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手机信息素养教育论文

2022-04-27

〔摘要〕“互联网+”给信息素养教育改革带来了新思路,传统的教学模式从此发生改变。本文基于“互联网+”构建了“163”型信息素养教育体系,并从顶层设计、政策支持、用户维系等3个方面提出实现“互联网+”下信息素养教育创新发展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开展“互联网+”信息素养教育改革行动提供参考借鉴。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大学生手机信息素养教育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大学生手机信息素养教育论文 篇1:

面向大学生的高校图书馆创新性信息素养教育模式研究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大学生;创新;信息素养;教育模式

摘要:文章介绍了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内容与要求,分析了高校图书馆面向大学生实施信息素养教育的意义,研究了高校图书馆的创新性信息素养教育模式,指出了高校图书馆面向大学生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实现途径。

互联网环境下,信息资源的增长速度加快,结构更加复杂,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工作与学习方式。随着人们对信息技术依赖程度的不断提高,人们必须掌握适应信息环境的基本技能,如学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具备信息检索与利用能力等。大学生是社会未来的建设者,其信息素养教育工作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高校图书馆作为信息服务机构,应主动承担起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素养教育的职责。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高校图书馆应在保留传统图书馆功能与特点的同时,朝着数字化、信息化方向发展,以便更好地满足用户的多元化信息需求。面对新时期赋予的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任务,高校图书馆要想切实发挥自身优势,就必须消除专业人才缺乏、教学内容陈旧、教学理念落后等制约因素,深入分析信息素养教育的内涵与要求,明确信息素养教育的意义,探索创新性信息素养教育模式,全方位推动信息素养教育的转型升级。

1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内容与要求

1.1基本概念

信息素养是全球信息化背景下人们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它最早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提出,其被定义为人们依托大量信息工具解决各类信息难题的技术。1983年,美国信息学家霍顿提出,教育部应该颁布与信息素养教育相关的政策[1]。1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在年终报告中,将信息素养解释为人们应该具备的查找、筛选、评价与利用所需信息的能力。2003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了信息素养原则。信息素养本质上是一种综合能力,更是一种工具,涵盖多方面的内容,与法律、人文等学科有一定联系。信息素养教育的目的在于引导人们掌握先进的信息获取方法,使人们具备适应信息化社会的信息意识、道德与技能。

1.2培养内容

我国学者对信息素养进行了深入研究,其中华东师范大学教师王吉庆编著的《信息素养论》为高校开展信息素养教育工作提供了指导。他认为,信息素养包括信息伦理、信息道德、信息意识和信息技能等内容,是人的整体素养的组成部分。我国高校也应将信息素养教育作为基础教学内容,由图书馆与专业教师合作,采用多种方法与途径,提高大學生的信息意识,帮助他们获取用于进行创造性思维的技能。结合高校教育实际,我国信息素养教育主要采用课内教育的方式,即将信息素养教育渗透至专业课程教学中,主要内容包括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提高学生辨别分析信息的能力等。

1.3能力要求

信息素养本身属于能力素质,体现了一个人应用与创造知识的能力。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要求大学生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见图1):具备熟练使用各类信息工具的能力,尤其是新媒体工具;能够有目标地收集各类学习资料,熟练掌握阅读、访问、分析、评价信息的方法;能够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归纳总结、提炼概括与清晰表达;在多种信息交互作用的基础上,学会利用信息激发创造性思维,生成新的信息,达到利用、传播信息的目的;能够善于利用信息解决问题,通过与外界进行交流协作的方式,最

大限度地发挥信息的作用;具备正确的价值观,能够辨别并对有害信息产生免疫,完善信息伦理素养。

2高校图书馆面向大学生实施信息素养教育的意义

目前,信息素养已成为国际上评价人才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成为信息时代人们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我国很多高校都开设了信息素养教育课程,但尚未建立对应的标准规范,导致信息素养教育存在一些问题,极大地影响了信息素养教育的推广。高校图书馆拥有人才、资源与设施优势,是大学生课堂外锻炼能力的有益空间,因此,其可与其他机构合作,建立更加完善的信息素养教育体系,成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主导力量。

2.1信息时代的迫切要求

胡红:面向大学生的高校图书馆创新性信息素养教育模式研究互联网环境下,全球信息化引发了世界格局的变革,国民信息素养也成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影响因素[2]。大学生作为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要想适应信息环境的变化,就要熟悉现代信息资源的获取与处理方式。高校图书馆利用自身优势,开展信息素养教育工作,向大学生传授相关知识,引导他们参与信息查找、辨别与利用等活动,是符合信息时代要求的举措,也是提高国家软实力的必然要求。在信息成为重要战略资源的今天,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强化他们的信息意识,能够帮助他们掌握更多新知识,进一步提高社会竞争力。

2.2创新型社会建设的要求

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主旋律,是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战略目标。从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看,具备创新思维的人往往具有较高的信息加工、评价与研究能力,能够不断掌握新知识,完善自身知识结构。而信息素养教育的目标不仅要提高学生的信息技能,还要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判断与创造性利用信息的能力[3]。因此,高校图书馆指导大学生更好地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提高他们的信息捕获与利用能力,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础。只有让大学生具备较强的信息能力,他们才能更好地吸收新思想,抓住新机遇,为建设创新型社会注入活力。

2.3大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

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及社会发展进程的加快,让很多大学生发现大学阶段所学的知识非常有限,甚至部分知识信息相对滞后。为适应多学科渗透融合,信息资源高度综合又不断细化的发展趋势,大学生必须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能够不断接受新知识,不断完善知识体系[4]。拥有良好的信息素养是提高自学能力的必要条件,学习者只有掌握各类信息工具与技术的使用方法,才能在了解自身需求的基础上,主动获取需要的信息,利用各类信息解决问题,并通过对信息的整合吸收,完善现有的知识体系。高校图书馆的信息素养教育为大学生获取新知识提供了途径,是大学生自我发展的必要措施。

