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课堂改革 创新教学模式

2024-05-07

推进课堂改革 创新教学模式(精选6篇)

篇1:推进课堂改革 创新教学模式

推进课堂改革

创新教学模式

近年来,我国的教育教学改革如火如荼,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教育教学理念,教育教学方法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学会学习,终生学习,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全面素质的提高。学生由过去的接受知识的容器,变为主动学习自主探究知识,解决问题的活生生的人。提倡学生学会向陌生领域求知的本领。老师的角色也相应发生了实质性的转变。教师已不再是过去主宰课堂教学一切的至高无上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组织者,学习的合作伙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特别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

中国传统的教育思想和近现代的教育家都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孔子在教育他的学生时,基本上都是先让他的学生进行充分的思考,然后再听取他们的意见。真正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这确实是学生学习必须进行自学和实践的至理名言。它还强调在教学时,教师要“时观而勿,语存其心也。”就是先让学生进行充分地自悟和思考。特别注重启发诱导,“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荀 1 子《劝学篇》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宋代教育家朱熹认为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是别人不能代替的,必须强调自学。他说:“读书是自家读书。为学是自家为学,不干别人一线事,别人助自家不得。”学生应该自己学习,自己思考,反对别人进行硬性的灌输。我国近代的教育家也十分重视自主学习。蔡元培认为,“最好使学生自己去研究,教员竟也可以不教,等到学生实在不能用自己的力量解决时,才去帮助他们。”陶行知先生极力反对注入式教学,大力提倡让学生自己学。“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叶圣陶先生教育思想博大精深,但其中时刻贯穿着一根主线,他强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向自学方面发展。他较早地提出了终身学习的思想,他认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教育机构的重要任务。叶老把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到人的发展和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利益来认识。他说,一辈子坚持自学的人就是一个一辈子自强不息的人。这样的人不断增加,社会和国家就会达到繁荣昌盛的境界。他要求学生要学会自学的本领,养成自学的习惯。叶老还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当作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把能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看作是衡量一个教师水平高低的重要尺度。

200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也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 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学会学习也就是要学生能够进行自主学习,“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所以,改革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推进课程改革的关键内容。为推进课堂改革,学校专门成立了课程改革督导小组,指导督促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自觉运用教学新理念,创新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多年来,我们始终坚持课堂改革的核心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坚持“以人为本”、“以学为主”。因此,我们在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中,逐渐形成了符合我校实际和农村学生特点的课堂教学模式。现就其具体的实施步骤简介如下:

一、自主预习

教师在每节课之前,都要认真研究教材,研究学生。利用集体的力量集思广益,确定讲学稿,制定好预习提纲。①预习提纲需提前一至两天提供给学生,便于学生预习准备。②根据预习提纲内容的多少,可灵活采用科代表在黑板上抄写、教师出示小黑板、打印张贴于班级、印发给小组长及至全体学生等多种形式。③根据预习提纲内容的难易,可灵活采用课外预习、课堂前部分时间预习或者整节课预习方法进行。④各小组要进行组内预习交流,归纳出小组集中的疑点或新发现的问题,便于上课时进行组间交流。这是学生搞好预习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学生自主预习的依据。让学生在学习目标的指引下,教师提出具体的问题,让学生明确学习的任务,由每个学生先进行独立思考。这一步至关重要。我们认为:学生要参加小组讨论,首先得形成自己的见解,否则就是无效的。因为没有经过个体熟读精思而匆忙展开讨论如无源之水,表达的见解既不成熟,也不具备深度,更谈不上个性和创见,不但解决不了疑难,反而容易掩盖学生的思维困惑和学习困难,这样,有些表面上气氛热烈的讨论实际上 4 只是一种假象,与真正的问题是油和水的关系。这一环节需要注意的是:其一,设计问题时要紧扣学习目标,重点突出,难易适中,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上做文章。其二,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比如学什么,怎么学,多长时间完成,完成到什么程度。最好是以板书、多媒体展示或者印发讲义等书面形式,尽量不用口述。其三,独立思考的成果能在书上勾画出来的就勾画出来,不能在书上勾画出来的,一定要把想法在纸上写出来,因为思维是混沌的,语言才是清晰的。

