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拓展延伸,学生的思维活动建立在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情感基础上,促进了语文学习的自主性;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虚拟教室,超越时空界限,互相聊天、互传资料、互相讨论,促进了语文学习的合作性;现代信息技术和新课程理念结合,设计探究问题,启迪学生智慧,培养独立思考、质疑一切和创造创新精神,促进学习语文的探究性。现代信息技术把语文学习带入了一个美妙的世界,优化了学习语文的环境,提升了语文学习的品质。

关键词

现代信息技术 小学语文 学习方式 改变

正文

21世纪,人类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以计算机为核心,包括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现代信息技术使教育的蓬勃发展成为了可能。现代信息技术为语文学习提供了理想的平台和环境,并渗透到语文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教学中,现代信息技术是推进语文课程改革和语文学习的突破口。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日渐成熟,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语文课程模式基本形成,学生学习语文的方式悄悄地发生着改变。

一、创设情境,拓展延伸,促进小学语文学习的自主性。传统教学方法往往容易束缚住学生,不利于学生主动学习,而且较多地依赖于教师个人的语言素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把“四壁如雪”的教室变成一碧千里的“草原”,变成闻名世界的水上城市“威尼斯”……这样,学生的思维活动建立在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情感基础上,学生学习语文逐渐走向自觉,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有目的地创设具有一定情感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的态度体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到发展。如在学习《“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一课时,课前播放《红楼梦》主题曲《枉凝眉》,学生听着歌曲,渐渐“走进”了大观园,怀金悼玉,深沉哀痛。通过情景的创设,把学生带入作者曹雪芹的写作状态,把学生带入了学习状态,使读者和作者的情感产生了共鸣。在导入时,播放了《“凤辣子”初见林黛玉》的电视片段,王熙凤的笑声一下就吸引住了学生。在“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时停止播放,为学生制造了阅读期待,学生不由自主地打开课本读起了课文。

《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经典名著,一部封建生活的百科全书。显然,一堂语文课,一个简单的教学环节,不可能让学生主动去读它。怎样才能帮助学生打开一扇门,引导他们喜欢“红楼”,自己走进“红楼”呢?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把《红楼梦》里的经典诗词曲赋出示在屏幕上,指导学生诵读,品析原著的韵味。对那些幽默诙谐的,如《护官符》、《聪明累》等,引导学生用“快板”的形式念白说唱;对《葬花吟》等经典诗词,就和学生通过视频欣赏京剧唱腔。就这样,择起一点逐步深入,吟诗词,诵文赋,渐渐地步入“红楼”,走进了那片意境深远的“大观园”。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创设情境,拓展延伸,方式灵活而丰富,把无声的整合成有声的,无形的设置成有形的,让学生亲眼目睹,如临其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形成强烈的学习动机,使学生想学,乐学,主动参与到语文学习中来。

二、虚拟教室,超越界限,促进小学语文学习的合作性。以多媒体、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将学生引入语文学习新天地,学生可以足不出户,在家里学习,同时又与老师、同学保持联系。弗雷德曼说:“学生,希望把这个平台当作一个协同合作的地方,教师也想利用这个平台的优势,我们看到了一个在两者之间创造真实互动和联系的机会。”

组织学生加入QQ群,建构一个虚拟教室,让学习者在里面进行

交互,讨论学习活动。依靠现代信息技术建立的虚拟教室将教学延伸到语文课堂之外,它扩大了学生的学习世界,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建立了名为“我们的503”这一QQ群,要求有条件上网的学生以实名制的方式加入该群。在虚拟学习共同体的学习活动中,学生根据探究的主题进行学习,在学习中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进行资源共享、讨论和交流等活动。

1、语文沙龙。每周一个语文主题,如学习了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民风民俗”后,我设计了:歙县有哪些“民风民俗”?学生在QQ群里畅所欲言,说出了叠罗汉、谢灶、灯会、中秋舞草龙等民俗风情,在了解民风民俗的基础上受到热爱家乡的熏陶。有的语文主题也可以是学生自己提出来的,如怎样写好钢笔字?怎样写好文章中的细节?

2、走近名师。现在网络资源丰富,我在网络上搜集名师的课堂实录,下载下后发到QQ群的共享里让学生观看,为那些缺课学生,或补缺补差的学生提供了方便。上学期,我班有一位学生得了腮腺炎在家隔离,那时学习五年级下册语文“异域风情”这个单元,我就在网上下载了名师王崧舟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威尼斯的小艇》的课堂实录,把视频放在群里指导学生观看。这名学生在家期间,利用QQ群学习,没有落下一节课,学习效果很明显。

3、笔记展板。这一板块主要是两个栏目,一个是学生笔记的分享,一个是老师复习资料的整理。每当一篇新课结束,我都安排语文尖子生把自己的语文笔记发布在QQ群里,让学生浏览或收藏。在期中或期末期间,我把复习资料整理好,上传到QQ群里,指导学生复习,既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又提高了复习的实效性。

4、习作论坛。到了高年级,学生喜欢把自己的生活写成文章。我就从中选取部分习作,每周一篇上传到QQ群里,让学生阅读并跟帖。这样,学生既获得了习作心得,又逐步学会了赏析文章,不仅提升了习作水平,还提高了阅读能力。不到半个学期,就有10余篇作文在报刊上发表了。

QQ群这个虚拟教室为学生提供了特殊的学习环境,利于学生合作性学习,也起到了因材施教的作用。而且QQ群的建立正好弥补了

学习上的无助感和精神上的失落感,学生在QQ群内互相聊天、互传资料、互相讨论,为合作性提供了一个学习的平台保障。

三、启迪智慧,积极思辨,促进小学语文学习的探究性。“经由思,抵达诗”,是深度语文的真正追求。当前绝大部分的语文课堂还只是讲授为主,教师自我陶醉地讲,学生懵里懵懂地听。作业的设置也是单调枯燥,常以积累为主。“独立思考、质疑一切和创造创新精神,是美国教育的灵魂。”由此,我的语文课悄悄地发生了改变。

如学完《草船借箭》时,我抛出了一个问题:你觉得他们谁是好人?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诸葛亮是好人!曹操是坏人!”