3高校图书馆创新性信息素养教育模式研究

高校图书馆在摸索与实践中,通过与各院系和社会机构进行合作的方式,构建了一些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创新型信息素养教育模式,包括嵌入式教育、微课程及创客教育等,赋予了信息素养教育新的内涵,取得了较好的反响。

3.1嵌入式教育

高校图书馆安排专业馆员嵌入课堂教学或科研活动,将专业教学与信息素养教育结合起来,与专业教师合作,引导大学生在专业实践中掌握各类信息技能,提升大学生的信息意识,提高他们的信息利用与创新能力,这就是嵌入式教育模式。高校图书馆开展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能够深入了解大学生的学习状况,分析不同专业对信息素养的具体要求,进而制订合理的教学计划。而图书馆员与专业教师合作,将信息素养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拓展了信息素养教育的范围,展现了图书馆服务教学科研的功能。美国图书馆协会早在2010年就提出图书馆应与教师合作,将信息素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5]。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推出的共享空间服务模式,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教育环境,成为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的创新典范。

3.2微课程

微课程是利用新媒体工具制作各种短小的教学视频,满足大学生个性化信息素养教学需求的新模式。信息时代,微信、微博等广受大学生的青睐,他们喜欢在互联网上浏览、转发短小的视频或文章[6]。高校图书馆结合大学生的这一信息行为特征,将信息素养教学内容以微课程的形式展现出来,不仅能让大学生没有学习压力,还能够吸引更多大学生的关注。例如,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于2015年推出了微课程,将信息素养教育的内容分为资源、方法、应用及学科等模块,针对不同模块的教学目标设计对应的微视频,提高教学的趣味性与针对性。每个微视频时长约3~10分钟,每周定期更新,学生可以利用智能手机登录图书馆主页点击学习,也可以将微视频转发到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进一步促进微课程的广泛传播。

3.3创客教育

高校图书馆在信息素养教育模式创新方面,将创客空间与信息素养教育相结合的模式成为新亮点[7]。创客空间突破了传统的信息服务方式,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了场所,将其纳入信息素养教育,能够更好地提高创客空间的利用价值,让大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创新思维与协作能力。创客空间的设计应该与信息素养的教学目标相契合,满足培养学生学习、科研、交流与创新能力的需求。高校图书馆应增强与大学生的互动和交流,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创新活动,使他们在创新实践中掌握更多的信息技能。例如,长沙大学图书馆于2012年构建了创客空间,为创客提供了所需的设备、资源和场地,引导大学生在创新活动中学会利用各类情报资源与信息技术,逐步推动信息素养教育工作的开展。

4高校图书馆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模式的实现途径

4.1构建合理的信息素养教育体系

信息时代,信息资源是动态变化的,信息素养教育的功能之一就是提高大学生适应信息环境的能力。信息素养教育是系统工程,高校图书馆有必要构建合理的教育体系,将教学要素与学生情境相结合,将学生看作知识建构的主体,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并整合多种外部资源为教学提供支持。根据高校图书馆的教学对象、模式及内容等,笔者构建了信息素养教育体系框架,如图2所示。高校图书馆不仅要统筹规划各部门的工作,加强教学环境建设,根据情景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内容与模式,还要做好教学过程的评价反馈,检验教育效果,及时改善薄弱环节,让教学流程得到进一步优化。例如,美国加州大学图书馆构建了动态信息素养教育评价指标体系,描述不同情境下学生的行为,分析他们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客观评价教学效果。

4.2多角度、全方位开展教育工作

高校图书馆开展信息素养教育工作,可围绕强化信息意识、掌握信息技能与合理利用信息等内容,从多个角度组织实施,在了解大学生需求的基础上,灵活选择教学方法,将有限的教育经费用在刀刃上。一方面,高校图书馆可以邀请校外的专家学者,如长期从事新媒体工作的专业人士,让他们采用现身说法、现场授课等方式,帮助大学生掌握信息知识,激发他们对信息素养教育的热情;另一方面,高校图书馆可以利用校内的教育资源,在图书馆主页、校报、宣传栏等开设专栏,向大学生宣传相关知识,或定期组织大学生参加信息素养教育实践活动。此外,高校图书馆还有必要成立信息素养教育研究小组,对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掌握他们对信息素养教育的认知情况,结合他们的专业学习要求,构建针对性强的教学体系,凸显自身的教育特色。

4.3加強教学活动的组织与管理

组织开展信息素养教育实践活动,不仅是专业教师的任务,还是高校图书馆的责任[8]。信息素养教育本身涉及多方面的内容,在教学活动组织与管理的过程中,高校图书馆应该分阶段、分步骤地开展工作,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的要求,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帮助和引导,保障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尽快提高大学生的综合信息素养。而大学生能否在动态信息环境中主动参与信息素养实践活动,取决于他们的信息意识。高校图书馆在信息素养教育活动中,应该有针对性地加强宣传教育工作,促进不同学生之间的经验交流,让学生认识到信息教育的重要性,能够主动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在检索与利用信息知识的过程中创造更多的新知识。

5结语

信息素养是个人综合能力的一部分,也是信息时代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关系到国民整体素质和国家软实力的提升。当代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建设的主力军,因此强化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迫在眉睫。保障面向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学的效果,一直是高校图书馆努力的方向。高校图书馆应创新教育模式,不断学习新理念、新方法,为大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引导大学生更好地认知、利用信息技术,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丁邦友,靳晓恩.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模式创新研究[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6(12):138-140.

[2]王慧颖,张兵.大学生信息素养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6(23):117-120.

[3]张晓虹.大数据时代如何提升高职院校图书馆员职业素养[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9):80,83.

[4]胡卉,吴鸣.浅析信息素养教育为数据素养教育带来的启示[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6(11):9-14.

[5]朱伟丽.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素养教育的微策略[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5(1):

71-74.

