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信息素养论文

2024-05-26

大学生信息素养论文(精选6篇)

篇1:大学生信息素养论文

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摘要: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创造型人才应当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素质,如何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对推进我国教育信息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从信息素养的概念出发,本文分析归纳了我国高校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四个问题,并针对这四方面探讨了培养高校学生信息素养的策略。

关键词:大学生

信息素养

培养策略

引言:

信息素养的本质是全球信息化需要人们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和能力。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迅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将是所有社会成员应具备的技能。信息素养作为信息时代的一种必备能力,正日益受到世人的关注。如何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对推进我国教育信息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正文:

一、信息素养的内涵 1.信息素养概述

信息素养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新的信息资源不断出现以及人们对信息素养这一概念认识的不断深入,人们对信息素养的解释也在不断丰富和扩展。

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最早是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HA)主席保罗•车可斯基(PaulZurkowSki)于1974年提出的。他把信息素养定义为“利用大量的工具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后来又将其解释为“人们在解答问题时利用的技术和技能”。1987年,信息学专家Patrieia Breivik将信息素养概括为“一种了解、提供信息的系统,并能够鉴别信息的价值、选择获取信息的最佳渠道,掌握获取和存储信息的基本技能”。1992年美国图书馆协会将信息素养定义为“能够判断确定何时需要信息,并且能够对信息进行检索、评价和有效利用的能力”。1998年,美国图书馆协会和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进一步制定了学生学习的9大素养标准,这一标准从信息技能、独立学习和社会责任三个方面进行表述,进一步扩展和丰富了信息素养的内涵与外延。

2.大学生信息素养

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和高校校园网的建设与应用,大学生已成为网络信息社会的主要群体之一。在就业压力不断增大、价值观多元化、信息泛滥的网络社会环境下,面对日渐突出的信息安全问题以及连续呈现的校园网络犯罪事件,如何通过教育的方式来提高大学生的信息安全素养,已成为广泛关注的重要问题。本文针对当前大学生信息安全素养存在的缺失现象,在分析讨论信息安全素养形成的基础上,结合具体实践经验,探索培养大学生信息安全素养的有效措施和方法。所谓信息安全素养是指在信息化条件下,人们对信息安全的认识,以及对信息安全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综合能力,包括信息安全意识、信息安全知识、信息安全能力、信息伦理道德等具体内容。然而,从网络信息安全视角看,当前大学生的信息安全素养存在许多缺失现象。网络信息安全意识差,抵御能力弱不断迅速发展应用的互联网.2.1 信息意识和信息伦理道德 信息意识,是信息素养的前提,是人对信息的敏感程度,它决定人们捕捉、判断和利用信息的自觉程度。信息意识包括主体意识、信息获取意识、信息传播意识、信息更新意识、信息安全意识等。

信息道德,是信息素养的准则,良好的信息道德是信息素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信息道德,是指在组织和利用信息时,要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增强信息安全意识,提高对信息的判断和评价能力,准确合理地使用信息资源。

2.3信息知识,是信息素养的基础,是有关信息的特点与类型、信息交流和传播的基本规律与方式、信息的功用及效应、信息检索等方面的知识。

2.4信息能力,是信息素养的保证,是信息素养最重要的一个方面。信息能力教育,是要培养和训练人们熟练应用信息技术,在大量无序的信息中辨别出自己所需的信息,并能根据所掌握的信息知识、信息技能和信息检索工具,迅速有效地获取、利用信息,并创造出新信息的能力。

二、我国高校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现状

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是21世纪学校教育的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但在现阶段我国高校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还存在比较大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课程体系不完备,没有明确的信息素养的标准;重技术教育,轻人文素养和伦理道德的培养;专业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不高;现阶段我国高校学生的信息素养普遍比较低。

1.课程体系不完备,没有明确的信息素养的标准

目前,我国高校实施信息素养教育的课程主要包括“计算机文化基础”或师范类院校的“教育技术”及“信息检索课”三门课程。这三门课程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计算机课和教育技术则侧重于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操作能力的培养,而文检课侧重于对信息资源的查找和检索技能力的培养。

信息素养是一个系统性的大工程,很明显单单靠三门单薄的课程是远远不够的。而且,这三门课程在高校的开展情况不容乐观,特别是文献检索这一课程,即使很多高校开设了文献检索课,多数也被安排为公共选修课,其课时数随学期其它课程课时数多少而定,得不到很好的保障。

近年来我国对高校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方面有了新的进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经得到越来越多教育专家的认可和广泛关注。但是在就我国现在的状况来说,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相关理论也并不完善,对其过程中的课程设置、各课程教育教学的目标、教学设计、评价等诸要素做系统的考量与操作并没有明确的规范和标准,至今也没有相关文件来指导和评价有关信息素养的教学与实践。

2.重技术教育,轻人文素养和伦理道德的培养

构成信息素养的三个要素(信息意识与信息伦理道德、信息知识以及信息能力)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是一个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整体。然而,目前的信息素养教育过多地强调信息技能的学习,信息意识与情感、信息伦理道德方面的教育经常被忽略。信息伦理与道德从根本上就是在信息素养教育过程的中德育教育,如果我们培养出来的对象没有正确的信息伦理道德和信息意识,那么他所掌握的信息能力越强对社会的危害将越大。因此,笔者认为信息素养中伦理道德的教育是根本,我们的教育应该重视它,积极地寻求一条提升信息伦理与道德培养的有效途径。

