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2022-07-09

第一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实施网络协作备课

周智菁

(江山市城北中学 324100)

【摘要】:如何发挥信息资源在教育教学中的优势?江山市城北中学自办学一年多以来推行教师网络协作备课,集网络教学资源与教师集体备课为一体,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在网络协作备课中,教师们各展特长、切磋教艺、共享资源,发掘了现代网络教育资源的潜在优势,使集体备课搭上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列车,拓展了无限广阔的资源空间。

【关键词】:网络协作备课

集体备课

网络教学资源

信息技术

新课程改革

教案

【正文】:

“研讨出真知,研讨出效率。”新课程改革在倡导学生教师合作学习的同时,也要求教师合作探究,形成研讨氛围,发挥“集体效应”的优势。集体备课作为教师合作研讨的一种有效形式,赢得了诸多学校的青睐。然而,在实际运行中,集体备课出现的病象也不少:有的把网上的资料全盘吸收,窃为已有,美其名曰“集体备课”的成果。有的教师“出工不出力”,由备课组长个人包办,唱独角戏;更有教师拿了主备人的教案,依法炮制,“唱同一首歌”。

为了使集体备课真正备出实效,让教师在集体研讨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江山市城北中学从实际出发深化“集体备课”制度,推行网络协作备课,教师们按同年级、同学科聚集在一起,在备课组长的带领下,根据所分配的任务,打开教参和教学网络,搜索有用的教学资源,旨在集网络教学资源与教师集体备课为一体,为教师搭建高起点的专业发展平台,提高教师教育科研和校本课程开发的能力,也为构建优质、高效课堂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网络协作备课中,网络被赋予两方面的内涵:一是信息网,即充分利用互联网中的教学信息资源;二是人才网,即同学科、同年级的科任教师共同组成一个网络。其中,互联网和人才网是相互交叉的,比如人才网,它既包括同一学校中的教师,也包括互联网中的教师。这样,教师之间各展特长、切磋教艺、共享资源,发掘了现代网络教育资源的潜在优势,使集体备课搭上了信息技术的快车,拓展了无限广阔的资源空间。

1、创建教学资源库

网络协作备课的优势之一在于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备课质量,采用电子文档实现教学资源持续利用的目标。学校在给教师配备足够的教学电脑的基础上,创建教学资源库,使网络协作备课有了广阔的资源空间。资源库有两大部分组成,一是文本资源库,二是电子资源库。文本资源库包括纸质的教案和教学案例集等;电子资源库则范围要大得多,它包括可利用的教学资源与可互动的教学资源等。

首先,尽量搜索可利用的教学资源。备课组长要求本年级同学科教师在熟悉教学内容、明确训练重点和智能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充分发掘并合理利用现代网络资源,组建学校教学资源库,各尽所能、各取所需,实现资源共享。避免教师画地为牢、坐井观天、闭门造车。

其次,开发可互动的教学资源。每位教师备好课后,在学科组教研活动中,由年级备课组长主持,教师们积极参与,共同讨论,形成书面修改意见,请教案设计者对原教学设计进行修改,形成高质量的教学设计,并把电子教案和多媒体课件上传到学校资源库,供全校教师使用。教学资源上传后,鼓励全校教师对资源进行“挑刺”。

一次又一次的集体备课,教师间的一次又一次的思想碰撞,一次又一次的提升,一次又一次的收获,真让人高兴。通过网络协作备课活动,教师之间改变过去“闭门造车”、“单打独斗”的备课方式,大家群策群力,将个人的智慧和特点展现出来,组内人员取人所长、补己之短,互相学习、互相促进,能及时将教学过程中反馈来的信息及时处理,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充实教案,完善教法,在互动中提高了工作效率。

现在,城北中学多媒体教学资源库已达40G,各年级各学科的教学设计都已齐全,收集的多媒体课件达200个。这些资源会成为下一任教师的参与资料,供他们以后进行参考,而通过不断的更新与优化,这种“集思广益”的教案内涵会不断丰富,大大方便了教师的教学和研究。

2、用“特长之钻”攻坚

每逢新学期伊始,同年级各学科的备课组长会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师的个人特长,合理分配教学内容进行分工研究,写“研究性教案”,开展研究性备课。备课的形式,包括课例、教学设计、详案、简案、教学点设计或多媒体教学课件等多种形式。学校把教师的备课成果进行汇总,每位教师都可以运用这些成果进行教学,达到了资源共享的目的。这样做既发挥了教师的个人智慧,也提高了备课的质量。

学校提倡教师们充分利用网络教育资源,使课程的教学资源更加丰富,拓宽备课思路和眼界。

由于引导教师用“特长之钻”攻坚,网络协作备课就具备了得以成功的基础。在网络协作备课中,每位科任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的特长,再加上网络教学资源的巨大优势,从而摆脱了那种“个体备课抄教案,集体备课连教案都不用抄”的弊端,课堂教学研究走上了良性发展的轨道。这样,学生能在一节课里同时领受到不同教师的智慧成果,教师的备课成果也使更多的学生受益了,可谓一举多得。

3、在研教互动中进步

备了课,教师并不等于可以万事大吉了,学校教务处和教研组还将各个教案直接发到校园备课网上,遵循“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原则,进行多元、互动、多轮的反复研讨。

自实施网络协作备课以来,学校教务处和教研组不断加强电子教案和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资源使用前后的动态研究,在研教互动中提高网络协作备课的整体水平。执教前,要求教师特别是应用非自己撰写的“研究性教案”的教师,必须根据班级学生实际、本人教学特点等对教案进行修改,并写好点评、旁注及教学反思。执教时,教师要时刻关注教案与教材、学生、本人的教学思路的契合程度,并及时记录自己的教学感悟和反思。执教后,教师要及时把自己的修改意见上传到网络,对电子教案进行点评或提出修改意见。

在汇集教师在每个单元备课过程中对每个教学设计的反思与评价的基础上,每周组织同年级同学科教师对典型的教学案例进行讨论,并形成书面修改意见,请教案设计者对原教学设计进行修改,形成更高质量的教学设计。同时,学校要求教师每学期末认真总结和撰写一学期的备课心得,并选取一个课例上交到学科教研组,届时编印成学校课例集,为下一阶段备课改革提供借鉴。