[6]黄如花,李白杨.数据素养教育:大数据时代信息素养教育的拓展[J].图书情报知识,

2016(1):21-29.

[7]刘书凯,陈冬梅,栾冠楠.创客教育实践对创新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内容的启示[J].图书情报工作,2016(1):52-55.

[8]洪跃,付瑶,杜辉,等.国内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现状调研分析[J].大学图书馆学报,

2016(6):90-99.

(编校:孙新梅)第38卷第10期河南图书馆学刊2018年10月

收稿日期:2018-09-12

作者简介:赵雪岩(1965—),哈尔滨商业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彭焱(1968—),哈尔滨商业大学图书馆馆员。

作者:胡红

大学生手机信息素养教育论文 篇2:

基于“互联网+”思维的信息素养教育体系构建研究

〔摘要〕“互联网+”给信息素养教育改革带来了新思路,传统的教学模式从此发生改变。本文基于“互联网+”构建了“163”型信息素养教育体系,并从顶层设计、政策支持、用户维系等3个方面提出实现“互联网+”下信息素养教育创新发展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开展“互联网+”信息素养教育改革行动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互联网+;互联网思维;信息素养;教学改革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7.02.018

〔Key words〕internet+;internet thinking;information literacy;education reform

1问题的提出

信息素养教育是当今教育界关注的重要课题[1]。国内外的信息素养教育均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是,随着新兴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学习环境的变化,传统的信息素养教育模式已经显得力不从心: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导致教学内容的浅显,学生缺乏主动性[2-3],读者培训内容和形式跟不上读者信息需求和社会的发展[4],传统的信息素养教育发展面临诸多困境[5]。2014年8月,国际图联(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Library Associations and Institutions,IFLA)年会的信息素养卫星会议指出:信息素养与终身学习正在经历一场变革,Web20、移动科技、新媒体等数字信息对信息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6]。原有的国际性的信息素养的标准hold不住新时代的发展,也随之做了改变: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Association of College & Research Libraries,ACRL)發布的权威一时的《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如今已被新版的《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取代,成为国际范围内新Web20时代信息素养教育的指导性文件[7]。人类社会已经进入“全民皆网”、“无网不力”的互联网时代,信息素养必须不断变化以适应新的时代要求。当今在校大学生多数是伴随着电脑、网络、pad、手机等数字媒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数字原住民”,是互联网的骨灰级粉丝,互联网应他们需要而存在,他们因互联网存在而精彩,信息素养教育更应改变传统视角,结合“互联网+”特点,运用互联网思维实现信息素养教育的创新发展。

2“互联网+”与信息素养教育

21互联网思维概念与特征

互联网思维最早由百度创始人李彦宏提出,它作为一种更新的思维理念和思考方式,将颠覆人类社会的传统观念,它代表着传统思维范式的转变,它的走强引来了热议,无数精彩分析总结接踵而至。金元浦认为,互联网思维是真正的“跨界融合”思维[8];谭天认为:“互联网思维”的核心在于“思维”,彰显为充分利用互联网精神、价值、技术、方法规则来指导、处理、创新工作的一种思想[9];刘帅认为它是指在互联网时代基于互联网的特征,对市场、用户、产品、企业价值链乃至对整个商业生态进行重新审视的思考方式,并由此扩展到对整个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重新思考,其特征包括便捷、免费、去中心、去层级、社群化,用户体验至上等等[10];陈雪频认为它的本质是发散的非线性思维,打破思维定式、主动革新、以变化求发展是永恒的主题[11];陈远等指出它是范在互联环境下,基于互联网的、可用于重新审视一切活动的思想,不仅仅是一种商业思维,更是互联网时代下人们应具有的基本互联网素养,它的大数据思维、用户思维、社会化思维、平台思维和跨界思维已被成功运用在了智慧图书馆建设和发展研究中[12];黄妍认为它是适应互联网时代的一种新的思维模式和思考方式,体现了互联网的技术特征(网状结构,无节点)和平台化、平等化、开放化、社区化等思维特征[13];赵大伟则总结如下:它是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不断发展背景下,对市场、用户、产品、企业价值链乃至对整个商业生态进行重新审视的思考方式,包括用户思维、简约思维、极致思维、迭代思维、流量思维、社会化思维、大数据思维、平台思维、跨界思维9大思维[14]。综上,本文认为,互联网思维是基于互联网一系列特点而发散出的多元思维,让泛在互联网环境下的互联网用户“满意”,无论是打造一种产品或者一种服务,它的本质是一种“用户至上”的民主化思维,一切从用户中来,一切到用户中去,让用户时时处处感到满意。

22“互联网+”影响下信息素养教育的创新实践

“互联网+”是指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实现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联合与融合,通过优化生产要素、更新业务体系、重构商业模式来完成原有产业的转型和升级[15]。“互联网+”以“互联网”技术为出发点,“+”不同产业或是融合不同元素实现原有产业形态的互联网化。平等开放、高效互动、方便快捷、用户体验、免费是其主要特征。

“互利网+”使教育环境走进信息化时代,正改变着传统的教育范式:合作化、个性化、移动化、数字化等学习方式成为教学常态[16];它给信息素养教育领域也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黄如花等以其在爱课程网开设的“信息检索mooc”为案例,进一步论证了信息素养教育内容应呈现“宽泛化、定制化、碎片化”的特征,教学方式也应在“合作化、混合式、游戏化、趣味化”方面有所创新[17];潘燕桃等指出,传统的信息素养教学形式及内容已无法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并通过对国内外信息素养慕课的调查研究,提出信息素养慕课是信息素养教育大趋势[18];张洁等应教学个性化和以读者为中心的时代要求,实现了翻转课堂在信息素养教育中的创新性应用[19];叶小娇等为适应个性化、碎片化学习需要,提出构建微课平台来实现信息素养教育的创新思路[20];田稷等针对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用户行为习惯的改变,尝试构建了多层次信息素养教育体系[21]。综上所述,信息素养教育已经走进“互联网+”的新时代,要想实现信息素养教育的创新发展,必须具备信息素养教育的互联网思维。因此本文提出,所谓信息素养教育的互联网思维是指,在泛在互联网环境下,基于互联网技术特点,基于“用户至上”的宗旨,本着“让用户满意”的原则,以提高信息素养为目标,构建一系列符合用户信息行为偏好的教育方式,实现信息素养教育普及化、高效化,信息素养教育的互联网思维理应包括大数据思维、平台思维、跨界思维、社会化思维、用户思维、简约思维、流量思维、迭代思维、极致思维、痛点思维等。