3、专业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不高

许多资料表明,我国高校教师的信息素质远不能适应当今教育信息化的要求。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部分高校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落伍”于新的信息素养要求。在对信息素养的认识上有误区:对信息素养的认识大多停留在技术层面,在许多教师看来,信息素养的主要内容在于计算机操作,片面追求技术的深度与广度,而不大顾及如何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来开展学习、教学与研究。

4、现阶段我国高校学生的信息素养普遍比较低 当代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情况还不甚理想,主要表现在: 4.l 信息意识淡薄

现阶段我国高校学生有目的利用信息资源的意识较弱,积累、管理知识的意识淡薄.学生的信息源主要还是来自课堂,很多学生除了写毕业论文,平时一般不会就某个研究目的去图书馆查阅资料,有的学生根本没有利用计算机网络获取信息的意识。

4.2 信息能力亟待提高

目前,许多大学生虽然对信息资源有一定的认识,但其获取和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还处于较低水平。大部分的学生停留在文字处理和简单的搜索引擎、电子邮件的工具使用上,对于网页的制作、网站后台管理和开发以及实用软件的开发方面略懂一二的学生不多,精通这些信息工具使用的学生更是寥寥无几。

4.3信息道德缺失

我国高校学生普遍缺乏信息安全意识和信息免疫能力,缺乏网络信息传播的伦理道德意识,对信息道德和信息法规内容的认识和了解不够全面.许多学生对“知识产权的侵犯”、“个人隐私权的侵犯”和“网络上的人为恶习”等情况视而不见,有的学生法律观念差,缺乏信息道德。如,有的学生不清楚或不遵守信息行业的网络社交安全规则,以致网络欺诈、网络成瘾以及进入网恋误区等网络社交不安全的情况屡屡出现。

三、大学生信息索养培养策略的探索

对我国高校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出路的问题探究是一个庞大的系统性的问题,笔者针对前面论述的四大现状,大胆地提出相关的观点和建议。

1、建立完善的培养目标体系和建立完整丰富的课程体系

1.1 制定有中国特色的高校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培养目标

由于我国的信息素养培养起步比较晚,我们一方面要积极向英、美等发达国家学习,比较分析其发布的信息素养教育评价指标,吸收其先进的成分,改进其不科学的成分,并根据我国当前的国情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信息素养培养目标体系。同时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建立多元的目标体系;尽量细化目标体系、尽可能做到量化。

1.2 建立完善的信息素养课程体系

信息素养教育具有跨学科、跨专业的特点,实施信息素质教育,单靠一个部门不可能做好,必须对有关教学内容、教学体系、实践环节等做出统一安排,各单位各部门协调合作才能有明显效果。

我们可以仿效美国的一些高校做法,成立信息能力小组或信息素养开创性计划委员会,结合我国高校的实际情况,可由主管教学的副校长、教务处长、图书馆馆长、教师和有关教学单位和行政管理单位的领导组成,共同研究信息能力的界定,开发信息素养教育课程和项目。实施以图书馆为主导,以文献检索课为龙头,计算机课程和教育技术课程为支撑,和专业课程紧密结合的机制。开发出适于大学生教育全过程、多样化、多层次的课程体系时,才能确保信息素养教育目标的真正落实。具体来说,就是在分析信息素养课程现状的基础上,建立层次性的培养目标,分解课程内容,按照一定的设计原则,对课程类型、课程的组织结构以及课程实施评价策略进行规划,形成一个有机的、富有一定稳定性和灵活性的课程体系。

2、提高教师队伍信息素养水平,为提高学生信息素养提供师资保证

一个自身缺乏求知欲和创造能力的教师是无法培养出具有良好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学生的。只有当专业教师具备整合信息的意识和能力,才能在专业课教学中把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联系和照应起来。也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达到信息素养教育的目的。同时,教师在对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中做好引导者,以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伦理道德修养。

提高专业教师信息素养能力的最好办法就是各高校对所有教师作硬性规定,抓好持续的教师信息素养教育,让教师们通过系统的信息素养课程教育。

3、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激励高校学生自觉提升信息素养的三个要素 3.1评价内容全面,原则要清晰

评价内容要全面,转变重技术教育,轻人文素养和伦理道德的培养错误的评价理念。把信息素养的中人文素养和信息伦理道德的放在评价内容的重要位置。同时要坚持量化评价,在量化评价的过程中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3.1.1科学性的原则

高校学生信息素养量化评价指标体系必须符合高校学生素养培养总体目标的前提下还要切实可行,这里面的科学性是指所确定的指标体系须具有比较高的结构效度:一是评价因素的确定要全面合理,每个评价因素的内涵具体明确;二是各评价因素权重的分配要合理,其合理性直接影响到评价结果的科学性。

3.1.2可测量性的原则

在确定高校学生信息素养量化评价指标体系时,要以教育科学和系统科学的理论为指导,对学生的信息素养进行因素分解,从一级指标到二级指标层层分解直到分解成可见可测的因素。对每级指标均要规定指标的名称和内涵,并做到语言明确,外延清楚。而且评价要点必须具有可观察、可测量和可比较的特性,即必须用评价对象的外显行为来标志评价的内容,便于评价者进行判断。

3.1.3 公开性的原则

高校学生信息素养评价的过程和结果要公开,这样有利于被评价的对象了解自己在一定的范围内所处的位置,了解自己的长处和薄弱环节,形成紧迫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激励作用,从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