我继续追问:“为什么这么说呢?

学生一边翻书,一边找答案,自信地说:“因为诸葛亮神机妙算,非常聪明。”

我马上反问道:“因为诸葛亮神机妙算,所以是好人。因为曹操不神机妙算,所以他不是好人?”

学生哑口无言,他们的思维凝固了,已知和未知的发生了矛盾。此时,我在大屏幕上播放了电视剧《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剧照,一张凝眉肃目,另一张则拔剑欲自刎。学生的注意力被聚到了一起。紧接着,大屏幕上出现了曹操的《蒿里行》,诵读后分析“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学生明白了诗人在战争中的感受,看到了曹操强烈的人民性和现实主义精神。

大屏幕又出示曹操的《龟虽寿》,《短歌行》等诗,和学生一起朗读,一起赏析。

后来,我和学生观看了“百家讲坛”——易中天品三国之真假曹操,易中天在开场就引用鲁迅的一句话: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的。这句话让学生既震惊又好奇,在后面的观看中,学生不时议论纷纷,他们的思维发生了碰撞,对曹操的看法发生了改变。

最后,我再问学生:“曹操是好人吗?他是英雄吗?”学生异口同声:“是!”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语文研究性学习,学生不但懂得如何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还会为了解决问题主动地去大量阅读资料,运用综合、归纳、推理、演绎等方式学习语文。

篇3:利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 改变小学数学教学方式

一、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

教师必须改变过去那种“知识本位”、“教师中心”的陈旧观念, 切实地认识到自己的职责不应仅仅沿袭“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的古训, 还应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注重提高学生的能力, 培养其综合素质, 以教会学生学习为宗旨, 把学生的发展放在第一位。

真正的教育是给人以“点金术”, 而不是给人“金子”。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即要研究教师如何教, 又要研究学生如何学, 真正体现自身的主导作用,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教师和学生角色的改变促进教学方式改变

信息技术的运用和教学模式的变革, 促使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以及作用的重大变化。教师由原来知识的传授者、提供者、灌输者转变成了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帮助者和促进者。教师的教学设计由过去的单纯考虑“如何教”转变为现在研究如何运用信息技术启发、诱导、引领学生去“如何学”,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得更为协调。同时, 信息技术进入课堂, 促使课堂教学由“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灌输式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师生双向协调发展的“探究型”教学模式;教学过程则由过去的“问答式”转变为现在的“探究式”;教学方法从过去的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转变为现在的启发式、自主研究式、协作探究式、项目教学和任务驱动教学的方式;教学手段从过去单纯的教具演示或实验, 转变为现在运用多媒体网络信息技术, 为学生创造了形象生动的学习氛围, 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 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了学习效率, 促进了学生主动发展。

三、利用信息技术改变学生学习其它课程的方式

信息技术与其它课程的整合要以建构主义教学论为依据,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 利用情景、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 充分发展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精神, 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 在这样的建构主义的模式下, 真正让学生主动学习、体验、欣赏, 实现自己获取知识、自我更新知识甚至创造新知识的理想目标。使过去的“重教轻导”、“重结论轻过程”转变为现在的既重教学、更重教育、既重知识、更重能力, 既重结论、更重过程的教学目标转变, 因而促使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由于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使课堂教学内容发生了深刻变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以“教材”为基本内容, 运用网络中的信息, 自由的收集、获取, 并根据自身的需要加以运用。网络信息不仅拓展了学生学习内容, 改变了学生学习方式, 同时促使学生树立了正确的知识观。随着社会的发展, 科学知识肯定发展和更新。这样十分有利于鼓励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信息技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在信息化学习环境中, 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学生的学习不仅是通过教师讲授和课本的学习, 而是利用信息化的平台和数字化资源, 教师和学生之间开展协商讨论、合作学习, 并通过对资源的收集利用、探究知识、创造知识的方式进行学习, 从而实现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1、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信息技术不仅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 还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演示和浏览的工具, 更为重要的是信息技术为学生自主探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学生在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学习的过程中, 不仅提高了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而且提高了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提高了收集、选择、分析、运用信息的能力和意识, 而且学会了如何去自主、创造性的学习。

2、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强调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 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探究的情境, 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然后进行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实验等探索活动, 获得知识、技能, 发展情感与态度。

3、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强调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来完成共同的任务, 在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基础上进行互助性学习。利用信息技术这一工具在合作学习中会有更大收获, 比如利用网络可以让学生通过论坛进行交流和研讨, 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评论, 也可以通过留言版和电子邮件进行沟通与交流, 还可以通过聊天方式等进行实时交流、合作。

总之, 利用信息技术改变了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 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 它对学校教育的影响是很大的, 它必将推动教育观念、教学模式、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全面而深刻的改革。

摘要:推进素质教育, 要求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基础教育强调的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已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时代发展要求学生形成新的学习方式, 倡导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已成为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务。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将会促使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真正的发展。