3基于“互联网+”的信息素养教育体系的构建

尽管信息素养教育的教学内容及方式出现了如上述提及的成功尝试,但是她是一个有机的系统工程,具备宽泛化、碎片化、定制化、合作化、动态化、趣味化等特点,急需运用互联网思维实现信息素养教育理念、内容、策略、模式等方面的改革创新和有机整合。因此,本文根据“互联网+”的基本原理,本着《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22]中提高用户“元素养”的教育精神,坚持“创新、可行、高效、开放”的原则构建了基于“互联网+”的“163”型信息素养教育体系,其构成如图1所示。“1”指一个指导思想;“6”指6个维度;“3”指3个技术支撑。本体系的构建思想来源于“互联网+”思维,1个指导思想坚持了“互联网+”思维中的主流思想——“用户至上”,加之《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提高用户元素养的教育宗旨作为本体系的主导理念,继而运用大数据思维和痛点思维实现教育需求定位,运用简约思维和流量思维实现教学手段的互联网化,运用基于迭代思维和极致思维的教学策略,站在战略高度从6个维度实现与教学流程的深度融合来完成教育内容的制定及教育行为的落实,最后依托“互联网+”的3大主流技术思维即平台思维、跨界思维、社会化思维作为支撑,分别通过资源的整合与高效利用、跨界融合创新、开放共享等路径实现信息素养教育服务的实施和推广。

311个指导思想

基于用户思维,以“用户”为中心,坚持“一切从用户中来,一切到用户中去”的指导思想。信息素养教育旨在提高和完善受众适应和驾驭信息社会的能力,从而进一步助力于贡献人类社会。《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的主旨即以提高学生即用户的“元素养”为目标,完善用户在学习、个人成长、团队合作中的综合能力以适应动态化、灵活化的信息社会的思想与本体系的“以用户为中心”着力为用户量身打造一套致力于提高其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批判式反省能力的信息素养教育体系的指导思想是一致的。

326个维度

基于“大数据思维、痛点思维、简约思维、迭代思维、极致思维、流量思维”6大思维,创设与受众紧密结合的信息素养教学内容和模式,打造尖叫产品,实现“为你制造”。

321基于大数据思维的教学需求分析

大数据思维主张探索隐藏在海量数据背后的某些规律性的东西以及数据群之间的关联关系[23]。图书馆拥有日常读者访问、借阅、咨询记录等大数据信息,通过采集读者访问痕迹、借阅历史、咨询记录等信息行为数据,挖掘信息需求,分析用户偏好,跟踪服务需要,为教学内容的设计提供依据。如卧龙岗大学图书馆[23]的“图书馆立方”项目基于大数据思维,将学生的图书馆使用记录与绩效管理中心数据库相关联,评估图书馆在教学活动的影响,同时收集反馈信息为学校的教学计划的制定提供数据支撑。

322运用痛点思维建立一套发现需求、喜好和困难的反应机制

痛点思维主张挖掘用户痛点和困难,针对“痛点”对症下药,帮助解决痛苦和困难。通过调查、访谈等多种渠道了解受众在获取、辨别、利用信息过程中遇到的障碍和困难,提出针对性的培训内容和教學方案,推送相应的信息素养教育服务,帮助读者摆脱痛苦和困难。当今新型教学模式“翻转课堂”已经被广泛运用到信息素养教学课程[24]中,由学生先自主观看视频、记录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难点,再与教师进行交流讨论,教师针对具体问题和难点给予“传道、授业、解惑”,此为“痛点思维”的具体应用。

323基于简约思维简化教学程序

简约思维强调比别人更专注,主张“简约即美”,实现“少即多”效果。用简约思维的专注理念,着力建设信息素养教育服务平台取代传统的课堂教学,简化教学程序,压缩多余劳动量,提高教学效率,将优质资源分享于平台,开辟一站式便捷资源获取窗口,避开登陆多层网页的麻烦,以“最少”的步骤获得“最多”的信息,将简单呈现给用户。

324基于流量思维实现信息素养教育服务公益化

“流量思维”来源于互联网的“免费”商业模式,以“免费”产品为诱饵吸引海量用户。必须承认“免费”是让互联网深得民心的最主要的原因之一,用户的流量思维不容忽视。借力“互联网+”对教育资源的公开化、平等化、共享化,扩大信息素养教育的免费程度,减少受众接受信息素养教育的障碍,吸引受众在“免费”环境下畅享信息素养教育学习资源,收获受众感情,增加粉丝量,形成规模效应,实现信息素养教育服务的公益化。无论是国内武汉大学黄如花开设的信息素养MOOC课程,还是美国的萨尔曼·可汗建立的“可汗学院”均以“流量思维”之“免费模式”成功收买受众,实现了优质学习资源的开放性、共享性、公益性的最大化。

325基于迭代思维的循环递进的教学策略

迭代思维主张业务流程的小处着眼,更迭创新。信息素养教育贯穿学生的整个学习阶段,是一个由简到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细化每一阶段的学习特点和诉求,以专题培训、网络课堂等多元形式开展教学活动,设计满足用户诉求的教育服务产品,完成阶段性的循环递进。如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的“研究生信息素养培训工程”系列活动[25],以多元化的教学形式,在不同的学习阶段结合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不同内容的信息素养教学,实现了信息素养水平从基本能力到专业能力的更迭递进,便是迭代思维的成功实践。