3.2激励信息素养培养的主体—学生自主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

学生作为信息素养教育中的主体,对整个信息素养的培养起着关键的作用。教师应该组织和激励学生自主地对自己的信息素养进行不断的构建,以让广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得到较快的提升。

在信息意识和信息理论道德的培养方面,激励和支持学生参与各种社会实践,即是在活动课程中让学生自主地培养自身的信息意识和情感,激发学生树立积极的信息的信息需求、形成对信息的强烈的敏感性和洞察力。

在信息能力的培养上,当代高校学生应该勇于开拓进取,积极参与各种信息技能的实践或者比赛(如网站设计比赛、程序设计比赛、软件开发比赛),比如有意识地参与班级网站、BBS的建立、积极地开通个人的主页,积极创造、传递新的信息,提高自己驾驭信息工具的能力、获取鉴别信息的能力和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

4、营造良好的信息素养教育环境,为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提供物质保障。图书馆必须参与,并取得合理的位置。高校图书馆员在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上有着独特的优势和作用。高校图书馆丰富的馆藏资源和完备的网络检索设施为学生提供了实践的手段和场所,图书馆里有一批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而又熟悉信息加工、处理和组织、检索的馆员,他们是教育的重要“后台”力量。如果要想使学校办学水平、教育教学质量有新的突破,就必须加大对图书馆的投入,实现在馆舍、库藏、员工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自动化网络化建设的重大突破。网络中心、计算机中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应相互协调、资源优化,为学生提供获取信息的广阔场所和多种途径。网络中心应该为学生提供安全、畅通、优化、多样化的网络服务,能保障学生随时随地利用网络获取信息并学习。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任务是加快全校教育信息化步伐,改变教师和学生的传统教育观念,带动全校师生运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进行教学和学习,使高校校园真正成为一个信息素养培养的良好环境。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针对我国高校学生信息素养不够理想的现状,我们当代大学生一定要加以重视,寻求更好的出路。自主利用网络和其他各种媒体有目的地提高自己的传统文化素养(即读、写、算的能力),增广自己的信息的基本知识(包括信息的理论知识、对信息化的性质、信息化社会及其对人类影响的理解,信息的方法和原则)、信息技术知识(如信息技术原理、信息技术的作用、信息技术的发展史及其未来)以及外语知识。

总之,面对信息时代的严峻挑战,作为新世纪的学生也必须把提高信息素养作为己任,培养信息素养能力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 徐晓东主编.信息技术教育的理论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一版.2004 [2] 张倩苇.信息素养与信息素养教育[J].电化教育研究.2001,(2),9-14.[3] 桑新民 《学习科学与技术——信息时代大学生学习能力培养》[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年

[4] 邹志仁.试论大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0,18(3)[5] 胡家荣.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现状与措施研究[J].图书馆学刊2006第1期 [6] 陈娬 信息素养概念比较及培养[J] [7] 陆芳 骆雪超《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途径的研究及实践》[J] [8] 刘纪菲《如何加强高校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J]

信息安全素养的定义来源于信息素养的概念,是指人们所具有的信息安全方面的素养,是人员整体素养的一部分,也是现代社会成员适应信息化条件下的各项工作的基本能力之一。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和高校校园网的建设与应用,大学生已成为网络信息社会的主要群体之一。在就业压力不断增大、价值观多元化、信息泛滥的网络社会环境下,面对日渐突出的信息安全问题以及连续呈现的校园网络犯罪事件,如何通过教育的方式来提高大学生的信息安全素养,已成为广泛关注的重要问题。本文针对当前大学生信息安全素养存在的缺失现象,在分析讨论信息安全素养形成的基础上,结合具体实践经验,探索培养大学生信息安全素养的有效措施和方法。1信息安全素养的缺失现象所谓信息安全素养是指在信息化条件下,人们对信息安全的认识,以及对信息安全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综合能力,包括信息安全意识、信息安全知识、信息安全能力、信息伦理道德等具体内容。然而,从网络信息安全视角看,当前大学生的信息安全素养存在许多缺失现象。网络信息安全意识差,抵御能力弱不断迅速发展应用的互联网.

篇2:大学生信息素养论文

【摘要】小学计算机学科是素质教育和新型人才培养的产物。信息技术中的信息素养是一种综合能力,是个体在操作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基本掌握,运用检索、评估等方式有效地获取、运用相关的信息。本文就小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小学计算机教学;学生;信息素养;培养

小学阶段是学生发展的基础时期,也是人发育成长的最快、最旺盛的时期,具有较高的塑造性和最佳的教育接受性的特点。在这个时期,只要加以适当的引导,对学生行为习惯、人生态度、性格塑造等方面的形成有着积极作用和意义。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小学一门重要课程。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有助于提升学生以

后对社会的适应性。信息素养主要是由信息意识、信息技能、信息伦理等方面组成。小学阶段开设相应的信息技术,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主要渠道,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一、从实践操作出发,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

信息技术是一门重视应用和实践的学科,需要学生在认识计算机构成,理解基本操作之后,获得合理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一)由学到做,激发学生的操作 望

在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教学要求,考虑学生的特点,调整教学内容,以便学生更好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和相关技能。在进行信息技术操作之前,教师应该将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

讲透,使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操作有着相应的意识,为实际操作奠定基础。当然,在讲解的过程中,教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运用故事、游戏、比较、提问等形式讲解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和操作。例如,在《信息与信息技术》第一节课的学习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相应的问题,同学们知道什么是信息吗?信息在哪些方面能够体现?同学们是怎么知道或得到这些信息的呢?同学们知道怎么操作相应的信息技术吗?通过这些问题的提出和引导,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和爱好,调动学生的操作信息技术的 望,为教学质量奠定扎实的基础。

