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信息技术优化学科教学过程阶段性总结报告

2024-04-19

利用信息技术优化学科教学过程阶段性总结报告(共8篇)

篇1:利用信息技术优化学科教学过程阶段性总结报告

利用信息技术优化学科教学过程阶段性总结报告

思南县三溪中学工会:陈辅华

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为教育现代化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为努力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结合,推动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努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索能力。” 为此,我校在早期对信息技术进行了一些自发探索基础上,提出了“利用信息技术优化学科教学过程”的课题研究。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研究的探索过程

(一)课题开设之初

现今,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情况如何呢?在课题开设之前,我们对全校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从收上来的198份问卷调查来看:不足30%的英语教师经常使用多媒体,其他各学科平均只有11.6%的教师能经常应用,33.9%的教师只有在特殊情况下(公开课、评职称等)才应用,有40%以上的教师虽有计算机证,但上课从来没用过,另外还有9.88%的教师根本就不会用。

那么,在课堂教学中,真正使用信息技术的教师情况又如何呢?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没能达到我们预期的目的。表现在:

教师使用的目的不明确。大材小用,计算机只起到演示工具的作用。或用多媒体代替教师的教,误认为应用越多越好,结果是学生课上大饱眼福,课下大脑空空。

教师应用技术水平低。部分教师上课时手忙脚乱,一人上课,几个人跟着忙;教师在课上不能及时收集、处理来自各方面学生的信息,课上教学秩序混乱;部分教师信息来源局限于与教材有关的文字材料,课外的扩展信息材料很少。学校设施中存在问题。学校的多媒体教室的数量较少,往往需要教师提前一周排队登记,而且学校的多媒体教室还是由教师单机操作,学生机房相关设施不配套,不能达到学生人人参与的要求。

(二)原因

教学理念的滞后。许多教师在课前按照教学内容把自己认识问题的思路提前设想出来,并将资料保存在文件夹或内部网站里,等上课堂时再根据情况来选择。尽管教学内容图文并茂、生动活泼,但方法陈旧,探索的少、验证的多,创新的少、重复的多,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停留在简单的组合上。另外,目前信息技术的应用仅局限在教师使用,很少让学生使用。即使有学生参与,也是在规定的时间内按教师提供好的方案一步一步地走,学生根本没有自主性,更谈不上能力培养与发展,学生仍是被动的反应者和知识灌输的接受者。

课堂教学与制作课件本末倒置。一些年轻教师把大量时间和精力都用在制作课件上,既费时费劲,效果还不理想,有些甚至是重复性劳动。软件的设计和开发是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我们不提倡每个教师都必须会自己制作课件,课件的来源最好是教师能利用信息网络或其他媒体进行搜集、整理、加工,取其长为我所用。

不能正确处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辩证关系。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欧内斯特·L·博耶曾说:“技术能够在瞬间把信息传遍全世界。但是,无论技术具有多么神奇的功效,它却不能传递智慧。”许多教师的课堂教学过于盲从,摆花架子、形式化。而有些教师又过分地依赖计算机,用计算机代替教师的课堂教学。我们说,人机对话不同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人与人的接触有情感在里面。不管现代教学技术发展到何种地步,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不可少。

由于资金、时间的关系,学校的硬件环境建设不可能一步到位,需要一个过程来逐步解决硬件环境和软件资源方面的问题。

(三)我们的研究过程

根据课题实验第一阶段实施方案,我们做了如下工作:

1)建设硬、软件环境 为了能让我校信息化进程进一步加快,2003年3月,学校进行了校园网二期工程,投资17万自行设计并施工实现了将校园网扩展到家属区的目标;2003年5月学校投资68万建设了多媒体双向教学系统,实现了班班通,彻底解决了多媒体教室不够用的问题;并将出口带宽由原有2M升为10M,使得学校的信息公路更加通畅;为了让课题研究顺利开展,我们还为课题组的老师专门开设Ftp服务器,方便老师们的网络应用和交流。这一切为研究奠定了良好的硬件条件。

在资源库的建设上,学校在原有教师原创课件、K12资源库的基础上,又与北大附中签订了网络合作学校的协议,学校师生员工通过卫星、互联网可以直接使用附中的课堂实录、有声大课堂、资源库等信息资源,学校为这些资源库还专门配备了共计240G的硬盘空间;为课题研究和了解全国教育动态和前沿提供了很好的软件条件。

2)培训

“科技以人为本”,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在教师。教师教育信息化的素质必须跟上甚至超过软、硬件环境的发展,应改变教师的思维模式并全面提升其信息技术处理能力。首先从教育教学理念上实现更新,才能从根本上实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才能使教师跟上新时期教育发展的步伐。加强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深入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最佳结合点,用于提高教学质量。我们以继续教育考核为手段,以竞赛、奖励为激励措施,对课题组乃至全校教职员工进行了轮训。

在制定培训计划和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将培训分模块、分层次进行。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是非常快的,尤其是应用软件的升级换代,可以说是目不暇接。加之众多的培训学员基础不一,各授课教员的专长不一,难以在一个培训层次和班次的情况下解决培训的各种具体需求。所以在具体操作上采用了“培训层次化、教学模块化、选修+学分制”的方法,以期解决上述问题。

所谓培训层次化,即是指将教师按信息技术能力进行初、中、高三个层次分类。针对不同类别的教师,培训中设立初级班、中级班,按学期滚动开展,将培训长期而稳定地开展下去。而业已具有一定信息技术能力的较高层次教师,则采用兴趣研究的方式进行进一步提高。此外,对于管理网络、网站建设、校本培训的人员,还经常进行送出去进行专业培训的方法,提升自身素质以跟上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

教学内容模块化、选修+学分是将学习内容按照一定的原则分类(比如按不同的应用软件),由培训教员按照各自的专长选择培训模块进行教学,做到人尽其才;同时培训学员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已经掌握的教学模块可以不参加统一培训,但必须在统一培训结束时参加考核,合格者则给予该模块所应得的学分。这样避免了无谓的重复培训,也进一步提高了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和培训管理的可操作性。

通过系列化的、滚动的培训工作,大大提高了学校各科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及操作能力。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应邀义务对巫溪县中学、双桥中学、凤鸣山小学等兄弟学校进行了教师信息技术的全员培训,获得了一致好评。

3)开展各种研究活动及取得的成果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举行了讲座、展示课、研究课、课件比赛等一列活动,以期从多个角度进行引导教师参与到信息化的进程中来,一部分教师从这些活动中脱颖而出,在全国、市、区、校各个层面各个学科的各种比赛、论文评比中频频获奖。其中,初中物理教师周艳《滑动摩擦力》录像课获全国一等奖,并在全国第十五次目标教学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现场演示;郑月刚老师参加全国中学物理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大赛获全国二等奖。

二、研究过程中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理解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以信息技术为先导,以系统论和教育技术理论为指导,根据学科教学规律而进行的学科教学改革。其宗旨是通过在各学科教学中有效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多样化学习创造环境,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及利用信息技术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层次和效率。

(一)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变革 传统的教学内容呈现方式主要是声音(教师语言)、文字和图像,主要通过书、纸的记录和传播。信息技术作为呈现教学内容的重要工具可以将多种媒体方便、快速地集成,实现对教育资源的有效统整。信息技术对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变革的促进作用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技术可提供多种媒体的刺激,有利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教学软件可以呈现教科书以外的教学内容,这些软件依据学科特点由教师选择、集成在计算机中,以便于在课堂教学中随时使用。

2.信息技术可提供超文本特性,实现对教学内容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在课程教材建设方面,可开发多媒体电子教材、教学资料,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有机地集成,制作成CD-ROM等光盘长期、大容量地贮存。

3.信息技术可提供网络传递方式,实现教学内容的实时开放。建立教学专用网站,随时更新、补充网上教学资源,供教师和学生使用。

(二)信息技术与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信息技术与学生学习方式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关系,信息技术可以是“知识的灌输者”,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接受式;信息技术也可以是“学习的辅助者”,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研究式。因此,信息技术与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主要决定因素是教育思想和理念。信息技术应作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重要工具,其对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技术可以有助于实现分层次教学、个别化学习,为每个学生提供尽可能的选择学习内容的空间。

2.信息技术可以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工具,从提高基本的学习效率(读、写、算)到完成较复杂的研究任务都可以使用信息技术,从而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率。例如,学生利用网络技术从不同资源中查找、评价、收集信息;学生利用数据处理技术分析实验数据、绘制图表以及汇报研究成果;学生利用虚拟技术模拟研究现实问题,提出解决策略和方案等。

3.信息技术网络特性更有利于实现学生的协作式学习。例如,学生通过网络通信技术与同伴、专家及其他读者合作,发布作品并进行交流。利用网络技术的BBS和电子邮件开展合作学习,并把自己的观念和信息有效地传播给其他人。学生可以建立个人主页或小集体主页,创设个性化的学习的平台。