研教互动,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教育网络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打破了过去那种各自为战的局面,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促进了学科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

4、在监控激励中成长

实施网络协作备课以后,学校也加强了对教师教学常规的监控力度。一是在动态中监控。学校教导处定期组织教研组进行备课常规检查,检查重点不仅是原来的查教案个数、教案组成环节等形式,更注重教师对教案的使用情况的检查,如教学反思、教学点评、旁注、二次教案、学生反馈意见等项目的撰写。通过对这些项目的检查来确定教师备课质量的等第。二是以评比来激励。定期评出优秀教案,供广大教师学习观摩。通过检查评比促进教师不断反思、学习,实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目标。

我校姜龙中副校长在网络协作备课专题会上说:“网络协作备课提高了我们处理教材的能力,为我们精心研究教材教法、学习专业知识提高了空间,把原来需要备整本教材的时间,全部投入到一两个单元上来,致使每一课时都成为一节展示课、精品课。”

实施网络协作备课以后,学生们对教师教学的变化也深有感受。“老师的课好象上得更加精彩了。特别是数学老师,一个个例子都是这么引人入胜。”“老师好象在上课时更加关注我了。”“一个个课件,真是太漂亮了!我们都被迷倒了。”

网络协作备课不仅提高了教学质量,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而且因为注重对学生积极情感的培养,注重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学生的兴趣得到了进一步的调动,真正地增加了教学效能,实现了有效教学的目标。

“只因为有了你,生命中充满奇迹。”网络协作备课,伴随着城北中学的教师们走过了新课程改革最关键的阶段,使教师们能尽快地适应新课程,顺利地走上新课程之路。然而,成绩永远只是初步的,探索之路充满挑战和乐趣,网络协作备课一定有它更加光明和灿烂的未来。 【参考文献】:

1、城北中学集体备课制度

2、孔令权、《江苏教育》、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22期

3、覃兰燕、《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年第17期

【作者简介】:周智菁 女 江山市城北中学 江山市文苑路1号 324100 13567016684(576684)

第二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开展家校协同教育

摘要: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说过“最完备的教育是学校与家庭的结合。”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长与学校的共同教育。家长参与在学校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我国目前的家长参与现状不容乐观,很大程度是受到了传统家校联系方式的制约,因此我们呼唤更加快捷的家校合作形式——以信息技术为平台的家校协同教育形式,拓宽了家校合作平台,实现了家校合作信息化。

关键词:家校合作;信息技术;家校协同教育

一个人成长过程是来自各个方面教育的过程,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人成长过程中几种最重要的教育方式。苏霍姆林斯基说:“最完备的社会教育是学校——家庭教育”。在影响孩子成长的各种因素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最重要的两个,协同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教育合力,对孩子的健康发展非常必要。在学校教育阶段,如何实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协同,将孩子培养成为品学兼优的学生,成为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十分关心的事情。我国的学校教育,历来都把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密切家校合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学校教育必须取得家庭教育的支持与配合,加强家校联系,促进家校配合,始终成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进程中学校、家庭的共同需要。

一、 传统的家校联系方式存在的局限性

加强家校联系有多种渠道,在过去,老师和家长沟通的方式很单一,以家长会、家访、家长到校、带条子、成绩单、书面通知等方式取得与家长的沟通。由于双方在沟通上因沟通工具和手段的缺陷,一直以来未能建立起良好的家校沟通机制。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工作方式的改变,上述的家校交流渠道已不完全适用。以家访为例,家庭生活的私密性增强了,一些家长并不欢迎教师的随时到访;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了,老师家访时并不一定能够遇见学生家长;人际交往过程中的经济成分增加了,一些家长对家访教师过分热情的招待,也让教师不敢经常造访;还有教师工作量增加,班级学生数偏多,使家访已无法作为家校沟通的主要渠道。再如家长会议,在当今社会,要让几十名学生的家长经常集中到一起并不现实,而那么多人在一起,也难以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化的交流。常常一学期下来,老师还不能跟所有的家长交流一次,且反馈给家长的信息不够及时准确 。如何让双方第一时间知道孩子的动向,第一时间给出一个反馈,第一时间统一认识并制定方案,高效率的沟通是防微杜渐的最佳办法。很多老师最喜欢的沟通方式可能是约见吧。说实话,这种方式最直截了当,基本可以当场解决问题。但这却是教师最应少用的一种方式。首先,到学校约见,容易让家长产生一种心理压力,毕竟这是你的地盘,氛围不对,一不小心,家长们心理的某种阴暗感觉上来了,不利于交流。其次,约见让家长自我感觉是孩子肯定又犯错误了,于是不自觉的就带着不愉快的心情来了,有些不能理解的家长甚至是带着怨气而来,使沟通失去了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再者,约见次数一多,学生和家长都易反感,致使沟通变成了一种惩罚。

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的进步,孩子的发展更加个性化、多元化,教育的环境更加立体化、复杂化,关于加强家校合作、交流的要求也提高了。在这样的背景下,随着科学技术迅速发展,采用互联网、移动通信技术搭建起来的家校信息互联平台开始逐步取代传统家校联系方法,能方便、快捷地满足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之间的信息需求,促进相互之间的信息沟通。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电脑已进入千家万户,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使人类社会步入了网络时代,网络正以惊人的速度成为人们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 在网络时代,由于电脑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传统的家校联系方式也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环境下的家校协同教育为学校提供了一种更有效、更便利、更及时的沟通交流的途径,同时向老师和家长提供一种新型的对学生教育的平台,是老师和家长对学生的情况及时进行沟通的一个新渠道,了解学生学习中的最新动态,加强了教师、学生、家长的联动和互动。 如电子邮件、网络论坛、班级主页等,为家校沟通提供了更多的方便和快捷。

二、 信息时代家校联系方式的优越性。

信息时代的家校联系方式主要有:开设语言留言方式系统、发送E-mail、开通校园网、建立网上家长学校、建立班级网站等方式,它们能够克服传统的家校联系方式中的很多局限性。

(一)利用电话促进家校沟通

这是最方便、最普遍的一种联络方式。如果能够善用,这一条线会成为拉近距离,凝聚力量的“感情专线”。在给家长打电话时,我会注意到以下几方面:

1、多赞美,少批评。

孩子都是父母心目中的宝贝,没有一个家长喜欢听老师只诉说罪状。所以,我会多表扬孩子的优点、成就,例如:“这孩子长得很可爱”“挺聪明的”,家长在听了这些好话后,自然就比较听得进去孩子的其他缺点,以及需要父母加强管教孩子的种种了。

2、注意电话中的语辞和声调。

电话看不到对方表情,所有的感觉、印象都来自电话中的声音,不论家长的语气、言语如何?我都会控制自己的情绪。至始至终以亲切、自然、流畅的语调,心平气和地、耐心地与家长交谈。称赞肯定时,语气要坚定;诉说孩子问题时,语气要婉转。

3、发挥语言艺术的魅力。 在家校交流中,难免会谈到孩子的缺点,一般我会避实就虚,不马上切入正题,而是待家长心情趋于平静的时候再自然引出主题。

(二)发送E-mail

发送E-mail,内容大多是向教师了解学生在学校的状况、家庭作业并向教师汇报孩子在家中的表现,以期望共同教育好孩子。学生家长通过教师发来的E-mail,掌握了学生在家的学习动态,了解了学生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法等从学生的思想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使教书育人收到最佳的效果。

(三)开设网上家长学校

开通校园网,让家长通过互联网访问学校主页,开设网上家长学校。让家长及时方便地了解学校教育的动态信息;在网上介绍家庭教育知识和优秀教子经验办公家长教子论文中选取优秀的家庭教育经验文章和文章中闪光的一句话“家长教子语录”供读者互相借鉴,从学生日记、周记、习作选出有关家庭生活题材的文章,让家长了解孩子的想法。设置互动性的栏目如留言薄、BBS、学生信息查询等,家长或学生可以很方便地向学校领导、班主任留言。在BBS中,设置合格家长、家庭环境建设、真诚建议、家长、学生的多向互动交流,转变家长的教育理念,及时快捷地收集家长、学生的信息反馈。

(四)建立班级网站

在我们学校中,班主任老师还在网上专门制作了“班主任网页”,与学生家长建立长期联系。通过班级网站形式,可以把全班每个同学的特色,在校表现发布在网上。例如:网站的“学生作品”栏目中是班内同学写的文章,家长可以通过网页查阅自己子女的文章,了解子女的写作水平。再如在“公告栏”中可以查寻自己子女在校的学习情况,然后可以通过“家长留言”来与班主任进行交流,及时做好子女的教育教学工作。有一次,班内有一姓刘的同学热衷于看打游戏,在上课时间也不例外,导致语数成绩大幅下降。其父母又在外地工作,一时难以取得联系,我便把孩子近期情况发布于班级网站上。在外工作的学生家长就是通过访问网站及时了解了其子女的情况,并对小孩进行了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互联网人只是给人们的生活增添了知识和乐趣,还给人们的交流和联系带来了方便和快捷,同样也给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带来难以想象的变化。“电子家访”不只免去了学校教师因家访花费的大量时间和精力,而且也免去了学生家长苦于工作繁忙而无法及时与学校教师沟通的苦恼。通过敲击键盘、轻点鼠标就能快捷地完成了学校教师与学生家长之间的沟通。打电话、写短信、利用家长联系本、上网发个E-mail„„这些不能不说是个快捷而有效地沟通方式。当然,如果对于重点学生,老师有针对地进行走访,其教育效果会更加显著,也是必须的,是老师应尽的责任。

三、结束语

总之,学校教育要充分运用传统的和信息时代的家校联系方式,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强家校合作,与学校建立经常性联系,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为子女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使学校教育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相信随着网络环境下的家校联系和班级管理的日益深入应用,现代信息环境下的家校协同教育会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舞台。

参考文献:

[1]曾守锤.李其维;儿童心理弹性发展的研究综述[J];心理科学;2003年06期

[2]王艳玲.英国家校合作的新形式——家长担任"教学助手"现象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07期 [3]化得元.高治合;电视与儿童的社会化[J];电化教育研究;2002年12期

[4]邱文祥,李志坤.校园网与学校德育整合的实践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6年07期

[5]刘繁华.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协同教育平台(网站)的设计与应用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7年01期

第三篇:浅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小学作文教学

三合行偿小学 杨秀燕

【内容提要】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作文教学增添了新的动力。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有机结合,能激发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再现生活,打开作文观察之门;丰富写作素材;提供丰富的素材,构建说话的空间;超越时空,拓宽写作思路;提高评改效率。从而使我们的作文教学变得相对轻松、简单起来。

【关键词】信息技术

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拓宽思路 评改效率

作文是师生信息交流的一种工具,是师生情感交流的一个载体。当教师面对学生的作文,便似与他们进行心灵的对话。这是由一个个跳动的字符组成的一曲心灵之歌。但是一直以来小学作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师为教作文头疼,学生为写作文苦恼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的教学目标不明确,要求过高;教学形式单一,结构僵化;各阶段教学脱节,训练无序。基于此学生被动作文,思维受阻;语言积累贫乏,入不敷出,造成言之无物,有物难言,言而不详的现状。“我口抒我心,我手写我感”是新课标对小学生作文的具体要求。用手中的笔抒发自已内心真实的情感,描写真实的生活。让生活走进作文,让作文回归生活,这是我们每一个语文老师应思考的问题。而今,随着以计算机、网络为主体的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有效结合,新世纪的教学时空如星火燎原般空前拓展。面对现代信息技术的丰富和快捷,前瞻的选择或许就是让课堂成为师生共同“冲浪”的阵地。现代信息技术如同一缕清新的春风,一扫以往作文课的枯燥沉闷,给课堂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因此,我们应该善于接纳并吸收现代信息技术的诸多优点,更好的将它利用于作文教学中,以期优化作文教学,提高作文教学效率。