篇4:利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 改变小学数学教学方式

关键词:信息技术;数学课堂;教学方式;例谈

一、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激活学生的数学认知

小学生的特点就是好奇、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而信息技术集图、文、声、色、像于一体,恰到好处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设备,通过声情并茂的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形式对学生形成刺激,不但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求,而且能把一些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例如,在教学二年级《认识图形》的时候,虽然有一年级上册已经学习的《认识图形》基础,学生对立体图形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不管是用实物,还是用画图的方法,学生都不能很好地理解和感知平面图形是立体图形的一个面。于是,利用PPT的动画效果把立体图形的一个面分离出来,学生真切地感受动画所展示的一个面的分离过程,有效地激发学生对空间观念的认知,轻而易举地给学生建立起图形的空间概念,这对于学生以后进一步学习圆柱、三棱柱、正方体等都建立了一个很好的数学模型,从而激活了学生的数学认知。

二、运用信息技术能化抽象为形象,提高学习效果

在数学教学中,借助信息技术把有关教学内容在大与小、远与近、快与慢、整体与部分之间进行相互转化,使数学概念的形成、数学事实的联系、教学规律的揭示形象而清晰地呈现出来,从而让学生细致地进行观察、理解、分析,达到了化抽象为形象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加减混合运算》的时候,“原来公交车上有20个人,到了一个路口上来了5人,又下去了10人”这样的题干,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非常抽象,完全弄不明白这是一个什么过程。于是,通过一个个小动画,把原来的20人,上车5人,下车10人的过程表现出来,把抽象的数学语言具体化为形象的过程展示,学生在对事物及其数量变化的形象演示中自然就能明白运算的方法和过程,让数学思维的获得不再成为学生被动的过程,而成为学生主动感知的过程。

三、运用“速算盒子”,改变小学数学计算的枯燥乏味,提升数学学习的趣味性

“速算盒子”是一款专门针对小学生开发的数学基本功训练工具,操作简单,界面清新,在闯关和PK中达到开发小学生的数学思维,寓教于乐的目的。“速算盒子”具有紧贴课堂,针对性强;知识闯关,分散知识点;擂台PK,挑战高手等功能,并能通过分享挑战,邀请小伙伴一起加入游戏学习的功能,能让学生在游戏与活动中获得对数学计算方法和能力的提升、巩固。

使用“速算盒子”一段时间以来,我真实地感受到,作业盒子自带的上百萬好题,不仅让学生在闯关游戏中不知不觉地掌握了数学概念,巩固了数学知识,领会了数学思维,强化了数学方法,提高了运算能力,而且老师在教师端只要手机轻轻一点,班群的作业就布置下去了。作业的批改也非常方便,对于选择题,可以利用软件自动批改功能;就解答题而言,学生做好作业拍照上传,老师就可以用手机批改;针对学生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老师还可以通过语音、视频等方式进行一对一或一对几的讲解,不仅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而且其个别指导的效果也非常好。通过这样一款免费的师生互动学习软件的应用,既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提升了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趣味性。

四、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优化复习课的课堂教学方式,给学生的复习一个全新的体验过程

小学数学复习是小学数学教学中重要的教学环节,通过复习教学,不仅可以梳理学生的数学知识系统,而且能让学生在复习过程中达到温故知新,获得新的数学思维和数学体验。但是,老师们经常抱怨,最不好上的课便是复习课。

那么,小学数学复习课堂教学中如何才能避免机械地归纳,枯燥地练习呢?于是,我在小学数学复习课中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优化课堂教学方式,给学生一个全新的数学体验过程。例如,《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周长与面积的计算》一章内容的复习,如果仅仅让学生记住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让学生通过复习巩固周长和面积公式的由来和推导过程,让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于是,在复习过程中,我将多媒体课件的演示与实物教具相结合,综合展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周长和面积公式的概念和推导过程,以及三种图形之间的几何变化关系,并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等方式,让学生合作探究,根据自己对概念和公式的理解提出自己的变式练习题,供学习小组一起课堂练习,相互取长补短。这样,学生不仅学习兴趣提高了,自信心增强了,而且课堂复习与练习、运用的效果也增强了,让学生在享受成功的愉悦的过程中能够快乐学习。

参考文献:

谭兆亮.信息技术和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案例研究[D].宁波大学,2011.

篇5:利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 改变小学数学教学方式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初探

重庆市秀山县龙池镇中心校 王满英

在现代数学教学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能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还学生一个生动、具体、奇妙的数学世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弥补传统课堂教学之不足;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突破重难点、巩固练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表明: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各种感官、大脑处于最活跃的状态,能够最佳地接受教学信息,能有效地诱发学习动机,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愉快的情绪。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不是需要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利用教育技术精心设计情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这个内容时,动画演示两只小蚂蚁比赛的情境。一只绕长方形爬一周,一只绕圆爬一周,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提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会提出“谁爬得快”、“谁爬的路程长一些”等问题。谁爬的路程长一些,这实质上是比较长方形和圆的周长,而长方形的周长学生已会计算,自然会迫切地希望解决圆周长的问题。教学水到渠成,学生马上就进入了探究“圆的周长”的情境之中。

再如在教学“制作年历”这一课时,教师首先通过多媒体展示收集的一幅幅精美的月历,再辅以轻松舒缓的音乐,学生在如此悠美的情境中享受着、体验着。教师适时激发学生:“同学们,让我们自己也来制作属于我们自己的年历吧,看看谁制作的年历既漂亮,又正确”。学生们会跃跃欲试,都想通过制作年历这一活动来展示自己的综合能力……通过直观的、立体的、动态的展示,学生能很快地进入探究状态。