(二)注重实践,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是一种主观意识,是指个人迫切要获取相应的信息需求,提升信息索求的兴趣,能够利用相应的信息为社会和个人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信息技术的课程开展,最为基础的是每个学生都有对应的计算机,为有效的信息技术课程奠定扎实的基础。在计算机面前,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正确的坐姿、正确的手势、正确的操作,从而使学生的信息技术更加标准。在初次接触电脑的时候,教师可以运用计算机软件指导学生正确地操作计算机,使学生快速掌握电脑计算、画画等相关比较简单的操作。当然,也可以从学生的求知角度出发,加深相应的信息技术的学习,使学生的信息技术更加全面、具体、实用。例

如,在学习《画线》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正确运用鼠标、键盘等,绘制简单图形,让学生感受图形整体完成的步骤,培养学生的整体感、大局观。这种实践操作不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有效地保证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二、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信息技能

(一)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提升信息处理技能

信息素养作为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内容,是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来培养学生的信息检索和交流的能力。换一句话来说,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是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小学信息技术中,要培养学生输入、编辑、上网的基本技能,使学生能够阶段性提升。学会输入是指学生应该充分掌握各种符号的输入,最终达到盲打的目的,能够熟悉地掌握键盘和鼠标。学会编辑是指学生能够运用相应的信息软件,将文字、图案、声音等形式进行组合,形成电子小报、PPT 等

作品。学会上网是指学生能够运用计算机来浏览各种信息,通过相应的信息来解决相应的问题。例如,《组合图形》学习时,可以为学生设计相应的家园场景图片,同时给予学生一定量的盆景,为学生创设“构建我的家园”相关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将花盆放入家园中,让学生掌握不同图形文件中的复制与粘贴,从而组合成一幅画面。如此,在不同文件间复制与粘贴图形操作的过程中,让学生总结归纳不同文件间复制与粘贴的一般方法。通过不同文件间复制与粘贴图形的操作,使学生感受计算机操作的便捷,让学生创造新的作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种实践性的操作方式能够使得学生充分掌握计算机的编辑技能,从而有效地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二)运用搜索引擎,准确地获取相应信息

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应该运用计算机软件,引导学生正确运用搜索引擎,使学生能够在信息的海洋中,获取相应的知识和技能,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能,丰富自己的学问,找到对自己有用的信息,从而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例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浏览儿童网站、专题网站、学校网站,使学生充分感受互联网信息

资源的丰富性,有效地开展学生的眼界,保证信息技术课程的高效性。当然,在教学的过程中,还应该引导学生能够运用论坛、E-mail 等网络手段与他人进行网上沟通,从而培养学生的信息交流能力。总之,在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应该从实际出发,考虑学生的特点,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中,实际操作计算机,并开拓学生的眼界,提升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获得基本信息素养的形成。

【参考文献】

[1]吕伏万.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J].中小学电教,2015(07).

篇3:浅析信息时代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 信息素养成了现代大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一名合格的大学生只有掌握了信息知识、信息检索方法和技巧, 具备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创新能力, 才能灵活地运用信息系统获取自己所需信息, 才能立足于竞争激烈地社会之中。

1.1 信息意识淡薄

目前许多大学生对信息的需求缺乏渴望, 没有主动获取相关信息的欲望, 只是忙于完成本专业的学习, 习惯于在图书馆故纸堆里查找资料, 但是对于熟悉的网络资源, 利用率却很低。对现有网络中已有的电子文献、虚拟资源、各类数据库等资源的利用率却相当低下。如是这样难以具有相应的信息知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虽然他们已经完成文献检课的学习, 但多数依然没有掌握检索技巧, 缺乏对本专业信息资源的了解, 对检索到的信息不会筛选、分析、归纳、总结[1], 不会充分利用图书馆信息资源来完成自己学业的学生, 会导致他们的信息意识、信息素养得不到良好的提高。

1.2 信息能力偏低

各类文献资源的共享和利用, 对于目前大学生的来讲是无法达到基本的利用率的。在信息的利用发面, 多数人对信息的认识过于片面, 并不能在生活实践中将被动的接受信息转化为主动, 因此, 高校的图书资源的信息利用程度很低, 利用图书馆的效率就更低。信息时代的产物都深深的烙上了时代的烙印, 理所当然, 信息时代的图书馆也早已实现了网络、自动和数字化。但是对于过分强调信息技术理论的传播和接受来讲, 对信息素养的分析能力和价值认知能力以及信息伦理层等方面的教育则显得薄弱的多。目前有许多大学生对信息的需求不是自觉地、有目的去获取利用, 而是为适应某一阶段或某一任务、某项活动的需要去选取素材、收集信息, 应付了事等应急心理;有的大学生不注重自身信息能力的培养, 导致其书到用时方恨少的尴尬境地, 对信息检索知识的模糊认知会给他们未来的道路加设不少路障[2]。