(三)信息技术与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

教师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是相对而言的,学生学习方式发生变革的同时,教师教学方式也必然发生变化。教师的角色应从传授者、权威者转换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支持者,信息技术则成为教师辅助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信息技术对教师教学方式变革的促进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技术可以作为准备教学的重要工具,从备课查找资料,到设计、制作教学软件都可以应用信息技术,从而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和质量。

2、信息技术有助于教师创设更生动、逼真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自主学习状态。

3、信息技术有利于提高教师呈现教学内容的质量和效率。

4、作为教师总结教学经验的工具:教师利用工具软件记录、管理教学日志,并定期通过网络发表自己的教学体会,与其他教师交流。

(四)信息技术与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师生互动方式的转变实际上是师生关系转变的表现,信息技术使师生由主动与被动的关系变为平等、和谐的关系。信息技术的信息传递具有快速、隐蔽、灵活等特点,可以丰富传统的师生互动方式,使师生之间增加更广泛、更民主、更有针对性的交流。信息技术对师生互动方式变革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技术可以实现一名教师与多个学生的互动,学生可以随时向教师提问,教师可以实现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个别性的辅导。

2、信息技术可以实现远距离师生互动,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跨时空的交流与合作。

3、信息技术强大的管理功能可以提高师生之间评价与反馈的质量与效率。

(五)对信息素养的理解

从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来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培养公民信息素养的重要途径。信息素养是指能够确定何时需要信息,具有检索、评价和有效使用所需信息的意识和能力。信息素养主要包含以下6个方面的能力:

——运用工具的能力。能熟练使用网络等信息工具。

——获取信息的能力。能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有效地收集各种学习资料和信息,能熟练运用阅读、访问、讨论、参观、实验、检索等获取信息的方法。

——处理信息的能力。能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归纳、分类、存储、鉴别、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表达。

——生成信息的能力。在信息收集的基础上,能准确加工信息,使之简洁明了、通俗流畅、富有个性,从而创造新信息,用信息解决问题,让信息发挥效益,达到收集信息的目的。

——信息协作的能力。使信息和信息工具作为交往与合作的中介,与外界建立多种和谐的协作关系。

——信息免疫的能力。浩瀚的信息良莠不齐,需要科学的甄别能力和自控、自律、自我调节能力,能消除垃圾信息和有害信息的干扰和侵蚀。总之,过去存在的难以在学科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师生互动等问题,可以通过整合,在学科教学过程中互促互动,结合重组;在学科教学的结果上,整体协调,和谐发展。整合的思想,是以整体的、联系的、发展的、变化的观点去分析、研究、解决学科教学中的问题,克服过去难以解决的矛盾。整合可以真正实现教学目标的综合化、教学过程的民主化、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和教学技术的信息化,从而使素质教育的学科教学得到突破性进展。信息技术教育必然走向与课程整合的阶段。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信息技术为学科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真正确立,使自主学习、探索学习、协作学习得以真正实现,使终身教育和学习社会化成为可能,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的能力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获得了新的发展动力,得以更高效、深刻地内化为学生的能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不能停留在工具层面上,应深入探究教学设计、教学策略,以形成教学模式,应结合教学理论和实践,以推进学科教学的彻底变革。

2007年7月6日

篇2:利用信息技术优化学科教学过程阶段性总结报告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研究的探索过程

我们的研究过程

根据课题实验第一阶段实施方案,我们做了如下工作:

1)建设硬、软件环境

为了能让我校信息化进程进一步加快,2003年3月,学校进行了校园网二期工程,投资17万自行设计并施工实现了将校园网扩展到家属区的目标;2003年5月学校投资建设了多媒体双向教学系统,实现了班班通,彻底解决了多媒体教室不够用的问题;并将出口带宽由原有2M升为10M,使得学校的信息公路更加通畅;为了让课题研究顺利开展,我们还为课题组的老师专门开设Ftp服务器,方便老师们的网络应用和交流。这一切为研究奠定了良好的硬件条件。

在资源库的建设上,学校在原有教师原创课件、K12资源库的基础上,又与北大附中签订了网络合作学校的协议,学校师生员工通过卫星、互联网可以直接使用附中的课堂实录、有声大课堂、资源库等信息资源,学校为这些资源库还专门配备了共计240G的硬盘空间;为课题研究和了解全国教育动态和前沿提供了很好的软件条件。

2)培训

“科技以人为本”,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在教师。教师教育信息化的素质必须跟上甚至超过软、硬件环境的发展,应改变教师的思维模式并全面提升其信息技术处理能力。首先从教育教学理念上实现更新,才能从根本上实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才能使教师跟上新时期教育发展的步伐。加强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深入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最佳结合点,用于提高教学质量。我们以继续教育考核为手段,以竞赛、奖励为激励措施,对课题组乃至全校教职员工进行了轮训。

在制定培训计划和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将培训分模块、分层次进行。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是非常快的,尤其是应用软件的升级换代,可以说是目不暇接。加之众多的培训学员基础不一,各授课教员的专长不一,难以在一个培训层次和班次的情况下解决培训的各种具体需求。所以在具体操作上采用了“培训层次化、教学模块化、选修+学分制”的方法,以期解决上述问题。

所谓培训层次化,即是指将教师按信息技术能力进行初、中、高三个层次分类。针对不同类别的教师,培训中设立初级班、中级班,按学期滚动开展,将培训长期而稳定地开展下去。而业已具有一定信息技术能力的较高层次教师,则采用兴趣研究的方式进行进一步提高。此外,对于管理网络、网站建设、校本培训的人员,还经常进行送出去进行专业培训的方法,提升自身素质以跟上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

教学内容模块化、选修+学分是将学习内容按照一定的原则分类,由培训教员按照各自的专长选择培训模块进行教学,做到人尽其才;同时培训学员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已经掌握的教学模块可以不参加统一培训,但必须在统一培训结束时参加考核,合格者则给予该模块所应得的学分。这样避免了无谓的重复培训,也进一步提高了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和培训管理的可操作性。

通过系列化的、滚动的培训工作,大大提高了学校各科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及操作能力。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应邀义务对巫溪县中学、双桥中学、凤鸣山小学等兄弟学校进行了教师信息技术的全员培训,获得了一致好评。

3)开展各种研究活动及取得的成果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举行了讲座、展示课、研究课、课件比赛等一列活动,以期从多个角度进行引导教师参与到信息化的进程中来,一部分教师从这些活动中脱颖而出,在全国、市、区、校各个层面各个学科的各种比赛、论文评比中频频获奖。

二、研究过程中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理解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以信息技术为先导,以系统论和教育技术理论为指导,根据学科教学规律而进行的学科教学改革。其宗旨是通过在各学科教学中有效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多样化学习创造环境,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及利用信息技术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层次和效率。

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变革

传统的教学内容呈现方式主要是声音、文字和像,主要通过书、纸的记录和传播。信息技术作为呈现教学内容的重要工具可以将多种媒体方便、快速地集成,实现对教育资源的有效统整。信息技术对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变革的促进作用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技术可提供多种媒体的刺激,有利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教学软件可以呈现教科书以外的教学内容,这些软件依据学科特点由教师选择、集成在计算机中,以便于在课堂教学中随时使用。

2.信息技术可提供超文本特性,实现对教学内容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在课程教材建设方面,可开发多媒体电子教材、教学资料,将文字、声音、像、动画等有机地集成,制作成CD-ROM等光盘长期、大容量地贮存。

3.信息技术可提供网络传递方式,实现教学内容的实时开放。建立教学专用网站,随时更新、补充网上教学资源,供教师和学生使用。

信息技术与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信息技术与学生学习方式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关系,信息技术可以是“知识的灌输者”,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接受式;信息技术也可以是“学习的辅助者”,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研究式。因此,信息技术与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主要决定因素是教育思想和理念。信息技术应作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重要工具,其对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技术可以有助于实现分层次教学、个别化学习,为每个学生提供尽可能的选择学习内容的空间。

2.信息技术可以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工具,从提高基本的学习效率到完成较复杂的研究任务都可以使用信息技术,从而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率。例如,学生利用网络技术从不同资源中查找、评价、收集信息;学生利用数据处理技术分析实验数据、绘制表以及汇报研究成果;学生利用虚拟技术模拟研究现实问题,提出解决策略和方案等。

3.信息技术网络特性更有利于实现学生的协作式学习。例如,学生通过网络通信技术与同伴、专家及其他读者合作,发布作品并进行交流。利用网络技术的BBS和电子邮件开展合作学习,并把自己的观念和信息有效地传播给其他人。学生可以建立个人主页或小集体主页,创设个性化的学习的平台。

信息技术与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

教师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是相对而言的,学生学习方式发生变革的同时,教师教学方式也必然发生变化。教师的角色应从传授者、权威者转换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支持者,信息技术则成为教师辅助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信息技术对教师教学方式变革的促进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技术可以作为准备教学的重要工具,从备课查找资料,到设计、制作教学软件都可以应用信息技术,从而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和质量。