二、小组交流

小组交流是调动学生积极探究、解决疑难困惑的中心环节。因为有了学生个体的思考,就为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打下了基础。但小组合作学习很容易流于形式,因此要建立科学的机制。我们的做法和要求是:①正确划分小组。要兼顾学习能力、学习兴趣、个性差异等不同的方面,小组成员能互相搭配,努力做到优势互补。②让每个成员都明确自己的职责,尤其要注意发挥组长的作用,组长就像是“主持人”,要掌握小组学习的进程,安排发言顺序,同时兼任“记录员”,随时记录和归纳讨论的成果,还要能以“检查员”的身份对小组成员的发言作出评价,检查成员是否完成学习任务。组长可以是确定的,也可以轮流担任,以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标准。③这里的小组交流是动态的,可以是 5 组内交流,也可以是组际交流,也可以是全班展示,教师要充分参与进去,适时调整、引导。比如可以采取小组间互相提问的方法,以对比讨论学习的成果,形成真知灼见。④小组评价要跟上。可以设计表格,由科代表和小组长联合记录学生的课堂发言、学习任务完成情况,在评价上注重学生的发展性,如主动回答问题得3分,回答对问题得2分等等。一周一汇总,评选优秀小组,设置“流动红旗”,在组与组之间轮换。小组之间的合作交流,增强了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每一个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进一步增强,学生的主体地位进一步明确,学习过程进一步优化,课堂活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三、点拨释疑

学生在充分的探究、交流之后,解决了许多问题,但存在一些不容易解决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进行点拨、答疑、解惑。这一步也最能考验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交流和展示的资源,一方面通过激励性的评价和提示,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体验成功,另一方面也要通过示范、点拨、分析、讲解等手段,促成展示过程中问题的化解。既要围绕预设的教学目标和教材的重点、难点,也要兼顾动态生成的问题,解释学生的疑惑。点拨过程要力求简洁、透彻、明了。

四、训练反馈

改革课堂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追求更高的课堂效率,看课堂上学生的参与度,知识掌握的生成度。简言之,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关键在学生掌握得如何,因此有效的反馈很重要。课堂精练,是教师获取反馈信息,优化课堂结构的重要环节。以前,教师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多练而不加筛选地搜集习题,使学生陷入题海,重复练习,无效练习,浪费了课堂有效时间,加重了学生课业负担。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采取了三条措施:一是课堂练习题必须由备课组集体讨论确定,以保证质量。二是练习题必须在课前将练习题打印在纸上或以投影的形式出现,以节省学生的时间。三是评讲练习题时要突出其共性问题,个性问题则在课后进行辅导,以提高整体效益。这样做,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自己支配,便于他们深入思考,梳理、提炼知识要点,优化知识结构。此外,教师还要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创造性地设计作业,精编、精选练习题,考虑到学生学习的差异性,题目一般包括基本题和选做题两部分。让好学生吃饱,中下游学生吃好。切实解决了一言堂、一种模式、好学生吃不饱、中下游学生吃不好的现象。另外,测试题的用时多少根据实际情况而定,除单元检测外,一般不单独占用一课时。检查的方式也应是动态的,以书面为主,也可以是口头检测或者实践操作等,要尽可能体现“堂堂清”的原则,在课内完成,并及时把结果 反馈给学生。

为了带动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转变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效率,我们一方面通过“推门听课”的方式,来促进课堂教学改革。按照“听、测、查、议”四个环节进行:“听”,课堂现场听课;“测”,当堂测试教学效果;“查”,检查教师教案,检查学生作业布置、批改情况;“议”,根据课堂改革的要求,进行评议、研讨,并提出相关建议。另一方面,通过业务竞赛活动,激励教师改进课堂教学。每学期我们都会组织开展优质课评比、教学能手评选、优秀教案评选等一系列评比、竞赛活动,激发教师参与课改的热情,把广大教师逐步引导上课改之路。

篇2:推进课堂改革 创新教学模式

合水一中 李向红

2015年7月21日至22日,我有幸参加了由县教体局和华池县教育局精心组织的“庆阳市华池·合水第二届教务主任合作论坛”。与县局领导,各级学校的教务主任以及华池县的同仁们一道,通过“现代教育模式和教研方向探索”这一中心议题进行了论坛交流活动,了解分析了当前的教育教学情况,交流探讨了先进科学的教学理念。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和参加教育论坛,感触颇深,思想认识也有了很大的提高。现围绕“推进课堂教学改革”这一中心,对本次活动的收获,总结汇报如下:

一.感受与认识

课堂教学改革是教育现代化和素质教育的需求,更是我们提高自身教育能力,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今天的教师仍在用昨天教师教授他们的方法来教育今天的学生去面对未来的社会,这是教育的现状,更是教育的悲哀。我们应该努力呈现这样一幅场景,教师从讲台上走了下来,不再苦口婆心地反复说教,而是要俯下身来,到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交流、对话,引导指点学生,变成了学生获取知识过程中的指导者、参与者、组织者、合作者;学生也不再是乖巧地坐在板凳上,被动地听,被动地记,被动接受知识填塞,而是主动地发现问题,主动地寻求答案,在合作中学习、在交流中提高、在展示中自信。为了把学生从繁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构建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理想高效课堂,必须坚定不移地进行课堂教学改革。

我们之所以认为课堂教学改革如此重要而紧迫,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课堂教学改革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是完成知识传递,技能形成的主战场,更是提高教育教学效率的关键所在,教育改革的核心目的便是优化和改善课堂教学。二是传统的课堂教学既不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也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更不能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渴望。学习的结果重要,但学习的过程、学习的方式和策略更重要。因为真正的教育应该是“授之以渔”。所以,我们一定要认清形势,转变思想,增强课堂教学改革工作的紧迫感和使命感。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在创新培养模式改革中提出了“三个注重”,即注重学思结合、注重知行统一、注重因材施教。这些都是对课堂教学改革提出的新要求。国家将课堂教学的改革提到如此高的位置,足见其重要性和紧迫性。因此,如何大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打造高效课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成为我们当下应当集中力量、集中智慧,必须研究和解决的迫切问题。

二.收获与思考

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我们的思想和教学中根深蒂固,如何让我们的教师自觉地更新教育理念,心甘情愿地参与到课改中来,转变教学方式方法,并能在课改中感悟到教育的本真,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尤其是管理层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推进课堂教学改革要处理好以下三方面的关系。

一是要处理好教与学、师与生这两对关系。当前,尤其要强调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先学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它实现了问题前置和自学前置。学生被老师讲会和自己学会是有区别的。同时,以学定教确保了教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更能体现人本思想。

二是要遵循规律,对课堂教学改革进行深入探索。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必须遵循教学规律,遵循学生身心发育成长规律,尤其是学生的认知规律。要按照思想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落实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地位,坚持直观性、系统性、巩固性、量力性和因材施教的原则,鼓励广大教师从教育教学的实际出发,进行个性化探索和创造,形成一种基于实际、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教与学的局面,实现教与学的统一,从而达到传授知识和教学相长的目的,促进学生的智力能力情感意志等全面发展,回归教学本质。

三是要研究高效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校在课堂教学领域的改革有了一定的进步和发展,但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的情况仍然存在。课堂效率不高导致课时增加,导致学习时间延长,导致学生学习疲劳,导致学习效率越低下,形成恶性循环,成为阻碍课堂教学改革发展的瓶颈。因此,我们将认真研究并大力打造高效课堂,要用最优化的教学手段,最有效的教学时间,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让学生人人学有所获。

三.打算与举措

近年来我县初中毕业生逐年减少,优质生源外流,高中招生比例增加,生源质量差,学生学习主动性不高,愿意学习的学生少之又少,课堂教学效率低下,针对这种现状,我校自2011年开始引入“生本”教育理念。该理念的核心思想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其基本教学流程为:(1)布置前置作业;(2)课堂上的自主学习,合作与探究;(3)学生展示结果;(4)老师评价,激励,超越,总结。我个人认为“生本”教育理念就是一种先进的教育模式,非常适合我校的实际情况,经过五年来的不断探索,尝试到全员参与,全面实施,事实也证明该教育理念对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有极大的积极意义,课堂活了,学生动了,老师真正成了教学的策划者,引导者,有效提高了课堂效率。为了深入践行“生本”教育理念,进一步更好地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结合我校工作实际,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应该继续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抓好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必须在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过程中不断推动教师观念的转变,进而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以逐步消除由于教师讲得过多、学生参与过少而导致的靠大量课后作业来完成教学任务的问题,逐步解决忽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实现的问题。

第二,开展以集体备课、结对帮扶、导教师范、课后反思等为主要形式的校本培训。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在很多情况下,课堂的低效是由教师故步自封,对课堂教学组织的学习与研究不足造成的,而教师这方面的不足又影响和制约了其课堂驾驭的能力,课堂驾驭能力又反过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

第三,抓好教师备课,引导大家关注开放性与生成性。部分老师在日常备课中,习惯于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封闭性的东西予以重视,而对教育对象,课堂活动预设等开放生成性的内容关注不足。如果教师不去研究学生的个体差异,一切从本本出发,课堂教学的适切性就会大打折扣,课堂教学的高效更无从谈起。