326基于极致思维打造尖叫产品

极致思维注重用户感受和极致体验。在基于大数据思维、痛点思维了解受众诉求的基础上,精心制作“深得民心,取阅民心,正中民心”的教育服务产品,根据学科专业特点开展受众广泛参与的情景式、探究式,发现式等多元化教学形式,形成受众自主探究式学习,得到极致感受和体验,增加受众与参与式教学的感情和粘性,激发自主提高信息意识、信息道德、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兴趣。如武汉大学黄如花在爱课程网开设的信息素养MOOC[26],面向教师、学生、家长、大众等不同对象定制不同课程内容,设立在线交流学习心得体会、作业答疑等学生参与环节、并根据学生参与度实行“量化打赏”,不仅教学内容精细到极致,学生的参与度和感受也备受重视,此为极致思维的典型运用。

333个技术支撑

基于平台化思维、跨界思维、社会化思维构建信息素养教育生态圈,保障信息素养教育活动稳健有序地开展。

331利用平台化思维实现信息素养教育资源的整合

平台化思维主张在开放、平等、共享的基础上,实现资源整合和充分利用。高校信息素养教育任务由图书馆来完成,这跟图书馆的信息资源优势是分不开的,在现有的图书馆网站上开发信息素养教育平台,实现“互联网+”的信息素养教育模式的重组,从线下课堂教学内容的迁移,到线上信息素养教育服务的预订、反馈等都实现平台化服务,借助平台构建存放信息素养课程授课内容、电子资源利用的网络课件,新生入馆教育指南,名校优质信息素养MOOCs、数据库在线培训等学习内容的教育资源库;同时建立相应的平台反馈机制,以论坛、留言板、QQ、微信等形式与读者互动交流完成意见收集和评价,根据反馈数据,针对性地设计、更新、完善培训内容,优化网络课堂,实现资源整合能力最大化;信息素养教育平台上教育资源或网络课堂等新内容的更新发布都在第一时间通过网页公告、微信平台等形式推送给读者,实现平台化服务能力最大化。平台化思维的成功运用案例当属全球开放教育资源最具影响力的产品之一——可汗学院学习平台[27],它集提供学习资源如视频、配套练习、技能测试、学习进展报告,实现互动交流,提供教师辅导、管理学生学习行为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实现了平台资源整合能力和教育服务能力的最大化。

332运用跨界思维实现信息素养教育合作化

跨界思维主张走出固有边界,跨行业、跨领域、跨学科、跨边界实现合作。信息素养教育使命历来都由图书馆来完成,开放式的互联网环境,图书馆教育工作者的知识局限性,受众的多样化需求,迫切要求信息素养教育活动要走出图书馆,打破院系、校际间的壁垒,实现学科、专业、院系、校际、国际之间的跨界合作,实现多层次、多视角、多领域的跨界创新。比如与院系专业教师合作,设计基于学科的信息素养精品课程,如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的IC2创新学科服务模式的教学实践[28],与院系专业教师合作,参与教学目标制定、课程规划、作业设计等全面融入式教学;与馆际合作开发信息素养教育网络平台,如挪威俾尔根大学(University of Bergen,BU)联合挪威经济和商业管理学校(NHH)开发的Search & Write在线信息素养平台;与书商、数据库商合作,开展数据库使用讲座,拓展服务能力;争取国际交流合作,有针对性、有选择性地适当开展信息素养教育在线培训与测评,比如可参与美国的“爱荷华课程在线”、“陶森高效信息利用课程”等等。

333运用社会化思维实现信息素养教育开放化

通过社会化平台及自媒体等形式聚集各种社会力量拓展信息素养教育技术平台,扩大宣传阵地,提高受众的信赖和认可度,整合社会资源,强化“朋辈教育”效应,提高信息素养教育能力。通过智能手机访问互联网是高校学生学习生活的常态,微信、QQ等自媒体平台是年轻受众主要活跃领域,移動信息素养在年轻用户群体中日渐势涨。信息素养教育运动嵌入到自媒体平台扩展深入到每一个用户,通过一对一的良性互动实现对教育需求的精准定位,并借力自媒体的交互性和媒介性扩大信息素养教育宣传力度,提高大众知晓率,同时聚集用户群体的智慧和资源使得受众广泛参与信息素养教育,形成“朋辈教育”圈。借助微信公众平台强大的开放性、互动性,清华大学、重庆大学、同济大学等均实现了将新生入馆教育嵌入到微信平台上,借以推送和发布培训计划、流程、入馆教育内容提要等相关信息,结果表明,运用微信平台开展新生入馆教育比传统方式具有显著优势[29]。

4“互联网+”下信息素养教育创新发展对策建议

任何一项管理活动均始于计划,经过组织、指挥、协调,再到控制。信息素养教育管理活动的开展同样遵从此原理:①计划——科学合理地制定切实可行的战略计划,让管理活动有一个胜券在握的开始和后续发展空间,遵从本体系的指导思想和构建理念,高瞻远瞩地做好顶层设计。②组织——做好本体系各层级、各环节的衔接,做好目标制定、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育策略等环节的人员配备、结构设计,使教育活动的开展秩序化、规范化。③指挥和协调——做好平台建设、协调好信息素养教育“互联网+”的多方合作比如跨界合作、社会化扩张、资源共享中的版权分配等关系,以利于教育活动的实施和推广。④控制——重视体系中的反馈反应机制,以利于发现不足或获取成功经验,进一步优化本体系。鉴于此,应具体做到如下几点:

41立足最新教育理念,做好顶层设计

立足国家“互联网+”发展建议和战略,广泛推进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对信息素养教育领域的渗透,紧扣《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提高用户元素养、提高用户在成长和多方合作领域中的综合能力”精神,布局信息素养教育工作:①通过对外招聘、对内培训、合作等方式组建有力的互联网技术团队、大数据专业团队、云服务团队,分别负责教育服务平台建设开发、信息行为大数据采集分析,教育评价反馈跟踪,确保 “互联网+”元素在信息素养教育中的持续渗透。②以多种形式调研了解受众信息素养现状水平,结合《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标准,做出准确评估找到“短板”,设计针对性的培养计划和方案。③组织构建基于“互联网+”信息素养教育体系,将信息素养教育的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育策略有机整合在一起,协调好各环节工作的进行,使教育活动的开展秩序化、规范化。

42提高社会认同度,营造有利环境

信息素养教育“互联网+”是一场教育模式的深度变革,加之系统化、工程化,实施过程复杂缓慢,需要多方支持。①加大信息素养教育“互联网+”宣传力度,扩大社会影响力,争取获得政府的制度、政策、资金支持。②通过培训或讲座等多种形式提高教育者的版权、著作权保护意识,科学合理利用网络课程资源,确保健康的资源利用环境。③针对信息素养教育工作的特殊性,相关立法部门急需建立完善的版权服务体系,制定适合“互联网+”环境的版权制度,降低网络课程资源的利用与版权冲突概率,为信息素养“互联网+”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知识产权政策环境。

43坚持“用户为王”,扩张粉丝团队

在“得粉丝者得天下”的时代,任何一场“互联网+”行动的成败都取决于“拥有多少用户”,用户的需求、用户的参与、用户感受、用户评价等大数据信息决定了“互联网+”行动的输赢,要想成功实现信息素养教育“互联网+”,必须坚持“用户为王”丰获“粉丝量”:①“以用户为中心”构建“互联网+”的信息素养教育新模式,为用户量身制作信息素养教育方案,强化用户对信息素养教育“互联网+”的依赖性。②重视每一个用户对信息素养教育新模式的评价和感受,让用户对信息素养教育服务内容有极致体验,了解用户期望,打造尖叫产品,收割受众感情。③以年轻受众为切入点,将信息素养教育产品输送至自媒体平台,借力年轻的“生力军”队伍和“朋辈教育”效应,以点带面,蔓延扩张到每一个受众的同学圈、朋友圈等人脉圈,扩大信息素养教育对象范围,壮大粉丝队伍。④打造与时俱进的信息素养教育服务产品,利用受众青睐的网络媒体平台开展教育活动,稳固粉丝忠诚度。

5结语

“互联网+”为信息素养教育的改革创新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思路和方向,这种思路不是简单地把“互联网+”元素嵌入到信息素养教育中,而是坚持以“用户为王”,“一切从用户中来,一切到用户中去”的“互联网+”理念来重构信息素养教育模式,将信息素养教育打造成一种服务产品,促进互联网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而“互联网+”的信息素养教育模式的成功实现也是对“互联网+”的实践体验和论证,两者相得益彰。本文综合上述理念构建了基于“互联网+”的“163”型信息素养教育体系,提出了建设信息素养教育“互联网+”的对策建议,以期为“互联网+”下信息素养教育行动的一系列改革创新提供参考借鉴。

参考文献

[1]张必兰,吴诗贤,吴华安,等.城市新市民信息素养问题研究述评[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12):102-106.

[2]彭芸.高职学生信息素养现状调查分析[J].当代教育科学,2010,(17):63-64.

[3]翟莹听,刘晓峰.基于研究生信息素养培养的文献检索课教学模式创新[J].教育与职业,2013,(17):144-145.

[4]麦淑平.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提高读者培训工作质量的新思路[J].图书馆学研究,2008,(9):99-101.

[5]周建芳,刘桂芳,沙玉萍.“互联网+”视角下基于微视频的信息素养教育创新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6,(1):19-25.

[6]IFLA World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Congress.Librarians and Information Literacy in a Changing Landscape[EB/OL].http://www.iflasatellitelimerick.com/,2014-10-21.

[7]刘彩娥,冯素洁.ACRL的《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解读与启示[J].图书情报工作,2015,(9):16-18.

[8]金元浦.互聯网思维-科技革命时代的范式变革[J].福建论坛,2014,(10):42-48.

[9]谭天.互联网思维深受推崇背后[J].人民论坛,2014,(6):54.

[10]刘帅.什么是互联网思维?[J].红旗文稿,2014,(17):38.

[11]陈雪频.定义互联网思维[J]:上海国资,2014,(18):70-71.

[12]陈远,蔡金奎,许亮.互联网思维环境下智慧图书馆发展的思考[J].现代情报,2015,(11):38-42.

[13]黄妍.用互联网思维创新干部教育培训模式[J]:中国财政,2014,(24):44.

[14]赵大伟.互联网思维——独孤九剑[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

[15]黄楚新,王丹.“互联网+”意味着什么——对“互联网+”的深层认识[J].新闻与写作,2015,(5):5-9.

[16]张杰夫.互联网+给教育带来五大革命性影响[J].人民教育,2015,(13):72-75.

[17]黄如花,李白杨.MOOC背景下信息素养教育的变革[J].图书情报知识,2015,(4):14-25.

[18]潘燕桃,廖昀.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慕课”化趋势[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4,(4):21-27.

[19]张洁,王英,杨新涯.翻转课堂在信息素养教育中的实践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4,(11):68-72.

[20]叶小娇,李检舟,郑辅伦.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微课平台的构建研究[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4,(4):70-74.

[21]田稷,李懿,钱佳平,等.探析多层次高校信息素养教育体系的构建[J].图书馆建设,2015,(10):55-59.

[22]韩丽风,王茜,李津,等.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5,(6):118-126.

[23]和婷.大数据思维对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的启示[J].图书馆建设,2014,(1):64-68.

[24]隆茜.“翻转课堂”应用于信息素养教育课程的实证研究[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4,(6):97-102,96.

[25]宫平,杨溢.基于需求的阶段式研究生信息素养教育模式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3,(7):5-9.

[26]信息检索[EB/OL].http:∥www.icourse163.org/course/whu-29001#/info,2016-07-18.