二、再现数学知识的创造过程,突破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是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充分说明了它的抽象性和概括性,也说明了数学相对其它学科而言要抽象得多。因此,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课程的设计和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注重实效。要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开发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在教学中,如何根据教学内容,再现生活原型,提炼数学问题,突出教学重点和突破教学难点,需要教师在备课时仔细琢磨。例如在教学“收集数据的方法”时,教师可播放公路上一段时间内机动车通过的视频,让学生说出卡车、小汽车等各种车辆各有多少辆。学生通过实践,发现凭自己一人不能独立完成,想到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去收集数据,去整理、归纳学习方法,总结出以画“正”字收集数据这一统计的方法最快捷。同时也增进小组成员间的凝聚力,形成团队意识、合作意识。

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时,先让学生自己通过操作、观察,在思考的基础上,探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教师再辅以多媒体演示:直观地利用割补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比较、归纳,并设置三层问题:①什么变了,什么没变?②平行四边形的底与长方形的长有什么关系?平行四边形的高与长方形的宽有什么关系?③你能根据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吗?怎样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通过直观形象地演示,化未知为已知,化抽象为具体,将演示、观察、思维与语言表达结合在一起,不仅建立了学生对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感性认识,更渗透了一种研究数学现象的思想:转化思想。

三、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实现练习层层推进

有针对性的.练习是巩固新知、拓展知识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传统的练习通常为书本、黑板、试卷等,形式单一、呆板乏味。对于自制力不强的小学生,短期内可能坐得住,能完成。但如果长期使用这种单调乏味的形式,那练习的效果将大打折扣。也就无从谈及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而将小学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有机整合,不仅对实现数学课程“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维目标,还能提供形式多样的练习。根据活泼好动的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年龄特点,设计新颖别致的练习,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并适时根据学生答题情况设计鼓励、表扬等情境,激发学生练习的兴趣,提高练习效率。

例如在设计《真分数和假分数》的课后练习时,第一层次:识记。根据真分数假分数意义判断教师随机出示的分数属于哪一类,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追问:你这样判断的理由是什么?第二层次:理解。用分数表示各图涂色部分,电脑适时出示各图(包含真分数和假分数),本题要在理解真分数假分数的意义后才能解决;第三层次:运用于生活。判断下面各说法对吗?为什么?①昨天妈妈买了1个西瓜,我吃了个。②爷爷把菜地的种了西红柿,种了茄子,种辣椒。③一块巧克力我吃了,表哥吃了。教师根据学生答题情况,如果有时间,还可继续拓展下去。学生通过层层深入的练习,使本课时知识得到巩固,深化。

四、利用展示平台,展示学生创新成果

据统计,自1964年以来美国人获诺贝尔奖的占世界各国获奖人数的一半。近几十年来,西方世界一些最主要的科技成果60%是由美国首先研制的,70%率先在美国应用。美国国家竞争力委员会称,美国在27个关键技术领域中取得了24个领先地位。因此,美国成了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综合国力傲居世界首位。可见,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一个民族的创新能力是核心竞争力。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必为学生构筑展示成果的平台,使学生的创新性得到认可。多媒体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例如在整理各计量单位一课时,学生可利用媒体展示台展示自己的整理成果,教师引导全班参与评价,使学生获得最大的学习成就感和满足感。

实施具有针对性的能满足学生差异和个体不同的分层教学。做好课堂延伸工作,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一方面设计一些富有创造性的探索活动,满足优等生更高层次的需求;另一方面,富有情趣的情景教学能使学业后进生主动学习,主动去获得知识。

充分发挥学生的好奇心理,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到生活中、到广阔的大自然中去发现数学,去利用数学、去创造数学。例如在解决问题时,可设计成惊险的闯关游戏。从基本的问题入手,一步一步增加难度,使孩子们在享受成功的同时,更充满了对后面内容的关注,增加闯关的信心。

篇6:信息技术改变教育教学方式

二、信息技术要求教育方式的转变

三、现代信息技术要求师生关系的改善

篇7:利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 改变小学数学教学方式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现代信息技术要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在教学中,我试图改变“教材”指挥“教师”的被动局面,切实发挥教师作为教学决策者的作用,将教材与教师的关系视为平等互动的关系,有目的地对教材部分内容及呈现形式进行调整,加强体验性学习内容,弱化一些经验性的学习内容。例如,教学《年、月、日》一课,教材一开始就出现一张2003年的年历,然后让学生观察后回答“一年有几个月 哪几个月是31天 哪几个月是30天 二月有多少天 ”等等,接着让学生圈出自己的生日是几月几日,随后以“定论”的形式呈现“平年和闰年的判定”,最后教学“用拳头来记认天数是31或30的月份”,用歌诀记住有31天的月份“以及”计算平,闰年一年的天数。这样的内容和呈现形式,使得学生学习认知的心理机制只能是“同化”,无论在教学方法上怎样变化,都难以引起学生主动的思考。

根据新课程标准所体现的教学理念,我运用PowerPoint重新整合了教材资源,上课一开始,一幅“生日快乐”的精彩画面随着旋律优美的乐曲展现在学生面前,并亲切地说:“同学们,你喜欢过生日吗? 能告诉大家,你的生日是哪年哪月哪日吗 ?让我们同唱一曲《生日快乐》歌,共享快乐的时光,让我们借助时间单位—年月日,记住自己生日这一幸福而美好的日子。”这样,把对孩子极具吸引力的“生日”与数学新知的学习巧妙地结合起来,引领孩子们进入快乐的数学园地。使学生在获得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需的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得到发展。接着问学生:“你们知道年,月,日的哪些知识? ”当学生说出一年有365天或366天后,教师问:“真的吗? 同是一年还会有不同的天数 我不大相信,你能不能举例证明给老师看看!”问题一出,学生纷纷拿出自己从上搜集下载或从杂志中剪出的不同的年历及有关资料进行探究,他们在收集信息,观察计算,相互交流中,已经感受到一年有12个月,哪几个月是31天,哪几个月是30天,以及2月份有28或29天。实质上已经自己学习和掌握了新知。在课的最后,教师又这样问:“你知道今年有多少天,明年有多少天吗?平年和闰年有没有规律,有怎样的规律 ?”学生根据课上收集的数据进行讨论,他们在观察比较中发现了规律。