2、信息技术有助于教师创设更生动、逼真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自主学习状态。

3、信息技术有利于提高教师呈现教学内容的质量和效率。

4、作为教师总结教学经验的工具:教师利用工具软件记录、管理教学日志,并定期通过网络发表自己的教学体会,与其他教师交流。

信息技术与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师生互动方式的转变实际上是师生关系转变的表现,信息技术使师生由主动与被动的关系变为平等、和谐的关系。信息技术的信息传递具有快速、隐蔽、灵活等特点,可以丰富传统的师生互动方式,使师生之间增加更广泛、更民主、更有针对性的交流。信息技术对师生互动方式变革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技术可以实现一名教师与多个学生的互动,学生可以随时向教师提问,教师可以实现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个别性的辅导。

2、信息技术可以实现远距离师生互动,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跨时空的交流与合作。

3、信息技术强大的管理功能可以提高师生之间评价与反馈的质量与效率。

对信息素养的理解

从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来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培养公民信息素养的重要途径。信息素养是指能够确定何时需要信息,具有检索、评价和有效使用所需信息的意识和能力。信息素养主要包含以下6个方面的能力:

——运用工具的能力。能熟练使用网络等信息工具。

——获取信息的能力。能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有效地收集各种学习资料和信息,能熟练运用阅读、访问、讨论、参观、实验、检索等获取信息的方法。

——处理信息的能力。能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归纳、分类、存储、鉴别、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表达。

——生成信息的能力。在信息收集的基础上,能准确加工信息,使之简洁明了、通俗流畅、富有个性,从而创造新信息,用信息解决问题,让信息发挥效益,达到收集信息的目的。

——信息协作的能力。使信息和信息工具作为交往与合作的中介,与外界建立多种和谐的协作关系。

——信息免疫的能力。浩瀚的信息良莠不齐,需要科学的甄别能力和自控、自律、自我调节能力,能消除垃圾信息和有害信息的干扰和侵蚀。

总之,过去存在的难以在学科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师生互动等问题,可以通过整合,在学科教学过程中互促互动,结合重组;在学科教学的结果上,整体协调,和谐发展。整合的思想,是以整体的、联系的、发展的、变化的观点去分析、研究、解决学科教学中的问题,克服过去难以解决的矛盾。整合可以真正实现教学目标的综合化、教学过程的民主化、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和教学技术的信息化,从而使素质教育的学科教学得到突破性进展。信息技术教育必然走向与课程整合的阶段。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信息技术为学科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真正确立,使自主学习、探索学习、协作学习得以真正实现,使终身教育和学习社会化成为可能,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的能力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获得了新的发展动力,得以更高效、深刻地内化为学生的能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不能停留在工具层面上,应深入探究教学设计、教学策略,以形成教学模式,应结合教学理论和实践,以推进学科教学的彻底变革。

信息技术优化学科教学过程阶段性总结

苏集小学

王健

品德与社会说课稿

苏集小学

王健

一、设计理念

社会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了解关心身边的环境和人,以及有关的法律法规,学习运用法规保护自己,养成守法意识 根据以上的要求,结合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我确定了本课时的设计理念为:以学生为本,从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认识社会,熟悉身边的环境,学习浅显的法律法规。尽量做到“三化”:淡化完美,追求真实;淡化说教,追求无痕;淡化概念,追求情景。

二、教材分析

本课出自小学《社会》课程实验资源包一年级教材上册第七课,主要内容是认识家与学校的位置和上、下学要注意的道路交通安全。这节课我结合理念以及学生实际制定出本课的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设计

1、知道学校——家庭的地理位置,熟悉上学、放学的行走路线。

2、遵守交通规则,注意安全上学和国家。

3、知道上学、放学可以乘坐的交通工具,收集交通标志,初步培养儿童收集资料的能力。

4、发展自我约束力和良好的行为规范。

*教学重点:明白上、下学所走的路线,学校与家的具体位置和放学时遵守交通安全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联系生活实际怎样去遵守。

四、教学方法设计

为了完成以上的教学目标,我的教学设计采用了“激趣导入——合作探究——辨别归纳——总结升华”等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并运用了恰当的学习策略。

五、学习策略探究

《国家课程标准》指出,教育要回归生活,促进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在本课中,我积极倡导在生活中实践的方法,从孩子们的生活实际需要出发,去了解家校间的距离及交通安全与孩子们生活之间的联系。例如:在图上找出自己家所在的马路,搜集交通标志图,并了解它的用途。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篇3:善用信息技术 优化教学过程

一、丰富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图像烘托、音乐渲染来营造语文学习的氛围,把学生带进教材所描述的特定情境中,以此叩开学生的心灵,激发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和文本情感的深入交流。

在高中语文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经典传世之作,如唐诗、宋词、元曲,《兰亭集序》、《项脊轩志》、《腾王阁序》、《阿房宫赋》,《荷塘月色》、《再别康桥》、《世界最美的坟墓》、《断臂的维纳斯》等等,对这些古今中外的诗词文赋,要咀嚼、鉴赏、品味其中的美,而其美的氛围和背景是不可少的。但传统的教学只能在局部应用音乐来渲染,利用图像来显示,运用文字来诠释,却不容易把它们有机结合,且费时费劲,收效甚微。而用网络的超时空性,下载适合的声音和图像,利用多媒体链接,会令意境全出。在美的氛围中更能体味文本的内涵美,在这种惬意、赏心悦目的教学境界中,才能产生艺术化和科学化完美结合的教学体验效果。在这种境界中,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和文化品味怎么会不提高,审美情趣怎么会不浓厚呢?

唐诗宋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但其毕竟已年代久远,要深刻地领会诗词的意境美,把握诗人的写作风格,学生有一定困难,但是,如果以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就不同了。例如,讲解杜甫诗歌时,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资源,制作关于古代诗人生平和思想的课件,通过音乐和画面让学生像看电视一样通过视、听感官来了解诗人生平及当时的社会、生活背景,再结合吟诵、朗读来感受、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及其个性、精神,品味创作风格。其中,学生也可以利用互联网搜集相关诗人的资料,引导学生自动、自主学习,而经过讨论,整理资料,对作品进行理性分析,就能够更深刻地领会其诗歌作品的思想风格。这样,由感性到理性,一方面使学生得到情感的感悟和熏陶,拓宽了学生的眼界,对诗人和他们的作品就能加强整体理解;另一方面,也能够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搜集材料、分析资料的实践能力。

二、锻炼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不仅提高了课堂教育、教学质量,在教学中也使学生的素质得到更好的培养和提高。那么,用它来提高学生的哪些素质呢?显然更多的在于提高学生的智力水平,即重在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例如,要想全面了解二次函数y=ax2+bx+c中的三个系数a、b、c对其图像的影响,可在交互操作的界面中任意输入不同的a、b、c,观察图像的变化,通过大量的演示,学生自己就能够总结出a、b、c的值对二次函数图像的影响。这就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改变了过去许多学生头疼的、枯燥的理性阐述,让学生感觉像在做有趣的理化实验,又像在做游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了学习热情,从而使学生思维得到开拓,创造力得到发挥。在得出的许多新发现和新猜想中体验到数学发现的快乐,成功地形成了应有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其功效也数倍于传统言语的描述和原始演示,调动了学生探求数学知识的欲望,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巧设疑问,激发思考,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古人云:“学则须疑。”学起于思考,思源于疑。巧设疑问,教师可以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地提出与教材有关的问题,从而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景中,进而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问题情景的设置,可以在学生心理上造成某种悬念,把他们带到欲罢不能的境界,促使他们探究、深思,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在物理教学中,有关磁场性质的内容很多,教师的言语阐述让学生感觉很枯燥,利用信息技术可以设计课堂教学演示过程,激发思维。例如:(1)磁铁靠近大头针和小木杆;(2)通电和不通电的导体周围放置杂乱无章的铁屑;(3)直线电流、环形电流产生磁场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磁力作用;(4)切割磁力线时产生感生电动势和感生电流等等。当学生直观地看到种种现象时,疑问就会在头脑中自然而然地产生,诸如“磁体为什么吸引大头针不吸引小木杆,电、导体、磁场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导体为什么会自动移动等等问题。学生急着搞清楚是怎么回事,渴求解决问题的思维被打开,思维由潜伏状态进入活跃状态,学生在脑海中形成了一个感性认识,就能促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顺利展开。质疑形式多种多样,不拘一格,教师引导学生的总原则是注意启发性、知识性、灵活性、趣味性,“学贵有疑”,只要新课堂伊始就拨动学生思维的琴弦,那么,就能开拓学生的思路,提高教学效率,充分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和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四、减轻负担,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在我们的记忆中,凭直观得来的印象是特别巩固的。甚至对于抽象的概念,也可以轻易地巩固地系在已经嵌入我们脑中的图画上。”这是经过反复印证的科学结论。直观的体验和感受是最难让学生遗忘的,也是学生最容易获取的。根据教学的需要借助信息技术,以片段式的视频,生动地再现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可有效克服人类感官的局限性,扩大学生的认知时空,缩短学生的认知过程。通过向学生展示丰富、典型的具体经验和感性材料,丰富了他们的直观体验,增强了学生活动的积极性,在揭示现象的内在联系的同时,也突破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传统的教学往往在突出教学重点和突破教学难点问题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即使如此,学生仍然难于理解和掌握,易产生疲劳感甚至厌倦情绪。由于多媒体有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的优点,若能恰当运用,可以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共同接收信息,提高了理解能力,从而使那些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抽象、深奥内容变具体、变浅显,有效地突出重点、难点,取得传统教学方法无法比拟的教学效果。例如,讲授“离子”这一内容,由于微观世界的离子、电子和原子极其微小,远远超出了肉眼的感知能力,因此,非常抽象、难以理解。而利用多媒体教学授课,这个难点就显得好教多了:首先,引导学生观看氧原子的结构示意图,认识原子中电子的运动状况,接着播放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引导学生总结出金属、非金属、稀有气体这三类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特点,理解把握最外层电子数为8个电子的原子是稳定结构的知识。然后,再出示氯化钠形成过程的画面,并及时向学生提出问题:在“氯化钠形成的过程中,钠原子和氯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怎样变成8个电子的?”学生对这一问题讨论、解决之后,再播放电子运动的动画情景,增进感悟认知和理解知识的融合,由此推出结论:离子是带电的原子。这样,运用多媒体教学,就促使学生的学习从被动转化为主动,将宏观和微观都变抽象为形象,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篇4:利用信息技术 优化口语教学