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赞可夫说过:“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使儿童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传统的小学作文教学中,老师总是一味地向学生灌输写作技巧和方法,而学生们却不得要领。信息技术的运用克服了传统作文教学的弊端,极大地增强了教学直观性,丰富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同时也为师生间的互动提供了技术支持,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创设了一个信息丰富的环境。信息技术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影像于一体,把动物世界、人文景观、人物写真、风土人情等引入课堂,以其图像清晰,动态感强,信息量大的优势,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主动性。通过课件,让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使作文课趣味十足。如指导作文《老师,我想对你说》时,我首先用多媒体播放《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这首歌,动人的歌声由远而近,飘至耳际,与此同时课件出示一幅幅动人的画面,一组组特写的镜头──白发、皱纹、苍白的脸,深夜里的烛光,作文本上的圈圈点点„„优美的旋律,拨动了学生感情的心弦,动人的画面激起了对老师六年的付出和教诲的回忆,对老师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一篇篇心灵独白在笔尖流淌„„

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再现生活,打开作文观察之门

多媒体以其形象生动的特小学生求知欲强,喜欢观察,但不注意细节,且受情绪影响,定性不足,对许多有价值的材料往往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即使在指定的观察材料中,也往往是走马观花的。学生参观了种新的尝试,日益显现出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替动物园,只觉得猴子调皮、鹦鹉学生舌很有趣,至于具体的细节则已淡忘。根据学生的这一弱点,我将参观的材料制成课件,课堂上随机点播几组镜头,指导学生定向观察。学生也可选择感兴趣的材料自主观察。又如,在教学写一种小动物时,因为学生平时很多学生缺乏接触机会,有些虽有接触也不曾留心观察,鉴于此,为了让学生抓住小动物的形态特点、生活习性等展开写作,教学时,我用课件展示一些小动物的静态画面和活动情景,并配上文字说明,把有关小动物的信息整合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去,使观察形象鲜明,要点突出。如观察小白兔时,首先,让学生明确观察目的和要求,指导学生按顺序观察,再以课件出示小猫图片,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在指导学生观察小猫的外形时,我用特写镜头把小白兔的各个组成部分展示出来,按从头到尾、从整体到部分的顺序进行一步步地观察。接着,播放一段关于小白兔吃食、睡觉的录像,让学生观看后,引导学生将小白兔的生活习性一一描述出来,同时,用课件提供一些妙词佳句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最后,在引导学生列举具体事例来表达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后出示习作要求,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习作环境,消除对习作的紧张感,点得到教师的青睐,受到学生的欢迎。它的出现为作文教学提供了一种新的模式,进行了一产生习作的欲望。

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丰富写作素材

叶圣陶说过“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停。”其实,小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大至茫茫宇宙,小至学校家庭,许多事情都会拨动他们的心弦,他们有一个五彩缤纷、充满神奇色彩的生活领域。但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以无目的性观察,无意注意占主导的思维方式关注世界,许多可供写作的材料,他们或视而不见,或听而不闻,大量重复繁杂的表像造成学生感悟上的迟钝和麻木,导致作文时无话可说,无事可写。我指导学生把目光伸向社会、家庭、日常生活„„告诉学生处处留心皆学问,要做生活的有心人,使作文生活化。指导学生写春天有关的文章,我首先播放一段春天的录像创设情境,引入教学:金黄的迎春花、粉红的桃花、破土而出的新芽、辛勤采蜜的蜜蜂„„“这是什么景象?”“春天的景象。”“你会用什么词语来形容这大好的春色呢?”“春光明媚、柳绿桃红、鸟语花香、万物复苏、春意盎然„„”“同学们,春天美吗?从冬天到春天,你发现周围有哪些变化呢?看到这么美丽的春天的景象,你能用诗歌或优美的语句来赞美这美丽的季节吗?”(学生交流、展示课前收集的有关春天的图画、歌曲、诗歌佳句等。)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说过:“对学生的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的材料的兴趣。”可见,写作兴趣是写作赖以产生、持续和强化的内在动力。一开始上课,用美图美景强烈地刺激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器官,再让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发现,使学生陶醉于春天的美景之中,激发写作兴趣。接着指导选材,丰富材料。“你们是从哪儿找到春天的?”根据学生的回答结合课件引导学生从植物、动物、人物、天气等变化中,发现春天,从动听的歌曲中和书报中,欣赏春天。然后教给方法,自由发挥。

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供丰富的素材,构建说话的空间

语言是思想交流的工具,又是思维的工具,发展思维与发展语言是统一的。而口头语言又是书面语言的基础,大纲明确提出:“作文教学应该按从说到写的顺序。”语言心理学的研究也告诉我们:一个人把自己的思想写出来之前,必须先在头脑中形成内部语言。因此,教师在作文指导课上要花大量时间和精力进行“说”的训练,让学生先做好口头作文。在练习说话时,教师可借助电教手段,创设情境,在观察思维的基础上,通过看投影片创造性复述课文,编故事、听录音想象说话等多种训练表达方式,启发学生动脑,合理想象,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强化语言与思维的训练。运用电教手段创设说的情境,或再现生活画面,或拓展思维空间„„如写校园里的一处景物,我先布置同学们去观察,并做好观察记录。在口头交流课上,我特意将说得好的例子引导学生分析,鉴赏补充,并配合投影多幅多姿多彩的校园风景图。这样通过观察交流、直观再现,提高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和表达能力,挖掘了习作素材,学生把校园里的一处景物说得极其形象真切,从而为书面表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我还利用录音机把说得好的作文录下来再次播放,让其他同学听说、跟说,从而大面积地提高学生口头作文的能力。实践证明:口头作文训练好了,书面作文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

五、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超越时空,拓宽写作思路。

在世界上有些现象稍纵即逝,有些过程非常漫长,有些变化受时间、空间等限制难以表现本质特征,这都给学生造成认知的障碍,观察的困难。运用信息技术,不仅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把现实生活中的某些情、景、事、物搬进课堂,还可利用特殊功能让这些问题迎刃而解,使作文课真实化。在指导学生以“我爱爸爸或妈妈”为内容的习作中,我先放映网上下载的台湾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在《世上只有妈妈好》的乐曲声中,学生欣赏了影片。伴随着凄美的乐曲,善良慈祥的妈妈在倾盆大雨中一步一叩首地迈向小庙,为生病的孩子祈祷的画面深深地触动学生的心灵,学生不禁潸然泪下。“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学生从影片回到现实,心中对妈妈的情感如火山般喷发。我因势利导,鼓励他们把心里话说出来。而有的学生对爸爸慈爱而严格的教育,鞭策着自己成长进步更有感触,教师随之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联想生活中的例子,选好写作材料,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有了可写作的东西,有了真挚的感情,因此作文中一件件事真实可感,一份份情真挚朴素,爸爸妈妈的形象跃然纸上。