第四,引导教师在生本模式上不断尝试,积极完善。学习任何理论,都必须经过理论的本土化。理论的本土化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简单的移植,把外来的理论直接应用在本土社会。第二层含义是指因为本土社会的特殊性而对外来理论作出补充、修订和否定,甚至结合当地社会具有的独特性,从而引发新的理论建构。很明显第二种理解更为合理,也更为重要,教育理论,不可避免的带有条件性,搬到另一个环境,如果相关条件一旦改变,原有理论必然需要有所修订。通过修订,理论才能变得更全面,对本地的实践也才更具有指导性。所以我们必须在深刻领会“生本”教育理念的基础上,把它与我校的具体情况结合起来,个性化的借鉴吸收,完善提高。

第五,要树立导向,培植教学改革先进典型。要树立以生为本和全面发展的导向,创造出适合学生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要本着转变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方式这一基本要求,培植教学改革的先进典型,着力打造一支学者型,专家型教师队伍。充分利用名师工作室,及时总结、推广典型的先进经验,通过典型示范和带动引领,全面推动学校课堂教学改革步伐。

第六,要深化民主科学管理,坚持依法治校。新课程的全面推进,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没有一个相应的教学管理制度来支撑和保障,是难以想象的。因此,构建学校科学的管理制度势在必行。一方面要坚决改变传统的落后管理模式和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符合素质教育理念和体现新课程的新举措。一要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二要建立民主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三要建立旨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考评制度。

篇3:创新音乐课堂教学推进课程改革

一、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突出过程与方法的指导

我们不能丢了教师的主导性, 有时候还要加强。我们要把主导性和主体性结合起来, 新课程改革强调“简单有效”的教学方法, 教师的主体性体现在选择方法策略方面, 体现在重视学生学习探究的过程, 体现在对学生学习的重视, 在课堂上尊重学生的学习经历、体验和方式, 尊重学生发展的内在需要。课堂上恰当地运用这种教学方法, 将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茉莉芬芳》这一课中, 我将江苏和东北的《茉莉花》进行对比欣赏, 再将女生独唱的《茉莉花》和不同乐器演奏的《茉莉花》进行对比欣赏, 让学生在感受小调歌曲委婉、细腻的同时认识到音乐的不同风格特点与人们生活的密切联系, 体会不同的表现形式带给我们的不同感受。

二、注重音乐本位, 不追求学科的综合性

音乐的综合性学习是基于音乐学科本身具有的特点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是以音乐为本的综合。《新课程标准》提出了“提倡学科综合”的基本理念, 这符合现代教育的规律。当前我国课程改革把“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作为改革目标之一, 以审美为主的音乐教育倡导综合的理念, 根本目的在于“综合”有益于改变人格的片段化生成而向人格的完整和谐发展;并非像有些教师理解的那样:为了体现“综合”竞撇开音乐学科的特点, 把音乐课上成思品课、社会课或其他, 虽貌似综合, 其实是形式上的伪综合。如某中学一节音乐欣赏课———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课堂上, 教师首先给学生介绍创作背景, 然后让学生讲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 继而又让学生观看越剧电影片断, 接着师生分析这部电影的主题思想, 甚至讲到剧中扮演者在文革中的悲惨遭遇……而《梁祝》的主题还没听完, 下课铃声就响了, 教师还给学生留下作业, 写听后感。可学生什么都没听, 怎么可能有感?面对这种现象, 人们不禁要问, 这还是音乐课吗?这样的上课方法, 是不是为了体现音乐的综合性而把音乐的本位性给丢了呢?

音乐课可以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 创设情境, 提高课堂效率。如在学习《春天的脚步》这一课时, 课前先播放门德尔松的《春之歌》, 让学生在音乐声中走进音乐教室, 运用多媒体播放春天的美景和朱自清的配乐散文诗《春》让学生欣赏, 创设情境, 营造“春”的氛围, 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春天的生机和活力, 帮助学生从音乐风格上自然走进春天, 从而导入今天的新课教学《春天的脚步》。课堂始终音乐唱主角, 脱离音乐的课堂, 就不是音乐课。然而, 在教学中, 一些教师偏离音乐教学之要义, 把居辅助地位的现代教育技术当作一节课追求的最大目标, 误以为一节音乐课的优秀与否取决于是否运用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

三、加强探究, 突出体验, 让学生理解音乐

不同的乐曲, 其表现出来的情绪也各不相同。《运动员进行曲》的威武雄壮, 《小河淌水》的平稳流畅, 《二泉映月》那婉转优美流露出的感伤凄凉……让学生欣赏不同音乐情绪的音乐,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初步感知能力、判断及理解音乐的能力。