2 高校图书馆在信息素养教育中的优势

2.1 专业团队优势

高校图书馆的团队精英们, 不但在本专业图书馆学上拥有较为傲人的成绩, 在信息学和情报学上更是有所深攻, 每一位都是出色的计算机专家。因此, 对于信息的收集加工、分析处理、整合再造等方面都有着极其深厚的专业理论实践功底, 对信息的检索能力和评价能力以及对信息的利用能力等方面也都是各中翘楚。他们了解学校的发展和专业设置, 掌握文献信息资源状况, 熟悉馆藏结构, 可以为有需要的人提供详细的数字化信息, 可以为满足当代大学生的需求而展开各种类型、不同阶段的信息素养教育。

2.2 信息资源优势

高效图书馆拥有海量的信息材料、丰富的文献典藏、各类语种的资料、庞大而优质的资源, 形成各自的实体馆藏特色。又有运行在信息高速公路上网络虚拟信息资源, 建立了自己的网站, 进行网络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归纳, 提供网络信息的检索和咨询服务。与此同好似, 图书馆将各类资源和信息入档存库, 建立了一个庞大的信息资源系统。这其中包含了各类学科资料, 以供有需要的学生去查找、再加工等处理, 这提高了大学生寻找、整合所需材料的效率,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此外, 各高校图书馆的各类媒介信息资源也为在校大学生的素养教育奠定了丰富的信息基础。

2.3 信息技术优势

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校的信息中心, 拥有一批训练有素的信息专业人员, 他们大都具有图书情报学、信息管理学、计算机、外语等专业素养, 具有丰富的理论基础知识, 具有长期的信息加工、处理、组织、检索的实践经验和操作技能。他们既是大学生快捷、准确、有效地获取信息的导航员, 又是指导大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良师益友[3], 使他们能够快捷、有效地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大学生在图书馆里查阅各种信息资源的同时, 也提高了自身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

2.4 信息环境优势

高校图书馆是大学生吸收科学文化信息的聚集地。图书馆优雅的环境, 具有健康、积极向上、浓厚的学习氛围、学术氛围及文化氛围, 在无形中影响和熏陶着学生。高校图书馆具有丰富的信息资源、有序的信息管理系统、敬业的信息从业人员, 安静优雅的环境, 为高校图书馆进行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技术支撑及环境保障, 对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

3 高校图书馆提升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有效途径

3.1 利用新生入馆教育培养大学生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强弱, 直接决定着大学生获取信息的动力与持久性, 获取信息的基本素养和技能, 是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能力。新生入馆教育是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开端, 良好的信息意识能够促进信息需求与获取、开发、利用信息能力的有机结合, 产生良好的利用信息资源的效应。要把利用图书馆的重大意义、图书馆概貌、馆藏布局、各部门服务功能、图书分类法、文献排架方法及文献检索方法与技巧等内容做成直观生动的课件给学生讲解。同时印制“读者指南”、“怎么查找文献”、怎样利用电子资源“等宣传活动, 让新生在短时期内熟悉图书馆, 了解图书馆, 自觉形成和培养信息素养意识[4]。

3.2 利用信息检索课提升大学生信息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信息时代, 信息检索课在高校越来越受到重视, 加强信息检索课教学, 使其教学内容更具体化、系统化, 在讲授图书情报基础知识的基础上, 加强网络信息资源检索技术、技巧的讲解, 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大学生信息能力和创新能力。理论联系实践, 注重大学生信息能力培养, 提高大学生捕捉信息、获取信息、开发利用信息的深层能力, 掌握分析、鉴别、评价、信息处理方法, 这是提高大学生信息能力的重要手段。

总之, 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是教育发展的深切需求, 也是本时代前进的必需品, 更是大学生锤炼自身的利器。因此, 将高校的图书馆教育资源的职能和自身优势发挥出来, 开辟多种渠道、多种功能和不同形式进行信息素养教育, 不断提高大学生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创新能力, 使他们成为时代需求的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贤云.21世纪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探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7, 17 (11) :266-267.

[2]赵霞.高校图书馆与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J].成宁学院学报, 2009, 29 (4) :154-156.

[3]周雪梅.高校图书馆:大学生信息素养培育的基地[J].情报探索, 2007 (6) :26-27.

篇4: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研究

当前,信息爆炸对人的综合素质带来的挑战日益严峻,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发展的有生力量,其信息素养是国民信息素养的重要体现。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重大理论问题与实践问题。

一、信息素养的基本概念

信息素养的概念是保罗泽考斯基(Paul Zurkowski)最先提出的,他认为有信息素养的人必须能够确定何时需要信息,并且具有检索、评价和有效使用所需信息的能力。

Bruce提出有信息素养的人应该具有的七个关键特征:独立学习能力;完成信息过程能力;利用不同信息技术和系统能力;促进信息利用内在化价值;拥有关于信息世界的充分知识;批判性地处理信息;具有个人信息风格。

1998年,全美图书馆协会与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在其出版物《信息能力:创建学习的伙伴》中制定了学生学习的九大信息素养标准,从信息素养、独立学习、社会责任三方面表述,进一步丰富了信息素养在技能、修养、品德等方面的要求。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信息素养的认识越来越丰富。现在基本的共识是信息素养主要表现为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三个方面,其中信息能力,尤其是信息处理创新能力是信息素养的核心。信息处理创新能力就是能够有效的、高效的获取信息,精确的、创造性地使用信息,熟练的、批判的评价信息,进行研究性的学习和创新实践活动。

由此,可以看出,信息素养首先是一个人的基本素质,它是传统个体基本素养的延续和拓展,它要求个体必须拥有各种信息技能,能够达到独立自学及终身学习的水平,能够对检索到的信息进行评估及处理并以此做出决策。