[27]方圆媛.翻转课堂在线支持环境研究——以可汗学院在线平台为例[J].远程教育杂志,2014,(6):41-48.

[28]高协,宋海艳,郭晶,等.面向创新的信息素养教育规划与实践——以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为例[J].图书情报工作,2013,(2):10-14.

[29]赵丹.基于微信公众平台开展的图书馆入馆教育调查研究——以“985工程”高校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学研究,2015,(23):65-69.

(本文责任编辑:孙国雷)

作者:焦海霞

大学生手机信息素养教育论文 篇3:

手机信息素养教育

[摘要]通过对大学生手机使用情况的调查与分析,指出通过手机开展信息素养教育已非常必要,对手机信息素养教育的特点进行了分析,探讨了高校图书馆开展手机信息素养教育的实现方式。

[关键词]信息素养教育;手机;高校图书馆

1大学生手机使用情况调查与分析

2007年,英国开放大学和加拿大阿萨巴斯卡大学合作举办的首届国际移动图书馆大会上,英国学者Peter Godwin分享了通过移动设备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观点,并于此后发表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国外的一些高校图书馆也对此进行了尝试[1]。尽管运用移动设备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研究及实践还不够成熟,但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设备在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中的应用确已悄然展开,并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针对这一情况,本课题组对本校大学生手机使用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50份,收回有效问卷411份,每项均以实际作答人数为准,调查情况见表1、表2、表3、表4。

手机上网在大学生中已经非常普及,无论是校园、宿舍、食堂还是课堂上,他们低头摆弄手机的身影随处可见,他们是手机QQ、微信、微博、飞信的最广泛使用群体,手机上网成了他们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在伸手触“网”的便利条件下,大学生上网具有极大盲目性,最多的是用来聊天,有些学生甚至为了打发上课时间而上网,而真正利用网络查找资料、进行学习的少之又少,更谈不上对信息的评价和利用。

大学期间是大学生获得信息素养教育的最佳时期,图书馆作为大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重要场所和信息素养教育的主要阵地,我们有必要加强大学生对信息的认知、获取、处理和评价等方面能力的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利用手机、利用网络。

2手机信息素养教育的特点

传统信息素养教育是以新生入馆教育和文献检索课为主,学生上课的时间和地点固定,只能被动接受信息素养的教育,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而通过手机开展信息素养教育则摆脱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更加灵活、方便,为图书馆开展信息素养教育提供了新的模式。通过手机开展信息素养教育具有以下特点。

2.1 教育的广泛性

我国是手机用户最多的国家,随着电信运营商上网流量资费的下降,我国手机互联网网民规模也得到了快速增长,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3年1月发布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手机网民规模为4.2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高达74.5%,手机作为我国网民第一大上网终端的地位更加牢固[2]。目前大学生中,更是几乎人手一机,手机的普及大大增加了通过手机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广泛性。

2.2 教育的便捷性

高校图书馆传统的信息素养教育一般只能在规定的时间、固定的场所进行,无论天气如何,读者都得到现场去,被动地进行学习。而通过手机开展信息素养教育则突破了时间、空间、场地、人员和设备的限制,它是可以发生在宿舍里、旅途中、排队等候时等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学习活动,读者可以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进行课程选择和自主学习。由于手机的便携性和普及性,它可以无处不在,只要是有用户的地方,就可以有图书馆的信息素养教育存在。

2.3 教育的个性化

个性化服务是图书馆服务的发展趋势,也是读者对图书馆服务的要求。大学图书馆通过建立并利用手机信息素养教育平台,根据用户的学科、兴趣和使用习惯等特征,为用户提供个性化信息素养教育服务,如建立“我的信息素养教育”系统,开展个性化教育定制服务、进行个性化信息素养教育推荐和个性化信息搜索利用服务等,这是一种以用户为中心,分层次的、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教育,能够充分调动用户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4 教育方式的多样化

传统的信息素养教育服务是统一的、灌输式的教育,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缺乏主动学习的热情。而手机的应用使教学的表现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样化、可视化,丰富了信息素养教育的方式,增加了信息素养教育的传递途径,可以作为传统信息素养教育的有益补充。

2.5 教育的互动性

借助于移动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开展的手机信息素养教育为用户和馆员间的互动创造了便利条件,用户一方面通过手机信息素养教育平台了解图书馆的信息素养教育服务情况,一方面可以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和图书馆员或者和其他用户进行交流。还可以将手机作为课堂反馈系统,应用到信息素养教学课堂的师生互动中,让学生通过手机参与随堂测验、调查投票等活动。例如,Polleverywhere就是一个支持手机投票的网站,教师可根据课程需要免费创建投票活动,让学生通过手机来完成投票,投票结果可实时更新在教师所打开的网页上[3]。这样的互动与交流不仅改变了传统图书馆的教育方式,还改变了图书馆员与读者之间的关系,促进了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发展。

2.6 教育的实时性

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为高校图书馆手机信息素养教育的实时性提供了条件,无论用户身在何处,都可以通过远程多媒体教学系统实时收看现场教学,并可通过微信、手机QQ等软件现场发出提问,教师或馆员可以对用户提出的问题及时给予答复,并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调整教学内容。同时,用户之间还可以就学习中遇到的某一问题进行交流探讨。这种馆员与用户、用户与用户之间的交流沟通能够保证用户以最短的时间、最佳的方式和最小的代价获取自己需要的知识与信息,使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效率最大化。

由以上分析看出,高校图书馆开展手机信息素养教育有着显著的优势,可使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工作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3手机信息素养教育的实现方式

3.1 建立在线信息素养教育平台

在线信息素养教育是信息素养教育发展的趋势,在线信息素养教育平台将是未来高校图书馆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阵地。高校图书馆应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建立基于无线应用协议(Wireless Application Protocol,WAP)标准的可手机访问的在线信息素养教学平台,其教学不受时空限制,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手机访问该平台,进行信息素养的学习。