2012年3月,我们开始尝试将“口语伙伴”网络口语平台应用于英语口语教学。通过近两年的实践,学生在英语口语方面有了很大提高。

提高了语言的准确度。在每篇课文学习的初期,学生们按照作业要求进行逐句跟读训练,教师利用网络口语平台中的语音分析技术,记录学生的发音情况,从语音、语调、节奏、音量等方面给学生打分,让学生根据各项的分数了解到自己的不足。经过反复的训练,学生在课文学习的开始就能够用最准确的语音、语调朗读课文。“the”在以元音开头的单词前和非元音开头的单词前的读音是不同的,以前学生经常忽略这种差异,在练习过程中,学生发现,如果不注意“the”在以元音开头的单词前的读音,朗读这句话的得分就会很低,因此,每次遇到这种情况,学生都会特别注意,形成习惯之后,读的时候也就能够很自然地注意它的发音,从而形成了准确的语音。

形成了语感。英语语感对促进英语学习者的听、说、读、写等基本技能的提升和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而语感必须以大量的语言实践为基础,经过长期的训练才能形成。网络口语平台恰恰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随时随地进行自助式朗读训练的环境。只要有网络,学生就能随时打开电脑进行朗读训练。在多次跟读训练后,学生所掌握的单词句式、语法现象日益丰富、充盈。在一次题为“最难忘的记忆”写作训练中,有几个学生写的是被朋友帮助的经历,其中在写自己的感受时都用上了一句“Suddenly, I felt the touch of something warm, bright and lively”. 这句话是在“A beautiful smile”这篇课文中出现的,我问他们怎么想到这句话的,他们说自己也说不清楚,就是觉得多次朗读课文,当想写感动之类的话时,这句话一下子就跑到脑子里来了。可见,语感对于语言学习的神奇力量,以及朗读对于提高语感的重要性。

跨越了朗读的心理障碍。美国教授克拉申说过:“学习外语,一方面是C.I.(Comprehensible Input)的问题;另一方面是消除心理障碍的问题。”网络口语平台能够帮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心理障碍。首先,学生通过网络口语平台不断地输入地道的英语表达,也就很自然地输出正确的表达,从而取代了再从中文翻译成英文的心理过程,因此,自然脱口而出的就是地道的语言。再有,网络口语平台提供的是自助式口语学习,能让羞于在课堂上发言的学生在家进行训练,避免了怕说错话的心理,尤其是不自信的学生,似乎在这个环境中也找到了一种安全感,从而增强了表达的欲望。在上课的过程中,我注意到班上有一名叫李何晴的学生,如果读书比赛之前在网络口语平台上反复练习的话,就会发挥得比平时还好;如果没有事先练习,就连平时会读的词也会读得结结巴巴。可见,通过朗读训练,学生产生了自信并巩固所学,从而发挥得更好,慢慢地产生了表达的欲望。

口语活动得到了丰富。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兴趣的源泉在于运用”。通过活动可以使学生把知识运用于实际,使学生认识自我,取得不同程度的成就感,从而增强自信心,增加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此项课题研究过程中,教师创办了一个“升级”游戏。在这个游戏中,学生达到一定的分数之后,可以得到一个模拟的军衔。于是,我们制定了一个口语伙伴升级榜,在年级的公告栏上公布后,学生对这个活动表现出很高的热情。有的学生争当口语伙伴小助手,主动帮老师统计分数,更换升级棒图标。有的学生看到自己的级别低了,就拼命地多朗读来争分。

在基于“口语伙伴”网络平台的英语教学研究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新型的英语口语训练模式,激发了学生说英语的积极性,增强了自信心。学生在语音、语调以及语感等方面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将不断地探索与研究寻找有效提高英语口语教学的途径。

篇5:利用信息技术优化学科教学过程阶段性总结报告

湖北省谷城县城关镇城内小学 毛晓黎

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电子白板已广泛应用于我们的教学。它是一种新的高科技电子教学系统,是由硬件电子感应白板和电子白板软件操作系统的集成。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其软件设计交互活动,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积极性与注意力,增强课堂的互动性,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抽象知识的具体理解,学生上课时也更多地被画面图解吸引因而专心听讲,课堂上老师可以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表现,从而全面优化教学过程。

一、备课环节促设计

例如在语文教学《桂林山水》这一篇文章时,课前可以让学生利用自己的电脑进行搜索,搜索有关课文写景优美形象,抓住“水――静、清、绿”,山-——奇、秀、险”的特点感悟桂林山水“美甲天下”等,然后保存到交互电子白板资源库中。上课时,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可以把彼此的资源进行共享,然后教师可以继续布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桂林山水之美 ”的内容进行小组探究,并且把探究的成果存到电子白板的资料库中,作为下一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资源。学生通过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开阔了眼界,拓展了知识面。

在体育理论教学过程或美术课中,教师在备课时将课堂可能使用的资源放到某一个库中,例如,可以预先建立一个体育项目或美术图片库、动画库、视频库等,这样便可以在课堂上方便地调用而不必做出课件。这使得课堂教学彻底改变了由PPT固定程序的问题,教师完全可以根据当下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实现课堂的动态生成,从而达到备课环节心中有数,有的放矢的效果,增强课堂的艺术性。

二、导入环节提兴趣

叶圣陶说过“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学习的最佳动机是对所学材料本身感兴趣,让学生思想与兴趣得到解放与自由,创设情境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教学活动。例如:我在教学五年级《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一节课前,大屏幕上首先出现一个土豆和一把小刀,然后让生利用电子白板可以任意拖动操纵小刀这一功能,让生切下一刀出现长方体的面,再在相反方向切一刀感知面与面相交的线即长方体的棱,再切一刀理解到三条棱相交的点是长方体的顶点,这样通过切分把土豆逐渐变成一个长方体,在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基础上引出新知揭示课题,学生第一次被这个新玩意所吸引,纷纷举手要上前尝试,学生们更多的是想要体验的过程,他们的注意力完全被吸引到课堂上,学生们对今天学习的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习的欲望空前高涨。这真可谓达到了“课未始,趣亦生”的境界。

三、互动环节助理解

电子白板作为一种能够有效支持互动学习活动的教学设备引入课堂,提高了教学互动层次。电子白板中调用的任何对象都可以是非固化、非预设、非线性的,这为开展师生互动提供了可操作平台。师生可以通过操作学习对象直观地演示问题发生的过程与本质,形成与教学内容之间的互动;也可以通过模仿操作或表达观点,提高学生的参与水平,增加空间记忆。