通过运用信息技术对教材内容的处理,把学习过程中对问题的发现,探究等活动凸显出来,使之成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二、运用信息技术突破数学教学时空限制,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在教学中,利用信息资源跨越时间界限的特点,将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结合,使教学内容变得丰富多彩,更贴近生活,更具有时代特点,同时也使老师改变了传统观念,给教学内容赋予了新的内涵,使教学内容活起来。

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课件,把从1900年到2004年的年历全部放入这个课件中,教学时能根据学生提出的哪一年的年份,直接用文本输入法,调出这一年的年历来进行教学,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再用红色的背景来显示这一年中有31天的这几个月,用黄色的背景来显示这一年中有30天的这几个月,并加以闪烁。通过这样生动形象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了不管是哪一年,这一年的1月,3月,5月,7月,8月,10月和12月,每月都有31天是大月,每年有7个大月;而4月,6月,9月和11月,每月都有30天是小月,每年中有4个小月。但2月份比较特殊,有时有28天,有时又有29天,我再把从1989年到2004年的2月份全部放在一个屏幕上,加以比较,启发学生找出2月份是29天的分别是哪几年,说明2月份是29天的这一年叫做闰年,也用红色的背景加以显示并加以闪烁,使学生很直观地感受到通常每4年中有一个闰年。同样在教学“每四百年又一闰”时,又分别把1100年,1200年,1300年,1400年,1500年,1600年,1700年,1800年,1900年,2000年的2月份加以比较,学生才能真正清楚地加以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这样的教学,突破了时间和空间对人与人交流造成的障碍,使得人们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可以与其他人进行双向交流。提高了学生的辨识能力和学习主动性把一些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形象化了,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篇8:利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 改变小学数学教学方式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革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已有课程的学习活动中将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与课程内容有机结合, 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信息技术不再是“教学辅助工具”, 将其作为学生对于信息的获取及处理能力的培养工具、对于问题的探究及解决能力的提升工具以及建构知识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将各类资源、教学要素和环节融合起来, 促进传统教学模式的根本改革, 并最终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的改革。

二、信息技术对“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方式的促进作用

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给学生营造了一种全新的学习环境, 也改变着传统的学习方式。网络资源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浩瀚的知识海洋, 克服了以课本为主要信息载体的局限性。网络通信工具给学生创造了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交流、讨论以及合作条件。信息加工工具和创作平台为学生提供了实践创造的机会。作为信息技术学科教师, 在专业技术以及设备上都占有优势, 并且在信息技术对教学的促进作用的意识上的认识地也更为深刻, 在此, 以我开展的信息技术课中制作电子板报这个板块的教学过程为例, 展示信息技术对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1.信息技术促进自主探究学习模式

自主学习是学习者在总体教学目标的宏观调控下, 在教师的指导下, 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 自由地选择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 并通过自我调控学习活动来完成具体学习目标的学习方式。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不等于不需要教师了或者说教师的作用降低了, 而是学生主学, 教师主导。在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中, 教师的任务更重, 相对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中, 教师除了要像以前一样投入到学生的学习过程外, 还要创设适当的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的爱好, 引导他们正确地进行自主学习, 敢于探索、总结经验。

在初二年级学生学习使用Word制作电子板报的这个板块中, 6个课时的学习环节中, 我没有采用先教后学的传统教学模式, 而是将6个课时的学习过程设计成一个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选择他喜欢的主题设计一份电子板报。学生在探索如何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通过自主学习掌握了制作电子板报的基本技巧。在学生开始进行自主学习之前, 教师根据教学资源、教学要素设计了一个学习制作电子板报的网络学习平台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同时学生也可以利用互联网获取更丰富的知识。整个学习过程中, 学生自己制订学习计划、制作进度, 每节课的学习内容都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进行调节, 并登记在网络平台里的制作进度表上。学生自己利用网络学习平台自主进行探究式学习, 教师扮演好主导的作用,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探索问题, 实现高效学习。

在自主学习过程中, 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很重要, 直接关系到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网络学习平台中, 设计了展示平台, 学生定期将自己的成果上传, 教师、同学都可以进行点评。这不仅为老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评价提供了依据, 而且为学生进行自我调控提供了基础, 加强了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

2.信息技术促进合作学习模式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 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为集体的利益和个人的利益而一起工作, 在完成共同任务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理想。

在制作电子板报的这个学习过程中, 设定的任务是让4个学生为一组来完成的。信息技术的使用可以方便学生更好地沟通、交流。学生利用QQ建立了学习小组群, 共享学习资源, 交流学习经验, 探讨学习难点。利用网络, 学生的合作学习已经超出了课堂学习的时间, 在放学后, 学生也继续进行讨论、交流, 相对于传统教学来说, 学生的学习得到了更好的延续。

新课程环境下,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将促进越来越多的新型学习方式被探索和实践, 不断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并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

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 人们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学习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创设出适应时代发展的新的教学环境, 实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与学方式, 体现了“自主、探究、合作”等特征,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使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课堂教学结构发生了根本性改革。

篇9:利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 改变小学数学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的改变