优美的乐曲无不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如欣赏形象生动且极富想象力的民族器乐曲《百鸟朝凤》, 通过引导学生去听辨、思维和想象, 感受乐曲情绪, 挖掘出音乐内部意义, 教育学生爱护鸟类, 从小树立自然环保意识, 培养学生对祖国民族民间音乐的热爱。又如《彼得与狼》, 在学生欣赏之余, 通过教师总结引导, 学生理解了音乐表现出来的教育意义和反映的普遍真理:任何貌似强大的敌人并不可怕, 只要团结起来, 勇敢而机智地跟他斗争, 就一定能取得胜利。还如我们非常熟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欣赏之余, 一定要挖掘出深刻的教育意义, 教育他们爱祖国, 珍惜当今的幸福生活, 努力学习。这样, 学生从无意注意到有意注意, 会在闲适、松弛的精神状态下感受到音乐的魅力。

总之, 新课改背景下的课堂教学, 应不断创新, 力求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教学方法的使用、技术手段的运用都围绕音乐课程目标的实现而展开, 切忌盲目和无序。

参考文献

[1]沈勉荣, 胡学增.课程改革——我们应当追求什么样的目标[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篇4:创新教研机制 推进教学改革

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德宏州教育局积极探索,不断寻求适合当地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思路和新举措,促进教育科学、和谐、可持续发展。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德宏州教育局谋全局、抓重点,创新机制,教研向学校要效率;推进改革,教学向课堂要效率。

一、创新机制,教研向学校要效率

“打铁还靠本身硬。”德宏州教育局把教研工作、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要求教育科研人员充分发挥引领作用。德宏州教科所团结带领全州教育科研人员善于学习,不断提高业务能力;精于研究,不断促进教学改革;勤于服务,不断完善州、县、校三级联动机制;敢于指导,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为提高教研员在课堂教学改革中的业务引领能力,德宏州教育局创造性地开展以下工作:

(一)创新用人机制,教研员担任改革试点学校挂职教学副校长

自2008年启动课堂教学改革以来,德宏州各学校结合实际,积极推进,大胆探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高考本科上线率超过60%,一本上线率有了显著的提高,整体上线率超过95%,在优秀学生的培养上取得重大突破,使德宏教育在全省的影响力不断扩大,社会的满意度不断提高,教育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势头。然而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暴露出制约教育发展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学校中长期发展的顶层设计如何做?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如何建立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高效课堂模式中学习小组的建设和评价工作如何开展?对教师的培训和学生的培养如何做到更有效率?

在州教育局的重视下,为了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全州教育科研队伍迅速成长,成为一支能准确把握教学改革方向,有较高专业素养,能指导教育教学工作,能指导改革试点学校工作的有生力量,州教育局因势利导,在2013年确定第二批改革试点校之后,下派教科所11名教研员到第二批改革试点学校担任挂职教学副校长,挂职时间为1年。要求各县(市)教育局高度重视,正式发文任命各挂职教研员为挂职教学副校长,为教研员开展工作提供必要的条件。挂职期间在校工作时间不得少于60个工作日。要求挂职教研员立足校情,准确定位,团结学校的领导班子,研究适合学校的办学模式,科学规划,稳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工作,提高教学质量,使改革学校在县域内具有示范带头作用。

(二)强化教研网络建设,建立州、县、校三级联动机制

州教科所深刻领会贯彻改革精神,充分发挥教研的力量,提出“以教改求发展,以教研促质量”的工作思路,将教研工作的重心下移到基层,以学校为主阵地,聚焦课堂,发挥研究、引领、服务、指导的功能,全力推进和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以研促教、以研提质,着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努力开创教育科研工作的新局面。

教科所加强教研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州、县(市)、校三级教研网络,明确职责,形成教研工作的长效机制。州教育局高度重视教科研工作,花大力气加强教科研部门的建设,不断壮大教育科研力量。按照配齐配强的原则,先后选拔多名一线优秀教师充实到州教科所,配齐了高中九个学科教研员。同时,州教科所聘请108名州级兼职教研员,通过不断充实教研员队伍,培养学科骨干,以一个优秀教师带动一个群体,一个群体带动一个地区,发挥教研员的辐射作用,形成良好的教研氛围。