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评改效率

评改是学生作文训练的重要环节,它的作用是指导、帮助学生分析、运用写作材料,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如幻灯投影、录像显示、录音收听等,能把学生作文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反映出来,以便优化作文评改。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学生在短短的几十分钟内,欣赏大量的作文素材,并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合适的材料,然后通过键盘把作文输入计算机,显示在屏幕上。教师则利用计算机网络,针对学生习作,加强个别辅导。教师还可以及时收集学生的典型例作,利用多媒体评改作文,提高评改的效率。 在评改作文时,我利用Powerpoint分别列出了几个栏目:

①“佳作欣赏”,将作文写得好的学生名字及其优秀习作显示在屏幕上,表扬小作者,讲评欣赏其习作。

②“妙词佳句”,从写得一般的习作中找出精彩的词、句、片段,作为美点提供给学生作素材。

③ “华佗再世”,把典型的文章病例显示在屏幕上,供大家分析、讨论、推敲、修改。通过集体评改,提高修改效率,激发学生作文兴趣,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

我国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对未来教育作出如下的论述:“未来教育=人脑+电脑+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学生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学生通过检索、学习、分析、综合等方式,将相关信息组合,形成自己的观点,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实现学会学习的目标。在大语文观的教学中,充分利用丰富的信息技术资源,构建个别学习、全体学习的教学模式,提高学习语文的能力,提高写作水平,并养成主动参与、积极合作、自我评价等良好学习习惯,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自我发展的能力,适应未来社会的要求。

总之,信息技术作为教学活动的一种辅助手段,为学生的作文引来了活水,给作文课堂注入了新的生命。在作文教学中合理运用信息技术,能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教与学之间架起科学的桥梁,发挥语言教学所不能替代的作用。然而,信息技术只是辅助教学的一种手段,它不是万能的。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之中必须从教学实际出发,注重实用性和时效性,把握使用的“量”与“度”。当然,新事物的出现需要有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教学手段现代化的关键在于教师。只有教育思想现代化,懂得不断学习的教师,才有可能实现教育的现代化。

参考文献:

1.吴立岗:《小学作文教学论》,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0年3月出版 。 2.谢海龙:《网络作文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电化教育》,2003年第1期。

3.郭根福:《小学语文新课程教材教法》,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第1版。

4.徐胜龙:《多媒体计算机网络写作教学的研究与实践》,《教学与管理》,2001年第2期。

5.肖第郁:《教育评价的新取向》,《教育评论》2002年第五期。

第四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校本培训的策略研究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校本培训的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东明镇中心小学校 张丽影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热门话题,与学科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和继承性,同时又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特点的新型教学结构类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这正是创新人才培养所需要的。

我校是吉林省双辽市东明镇的一所农村小学,从我校办学历史看,有开展信息技术和校本课程整合的基础和条件,从我校办学的现实看,需提升内涵,进位争先,有开展本课题研究的必要。

在这样的背景下于2013年向双辽市教育学会提出《信息技术与校本课程整合》的课题立项申请,并于2013年9月立项。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有关概念的界定:

1.信息技术——本课题中的信息技术一般是指现代信息技术,即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通讯技术、网络技术等。目前,在教学实践中用到的除了上面说的外,还应包括幻灯技术、投影技术、录音技术、电视技术等视听技术,并且这些技术在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人们也总结出了许多有用的经验。因此,在鼓励发展现代信息技术的同时,我们也应注意传统视听技术的应用。

2.课程整合——指使分化了的教学系统中各要素及其成分形成有机联系,从而成为整体的过程;是以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作为载体,把现代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在学习现代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培养学生解决其他学科问题的综合能力。

(二)理论基础:

1.信息技术与校本课程整合有利于学生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

信息技术与校本课程整合的实质就是不断地用信息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更新教育的传播媒体,以实现课堂教学方式最优化、课堂效率最大化。信息技术与校本课程的整合,需要在各个学科的教学实践中探讨和发现整合的本质和特点。按照学科教学论所阐述的学科性质、学科教学的目标、学科教学的规律、学科教学内容等的要求实现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使整合的教学活动体现出学科教学的个性特点。当前,学习资源的全球共享,虚拟课堂、学校的出现,远程教育的兴起,为人们终身学习提供了条件。这给学生在校教育提出了要求。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包括:

⑴信息技术的应用技能

⑵对信息内容的批判与理解能力。

⑶能够运用信息并具有融入信息社会的态度和能力。

3.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它强调“情境、协商、会话、意义建构”的学习环境的四要素。信息技术正具备创设此学习环境的技术优势。

4.现代教育理论

现代教育理论强调利用多媒体现代教育技术,创设和展示有意义的情境,提高学生的求异和洞察能力;利用大容量存储技术,提供多样化学习资源;利用图文交互界面技术,建造良好自主学习环境;利用信息组织结构和技术,建造人类联想方式的超文本信息组织结构;建立模拟实验环境,设计仿真实验,培养科学探究能力;科技服务各种工具、平台,让学生创造作品。摆脱把现代教育技术设备仅仅作为一堆播放工具,用来传授知识,而要把它作为学生的认知工具,以全面提高学生基本素质为目标,构建多种信息环境教学模式。

⑴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

⑵强调情景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情景相联系的,学习者在实际情景下利用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顺应当前学到的知识,并赋予新知识某种意义,如果原有经验不能同化新知识,则要重组原有知识结构;

⑶强调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认为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知识意义的建构起着关键的作用;

⑷强调对学习环境的设计,认为学习环境是学习者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的场所,在学习环境中学生利用各种工具和信息资源来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

5.人本主义理论:根据罗杰斯理论,人的认知依赖可靠的人际关系,机器的存在不但使得这种关系日益淡薄,人在机器的运行中逐渐沦为工具。所以,信息技术在使用的过程中,人性化是其效率发生的关键。