如在教学《蝙蝠与雷达》一课时,教师在生字教学环节设计了“快乐大转盘”游戏,利用电子白板对象的随意旋转功能,让学生自己手动转盘,转盘上有“扁、副、蝇、我、文”等字,使其与“虫”字旁组成新字,让学生能够在一定的语境中学习。此环节中电子笔让学生动手操作,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提高了学生识字的兴趣和欲望,这样的教学策略既符合低年级学生心理,又达到的识字的最终目的。在课的拓展环节,学生明白了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对仿生学有关发明尤为感兴趣。教师抓住这样的一个兴趣点,利用电子白板的“透视”技术模拟仿生,预先设计了“直升飞机”、“ 潜水艇”、“ 防毒面具”、“ 锯子”等图片,引导学生猜测这些物品是受哪些事物的启发发明的,接着利用电子白板的“神奇墨水”功能,让学生到电子白板前亲自动手擦一擦,他们会惊喜地发现“直升飞机”后面藏着“蜻蜓”、“ 潜水艇”后面藏着“鲸鱼”、“ 防毒面具”后面藏着“猪鼻子”,“ 锯子”后面藏着“螳螂臂”等„„师生通过电子白板交互功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探究欲望,引导学生对文本一步步开展对话和交流,进而诱发认知交互,使学习真正从工具性交互走向生成性交互。再如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经常用到的形声字的识记方法,熟字加偏旁(加一加)、熟字减偏旁(减一减)和熟字相加(合一合)中,利用电子白板的拖曳功能,把生字分开的两部分合在一起,变成一个新字,例如“粮”字的学习,粮——米+良,米:形旁,表示“粮”字和米有关。也就是食物的一种。良:声旁,读liáng,和粮(liáng)的读音一模一样。米+良组成新字“粮”。在这个环节中,学生与白板互动,这样既突出了汉字的构字特点,又增强了学习汉字的趣味性,从而有效地使学生在理解字义、掌握字音的基础上牢记生字,达到了快速识记生字的目的。

四、评价环节重实效

电子教案与实时评价相结合,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和老师不断修改课堂预设内容的过程,通过师生的互动和评价能产生很多教师在备课时想不到的问题。通过电子白板自带的工具与资源库,可以对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问题进行及时解决,从而产生比常规教学更有效的教学资源,使课堂教学更加富有成效。

利用电子白板当“黑板”写满后,只需要新建另一个“黑板”即可,节省了大量擦黑板的时间,也免除了原来擦黑板时粉尘多的问题。这也符合了美术课的理念,美化环境,健康生活。更重要的是,交互白板可以记录和保存白板上发生的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过程的所有细节。而白板软件提供了一个脱离白板环境可以阅读白板特殊文件格式的小程序,这一功能可以使学生随时复习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每个环节;在课堂总结时,教师作评价用。在课堂作业完成后,需要师生、学生之间的一个评价体系。教师还可以设置评价版面,设定评价内容、选项,它会随机调整顺序,能自动统计,并给出一个初步评价,而且反复使用不会重复,—个页面就解决了评价这样一个难题。让学生可以去选择,觉得新颖不呆板,改变了以前教师只能嘴里说说。

五、总结环节助提升

电子白板提供了极大的资源储存空间与平台,便于教师对教学资源、教学重点难点、教学过程的积累和反思,便于教学经验的总结和整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技能提高,并且节省教师的教学准备时间。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电子白板采用教师部分提示或让学生绘制概念图、树状图等方式直观形象地表现出各个概念之间的关系,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梳理所学的知识,从而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一是避免演示文稿教师“满堂灌”的枯燥单调;二是充分调动了学生积极性,提升学生的情意品质;三是可以用以评价学习者对知识理性认识的清晰性。

交互式电子白板提供了一支感应笔,这使得教师脱离了原来多媒体中的鼠标,离开了控制台,可以像用传统的黑板上课那样面对着学生。通过整合思维导图软件,很容易就绘制出了简单的思维导图,随后利用白板中感应笔的拖动功能,将课前准备的一些图表直接拖到所绘制的思维导图中,组合成完整的图。这样出现在学生眼前的就是一节课的主要内容。但是紧接着用白板的拉幕功能遮挡住已经绘制好的图,让学生以小组组合,结合先前的体验和老师绘制的过程,讨论图的绘制思路和方法,然后每小组派代表到白板前绘制,并保存。最后大家一起分析讨论图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取得最好的效果。

篇6:利用信息技术优化学科教学过程阶段性总结报告

我们信息技术科组是一个特殊教研组,即承担本组的教学内容,培养适合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信息技术人才,又要参与学校的信息化管理和教师的信息化培训,培养适合现代化教学的教育人才;因此,我们组的工作重而繁,成绩突出但不明显,主要为其它组提供技术支持,做一个幕后工作者。在这样重而繁的工作中,我们组成员也全心的投入高中新课改的实践中,我们组积极备课,认真研究教材,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积极探索过程性评价的指标、方法,对学生学习成绩实施过程性评价,取得了一些成绩,也有一些困惑和疑难问题,现总结如下:

一、管理方面

我校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时间已十年有余,并于1999年开通校园网络。现我校用于信息技术教学的电脑室有3个,电子阅览室1个,共有电脑200多台。为高中新课改的顺利实施提供有力的保障。

根据我校实际,我们在高一年级开设《信息技术基础(必修)》模块,每周1课时;高二开设一门选修模块,每周同为1课时。至于其它选修模块,学生可在高二开设的校本课程中有针对的选择。

新课程精神除了注重学生的实践创造和自主探究外,还注重学生学业的评价和质量管理的转变。高一新生第一节课,就让学生明确全省信息技术等级考试的方案和要求,增加其学习的目的性和积极性,避免部分学生将初中阶段信息技术课散漫作风的延续。常规教学中,我们以通过全省信息等级考试为目标,切实抓好课堂教学,注重“三维教学目标”,特别是“过程与方法”目标的确定、掌握和实施,强调课堂上师生的交流与探讨,激发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同时通过分组教学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我们认为这几方面是我们评价课堂教学的关注点。在教学质量评价方面,平时以小组为单位展示作品,包括构思、方案、技术实现、小组分工与合作等,期末进行一次正式考试,等级考试前二周进行复习及模拟考试。

二、教学方面

(1)不断深入学习新课标的精神,认真领会新课标的先进理念与思想 在课改中,我们始终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包括: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呈现与交流的基本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流畅地发表观点、发表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这就突出了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的重要地位,承认教师是课程的经营者和设计者,但更着重强调的是教师要担负起学生的学习经验重组以及引导学生进行创新的责任。

课程目标强调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因此,在平时授课中,我们即要结学生讲解信息技术的知识与技能,同时还要强调学生获知识的过程与方法,还要培养学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他们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自觉维护国家尊严和利益、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具有民主与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具有初步的科学与人文素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强健的体魄和顽强的意志、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正确认识自己、尊重他人、学会交流与合作、具有团队精神等。

(2)认清形势,更新观念,主动出击,积极转变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

我们组教师在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备课方式和课前准备、课堂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建设等几方面都进行深入改革。整个教学让学生发展个性,尽显所长,课堂教学评价关注的重心从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不再是教师的表现,而是注重师生互动、学生自主学习、同学间合作的行为表现、学生的参与热情、情感体验与探究、思考的过程等。我们组教师进行角色的转变,由原来的知识传授者,变成学生学习的组织、指导、合作者;学生也要从原来的知识接受者,变成学习过程的主导者。学生不是因为学习信息技术而学习信息技术,而转向把信息技术与实际生活、实践相结合,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在解决的问题过程中深入学习信息技术。教师在课堂上想方设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正确引导他们进行自主学习,敢于探索、总结经验。

(3)注重过程,重谈感受,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全面提升课堂教学能力。

课堂教学以学生的学为主、老师的教为辅进行,一切应该围绕学生的学而展开。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重点注意学生的言行举止,留意他们说了什么,做了什么,想了什么,学会了什么,感受了什么,体验了什么,还想学习什么等。我们把时间尽可能分配给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老师从中经予正确的指导和帮助。对于现在的课堂教学,我们特别强调的是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把课堂教学从传统上老师的“教”转变到现在学生的“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除了师生互动外,还要注意的是学生之间的互动,让他们进行小组的讨论,发表个人的看法,培养他们的团体合作精神,而“综合活动”则更加全面地让学生有发展个人才华的空间,尽可能地让他们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能够综合运用信息技术来解决实际生活与学习当中的问题,综合地体现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

课改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一次改革,它充分注意学生各种智能发展倾向和个性特长,关注对学生终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各种能力的形成和提高过程,高尚的情操、良好的行为规范和符合社会需要的价值倾向,为培养适合现代化发展和信息技术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评价方面

(一)等级考试

我校自从2006年参加等级考试以来,就一直高度重视。每次考前都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特别抽出部分时间来组织学生复习,为每次等级考试取得良好的成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校高三年级的学生通过率高达100%,高

一、高二年级的学生通过率也在90%以上。

(二)学分认定

我校的信息技术学分认定主要照如下的操作进行:

①过程性评价共40分:其中出勤5分、学习过程及态度15分,信息技术实践活动20分。

出勤5分——每旷课1节扣1分(经批准的病、事假,由任课老师给学生补修所缺课时,不扣分),旷课总节数超过5节时,不能取得该模块学分。(出勤情况由课代表课前点名确认)