(三)强化队伍建设,建立教研员学习培训机制

州教育局历来重视教研队伍的学习培训,州教科所为了不断提高教研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开展一系列的教研员培训工作。一是实行“二二三”学习研修制度,要求每位教研员每年举办两次教育教学讲座、撰写两篇教学论文、精读三本教育教学专著。二是建立了图书室,开展 “教研员读书论坛”活动。今年共开展公开读书论坛讲座30次。分别有《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我读<国外教育新思路>》《学习心理学的一点感悟》《做幸福的德宏教研人》等专题。三是多次邀请省内外专家到德宏进行教研员培训。同时,由教科所的教研员担任培训专家,在全州范围内组织两次教科研人员全员培训。四是组织相关教研员到山西、宁夏等地学习。州教育局组织9位高中教研员到山西太原尖草坪一中、太原太谷中学和宁夏银川一中、银川二中进行实地学习。

教研员队伍的学习,带动了本学科教师的学习;教研员队伍教学理念的更新,引发教师对教学理念和行为的反思;教研员队伍的成长,促进了广大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推进改革,教学向课堂要效率

州教育局教科所的11位教研员走上挂职副校长的岗位以后,认真研究校情,为推动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打造各学校的课堂教学模式,突破教学瓶颈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给学校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听课调研。全面了解所有教学班的教学情况,了解全体教师的工作状态和学生的学习状态。11位教研员挂职期间累计听课1 500余节。

(二)研讨培训。个人交流和专题培训相结合。每次听课后都与老师坦诚交流;开展专题培训。

(三)确定教学模式。德宏州教育局把建设适合德宏学校的课堂教学模式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在州教育局的积极推进下,中小学校涌现出一大批适合德宏学校特点的有效教育教学模式。

盈江县第一初级中学:打造“阳光课堂 ”四步教学法。盈江县第一初级中学有30个教学班,有学生1 392人。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学校之前的教学质量不高,得不到社会、学生和家长的认同。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提出了“阳光课堂”四步教学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探究)—展示提升—巩固练习。四步教学法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解决了学生厌学的问题。

瑞丽民族中学:构建“三自”课堂教学模式。“三自”自主学习模式由“三模六环五课”即三大导学模块、六环节导学流程、五种基本课型组成。三大导学模块分别是自学环节(定向导学)、展示环节(互动展学)、反馈环节(反馈测评);六环节导学流程:揭示目标→自研自探→合作探究→展示提升→质疑点评→总结反馈;五种基本课型:根据新课知识的容量和文本的特点,命名为预习课、展示课、训练课、培辅课、反思课等五种基本课型。有效实行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方式,科学运用讲授式教学方式。以教学方式的转变,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改“教案”为“学案”,确立以“学”为中心进行教学设计的思路,将“学案”建设成“导学”的有效载体,变“教学”为“导学”。改变“以教定学”的教学策略,确立“以学定教、以教导学”的教学策略,变“先教后学、师讲生听”为“先学后教、生学师导”。瑞丽民中崭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校焕发出蓬勃生机。

陇川县陇把镇中心小学:建立了“三三四”教改模式。该模式包括三项基本原则: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练为主线;三项基本要求:方法灵活,情趣浓厚,寓教于乐;四个基本环节:认知体验→感知体验→内化体验→评价体验。健全教改组织机构,明确领导小组成员职责。科学调整教学模式,帮助教师理解并熟练操作模式。大胆开辟“试验田”,让部分教师在一些班级大胆试验,试验班级取得明显成效,得到学生家长的一致认可。

盈江县太平中心校:构建了“121三段六环”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的40分钟分别按照1∶2∶1的比例,划分为“10∶20∶10”三段六个环节,即准备阶段(含新课导入、质疑问难两个环节)—操作阶段(含自主合作、解疑答惑两个环节)—迁移阶段(含达标评价、拓展提升两个环节)。教育教学改革使太平小学的集体备课更加规范,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更加明显,课堂教学的效率明显提高。

在挂职教研员的指导下,11所改革试点学校都探索出适合本校的教学模式。如:瑞丽市芒棒中心小学实施“动口、动手、动脑”课堂教学改革模式;陇川二中制定了“预习反馈,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分层达标”的教改模式 ;瑞丽市芒沙小学的“三段式”即“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课中交流互补、课后巩固拓展”教学模式;芒市镇小学“养正223”课堂教学模式;盈江县第三初级中学 “目标引领,自主合作”的课堂教学模式;梁河县芒东中学“六步教学法”;梁河河西中心小学“361”课堂教学模式。

篇5:推进课堂改革 创新教学模式

根据兴文县“两建一提”工作思路,全县学科建设必须要在统一规划的引领下进行,根据全县实际情况,拟在全县推进课堂教学“12345模式”,12345是指“一案二管三步四环节五课型”。