6.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理念中强调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重视信息技术对于改变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师生互动方式的积极作用,确定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将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课程改革的着眼点,强调尊重学生学习方式的个性化和独特化,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协作与交流的能力。这些理念将是我们开展研究的重要依据。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在实践的基础上深层次探索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科教学现代化的问题,探究如何应用新型的数字化媒体和数字化工具来促进学生探究能力、交流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提高,以现代学习理论为武器,开展信息技术环境下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策略的深入研究,探讨不同配置环境下的教学模式,探索在互联网环境下结合应用建设学校课程信息资源的思路和解决方案,探索信息技术支持的校本培训实践模式。

主要有:

1.改变教学结构: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促进传统教学方式、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变革,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

2.数字化学习:发展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他们开辟广阔的学习渠道,掌握强大的学习武器。

3.信息技术融入教学:教师教学时配合授课内容与教学策略所需,将信息技术与教学自然和谐地融合起来。

4.提高课堂效率:努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之易于接受学习内容,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以提高课堂效率。实现多种渠道学习,使学生学会自主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研究性学习。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根据课题研究目标对研究内容进行分解和具体化,并对实施重点和可能遇到的难点问题进行分析,具体的研究内容应与总课题的研究内容保持基本一致。鉴于本课题研究领域广泛,课题研究选择语文、数学、音乐、舞蹈、信息等学科,一到两个学段(年级)开展实验,并在师资培训中指导学员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提炼,以指导学校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培训的教学实践。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1.信息技术环境下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应用原则和实践模式研究。

2.信息技术环境下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中教学策略的选择和应用研究。

3.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实施方式、师生或生生互动方式研究。

4.网络资源、学校资源和社会资源同步建设的思路和实施方案研究。

5.信息技术支持的校本培训实践模式研究。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调查、走访、座谈等方式,全面了解我校幼师班学生和我区其他学校学生现代信息技术素养现状,现代信息技术装备现状及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情况;了解教师在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与优化教学方面存在的困难,收集教师对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工作的需求与建议。

2.文献研究法:广泛查阅国内外有关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论文、著作、报道等,寻找本课题实施的理论依据以及可借鉴的优秀经验。通过文献研究启迪课题组成员的思想,开阔研究思路。

3.经验总结法:目前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教学方面积累了相当的经验,对这些经验进行及时地挖掘和总结,并上升为理论成果或应用规律,为开展此项课题研究提供榜样和借鉴。

4.教育实验法:必要时可采取定量与定性、横向与纵向相结合的方法,在校内设立实验班与对照班,对实验对象进行分层次研究、对比研究、总结研究,并进行有序操作、阶段评价、系统分析,以增强可比性。

5.个案分析法:对部分情况特殊的学生进行重点教育研究,如对优等生、特长生、困难生等进行“由不同视角切入”的个案跟踪研究,并撰写个案分析报告。

六、课题研究的计划:

(一)准备阶段:

1.成立课题组,制订相应的研究方案和实施计划。

2.设计相关调查表,有目的地进行调研。

3.搜集相关学习著作、论文等供课题组成员学习。

4.课题开题论证,邀请相关成员参加,完善研究计划,明确分工。

(二)研究阶段

1.根据修改后的研究计划,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相关理论,提高认识。

2.利用实验法、比较法、经验总结等方法进行课题的教学实践研究,课题组成员定期进行一次研讨。

3.将研究的经验、成果以公开课、论文等形式展示,促进交流、学习、总结。

4.汇总课题研究进展情况,准备课题中期论证。

(三)总结阶段:

1.收集整理课题研究的相关数据、材料。对课题研究进行全面总结,完善课题框架。

2.提出结题申请,进行结题。撰写研究报告、申请成果鉴定。

七、课题研究的组织:

组 长:刘忠京

成 员:张龙、徐晓慧、任连斌、王颖超、

八、课题研究成果的呈现形式:

1.汇编论文集

2.公开课、观摩课

3.立项申请书

4.开题报告

5.结题报告

6.课题鉴定成果书

九、研究成果

(一)构建了信息技术与校本课程整合的基本模式

我们的整合是对以往教学模式的借鉴与创新,并结合学科教学特点,进行深化与发展,经过实践的验证与修改完善,我们确定了“信息技术与校本课程整合”的基本教学模式。

1.构建了“信息技术与校本课程整合”的研究方式

就教学内容而言,基于我们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认识和理解,学校在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具体操作中,将研究切口落在“探究性”上,突出了针对教学过程中教学环境、教学资源、教师和学生四个主变量形成的教学程序和结构的设计。在遵循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原则,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强调“情境”和“问题”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强调了“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将学习内容立足于教学内容,以课堂教学中的某知识点作为生长点,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开展对学科问题的深入探讨,或是从学科的角度与生活的某些关联问题进行研究,它立足于教材,又高于教材或是跳出教材。

不同的学科内容在具体课堂教学中所采用的方法也不完全相同,但从目前我校教师在具体的操作层面上分析,它们还是存在着一些共同特点的,这就是以学生发现问题为教学的开始,以问题解决并形成新的学科认知结构为结束。

2. 形成了以“目标一过程一效果”三维评价标准

确定课堂教学评价目的的前提和依据是课堂教学及其评价的特点。为进一步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我们在对原有的常规课堂教学的过程性评价体系的基础上,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等基本维度,即以“目标一过程一效果”三维评价标准来评价教师整合课程的授课质量。

(二)提升了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的优化

新型模式的实施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发展。在研究中,我们曾以语文学科为例,利用观察、问卷、统计等方法作过简易的检测,从测试结果体现出:

1.在新型模式教学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习惯有了增强;

2.对开放性和探索性问题,学生把知识综合运用到具体情景中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强,体现了活跃的思维和较强的实践能力。

3.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促进了学生数字化学习,发展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他们开辟了广阔的学习渠道,帮助他们掌握了强大的学习武器。

(三)体现了从维持性学习向探究性学习的转变

三种教学模式的一个共同的学习目标,就是旨在使学生形成对知识的深刻理解。我们所提倡的教学模式,就是要将学生的学习置于多种具有一定复杂性的问题情境中,分别着眼于不同的侧面,使学生通过“自主分析”和“协作探究”对知识形成多角度的丰富理解,从而使他们在面对各种问题时,能更容易地激活并灵活地利用这种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程序。三种教学所提供的学习情境是充分的沟通与合作。通过这种合作和沟通,学习者可以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和解决途径,从而对知识产生新的洞察。