教学方式从封闭走向开放 随着信息技术的介入,学校的教学打破了传统固定的模式,场所、人员、教材等走向开放、多元的时代。课堂管理模式、教学内容呈现形式以及教学评价形式等等都发生了不少改变。

课堂管理模式多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中多数是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而随着信息技术的介入,教师由主导者变成帮助者、引导者、促进者等。

内容呈现形式多样。传统的教学呈现形式多数是借助粉笔与黑板或者是教师自身的示范等,有一定的盲区与局限性。而随着信息技术的介入,学校教学内容呈现的方式变得多样。

教学评价方式多元。传统教学中,对学生课堂表现与老师的授课方式、方法等往往只能由亲临现场的人员参与评价。而随着信息技术的介入,人们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以及教师的授课形式等可以进行多角度的评价。

由关注知识转向为终身学习服务 由于当前课堂教学方式的变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关注的重点也发生了倾斜。从关注知识的掌握情况走向关注学生对学习方法的掌握,这种方式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方式从呆板走向灵动 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主要以讲授为主,形式单一,对学生坐姿都有明确严格的要求。而信息技术介入到教学中后,学习场地有了更多选择,学习方式也更加灵活。

课堂教学从高耗低效走向低耗高效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只得借助简单的教具进行知识的传授,无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而信息技术的介入打破了时空的限制,网络中许多天南海北、古今中外资料任教师筛选、使用。在短短的一堂课中教师就能根据所授内容提供出丰富翔实的材料供学生选择、使用,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提高了课堂教学容量。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无法及时获得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况及进度,在因材施教方面显得力不从心。而信息技术的介入,就有效地改变了这一局面,老师能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发放作业,及时跟进点评、沟通等等。

学习方式的改变

与传统的口传耳闻的学习方式比较,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革。

从被动走向自主 传统方式的学习,学生接受知识的方式单一,学习视野小,大部分的学习都是在老师的带领下逐步进行,学习积极性受到限制。而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学生学习视野开阔,学习随时随地可行。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与需要,通过网络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有了自主选择权与决定权。很多学生因为尝到网络学习的甜头——先习得知识,课堂上表现自信,知识掌握得牢靠等等,往往会积极自觉地学习,也更愿意与同伴交流所习得的知识,促进了个人发展的良性循环。

从独立走向合作 传统的教学中,很多学生都是独立思考、独自探究,偶尔交流也并不一定能获得解决困惑的方法,所以课堂小组合作学习往往流于形式,收效甚微。而随着信息技术的介入,很多学生为了检验自己的学习所得,就会渴望交流,期望赢得老师及同伴的肯定,小组交流频繁有效,学生乐意相互合作。而且信息时代可以询问的方式多种多样,不受时空限制,通过网络可以实现远程的合作、探究等,大大提高了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从等待走向探究 传统的学习方式中学生学习处于被动状态。而信息技术的介入,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很多,乐意探究所学知识。

科技改变世界,也在改变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方式,作为教育者要紧跟时代的步伐,让教育与科技同步。

篇10:利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 改变小学数学教学方式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单一的知识传输式的教学模式,要以多种方式引导、帮助每一个学生掌握有用的数学。

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具有信息呈现多媒化、信息流通多渠道、信息反馈多样化等特点,将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融为一体,有利于改变传统的“粉笔十黑板十一张嘴”的单一的信息呈现和流通形式。在数学教学中广泛使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既能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又能实践个别化(因材施教)、协作等方式教学,促进教育教学改革。

一、课堂模拟演示

研究表明,人的记忆是网状结构的。各种信息是丰富多样的,可以是形象的、抽象的、直觉的、逻辑的、情感的;也可以是文字、数据、声音、图形、图像、动画、影视的。它们又往往交叉组合在一起。多媒体计算机提供的多样性、非线性网状信息,符合人类知识记忆的规律,有利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它能较好地组织情景、突出事物的本质,促进学生形成清晰的表象,使他们得到充分的感知。模拟演示教师在帮助和引导学生学习时常用的一种方法,但在常规教学手段的条件下,教师的示范或某个操作的演示往往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而运用电脑模拟演示功能却能很好地实现。

例如:我在教学《角的认识》一课时,学生最容易犯“角的大小与构成角的两条边长短有关”的错误。为了克服学生这一错误认识,我们设计这样的教学情境:在电脑屏幕上出示一组两个角相等而边长不等和两个角的.两条边长相等而角度不相等的画面,要求学生判断每对角的大小?结果有70%的学生非常肯定地得出边长的角大这一错误判定。此时,我并没有立即否定,而是要学生以四人一组一起讨论,学生们在一起通过画、比、量、议等多种方法验证,得出了正确的答案。这时,为了学生更进一步直观验证,展现认知过程,利用电脑屏幕,显示一个高亮度的“角”,要求学生注意这个角的两条边变化时角的大小有什么变化?学生们目睹着两边慢慢地延伸而角的大小没有变化,通过学生的讨论和观察明白了道理,统一了认识,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发展了思维。

二、在线个别辅导

个别辅导教学模式在常规的教学中也经常用到,但往往收效甚微。其原因在于:(一)、教师在有限的时间、空间范围内,无法根据每一学生的具体需要去做出有效的辅导。(二)、师生交流的方式极其简单和单一,并且辅导的范围也非常窄小,有极少数学生能够得到教师的辅导。这样就会使个别辅导教学走向两极分化--学习成绩有余力和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得到了一定的辅导,不能面向全体学生。而运用现代网络技术手段就能很好地做在线个别辅导。