1、一案: “一份导学案”是指教师、学生每堂课共用一份学案。一份学案把教案、学案、练案合为一体,统一备课组的共识,提高教师们的备课水准,提高学生的预习能力(80%的知识是可以通过自学掌握的),从而使课堂学习效率得到革命性提高。

2、二管:是指课内和课外的管理。主要是指对学生在课内、课外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管理,明确不同时间段的任务,明确合作学习中因人员分工不同各人应尽的职责,形成自律有序的学习习惯。

3、三步:是指“课前预习---课内探究---课后训练”三个步骤。(1)课前预习:解决什么时间预习?预习什么内容?用什么方式掌握学生的预习情况?怎样设计预习学案?通过什么方法、手段使学生掌握学习目标等等。

(2)课内探究:要体现“三讲三不讲”。“三讲”是指:讲重点;讲难点;讲易错点,易混点,易漏点;“三不讲”是指:学生已经学会了的不讲;学生通过自己学习能够学会的不讲;讲了也不会的不讲。要搞好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要明确哪些问题学生自主学习,哪些问题学生合作探究;如何进行问题点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反思总结环节如何设计?要体现教学过程中的课堂检测、课堂反馈、课堂矫正、目标达成和拓展提升等。

(3)课后训练:要体现“三布置三不布置”。不布置重复性的作业,不布置惩罚性的作业,不布置超过学生合理学习限度的作业;布置发展学生思维的作业,布置引导学生探究的作业,布置迁移拓展、提高能力的作业。

4、四环节:是指课内探究的过程中要体现“自主学习---合作探 1

究---精讲点拨---有效训练”四个环节,要明确设置各个环节目的和作用,实现目的的方法和途径。

5、五课型:每个学科结合各自学科的具体特点,设计出五个课型(每个学科的功能和名称不同)。如体育学科:①技术、技能学习课;②技术技能提高课;③实践、拓展课;④理论、健康教育课;⑤检测考核课。物理学科:①概念规律课;②实验课;③习题课;④复习课;⑤讲评课等。

二、推进备课改革,实现有效备课

1、改革备课管理

(1)由注重教案的显形指标向隐性指标转化。摈弃教案的量化考核,给教师更多的时间,让他们在备教法和备学生上多下功夫。提倡教师写有代表性和创新性、个性化的教案,多鼓励教师搞教学研究和写教育科研论文。将管理的目标转向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

(2)由注重以教案评价备课向听课评价备课转变。学校应建立完善的听课评课机制,把大量的精力用在听课上,做到随堂听课和经常性听课相结合,从课堂中看教师的备课情况,让教师更重视隐性备课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作用。

(3)由重视对课前教学设计的检查向注重课后效果的反思转变。学校应建立一定的教学反思交流制度,坚持学校领导和教师全员参与教学反思。检查备课的重点改为检查教师对备课教案的修改和撰写课后反思。

(4)在学生中检查备课。通过与学生座谈,了解教师上课情况,通过检查学生作业、单元自测、考试成绩,了解教师课堂教学效率,通过考查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表现来衡量备课的质量。

2、开放备课形式

(1)备课形式多样化。备课可通过教案、课件、学案等形式反映,教案可以是表格式的教案、简案加课本注释、简案加学案、简案加课件等形式。

(2)教案形式灵活化。第一是活页卡、卡片式教案。根据实际需要,可以复制、剪贴,或者借鉴成功的教学案例然后进行增、删、补,也可以把收集的多份资料付在备课本上,便于比较、提炼和调整,使教师批判地使用,不断地生成新的教学方案。第二是修订式教案。根据实际需要,可以复制、剪贴,或者借鉴成功的教学案例然后进行增、删、补,也可以把收集的多份资料付在备课本上,便于比较、提炼和调整,使教师批判地使用,不断地生成新的教学方案。第三,采用“电子教案”。有条件的学校可利用校园网络,鼓励教师在网上备课、写教案,既利于交流研讨、共享资源,又利于修改保存,提高效率。

(3)集体备课有效化。深化当前集体备课形式与实质,各学校要切实把集体备课与本次备课管理改革相结合,加强管理,加强制度建设,让集体备课在改革中起到重要作用。

3、探索并逐步构建科学备课评价标准

(1)建立备课评价指标体系。备课评价指标体系是评价目标的具体体现,是对评价内容的科学界定,是开展评价过程的依据。构建新课改理念下科学、合理的备课评价指标体系,应遵循以下原则:规范性原则、实效性原则、系统性原则、灵活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