(四)提高了教师的信息素养、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

1.教师现代教学理念能够较好地通过教学体现出来。能够确定正确的教学目标,并科学地将信息技术整合到教与学的过程中,使课堂教学资源丰富、学习活动有效、小组交流深入,教学效果良好;

2.教师基本信息技术操作熟练,计算机软硬件使用与维护知识以及网络的应用知识在教学中得到充分地展示,信息技术成为教师教学的有力工具,成为教师有效指导学生学习的工具。教师教学时配合授课内容与教学策略所需,将信息技术与教学自然和谐地融合起来。

3. 通过课题活动,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和能力都得到加强,新的课程观、质量观、教学观逐步形成。广大教师认真总结自己在实验中的心得体会。两年来我们的课题组成员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养成了及时总结写出论文、案例的习惯,取得了一系列成绩,课题组成员有8篇论文获奖,11篇论文发表于各级各类刊物。

(五)改变了教学结构

1.改变了教学结构:教师有意识地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合、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即促进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变革,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

2.有效帮助学生掌握数字化学习的技能。特别是在学习方式上,能让学生转变单纯的接受式学习方式,学会自主、探究式的学习。

3.提高课堂效率:努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之易于接受学习内容,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以提高课堂效率,发挥了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真正作用。

十、研究成果分析与结论

(一)成果分析

我们依据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所建立的信息技术与校本课程整合模式,体现了理论构想中“整合’教学的基本特征,且模式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与操作性,结合不同学科的特点及教学要求而形成了学科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通过不断地修正、完善,既保持了学科特色,又达到了研究的预期目标。其基本做法在促进学生学科学习,提高学习兴趣和能力,形成信息技术环境下,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起作用。

1.从教学过程的本质分析

教学过程是特殊的认识过程,是教与学的统一,是教师与学生的交往过程,是学生自主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信息技术与校本课程整合模式,以信息技术营造学习环境,以学生为中心,以信息技术为学生的认知工具,以自主、合作、探究为模式的主要特点,能够将师生间的教与学关系变成一种交流互动、合作探究、彼此悦纳、共同发展的关系,构建成一个学习共同体,使学生实现自主,而自主恰恰是实践与创新的前提。

2.从学生的学习方式分析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讲,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进行学习的心理机制或途径是同化,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进行学习的心理机制或途径是顺应,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彼此相辅相成。但是传统学习方式过分突出和强调接受和掌握,冷落和贬低发现和探究,从而在实践中导致了对学生认识过程的极端处理,使学生学习书本知识变成仅仅是直接接受,学生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窒息人的思维和智力,摧残人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抹杀学生个性和创造性的发展。“整合”教学模式的构建,通过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的时空,拓宽知识的渠道,丰富信息资源,使传统的教师中心,教师主载知识成为历史,面对信息技术,师生是平等的,甚至学生成了教师的教师。“整合”模式正是通过对教学环境、教学关系的改变以及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建立,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交流信息、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信息素养得到培养。

3.从信息技术的应用效应来分析

信息技术的应用效应集中反映在:它可以创设与教学内容相一致的学习环境,形成适宜师生愉悦心态的教学情境,使教师与学生以积极的情感参与学习,这势必提高学习的投入程度,提高学习效率;同时,信息技术对学习资源的丰富,将提高学生选择学习内容、自主学习的机会,也将使学科知识的学习,尤其是主题性的、研究性学习更加深入。这将极大提高学生综合应用信息技术、学科及学科以外的全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研究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l.教学模式作为教育思想、教学理念的具体表现形式,通过对教学过程各要素的重组,可以改变教学过程,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产生影响;信息技术作为教学过程中一个要素,带给教学的不仅仅是教学技术的优化,更重要的是为教学带来一种以学生自主学习、意义建构为主要方式的教学思想,带来与时代发展同步的现代的信息技术学习环境,这种教学模式是有效的。

2.以主体性、活动性、开放性为主要特征,以情境一探究、主题学习、科学实验为理论假设模型的“整合”操作模式,通过对教师教学角色的定位、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通过教学内容、信息技术、教学环境诸因素的整合,对提高学生综合学习能力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十一、存在问题及今后继续探索的方向

1.信息技术与校本课程整合,不要片面追求“外在美”,只重视直观和形象,而忽视理解和抽象,要进行必要演绎推理证明的训练,促进学生对知识及方法的理解,发展他们的直觉能力、发现创造能力

2.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探究式教学设计,要考虑教学内容,考虑到利用信息技术的必要性和目的,考虑到它是否能在激发学生探究、协助学生探究、检验学生探究结果中发挥它的最大潜能,考虑到信息技术的利用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果一味追求信息技术教学方式,势必会带来反面效应。我们的目的是为更好地“探究”而“用信息技术”,并不是为“用信息技术”而“用信息技术”。

3.信息技术可帮助我们从大量繁杂、重复的数据运算和验证中解脱出来,集中注意来观察和发现规律,并进一步来证明或否定这些猜想。这种实验、猜想、证明的学习模式对培养学生高层次的思维能力是十分有益的。然而,使用计算机(尤其是编程)来解决问题,有时会把生动、丰富的探索过程都装进“黑箱”,反而使学生丧失“悟”的机会,这时的教学价值何在,“做”和“悟”的关系如何,有时不是那么明了的!诸如此类的许多问题急切需要我们去思考和到实践中去解决。

第五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策略

浙江省青田县温溪高级中学 陈伟平

内容摘要:针对现行的地理教材出现的特点,把知识的讲解和活动内容串起来,优化教学过程,信息技术的介入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手段, 如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优化地理课堂教学,笔者认为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刺激学生的感官”进行教学;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变静为动”进行教学;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变平面为立体”进行教学;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化繁为简”进行教学;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变抽象为直观”进行教学;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变拿来为借鉴共享”进行教学等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 优化 课堂教学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和新教材的使用,使笔者明显的认识到,现行的地理教材突现出两大特点:叙述性文字少了,图片性内容多了,教师主讲性内容少了,学生活动内容多了。这对地理课堂教学提出了新难题、新挑战。我觉得面对地理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新难题,如果恰当地应用集图、文、声、像为一体的现代教育技术,把知识的讲解和活动内容串起来,形成一个知识链层和创设情境相互交融起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优化教学过程,营造一个群体交流的良好氛围,使学生在合作讨论中引发积极探究问题的兴趣,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现状。下面笔者就从如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优化地理课堂教学谈谈看法:

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刺激学生的感官”进行教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才能注意力集中,思维才能主动活跃,才能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并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信息技术教学是视听合

一、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而且可以立即反馈。教学中,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电视电影、VCD、摄像系统等都将激起学生对知识的无限渴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地理教学,可通过光、像、影、色、动等多个角度来刺激学生的感官,直观性很强,极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讲湿地这一教学内容时,播放《我国的湿地》一段影视片段,悦耳的音乐、美丽的画面、优美动听的解说,学生犹如亲临其境,一方面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另一方面有可以把学生分散的心一下子集中到课堂来,一段影视用来导入新课,让学生觉得既轻松又新颖。当讲到《天气系统》这一课时,用Flash演示冷锋、暖锋的运动过程。来吸引学生眼球,激发其学习主观能动性。把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中,使其形 1 成一种科学的现代化的教学环境,使学生的注意目标集中,大大增强了有意注意。而且教学过程生动有趣,使枯燥的知识趣味化,这必然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造成愉快接受知识的心态,最后达到满意的效果。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变静为动”进行教学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很多地理现象的形成和发生,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平面图片,静止图片是难以使学生们理解的。现代信息技术有特别的信息处理能力,它能跨越时空限制,将文字、声音、图形、动画和图像等多种媒体综合在一起,将众多学习资料再现课堂上,使地理课中难以理解的、难以用语言表达的内容变成生动活泼的画面,变静为动,这样使教师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提高学习效率。如湘教版必修一教学中我就运用课件设计模拟显示水循环的动态过程,演示褶皱、断层构造的形成过程,这种动态演示的形象直观是传统教学模式无法比拟的。

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变平面为立体”进行教学

地理课中如地球的运动、大气的运动、水的循环、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等等。这些内容应用常规的教学方法,很难有效的进行表达。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特别是应用画面可控制的动画影片,以适时插入的方式来揭示重难点问题,能有效地突破并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如在分析“地球自转”一节“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时, 学生觉得很抽象,不能理解。我运用可控Flash影片演示地球运动,形象地再现地理事物;指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自转过程中出现的地理现象,指导学生观察、剖析原因,使学生初步形成概念和原理(昼夜更替的存在是地球自转产生的);运用实例思考如地球不自转会产生昼夜更替吗?引导学生应用,深化知识,巩固理解。

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化繁为简”进行教学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有很多图片资料如地图、地理景观照片、画片、书本插图等需要向学生展示。地理教学与地图是融为一体的,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可是一般的教学地图内容繁杂,针对性不强,主题不突出,或者有的一些

2 资料可能会存在图片太小、无用信息太多等缺点,不能被直接应用于课堂教学,这就需要通过对其进行加工整理。而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则具有化繁为简,化整为零的功能,它可将一幅完整的地图根据教学需要分解成各部分,使知识点具体化。它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全面的读图、用图乃至制图的重要本领。例如:在介绍六大板块时,用重新着色、闪烁来突出六大板块的范围及生长边界、消亡边界等。这样就可以克服了传统地图内容繁多,重点不突出的弊病。这样学生可以形成正确的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特征的概念。

五、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变抽象为直观”进行教学

中学地理课本中有许多地理过程的教学,从空间看,大到宇宙、天体的运动,小到气团上升过程中的水汽凝结;从时间上看,长到数亿年的地壳海陆演化,短到转瞬即逝的地震波的传递。这些过程都无法直接观察,但我们可以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来进行模拟,按其发生、发展、变化,把抽象的地理过程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总结就可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以揭示地理事物的本质。例如,在讲《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二)》一节中,地球公转如何引起四季变化是很难理解的。为此可以采用现代信息技术,首先显示地球公转的起初动态画,让学生观察地球公转的特点,并通过晨昏线有规律的运动,直观感受昼夜长短有规律的变化。然后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典型位置来分析太阳直射情况和昼夜长短的变化情况,进而分析四季变化的形成原因。通过这样的演示,就把深奥的地理过程,以强烈的动画效果、活灵活现地展示给学生,变枯燥的讲解为有趣的观察、思维,从而在学生的脑海中打下深深的烙印。

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变拿来为借鉴共享”进行教学。

地理学不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演变的规律。因此,区域性是地理学科的重要特征之一。就高一地理下学期教材中,地理事物的区域分布图就有30多幅,大部分是学习的重点。由于绝大多数教师受到各种条件制约而不可能自己开发适合教学改革需求的全部教学素材,为了推动将现代信息技术迅速“广泛应用”于地理学科教学之中,推动“优化”,就必须给教师提供优秀的教学资源库,如案例库、课件库、试题库、常见问题库和资源网址库等,让教 3 师可以用较少的备课时间就能够方便地根据教学目标调用所需要的教学资源组成自己的教学活动计划,实施信息技术与学科的优化。如以高中“农业生产地域类型”一节教学为例,运用网络上空白世界地图投影,让学生填出各地该种植哪些农作物,原因是什么,利用地图复习旧知,启发、设疑,导入新课;运用多媒体课件,掌握世界各地不同的自然及社会经济条件,联系旧知,以图释文、学生归纳分析;运用电教媒体,出示农业生产地域类型图实例图像,化抽象为具体,指导学生找出规律,改进记忆方法;运用空白世界地图投影,进行填图训练,强化记忆。我校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努力,一是学校提供一些相应的网站,二是充分运用校园网要求各段教师把每一学期上课的课件上传到FTP上,以达到资源共享。三是通过教学内容的电子化,不断积累,同时便于以后的修改、补充,不断完善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设计。现已初步建立起了地理学科资源库,实现教师教学的相互交流、借鉴与资源共享 。

综上所述,为了让学生对地理感兴趣,真正喜欢上地理,为了让学生在一种良好的、轻松的环境中获取知识,锻炼思维,提高能力,笔者认为应将现代信息技术渗透到地理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从而优化地理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陈澄.地理教学论 上海教育教育出版社 1999 [2]阳万发.新课标下高中地理教学策略,贵州民族报,2010年.3 [3]石刚.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尝试,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1

上一篇:论语学而教学设计下一篇:礼仪之花绽放校园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