学习过程与态度15分——不带课本上课,每次扣0.5分,上课时偷偷玩游戏,每发现一次扣1分。

信息技术实践活动20分——包括活动质量(10分)和活动完成情况(10分)。活动质量由自评、他评相结合确认;活动完成情况,独立完成、并按时上交,无故不上交一次扣1分,抄袭一次扣1分,扣完为止。

②终结性评定60分

终结性评价由平时作业和测试、模块测试构成,各占50%。模块测试在模块结束时,由学科备课组负责命题、评卷,并给出成绩。

③综合评定分

综合评定分=过程性评定+终结性评定,综合评定分在60分以上的,给予该模块满学分,不及格的不取得学分。

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方面

我们在信息技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努力开发学生中的课程资源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反复强调:学生是教育最重要的力量,如果失去了这个力量,教育也就失去了根本。因此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的重要资源。首先,学生的经验是一种资源。学生的经验实际上就是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认知结构和社会阅历等,这是我们教学的起点,因为新知识的获取必须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其次,学生的兴趣也是一种资源。兴趣是学习的动力,要想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就必须把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兴趣结合起来,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次,学生的差异也是一种资源。差异普遍存在于学生中间,它会导致两种不同的情况:冲突和共享。学生之间会因为差异而形成冲突,但是如果引导得好,学生则可以共享差异,在差异中丰富和拓展自己。通过以上对学生资源内涵的分析,(2)努力开发老师中的课程资源

教师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和促进者,也是课程的开发和研究者之一。因此,教师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应注意自身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a)更新传统教学观点树立现代教育理念

在教学思想上,要将以知识的传授为重点转变为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在教学方法上,要改变过去的旧有模式,通过信息技术问题的提出来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并在参与学生开放式的探究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在知识的积累和运用上,教师除了要准备教材上的和教师个人储备的知识外,更多的是要准备课堂上师生互动所产生的新知识;在对课堂的控制方式上,教师应从强调学生对教材内容记忆的“结构化”“封闭式”“权力型”转变为注重学生创新品质的“非结构化”“开放式”“非权力型”。

(b)发挥自身特长凝聚教师集体的教育合力

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教师首先要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根据自己的特点,发挥自己的专长,挖掘自己的潜能,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其次,教师要注意学习其他教师好的教学经验,分享他人的教学成果,做到取长补短和精益求精。最后,教师还要注意发挥群体合力。因为只有全体教师团结合作、共同参与,才能有学校课程资源的合理、有效开发,才能有鲜明的学校特色

(c)重视对学生的调查研究

通过对学生兴趣类型、学习方式和方法的调查分析,教师可以用多姿多彩的赏识教育方式帮助学生树立刻苦学习化学知识并取得良好学绩的信心;可以归纳出能够激发学生强烈求知欲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手段、工具、设施和问题方案等;可以科学地布置作业,综合运用课堂内、外的多种要素,使学生优质高效地完成课程目标。通过对学生情况的调查,还可以清楚了解学生之间的差异,以便能够在材料准备、方案的设计、教学活动组织等方面具有针对性。比如,对于研究性学习,教师可以提供不同的活动方案供能力与水平相当的学生选择适当的课题去完成。信息技术知识与实验技能的练习,根据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不同梯度的编排,指导学生选择使用,既可避免某些学生因练习过于简单而降低了对问题的敏感性,也可避免另外部分学生因过大的问题梯度而阻碍了对问题的探究兴趣。

(d)为学生提供反馈资料

为学生提供反馈资料,特别是学习中的差错及原因分析的反馈资料,可以帮助学生找出学习中的难点所在,问题的症结所在,以利于学生突破难点。教师还可以把学生的常见错误收集、整理、设计成各种特定知识点和技能方面的考查表,进行适时的反馈性考查,以利于学生下一步的学习。(e)重视对教学活动的总结和反思

学工作本身就是很复杂的,因而需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总结与思考。教学的新知识、新技能和新策略有多种多样的来源———来源于研究,来源于新教材和新手段,来源于先进教学法的报道,来源于同事,来源于督导人员,来源于对教学的自我总结,来源于对课堂学习情况的思考等等。教师们要不断地考虑如何来充实自己的教与学的知识库,并且为增加这方面的知识做出不懈的努力。教师需要不断地提高通过自我总结和积极借助他人的反馈来分析自己的学习需要和学习风格的能力。教师应该善于运用教学日志、研究小组和个人教学心得集锦夹、同事指导、他人帮助、同事建议等自我评价和合作总结的手段、方法与策略,提高自我总结和反思的教学水平。称职的教师都应该懂得如何去利用建立在研究基础上的各种资源,懂得在面对某种学习的需要时如何去追寻建立在研究或有效实践的基础上的新知识和新技能,既要能钻研教学,又要能拿出自己的研究成果让其他人分享。总结和反思教学实践经验有许多方法和技巧,它们的应用已经变得越来越广了。工作日志、录音带或录像带以及个人教学心得集锦夹等自我总结的方法和策略,不仅可以使教师给自己的教学实况留下记录,也可以使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发展路径作长期的跟踪,还可以对自己的进步作长期的分析进而找出有待进一步学习的地方。其他方法和技巧包括对初执教鞭的教师进行有组织安排的和无组织安排的同事观摩、研讨、辅导和帮助,教师还要有机会组织研究小组或者举行各种形式的经验交流,加入各种专业活动网络等,从而更好地了解教学研究的动态,逐步使自己成为教学知识的生产源。

五、教师的专业发展

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更多的是参加工作以后完成的。特别是在信息化环境下,随着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渠道的多样化,教师作为学生唯一知识源的地位已彻底动摇,因此,信息技术教师要发展就必须不断地学习。他们应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互动平台不断充电,提高素养,加强专业发展。

目前,从我校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学历情况来看,他们的学历层次相对于几年前有了明显的提高。现在不少信息技术教师也希望多学习一些对自己专业发展有用的东西,但是一方面没有时间学。很多信息技术教师都身兼数职,又要上课,又要做网管员。课时多,网管员工作又繁琐,有时还要为其他学科的教师制作课件,确实没有时间。另外一方面,大多数信息技术教师也有不少迷惑的问题。比如只觉得要学习的东西很多却不知道通过什么方式学习最好。这些都是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问题。

篇7:利用信息技术优化学科教学过程阶段性总结报告

江门市新会第一中学信息技术科组

我校从2001年开始,在初、高中各年级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从2004年开始实施高中新课程实验,就更加明确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的教学观,按省的有关要求开齐开足课程,包括信息技术课,在这几年中,信息技术课的管理得到加强,教学效果逐步提高。

一、加强校本教研,重视质量监控

1.组建实验研究小组。组建科组、备课组二级新课程实验研究小组,形成教研网络系统,推动新课程实验的开展。

2.搞好师资培训,开展教学指导活动。组织现代教育理论专题讲座,召开新课程计划和新大纲、新教材培训会,举办研究课、观摩课及评价活动等。通过全员培训、全过程培训,抓好教师对新大纲、新教材的理解、使用和评价三个环节,达到转变教育思想,由“三个不适应”(对实施新课程的观念不适应、把握不适应、方法不适应)到“三个适应”,树立改革意识、科研意识和质量意识,不断提高驾驭新课程教材的能力、教学设计能力、课堂教学能力、评价和总结教学的能力。

3.加强教学专题研究。抓住试验过程中的重点课题,如新课程的使用和评价的研究、改进课堂教学的研究、网络技术应用的研究。以教促研,以研促教,提高教学质量。

4.监控质量。从宏观上研究课堂教学质量,通过制订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开展自评、互评活动,积极参加学校青年教师优秀课例比赛和编题比赛,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研究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途径和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

二、结合实际进行模块教学

(一)《信息技术基础》模块实验情况

我校高一实验了科教版的信息技术基础和粤教版的信息技术基础两本教材。总体感觉两本教材一是内容太杂,整本教材重点内容不突出,学生学下来感觉什么东西都没学到,教师教起来也没有成功感;二是过于侧重文字化的东西,课本好像文科教材,实用的技术内容太少,而且教材中还有多处较明显的技术性错误,对中学生的需求和实际考虑得也不够。我们的改进措施是结合课标,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在技术中渗透素养,突出技术。

我校高一新生面向全市招生,既有实验班、又有普通班,学生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水平参差不齐。开学初,我们专门对学生进行了调查问卷。结果表明,每个班都有相当数量的学生一点信息技术基础也没有(小学初中未开课),主要是农村学生,有一部分同学虽学过信息技术,但知识遗忘率甚高,连基本操作都不会,更谈不上简单的信息技术技能。于是,在课堂上我们将基础培养与新课程同行,让零起点学生逐步适应,非零起点学生巩固。大部分学生慢慢地能够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学习内容与学习方法了。