二、信息素养的内涵

从信息素养基本概念和大学生教育的主要特点分析,大学生信息素养内涵应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一)信息素养是指把被动信息获取式教育观念转变为主动信息探究式教育观念的一种个人能力,信息素养的提升有利于整合教育方式,从而全方位地促进受教育者能力的发展。

(二)信息素养既是个体查找、检索、分析信息的信息认识能力,也是个体整合、利用、处理、创造信息的信息使用能力。

(三)信息认识能力体现为信息意识,信息使用能力体现为信息能力。所以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是信息素养的两个方面。

由此可知,大学生信息素养由信息意识与信息能力构成。

大学生信息素养是在信息使用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习惯性技能,属于底层技能;信息能力是在信息处理过程中形成的个体解决问题的能力,属于高层技能。信息意识与信息能力构成了信息素养,信息素养又会对信息使用与信息处理过程具有反馈作用。信息使用和信息处理依赖于信息源所能够提供的信息量,在社会能够提供足够信息的情况下,个体在对信息的使用与处理过程中形成了信息素养。

三、信息素养的外在表现

信息素养主要表现为以下8个方面的能力:

(一)运用信息工具:能熟练使用各种信息工具,特别是网络传播工具。

(二)获取信息:能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有效地收集各种学习资料与信息,能熟练地运用阅读、访问、讨论、参观、实验、检索等获取信息的方法。

(三)处理信息:能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归纳、分类、存储记忆、鉴别、遴选、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表达等。

(四)生成信息:在信息收集的基础上,能准确地概述、综合、履行和表达所需要的信息,使之简洁明了,通俗流畅并且富有个性特色。

(五)创造信息:在多种收集信息的交互作用的基础上,进发创造思维的火花,产生新信息的生长点,从而创造新信息,达到收集信息的终极目的。

(六)发挥信息的效益:善于运用接受的信息解决问题,让信息发挥最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七)信息协作:使信息和信息工具作为跨越时空的、“零距离”的交往和合作中介,使之成为延伸自己的高效手段,同外界建立多种和谐的合作关系。

(八)信息免疫:浩瀚的信息资源往往良莠不齐,需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甄别能力以及自控、自律和自我调节能力,能自觉抵御和消除垃圾信息及有害信息的干扰和侵蚀,并且完善合乎时代的信息伦理素养。

四、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现状

目前,我国高校的信息素养教育主要以开设文献检索课为主。自1984年教育部下发《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意见》以来,以高校图书馆为基地开设的文献检索课在全国推广20多年,大致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文献检索与利用课阶段、文献检索课阶段和信息素养教育阶段。文献检索课为推动高校的信息素养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目前,大多数图书馆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读者培训,如新生人馆教育、研究生入馆教育、电子资源使用讲座、毕业论文与文献信息检索、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等,基本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善的信息用户教育体系。

但总体而言,我国的信息素养教育还比较落后,教育内容比较单一,与信息化社会对信息素养的要求还有相当的距离。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职能部门对信息素养的认识不够

高等教育相关职能部门普遍存在认识不够,信息观念淡薄现象,主要表现在:

1人事部门对文献检索课教师定位不准,很少考虑给图书馆引进文献学、信息学、现代信息技术方面的人才,师资力量不足,没有将文献检索课教师归属教师编制。

2教务部门只重视管理各系部的教学工作,而对文献检索课程只列人选修课的范畴,使用的教材缺乏时代性,教学手段滞后,教学效果不理想,教学组织保障体系不完善,没有一整套切实可行的信息素养教育的目标体系。

3图书馆没有充分发挥自身教育职能作用,信息素养教育还处在初级阶段,表现为各自为阵,缺少交流融合,只能根据各自的能力在摸索尝试,缺少信息素养教育目标体系的理论指导,信息文化氛围的营造还有待加强。

(二)对文检课与计算机课的关系认识不够

信息教育的两门主干课程,一门是文献检索课程,在大多数高校中仅为选修课,学生普遍不够重视,加之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手段落后;另一门是计算机课,只讲计算机基本理论,与如何操作计算机检索资料仍有较大距离,课程设计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专业特点和需要,而是盲目的去教计算机知识,与本专业教学目标脱节。据调查发现,大学生中有70%以上不了解信息素质教育内容,近60%的学生没有进行过文献检索课教育。高校学生对高校馆藏文献利用率不足40%,学生不会使用报刊索引的占89.4%,不会通过有关索引查找古典文学资料的占84%,大学生信息能力普遍偏低。

(三)大学生本身对信息素养的认识不够

1信息意识不强。新生对信息的需求缺乏渴望可以理解,高年级学生往往也只盯在教科书上,无暇旁顾。学生普遍以阅览专业期刊作为关注学科现状、动态和发展趋势的主要方式,而对于从“人大复印资料”、“专业年鉴”、“专利文献”中了解和

关注学科现状、动态及发展趋势比例较低,而这些文献资料往往是反映学科发展前沿信息的最有价值部分。

2信息语言的局限性。学生信息语言的局限性分为两种:一种是检索语言的局限,不懂得检索语言的方法,无法简捷地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和知识;另一种是英语语言障碍,无法读懂网上的主流语言,英语的信息一般不看,最前沿的信息不能及时获取。

五、如何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

(一)通过学科教育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养

1将大学生信息意识的培养渗透到社会学、行为科学和心理学等学科教育中。信息意识是大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基础和先决条件,良好的信息意识能够促进信息需求和获取利用信息能力的高度结合,产生良好的利用信息的效应。教师要结合现实,以学科信息的获取、加工处理、交流传递和利用为出发点来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