在美国及其他国家的高校可手机访问的在线信息素养教育开展得比较普遍。例如:华盛顿大学图书馆开通了手机访问平台,提供基于苹果iOS、安卓Android、黑苺Blackberry等手机系统的程序下载使用,用户可以通过手机获取图书馆最新信息、最新资源及个人图书馆情况,访问WorldCat、Annual Reviews、EBSCO、IEEE、Nature、Naxos Music Library、SCI、Web of Science等电子资源,查找全文电子期刊和研究资料,还可以与馆员就某一问题进行沟通交流,馆员在线对用户学习进行指导。另外,网站上还提供有健康科学专题资源导航,用户可以随时了解、访问健康科学有关的新闻、期刊、数据库资源以及从网络收集的其他移动信息和健康资源,接受健康科学方面的信息素养教育[4]。

3.2 多媒体课件指南下载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在线信息素养教育媒体形式从简单的文本的堆积发展到现在集文本、图像、动画、音频、视频于一体的多媒体教育,使在线信息素养教育变得更为生动形象,以直观的视觉和听觉冲击激发用户的学习兴趣。手机智能化的发展使其功能不断得到扩充,因此手机也可应用多媒体课件指南来开展信息素养教育。国外不少图书馆提供可用于手机的多媒体课件指南下载,如:弗吉尼亚大学图书馆就采用Window Media、Quick Time、Flash等各种形式为用户提供各种检索技巧的短片,还提供PDF的教育手册,涉及信息素养教育的各个方面,方便用户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下载学习[5]。这样,用户就可以随时随地接受信息素养教育,达到普及信息知识、提高信息素养的目的。

3.3 手机嵌入信息素养教学

随着手机的普及、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手机已不仅是通信网络的终端,而且是互联网的终端,图书馆必须对信息素养教育的方式和手段进行改革。图书馆可以进行资源整合,将手机这个便捷的通信工具嵌入到大学信息素养教育中,通过将真实教学环境与数字化学习环境结合,让学生们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通过直观的、可操作的、交互式的启发性教学,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高校图书馆可以通过手机短信、手机QQ等方式对用户进行信息素养教育,例如:前面提到过的将手机作为课堂反馈系统,让学生参与随堂测验、调查投票等活动。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使教学内容得以再现,用户通过手机就可以在任何时间和地点接受丰富多彩、更加有趣味性的信息素养教学,还可以随时就某一问题与老师展开交流。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通信费用不断降低,相信越来越多的用户会将手机作为首选的学习设备,用户通过手机可以随时随地接受图书馆的信息素养教育服务。

3.4 应用手机二维码技术

手机二维码是二维码技术在手机上的应用,将手机需要访问、使用的信息编码到二维码中,利用手机的摄像头识读,这就是手机二维码。在国外,手机二维码已经在图书馆得到了广泛应用,其应用的模式灵活多变,可以在诸多的读者服务层面和业务管理中应用[6]。手机二维码技术应用于信息素养教育方面,可以使一成不变的信息素养教育更有新意。比如,可以将信息素养教育的相关网址、书目信息、新书推荐、资源导航、最新消息、实时参考咨询等以二维码的形式体现,用户通过扫描二维码即可以获取相关信息,这样可免去用户书写、录入的繁琐。还可以将信息素养教育的课程、讲座等信息编成二维码发布,读者通过扫描宣传页上的二维码来获取课程、讲座信息,并进行选课、预约讲座座位等。此外,还可以将信息素养教育影音资料的二维码,提供给读者,读者只需用手机扫描一下,就可以将影音资料下载到手机上,进行学习。

手机二维码与手机菜单、搜索引擎并称为手机上网三大入口,让用户在任何地点、通过任何媒体、获取任何内容。手机二维码技术,拓展了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手段,提升了图书馆对读者的服务能力,也将成为图书馆增值服务的标志。

3.5 利用微信、微博等信息交流平台

微信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1月21日推出的一款为智能手机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可通过网络快速发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截至2013年1月注册用户量已经突破3亿,是亚洲地区最大用户群体的移动即时通讯软件[7]。微博是一个信息分享、传播及获取平台,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微博用户规模为3.09亿,其中相当一部分用户访问和发送微博的行为发生在手机终端上,截至2012年底手机微博用户规模达到2.02亿,即高达65.6%的微博用户使用手机终端访问微博[2]。

图书馆可以借助微信、微博等信息交流平台,向用户进行信息素养知识的推送,并随时与读者实施互动,进行语音交流、视频分享等,使信息素养教育方式更加灵活、内容更加丰富、讲解更加直观,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发挥手机信息素养教育的优势。

信息素养已经成为现代人必备的生存能力之一,对当代大学生而言,日常生活、工作、学习研究都离不开这一能力的应用。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和手机的普及为开展手机信息素养教育创造了条件,高校图书馆应与时俱进,结合本馆实际,根据手机信息素养教育的需要,重构适合手机等移动设备访问的资源,创新信息素养教育的方式,利用手机等移动设备充分把信息素养教育普及到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去。

[参考文献]

[1] 杨宝华,韩宇.手机应用于大学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研究[J].图书馆建设,2012(3):85—87.

[2]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3-08-25].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301/t20130115_38508.htm

[3] Polleverywhere[EB/OL].[2013-09-20].http://www.polleverywhere.com/

[4]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Libraries[EB/OL].[2013-10-06].http://guides.lib.washington.edu/mobile

[5] 黄涛,王浩,李婷婷.国外大学生在线信息素养教育现状分析[J].新世纪图书馆,2012(3):83—87.

[6] 李欣.手机二维码在图书馆的应用研究[J].图书馆学刊,2013(1):97—98,142.

[7] 微信[EB/OL].[2013-10-18].http://baike.baidu.com/view/5117297.htm

作者:周波 申丽萍

上一篇:应用技术型高校数学教学论文下一篇:TBL教学法骨科学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