教学方式上我校是传统集体备课,目标达成度高,每课都有课堂任务文件,并自建学习用网站,便于学生随时随地上网获取任务文件、素材、教学指导和学习范例,为学生相互交流信息作品展示提供便利平台。我们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精心备课,把握三大目标,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备课组定期或不定期开展研讨活动,商量教学安排、进度、内容、方法,交流心得体会。每周一 课时是我校“老传统”,老师如果讲得多、细的话,学生就没有时间练习,老师如果讲得少、操作简单的话,学生又不明白,而且到下一周上课时,学生对上节课所学内容基本上忘得差不多。为了解决这种矛盾,我们只能通过完善网络服务,完善学生机器软件,完善教学方法上动脑筋。对于知识性、理论性、常识性强的内容,我们采用任务单的形式,让学生在计算机上以Word形式填写知识要点并上交;而操作性、技巧性强的内容,我们以作品的形式让学生完成并上交,形成学生学习过程记录。教学设备上,机房除了教师机外,均配置一台专用服务器为机房提供保障服务。充分利用校园网,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电子教室软件用远志多媒体教学平台,能有效操控学生机器,学生机都带有硬盘保护,秩序井然。

在高一阶段的研究性学习课题有:计算机品牌机与组装机的比较,Photoshop学习之旅,病毒的防与治,电子竞技的利与弊,家用电脑配置方案,都取得较好的成果。

(二)《网络技术应用》模块实验情况

课程标准是教材的编写指南和评价依据,教材又是课程标准最主要的载体。教材的编写思路、框架、内容不能违背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和要求。教材的内容要达到标准的基本要求,同时又不能无限制提高难度,教材内容设计呈现方式要有利于改善学生学习方式。

教师都觉得课标是最大的权威,但对于学生而言,教材也是最大权威,本模块我校试验了粤教版的教材。老师实施课程的时候,有必要对教材进行一定的处理,造成了课堂的内容与课本某些内容不相符的情况出现,又由于虽然现在有个信息技术等级考试,但信息技术课目前而言还摆脱不了“次科”的境地,作笔记的学生少之又少,再三强调也于事无补,班主任等老师与家长也“私下”对信息老师要求:课外时间不要安排信息科的作业。

而且网络技术是一门对学生综合能力要求比较高的学科,一门比较“伤脑”的科目,中学的计算机网络实验设备条件也不够成熟,实施起来就更加举步唯艰了。实际教学的解决方法:

1、尽量对教学内容进行更加条理的组织;

2、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教室资源,建立起课堂网站主页,并发布到互联网上让学生可以随时访问;

3、实验课内容则通过模拟演示与老师示范为主进行讲授,如组网中双绞线、水晶头制作与网卡安装等,则采用老师通过实物投影让学生知道制作过程,再结合教学视频演示,最后让学生制作水晶头,学生基本上学会了简单的组网方法与技能。

(三)《多媒体技术应用》模块实验情况

我校实验了粤教版的《多媒体技术应用》教材,以软件开发的思想方法为主线,围绕需求分析、规划设计、素材采集加工、作品集成、测试、修改、发布和评价这一过程组织教学内容,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开发多媒体作品的基本过程。

教材考虑了学生的情况及不同地区的教学条件,提供了具有普遍性的、可选择的内容,便于教师和学生选用。如图形图像的采集提供了5种常用的方法,声音的采集提供了4种方法,教师可以根据当地的教学条件选择其中某种方法 2 让学生进行实践,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对采集方法的掌握情况,选择自己想掌握的方法进行学习。

我校具有良好设备条件,基本可满足本模块的实验要求,多媒体技术涉及面非常广,对文字、声音、动画、视频等信息的处理,需掌握大量的软件工具,由于课时的限制,每周一课时,平时缺少上机练习,很难满足课标的要求。我们认为工具的学习应有主次之分,教材应以

一、两个软件为重点,贯穿全书,以点带面。

(四)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整合。

人们目前普遍都有一个共识:信息技术就是一种工具,它必须依附到一定的具体的领域方面的应用才能真正的体现信息技术价值。所以信息技术自然而然的被指望用于改进其它学科教学的新工具之一,但目前的状况是许多课例评比都是以“应用了信息技术”这样简单的要求制定为评价一节课的标准之一,我觉得这是非常教条的做法,因为我们评价一节课的最客观的标准应该是本节课内容是否被学生真正学懂了,学透了,学以致用了,而不是以某一种是否被应用了做为标准。

信息技术真正的为其它学科服务,对它们起到一个促进的作用的前提是教师必须比较充分的了解信息技术的特征与本学科的互补优势在哪,这才是最根本的。

我校在一些校本课程中开展了整合的实验,特别是一些数学课程内容,如算法,与程序设计就非常紧密,只是中学数学目前对算法的要求较低,学习算法时,不上机似乎也影响不大。信息技术可以是教师教的工具、可以是学生学的工具、也可以是学生的认知工具与情感发展工具,在各学科的教与学中,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已被广泛认同,但对后两者,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信息技术科组教师2004年以来撰写了以下教学论文:《在高一信息技术课中实施任务驱动分层递进教学方法的探讨》,《浅谈高中IT教材处理的几点原则》,《浅谈新课标下如何上好信息技术课》,《如何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的兴趣》,《新课程标准下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方法初探》,《程序设计课的基本程序与基本教学模式》,并获得各级奖励,其中《专题学习网站在信息技术分层教学中的应用》2006年6月在《广东教育》(综合版)发表。

三、形成发展性管理的评价机制 学生评价。淡化评价的选拔功能,发挥评价的激励与促进发展功能。我们从学生平时的课堂表现、作业缴交及考勤等方面计算学生的平时成绩,再加上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的成绩,综合出学生的学业成绩,把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在评价内容上,既重视知识与技能的评价,又重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在评价主体上,改变单一由教师评价的状况,把学生自评、互评、老师评相结合,使评价更为民主、客观。

等级考试现在只是一种形式,虽然对学生学习这门课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学生只要练习一下模拟题基本上都可以通过。加大难度很有必要,甚至要提高等级考试成绩在高校招生录取中的作用,而且至今为止,下一届学生等级考试的方案仍未出台,希望能发挥等级考试的积极作用,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确立信息技术课程在普通中学的地位。科组教师积极探索评价改革,开发在线评价系统,开展小组互评的实验,并积极撰写论文,其中《利用校园网开展信息技术课程过程性评价的探索》在2006年在《广东教育》(教研版)第6期上发表。

四、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收集与积累

教学资源平台的建设对教学资源的收集与管理起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保障作用。一个优秀的教学资源平台,它应该满足教师自由存放资源的同时,更应该满足资源之间的联系与对比,充分发挥教学资源在利用方面的可比性与可改进性,与方便教师之间对教学资源的共享。且这一点对于其它学科也是非常重要的,注重资源平台的建设与利用,且想方设法让教师充分利用校园资源,是达到共享、互补,提高备课效率与质量的重要途径。

教学资源包括课件、积件(即针对某一个知识点而制作的完整课件,如动画演示、视频、网络程序以及文档介绍等)、科技小论文、时事新科技报告等。我们充分挖掘学校的软、硬件资源,尽量为新课程实验提供有力保障。以备课组为依托,发挥教师个性特长,开发课程资源,课程资源全部放到校园网,实现高度共享。

由于新课标实施至今,信息技术教师除上课外,还要参与机器维护及处理日常与计算机相关的事务。但不管工作有多忙,我们还是挤出时间,思考、收集、制作一些适合自己使用的教学资源,如网络技术应用课有些内容是相当抽象的,如二进制、IP地址与掩码和计算机网络了网划分的关系,域名与域名系统,搜索引擎的工作原理等,如果不借助科学、形象、生动的教学软件演示再结合讲解与实验,恐怕想学好这些基础是比较费劲的事。

根据上级文件精神,制定我校校本课程管理制度,在教师中开展宣传,布置各备课组开展校本课程开发工作,本学期,高二级开设校本课程《算法的实现》,由高二学生自主选修。

五、课程实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是新课程实验的直接参与者、执行者,教师素质能力能否与新课程改革要求相适应,是决定新课程实验成败的关键。为了尽快地使老师们在课改实验实践中逐渐形成对新思想、新观念的认同,并在实践中、反思中逐渐内化为自己的理念,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运用新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我们主要落实了以下措施:

1、加强对教师的教育和业务能力的培训工作。我校利用各种方法、途径,做好“课程改革”的校本培训,让教师接受新的课程理念,实施新的教育方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2、抓骨干,以点带面。积极选送骨干教师参加省的各类培训、学习、深造,科组中有广东省中学信息技术骨干教师和信息技术高中新课标培训主讲教师。让脱颖而出的骨干教师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起好辐射、示范作用。同时,落实师徒制,做好传、帮、带,促进一批教师的成熟。