例如:在教学《直角的初步认识》时,当学生认识了直角,学会了画直角后,我们设计了一个拓展题:经过屏幕上一点引出两条射线(射线可以在屏幕上任意旋转),要求学生用鼠标拖动、旋转两条射线,利用电子直角三角板工具,能画出多少个直角(无数个)?学生可以在电脑上直接操作,也可以通过网络控制平台与教师直接交流,教师也可以在网上实时监看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进度,同时与学生进行个别交流,这样,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得到老师的辅导,因材施教也就落到了实处。

三、自主探究,网络协作研讨

篇11:利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 改变小学数学教学方式

光淀小学:杨肖维

当前,随着信息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多媒体计算机这种集文本、图形、影像、动画、视频、声响、音乐等多种现代信息符号于一体的功能,以其无与伦比的形象性和科学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深的魅力,促进了语文教学形式的丰富多彩、教学过程的优化组合和教学质量的大幅提高,从而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机,也给语文教育带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革命。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恰当利用多媒体技术,把语文课中的“僵”化为“活”。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注意力又是智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怎样把学生不集中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呢?多媒体计算机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充分显示出其优势。我们可以运用多媒体CAI课件创设情境,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营造一种再现课文情境的氛围,让学生在声音、图形、文字的效果下,学会理解作者的思想和运用文字的技巧。要做到这些,就需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坚持“两手抓”的方针。

1、利用多媒体技术,一手抓“激趣”。小学语文教材大多有故事情节,有故事情节的文章可以通过动画展现给学生。没有故事情节的文章也可以根据文章的内容,制成连续的画面真实地再现给学生。让学生一边看动画一边听全文朗读。活动的画面形成了现场气氛,配以富有感染力的高水平的朗读,将无声的文字描写变为有声有色的生动画面,把学生一下子带入了故事情境中,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在情趣盎然的氛围中最佳情绪地进入课文的学习。《海底世界》一课写的是海底世界的奇异景色和丰富的物产,如果能借助多媒体技术编制集画像、音乐、语言解说为一体的课件,把学生带入到课文所描述的神奇的境界中去,那么课堂上一定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绝好教学效果。上课时,关上教室的灯,拉上窗帘,打开电脑,啊!出现在屏幕上的是一个神奇的世界,伴随着优美悦耳的配乐朗诵,学生们仿佛置身于海底世界中,他们随着镜头欣赏了瑰丽无比的海水,丰富的水产,美丽的贝壳,各种各样的海鱼,笨重的海龟,还有树林中的海鸟。他们似乎正在侧耳倾听海底动物的窃窃私语。学生们已经充分融进了多媒体创设的情境中去了,他们对美丽的海底世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美丽的画面促使他们想去继续了解,主动探索,这就为下一步的学习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2、利用多媒体技术,一手抓“创境”。在理解一段课文前,创设课文情境也是非常重要的。低年级的阅读课文,一般比较生动、有趣,情境再现十分容易。如,在教学《乌鸦喝水》时乌鸦喝水的部分时,先播放动画,然后让学生说说在画面上看到了什么?书上哪一部分写出了这一画面?„„让学生带着问题或没有感知到的部分,在课文中寻找答案,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课文的学习。例如讲授《桂林山水》等一类写景抒情的课文。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完全可以勾画出一幅幅令人心旷神怡的景色,可以虚拟出一幅幅动人的画卷。从而变抽象的文字叙述为优美的诗意的画境,它所能带给学生的听觉、视觉等感官上的极大享受。这一感官上的享受,能很好地促使学生深刻地体会散文语言文字的优美。

二、恰当利用多媒体技术,把语文课中的“难”化为“易”。

语文教学内容丰富多彩,但有难易之分。多媒体电脑教学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以直观、形象、具体等特点弥补言传之不足,成为突破难点的“爆破筒”,增强学生的兴趣。

1、利用笔划变形突破字型教学中的难点。

如《美丽的公鸡》一课有个生字“啄”,是本课字形教学上的难点,学生受先前所学“家”的影响,在书写时往往会漏掉一点。于是我在教这个字时,先联系课文提问:“啄木鸟为什么不跟大公鸡比美?”学生回答:“啄木鸟要给老树治病,啄去老树身上的虫子。”我接着说:“请同学们看清楚这个虫子在哪里?”这时将屏幕中出现的“啄”字中间那点变成小虫子,与点轮流闪烁出现。这样既形象又直观,学生书写时再也不会忘了写这一点了。

2、借助动画演示突破理解课文中的难点。笔者还见过一堂计算机辅助教学课,所上课文是《詹天佑》,老师并没有将课文搬上计算机,而是重点制作了几张动画片,帮助学生理解京张铁路修建当中的技术性问题以及詹天佑的解决办法,形象、直观,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虽然这节课计算机的使用并不多,但却恰到好处,解决了文字、语言、挂图无法很好解决的问题。又如,《黄山奇石》、《观潮》、《圆明园的毁灭》等课文,利用计算机提供大量的信息,给学生直观的第一印象,不仅课堂活跃,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想知道”的欲望,课后会花更多的时间去了解,这时的语文教学便已延伸到了课堂外,对学生产生更大的影响。

3、借助动画形象突破字义教学中的难点。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理解重点字义词义是读懂课文的关键。例如《小壁虎借尾巴》课文中的三个动词“摇、甩、摆”分别写出了小鱼、黄牛、燕子尾巴的动作,但学生不易分辨它们的细微区别,是教学的一个难点。这时,借助动画,使抽象的文字与形象的动作结合起来,达到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双向交互作用,学生学得愉快,记得牢固。

