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

2022-09-11

信息素养的概念在1 9 7 4年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车可斯基首次作为学术用语提出并将其解释为, 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随着信息化浪潮的发展, 人们对信息素养的认识深入的整体素养这一层面, 将信息素养表述为一种与信息的获取、理解、评价、交流、应用、生成、赋值等等密切相关的技能、观念、态度和经验的统一体。

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目的, 首先是培养大学生了解信息知识、识别信息需求、检索信息资源、分析评价信息、有效利用信息、遵守信息道德规范的能力和意识。一个间接的结果就是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 为他们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打下基础。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 教育、学习资源的存在形式、传播途径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信息资源的丰富和繁杂程度也对大学生处理信息资源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 现代信息技术必然是大学生首选的经济、高效的学习途径。终身学习的核心是主动培养学习意识, 学会获取知识并创造性地应用知识。大学生拥有较高的信息素养不仅能更好地掌握学习内容, 拓展研究范围, 而且还能使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自我指导和自我调整。因此, 通过信息素养教育帮助大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将让学生终身收益。

根据信息素养的内涵和大学生学习的需要和能力, 我们认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着手: (1) 信息意识能力。即对信息的敏锐性, 时刻保持着追求新知识信息的热情; (2) 信息思考能力。即利用获得的知识信息进行逻辑思辨和判断的能力, 实际上也是创新知识信息的能力; (3) 信息技术能力。就是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包括检索、提炼、组织、使用和交流的技能; (4) 信息道德修养和相应的法律制度。

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实施, 首先需要宏观层面的建构。宏观建构的重点在于政策导向上。首先, 信息教育的战略要与高等教育政策相结合, 即是要求教育主管部门在办学水平评估指标体系中将信息素养教育列入评查项目, 在导向上引起高等教育工作者对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视, 强调信息素养教育在学生素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 强化信息素养教育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大意义和作用。其次, 要与教学体制创新结合, 高校要统一规划、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信息素养教育教学理念、教育方法和评价体系。最后, 高校应该将信息素养教育渗透到教学、科研的每一个环节。通过制度规范、制度约束、制度激励, 调动全员人人重视信息素养教育, 人人参与信息素养教育。

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目标的实现, 也离不开在微观层面的科学设计。

1 教育目标的设计

根据大学生客观存在的学习能力和学习需求的差异, 区分信息素养教育的层次和标准, 逐步提升信息素养教育的目标。比如, 初级层次的信息素养教育主要针对刚进入大学的新生。首先应该介绍信息学的基础知识, 培养学生最基本的信息意识, 在心理上引导学生构建一个开放的、全面的信息接受机制。中级层次的信息素养教育目标在于培养二年级大学生的信息使用的主动性, 以服务于专业学习为出发点, 进行专业类检索工具和信息资源利用能力的培养, 要求学生掌握不同类型的检索途径、检索策略, 学会对专业信息进行收集、鉴别和评价。高级层次的信息素养教育针对三、四年级的学生, 因为三年级的大学生开始有能力从事一定层次的学术研究和科研调查, 四年级大学生也开始进入专业实习阶段和准备毕业论文的撰写工作, 所以这个层次的目的在于帮助大学生将信息素养的基本能力转化为收集、选择信息的能力, 以及规划和利用这些信息的能力, 特别是自主、高效地学习与交流的能力, 使他们能够为自己的学习和研究提供信息依据。必须强调的是, 以上三个层次的信息素养教育都必须强化学生信息道德和信息法制教育的意识, 帮助大学生提高对不良信息的识别能力和自律自控能力, 同时还要对其进行信息法律法规教育, 包括知识产权意识的教育, 要求大学生自觉遵守知识产权及各种信息法规和维护国家信息安全。

2 教育环境设计

也即是信息素养教育的基础建设和师资培养的问题。在基础建设方面, 主要是为师生提供较好的硬件支持和良好的外部环境。有条件的学校要重点加强学校电子图书馆建设, 组建图书馆自身的自动化网络系统, 建立电子阅览室、多媒体信息中心或专门的计算机检索课教室, 提供丰富、齐全的电子出版物, 提供方便的阅读、复制、打印各种载体文献的资源, 为教师和学生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提供信息资源的保证。除此, 高校要为信息素养教育提供师资保证。不仅要培训教师运用计算机处理、分析各种信息的能力, 还要在培训中注重传播信息时代的教育意识与教育观念, 引导和支持广大教师在教学中广泛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信息网络技术等先进手段, 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师各学科课程教育的整合, 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师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

3 教育手段和教学资源的设计

当前, 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主要通过计算机基础知识课和文献检索课, 没有提升到信息素养教育高度, 只是承担单纯的方法、技巧的培训, 与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目标相差甚远。我们认为, 信息技术课程应该达到既有利于信息技术的掌握, 又利于其他课程学习的目的, 也就是, 以信息技术促进其他课程的学习, 同时其他课程的学习, 有检查、提升了信息技术的应用。计算机应用能力和文献检索已成为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基本能力, 在信息素养教育中, 计算机课程中应重点介绍光盘检索、联机检索、网络检索等现代化的检索技术, 而文献检索知识的传授则应尽量吸收和介绍新知识、新方法, 与学生的具体专业相结合, 促进内容具体化, 比如增加知识产权情报学、商业经济信息处理和检索等内容, 作为对文检课的强化和辅助方式。

4 信息素养氛围的营造

高校可以扩大信息技术在校园服务体系的应用面, 使广大师生在充分享用各类信息资源的同时, 自觉使用信息技术。也可以开展各项校内信息技术应用评比活动, 激发师生应用信息技能的积极性等。还可以信息技术活动编入学生课外科技文化活动系列, 组织信息科学的学术讲座、制作信息资源宣传板报、开展信息知识大赛、编印信息资源使用手册、组织分层培训、开展学术研讨等活动, 吸引师生广泛参与, 吸引师生自觉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学习和交流, 这样既有利于营造浓厚的信息化氛围, 又能保证现有信息基础设施得到充分的利用。

摘要:信息化浪潮给现代人提出信息素养的要求。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对他们的成长成才具有及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分别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分析了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实施。

关键词: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

上一篇:论因果关系在刑法中的适用下一篇:探讨化工企业常见消防安全问题及其相应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