2将大学生信息道德素质的培养渗透到伦理学、法学、思想政治教育等学科的教育中。教师应结合信息化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如网络犯罪、对知识产权的侵犯等)以及信息化社会伦理规范的内涵及其构建等内容进行培养。

3将大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渗透到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及相关学科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在教学中应重点培养大学生相应的技术应用和技能的掌握,并将其应用到具体实践中,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二)充分发挥图书馆的职能作用

图书馆应该确立自己在校园网中文献资源中心、文献信息服务中心、信息素质教育中心的地位,提供多功能、全方位的信息服务。

1图书馆是信息教育的最佳阵地。图书馆拥有的文献信息资源优势、信息环境优势以及信息技术优势决定了图书馆在信息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也只有图书馆具有将此项工作整合起来的条件和基础。高校图书馆具有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学术能力,且有一定的信息加工,信息服务经验;加之设备基础较好,有的已经完成了自动化和网络化改造,电子阅览室、网络阅览室等已具规模,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环境。

2图书馆能针对师生的需求开展形式多样的信息服务和信息素养教育活动。比如在校图书馆网站上发布文献检索网上通用指南,内容可包括互联网资源的利用指南、各类数据库检索方法、本馆正确使用指导、重要数据库介绍、著名网站的介绍及搜索引擎介绍等信息,供学生自由查询;还可以在图书馆网站上设立BBS、留言薄、电子邮件等方式接受用户的问题、意见和建议,由工作人员及时进行解答。经常或定期举行讲座,分类推进提高师生的信息素养。

3图书馆最终要将学生吸引到学习信息技术的洪流中来。随着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图书馆必须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增加学生对计算机检索实践操作的安排,要求每位学生都要有相关专业知识课题并就该课题作出检索综合实习报告,并以E-mail方式提交。这样学生通过对课题的实践性检索便可熟悉检索技能,从而提高其信息素养能力,又可以通过实践检索为本专业积累一定的资料,减少专业人员搜索整理信息的压力。

篇5:小论当代大学生信息素养

班级:热能C103姓名: 苏光宇学号:105857

知识经济、信息社会成为21世纪耳熟能详的词汇。以计算机技术和数字通讯技术为代表的数字化浪潮席卷了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信息、知识成为当今社会重要的战略资源,对信息和知识的获取、分析、利用和创新将成为影响未来竞争成败的关键性因素。迅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将是所有社会成员应具备的技能。

一、信息素养的内涵

信息素养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新的信息资源不断出现以及人们对信息素养这一概念认识的不断深入,人们对信息素养的解释也在不断丰富和扩展。虽然各个专家和机构对信息素养的具体界定会有所不同,但是其内涵基本上都是一致的,信息素养不仅包括利用信息工具的能力,还包括获取识别信息、加工处理信息、传递创造信息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以独立自主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以批判精神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将这些信息能力用于信息问题的解决和进行创新性思维的综合的信息能力。具体来说,信息素养包括四个方面的内涵:信息意识与信息伦理道德、信息知识以及信息能力。

二、我国高校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现状

目前,许多大学生虽然对信息资源有一定的认识,但其获取和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还处于较低水平。大部分的学生停留在文字处理和简单的搜索引擎、电子邮件的工具使用上,对于网页的制作、网站后台管理和开发以及实用软件的开发方面略懂一二的学生不多,精通这些信息工具使用的学生更是寥寥无几。

我国高校学生普遍缺乏信息安全意识和信息免疫能力,缺乏网络信息传播的伦理道德意识,对信息道德和信息法规内容的认识和了解不够全面.许多学生对“知识产权的侵犯”、“个人隐私权的侵犯”和“网络上的人为恶习”等情况视而不见。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努力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已迫在眉睫。全国范围内的教育改革,信息素养教育是其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三、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法方

1.建立完善的信息素养课程体系

信息素养教育具有跨学科、跨专业的特点,实施信息素质教育,单靠一个部门不可能做好,必须对有关教学内容、教学体系、实践环节等做出统一安排,各单位各部门协调合作才能有明显效果。实施以图书馆为主导,以文献检索课为龙头,计算机课程和教育技术课程为支撑,和专业课程紧密结合的机制。开发出适于大学生教育全过程、多样化、多层次的课程体系时,才能确保信息素养教育目标的真正落实。

2、提高教师队伍信息素养水平,为提高学生信息素养提供师资保证

一个自身缺乏求知欲和创造能力的教师是无法培养出具有良好信息素养

和创新能力的学生的。只有当专业教师具备整合信息的意识和能力,才能在专业课教学中把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联系和照应起来。也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达到信息素养教育的目的。同时,教师在对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中做好引导者,以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伦理道德修养。

3、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评价内容要全面,转变重技术教育,轻人文素养和伦理道德的培养错误的评价理念。把信息素养的中人文素养和信息伦理道德的放在评价内容的重要位置。同时要坚持量化评价,在量化评价的过程中遵循科学性的原则、可测量性的原则、公开性的原则。高校学生信息素养评价的过程和结果要公开,这样有利于被评价的对象了解自己在一定的范围内所处的位置,了解自己的长处和薄弱环节,形成紧迫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激励作用,从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