4、借助多媒体教学突破朗读教学的难点。传统语文教学过程中,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师不可回避的内容。语文教师不仅要充当“师”的角色,同时又要是“朗读家”和“表演家”。但是语文教师要做到这一点是十分困难的。即使能勉强能够做到,但由于教师表现方式和方法的局限性,仍然难以达到多媒体计算机的信息传递效果。但是,如果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这些问题将会迎刃而解。一方面,朗读录音是朗读大师们给予我们的优秀作品,它用响亮、清晰的语言转换了书面文字语言,恰到好处地再现了语言、节奏、格调乃至蕴含的情趣、意味,能给学生提供语言、节奏、语气和语调等方面的示范。同时,录音教材,还具有可重复的特点,因而运用多媒体来进行朗读训练,效果颇佳。另一方面,配乐朗读,可创设意境,调动情绪,对学生领悟作品内容、把握作品主题具有积极的作用。利用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可以使语文教学进入一种美的意境。从内容上说,优美的画面、动听的音乐、富有理性意义的内容,无疑可以给听者带来美的享受;从形式上说,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将教与学连成一个整体,使课堂生动活泼,教学艺术化、多样化,这也是一种美的形式。它不仅可以使语文课充满意境之美,更重要的是大大提高了语文课堂的效率,同时也提高了教学质量。

三、不当利用信息多媒体技术,无助于小学评语文教学。

多媒体课件以其巨大的容量、更丰富的表现形式、更直观的感受迅速得到人们的青睐。传统教学下的语文教师在备受指责的困窘中似乎看到了曙光,也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特别是在一些公开课、观摩课的应用中,效果极佳,无可挑剔。但是,也有个别语文教师走向了极端,不能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技术,似乎离开了多媒体就无法教学,以下是笔者对某些热现象的冷思考。

1、用得过当。我们看到不少老师,在课件中集中了大量声音图像信息,把一堂公开课,用图文声像几乎武装到了牙齿,恨不得课堂的每一步骤、每一环节,一举手、一投足,都有声像、图文来配合,本来用几句话、几张图片或简单的手势语就能让学生清楚、明白的地方,却不分青红皂白,非要用多媒体替之,好像没有了这些现代化手段就不能称之为一堂课了,只是一味追求直观性,追求缤纷华丽的效果,由于过于花哨,实际的效果却是干扰学生注意力。当每播放一首曲子,每闪现一幅图画,学生都会新奇好几十秒,甚至半分钟、一分钟。而学生本应放在课文内容本身的注意力却被转移了、耗散了,电脑成了插足的“第三者”。学生除看到了几个好看的画面,记住了某个事物个别的、零散的特征外,一无所获,根本没有思考活动的参与,容易造成学生思维上的“依赖性”“惰性”,从而影响学生思维的发展。

2、盲目“拿来”。当前,真正能经常利用计算机制作课件上课的语文教师并不多。在这种情形下,教师想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怎么办?当然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现在市场上、互联网上的课件很多,有心者自然可手到拿来。平心而论,在多媒体辅助教学起步的初级阶段,能主动拿来,应该是值得肯定的,但问题的关键是有些教师对制作课件缺乏必要的认识,一个成功课件是制作者在深入钻研教材、认真分析学生情况的基础上,结合其教学理念、教学环节安排等诸多因素设计制作而成,它不可避免地凝聚着制作者的教学习惯、教学思想、教学风格,以及他对教材的理解、对学生学习水平的认识等主观因素,就这个角度而言,课件是个别的,不可移植的。教学中,对象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教师不同,课件的内容、流程也应不同。如果忽视了这一点,盲目引进的结果只能是造成机械、僵化、缺乏个性。

3、课件违背语文教学规律和课改理念。按照全新的教学理念,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通过合作探究式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生活能力,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尽可能真实的情境。但教师在注重发挥多媒体的强大信息功能的同时,却无意中把教学过程程式化了,固定的程序控制了整个课堂。在一个多媒体课件中,教师设定了一个固定的程序,体现的是教师上课前已有的教学构思,教师在课堂里做的只是顺着这样的程序去操作、演示、教学!要学生按教师的“圈套”发展,就得引导学生“上钩”,一旦学生“不配合”,就只好代替他们回答。这种课件的程式,无法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作用,学生的探究能力、审美能力何谈提高?在多媒体课件图文并茂、声色俱全的诱导下,学生便很少有兴趣、有时间来关注课文本身,用心体悟文章的语言文字,留在学生知识库存里的只是被教师“咀嚼过了的面包”。作为一个语文工作者来说没有比这样的教学更乏味的了,谈何来的探究式教学呢?什么东西都是按部就班的进行,没有了语文课堂的灵活、机智、生动、活泼,这是有悖于先进的课改理念与课改精神的。

由此可见,如果不能恰当地使用,这种现代的信息多媒体技术不但无助于我们语文教学中,反而使我们师生限于繁杂的“多媒体”误区,面对这种误区,笔者认为必须认清以下几点:

(1)多媒体只是一种工具、一种方法、一种手段,而不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因而,多媒体教学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辩证关系,不能盲目利用。(2)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手段是为实现目的服务的,因此,制作课件时,既要进行教学手段性的思考,更要进行教育目标性的思考。同时还要注意多媒体与主媒体的关系:课件是多媒体,课本是主媒体,课件的根据是课文,我们必须以大纲为主,以课文为主。(3)我们要弄清电脑与人脑的关系:人脑为主,电脑为辅。人脑决定电脑,电脑多媒体的使用,要掌握得适时、适处、适量、适度,总之要恰当,力求科学、合理、生动、有效。(4)不可盲目一味的依赖多媒体,合理正确运用多媒体教学,是提高教学实效性的关键。

上一篇:怎样写初一入团申请书600字下一篇:一年级数学第六单元《100以内的加减法》教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