3、抓示范,共同发展。加强各类学校的教学交流,组织教师到其他兄弟中学进行听课学习。

4、抓活动,提高效益。教师培训工作要抓落实就离不开培训活动,在新课程培训活动中,我们做到了三个结合 :(1)集体培训与个人自学相结合;一方面学校有针对性地开展集体培训,另一方面教师通过网络、报刊、图书等多种渠道自觉进行自我培训。由于集体培训与个人自学的有机结合,进一步提高了教师的个人素质。(2)一般活动与竞赛活动相结合。学校经常性地开展备课组、科组研究活动,开展随堂课、示范课等听课、评课活动。结合这些活动,积极推荐实验教师参加各级新课程论文竞赛和课件(积件)制作比赛活动。(3)学习、运用、总结相结合。课堂教学中,运用所学的理论和经验指导教学,实现新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活起来、动起来,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同时,加强小组、个人经验的总结,写出教学反思、教学札记,积极撰写教学论文。

不同的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目标,必然产生不同的教学结果。在应试教育尚未彻底退出教育舞台,面对新形势下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新的要求,科学地评估教师新课程实验工作,在课程改革中起着导向作用。着力构建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评价体系成为课程改革的一个关键环节。

学校摒弃传统的师评模式,用新课程理念评价教师。评价与考核教师教学工作时,主要观其课程改革中的态度、实践、创新、成效。在评价教师的备课、上课、辅导、科研时,把教师新课程理念的体现放在首位,不但观其言,更要观其行。评价中,不但要关注教师实施新课程的主动性、首创性,更要注重新课程实施的最终效果。

终生学习是时代对教师的要求,特别是信息技术教师更新知识特别重要,我们在科组在努力实践校本教研的构想,把日常工作与课题研究结合起来,建设一个学术氛围浓厚、知识与技术过硬的团队。

六、存在问题和努力方向

篇8:利用信息技术 优化作文教学

一、用信息技术为习作插上翅膀

古人云:“万事开头难。”在作文课堂教学中, 许多学生往往看到作文题目及写作要求后不知道写什么, 不知道如何写。等到好不容易把习作完成, 也不知道该怎样去加工、修改。随着时间的推移, 学生会产生畏难情绪, 习作水平难以提高, 有的学生还逐渐失去了写作的兴趣与信心。适当地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信息技术通过现代化的声光技术、动画特技、音响效果, 使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作文教材内容, 因此形象生动, 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 引起学生的注意, 激发学生的思维, 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如:在指导写《我的家乡》时, 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 播放一幅幅家乡美丽风景的画面, 一组组家乡景物的特写镜头, 再播放《谁不说俺家乡好》、《我的家乡并不美》等歌曲, 让美妙的旋律, 拨动学生情感的心弦, 激发他们的爱乡之情;写《我的妈妈》时, 让孩子看看妈妈疲惫的身影、粗糙的双手、深夜里的灯光等日常生活的片断, 让学生饱含深情地演唱《感恩的心》、《世上只有妈妈好》等歌曲……感动的画面、感人的乐曲唤起了学生对往事的回忆, 让学生忆起妈妈的付出和教诲, 他们心中便会涌起对妈妈的感恩之情, 这种感情流溢于笔尖, 作文中妈妈的形象就会更加感人、丰满, 充满真情实感。

二、以信息技术还原生活原貌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 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停息, 源泉丰盛而不枯竭。”生活是写作的唯一源泉, 离开了生活实际, 写作就成了无水之鱼, 无本之木。闭门是不可能造出车来的。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感悟生活, 从生活中获得写作素材非常重要。但是, 在日常生活中, 学生观察没有目的, 以无意注意占据主导的思维方式来关注生活, 许多学生往往忽视了生活的美丽色彩, 生活中的素材往往稍纵即逝, 学生不善于捕捉。此时, 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课件把一些生活素材展现给学生。

如:在指导写《灯》的作文时, 笔者先开展“我眼中的灯”的活动。让学生走出教室, 走进生活, 或用自己的笔, 或用照相机, 或用手机快拍将自己所见到的各种各样的灯拍、画下来;在实践的同时, 组织学生收集有关图片、资料, 让他们去调查、去采访, 了解更多的关于灯的知识, 将这些有一定代表性的镜头和资料经过剪裁、取舍, 再辅之以文字、音乐, 制成《灯》的课件。有了前期的准备活动, 学生在这方面的写作素材就得到了很大的充实。

三、依信息技术构建说话的空间

写作不是一种孤立的学习, 它取决于大量的阅读、理解和积累、运用。只有通过阅读、理解才能使语言丰富;只有通过大量的素材日积月累进而才能灵活运用, 然后才能写有所成, 写有所新。而生活是作文的源泉, 多媒体则使我们在几十平方米的教室里的40分钟内, 为学生提供一个了丰富多彩的生活画卷, 从空间上扩大到整个宇宙, 从时间上扩展到人类文明史的全过程。

如:笔者指导学生《记一次游戏》习作, 在指导作文前先组织学生玩“扳手腕”的游戏, 并将游戏的过程拍摄下来制成素材。指导作文时, 重现重点和细节的部分, 并随机慢放画面, 将转瞬即逝的景象或过程清晰地重现在学生面前, 把学生游戏时的动作、表情、逗人发笑的样子、围观学生的表现展示出来, 让学生细致观察, 认真思考, 并能准确地表达。生动真实的游戏场景, 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引起学生主动参与写作的欲望, 内心产生强大的驱动力, 期望即刻将想到的意思、情景写出来。教师要立即抓住学生落笔的兴奋点, 马上组织学生看后即写, 写后即评, 既符合了作文的教学要求, 又锻炼了学生的描写能力, 更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班上学生在欢笑声中尽情地描述着、不断地补充说明扳手腕游戏时有趣的具体情景, 举手发言的热情高涨, 他们一个个独具慧眼, 对观察到的游戏细节描述得异彩纷呈、颇具特色, 语言丰富又充满童趣。笔者适时引导他们认真地观察、补充和修改, 从而使文章表达得生动具体、活泼有趣。整个作文课堂教学轻松、愉快。

四、凭信息技术分享个人的精彩

网络本身最大的特点就是开放性和共享性。在整合中, 网络在课堂教学中不仅可以作为演示工具, 还可以作为交流工具;同时, 由于网络的资源共享和数据通信, 更可以把网络当作学习的资源环境, 对信息进行加工, 与他人进行协作, 并进行研究和探讨, 突破时空的限制。这样为习作教学创设了一个开放式的教学环境, 在这个环境中, 教师和学生可以自由地利用信息技术这个工具, 进行合作、探索、交流等活动。利用互联网, 让每个学生享受到习作的快乐, 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每一次作文完毕, 就及时上传编辑好的文章。这样, 学生就能很快地见到同学最新的作品, 分享成功的喜悦。有的学生还制作了一本本个人习作集, 每一本都经过精心的设计, 从封面到内容, 同时, 还为自己的习作集取了个有创意的名字, 如《雏鹰》等, 吸引了老师、同学的目光。这样, 便于学生形成精心“打造”每篇习作的好习惯。我们还可鼓励有能力的学生建立个人网页, 实行网络互动。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指导学生的作文, 开展师生交流, 也把自己写的一些作品放到网上, 供学生欣赏、借鉴。这样, 在教师与学生的写作互动中, 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能, 分享个人的精彩。

五、驭信息技术构建习作评价直通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自我发现习作中的错误和学习修改自己的习作, 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和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自改和互改, 取长补短, 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 共同提高写作水平。”鲁迅说:“好文章不是写出来的, 而是改出来的。”但实际的教学实践中, 学生往往认为自己写完作文交给教师就是万事大吉了。剩下的修改、讲评就都是教师的任务, 教师往往花费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对作文进行细致的批改, 但是作文本一发到学生的手里, 他们最多只是看看分数就放到一边去了, 这种传统, 陈旧的作文批改方式, 繁重耗时, 效果不好。以往我们也曾尝试通过课内外结合、采取多种方式让学生的习作有相互交流与评价的机会, 但往往受到时间、范围的限制, 加上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知识水平毕竟有限, 并且操作程序复杂, 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讲评作文历来都被认为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重要手段。评讲作文时采用的“一读一评”简单枯燥的方式已经难以引起学生兴趣。

现代信息技术集输入、编辑、存储于一身, 利用资源共享, 进行师生、生生互评互改, 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合作修改作文的能力。引入信息技术后, 教师可以通过播放幻灯片、网络发表等形式, 让学生参与评改。批改方式的变革降低了教师工作的强度, 更锻炼了学生对习作的鉴赏能力。

在作文教学中借助信息技术资源辅助, 不仅能够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 还张扬了学生习作的个性, 逐步地提高了学生的习作水平。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根据不同类型媒体各自的特点, 充分发挥其长处, 巧妙与作文教学结融为一体, 提高作文教学效率和学生作文水平。

摘要:通过使用信息技术来辅助作文教学, 能把图片、文字、音频等教学材料组合, 达到作文教学的优化整合。合理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辅助作文教学, 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感知, 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发展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还可以优化作文评价的方式, 真正将课堂还给学生, 提高习作教学的效率, 对促进学生习作水平的提高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上一篇:初中化学模拟试题2下一篇:Daarubn期货法律法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