(2)充分发挥备课评价导向功能。通过备课评价,搜集信息,与评价指标进行对比鉴定,找出整改的方法和措施,将备课统一到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的方向上来。

(3)重视备课评价发展功能。按照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充分运用各种评价手段,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不断反馈,及时改进,对比鉴别,适时调控,在反复评价的动态过程中促进教师备课工作的 3

发展和进步,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三、推进单元定时作业改革,实现资源共享

1、形式:以构建兴文县义务教育阶段试题库为载体,变革我们常用的单元定时练习形式,分单元,分章节,语数每次练习在90分钟内,其余学科在40分钟内完成,以利于教师在教学中应用。

2、将命制单元定时练习作业的任务分解到各学校,由相应学校命制相关单元作业,完成后上交到县师培中心进行审校,审校完毕所有定时作业进入县资源库,从网上下发到各学校,实现县域内资源共享。

四、推进教科研工作,实现考评常态化

改当前教科研工作集中时间段考核为日常考核,具体操作办法为在一学年中不定时到学校进行考评,形式有听课、检查备课、作业批改、教学管理、过程资料等,采取现场打分制,现场得分为当年学校教科研工作考核得分。

五、推进“一考一验收”活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一考即教材教法考试。推进每年一考,考试内容为学科教材、学科课程标准、教材教法。实行考试合格制,考试实行100分制,80分以上为合格。80分以下为不合格,不合格者需参加县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统一培训,由县进行补考,合格者由县统一颁发合格证书。对于两次补考不合格者,考核不能评为优秀、不允许评优晋职。

篇6:创新作文评语推进作文教学改革

作文教学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制约作文教学发展的因素很多,在我看来,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作文批改难。我们认为,作文评价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不力,缺乏有效性的指导;二是学生自我评价的主体地位得不到落实,千篇 一律的评价标准和落于俗套的评语使学生对作文批改索然无趣,久而久之,便产生了厌倦情绪,从而导致了作文教学改革半途而废。因而,作文教学改革必须要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落实学生自主评价的主体功能。

一、慎用“不”字,鼓励为主

以往我们批改作文,总是给学生指出很多的缺点和不足,比如“中心不明确”,“内容不具体”,“选材不恰当”,“结构不合理”,“书写不规范”……好像这样做才能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也只有这样做,才能显示出教师的水平。但是,如何才能使中心明确,内容具体,选材恰当呢学生看了批语,也还是不明白,写作积极性却已大受打击。我们说,作文批改应注重实效性,为什么不多指优点而少指缺点呢我们完全可以放下某一习作中选材不合理的不足,指出他文章构思精巧和语言富于表现力等优点。指出优点,既是对学生的鼓励,也使正确的知识得到强化。那么,对习作中存在的缺点,问题是否可以视而不见呢也不是。教师应明确指出存在的共性问题,提出修改建议。——当然,这一内容一般不应在评语中体现,而应在作文讲评中反馈给学生。

二、少下断语,多些探讨

毫无疑问,教师的评语只能代表一家之言。同一篇作文,不同的老师可以给出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评价。因此,教师总是根据自己的评价标准去评判学生作文并要求学生完全接受自己的观点是不科学的。除非存在很明显的问题,教师一般不应轻易下断语,而应多站在平等的立场上进行探讨。例如,与其在评语中写道“内容不够充实”,倒不如说“在我看来,如果你能将更为典型,更为具体的材料充实到你的文章中去,效果可能会更好。你认为呢”这样的探讨性的评语使学生感到自己以及自己的劳动成果被尊重,通常他也会充分重视教师给他的批语。

三、不求全面,突出重点

有的教师在评语中力求面面俱到,生怕遗漏了某一方面而使学生遭受损失。所以他们的评语从审题立意篇章结构到遣词造句标点符号再到行文格式字数要求,可谓详尽具体,苦口婆心。然而作文训练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作文课也不止这一节,那么为什么不可以考虑“各个击破”呢把太多的信息一股脑灌输给学生,学生理解和应用都成问题,即所谓“贪多嚼不烂”。我们的`做法是评语只针对主要方面,其它内容则通过旁批或直接修改来反映。这样,主次分明,重点突出,学生努力有方向,效果易检测,同时也使教师批改作文的效率大为提高。

四、鼓励学生写评语

这里所说的评语包括三种:

1、作文后的自评。学生每次写完作文之后,经过自己的反复修改,都给自己的作文指出优点,置在评语栏里,这既是一种自我肯定与激励,也可作为老师批改作文的参考。

上一篇:送给妈妈的星光下一篇:XX—XX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年级A组工作计划