选择适当的信息素养评价的方法。在传统教学中,存在一些行之有效的评价技术,如测验、调查、观察等。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评价技术。目前较常用的有:学习契约([earning Contact)、量规(Rubric)、范例展示(Example-Presentation)、概念地图(Concept Map)、电子档案袋评价等。这些评价在不同的场合发挥的作用各不相同,各有各的特点和优势,我们在使用的时候必须有计划、有目的地选用。

4、营造良好的信息素养教育环境

构建新型数字化图书馆,使之成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场所。中国高校的图书馆已经向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方向发展,但是发展力度还不够。应彻底改变传统的书库、外借室、阅览室、资料室等服务方式,加强视听阅览室、电子信息资料室、光盘检索室和Internet资源检索室等新型服务方式。

图书馆必须参与,并取得合理的位置。高校图书馆员在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上有着独特的优势和作用。高校图书馆丰富的馆藏资源和完备的网络检索设施为学生提供了实践的手段和场所,图书馆里有一批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而又熟悉信息加工、处理和组织、检索的馆员,他们是教育的重要“后台”力量。如果要想使学校办学水平、教育教学质量有新的突破,就必须加大对图书馆的投入,实现在馆舍、库藏、员工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自动化网络化建设的重大突破。网络中心、计算机中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应相互协调、资源优化,为学生提供获取信息的广阔场所和多种途径。网络中心应该为学生提供安全、畅通、优化、多样化的网络服务,能保障学生随时随地利用网络获取信息并学习。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任务是加快全校教育信息化步伐,改变教师和学生的传统教育观念,带动全校师生运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进行教学和学习,使高校校园真正成为一个信息素养培养的良好环境。

四、结束语

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产业信息化、经济信息化、社会信息化已成为世界性的发展趋势。当代大学生是未来信息社会中信息利用的主要群体,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是其成为未来创新型人才的最基本的素质,应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担负起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的重任。

参考文献

[1] 徐晓东主编.信息技术教育的理论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一版.2004

[2] 张倩苇.信息素养与信息素养教育[J].电化教育研究.2001,(2),9-14.[3] 邹志仁.试论大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0,18(3)

[4] 胡家荣.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现状与措施研究[J].图书馆学刊2006第1期

[5] 陈娬 信息素养概念比较及培养[J]

[6] 陆芳 骆雪超《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途径的研究及实践》[J]

篇6:学生信息素养培养下信息技术论文

1、初中信息技术课中学生信息素

养培养的重要意义分析初中阶段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是学生接受信息技术知识的一个主要阵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信息素养养的培养主要表现在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正确理解信息技术以及相关概念,并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能够熟练地运用技术解决实际问题,重视对信息的查找、分析以及评价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对初中学生一种独立学习能力的培养。对于初中生来说,其信息素养应该包括信息常识、信息意识、信息道德以及信息能力等四个方面的内容。通过信息素养的培养,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应用所学信息技术来分析和解决实际生活中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信息技能,而且能在这个过程中促进学生对信息的理解、筛选、获取以及辨别等思维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对信息的加工和处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还可以通过信息道德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规范,使其自觉遵循一定的社会伦理道德规范,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初中信息技术课培养学生信息

素养的教学实践分析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的行动导向教学方法,它是由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的,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其含义就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受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围绕教师指定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通过积极主动地应用学习资源,并结合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来完成学习实践活动。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其教学模式的构建中更加注重对学生探究、好奇心理的利用,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任务中,让学生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以较高的兴趣带着任务或者问题进行学习活动,并通过对任务的分析和讨论对其中所涉及的知识进行了解和掌握,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对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探索。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学习兴趣以及学习效率的提高,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协作精神,将其应用于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从而有助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2、1以目标为依据,创设情境,设计任务任务的设计是任务驱动教学开展的前提条件,同时也是整个教学模式的核心内容,而创设情境的目的是使各种学习因素处在最和谐的状态,以便教与学的有效开展,这是实现任务驱动教学的必要途径。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或者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常见的生活情境对任务进行设计,自然而真实地引出任务,进而唤起学生对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知识和经验,并对任务有更深的理解。在任务的.设计中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原则:一是任务的设计要具有层次性,在设计中要将任务分为基本任务、提高任务和创作任务三个阶段,设计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二是任务的设计要具有综合性,任务应该同时涉及到新知识和旧知识,这有利于完善知识系统的构建以及知识的灵活运用;三是要充分考虑任务的大小、知识点的含量、前后的联系以及重点和难点的分散等多方面的因素,这有利于促进学生信息能力的提高。

2、2组织课堂,完成任务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引出任务之后,为了减少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盲目性,教师可对任务进行适当的分析。通过任务的提出,学生开始思考,并用所学的知识对任务进行处理和完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情况积极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团结协作,倡导学生开展讨论和交流,这有利于学生之间不同观点的补充、修正和交流,激发学生通过新旧知识的学习和巩固对自己的知识体系进行构建和完善,充实和丰富自身的知识、能力。

2、3效果评价和总结效果评价和总结是任务驱动教学法运用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信心与成就感的大好时机。首先学生对解决问题的方案、过程以及结果进行积极的自我评价或者相互评价,并结合别人的发言,提高自身的学习水平。其次教师也应适当做出总结性评价,帮助学生作归纳与总结,指出这些作品的长处和值得改进的地方,加深收获,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对各种见解的合理性给予充分的肯定,尊重学生的意见和个性发展,并适当地给予启发和引导,善于抓住学生中的创新点,着重阐明可学习和借鉴之处。

3、结语

上一篇:依法综合治理餐厨废弃油脂下一篇:大学生为什么要有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